195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深入群众 有病治病 无病抗旱
  河南五万白衣战士上山下乡
  医药部门派出大批人员在田头建立临时“医药百货公司”
新华社郑州10日电 河南省目前有五万名白衣战士,日夜为两千万抗旱大军服务。与此同时,河南医药部门也大力支援抗旱斗争,供应了大批防暑药物。
这些医务工作者,在抗旱一开始,便组织了几千个医疗队、组,开赴抗旱前线,在田间搭起了帐棚,成立了临时医疗站,展开了工作。他们实行了分片包干的办法,建立了地区责任制,提出:哪里有抗旱大军,哪里就有医药和急救员。禹县的三千名医务人员,深入山区,和抗旱大军一同食宿,进行预防治疗。几乎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和抗旱大军一起活动在田间,有病治病,无病抗旱。
这些医务工作者,还深入群众、田间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协助党组织和社队行政领导做好战地防暑工作和饮食卫生工作,保证社员身体健康。扶沟县医务人员还编写了有关防暑、急救、卫生等知识手册一千多本,发给保健员,在饭厅、田间、场边向广大群众宣传。他们每天负责指导检查抗旱大军下地时所带的防暑用具,负责检查社员的饮食卫生。有些地方的医务人员并帮助训练炊事员,保证抗旱大军吃好、吃的食物干净。他们在许多抗旱大军集中的地方,帮助建立茶水站,对公用的茶杯实行消毒。这些辛苦的医务人员,还想尽各种办法,就地取材制成防暑药水,商城县的医务工作者用绿豆汤、白糖和薄荷,为抗旱大军制成“土汽水”。这一切,都保证了抗旱大军的身体健康。
河南省的所有医药部门也行动起来了,几天内,就把价值五百万元的人丹、清凉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送到田间。洛阳、新乡、许昌、信阳四个专区的医药公司派出一千多名售货员,携带药品在抗旱大军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医药百货公司”,大大方便了社员。(附图片)
湖北云梦县义堂公社的卫生员李贵本(右立者),把防暑药亲自送到抗旱大军的手里 王澄明 摄


第6版()
专栏:编后

  赞白衣战士
在一八五四到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亚的英法和俄国战争中,英国有个女护士叫南丁格尔。她在战场上,为无人顾怜的大兵日以继夜地工作,立下了功勋。从这以后,人们把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同“战士”这个英雄的称呼联系起来了。
河南省有五万名医务人员投入抗旱斗争。这是一场向大自然开火的战斗。我们的白衣战士和抗旱大军一起,他们到哪儿,白衣战士就到哪儿。有病看病,没有病就抗旱。他们还深入田间宣传卫生知识,编写了有关防暑、急救、卫生等知识手册,来武装农村的保健员。有些白衣战士帮助公社训练炊事员,保证抗旱大队吃好,吃的干净卫生。总之,一切对抗旱大军身体健康的事,他们都注意到了,千方百计去做。
在我们的国家里,不只是一个南丁格尔,而是有成千成万的南丁格尔。他们不是简单地出于同情心和人道主义,而是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把他们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抗旱斗争的胜利,就是他们自己的胜利。他们就是这样毫无愧色地走入这个英雄的战斗行列,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战斗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向自然开战的伟大史诗中,我们的白衣战士将留下更光辉的一页。


第6版()
专栏:

  两套人马结合 科学之花常开
  广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留所人员和长驻公社人员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本报南宁10日电 广西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开展科学研究,大大丰富了科学研究的成果。他们分成两套人马,一套长驻在人民公社,系统地记录总结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一套在自己试验场里对各种试验进行科学鉴定。
半年来,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属的六个系,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了二十三项大小三十九个科学课题的研究。其中有粮食作物丰产栽培和良种选育,油料、纤维、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丰产栽培、技术综合研究和优良品种选育,果树丰产研究和果树快速育苗等课题。有些课题已开始找到解决的途径,有些则正在继续试验中。在粮食作物方面,根据“八字宪法”提出的科学问题,搜集、记录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如水稻合理密植问题,对五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不同密植幅度的对比实验,并已取得了初步结果。肥料方面,过去土法制造矽酸钾及田间肥效实验的观察证明:采用风化石英粉;碱沙、煤粉土法制造的矽酸钾,能加强水稻茎叶及表层细胞组织,增强水稻对倒伏和稻瘟病的抵抗力。而且制造原料成本低,制造方法简便。准备大力推广。再如过去防治稻瘟病大多采焙赛力散或西力生两种有机汞剂,这种药剂需要水银原料,成本高。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用石灰硫磺剂对有稻瘟病的五种水稻防治试验,完全证实这种成本低的药剂不但施用方便,而且在防治稻瘟效果和赛力散和西力生两种有机汞剂一样,同时粘着力强。
农业科学研究所早在今年1月份就派出了三十九名技师、技术员、技术助理员,组成了水稻、杂粮、经济作物、甘蔗、蔬菜、果树等研究工作组,分别深入到六个县、市的十个公社里去,长年驻在生产队里,向农民群众学习,并观察、了解记录与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同时向农民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如驻在宁明夏石群英公社的水稻研究工作组,带动群众搞试验田,仅白马大队的生产队就进行了品种、深耕、浅耕、排灌、施肥、杂交等一百四十多个研究题目的实验。长驻公社的各个专业研究工作组,主要是围绕当前中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驻南宁市郊区中苏友好公社的蔬菜研究组的科学人员,每月以二十天的时间参加劳动。围绕当前发展蔬菜生产问题,大力开展蔬菜的栽培、选种、总结经验等研究活动。
留在所里的一套人马,除负责所里的研究鉴定工作外,根据驻社人员研究情报及各地发生的问题,随时配合农业厅、农业院校组成专业工作队,进行检查,协助进行研究活动。例如,当宁明上石公社的小组发现“柑实蝇”后,所里便将他们的初步发现研究的总结进行研究整理,然后根据中国昆虫研究所的鉴定,指导他们把研究范围由公社扩大到全县,进一步做研究,驻社研究组将“柑实蝇”制成标本,分发到过去曾发现有“大实蝇”的各县,便于各地区别及查清“柑实蝇”分布情况。同时,所内在自治区科学委员会领导下与农业厅、农学院校共同组成果树调查队结合对全区果树品种调查,进一步摸清“柑实蝇”在广西分布情况及生活习性等。
由于上下紧密结合,使这项研究工作胜利前进。为了密切上下两套人马的联系,所里还规定每半月驻社研究所向所里汇报一次调查研究情况,每一季节返所全面总结一次工作,便于所内根据下边调查、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布置和开展所内科学研究及科学鉴定工作。同时所里负责同志根据每一季度驻社研究组活动情况及所里工作的情况,组成检查组下到有关公社,进行检查解决问题,并对有关问题协作起来进行研究。由于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废寝忘食地探索科学秘密,不仅扩大了眼界,也改造了他们的思想。有些书本没有记载和没有解决的科学课题,却在群众中解决了,如龙眼、荔枝的秆插繁植法,过去农业技师一向都不相信会成功的,现在却发现在农民群众中过去早已获得成功。


第6版()
专栏:

  重视中间性试验
  金文
一项科学研究的成果,事先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可是试验成功之后,要将这种科学研究成果广泛运用到生产中去,往往还须经过另外一种试验,用科学工作者的话来说,这就叫做中间性试验。
因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小实验室与工厂里的大车间,小块试验地的水稻与大面积的水稻田,彼此间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科学研究在实验室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功。但是一到生产部门应用的时候,有时还会发现问题,甚至完全不合乎生产现场的需要。比如,在实验室研究的时候,在器材设备方面,因为用量少,可以办到,大范围的生产就会发生困难。又如某些器材设备,在大范围的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实验室却往往很少能考虑到这些问题。又如在小面积的高产试验田中,可以使用价钱很贵的各种化学肥料,但在大田推广的时候就很难有这样多的化肥,而且也不能不进行成本计算。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中间性试验,才能发现并加以解决,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地推广应用。
所以,中间性的试验,关系到科学研究部门,也关系到生产部门,两方面通力协作,就可以办得快而且办得好。有这样的例子,科学研究部门积极进行中间性的试验,主动找到生产部门去,受到生产部门欢迎,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很快发挥了作用。也有这样的例子,生产部门找到科学研究部门去,积极提供条件,一起进行中间性试验,使研究成果也很快就能推广应用,同时还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科学研究的内容。
广西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取两套人马一套在公社和一套在研究所工作的办法,就很好地解决了中间性试验的问题。他们把研究所的研究与生产现场的试验结合起来,因而及时地推动了生产,在夏季,在秋季,在今年的丰收果实里,就有着他们的贡献。
科学研究部门,生产部门,大家都来重视科学研究成果的中间性试验,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多更好地推广应用。


