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采用多样形式 组织教师进修
中共江苏师范学院委员会副书记 杨巩
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关键,也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从我院当前任务来看,大力培养和提高现有教师,更是一项迫不容缓的工作。1958年是我院大发展的一年,师生比例从1957年的一比八降为一比十二,教学任务是繁重的。下一学年我院学生数的增长将超过去年,教师人数不可能相适应的增长,师生的比例亦将拉得更大,因而师资紧张情况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我们将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例如:学生编班不得不大些,教师的任课时数不得不多些,从高等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助教不得不大批的走上讲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并不断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等待上面给我们配足教师,这是不现实的。等待思想如果占了上风,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和被动。另一种办法是积极采取措施,运用一切有效的形式,动员一切有利因素,普遍提高现有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我们已摸索到的经验来看,这是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可靠的办法。
这学期开始,我院全体教师在党委的领导下,对师资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自力更生的原则。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迎接下学年的发展任务,老教师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用来武装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亦表示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各系科先后开展了培养和提高师资的工作。从开学以来四个多月的情况看,这一工作的展开,不仅仅是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建立新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之间更进一步的团结合作的问题。
在培养师资工作中,我们首先解决的是:每一个教师的提高方向是什么?根据什么来确定各人的进修科目?是根据各系科的教学任务再结合各人的情况来安排呢,还是听各人自由选择?过去有些教师对待个人进修,常常只凭个人兴趣,不顾教学需要,这是个人进修和教学任务的关系问题。我院各系科都按照教育计划所规定的任务,进行了通盘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当前的和下学年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考虑了两三年后的需要,考虑到教师进修和教学任务能紧紧对上口径。数学系根据四年的教学任务排定了教师以后,即选择了专业水平最高、教学经验最丰富的教师,上一年级的课程,然后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逐年跟上去,通过教学小组的活动,每上一个年级的课,就带一批徒弟。从上学期开始,一年级的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解析几何等课程,已经采用了这个办法,实行的结果,既培养提高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预计在四年内,不仅将形成一套足以胜任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也将形成一整套的专业教材。
我院物理系教师培养进修计划的制定,是先由教师根据系的教学任务,提出自己需要进修的科目;同时也根据自己的专长,提出在那些方面可以帮助别人进修;然后再根据系的教学任务,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各人的进修科目和指导教师,挂好钩,组织进修小组,制定具体进修计划。开学以来,坚持执行,从无间断。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又照顾了教师的具体情况,把教师的培养提高和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纳入一盘棋。
在职进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是在工作中带徒弟。即把同教材、同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配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骨干,或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新开课的教师。他们领导青年教师编教材、写教案,审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老教师上课走前一步,青年教师先听老教师的课,课后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提出改进意见,然后青年教师再去上课。老教师也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中带徒弟的办法,已收到显著效果。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都是新开的课程,但是,在老教师指导下,充分实行了青老合作,基本上保证了讲授质量。数学系的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解析几何以及物理系的各门课程,都是使用自己新编的教材,许多青年教师,甚至个别老年教师对上课没有把握,他们采用了工作中带徒弟的办法,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证。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这门课的内容,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超过过去,上课前大家都说内容深了,教材难掌握,怕自己讲不好,怕学生接受不了;但是,由于事前大家都参加过编教材的讨论,在上课前又先听了张伯康教授的课,课后又进行了讨论,结果讲这门课的教师信心提高了,都讲得很好,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显著提高。
在职进修除工作中带徒弟外,还根据各人业务基础的不同,采用了一些其他的办法:对业务基础差的教师,就指定教师给他们补基础课程;对业务基础尚好的,就要求他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指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指导他们进修一门新课,帮助他们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对本专业已具备相当修养的教师,则要求他们通过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办法进一步提高。
