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金口队党支部书记罗春甫工作作风深入细致
和群众拧在一起抗天灾争丰收
据湖北日报消息 “依靠群众,就能克服困难,依靠群众,就能战胜旱灾!”这是湖北省武昌县金水公社金口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罗春甫,在领导群众抗旱斗争中体会最深刻的一点。
金口生产队的抗旱斗争是从早稻开始的。经过十二次车水抗旱,使九百七十二亩早稻获得了单产五百五十斤的丰收。在此基础上,又取得了中稻、一季晚粳和二季稻全面抗旱斗争的胜利。现在,一半以上的中稻已经灌了五次水,其余都灌水三次以上;七十八亩一季晚粳都车了水,其余也都采取了防旱措施,分别情况采用麦壳、豆叶覆盖和松土等办法保墒;四百一十亩二季晚稻也全部抗旱抢插完毕。
不向困难低头 自己带头上阵
金口生产队一带,是绵延七华里长的黄土岗地,水利条件最差。加上7月以来滴雨未下,塘堰剩水不多。能不能战胜旱灾,保证全面丰收,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没有思想准备。党支部书记罗春甫想:既然早稻抗旱取得了丰收,为什么不可以保证秋季丰收?他把这个问题提到支部会议上讨论,决定坚决依靠群众开展抗旱斗争。罗春甫首先带头到条件最困难、旱情最严重的十小队去。这个小队有十一亩中稻都是塝田,因为水源困难,需要四转车才能把水引上岗,队里只有两部水车,社员就没有打算车水。罗春甫一方面通过算细账,打通群众思想,修好了两部水车;一方面日夜和群众一道车水,坚持了二十多天没下火线。有时他在管理区开完会回来,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他还在修整抗旱工具,第二天仍和群众一道车水。在他这种艰苦勤劳的作风影响下,全小队二十一个劳动力全部投入了抗旱斗争,终于使十一亩中稻解除了干旱威胁。
向老农请教 给群众鼓气
在抗旱斗争中,罗春甫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他经常到社员家中访问,有什么困难问题就同社员商量。二小队旱情严重,到7月中旬还没有完成二季稻插秧计划。他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去请教老农周家旺、雷敬臣。老农根据今年前期雨多后期雨少的情况,提出了二季稻“搬家”的建议,即把湖田的渍水排出,复晚,解决了垅田无水不能插秧的困难。罗春甫研究了这个建议后,就马上推行,解决了十二亩二季稻的复晚问题。从7月初到现在,他用个别串门、小型座谈等方式,先后访问了五十多个老农和青、壮年社员,研究、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二十多条,解决了抗旱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他根据老农的经验,和人民公社化后的有利条件,研究出了“改水”、“覆盖”、“松土”、“搬家”、“下湖”、“借田”等一套全面防旱、抗旱措施,解决了中稻保收、一季晚粳保苗和二季晚稻插秧的用水问题。
在抗旱斗争中,罗春甫同志还善于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和细致的思想教育。他经常带着宣传慰问队活跃在抗旱工地,一边和抗旱大军同劳动,一边运用鼓词、快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各项政策和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事迹,鼓舞群众的斗志。一小队社员王荣发、陈贤早原来对抗旱信心不足,听了宣传队讲述三小队抗旱斗争中的模范事迹后,立即和其他社员在田头开了战地会议,决心赶上三小队。十小队社员雷金保对粮食政策有怀疑,不愿抗旱。罗春甫就登门拜访,向他讲解了粮食政策,打通了雷金保的思想,使他积极投入抗旱斗争,并提出了三条合理化建议。
关心群众生活 亲抓防暑降温
“群众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罗春甫同志经常记住党的指示,关心群众生活。他亲自抓防暑降温和社员福利工作。全队除原有的一个托儿所和三个食堂外,最近又恢复了六个农忙托儿组和九个食堂。四小队食堂迟迟没建立起来,他便亲自深入到这个小队访问社员,发现全小队二十户社员有十九户要求办食堂,只是因为小队干部怕“铁锅顶头”不愿办。他便耐心打通了小队干部的思想,帮助把食堂建立了起来。在车水工地上,每当社员休息时,他就挑起茶桶,带着防暑药品,到各个车水埠头,给每个社员送茶送药。这样,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在这次抗旱中,全队涌现了七十六个先进人物。(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6版()
专栏:

围绕生产开展科普活动
陕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活跃
本报讯 陕西省各地科学技术协会,一面努力壮大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网,一面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蓬勃发展。
陕西省各地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大量地吸收了具有生产经验的工人、农民和生产中的先进革新者。全省五十二个县市中的人民公社、学校、机关、厂矿、企业、医院、农场等单位,建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基层组织一千三百三十二个。一个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网正在形成。据蒲城、三原、沔县等二十六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发展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一万七千七百一十六名。其中工农群众二千九百二十六人。一支洋土结合的科学大军正在成长着。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为了把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广大群众,紧密地结合生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了小型多样为主的普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向群众、干部、军队等作科学技术知识讲演达百万次;举办科学技术展览会万次以上。此外,还通过其他方式,如现场会、“亮宝会”、科学晚会、画廊、广播以及黑板报等等,广泛地进行了普及宣传,并在全省业余学校中开设了科学技术课。还协同有关部门在人民公社、厂矿、企业、机关举办短期技术训练班一千二百六十二所,大量地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例如,在积肥运动中三原城关公社科学技术协会小组办的化学肥料厂,仅几天工夫试制成功了二十多种化肥,对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安康各地科学技术协会,根据山区的特点开设的各种工厂,提炼出了各种稀有金属,利用野生植物制出了各种新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同时对改变山区面貌,也发挥了作用。
各地科学技术协会注意组织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西北农学院教授朱天祜与农民“活鲁班”刘恒杰合作创造了小型畜力割麦机,在全国农具评比会议上获得特等奖,在广泛的推动技术革新运动中起了良好的作用。
随着广大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各地科学技术协会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地出版了科学技术宣传资料。省科学技术协会出版的科学通俗书籍、科学活页资料已达四百九十一种三百八十余万份。绝大部分专区、县市科学技术协会也出版了通俗读物。其中包括定期的科学技术报刊和不定期的宣传小册子等。这些宣传资料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受广大群众欢迎,成为广大群众用来指导生产的有力工具。


第6版()
专栏:编后

重视普及
陕西省各地科学技术协会紧密联系实际,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很重要。
各地广大工人、农民乐于参加科学技术活动,正是他们渴望得到科学技术知识的表现。如果科学技术协会能切实地向他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做了普及的工作,提高工作也就有了基础。广大工农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经验,往往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他们增长了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用科学方法总结经验,更好地去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更多的丰产经验。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增长了,科学研究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有希望获得进一步的成就。
其他各地的科学技术协会也应该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工作重视起来。


第6版()
专栏:

领导抗旱斗争的榜样
乐于时
在一切艰巨的斗争中,党的干部都应当站在最前列,和群众一起取得斗争的胜利。湖北武昌县金水公社金口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罗春甫同志在抗旱斗争中的行动,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多少年来,旱灾经常危害着人民的生产。以前,每当遭受旱灾袭击的时候,农民对付旱灾的主要方法就是求神拜佛,祈求普降甘霖,消除旱象。现在,虽然没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了,但是消极等待的“靠天吃饭”思想却还在一些人的脑海中存在着。自然,“靠天吃饭”的思想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例如,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获得了丰收,这里面不能不说有“天”的一部分“功劳”。但是,当着经久不雨,旱灾业已临头的时候,就不能再来单纯地“靠天”了,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向旱灾宣战,并战胜旱灾。
根据金口生产队在抗旱斗争中取得的成就,证明只要发动起广大群众,树立起“人定胜天”的信念,旱灾是完全可以战胜的。旱灾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困难一样,也是具有伸缩性的。人向旱灾退让一步,旱灾就可能向人进逼两步;人向旱灾进逼一步,旱灾就可能被逼向后退让两步。问题就在于人们对旱灾的态度,是向旱灾退让呢?还是向旱灾进攻呢?
“旱”既成为“灾”,要想战胜它,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以金口生产队为例,早稻车水十二次,中稻车水三次至五次,算一算看,这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在支部书记罗春甫同志的组织领导下,金口生产队这样做了,真正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在这个艰巨的斗争中,罗春甫同志一方面能够以身作则,哪里最困难就到哪里和群众一块劳动,鼓舞群众的抗旱热情;一方面又能够集思广益,广泛吸收群众意见,解决抗旱斗争中所遇到的困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旱灾的发展,抗旱斗争越来越艰苦,群众思想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时,罗春甫同志仍能及时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坚持了抗旱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现在,一些有旱灾的地方,都在进行抗旱斗争。像罗春甫同志这样的干部很多很多,希望大家都来鼓起干劲,坚持抗旱斗争,使“人定胜天”的信念变为确确凿凿的事实。


