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希腊的明灯
刘白羽
我们要郑重地警告希腊当局:不准伤害格列索斯!必须恢复格列索斯的自由!
希腊,是我们心中所钟爱的名字,因为在古老的年代里,她就以智慧的明灯,为人类照明过前进的道路。不论黑暗的统治强加于希腊人民头上时间多么长久,但是,荷马,欧里庇第斯,亚理斯多芬,柏拉图,亚理士多德,斐狄亚斯的光辉,是不会从人们心中泯灭的。而在今天,当新的侵略浪潮不断向希腊冲击时,无畏的,英雄的希腊挺起了胸脯,格列索斯透过铁窗,又高高举起了保卫正义,保卫和平的,今日的希腊明灯。
请问:是谁代表希腊?是谁发出希腊的声音?难道是在德国法西斯侵略下,远远逃亡伦敦的乔治二世、保罗一世们吗?难道是奴颜婢膝,任由美国把舰队驻扎在克里特岛,要把导弹储存在苏达和锡提亚,把希腊变为原子基地,把希腊人民推上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库的卡拉曼利斯们吗?难道是由于沾满希腊烈士鲜血而获得橡叶丛银星章、用军用汽车把前抗德军总司令萨拉非斯将军撞死的美国人吗?不,是希腊人民,是希腊人民的儿子——格列索斯。是用爱的眼光看着世界的这个人,是在德国法西斯黑色恐怖来临时,爬上雅典城头,亲手把卐字旗扯掉而把希腊民族旗帜高高升起的这个人,是十二次关进铁窗,又十二次走出铁窗的这个人。是这个人,在今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是他踏过一切监禁,毒刑,阴谋,陷害,而昂首前进。他是赫尔岑所说的“从头到脚都用纯钢铸成的英雄”,他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全世界:“谁要想获得自由,必须自己起来斗争!”(见拜伦的“希腊”)他承继着希腊的传统,发扬着希腊的精神,闪烁着希腊的光明。恩格斯说:“古代的国家,首先就是奴隶所有者用以镇压奴隶的国家”(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正因为如此,在镇压下昂扬着的是奴隶起义斗争的精神。关于这,柏拉图这样描叙过:“他们坐在城里,身怀白刃,有些负债累累,有些丧失体面,有些兼有此两种不幸而怀着愤恨,打算对付夺去他们财产的人、甚至对付所有的人,——他们在打算起义”。(见“共和国”)从纳克索斯岛一个贫苦家庭里来的格列索斯,血管里充满的正是这种反抗的血液,这正是他的生命可贵之处。这正是一切站在保卫和平斗争前线的人,应该具有的最高贵的品德。他所以有这样神奇的勇敢,不败的力量,正如同安泰两脚生根在大地上,他生根在愤怒的人民之中。
不管地中海的乌云多阴沉,爱琴海的风暴多汹涌,但真正的希腊,希腊人民的希腊,全世界人民的希腊,它永远不会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跳板,而永远是和平战斗的前哨,因为诞生了格列索斯的人民,必然会粉碎反对派的车轮。
希腊人民正义的喊声,在遥远的中国也听到了。海洋和陆地都不能隔断全世界人民联系的路程。在这儿,我记起古希腊对朋友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愿君一路平安,愿君得饮清泉”,而今日的清泉,便是遍布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友情。这种友情目前正在化为保卫希腊明灯的力量。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人们发出一致的呼声来支援格列索斯。这呼声,现在愈来愈响亮,愈来愈强烈,它已成为真理与正义的风暴。我们相信,在这样的风暴面前,希腊的明灯将更加明亮。


第8版()
专栏:

乌蒙山上春长在
朱振声
乌蒙山,真是气势磅礴!我们走进大山,登上挺拔的山峰。远眺,山峦起伏,绿海望不见边;近望,一座座四季长青的高山直插蓝天,白云在山腰里游荡,河水在山脚下拍打,杜鹃花儿映山红……乌蒙山岳的中心,是闽滇大铁路重要的工程地段。其中的天生桥一带,白天,劳动的人们往来如织,夜晚,灯火闪烁宛如点点繁星。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日夜轰鸣,摇山震谷!
乌蒙山里铁路建设工程规模浩大。这儿,隧道接连隧道,出了隧道就是大桥。悬崖、峭壁、高山、险岭,四处都是;风景名胜,描绘不尽。人们将来欣赏美景时,是否会想到铁道兵在雕刻河山时所经历的艰难呢!
去年深秋,铁道兵部队从东南海边开进乌蒙山。那时,天生桥上只有一条栈道,修筑铁路公路遇见了难关:天生桥南端的老虎嘴山,一千多公尺高的悬岩峭壁巍然挺立,没有立脚处。山崖陡到这样程度:野兽越过也曾摔到河里!所以人们叫它作“老虎嘴”。当地群众听说铁道兵要劈开老虎嘴,修建公路铁路,十分惊讶。一位彝族老大爷劝说道:“大军,你绕个道吧,这里修不得路,老虎嘴要吃人的啊!”但是,道是不能绕的。“老虎嘴”早一天劈开,整个工程才能早一天动工。排长张胜生把排里七个最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织起来,成立突击组,动手劈开天险。他们仔细侦察了老虎嘴地形,然后从山尖上吊下一根长绳,再从这根长绳爬上悬崖。共产党员何勤心第一个攀到老虎嘴上,打下第一根钢钎;勇士们相继跟上,腰拴绳索,脚踏跳板,在峭壁上悬空打眼放炮。呼啸的山风在勇士们头顶掠过,弥漫的云雾在勇士们脚下飘游。只要稍一失足,身体一倾或者脚下一滑,便会落进低头不见底的深渊。突然,有个战士拴的绳子一松,眼看便要摔下来。这时,排长张胜生猛地一纵,跳过来一把将他抓着,两个人便都悬在半空。别的同志将他们扶定,大家便又抡起铁锤继续干下去!他们运用技巧,把天然泉眼扩大装进炸药,大中小炮一齐施放,终于在老虎嘴里打开一条通途。
向自然开战,惊险时时有,战士的胸怀,也常在这“惊险”时向我们敞开。也是在天生桥,因为山崖太高太陡,可渡河里木料运到桥上,二十多个人一天才能扛几根。作战股副股长卢化龙和战士们共同设计架设一道天线,用铜索把木材从河里直接吊到桥上。可渡河水很凶猛,河中礁石砥立,水流旋回撞击;从水面到崖上,五百公尺笔陡的岩石,寸草不生。战士们把铜索抛下去,铜索下到两百公尺左右被卡着了。年轻的班长黄信松六次下崖探险,送铜索,架滑轮,才架起天线。他第一次下崖,天下雨,河谷雾气重重,岩石分外滑腻,同志们劝道:“危险啊,改天干吧!”黄信松说:“不行,时间不等人!”他把绞索拴在腰上,绞盘滑转,将他悬空吊下河谷,他就在云雾包围中进行工作。不料,工作完了,绞盘把他往回绞时,绞到半途,人卡在凸起的岩石下,怎么也绞不动。情况危急,绞索再绞要断了。崖上的同志听见黄信松的喊叫,却看不见人影;卢化龙绕到崖侧,看见黄信松四肢不着地,吊在空中挣扎,可又听不见他的喊声。大家都为黄信松捏一把汗:他已经在绝壁上工作了一天,这样飘在空中,还能支持多久呢!忽然,大家便看到他猛一纵身,抓着石缝,翻身爬到了岩石上,干脆解开绳索,在卢化龙的信号指挥下——他自己望不见头上岩石,径直空手爬上悬崖。
刚来,许多同志夜间露宿山野,白天进林伐木,陪伴他们的是野兽的啼啸。因为运输困难的缘故,吃不到菜和油,是常有的事。更困难的是水。一位刚到工地的同志,看到狮子口隧道里烟粉弥漫,问:你们为啥不用水风枪呢!可是,天啊,你往那里找水!大家连喝的水,也得论两计算哩!然而,战士们的劳动热情,又为这艰苦的生活抹上了多么瑰丽的色彩啊!春去夏来,乌蒙山的许多山坡,荒地上开出了块块园田,种上了菠菜、辣椒、莴笋。战士们把驻地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房屋门前还栽植了花草;战士们下了工,就换上整洁的军服,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星期天,同志们还爬山越岭,在崎岖的公路上赛跑,进行劳卫制锻炼。晚上,山里更是热闹,战士、民工劳动归来,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围着团团篝火,纵情跳舞唱歌,歌声填满山谷。这是别致的晚会,十多个民族——彝族的、哈尼族的、佧佤族和汉族的声音,歌唱着自己的劳动的生活;锅庄、跳月、花灯、山歌对唱……五彩缤纷。
人们常说云南四季如春,这话并不完全。乌蒙山里,六月天下阵雨也要披上棉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在乌蒙山却也看到了永不雕谢的春天,它在我们的指战员们的心里!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们斗争的锐气,他们永远都精力充沛地、顽强不息地在工作着。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四季长春!