在培养教师的工作中,仅仅依靠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还是不够的。鉴于新老教师中的业务基础并不平衡,各有专攻,各有所缺,因此,还必须根据能者为师的原则,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互相学习,向能者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普遍提高的目的。我院物理系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安排进修的。老教师不仅指导青年教师进修,也指导老教师进修;青年教师除向老教师学习外,也向另一些有专长的青年教师学习,指导二个青年教师进修电工无线电课程的,就是两个青年教师;老教师是培养提高师资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也可以拜青年教师做师傅,该系有三位老教师数学基础差,为他们补课的是一位1956年毕业的助教,周孝谦教授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骨干之一,但他和另两位老教师,在实验技术方面,是由青年教师沈雷洪给他们上课的。
实行能者为师的原则以后,也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往往有些教师把向别人学习看作不光彩的事情,明知道自己在某方面不及别人,却放不下架子,不愿跟别人学习,宁可偷偷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却不屑公开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即使愿意学习,而别人也未必愿意伸出援助的手。这种情况在老教师中尤为严重,自己封锁自己,形成进步的障碍。至于青年教师为老年教师上课,更是罕见。这重障碍的打破,便开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新风气,这对密切教师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间的团结,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学校来说,这种风气的形成,无疑地还将给学生以良好的深远的影响。
师资的进修工作是否展得开、搞得好?决定的因素是思想挂帅。我院经过去年的整风和教育大革命、大跃进,教师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因而在处理个人进修与工作需要的关系上,能坚持一盘棋原则;在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上,能发扬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精神;为了工作的需要,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忘我的劳动,例如物理系教师蔡铭之同志,每周担任十六节课,还为青年教师每周上三节弹性力学;许多新开课的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是不足的,但是他们以顽强的战斗意志,边教边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6版()
专栏:

群众性登山运动越来越广泛
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为我国登山运动取得荣誉
据新华社8日讯 从遥远的新疆慕士塔格山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年轻的男、女登山运动员突破了重重难关,把祖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布满白雪的慕士塔格山顶峰,打破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和集体安全地登上拔海超过七千五百米高山人数上的世界纪录,为我国登山运动取得了荣誉。
这次登上慕士塔格山顶峰的男、女运动员有三十三名,其中女八人,男二十五人。他们是: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三十一岁)、队长许竞(三十一岁,职员)、副队长石竞(三十四岁,大学生)、副队长阎栋梁(二十四岁,职员)、总务长张俊岩(三十一岁,职员)、教练员刘大义(二十三岁,职员)、教练员陈荣昌(二十六岁,职员)、教练员王振华(二十三岁,职员)、教练员张祥(二十五岁,职员)。
女队员:周玉瑛(二十一岁,技术人员)、王义勤(二十五岁,医生)、丛珍(二十二岁,大学生)、王贵华(二十一岁,大学生)、西绕(二十六岁,藏族,农场工人)、潘多(二十一岁,藏族,农场工人)、齐米(二十岁,藏族,学生)、查母金(二十一岁,藏族,学生)。
男队员:王富洲(二十四岁,大学生)、穆炳锁(二十岁,部队副班长),屈银华(二十五岁、林业工人)、胡沐钦(二十三岁,技术人员)、崔之久(二十六岁,大学研究生)、赵国光(二十二岁,大学生)、邵子庆(二十五岁,大学生)、岳保娃(二十岁,部队战士)、周信德(二十一岁,部队战士)、衡虎林(二十二岁,部队战士)、谢武成(二十四岁,藏族,部队副排长)、贡布(二十六岁,藏族,部队战士)、拉八才仁(二十一岁,藏族,部队战士)、索南多吉(二十一岁,藏族,部队战士),多吉(二十四岁,藏族,牧民)、米马(二十三岁,藏族,石匠)。
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是在苏联无私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1955年8月间,我国最早的四名男运动员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参加了中、苏帕米尔登山队,先后登上了苏联境内由中、苏登山队员共同命名的拔海六千七百七十三米的团结峰和拔海六千七百八十米的十月峰。这次的登山活动,成了我国开展登山运动的起点。
我国的第一支登山队诞生于1956年4月间。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三十二名登山队员,在两名苏联运动员的指导下,登上了陕西省境内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揭开了我国登山运动新的一页。
同年7月间,我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新的尝试。由十二名中国运动员和十九名苏联运动员组成的中、苏混合登山队,经过了六天艰苦的斗争,成功地登上了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高峰,把伟大的中、苏两国国旗插在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山顶上,创造了集体安全地登上这样高的山峰的世界纪录。
同苏联运动员的几次合作,锻炼了我国的登山运动员。过了不到一年,他们又取得了更新的成就:有六名中国运动员在1957年6月13日,登上了四川省境内拔海七千五百九十米、被称为“山中之王”的贡嘎山山顶,创造了我国男子登山高度的最高纪录。
在大跃进的1958年,我国登山运动员的行列中,增加了女运动员。8月10日,我国新培养出来的四十五名登山运动员,集体安全地登上了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南山山脉拔海五千二百一十五米的七一冰川主峰,其中有四名女运动员,她们开创了我国女子登山运动的新纪录。9月7日,十七名中国登山队员和二十一名苏联登山队员再度合作,又登上了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山顶峰。引人注意的是,在9月9日的另一次登山活动中,有三名中国女运动员袁扬、姜霙和周玉瑛,也登上了列宁峰拔海六千九百米高的地方,创造了我国女子登山的最高纪录。
我国历年登山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1959年2月间。这月4日,我国的七十二名登山运动员(其中包括八名女运动员),登上了西藏境内拔海六千一百七十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东北峰。
登山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性,是我国登山运动发展的特点。从1956年攀登“冰山之父”开始,我国的登山运动员就结合着登山,开展了科学考察活动。在开展登山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了这项运动。(附图片)