第6版()
专栏:

  我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文
  北京十三中语文教师 阎振益
  编者按:为了中小学教师在暑期中交流教学经验,我们将陆续发表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根据各个人教学的心得写出来的,各地、各个学校和教师的情况都有不同,因此,在吸取这些经验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的条件,不宜硬搬硬套。其中可能有些不完全正确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研究和讨论。
中学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但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像我们现在这样讲课能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摸索了好几年。现在我想提出我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得到教师们的批评和指正。
我觉得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分析课”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通过“阅读课”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的摸索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在解放初期,我讲课是把课文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串讲下来,这种教法给学生的印象是细碎、杂乱而又模糊,学生对听讲是不感觉兴趣的。这种教法是把嚼烂了的东西喂小孩,长久下去会使孩子的肠胃丧失消化能力。应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谈话使学生掌握教材。1953年以后,谈话法便推行起来。我在教学中也运用了谈话法。果然,谈话法使我的教学变得活跃起来,改变了我过去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方式,一问一答,学生参加了教学活动,有时学生也能自己得到答案。但不到一年,我便发现了这样运用谈话法来分析课文是有流弊的,这倒不是谈话法的罪过,而是我运用得不对。当时对一般的课文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一开始是起始课,由教师介绍作者、时代,然后朗读课文,解释生词,最后留几个思考题目,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思考题去体会课文。起始课后接着便是分析课,教师根据思考题拟出小题目,和学生进行谈话,师生都是背着书本进行分析。在分析课上,时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时教师问的题目都是关于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学生的回答只能是把课文复述一遍;也有时教师抓住某一点,便脱离课文大加发挥,闹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所以时常学生对读过的课文还有好多地方不理解,甚至有些字还不认识。总之,凡此种种,都是我过去的教训。我逐渐觉察到,我在分析课上并没有分析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课只是把片片段段的课文弄熟了一点,或是得到我给他们归纳的几条抽象概念,如某某人物机智、勇敢等等。此外,真正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至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都没有得到。这使我很苦恼。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教育等等一连串问题,时刻盘旋在我的脑际。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以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分析课本身有问题,情况有如上述;一个是处理教材的整个过程中有较严重的缺陷:学生对课文只是在起始课朗读时略略接触了一下,谈不到熟悉,更谈不到理解;而在学生对课文还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进行分析,那么学生能得到什么呢?所以,我感到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课文。再一点理由是,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是文艺作品,它主要是用文学形象感染读者,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头到尾细致地体会文中的形象,接受感染,然后才有条件提高到理性分析。这就好像我们必须看过一部电影以后,才能对它进行分析,而前述的教学过程,恰如只给学生看一下电影说明书,就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样。
找到了原因以后,我觉得起始课后,不应当立即进行分析课,应当先进行“阅读课”,应该先让学生对课文从头到尾处处了解以后再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课文呢?用串讲的方法吗?不,串讲法容易陷于课文的细枝末节,模糊了教学重点,达不到教学目的。又经过一段摸索,我找到了进行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叙述、讲解、提问、默读,等等;而且这些方法能在一节课里综合使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现在我们用谈话法的根本区别,在于用谈话法是先确定教学方法,再根据教法的要求找内容,提问题;而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