第6版()
专栏:

结合实际情况学习政策理论
晋中地委推广榆次市委经验分批轮训基层干部
本报讯 中共山西晋中地委最近作出决定,在全区推广榆次市举办人民公社干部训练班、组织公社干部结合当前农村实际工作系统地进行政策理论学习的经验。
自从去年大跃进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农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作内容,农村干部的任务越来越重了。中共晋中地委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后认为对基层干部系统地进行一次理论政策教育,是当前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地委的指示下,中共榆次市委6月下旬首先举办第一期人民公社干部训练班,这个带有试验性质的训练班,共集中了寿阳、宗艾等四个公社的九百三十三名干部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要求,学员们经过学习树立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关于人民公社的产生、性质以及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二个单元是要求学员们经过学习增进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经验,其中着重领会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每个单元三讲,受训时间是半个月。
经过半个月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员对人民公社,对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之间的关系,对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对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的方针以及其他办社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认识提高了。很多学员还把自己在班上想通了的问题,及时写信告诉社里的同志,以自己的体会来说服和帮助社里的同志。刚到训练班的时候,不少人认为生产工作和党的工作是矛盾的,认为完成生产任务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矛盾的,但是经过大家摆经验摆教训,从对比分析中深深体会到要在现在任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出色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只有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堡垒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工作起来才会心中有数,方法科学,工作踏实。
为了推广榆次市的这一经验,中共晋中地委在7月中旬召开了全区的基层干部训练工作会议。会上确定全区从8月1日起到明年3月,轮训干部八万九千多人,其中大多数是负责生产队工作的党员干部。
(冯东书)


第6版()
专栏:

台湾发生严重水灾
新华社9日讯 台北消息:台湾中部8日发生五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台湾西海岸从苗栗到嘉义几百里地带的许多村庄和农田都被淹,各地灾民纷纷向高地避难。8日傍晚,台北市和水灾区之间的铁路、公路和电话联系都已完全中断。台湾电力公司在台中的发电厂有一些已经被淹,全岛电力供应因而减少了25%。仅在台中县,初步已经知道的有一百多人被淹死,另外一百多人失踪。
台湾气象局说,台中在8日的十二小时内降雨量达到十一英寸,因而造成了这次洪水灾害。据悉,台湾各地的堤坝和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也是造成这次水灾灾情严重的重要原因。


第6版()
专栏:

在广东东江灾区,最近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下面记载的只是其中的几个。
山岗诊断 起死回生
瀑布般的大雨下个不止,洪水很快就越过堤岸,涌进增城县石滩公社的所在地——石滩圩来。在公社卫生院的病人早已由他们的亲人带走了,只有女病人刘汝常,躺在病房里。原来,这所乡村卫生院因为人手少,病人都由他们的亲属护理。刘汝常发高热已十多天,两天来神智昏迷,洪水一下子涌来,她的家人一时顾不上来领她。这时水已漫近病房。正在危急的当儿,共产党员、卫生院院长钟伯启带病涉水走来了,他把刘汝常背上,向尚未浸水的仓库走去。以后,又设法把她安置在附近山岗上的一所茅棚里,找到她的家人来护理。
脱离了洪水的危险了,可是,因为缺乏药物治疗,刘汝常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刚巧这时,广东省卫生厅派来的灾区医疗队到了。队长黄仍超一听有病人,立刻就同医生王泽候、实习护士洪瑞珠赶去。他们诊视后,发现病人是伤寒复发,生命已十分危险。他们赶紧为病人注射特效药和急救针剂。病情有了好转以后,王泽候和洪瑞珠每天都抽时间去看她三次。王泽候原是广州工人医院的外科医生,缺乏治疗内科病的经验,碰到病人病情有变化,他就一边拿着书本学习,一边细心诊断治疗。洪瑞珠原是广州工人医院附属护士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护理这样的危重病人还是第一次。但是,她知道伤寒病护理得不好,病人就有危险,也就不再害怕传染,经常为病人洗抹病床,治疗褥疮。病人吃东西有困难,她就拿着匙羹,一口一口喂。这期间,病人的病情虽曾经两次恶化,都被他们抢救过来。十天后,病人度过了危险期。(附图片)
杨先让 插图