照片说明
7月7日登上海拔7546米慕士塔格山顶峰的八名女登山运动员。
自右至左:
周玉瑛 王义勤
丛珍 王贵华
西绕自上至下:
潘多齐米
查母金
1958年7月31日,中苏混合登山队三十一名队员和摄影师攀登到慕士塔格山顶,把中、苏两国国旗插在7546米高峰上。图为中、苏登山队队员和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在慕士塔格山下联欢赛马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摄


第6版()
专栏:

教学和进修同时并重
江苏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本报讯 江苏师范学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教师的在职业务进修,有计划地提高教师水平,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几年来江苏师范学院学生增加很多,但教师增加的比例却很小。师资的业务水平也不平衡。全校二百八十三个教师中,青年助教占60%以上。院党委根据这个情况决定自力更生,采取教学工作和业务进修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教师的工作上,各系都作了长远的计划,根据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进行通盘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当前的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到两三年后的需要,使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目前的教学任务和进修科目,以及将来担任什么课程,也有了努力方向。如物理系制订了全系教师教学工作的三年规划,具体安排了每个教师要担任讲授和辅导的课程。
为了实现这些计划,各系首先以帮助青年教师为主,采取了许多办法。如数学、物理等科系采取了如下五种方法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一)分配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物理系采取了“一个带几个”的办法,把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列入了教师自己的红专规划。(二)帮助青年教师开课。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写备课笔记。青年教师上课时老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都去听课。课后开评议会,大家提出意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老教师带头上课。老教师讲课,青年教师都去听,老教师把自己讲课中的经验教训告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吸取老教师的长处,结合本班的情况,再给学生讲课。(四)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五)定期给青年教师上课,帮助他们掌握更深的科学知识。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进修都起了很大作用。如青年教师姜耶光本学期新开二年级的理论力学课,老教师朱正元、蔡铭之具体帮助她备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每章的重点如何讲都耐心告诉她。热学教研组讲师韩叶龙在帮助四个青年教师备课时,还亲自做演算实验给他们看,解决了很多实际的困难。有的老教师还指导青年教师进修,定期的给他们上课。老教师除了担负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外,他们自己也利用了业余时间,加强业务进修,孜孜不倦地精益求精,求得进一步的提高。老教师张伯康、杨承祺,通过编教材,阅读了许多参考书籍来提高自己。
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进修形式,调动了全院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教师的专长,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因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目前全院一百八十二个助教中已有九十九人开始讲课,一般上课质量很好。青年教师严大康、唐起汉和老教师在一起合编教材,合开课,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联系中学教材,上课质量很好,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老教师无论在备课、讲课以及编教材的工作上也更加认真。由于教师上课讲得好,所以学生理解深透。这学期来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最近全院举行考试的结果,各系成绩优良的学生平均在75%以上,化学系一(乙)班的无机化学课,上学期考试成绩优良者占62%,最近考试结果达到了96%,消灭了不及格的现象。(朱冰菊)(附图片)
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科的老教师胡光惠(右起第四人)在和青年教师研究数学分析的教案。
老教师涂世泽在给青年教师讲课
新华社记者 徐文摄


第6版()
专栏:短评

祝贺攀登慕士塔格山顶峰的胜利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三十三名年轻的男、女运动员,以无比的毅力,度过了重重难关,经过了几天的行军,终于在7月7日集体安全地登上了新疆西部拔海7546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顶峰,并创造了女子登山最高和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我们对登山队全体运动员、特别是女子登山运动员攀登高峰的胜利表示热烈祝贺。
登山运动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够锻炼人们的体格、勇敢坚毅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并且能够扩大人们的眼界,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支援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因此,自1955年开始,参加登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广大青年中已有不少人成了这项运动的积极分子。
