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兴旺大队生产好成本低
据新湖南报消息 湖南岳阳县黄沙街公社兴旺大队在组织今年生产大跃进中,合理地运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搞好了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今年,兴旺大队的一千九百多亩早、中稻,有70%是一类苗;三十一亩中稻三类苗,经过加工追肥,也赶上了二类苗。当前,早稻已勾头散籽,中稻正在含苞孕穗,一季晚稻也开始圆脚封行,棉花、黄麻、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普遍生长良好。但是,他们的生产成本却比去年低。今年全大队五千一百多亩田土,“三包”成本每亩平均六元七角。半年来,实际开支七千八百六十元,每亩平均只有一元五角三分,占“三包”成本的23%。预计在今后晚稻生产和经济作物培育上,需要再开支三千元左右,总计全年实际开支只占三包成本的34%左右,比去年降低了74%。由于注意降低生产成本,预计可以节约二万四千元左右;按全大队一千九百九十四人计算,每人平均能多收入十二元左右。
勤俭办社,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社员增加收入,在制订今年生产计划时,党总支发动社员进行讨论,社员反映去年开支过大。为什么去年开支过大呢?大队干部进行了研究:认为一是缺乏成本核算的思想,只顾增产,不注意降低成本,不适当地多买了一些化肥;二是有的作法没有经过试验,盲目推广,造成浪费。如为了造人粪尿,买盐四万多斤,有些盐就丢在池塘里,没有发挥肥效。三是追求排场,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四是劳力安排不当,多用了一些工,也降低了社员的劳动单价。同时,党总支向社员进行了“勤俭办社、增产增收”的教育,建立和健全了财务制度,通过“三包”把今年生产成本核算落实到生产队。这样,在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节约的风气。
一个钱顶两个用
在生产中,大队尽量想办法节约开支,做到一个钱顶两个钱用。这个大队三面靠湖肥料来源主要靠打湖草。去年打湖草时,干部认为内湖湖草太浅,专门组织了一批劳力到外湖打草,船只往返需要两天,结果花了一千七百元运费,八百元湖草管理费,只打得二万三千多担。今年接受了群众意见,光组织社员在内湖打草,在插秧以前共打回湖草四万担,只花了湖草管理费二百七十元、运费四百元。连人工在内,每担湖草成本较去年降低了90%。这个大队湖草青肥多,氮肥很足,去年又买回了大批硫酸铵,结果禾苗发生倒伏。今年党总支和群众研究,除培育棉苗买了三千斤硫酸铵外,把省下来的钱买回二十三万斤石灰。社员满意地说:“今年的钱真算用到刀口上了。”
为了节约生产开支,大队注意充分地合理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尽量缩减现金支出。三联生产队今年春耕中缺三条牛,买牛需要一千多元。通过社员讨论,大队组织专人训练十四条小牛,担负一部分耖田、横田、浪田工夫,腾出大牛干重活,并组织牛力有余的队支援三联队,缺牛问题顺利解决了。打湖草时,社员缺少草刀,可是大队铁工组买回的废铁中有很多废草刀,大队便发动工人挑选出二百多把,经过加工后,完全可用。光这一项就节省了现金一百六十多元。
合理安排,开源节流
在安排劳力上,大队很注意节省用工。去年有五十亩天水田,种了双季稻,车水花了很多工,有的还旱坏了。今年大队强调因地制宜,改种杂粮和中稻,既能增产,又能节省劳力。对各项农活,生产队和作业组都建立了验收制度,避免了去年工分多、质量差的现象。通过这些办法,他们把劳力节省下来,扩种了七百亩荒土,并安排了一部分劳力挑河砂,捞回现金五千多元,发了三次工资。
压缩非生产开支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队坚决压缩非生产开支。首先,做到干部尽量参加生产。生产队干部在生产上和社员同起同落,误工记工,每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参加生产。其次,坚决克服一切讲排场的思想,不扎牌楼、不放鞭炮,大队部、工厂、养猪场都利用旧屋,一切从简。第三,尽量节省办公用具。由于他们处处精打细算,管理费用大大节省。目前实际开支仅占全年费用计划的9%。


第3版()
专栏:

踏踏实实打基础 精雕细刻抓技术
长江大队十年建设结下丰硕果
二万一千亩三麦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比去年增加一倍
本报讯 江苏省江宁县长江公社长江大队今年三麦获得特大丰收,二万一千亩三麦平均亩产三百三十点六斤,亩产量与总产量都比去年翻了一番。这是这个队十年来踏踏实实进行农业基本建设获得的丰硕之果。
