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苏联 德·契斯诺科夫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生产的社会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活动场所。因为在这些条件下,社会的有计划发展代替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危机,为自己、也为整个社会而工作的人们的同志合作代替了阶级冲突。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改进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因此,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是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
这是不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呢?不。在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生产的个别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不相适应的状态,因而在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没有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完全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也是生产的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化非常迅速,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往往来不及适应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的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同时也不断得到解决。例如,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同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分工形式长期并存。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消除了这个对立面的对抗性。可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还是存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消除这些本质差别。
社会主义工农业中生产力的增长引起了这样一种情况:通过国家企业(机器拖拉机站)在技术上为集体农庄服务的办法,过去曾起了积极的作用,而现在已经过时了。为了有利于农村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就必须把一切生产要素都集中在集体农民手里,即集中在集体农庄本身。党和政府估计到这一点,通过了关于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和进一步巩固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所有制,首先是公积金的决议。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在质的方面具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不同的新的本质,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的必要方面。目前,我们不能没有货币,没有商品。但是毫无疑问,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消费品将得到充分保证,而合作社集体农庄公有制形式将同全民所有制溶为一体,那时商品货币关系就不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它们将同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矛盾。为了使共产主义社会得到更顺利的发展,就必须按照人们的需要,用直接分配产品的办法来代替商品货币关系。因此,在这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当社会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时,商品货币关系也就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个矛盾要通过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即用共产主义的产品交换代替商品货币关系的办法来解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对生产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失去了对抗性(因为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身就成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产生了新的需要,并且提供一切新的物质资料来满足这些需要。同时,摆脱了剥削的人们的社会需要发展得非常迅速,往往使生产来不及满足这些需要。但是,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它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而不断得到解决。
生产关系的必要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所必需的物质前提的成熟而实现。跳越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阶段,或者同生产力水平相脱节,只会阻碍社会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运动。例如,在现阶段,从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直接的产品交换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为了加速共产主义建设和保证这种过渡的实现,就不仅需要发展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取得丰富的物质资料,而且还要改进商业工作,巩固苏维埃卢布,在所有工农企业中运用经济核算原则等等。
二、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目前,苏维埃社会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为消除城乡之间、公有制的两种形式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准备条件;全面发展苏维埃人,并培养他们不通过国家来管理共产主义社会的能力。
当然,这个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互作用的性质还是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去阶段的性质一样: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但是也具有同今天共产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有联系的新的因素。
生产中的这些变化表现在哪里呢?
在今后几年内,生产资料,首先是劳动工具方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将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
先从生产力说起。社会生产力由两个主要因素组成:包括生产的物质技术资料的劳动工具(即工业企业、运输、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中的物质技术资料和劳动工具、原料、生产上所必要的各种辅助材料)和利用劳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今后几年内,生产资料,首先是劳动工具方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方面将完成决定性的步骤。在今后七年内,将建立数万个新的工业企业,扩建并用现代技术重新装备数千个工厂、矿井和矿山等等。但是,劳动工具方面的主要变化将不只是在量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质的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将在争取技术进步的标志下实现。机器制造业企业的全部车床将得到更新;铁路和水道将被改建;新的、更有效的内燃机车和电动机车将在全国铁路上出现。七年计划中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生产的自动化和遥控化,以及繁重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在发展工业方面,苏联所采取的方针不仅是基本生产过程,而且还包括辅助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挖掘一切潜力以实现工业、运输业以及建筑业中的全盘机械化。目前,从某些工段的部分自动化过渡到生产过程全盘自动化,并且适当地过渡到建立全面自动化车间和企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在电站、机器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以及食品工业中,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机器制造工业为了实现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所提出的生产过程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任务,在今后七年内必须生产出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获得机械化和自动化高效能工具的装备。
在农业生产方面,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的潜力特别巨大,因为手工劳动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今后七年内,农业生产力一定要有巨大的跃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工业为畜牧业以及过去占用大量人力的农业劳动(如装卸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工作)的机械化提供必要的装备。耕作工具也必须大力改进。
共产主义建设应以大规模扩大社会的动力基地为前提。在七年计划期间,苏联将实现建立电站的宏伟纲领。可是,这还没有给我们提供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一切必要的条件。要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经过若干年。