登山运动员要在复杂多变的高山环境里生活、锻炼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然要碰到种种困难。他们要攀登不同角度的冰雪陡坡和各种各样的岩石;还要通过危险的“冰瀑”地区和狭窄的山脊、“雪桥”;并同大风大雪、忽冷忽热等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作斗争;要战胜高山缺乏氧气和在雪地上的紫外线强烈反射,等等。因此,登山运动员不仅要有灵敏的身体、良好的耐力和适应高山气候的本领,而且要有高度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就培养了登山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登山运动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和进行科学研究方面,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在登山过程中,可以调查、搜集各地区的地理、地质、地貌、气象、自然富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许多宝贵资料,供给科学工作者和经济建设作参考。去年,我国的登山运动员已经同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帮助科学工作者登上了甘肃镜铁山,调查了这个山的铁矿分布情况;帮助科学工作者调查了祁连山的冰川分布情况。在这些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一方面向科学工作者学习,丰富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把登山的技术普及到科学工作者中去,使科学工作者能更好地完成过去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上拔海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大多数在我国,但它们还没有被我国登山运动员所征服。我国许多高山上的宝藏也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攀登高山和在进行高山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尽快地取得经验,以便有可能在将来逐步地征服各个名山和高峰。这次攀登慕士塔格峰的主要的目的,就是锻炼人们的体格和意志,探索高山的秘密和从事高山科学研究工作;并积累攀登高山的经验。
我们祝贺攀登慕士塔格山顶峰的胜利。我们希望登山运动员们要继续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我国历次的登山经验,戒骄戒躁,刻苦锻炼,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第6版()
专栏:体育常识

登山运动
登山——是一项综合性的很有意义的体育运动,一般可以分为群众性的登山和探险性的登山两种。
群众性的登山,是指人们以体育锻炼为目的,利用假日在郊区或野外攀登一些拔海几百米或上千米的山峰,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登山技术和知识等等。这种登山比较容易,需要的时间也不太长,一般只要几天或几个星期。人们登到这些山的山顶,在生理上和在地面时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这次中国男、女登山队员攀登慕士塔格山,是属于探险性质的。探险性的登山,通常要攀登高达六七千米甚至八千多米的山。这些高山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因而登山的人必须具备强壮的身体、丰富的登山知识、高度的登山技术,以及优良的登山装备等。攀登这样的高峰,运动员必须逐步适应高山的气候,不能一下子就登到山顶,因此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从准备工作到登上山顶,要经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运动员登到拔海五、六千米的地方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呼吸急促等高山反应,但经过几次锻炼,这种反应就会大大减弱,甚至消除。探险性登山,当人们登到山顶时,按照国际惯例,都要把登到顶峰的人名和时间写在纸上,放在铁罐中安放在山顶的石缝里,以此为证。
在欧洲一些国家,还盛行着另一种探险性登山。这些国家因为缺少拔海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运动员专门攀登一些悬崖峭壁、甚至成笔状的石山。要登上这种形势险要的山峰,运动员们也必须是久经锻炼的。
探险性登山,运动员要负重
(带食物和登山用具等),并且要经常和严寒、冰雪、风暴、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以及人们生理上的一些高山反应作斗争,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征服高山,取得胜利。所以这项运动不仅能锻炼人们的体格,而且还能培养人们勇敢坚毅、克服困难的坚定意志,提高人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同时,由于这种探险性的登山是一项集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因而还可以培养人们集体互助、团结友爱和严格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我国,登山运动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是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在高山上,可以调查、勘测有关冰川的变迁、流速,高山气候的变化和地形、地质、地貌等情况,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各种宝贵的资料。
登山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很短,只有近四年的历史。但几年来,我国群众性的登山和探险性的登山,都发展得很快。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爱上了这项“勇敢者”的运动。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资料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
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山位于新疆西部边境,离喀什市西南约二百多公里,西临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它傲然耸立在帕米尔高原群山之中。山上草木不生,除悬崖和山脚以外,全复盖着上百米厚的冰雪。十余条银白色的冰河,从山崖中直伸到四面山脚下,气势雄伟。
当地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牧民,以及维吾尔族农民,都把这座山叫作“冰山之父”。牧民们还因为它无比高大,冰雪万年亘古不消,把它当作“伟大”和“神圣”的化身,爱戴它、崇拜它和讴歌它。
慕士塔格山比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还要高出一千九百多米。山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山上也经常大雪纷飞。有时,气温要降到摄氏零下一、二十度甚至三十多度。山上的积雪融化以后,又凝成冰岩,登山时必须用冰镐挖出台阶,才能继续前进。在拔海六千八百米以上,不仅缺氧气和非常寒冷,而且积雪疏松,使人难以前进。
早在1894年,著名的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曾经四次试图登上这个高峰,但他始终没能到达拔海六千八百米以上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后——在1947年,英国人埃·希普顿和他的朋友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登到拔海七千米左右的地方,但后来终于被严寒袭击,也无可奈何地败退下山。直到1956年7月31日,这座世界闻名的高山之巅才第一次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中、苏混合登山队的三十一名队员,在这一天冒着七级以上的大风和摄氏零下十四度的严寒,创造了集体安全地登上这座高山顶峰的世界纪录。
两年多以后,在1959年7月7日这一天,三十三名我国年轻的男、女登山运动员,再一次集体安全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登山新纪录。
(新华社)(附图片)