长江大队今年获得开洲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特大丰收。二万一千亩三麦亩产三百三十点六斤,比去年翻了一番,总产量更增加107%。全队夏季给国家交了五百四十九万斤粮食比去年全年交的还多一百五十二万斤。社员收入增加一倍。
二十年前,长江大队所在的洲地还是一片荒洲柴滩。当时江堤失修,洲内水系混乱。开洲的前十年,平均每年夏秋两次小水灾,三年一次大水灾。1943年的内涝淹没全洲,“大水缸”的名字从此远近传开。这地方除了水患,还有几个难处:一是地多人少,劳力不足,只能广种薄收;二是洲地无山少塘,肥源缺乏,十年中未施过一次肥,土壤肥效逐年递减3%;三是虫灾严重。因此每亩地平均年产量只有四十斤到五十斤。农民形容这里的麦子是“癞蛤蟆伸胳膊就能捞到麦穗”。长江大队的人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荒洲柴滩上,进行了他们艰巨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
十年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与扶助下,全大队共兴修了一百多项水利工程,土方工程达到四百八十五万土方。1951年开始,在国家的帮助下,又进行了机械、肥料、土壤等各项农业基本建设。现在全队拥有拖拉机、脱粒机、抽水机等二百多台,改良土壤二千亩左右,肥料建设也获得很大成绩。全队兴建土化肥厂一百多个,人造粪坑、熏土窑、猪圈、人造阴沟等共一万多个。这些基本建设全为贯彻八字宪法,提高产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江大队农业基本建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它对三麦增产确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水利来说,1953年土方工程总量不过二十多万土方,1958年就跃升到一百二十七万土方,猛增五倍多。由于排灌系统经过全面整修,今年麦田的地下水位比1957年同期降低五寸到八寸,这就有力地保障了三麦的安全生长。这些基本建设又为贯彻各项增产技术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今年每亩麦田平均施肥量超过了1953年的十八倍。再如,机耕力量的增加,是去年深耕的主要条件。去年机耕面积占麦田总面积的25%,平均深度是七寸。同时,机耕和新式农具的使用,又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前提。所有这些都说明:只有十足的物质条件,才能取得十足的收成!长江大队今年的三麦丰收,正是他们十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
但是,1957年秋种时,长江大队的基本建设和1958年秋种时差不多,为什么今年的三麦增产幅度却大大超过去年呢?这里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去年秋种时,全队社员在公社化的高潮鼓舞下,掀起了深翻土地运动。八部拖拉机分班操作,日夜抢耕,充分发挥了机械的潜在能力。再如积肥,全大队干部社员冒大雪挖冻地,深夜顶寒风,清晨披冷霜,不顾一切困难,完成了一百二十多万土方,以后又从这些开挖的河道中取出了超过1957年20%的河泥。这些事实又充分说明了,十足的物质条件是十足收成的重要保证;而十足的干劲,又是较快地创造物质条件和充分发挥这些条件效能的决定性的因素。正如这个大队群众说:“千头万头,干字当头!”
长江大队劳力少,土地多的矛盾,长期以来未得解决。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劳力是一个根本问题。没有人,什么事也谈不上。1954年开始,国家调拨了一部拖拉机给他们,这就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解决劳力的根本道路,是逐步实行机械化。1955年到1958年除国家帮助他们的农业机械外,大队又购置了一部拖拉机,一部抽水机,两部收割机,一部大型脱谷机。但是这些农业机械还不能解决在增产要求日益提高过程中劳力缺乏和耕作加快加细的矛盾。1956年他们购置了一台面粉机,建立起一座小型面粉厂,解放了十八万个人工。1958年,利用旧料改装了三部机动拖车,又节约运输劳力九万多个。妇女劳力在人民公社成立后基本上得到解放。1958年全队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就比1956年增加近一倍。耕作质量普遍提高。
他们还把新式农具和耕牛,看作是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必经之路。他们特别重视加强对耕牛的饲养和增殖。1958年全队耕牛比1956年增加40%以上。大队干部说:“去年秋种提前完成,五百二十六条大犍牛功劳不小”!