第8版()
专栏:

老船长(外一章)
余音
前面是五百里航程。
夜,黑得像浓郁的葡萄酒,望着令人有些眩晕。只有几点灯火,像嵌在一条黑绒毯上的红宝石,胆怯地闪着小小的亮光。夜,多么深,波浪多么汹涌呀!
船队在前进。老船长领着船队在前进。
他站在驾驶台上,冻得像一尊石雕像,白发苍苍的头沾满了露水。可是他的眼睛在闪烁,像一把锋利的剑,他的视线刺破了夜空。礁和岩石都坦露在他的眼前。他坚定地下着命令:直舵!左微舵!右满舵!长江,这只凶猛的野兽,终于在他威严的逼视下驯服了;船队终于在黑夜里安全驶过了险滩!
哦,我想起三峡的鹰来了。
你看,老船长的眼睛,不正像鹰的眼睛一样犀利深邃么?它能看穿石头,看穿水底……
“哈哈,同志,你只说对了一半。从前呀,我确是只看到水,看到石头;如今党给了我一只新的眼睛,使我看的远了,看的深了,譬如生活的目的,譬如美好的未来。”
老船长回过头来爽朗地笑着,笑声滚落在波涛上。


第8版()
专栏:

女服务员
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小梳,贴在神女峰头。
像一匹迎风抖动的白绸,江水旋回地从高峡间流过。
船,披着满身灯火,玲珑得像一张镂空的剪纸,开进了峡口。旅客们早已入睡了,只听见船舷两边轻滑的流水声。
不知打从什么时候,一个穿白衣的姑娘在走廊上来回打扫甲板。她正伏着栏杆,把帚帕投在水中,抖了抖长绳,又提起来,水滴被江风吹得四处飞溅,灯光一照,像是从她手上撒出来的亮晶晶的珍珠。
甲板洗刷得发亮了,像一面妆镜,照见了她沉思而明朗的面庞。她在想什么呢?想起从前做丫头的悲惨岁月,还是想起去年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胸前戴着红花的荣誉?
她笑了。然后,她打开了每扇门,拉上了每张窗帘,洗干净了每只痰盂,把滑落在地上的像她的心一样温柔的毛毯,轻轻拾起,盖在旅客的身上……
她轻轻地走来走去,只有5月的峡江的夜风,为她唱起朗朗的歌。


第8版()
专栏:

  登山日记
  王凤桐 杨克现
踏破冰川万年雪
6月12日,天气晴朗。
我们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出发了。五十多名队员中,包括汉、藏、维吾尔、回等四个民族,随队运送了三万多斤登山所需要的食品和装备。
我们的队员年纪很轻,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最大的一个是三十四岁;登山历史也都很短,最长的只有四年的光景,其中少数人三年前曾经和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山峰,而后又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九十米的四川贡嘎山。其他绝大多数,是在近两三年来随着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他们有的只攀登过苏联境内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山峰,有的曾经在甘肃祁连山考察过冰川,而大部分人只是今年春天在西藏拉萨以北攀登过念青唐古拉山中一个拔海六千一百七十七米高的无名山峰,进行过高山登山活动的锻炼。
这次登山活动规模很大,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四川的林业工人,也有拉萨的牧民和农场工人;有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的战士。
这次几乎是集中了我国登山界的绝大多数优秀分子,但要去攀登帕米尔高原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雪山,总不能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登山队伍中,还出现了一批女子登山运动员,五十多个队员中,女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登山历史最长的只不过一年多。
在世界登山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只是到了1955年,才有法国人克·郭刚创造了女子登山最高纪录。她曾经从尼泊尔境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一座拔海七千四百五十六米的加内什山峰。如今四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女子登山运动员超过她的纪录。而现在,我国的女子登山运动员所要攀登的高山,比克·郭刚所创造的纪录还要高得多。无疑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既需要有丰富的登山经验作指导,又需要队员有良好的体格和坚强的意志。
汽车行驶在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公路上,两三个小时便进入了群山重叠的帕米尔高原山区。渐渐有些冷了。登山队员曾经在气候炎热的喀什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体能锻炼。在那里穿着背心依然淌汗,现在来到帕米尔山区,队员们虽然纷纷换上了御寒的毛衣和鸭绒衣,但还感到有点冷呢!
去年10月1日通车到塔什库尔干攀登帕米尔高原的公路,汽车只需要一天便可以到达慕士塔格山下;而三年前,中、苏混合登山队从喀什运输物资,骆驼一共走了十八天才到达目的地。
在喀什,当地党政领导人员曾经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并勉励登山运动员们一定要锻炼好体格,把五星国旗插到慕士塔格山顶上。队员们也把这看做全国人民的期望,牢牢地记在心里。
队员们情绪高涨,不禁引吭高歌,唱起了“登山运动员之歌”:
……我们是登山运动员,
我们是高山战士。
踏破冰川万年雪,
天堂也要走一番。
同志们,来呀!为祖国献出青春。
千锤百炼铁打的汉,
嘿,红旗插遍高山巅。
歌声随着汽车疾驰前进,飘荡在帕米尔高原山区。
来到“冰山之父”身边
6月13日,高山安家。
昨夜队员露宿在距离慕士塔格山七十多公里的盖孜河上游。这是因为动身迟的缘故,本来二百多公里的旅程一天就能到达,现在只好分作两个半天走。
汽车绕过了绿水碧波、野鸭乱飞的卡拉湖畔,便到了慕士塔格西面山下。只见天空阴云缭绕,黑沉沉直压到高大的雪山脚下,看不见慕士塔格山本来的面目,只露出了雪山四周十多条银色的冰河,游龙一般直泻到山下。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高的“冰山之父”,当地塔吉克、柯尔克孜族牧民因为它无比高大和积雪万年亘古不化,把它当作“伟大”和“神圣”的化身,爱戴它,崇拜它,讴歌它。它刚好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交界处。
这就是昔日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和英国登山运动员埃·希普顿企图征服它的慕士塔格山,前者四次也没有登到六千八百米的地方,后者勉勉强强登到了七千米,因为风雪严寒冻坏了脚而不得不败退下山。而到1956年,三十一名中、苏登山健儿却集体攀登上了慕士塔格山顶峰,创造了集体登上七千五百多米以上高山、人数最多又全部安全的世界新纪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登山队超过这个纪录。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在离开喀什的当天,曾经向当地气象台了解到:近十天内,慕士塔格山的气候恶化,直到6月下旬,这里都是多风雪的日子,果然第一天就碰到了这样的天气。
登山队队员来到了慕士塔格山西面拔海四千五百米的高地卡尔吐马克。这里两面紧接着卡尔吐马克和洋布拉克两条冰河,背靠着慕士塔格大雪山。两条冰河运下来的几十公尺高的冰碛石堆,从两面包围着这块高地。在大队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由登山队的总务长张俊岩、运动健将刘大义等九人组成的先遣小组,已经在这里着手建立大本营基地。电台、伙房、队长办公室和队员宿舍的帐篷,都已经搭盖起来。
这个大本营距离公路只有二十多华里,从喀什继续运来的物资食品,很快就可以输送到这里。这个高地比较平坦,而且背风近水,非常适宜作为大本营基地。
这个大本营的地址是1956年中、苏混合登山队的第一号高山营地,它比1956年时的大本营高出将近五百公尺,可以节省登山下山一天的路程,以便登山队员把储备的体力直接用到登山活动上去。同时,也能使登山运动员一开头就锻炼出更好的高山适应性。
大本营基地是在当地柯尔克孜牧民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政科科长禾加木开勒德亲自到这里帮助安排大本营基地。牧民借给了登山队员几个毡房,这种毡房宽大而又御寒。牧民还派出了六十多匹马、毛驴和骆驼畜力等,把三万多斤登山给养运送到大本营基地。
晚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六度半,水缸结冰一寸多厚,但是在高寒地区,队员在毡房中休息,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大家对于这样好的大本营基地感到满意,一场征服“冰山之父”的战斗,便要从这里开始。(待续)


第8版()
专栏:

观巴西名剧“伊索”
袁水拍时光倒流,一泻二千五百年,突兀忽见古希腊的碧海青天,多立斯式圆柱莹白如新,萨波的七弦琴淙淙响在耳边。维娜斯的雕像活起来了,雅典的古瓶倾出酒来了,奴隶伊索的眼睛发亮了,向我们说起那些寓言来了!说的是洪荒时代的狼和蛇,刺的是二十世纪的喝血者,他所梦想的夜莺歌唱的地方,不是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葡萄熟了,让我们快摘吧!——奴隶的祖先向后代传话。葡萄是什么,谁都听得出,那是拉丁美洲的自由啊!爱琴海的浪潮汹涌奔腾,不息的斗争从古到今,听! 一个巨人在呼吸,庄严,坚强,深沉……


第8版()
专栏:

“伊索”中的六个人物(速写)
叶浅予
①伊索和阿比西尼亚
②克莉亚和梅丽达
③卫队长和格桑
①②③


第8版()
专栏:

儿歌
雪兵
·小竹竿·小竹竿,三尺八,两条彩绸竿上挂。下地看庄稼,它是我的马;叔叔来晒场,拿它撵鸡鸭。我的小竹竿呵,一头能挑一壶茶。凉茶送到地头上,叔叔姨姨把我夸。


第8版()
专栏:

希腊的明灯
刘白羽
我们要郑重地警告希腊当局:不准伤害格列索斯!必须恢复格列索斯的自由!
希腊,是我们心中所钟爱的名字,因为在古老的年代里,她就以智慧的明灯,为人类照明过前进的道路。不论黑暗的统治强加于希腊人民头上时间多么长久,但是,荷马,欧里庇第斯,亚理斯多芬,柏拉图,亚理士多德,斐狄亚斯的光辉,是不会从人们心中泯灭的。而在今天,当新的侵略浪潮不断向希腊冲击时,无畏的,英雄的希腊挺起了胸脯,格列索斯透过铁窗,又高高举起了保卫正义,保卫和平的,今日的希腊明灯。
请问:是谁代表希腊?是谁发出希腊的声音?难道是在德国法西斯侵略下,远远逃亡伦敦的乔治二世、保罗一世们吗?难道是奴颜婢膝,任由美国把舰队驻扎在克里特岛,要把导弹储存在苏达和锡提亚,把希腊变为原子基地,把希腊人民推上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库的卡拉曼利斯们吗?难道是由于沾满希腊烈士鲜血而获得橡叶丛银星章、用军用汽车把前抗德军总司令萨拉非斯将军撞死的美国人吗?不,是希腊人民,是希腊人民的儿子——格列索斯。是用爱的眼光看着世界的这个人,是在德国法西斯黑色恐怖来临时,爬上雅典城头,亲手把卐字旗扯掉而把希腊民族旗帜高高升起的这个人,是十二次关进铁窗,又十二次走出铁窗的这个人。是这个人,在今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是他踏过一切监禁,毒刑,阴谋,陷害,而昂首前进。他是赫尔岑所说的“从头到脚都用纯钢铸成的英雄”,他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全世界:“谁要想获得自由,必须自己起来斗争!”(见拜伦的“希腊”)他承继着希腊的传统,发扬着希腊的精神,闪烁着希腊的光明。恩格斯说:“古代的国家,首先就是奴隶所有者用以镇压奴隶的国家”(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正因为如此,在镇压下昂扬着的是奴隶起义斗争的精神。关于这,柏拉图这样描叙过:“他们坐在城里,身怀白刃,有些负债累累,有些丧失体面,有些兼有此两种不幸而怀着愤恨,打算对付夺去他们财产的人、甚至对付所有的人,——他们在打算起义”。(见“共和国”)从纳克索斯岛一个贫苦家庭里来的格列索斯,血管里充满的正是这种反抗的血液,这正是他的生命可贵之处。这正是一切站在保卫和平斗争前线的人,应该具有的最高贵的品德。他所以有这样神奇的勇敢,不败的力量,正如同安泰两脚生根在大地上,他生根在愤怒的人民之中。
不管地中海的乌云多阴沉,爱琴海的风暴多汹涌,但真正的希腊,希腊人民的希腊,全世界人民的希腊,它永远不会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跳板,而永远是和平战斗的前哨,因为诞生了格列索斯的人民,必然会粉碎反对派的车轮。
希腊人民正义的喊声,在遥远的中国也听到了。海洋和陆地都不能隔断全世界人民联系的路程。在这儿,我记起古希腊对朋友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愿君一路平安,愿君得饮清泉”,而今日的清泉,便是遍布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友情。这种友情目前正在化为保卫希腊明灯的力量。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人们发出一致的呼声来支援格列索斯。这呼声,现在愈来愈响亮,愈来愈强烈,它已成为真理与正义的风暴。我们相信,在这样的风暴面前,希腊的明灯将更加明亮。


第8版()
专栏:

乌蒙山上春长在
朱振声
乌蒙山,真是气势磅礴!我们走进大山,登上挺拔的山峰。远眺,山峦起伏,绿海望不见边;近望,一座座四季长青的高山直插蓝天,白云在山腰里游荡,河水在山脚下拍打,杜鹃花儿映山红……乌蒙山岳的中心,是闽滇大铁路重要的工程地段。其中的天生桥一带,白天,劳动的人们往来如织,夜晚,灯火闪烁宛如点点繁星。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日夜轰鸣,摇山震谷!
乌蒙山里铁路建设工程规模浩大。这儿,隧道接连隧道,出了隧道就是大桥。悬崖、峭壁、高山、险岭,四处都是;风景名胜,描绘不尽。人们将来欣赏美景时,是否会想到铁道兵在雕刻河山时所经历的艰难呢!
去年深秋,铁道兵部队从东南海边开进乌蒙山。那时,天生桥上只有一条栈道,修筑铁路公路遇见了难关:天生桥南端的老虎嘴山,一千多公尺高的悬岩峭壁巍然挺立,没有立脚处。山崖陡到这样程度:野兽越过也曾摔到河里!所以人们叫它作“老虎嘴”。当地群众听说铁道兵要劈开老虎嘴,修建公路铁路,十分惊讶。一位彝族老大爷劝说道:“大军,你绕个道吧,这里修不得路,老虎嘴要吃人的啊!”但是,道是不能绕的。“老虎嘴”早一天劈开,整个工程才能早一天动工。排长张胜生把排里七个最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织起来,成立突击组,动手劈开天险。他们仔细侦察了老虎嘴地形,然后从山尖上吊下一根长绳,再从这根长绳爬上悬崖。共产党员何勤心第一个攀到老虎嘴上,打下第一根钢钎;勇士们相继跟上,腰拴绳索,脚踏跳板,在峭壁上悬空打眼放炮。呼啸的山风在勇士们头顶掠过,弥漫的云雾在勇士们脚下飘游。只要稍一失足,身体一倾或者脚下一滑,便会落进低头不见底的深渊。突然,有个战士拴的绳子一松,眼看便要摔下来。这时,排长张胜生猛地一纵,跳过来一把将他抓着,两个人便都悬在半空。别的同志将他们扶定,大家便又抡起铁锤继续干下去!他们运用技巧,把天然泉眼扩大装进炸药,大中小炮一齐施放,终于在老虎嘴里打开一条通途。
向自然开战,惊险时时有,战士的胸怀,也常在这“惊险”时向我们敞开。也是在天生桥,因为山崖太高太陡,可渡河里木料运到桥上,二十多个人一天才能扛几根。作战股副股长卢化龙和战士们共同设计架设一道天线,用铜索把木材从河里直接吊到桥上。可渡河水很凶猛,河中礁石砥立,水流旋回撞击;从水面到崖上,五百公尺笔陡的岩石,寸草不生。战士们把铜索抛下去,铜索下到两百公尺左右被卡着了。年轻的班长黄信松六次下崖探险,送铜索,架滑轮,才架起天线。他第一次下崖,天下雨,河谷雾气重重,岩石分外滑腻,同志们劝道:“危险啊,改天干吧!”黄信松说:“不行,时间不等人!”他把绞索拴在腰上,绞盘滑转,将他悬空吊下河谷,他就在云雾包围中进行工作。不料,工作完了,绞盘把他往回绞时,绞到半途,人卡在凸起的岩石下,怎么也绞不动。情况危急,绞索再绞要断了。崖上的同志听见黄信松的喊叫,却看不见人影;卢化龙绕到崖侧,看见黄信松四肢不着地,吊在空中挣扎,可又听不见他的喊声。大家都为黄信松捏一把汗:他已经在绝壁上工作了一天,这样飘在空中,还能支持多久呢!忽然,大家便看到他猛一纵身,抓着石缝,翻身爬到了岩石上,干脆解开绳索,在卢化龙的信号指挥下——他自己望不见头上岩石,径直空手爬上悬崖。
刚来,许多同志夜间露宿山野,白天进林伐木,陪伴他们的是野兽的啼啸。因为运输困难的缘故,吃不到菜和油,是常有的事。更困难的是水。一位刚到工地的同志,看到狮子口隧道里烟粉弥漫,问:你们为啥不用水风枪呢!可是,天啊,你往那里找水!大家连喝的水,也得论两计算哩!然而,战士们的劳动热情,又为这艰苦的生活抹上了多么瑰丽的色彩啊!春去夏来,乌蒙山的许多山坡,荒地上开出了块块园田,种上了菠菜、辣椒、莴笋。战士们把驻地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房屋门前还栽植了花草;战士们下了工,就换上整洁的军服,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星期天,同志们还爬山越岭,在崎岖的公路上赛跑,进行劳卫制锻炼。晚上,山里更是热闹,战士、民工劳动归来,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围着团团篝火,纵情跳舞唱歌,歌声填满山谷。这是别致的晚会,十多个民族——彝族的、哈尼族的、佧佤族和汉族的声音,歌唱着自己的劳动的生活;锅庄、跳月、花灯、山歌对唱……五彩缤纷。
人们常说云南四季如春,这话并不完全。乌蒙山里,六月天下阵雨也要披上棉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在乌蒙山却也看到了永不雕谢的春天,它在我们的指战员们的心里!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们斗争的锐气,他们永远都精力充沛地、顽强不息地在工作着。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四季长春!