“冰山之父”的主峰——慕士塔格山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摄


第6版()
专栏:

采用多样形式 组织教师进修
中共江苏师范学院委员会副书记 杨巩
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关键,也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从我院当前任务来看,大力培养和提高现有教师,更是一项迫不容缓的工作。1958年是我院大发展的一年,师生比例从1957年的一比八降为一比十二,教学任务是繁重的。下一学年我院学生数的增长将超过去年,教师人数不可能相适应的增长,师生的比例亦将拉得更大,因而师资紧张情况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我们将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例如:学生编班不得不大些,教师的任课时数不得不多些,从高等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助教不得不大批的走上讲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并不断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等待上面给我们配足教师,这是不现实的。等待思想如果占了上风,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和被动。另一种办法是积极采取措施,运用一切有效的形式,动员一切有利因素,普遍提高现有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我们已摸索到的经验来看,这是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可靠的办法。
这学期开始,我院全体教师在党委的领导下,对师资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自力更生的原则。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迎接下学年的发展任务,老教师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用来武装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亦表示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各系科先后开展了培养和提高师资的工作。从开学以来四个多月的情况看,这一工作的展开,不仅仅是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建立新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师之间更进一步的团结合作的问题。
在培养师资工作中,我们首先解决的是:每一个教师的提高方向是什么?根据什么来确定各人的进修科目?是根据各系科的教学任务再结合各人的情况来安排呢,还是听各人自由选择?过去有些教师对待个人进修,常常只凭个人兴趣,不顾教学需要,这是个人进修和教学任务的关系问题。我院各系科都按照教育计划所规定的任务,进行了通盘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当前的和下学年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考虑了两三年后的需要,考虑到教师进修和教学任务能紧紧对上口径。数学系根据四年的教学任务排定了教师以后,即选择了专业水平最高、教学经验最丰富的教师,上一年级的课程,然后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逐年跟上去,通过教学小组的活动,每上一个年级的课,就带一批徒弟。从上学期开始,一年级的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解析几何等课程,已经采用了这个办法,实行的结果,既培养提高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预计在四年内,不仅将形成一套足以胜任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也将形成一整套的专业教材。
我院物理系教师培养进修计划的制定,是先由教师根据系的教学任务,提出自己需要进修的科目;同时也根据自己的专长,提出在那些方面可以帮助别人进修;然后再根据系的教学任务,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各人的进修科目和指导教师,挂好钩,组织进修小组,制定具体进修计划。开学以来,坚持执行,从无间断。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又照顾了教师的具体情况,把教师的培养提高和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纳入一盘棋。
在职进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是在工作中带徒弟。即把同教材、同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配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骨干,或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新开课的教师。他们领导青年教师编教材、写教案,审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老教师上课走前一步,青年教师先听老教师的课,课后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提出改进意见,然后青年教师再去上课。老教师也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中带徒弟的办法,已收到显著效果。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都是新开的课程,但是,在老教师指导下,充分实行了青老合作,基本上保证了讲授质量。数学系的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解析几何以及物理系的各门课程,都是使用自己新编的教材,许多青年教师,甚至个别老年教师对上课没有把握,他们采用了工作中带徒弟的办法,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证。初级代数、初级函数这门课的内容,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超过过去,上课前大家都说内容深了,教材难掌握,怕自己讲不好,怕学生接受不了;但是,由于事前大家都参加过编教材的讨论,在上课前又先听了张伯康教授的课,课后又进行了讨论,结果讲这门课的教师信心提高了,都讲得很好,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显著提高。
在职进修除工作中带徒弟外,还根据各人业务基础的不同,采用了一些其他的办法:对业务基础差的教师,就指定教师给他们补基础课程;对业务基础尚好的,就要求他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指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指导他们进修一门新课,帮助他们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对本专业已具备相当修养的教师,则要求他们通过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办法进一步提高。