进行基本建设,离不了资金和技术力量。长江大队完成这么多的农业基建项目,他们的钱和人基本是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再加上有效地利用外援来解决。除了国家直接援助的江堤年修经费和一批农业机械外,其余资金全由大队自己筹集。他们还以同样的自力更生精神,克服了技术力量的困难。
长江大队十年的埋头建设,已使增产具备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现在他们正在突破肥料关,创造出适应更高增产要求的物质条件,以便在农业生产上继续跃进。(附图片)
正在施工中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上的金川峡水库。这个水库建成后可灌溉农田四十万亩。 田萍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追肥 治虫 增蕾 保桃
山东抓住棉花开花结桃盛期加强管理
本报济南8日电 山东广大棉农在取得棉苗生长齐全健壮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以追肥、灭虫等为中心的棉花田间管理运动。
目前,山东省的一千一百万亩棉花,大部分已株高一尺左右,长出果枝四个至六个,比往年提前七、八天开花结铃;提前育苗移栽的五十万亩棉花,更是花铃茂密,每株都长成了两、三个老桃。
今年山东各地对棉花田间管理都很重视。主要产棉地聊城和淄博专区都分别召开了主管棉花生产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农林局长、重点产棉公社书记参加的现场会议。聊城专区组织了五个检查团,分别检查了十五个县市、四十二个公社和一百多个生产大队的棉花管理情况,制订了以“狠抓伏前桃,巧抓伏桃,大抓秋桃”为中心内容的各项管理措施,开展了全区范围的县与县、社与社和生产队之间的流动红旗竞赛运动。这个专区的五百零八万亩棉花,到6月底已普遍锄过两遍至三遍,并有半数以上每亩追施了一千五百至二万一千斤肥料。
在棉田管理中,各地人民公社都很重视防灾、抗灾、保蕾、保桃工作。临清市在6月上旬发现棉蚜虫情后,立即组织了三十一万七千多名劳力,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向虫害展开围攻喷杀,仅五天内就消灭了三十七万多亩棉田里的虫害。各地棉农还结合中耕培土,增设防旱灌溉和防涝排水的设施。
在棉花田间管理期间,还展开了对棉农的支援。全省由国家供应棉田的化肥二十四万斤,大部分已运到产棉地区的人民公社。国家民用航空局支援消灭虫孪的五架安二型飞机,最近将飞抵棉田集中区的临清、高唐、夏津、临邑和高密等地。各地人民公社的铁木业工厂,还为棉田中耕锄草、积肥、造肥、防治虫害等赶制了大量的新式工具。


第3版()
专栏:编后

二倍的收获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则。在农业生产的个体经济时代,农民的生产受着横暴的自然和更横暴的市场的支配,生产成本无从掌握,更难以降低。只有到了集体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的经济掌握了国家所有的经济命脉,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为可能的了。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要使可能转变成现实,要经过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湖南岳阳县黄沙街公社兴旺大队在这方面树立了先行的榜样。他们精打细算,从各方面开源节流,全年实际成本将比去年降低百分之七十四。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所有的生产队都能这样做,支出降低,收入增加,不啻有了二倍的收获。这不是十分可喜的事吗?