第8版()
专栏:

老船长(外一章)
余音
前面是五百里航程。
夜,黑得像浓郁的葡萄酒,望着令人有些眩晕。只有几点灯火,像嵌在一条黑绒毯上的红宝石,胆怯地闪着小小的亮光。夜,多么深,波浪多么汹涌呀!
船队在前进。老船长领着船队在前进。
他站在驾驶台上,冻得像一尊石雕像,白发苍苍的头沾满了露水。可是他的眼睛在闪烁,像一把锋利的剑,他的视线刺破了夜空。礁和岩石都坦露在他的眼前。他坚定地下着命令:直舵!左微舵!右满舵!长江,这只凶猛的野兽,终于在他威严的逼视下驯服了;船队终于在黑夜里安全驶过了险滩!
哦,我想起三峡的鹰来了。
你看,老船长的眼睛,不正像鹰的眼睛一样犀利深邃么?它能看穿石头,看穿水底……
“哈哈,同志,你只说对了一半。从前呀,我确是只看到水,看到石头;如今党给了我一只新的眼睛,使我看的远了,看的深了,譬如生活的目的,譬如美好的未来。”
老船长回过头来爽朗地笑着,笑声滚落在波涛上。


第8版()
专栏:

女服务员
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小梳,贴在神女峰头。
像一匹迎风抖动的白绸,江水旋回地从高峡间流过。
船,披着满身灯火,玲珑得像一张镂空的剪纸,开进了峡口。旅客们早已入睡了,只听见船舷两边轻滑的流水声。
不知打从什么时候,一个穿白衣的姑娘在走廊上来回打扫甲板。她正伏着栏杆,把帚帕投在水中,抖了抖长绳,又提起来,水滴被江风吹得四处飞溅,灯光一照,像是从她手上撒出来的亮晶晶的珍珠。
甲板洗刷得发亮了,像一面妆镜,照见了她沉思而明朗的面庞。她在想什么呢?想起从前做丫头的悲惨岁月,还是想起去年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胸前戴着红花的荣誉?
她笑了。然后,她打开了每扇门,拉上了每张窗帘,洗干净了每只痰盂,把滑落在地上的像她的心一样温柔的毛毯,轻轻拾起,盖在旅客的身上……
她轻轻地走来走去,只有5月的峡江的夜风,为她唱起朗朗的歌。


第8版()
专栏:

  登山日记
  王凤桐 杨克现
踏破冰川万年雪
6月12日,天气晴朗。
我们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出发了。五十多名队员中,包括汉、藏、维吾尔、回等四个民族,随队运送了三万多斤登山所需要的食品和装备。
我们的队员年纪很轻,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最大的一个是三十四岁;登山历史也都很短,最长的只有四年的光景,其中少数人三年前曾经和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山峰,而后又攀登过拔海七千五百九十米的四川贡嘎山。其他绝大多数,是在近两三年来随着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他们有的只攀登过苏联境内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山峰,有的曾经在甘肃祁连山考察过冰川,而大部分人只是今年春天在西藏拉萨以北攀登过念青唐古拉山中一个拔海六千一百七十七米高的无名山峰,进行过高山登山活动的锻炼。
这次登山活动规模很大,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四川的林业工人,也有拉萨的牧民和农场工人;有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的战士。
这次几乎是集中了我国登山界的绝大多数优秀分子,但要去攀登帕米尔高原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雪山,总不能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登山队伍中,还出现了一批女子登山运动员,五十多个队员中,女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登山历史最长的只不过一年多。
在世界登山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只是到了1955年,才有法国人克·郭刚创造了女子登山最高纪录。她曾经从尼泊尔境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一座拔海七千四百五十六米的加内什山峰。如今四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女子登山运动员超过她的纪录。而现在,我国的女子登山运动员所要攀登的高山,比克·郭刚所创造的纪录还要高得多。无疑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既需要有丰富的登山经验作指导,又需要队员有良好的体格和坚强的意志。
汽车行驶在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公路上,两三个小时便进入了群山重叠的帕米尔高原山区。渐渐有些冷了。登山队员曾经在气候炎热的喀什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体能锻炼。在那里穿着背心依然淌汗,现在来到帕米尔山区,队员们虽然纷纷换上了御寒的毛衣和鸭绒衣,但还感到有点冷呢!
去年10月1日通车到塔什库尔干攀登帕米尔高原的公路,汽车只需要一天便可以到达慕士塔格山下;而三年前,中、苏混合登山队从喀什运输物资,骆驼一共走了十八天才到达目的地。
在喀什,当地党政领导人员曾经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并勉励登山运动员们一定要锻炼好体格,把五星国旗插到慕士塔格山顶上。队员们也把这看做全国人民的期望,牢牢地记在心里。
队员们情绪高涨,不禁引吭高歌,唱起了“登山运动员之歌”:
……我们是登山运动员,
我们是高山战士。
踏破冰川万年雪,
天堂也要走一番。
同志们,来呀!为祖国献出青春。
千锤百炼铁打的汉,
嘿,红旗插遍高山巅。
歌声随着汽车疾驰前进,飘荡在帕米尔高原山区。
来到“冰山之父”身边
6月13日,高山安家。
昨夜队员露宿在距离慕士塔格山七十多公里的盖孜河上游。这是因为动身迟的缘故,本来二百多公里的旅程一天就能到达,现在只好分作两个半天走。
汽车绕过了绿水碧波、野鸭乱飞的卡拉湖畔,便到了慕士塔格西面山下。只见天空阴云缭绕,黑沉沉直压到高大的雪山脚下,看不见慕士塔格山本来的面目,只露出了雪山四周十多条银色的冰河,游龙一般直泻到山下。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高的“冰山之父”,当地塔吉克、柯尔克孜族牧民因为它无比高大和积雪万年亘古不化,把它当作“伟大”和“神圣”的化身,爱戴它,崇拜它,讴歌它。它刚好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交界处。
这就是昔日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和英国登山运动员埃·希普顿企图征服它的慕士塔格山,前者四次也没有登到六千八百米的地方,后者勉勉强强登到了七千米,因为风雪严寒冻坏了脚而不得不败退下山。而到1956年,三十一名中、苏登山健儿却集体攀登上了慕士塔格山顶峰,创造了集体登上七千五百多米以上高山、人数最多又全部安全的世界新纪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登山队超过这个纪录。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在离开喀什的当天,曾经向当地气象台了解到:近十天内,慕士塔格山的气候恶化,直到6月下旬,这里都是多风雪的日子,果然第一天就碰到了这样的天气。
登山队队员来到了慕士塔格山西面拔海四千五百米的高地卡尔吐马克。这里两面紧接着卡尔吐马克和洋布拉克两条冰河,背靠着慕士塔格大雪山。两条冰河运下来的几十公尺高的冰碛石堆,从两面包围着这块高地。在大队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由登山队的总务长张俊岩、运动健将刘大义等九人组成的先遣小组,已经在这里着手建立大本营基地。电台、伙房、队长办公室和队员宿舍的帐篷,都已经搭盖起来。
这个大本营距离公路只有二十多华里,从喀什继续运来的物资食品,很快就可以输送到这里。这个高地比较平坦,而且背风近水,非常适宜作为大本营基地。
这个大本营的地址是1956年中、苏混合登山队的第一号高山营地,它比1956年时的大本营高出将近五百公尺,可以节省登山下山一天的路程,以便登山队员把储备的体力直接用到登山活动上去。同时,也能使登山运动员一开头就锻炼出更好的高山适应性。
大本营基地是在当地柯尔克孜牧民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政科科长禾加木开勒德亲自到这里帮助安排大本营基地。牧民借给了登山队员几个毡房,这种毡房宽大而又御寒。牧民还派出了六十多匹马、毛驴和骆驼畜力等,把三万多斤登山给养运送到大本营基地。
晚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六度半,水缸结冰一寸多厚,但是在高寒地区,队员在毡房中休息,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大家对于这样好的大本营基地感到满意,一场征服“冰山之父”的战斗,便要从这里开始。(待续)


第8版()
专栏:

观巴西名剧“伊索”
袁水拍时光倒流,一泻二千五百年,突兀忽见古希腊的碧海青天,多立斯式圆柱莹白如新,萨波的七弦琴淙淙响在耳边。维娜斯的雕像活起来了,雅典的古瓶倾出酒来了,奴隶伊索的眼睛发亮了,向我们说起那些寓言来了!说的是洪荒时代的狼和蛇,刺的是二十世纪的喝血者,他所梦想的夜莺歌唱的地方,不是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葡萄熟了,让我们快摘吧!——奴隶的祖先向后代传话。葡萄是什么,谁都听得出,那是拉丁美洲的自由啊!爱琴海的浪潮汹涌奔腾,不息的斗争从古到今,听! 一个巨人在呼吸,庄严,坚强,深沉……


第8版()
专栏:

“伊索”中的六个人物(速写)
叶浅予
①伊索和阿比西尼亚
②克莉亚和梅丽达
③卫队长和格桑
①②③


第8版()
专栏:

儿歌
雪兵
·小竹竿·小竹竿,三尺八,两条彩绸竿上挂。下地看庄稼,它是我的马;叔叔来晒场,拿它撵鸡鸭。我的小竹竿呵,一头能挑一壶茶。凉茶送到地头上,叔叔姨姨把我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