在培养教师的工作中,仅仅依靠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还是不够的。鉴于新老教师中的业务基础并不平衡,各有专攻,各有所缺,因此,还必须根据能者为师的原则,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互相学习,向能者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普遍提高的目的。我院物理系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安排进修的。老教师不仅指导青年教师进修,也指导老教师进修;青年教师除向老教师学习外,也向另一些有专长的青年教师学习,指导二个青年教师进修电工无线电课程的,就是两个青年教师;老教师是培养提高师资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也可以拜青年教师做师傅,该系有三位老教师数学基础差,为他们补课的是一位1956年毕业的助教,周孝谦教授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骨干之一,但他和另两位老教师,在实验技术方面,是由青年教师沈雷洪给他们上课的。
实行能者为师的原则以后,也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往往有些教师把向别人学习看作不光彩的事情,明知道自己在某方面不及别人,却放不下架子,不愿跟别人学习,宁可偷偷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却不屑公开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即使愿意学习,而别人也未必愿意伸出援助的手。这种情况在老教师中尤为严重,自己封锁自己,形成进步的障碍。至于青年教师为老年教师上课,更是罕见。这重障碍的打破,便开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新风气,这对密切教师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间的团结,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学校来说,这种风气的形成,无疑地还将给学生以良好的深远的影响。
师资的进修工作是否展得开、搞得好?决定的因素是思想挂帅。我院经过去年的整风和教育大革命、大跃进,教师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因而在处理个人进修与工作需要的关系上,能坚持一盘棋原则;在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上,能发扬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精神;为了工作的需要,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忘我的劳动,例如物理系教师蔡铭之同志,每周担任十六节课,还为青年教师每周上三节弹性力学;许多新开课的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是不足的,但是他们以顽强的战斗意志,边教边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6版()
专栏:

群众性登山运动越来越广泛
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为我国登山运动取得荣誉
据新华社8日讯 从遥远的新疆慕士塔格山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年轻的男、女登山运动员突破了重重难关,把祖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布满白雪的慕士塔格山顶峰,打破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和集体安全地登上拔海超过七千五百米高山人数上的世界纪录,为我国登山运动取得了荣誉。
这次登上慕士塔格山顶峰的男、女运动员有三十三名,其中女八人,男二十五人。他们是: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三十一岁)、队长许竞(三十一岁,职员)、副队长石竞(三十四岁,大学生)、副队长阎栋梁(二十四岁,职员)、总务长张俊岩(三十一岁,职员)、教练员刘大义(二十三岁,职员)、教练员陈荣昌(二十六岁,职员)、教练员王振华(二十三岁,职员)、教练员张祥(二十五岁,职员)。
女队员:周玉瑛(二十一岁,技术人员)、王义勤(二十五岁,医生)、丛珍(二十二岁,大学生)、王贵华(二十一岁,大学生)、西绕(二十六岁,藏族,农场工人)、潘多(二十一岁,藏族,农场工人)、齐米(二十岁,藏族,学生)、查母金(二十一岁,藏族,学生)。
男队员:王富洲(二十四岁,大学生)、穆炳锁(二十岁,部队副班长),屈银华(二十五岁、林业工人)、胡沐钦(二十三岁,技术人员)、崔之久(二十六岁,大学研究生)、赵国光(二十二岁,大学生)、邵子庆(二十五岁,大学生)、岳保娃(二十岁,部队战士)、周信德(二十一岁,部队战士)、衡虎林(二十二岁,部队战士)、谢武成(二十四岁,藏族,部队副排长)、贡布(二十六岁,藏族,部队战士)、拉八才仁(二十一岁,藏族,部队战士)、索南多吉(二十一岁,藏族,部队战士),多吉(二十四岁,藏族,牧民)、米马(二十三岁,藏族,石匠)。
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是在苏联无私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1955年8月间,我国最早的四名男运动员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参加了中、苏帕米尔登山队,先后登上了苏联境内由中、苏登山队员共同命名的拔海六千七百七十三米的团结峰和拔海六千七百八十米的十月峰。这次的登山活动,成了我国开展登山运动的起点。
我国的第一支登山队诞生于1956年4月间。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三十二名登山队员,在两名苏联运动员的指导下,登上了陕西省境内拔海四千一百一十三米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揭开了我国登山运动新的一页。
同年7月间,我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新的尝试。由十二名中国运动员和十九名苏联运动员组成的中、苏混合登山队,经过了六天艰苦的斗争,成功地登上了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高峰,把伟大的中、苏两国国旗插在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山顶上,创造了集体安全地登上这样高的山峰的世界纪录。
同苏联运动员的几次合作,锻炼了我国的登山运动员。过了不到一年,他们又取得了更新的成就:有六名中国运动员在1957年6月13日,登上了四川省境内拔海七千五百九十米、被称为“山中之王”的贡嘎山山顶,创造了我国男子登山高度的最高纪录。
在大跃进的1958年,我国登山运动员的行列中,增加了女运动员。8月10日,我国新培养出来的四十五名登山运动员,集体安全地登上了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南山山脉拔海五千二百一十五米的七一冰川主峰,其中有四名女运动员,她们开创了我国女子登山运动的新纪录。9月7日,十七名中国登山队员和二十一名苏联登山队员再度合作,又登上了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山顶峰。引人注意的是,在9月9日的另一次登山活动中,有三名中国女运动员袁扬、姜霙和周玉瑛,也登上了列宁峰拔海六千九百米高的地方,创造了我国女子登山的最高纪录。
我国历年登山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1959年2月间。这月4日,我国的七十二名登山运动员(其中包括八名女运动员),登上了西藏境内拔海六千一百七十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东北峰。
登山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性,是我国登山运动发展的特点。从1956年攀登“冰山之父”开始,我国的登山运动员就结合着登山,开展了科学考察活动。在开展登山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了这项运动。(附图片)