第3版()
专栏:短评

为了增蕾保桃
7、8月份是棉花开花结桃的盛期。抓紧这个时期,加强以增施肥料和防治虫害为中心的棉田管理,是达到增蕾保桃的有效措施。
棉花在开花结桃盛期,需要养料最多。棉田所施基肥根本不能满足这个时期棉花的需要,必须在伏前增施追肥,才能有效地促进伏期多开花、少脱落、多结伏桃。要使全部棉田在入伏以前普遍追肥一次,各个产棉区应立即发动群众,突击积肥,随积随施。入伏后,还要经常注意积肥造肥,为棉田伏期追肥和秋桃追肥准备足够的肥料。
要解决棉田追肥问题,首先要消除在一部分干部和社员中存在的无肥可积、无肥可施的消极思想。目前正是沤肥造肥大好时机,有大量青草和夏收作物的秸秆可以利用。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大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肥源,就不是无肥可积,而是大有可为。同时,今年化肥的供应量虽然较少,但是为了集中使用,发挥更大肥效,因而规定了化肥重点用于棉田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的方针。切实贯彻这一方针,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化肥可供棉田追肥用。
根据河北、河南等几个主要产棉区的材料,今年蕾铃期害虫发生的较早,发生的地区也较普遍,这对棉花保蕾保桃是个重大威胁。经验证明,防治棉铃虫等蕾铃期害虫的有利时机,最好是在孵化期和幼龄期突击喷药,歼灭在为害之前。从现在起直到暑伏时期,正是各种害虫的滋生季节,必须加强虫情预测预报,根据虫情发动群众,有组织、有计划地消灭虫害,防治虫害,需要有足够的农药。解决农药不足问题,除了要土洋并举,充分发挥土药土法的作用外;各地农业部门必须与商业部门密切协作,根据虫情和农药储备情况,及时进行余缺调剂。在农药的使用上,既要节约用药,又须克服“惜药”思想,掌握用药的有利时机,使农药发挥更大效能。
去年在棉田管理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今年改进植棉技术,力争棉花继续大跃进开辟了道路。只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在总结和推广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个加强棉田管理运动,对争取今年棉花继续增产有重大作用。


第3版()
专栏:

飞跃
——红光公社见闻杂记之一
田流
人民公社从去年9月建立以后,经过了秋收、冬季生产、春季生产和夏收,已经是“业经寒暑、一历春秋”了。究竟公社化给农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人民公社的生产同农业社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人民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为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到四川省郫县人民公社作了一次短时间的调查。下面就是我们在红光人民公社看到听到的一些实际情况。
一个不同
从北京出发时,我们原打算先看一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可是6月8日到达红光人民公社时,田野已是一片碧绿,不仅小麦早已收割,连早稻和中稻的插秧工作也已结束了。“这也算是一个不同,”公社党委书记说,“往年,芒种后才开始插秧,今年刚过芒种已经栽插完毕,规格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和改进。”一连几天我们到田里去看秧苗,耕了多深,施了多少底肥?我们没有看到,但从禾苗生长的状况看,
“深耕八、九寸,底肥一百担”是完全可信的。今年,这里的水稻都比去年提高了密植的程度,而且全部是良种。去年,这里的栽植规格一般是窝距五寸、六寸,行距是八寸或是窝距行距都是七寸,每亩一万五至两万窝左右。今年,有70%的稻田密植到窝距三寸行距七寸,有10%左右的田作为试验窝距是二寸,行距是七寸,其余都是窝距四寸、行距八寸,每亩有二万到五万窝,全部稻田有70%在四万窝到五万窝之间,经过分蘖,每亩将有三十万到六十万穗。有效株数比去年增加将近一倍。我们6月底离开红光公社的时候早稻正在抽穗,中稻也已拔节、分蘖,从生长的状况看,块块秆粗叶挺,获得比去年每亩一千零二十斤更高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油菜、小麦的产量如何呢?公社为了赶季节,把早稻和中稻早些栽插完毕,小麦还没有最后脱完粒,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还没有最后计算出来。不过有一点是已经清楚了:空前大丰收。这可以从公社出售余粮的情形中看出来。去年夏季,郫县全县出售余粮的总数是小麦七百万斤。今年,红光人民公社就是七百万斤。一个社等于去年农业社时期全县出售余粮的总数,比去年本社售余粮的数字(一百七十五万斤)整整提高了三倍,没有空前的大丰收怎么可能呢!最初,我们以为只是红光公社今年生产发展得特别好,别的公社怕不是这样。后来一了解,全县情况也大体相似。郫县全县,今年夏季共售余粮(小麦)二千四百万斤,比去年的七百万斤也提高了两倍半。
是不是卖了过头粮?出售余粮以后,公社是不是留足了来年的种子,社员是不是留下了足够的口粮?