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我是如何进行阅读课的。在1955年,我讲茅盾“春蚕”(这课书的教法,现在看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它便于说明上述方法,姑引为例)的第一大段课文时,首先明确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老通宝这一人物形象,而这一形象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下显示出来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孤立地去了解这个人物,而要从当时“一·二八”后动荡的时局和富饶的江南水乡的环境中去认识他的处境、他的思想和他一家的遭遇。根据这个教学目的,我反复细致地钻研了课文,确定了每一小段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然后再考虑每个重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水平决定的。比如,课文第一小段写老通宝坐在塘路边,清明节后天气很热,他还穿着破棉袄,夹袄还在当铺里。内容简单易懂,只由教师叙述一下就行了。下面一段,写河水和桑林,描绘出河水的清澈和桑林的茂密。我想到平时学生读文章不太注意风景描写,更不去研究写景的作用,再加上这段文章写得很美,所以决定用朗读方法让学生朗读一下这段文章,然后问学生读后的感觉,并引导学生体会一些描写的词句,让学生认识到老通宝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的江南水乡,而且从清明时节“那拳头模样的桠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和“似乎那‘桑拳’上的嫩绿叶过一秒钟就会大一些”,体会到今年气候是这样适于养蚕。再下一段写路边不久前住过兵的茧厂和田间的战壕,这一段由教师读一下,然后提问学生,使他们从这里认识到当时(“一·二八”刚过)的社会是动乱的。通过这两段的阅读,学生会初步感觉到当时自然条件很适于养蚕,而社会环境却不利于生产(这一点对后文情节的发展很有关系),这时学生对这两段写景在文中的作用已有了感性的认识。文章再下面写出老通宝对时局会影响生产根本不相信,而且他联想到他家过去的兴盛和今天的衰败,这一段内容很复杂,文中写出老通宝混乱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段文章如果让学生朗读是不能收到好效果的,所以我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默读一下,然后提问,让他们弄清这一段所写的老通宝的家庭变化、他的迷信思想和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他会败家?在弄清内容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灵活地解决词语教学问题,如可以问“老通宝抬起他那焦黄的皱脸,苦恼地望着他面前的那条河”,为什么用“焦黄”
“皱脸”“苦恼”等词,使学生对这些词的意义和人物形象有进一步地理解。下面一段文,在老通宝对败家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写了小轮船的出现。教师通过试读和范读教给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出“呜!呜,呜,呜——”小轮船的叫声,和“小轮船很威严地从那茧厂后驶出来,……满河平静的水立刻激起泼剌剌波浪,一齐向两旁泥岸卷过来。一条乡下赤膊船赶快拢岸,船上的人揪住了泥岸上的树根,船和人好像在那里打秋千。……”让学生体会到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的小火轮就是这样在中国农村横冲直撞,中国农民的命运就是像揪住岸上的茅草打秋千一样。当然这些都不要过多地讲而主要应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使他们的感情受到了震动,感到极大的愤慨。这样,当他们再看到下文写老通宝由小轮船想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就很容易了解农民破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而无须做很多说明。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和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上述的“呜!呜,呜,呜——”学生朗读时就会读成了“呜,呜,呜,呜,”这就需要教师范读纠正,指出第一个“呜!”要用力读,“呜,呜,”要读得轻而短,“呜——”要读得长些;而且应指出这些标点的运用和文中人物、情节的关系,如“呜!”是老通宝沉思中听到的一声猛叫,所以感到特别响。这样一段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直到第一大段结尾,引导学生了解老通宝对今年春蚕的丰收寄予极大的期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课,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开展以至字词、标点的含义和用法获得初步的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训练和培养一些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该围绕一个总的目的,即前述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来进行,使学生认识到老通宝的一贯勤劳、迷信,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他对现实认识不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和幻想必然破灭。只有学生对课文有了这样了解的基础,才便于进行对课文的理性分析。
以上略举了“春蚕”几小段的教法,说明我怎样教阅读课。这样阅读的好处首先是引起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他们不再感到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上课时他们很有兴味地听讲,积极地思考问题;课后也时常提出他们自己对课文的体会来和我研究。在过去,他们是不屑于把时间花在语文课的预习或复习上的。学生所以对语文课开始有兴趣,是因为他们从讲课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他们开始觉得原来一篇文章有这样许多道理,他们发现了许多平日读文章时没有发现的东西。有的学生说:“平常看小说,遇到大段描写风景的地方我就跳过去,这次我才懂得许多文章的写景和内容是不可分的。”而且经过这样阅读以后,学生在分析课上引用原文时,再不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而是已经理解了和消化了。再有,阅读课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接受文中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如我讲“药”的“坟场”一节时,把清冷荒凉的坟场和夏四奶奶可悲的迷信落后的形象生动如画地摆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悲愤的感情,教室的空气变得严肃而低沉,学生在文章的巨大艺术力量的感染下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的艺术图景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如果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细致阅读课文,那就会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
当然,阅读课并不是这样简单,里面有许多细致复杂的问题,而且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课以及它同分析课的关系等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详谈了。