最后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完善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没有新的工业部门,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很难想像的。愈往后去,化学工业及其所有部门愈将在生产中起巨大的作用。化学能创造新材料,这些材料在质量上比自然界原来就存在的、而且为现代生产所必需的金属、矿物和纤维还要好。化学工业无论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畜牧业产品量以及发展国家动力基地方面都起着日益重大的作用。苏共中央六月全会对顺利完成七年计划第一年的任务做了总结,并且制订了完成和超额完成七年计划的具体措施。苏共中央全会特别重视加强作为顺利完成七年计划的决定性条件的国民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的斗争,特别重视全盘机械化和生产自动化,提高科学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专业化和协作,最后,还注意到现有企业的改建、扩大和重新装备。
历史性的全会决议详细而具体地说明了七年计划的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蕴藏着的难以数计的潜力,指出了最迅速地实现七年计划的途径。技术进步、全盘机械化和生产自动化,将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这就是共产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劳动工具的变化。高度生产力水平的指标之一,是原料、辅助材料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积累,没有这些东西,人和劳动工具就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生产急骤增长。为了使制造新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用品的机器制造业能够不断地进行生产,就必须有大量金属储备。为了发展化学工业,就需要大量原料:石油、炼油残渣、煤气。石油和煤气是工厂、发电站的燃料,同时也是化学工业的宝贵的原料。在今后七年内,所有这些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生产都将急骤地增长。
在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直接创造物质资料的人的比重逐渐增加,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正在形成
生产力的另一个组成因素是人。在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直接创造物质资料的人的比重逐渐增加。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剥削阶级的消灭使社会的成员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积极劳动者。但是在初期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得不用极大的力量来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其中一部分不直接参加物质资料的生产。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是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就不能管理生产和管理社会,就不能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因此不得不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中,从工人和农民中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中等和高等学校基本上都使自己的工作服从于这一任务。一部分中等学校的毕业生一出学校就直接参加了生产;颇大一部分青年甚至没有受完七年制教育就走上生产岗位。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面展开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整个国民教育系统的方向就是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有教养的熟练的工作人员,要使他们从八年制学校,尤其是完全中等学校毕业后能立即参加生产。由于这样,不仅会大大改进全国干部的培养,而且还增加了直接创造物质资料的这一部分劳动者的比重。
作为社会集团的知识分子来说,数量上不是在减少,相反是在增长。但是同创造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不相联系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比重,正在减少。一方面,管理机关大大减少,并且越往后就越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直接参加物质资料的创造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子的比重,正在增加。像科学这种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部门的代表者越来越积极地参加着物质生产过程。因为在现代技术水平条件下,不单是工长、工程师、工段长参加了生产过程,各种不同的工厂实验室,甚至研究所的科学工作人员,也都成为生产过程的必要的一分子。他们不断地分析工艺过程的各个环节,为这一过程制定新的方案,并把它运用到生产中去,设计新的器械,并检查它们的发挥作用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中也是同样的情况,农艺师、饲养员、兽医、机械师等等都是物质资料创造过程的最直接的参加者。
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关于问题的量的方面,就是指直接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各部门的人的数量增加过程。质的方面也一样重要。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正在迅速地进行着。生产中的工作人员不但创造着物质财富,还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普通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完成了中等教育,许多人还完成了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日益增长,对待日常生活的新的社会主义的态度越来越普遍起来。在我们的时代,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在形成。这种情况对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的意义。从国家观点出发对待自己的劳动、对待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最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打开了新的源泉和新的可能性。
最近展开的争取“共产主义劳动队”称号的运动,在这方面是特别有代表性的。这个运动的实质在哪里呢?“共产主义劳动队”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就在于:参加劳动队的人必须保证有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依赖于体力和精力的过分紧张,而是更好地组织劳动,充分利用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互助合作、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上直接参加到创造物质资料过程中去的人的比重的增长,以及人本身的质的变化,都是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推动力。而这些也为增加全体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从而给他们精神上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
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规定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福利。改善劳动条件和创造劳动者精神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的标志,就是缩短劳动日。大家知道,1960年全体工人和职员将转为七小时工作日,以便在以后的年代中过渡到五至六小时工作日。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将促进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条件下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使整个社会和每个工作人员更加关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充分地利用人的一切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缩短工作日,无疑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的重要推动力。
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特点是公有制两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集体所有制逐步接近全民所有制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生产关系体系中发生着什么变化。正如上面所说,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或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完全占统治地位。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特点是公有制两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谈到全民所有制,它的发展决定于社会主义工业的大力发展,大家知道,工业生产在今后七年内几乎将增加一倍。农业中全民所有制的发展首先同国营农场的扩大相联系,现在国营农场所生产的谷物约为全国谷物生产总量的40%。在七年终了时,全民所有制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将大大增加。
同时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也将巩固和发展,集体农庄制度证明自己是生气蓬勃的。但是即使在现在,也还没有彻底揭示出这个制度所蕴藏的一切可能性,如刺激集体农庄乡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和畜牧业产品率。现在所有生产要素都集中在集体农庄,这就为集体农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切条件。
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条件下发展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就预先要使它逐渐接近全民所有制。公有制两种形式的接近是按照下列基本方向进行的:第一,迅速增加成为集体农庄财产基础的公积金;同时,正如共产主义建设的经验所证明,公积金的增长特别强烈地依靠现代劳动工具,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耕种和收割机器等的积累。第二,使集体农庄的畜牧业迅速繁荣。第三,发展生产建筑物、食堂、俱乐部等的建设。最后,积累流动货币资金,缺乏这种资金,现代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就不能正常发展。集体农庄的公积金按它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作用来说,同全民所有制很少区别。不必怀疑,公积金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是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变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全民的财富的最重要条件。