“够了,而且还有得多。”公社干部们这样回答。
“就是再少留个十斤、二十斤麦子,到收稻子以前也能保证吃饱吃好。”公共食堂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咋个不够啊!”社员们又这样说。
红光公社第十二管理区的具体情况,证明上面这些说法是正确的。这个管理区明年计划种小麦二千亩(今年是一千五百七十亩),共留种八万斤,平均每亩四十斤。卖过余粮留足种子以后,每个社员还平均有小麦六十斤,另外还有荞麦二十斤,土豆二百斤(折粮五十斤),三项共计一百三十斤。8月初就要收获早稻,从6月中旬到8月初还有五十天,就是说大人小孩平均起来一天有二斤半粮食,难怪社员说:“咋个不够”了。
油菜的情况大体上也和小麦的情况类似,甚至更好些。
三个原因
红光人民公社的夏收作物所以能够获得空前的大丰收,除了人民公社规模大,人力、物力雄厚,从而更能够精耕细作等等别的公社同样也有的优越条件以外,除了比过去更细致地全面贯彻了农业增产“八字宪法”以外,还有下面三个具体的原因:一是正确地贯彻了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二是改良了灌溉系统和灌溉状况;三是土地平整和土地规划工作做得比较好。
今年红光公社的夏季作物大丰收,主要由两个内容构成的: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提高。其中扩大播种面积更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仍以十二管理区为例,从已经脱粒完毕的部分麦田看,平均亩产量大约在四百五十斤左右,比去年亩产三百七十斤提高20%上下,但是由于他们的播种面积由去年的一千一百多亩增加到一千五百七十亩,总产量将比去年增产70%左右。所以,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对中央提出的:既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要扩大播种面积的多种高产多收方针十分拥护,决心把今年的复种指数再提高20%。郫县位于川西平原的核心地区,气候适宜,水利条件好,历年来复种指数就比较高,而且在党的提倡下年年有所发展,去年全县的复种指数已经由解放初期的175%提高到270%。红光公社更达到了300%。去年秋耕秋种时虽然由于大炼钢铁,劳动力十分紧张,仍极力地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但是今年春天却发生了另一种情况,由于对中央提出的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少种高产多收”方针了解得不全面,有些管理区和生产队缩小了一部分播种面积。十二管理区去年双季早稻共二千四百亩,今年只九百多亩。经过上级党委的宣传、指示,特别是小麦丰收的事实的教育、启发,人们决定用扩大中、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的办法,把春季少种的损失弥补过来。决心把复种指数由去年的303%提高到320%,把水稻的栽植面积由去年占总耕面积80%提高到95%。现在,这个管理区已经栽中稻七千亩,比去年的三千四百多亩增加了一倍多,并将尽可能扩大晚稻和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
改良灌溉系统和灌溉状况是红光人民公社获得夏季大丰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红光公社在川西平原有名的都江堰灌溉流域。全部土地几乎都能自流灌溉。照道理,“八字宪法”中“水”这一条该不会有问题了。其实不然。过去,在封建地主的控制和个体经济的影响下,灌溉沟渠配置得很不合理。解放后由于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这种情况虽然年年都有改善,但是因为农业社规模小,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作一定程度的改良,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善,更不能充分地利用水利,让它多方面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据调查,红光公社去年刚成立的时候,在公社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有一万多条灌溉渠道。按照实际需要有五千条就满够用了。他们从公社成立时起,就着手改变这些不合规格的渠道。这是一件很大的工程,最后完成虽然还需一段时间,可是半年以来已经获得了很大成绩。到6月中旬止,除了封闭了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沟渠以外,还在几条主要的干渠上修建了二十多座水闸,加强了人们对于水的控制能力。社员们说:“现在啥时要水啥时有,要多有多要少有少。”灌溉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由于适当地减少了多余的渠道,还增加了耕地面积百十多亩。在改良渠道修建水闸的同时,公社还建立了四座发电站和一百五十多座水碾。现在不仅部分社员的家里有了电灯,全公社七万多人的食粮加工和几万头猪的饲料加工问题都由水电站、水碾解决了,还给国家加工了一千多万斤粮食,公社由此增加了十万多元的收入。
作好土地加工,很好地平整土地;进行土地规划,实行合理种植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增产的好办法。可是在公社化以前,由于种种的条件限制,总不能很好地实现。红光公社一成立,人们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在改造灌溉系统的同时,大力进行了土地平整连片的工作,把过去三亩五亩一块的“豆腐”田变成了四、五十亩到一百亩的大块田,从根本上改变了“平原不适宜机械耕作”的局面,有50%以上的麦田是由拖拉机深耕的。据这里历年的经验,拖拉机耕地由于耕得深,能够抢住季节,一般要比人工耕田增产20%左右。一面平整土地,一面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红光公社各个管理区都已作了土地规划、作物种植规划以及种子规划。今年的夏收作物就是按照这些规划种植的,这样就不仅由于“因地种植”更好地发挥了地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还为将来的倒茬轮作和增进土壤肥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虽然今年是公社施行这些规划的第一年,而且这些规划也还有不够完善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方向是对头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只要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一定会得到愈来愈显著的增产效果。