照片说明
7月7日登上海拔7546米慕士塔格山顶峰的八名女登山运动员。
自右至左:
周玉瑛 王义勤
丛珍 王贵华
西绕自上至下:
潘多齐米
查母金
1958年7月31日,中苏混合登山队三十一名队员和摄影师攀登到慕士塔格山顶,把中、苏两国国旗插在7546米高峰上。图为中、苏登山队队员和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在慕士塔格山下联欢赛马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摄


第6版()
专栏:

教学和进修同时并重
江苏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本报讯 江苏师范学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教师的在职业务进修,有计划地提高教师水平,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几年来江苏师范学院学生增加很多,但教师增加的比例却很小。师资的业务水平也不平衡。全校二百八十三个教师中,青年助教占60%以上。院党委根据这个情况决定自力更生,采取教学工作和业务进修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教师的工作上,各系都作了长远的计划,根据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进行通盘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当前的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到两三年后的需要,使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目前的教学任务和进修科目,以及将来担任什么课程,也有了努力方向。如物理系制订了全系教师教学工作的三年规划,具体安排了每个教师要担任讲授和辅导的课程。
为了实现这些计划,各系首先以帮助青年教师为主,采取了许多办法。如数学、物理等科系采取了如下五种方法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一)分配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物理系采取了“一个带几个”的办法,把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列入了教师自己的红专规划。(二)帮助青年教师开课。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写备课笔记。青年教师上课时老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都去听课。课后开评议会,大家提出意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老教师带头上课。老教师讲课,青年教师都去听,老教师把自己讲课中的经验教训告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吸取老教师的长处,结合本班的情况,再给学生讲课。(四)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五)定期给青年教师上课,帮助他们掌握更深的科学知识。经过半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进修都起了很大作用。如青年教师姜耶光本学期新开二年级的理论力学课,老教师朱正元、蔡铭之具体帮助她备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每章的重点如何讲都耐心告诉她。热学教研组讲师韩叶龙在帮助四个青年教师备课时,还亲自做演算实验给他们看,解决了很多实际的困难。有的老教师还指导青年教师进修,定期的给他们上课。老教师除了担负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外,他们自己也利用了业余时间,加强业务进修,孜孜不倦地精益求精,求得进一步的提高。老教师张伯康、杨承祺,通过编教材,阅读了许多参考书籍来提高自己。
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进修形式,调动了全院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教师的专长,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因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目前全院一百八十二个助教中已有九十九人开始讲课,一般上课质量很好。青年教师严大康、唐起汉和老教师在一起合编教材,合开课,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联系中学教材,上课质量很好,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老教师无论在备课、讲课以及编教材的工作上也更加认真。由于教师上课讲得好,所以学生理解深透。这学期来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最近全院举行考试的结果,各系成绩优良的学生平均在75%以上,化学系一(乙)班的无机化学课,上学期考试成绩优良者占62%,最近考试结果达到了96%,消灭了不及格的现象。(朱冰菊)(附图片)
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科的老教师胡光惠(右起第四人)在和青年教师研究数学分析的教案。
老教师涂世泽在给青年教师讲课
新华社记者 徐文摄


第6版()
专栏:短评

祝贺攀登慕士塔格山顶峰的胜利
中国男、女混合慕士塔格登山队三十三名年轻的男、女运动员,以无比的毅力,度过了重重难关,经过了几天的行军,终于在7月7日集体安全地登上了新疆西部拔海7546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顶峰,并创造了女子登山最高和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我们对登山队全体运动员、特别是女子登山运动员攀登高峰的胜利表示热烈祝贺。
登山运动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够锻炼人们的体格、勇敢坚毅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并且能够扩大人们的眼界,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支援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因此,自1955年开始,参加登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广大青年中已有不少人成了这项运动的积极分子。