要使公有制两种形式相接近,就先要吸引集体农庄庄员的力量和资金与国营企业一道不但为集体农庄庄员的需要服务,也为其余的居民服务。随着集体农庄的日渐富裕,它们把自己的资金投入本地区桥梁和道路的建设,集体农庄间发电站、学校、医院的建设,以及已经有电视的地区的无线电继电线路和转播站的建设。这一切说明,集体农庄的财产正逐渐地为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也就是起着同全民所有制一样的作用。不必怀疑,将来将日益广泛地在共同利用国家和集体农庄资金的基础上建设新的企业和文化机构。最后,由于集体农庄生产的发展和从集体农庄生产中所获得的收入的增加,对于集体农庄庄员来说,保留自己的副业越往后将越得不到好处。现在已经有千百个集体农庄的庄员宁愿把牲畜交给集体农庄,因为他们从公共经济中得到了一切必需的畜产品。这样的时期就要来到了,那时连菜园都成为集体农庄庄员的累赘,那时集体农庄庄员将从集体农庄获得一切必需的蔬菜而且还有剩余。经营自己的副业对于集体农庄庄员简直就毫无意义了。
这就是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接近全民所有制所依据的基本方向。
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和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规律,特别是按劳分配规律会继续发生作用
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仍旧保留着并且继续起重要作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并不要求消灭商品生产。集体农庄生产的高涨无疑地将意味着商品产品的增加以及农村和整个国家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这种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同加速共产主义建设并不发生矛盾,因为苏联的商品生产,是没有剥削关系的特种商品生产。这种生产的发展加强着公有制,刺激着生产,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有益的作用。
现阶段生产关系的重要特点是: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轻劳动和重劳动等等之间还保存着本质的差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和最近的七年对于消灭这些差别将有重大的意义。农业中技术基础的加强,公有制两种形式的逐渐接近,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城市和乡村越来越接近,将迅速消灭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保存着的本质差别。从过去的时代继承下来的、说明旧的社会分工的特点,将逐渐被消灭。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这些特点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将克服它们的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
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规律,特别是按劳分配、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的原则继续发生作用。一贯遵守这个原则是社会向共产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准备向共产主义分配原则逐步过渡的因素就在形成起来并日益巩固。
现在,保健事业、医疗设施、社会保证、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方面和相当多的文化设施方面的措施已经不是按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来实行,而是按免费的办法实行的。关于这方面尼·谢·赫鲁晓夫说:“我们有提高劳动人民生活福利和为整个社会、也包括为每一个人创造美好生活条件的真正共产主义的方法。这里包括:保证人们有设备良好的住宅,组织公共饮食业,改进对人的生活服务,扩大儿童福利机构网,使国民教育趋于完善,安排休息和改进对居民的医疗设施,建设文化机构等等。”在我国共产主义过程中,所有这些共产主义因素都将增长和扩大,并发展成为建设完全的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密切合作,这种紧密的合作保证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各国密切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并不是由一时的经济情况所决定,而是出于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
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性的显露已在一定阶段上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为世界体系,使个别资本主义国家变成这个体系的一环。个别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无疑是进步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只是以对抗性形式实现的,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加强和帝国主义国家奴役不发达国家。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社会性相适应,这种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多地获得了世界性。只有这里才没有资本主义世界所特有的对抗性。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代替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而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密合作保证着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协调一致的发展。帮助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提高到先进国家的水平。如果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那么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保证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是必然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在建设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定阶段上,这种合作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汇合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管理的统一的有组织的经济。只有民族主义者才认为,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要单独建设社会主义和走向共产主义。列宁主义是从这一点出发的:随着一批批新的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世界——社会主义世界将更加扩大和巩固,而社会主义世界的先决条件是摆脱了剥削的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紧密合作。
现在,社会主义阵营所有国家都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取得紧密的合作。经济建设计划的配合和相互协作已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用这样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去年,1958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流转额,比1950年增加一点五倍。早在1957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各国所需要输入的机器、装备、燃料、生铁、肥料约75%是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商品交换来满足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是:商品流转方面的协定已经不是为期一年,而是长时期的。这样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更合理地计划自己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日益紧密的协调和配合的方针进行的。因此社会主义阵营所有国家制定了最近十至十五年的远景计划,为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计划的配合创造了可能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密合作能够合理地实现社会主义阵营的新的国际分工。这种分工可以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加速发展。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最明显地表现在专业化和同它相联系的生产的协调方面。例如,大家知道,波兰的煤炭工业是估计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需要来发展的;匈牙利的制铝工业和苏联的石油工业是估计到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需要来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国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不知道什么是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危机,它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的推动力。
这就是在共产主义建设的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增进了并且改善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性质的适应,从而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展开了广阔的远景。
(李庆廷、张录漪摘译自苏联“共产党人”杂志1959年第10期)
(第二部分中的小标题是本报编者加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