第6版()
专栏:

  同仁菜场卫生红旗飘
  本报记者 韦顺
同仁菜场卫生强,
场内清洁六面光,
菜香扑鼻迎顾客,
挑选鲜菜心情畅。
这是南京市同仁街居民对同仁街菜场的赞词。
一个平常的夏日的清晨,凉风微拂,太阳还没有起身,同仁街菜场就在“打扮”了。蔬菜组的组员在迅速地削除菜皮和黄叶,剔去腐烂了的坏瓜,有的组员把一篮篮整齐的蔬菜搬到售货架子上,而后穿上白衣服,戴上口罩。水产组的组员把水磨石的鱼槽刷了又刷,擦了又擦,放进半池清水,再把鲜鱼倒进池子里。十来个保洁员,左手拿着粪箕、右手拿着扫帚,把各条走道、货架扫得干干净净,把消毒缸、清洗缸、洗手盆的水,一一添满……。“梳妆”已毕,四门大开,迎接顾客。走进这个宽大的菜场,那货架上鲜红的番茄、嫩绿的青菜、毛豆、辣椒、冬瓜、花香藕等红绿映衬。鲜鱼游在清水里。老人孕妇休息室里花香袭人,临时托儿站里的床椅,干净整齐。这一切,使你感到清新、舒畅。
一位大嫂一手提篮,一手抱着一个小孩,来到菜场临时托儿站。孩子老远就伸着两手要托儿站的曹阿姨抱。妈妈买好菜来领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脸已经洗干净了,小辫子也扎好了。临别时,孩子挥着小手依依不舍地说:“阿姨,明天见!”妈妈一面走一面把刚买来的小香瓜给孩子啃,正巧听到了广播筒里的卫生宣传,“亲爱的顾客们!夏季最容易得传染病,特别是肠胃病……。病从口入,顾客们若是买瓜果吃,应当先消毒。菜场里过道上有消毒缸,供顾客使用……”这位大嫂连忙把孩子手里的香瓜放到消毒缸去消毒,嘴里还嘀咕着:“这个菜场想的可真周到啊!”在休息室里,两位买完菜的采购员正在品茶闲聊。他们是天文仪器厂和第四机械厂的老陈和老刘。谈着谈着老陈要弹烟灰,但他发现今天桌上没放烟灰缸。桌子上是洁净的蓝台布,当然不能弹在上面,弹在干净的地上,也不大好意思。最后还是弹在一张纸上。这两位采购员每天买完菜都要在这儿呆上一会。要是遇上来参观的人,他们总是那样热心地向你宣传:“同志啊,我活了五十多岁,从来没见到这么好而且卫生的菜场啊?品种全、花色多,蔬菜新鲜,干净卫生,……”一直说到听的人连连点头,声声夸奖,他们才感到满足。
菜场后门口,还有几个人在忙着清理蔬菜。他们把压烂的瓜菜和发黄的菜叶清理下来去喂猪,把不新鲜的蔬菜腌咸菜。菜场副主任李昌林同志对记者说:“这儿大多数售货员都经过培训,都具有一般的卫生常识。”这时,我才看到同仁街菜场的墙上已经挂满了卫生红旗。(附图片)
  同仁菜场的酱菜、盆菜全放在玻璃柜内。售货员白口罩、白长衫,清洁卫生 本报记者 韦顺摄


第6版()
专栏:

  暑假学生生活小景
  “友谊合唱团”在练唱
一群热心的小听众围在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室的门口和窗口,“友谊合唱团”的小团员们正在里面唱他们熟悉的“红领巾之歌”:“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星星和火把指明路程……”。小团员们排成了合唱的队形,凝神地望着指挥,认真地执行指挥的要求。
这个由一百二十多个初中和小学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是1955年在苏联合唱指挥专家杜马舍夫倡议和具体帮助下成立的,杜马舍夫经常亲自指导合唱团练唱,并为它写过“友谊之歌”合唱曲,他回国以后,还经常给合唱团写信,寄歌片。我国音乐家马思聪、瞿希贤、刘炽等,也经常协助他们开展活动,为他们写作歌曲,听他们歌唱,提出指导意见。这个合唱团最近要练习的歌曲“可爱的学校”,就是瞿希贤特为他们写的。几年来,这个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合唱团,曾参加过“春节大联欢”、“绿化长江的小尖兵”等影片的演唱,还经常到电台录音。现在,参加这个合唱团成了北京市小音乐爱好者的心愿。在暑假前不久,又有二十多个孩子参加到合唱团来了,他们有的是学校文娱活动积极分子,经过学校介绍考进来的;有的是由少年宫的“小学生合唱团”转来的。
今年暑假里,他们要学“少先队大合唱”“共产主义儿童团歌”等七、八首歌曲,准备在庆祝少先队建队十周年时演出。
8月2日是星期日,下午孩子们准时地来了,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练唱了两首歌子。唱完了歌,孩子们一路又唱又笑地离开了少年宫。女一中的学生李方荣急着回家去,因为家里可能另有个小“合唱队”在等她哩,那个小“合唱队”的成员,就是她们姐弟七个,弟妹们在家唱歌,多是她教的。
  歌舞在南湖边
8月2日这天,吉林师范大学地理系三年级二十名暑假留校的学生在访问了师大附中优秀教师,听了有关当教师的光荣意义的谈话以后,就到秀丽的南湖公园。在这风清气爽的地方,用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琵琶等乐器奏起优美的舞曲。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翩翩起舞,远处的游人也被他们的欢乐和舞蹈吸引来了。
这时,歌舞暂停,全班最活跃的女生陈丽珠出来给大家朗诵了一首畅想抒情诗。诗的内容和她那柔美动听的声调把大家带到二十年后的未来:大家看到了自己职业的伟大意义,看到了将来成千上万个学生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成长起来,成了医生、工程师、农艺师和人民教师。走到那里,都有他们的学生,真是春花朵朵、桃杏满园。
接着他们三五成群地和师大附中学生围坐在草坪上,或漫步在林荫小径上。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手拉手谈叙着个人的爱好和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有的乘上一叶扁舟,在湖心荡漾,有的在湖边诵读名诗,或尽情歌唱。也有的拿着吉它,走到幽静的地方唱起家乡的民歌。
在绿色的草坪上,姑娘们的歌声随着手风琴再次响起,歌声像南湖的微波,悠悠地奔向远方。
  迎接海上日出
夏日炎炎,上海市黄浦区格致、金陵、浦光等五个中学组成了一个夏令营,在一周中,过着丰富多采的愉快的生活。
清晨三点钟,一个连队的营房里,突然发出轻微的声音。同学们都从睡梦中苏醒,在极短促的时间里,奔向营房外的空地上集合。没有点灯,也没有讲话的声音,大家静静地等候分配新的任务。这是同学们入营以来第一次“紧急集合”,比规定的起床时间要早一个多小时,但谁都不觉得疲倦。
在接受命令的几秒钟内,同学们就列队出发了。这时繁星满天,下弦月高悬空中。田野里散发出阵阵清香。这一支队伍,好像脚上添了翅膀,穿过丛林、越过小山,在黑夜里疾走。几百只脚踏在公路上,发出“沙沙”声,整齐而有节奏。草丛中的夏虫低吟作了行军曲的伴奏者。
沿途演习了“行军”动作,然后望见了海堤像一座城墙矗立在眼前,攀上去,就看到茫茫大海,听到浪涛的拍岸声,目的地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到达了。他们就在这里看太阳从东方升起,同学们用欢笑和掌声迎接海上的日出奇景。(附图片)
  上海少年宫小伙伴旅行团的小朋友,在康健园中划船
                   新华社记者 霍生联摄
  贵阳市吉林寨小学苗族姑娘在河边钓鱼    谷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