登山运动员要在复杂多变的高山环境里生活、锻炼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然要碰到种种困难。他们要攀登不同角度的冰雪陡坡和各种各样的岩石;还要通过危险的“冰瀑”地区和狭窄的山脊、“雪桥”;并同大风大雪、忽冷忽热等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作斗争;要战胜高山缺乏氧气和在雪地上的紫外线强烈反射,等等。因此,登山运动员不仅要有灵敏的身体、良好的耐力和适应高山气候的本领,而且要有高度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就培养了登山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登山运动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和进行科学研究方面,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在登山过程中,可以调查、搜集各地区的地理、地质、地貌、气象、自然富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许多宝贵资料,供给科学工作者和经济建设作参考。去年,我国的登山运动员已经同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帮助科学工作者登上了甘肃镜铁山,调查了这个山的铁矿分布情况;帮助科学工作者调查了祁连山的冰川分布情况。在这些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一方面向科学工作者学习,丰富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把登山的技术普及到科学工作者中去,使科学工作者能更好地完成过去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上拔海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大多数在我国,但它们还没有被我国登山运动员所征服。我国许多高山上的宝藏也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攀登高山和在进行高山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尽快地取得经验,以便有可能在将来逐步地征服各个名山和高峰。这次攀登慕士塔格峰的主要的目的,就是锻炼人们的体格和意志,探索高山的秘密和从事高山科学研究工作;并积累攀登高山的经验。
我们祝贺攀登慕士塔格山顶峰的胜利。我们希望登山运动员们要继续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我国历次的登山经验,戒骄戒躁,刻苦锻炼,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第6版()
专栏:体育常识

登山运动
登山——是一项综合性的很有意义的体育运动,一般可以分为群众性的登山和探险性的登山两种。
群众性的登山,是指人们以体育锻炼为目的,利用假日在郊区或野外攀登一些拔海几百米或上千米的山峰,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登山技术和知识等等。这种登山比较容易,需要的时间也不太长,一般只要几天或几个星期。人们登到这些山的山顶,在生理上和在地面时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这次中国男、女登山队员攀登慕士塔格山,是属于探险性质的。探险性的登山,通常要攀登高达六七千米甚至八千多米的山。这些高山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因而登山的人必须具备强壮的身体、丰富的登山知识、高度的登山技术,以及优良的登山装备等。攀登这样的高峰,运动员必须逐步适应高山的气候,不能一下子就登到山顶,因此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从准备工作到登上山顶,要经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运动员登到拔海五、六千米的地方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呼吸急促等高山反应,但经过几次锻炼,这种反应就会大大减弱,甚至消除。探险性登山,当人们登到山顶时,按照国际惯例,都要把登到顶峰的人名和时间写在纸上,放在铁罐中安放在山顶的石缝里,以此为证。
在欧洲一些国家,还盛行着另一种探险性登山。这些国家因为缺少拔海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运动员专门攀登一些悬崖峭壁、甚至成笔状的石山。要登上这种形势险要的山峰,运动员们也必须是久经锻炼的。
探险性登山,运动员要负重
(带食物和登山用具等),并且要经常和严寒、冰雪、风暴、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以及人们生理上的一些高山反应作斗争,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征服高山,取得胜利。所以这项运动不仅能锻炼人们的体格,而且还能培养人们勇敢坚毅、克服困难的坚定意志,提高人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同时,由于这种探险性的登山是一项集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因而还可以培养人们集体互助、团结友爱和严格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我国,登山运动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是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在高山上,可以调查、勘测有关冰川的变迁、流速,高山气候的变化和地形、地质、地貌等情况,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各种宝贵的资料。
登山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很短,只有近四年的历史。但几年来,我国群众性的登山和探险性的登山,都发展得很快。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爱上了这项“勇敢者”的运动。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资料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
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山位于新疆西部边境,离喀什市西南约二百多公里,西临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它傲然耸立在帕米尔高原群山之中。山上草木不生,除悬崖和山脚以外,全复盖着上百米厚的冰雪。十余条银白色的冰河,从山崖中直伸到四面山脚下,气势雄伟。
当地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牧民,以及维吾尔族农民,都把这座山叫作“冰山之父”。牧民们还因为它无比高大,冰雪万年亘古不消,把它当作“伟大”和“神圣”的化身,爱戴它、崇拜它和讴歌它。
慕士塔格山比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还要高出一千九百多米。山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山上也经常大雪纷飞。有时,气温要降到摄氏零下一、二十度甚至三十多度。山上的积雪融化以后,又凝成冰岩,登山时必须用冰镐挖出台阶,才能继续前进。在拔海六千八百米以上,不仅缺氧气和非常寒冷,而且积雪疏松,使人难以前进。
早在1894年,著名的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曾经四次试图登上这个高峰,但他始终没能到达拔海六千八百米以上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后——在1947年,英国人埃·希普顿和他的朋友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登到拔海七千米左右的地方,但后来终于被严寒袭击,也无可奈何地败退下山。直到1956年7月31日,这座世界闻名的高山之巅才第一次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中、苏混合登山队的三十一名队员,在这一天冒着七级以上的大风和摄氏零下十四度的严寒,创造了集体安全地登上这座高山顶峰的世界纪录。
两年多以后,在1959年7月7日这一天,三十三名我国年轻的男、女登山运动员,再一次集体安全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登山新纪录。
(新华社)(附图片)
“冰山之父”的主峰——慕士塔格山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