第6版()
专栏:

深夜上山取蛇药
深夜里,博罗县杨村公社陈村大队支部书记陈可带母亲上厕所的时候,右脚踝被毒蛇咬伤了,小腿立刻肿起来。陈可带慌忙跑到大队部求救。住在这个村的广州中医学院进修部中医李乃良,和广州卫生学校学生周道贤闻讯后,连忙起床。一打开药箱,发现下乡时没有带治蛇咬的药,只有一小瓶治小孩惊风用的“七星散”药粉,其中一些是可以治蛇咬伤的。但是靠这点药粒怕不能解毒。怎么办呢?李乃良记起白天出诊的时候,见到附近山坡有治蛇咬的生草药——“对面针”。李乃良吩咐周道贤先去照料病人,自己拿起手电筒,找了一把菜刀,就奔向山上去挖药。
山坡上杂草丛生,一片漆黑。“对面针”夹杂在草丛间。李乃良年近五十,又是近视眼。他弯着腰,一边走,一边用手在地上摸索,碰到有刺的东西,就用电筒照一照,看看是不是“对面针”。就这样,靠着电筒的光,他挖到二两“对面针”。当他赶到病人家里时,病人已脚肿过膝,神智不清,家属都以为没救了。李乃良吩咐周道贤赶快煎药,自己就给病人按摩腿部,施用手术。病人服药后,神智渐渐清醒了。二十分钟后,脚踝伤处流出了两股紫黑的毒血,病人自觉心胸比较舒爽了。到深夜二时半,他们见到病人病势好转,才摸黑返回队部。但李乃良仍不放心,次日天微微亮,他就爬起来,和周道贤再赶到病人家去。看到病人腿已开始消肿的时候,他俩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满意地回队了。


第6版()
专栏:

两条生命
清晨,东方刚泛出鱼肚白。住在东莞县常平公社的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外科医生黄大祥,在一天的辛劳后正睡得香甜。突然,一顿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接着,广州医士学校应届毕业生杨金铭就气喘喘地走进来,报告邻近呙田村一个产妇产后流血不止,要求派人去急救。黄大祥听了,来不及梳洗,就同护士美凤琼收拾好医疗器械和药物,急急忙忙向着离住地十多里的呙田村赶去。
四十三岁的产妇刘美好,这次已是第九胎了。他们赶到时,孩子生下来已有八个多小时,胎盘还在肚里出不来。由于大量流血,产妇气息微弱,连血压也量不到了。经过他们急救后,血压虽有回升,但仍然陷入重度休克状态。此刻,动手术是十分危险的,可是,不将胎盘拿出来,产妇就全无希望了。“我是党派来的人民医生啊”!这样一想,黄大祥就不再踌躇了,他用两只手电筒作手术灯,立刻为产妇注射大量葡萄糖等继续急救。到晚上十时,产妇过了休克关,他们还不放心,一直在床前守候。第二天中午,直到母子二人都安然无事了,他们才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
(岭丹荔 杨淑卿)


第6版()
专栏:

保证职工学习时间 不断解决具体困难
郑州国棉三厂掀起学习高潮
本报郑州9日讯 郑州国棉三厂采取各种办法保证和激发工人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目前学习出席率已占全厂职工人数的95%以上,五千多名职工卷入越来越高的学习热潮。
去年9月,这个厂成立业余文化学校时,学习出席率只达5%左右,特别是生产能手、基层党、团员骨干分子,社会活动和会议太多,侵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工人们也因晚上会议太多和种种思想问题轻视文化学习。当时出现了劳动出勤率和学习出席率相距很大的现象。工厂党委会和各车间支部认真的研究了这个问题,决定除提高教员讲课质量、学习内容要和生产相结合,并决定千方百计保证工人的文化学习时间。
党委会根据全厂生产计划统一安排规定了学习时间,要求各个车间没有特大的事故,不准更改调动时间,否则,必须由党委会批准。学习时间内,轮班生产单位,不能随便抽调积极分子开会和搞其他活动。五一节的时候,全厂职工在生产和社会活动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没缺过文化课,各车间遇有社会活动和一般会议与学习发生矛盾,提出给学习让路,首先上课,工厂党委认为:坚持下去要下决心。特别是全厂开展了“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缩短开会时间,保证文化学习”运动,使全厂会议减少了二分之一,礼拜五的党、团和工会活动,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这样不仅保证职工能按时上课,而且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复习功课。为了保证学习出席率不断提高,各车间还制定了一套学习考勤制度,如:上下课点名,请假批准,按时交作业,无故旷课登记等。
最重要的是他们采取了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个别辅导等深入细致的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使原来不愿学习的工人,也成了学习积极分子。全厂一百多个文化班,都成立了“出席调查小组”、“教师辅导小组”。他们深入宿舍、车间、广泛了解工人不参加学习的原因。准备车间有个工人不愿参加学习,教师刘存长通过家庭访问,了解他不愿参加学习的原因,一是和爱人闹不和,情绪不高,二是没有信心。车间党组织帮助他解决了家庭纠葛和思想问题后,又由刘存长在他家具体进行辅导,现在他成了优秀生。女工张令娣,一向不参加文化学习,这次,被教师们深入具体的动员工作激发起来,参加了学习,5月份,她被评为全厂优秀生之一。为了巩固学习成绩,不使一些工人因跟不上班而中途辍学,教师们还采取深入宿舍、车间和工人们所到的地方,了解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出:“学习在那里,教师到那里,做到随时随地解答问题。”各车间党组织非常重视教师们的这个工作,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作个别辅导。因此,从去年9月到现在,全厂就很少发现因学习困难跟不上班、而中途退学的工人。
使学习出席率提高的另一个办法是补课。过去,有些工人确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占用学习时间,如:生病、生孩子、参加义务劳动,基层干部的重要会议等。耽误了学习,没有人补课,跟不上班,减弱了学习情绪,以致中途退学。现在谁缺给谁补。补课方式也灵活多样,一种是礼拜天集中在教师家中补;一种是个别补,上课时,教员早去半小时,先给缺课者上课;或者把缺课者集中一起利用几个中午时间补课,使缺课者能够跟班上课。各车间党组织,为了照顾补课方便,在抽调工人参加短期义务劳动时,都以文化班为单位,便于集体补课,或配备教师随往。
现在,国棉三厂无故旷课或因其他原因退学的工人已经很少,而且全厂掀起从没有过的学习高潮。参加义务劳动的工人都带着课本,有空就读,学生的作业,都能按时或提早做完。


第6版()
专栏:

不让夏天悄悄地溜走
记北京市少年科学技术馆的暑期活动
本报记者 孙世恺
在这炎热的夏天,提起北海公园是多么引人向往。少年儿童比大人的兴趣更浓,到北海里玩些有趣的科学技术活动,让暑假过得愉快而有意义。
当太阳刚刚爬上树梢,五龙亭北边的北京市少年科学技术馆已经敞开了大门,三五成群的孩子说说笑笑地走进去。
探索“科学”的秘密
这里新增设的“小小科学俱乐部”最吸引孩子。成群的小学生眼巴巴地看着辅导员作的“思考活动表演”,觉得怪有趣的。从一架三球仪的活动中,知道了日月蚀是怎回事,在另一个木架上,有座铁制奔马找重心,还有离心调速器和离心力轨道……。来到小俱乐部里玩的孩子们,尽管在小学里还没学过物理课程;从这些玩具式的活动中,却增长了一些物理知识。走进对面“小电工之家”,玩样更翻新了。这里有电铃、电报机和蜂音器等,但都要“小电工”自己安装,试验。一群孩子围着桌子,赶修电报机和蜂音器,偶尔又发出“滴滴答答”和“嗡嗡”的响声。十二岁的小学生于长贵,玩蜂音器格外起劲。他在今年暑期来到这个“小电工之家”仅仅三次,就学到一点电学的基本知识,能把蜂音器通电的作用讲得头头是道。这个胖胖的孩子跑出“小电工之家”,兴奋地告诉辅导员说:“我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电工,他们小时可没有我这样好的学习地方,我也特别喜欢电工,将来还想当个电气工程师哩!”这时,站在他身旁的小学生程云长忙着插嘴说:“我也学会装蜂音器和电铃啦!回家给小弟弟作个小电铃多好玩。”
在这座科学技术馆里,有趣的活动多啦。“星星之家”又邀请小朋友作一次幻想旅行。孩子们坐满了一座圆顶屋里,突然电灯熄了,
“夜空”上出现了满天星斗。天文小组的组员随着指标讲解一年四季里出现的主要星座的故事,有北斗七星,也有银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这是他们通过天象仪表演的宇宙幻想旅行,去探索星空的秘密。
航海去
站在科学技术馆门口,就能望见五龙亭的汽船码头上,有十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忙着开航前的准备工作。他们都是北京实验中学和北京市四十中学的学生。他们每个星期都来参加科技馆的业余航海学校,学习操作汽艇、航海通信和划舢板等。这些“小海员”在炎热的暑期里,更是热爱水上活动了。
喷水拖轮鸣了两声汽笛,满载着幼儿园五十多个孩子开航了。这时,坐在机仓里的小舵手刘平娃,紧握着舵轮注视着前方的中南海。她在这风平浪静的航行中,忽然想起一个多星期以前到塘沽新港的航海活动。那时,她们第一次看到白色的海鸥在一望无边的碧绿色海面上自由地飞翔,兴奋得跳着脚呼喊。可是,当她们乘坐海军叔叔的舰艇驰进渤海时,刮起了三、四级风,舰艇刚刚有些颠簸,她们这些在北海里参加半年多航海活动的
“小海员”,却有一半人晕倒了。就在这个时候,海军叔叔讲起他们学习航海时有意识到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的故事。刘平娃想到这里,双手紧紧扭了几下舵轮机,喷水拖轮已经绕过白塔驰回五龙亭的码头。她暗自下了决心:“要想将来当个好的航海员,一定要更勇敢地锻炼自己。温室里的花草是经不起风雨的。”
站在岸上的“小海员”董鸿升,朝着他身边的女同学高声喊着:“看,她开得多棒!”
试飞
下午,航空模型小组新改装的没有尾翼的模型飞机试飞了。
“飞!”随着一个少年航空模型爱好者的喊声,这架像一只蝙蝠的模型飞机,便腾空而起。它飞得挺平稳,有时还来个俯冲的动作。这时,几个少年航空模型爱好者和他们的辅导员,仰望着自己独出心裁设计出来的模型飞机试飞成功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浮出一丝笑容。
同时,另一群“小航空迷”在航空舰模室里,正挥汗赶制第一架滑翔机。有的人钉模板,有的人锯木条,也有人用胶粘制机翼。屋里“叮叮当当”,宛如一座小工厂。航空组组长姚家骧,是北京市三十五中学的学生。他从小学就爱上了航空模型活动,几年来从没间断过。当他介绍这次试制滑翔机的经过时,更是谈得津津有味。他说:滑翔机的结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上面要坐人,一定要保证安全。我们都是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谁也没学过制造滑翔机的各种科学知识。但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我们从修改设计到施工,学习了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简单制图等基本知识,又向工厂老工人请教,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让这架滑翔机上天。
在这一天里,还有更多的少年科学爱好者在这些科学技术馆里,按照个人的兴趣分别参加电信、化工、无线电、气象、电影放映、内燃机和少先队水电站等活动。孩子们在这块园地上,从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一天天地培养起爱科学的兴趣,又不知不觉地在幼小的心灵上逐渐增添些科学知识。正如一个少先队员说的:“这样渡过暑假,也怪有趣的!”(附图片)
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乘着自己的游艇畅游北海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