当然,红光公社获得夏季空前大丰收的原因不止这些,譬如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问题我们预备单独加以介绍,这里就不多谈了。
多种经营
红光公社的农业生产发展得这样快,多种经济又发展得怎样呢?先看事实吧:现在公社有工业、牧业、副业等三种主要的生产事业,也有一些林业和渔业。如果分行分业计算起来,全社经营着六十多种生产事业。其中工业有农具机械制造修配工厂,土化肥、土农药工厂,采煤、石灰窑以及野生纤维和酿造工厂和粮食加工工厂等等,大大小小的工厂共有二百四十多座,其中有60%以上是公社化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在经营项目上虽然比公社化前增加不多,但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却不能同日而语了。从它们的总产值计算起来,至少比公社化以前增加了三倍左右。红光公社的多种经济(包括工业但不包括生猪和蔬菜生产)有一个特点:为本社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的自给性的生产占绝大部分,按产值计算达90%以上,商品性的生产不到10%。虽然各地区的条件不同,这个比例也不应该完全一样。但从目前公社的人力、物力条件看,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从公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看,这个比例是恰当的。就是这个不到10%的商品性的多种经济,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四个月时间给公社增加了四十五万元的现金收入,全社每月的工资总额是十二万元,恰恰差不多够发工资。2月以后公社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收入情况还没有计算上来,但从几个管理区的具体情况看,除自给外,商品性的多种经济的收入用来发工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里从去年11月份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来,除3月份社员们自动地把工资作为生产投资,买了肥料以外,月月都发了工资。不到10%的商品性的多种经济,四个月能收入四十五万元,那么整个的多种经济的产值不是四百五十万元么!而公社化以前的1957年(去年公社化前由于大搞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多种经济的收入要少一些)全年才收入四十三万九千多元。至于自给性的多种经济对公社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的作用那是一下子很难说完全的。仅从社办工业的一、两件事例中看,对农业生产的支援上就可略知梗概了。譬如化肥农药厂至4月底已为公社全部土地(十二万亩)每亩生产了三百斤土化肥、二十斤农药;农具厂作了很多的新式农具,去年秋耕时的绳索牵引机等等不计外,今年夏收只脱粒机就作了四十多部。这种脱粒机用水电站的电力带动或拖拉机带动,四部能顶一部康拜因机的效率。十二管理区用水碾的涡轮带动,一小时也能脱粒三百斤,而人用连耞脱粒,或用拌桶脱粒,一天才能脱粒三十多斤到五十多斤。
几种办法
红光人民公社的多种经济所以能够发展得这样快,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因素。
首先是正确解决了发展多种经济同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同国家的关系,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和社员生活的关系。红光公社举办的工厂虽多,经营的各种副业生产虽广,却没有一种是同国家计划不协调的。他们办工业、发展多种经济的原则是国家需要的原料不用,国家能充分供应的产品不搞,国家和市场需要的商品而自己又能搞的大搞。我们刚到公社时,听说他们有个很大的纤维厂(五十多工人),以为这个厂的原料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一了解原来用的是稻草和本社遍地生长的葛藤、树皮等野生植物。芳香油和有名的蜀绣是国家需要的出口物资,他们这里有大量的香草、香樟树等原料,又有很多的妇女会刺绣技术,就大力搞。红光公社在发展工业和多种经营时,真正掌握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业生产结合的原则。他们举办的工厂,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占工业总产值90%以上。同时在经营方针上采取“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和“晴天搞农业,雨天搞工业、副业”的方针。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是农闲,大搞。全社近四千人参加专业队,另外还大搞群众运动;2月以后开始农忙,专业队减到二千人,也不搞群众运动了;夏收夏种时是大忙时期,各管理区、生产队的工业几乎全部停止,使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总劳动力90%左右。无论是工业还是其他多种经营,红光公社都很注意为社员生活服务。这样,不仅激发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也促进多种经济更快地发展了起来。如,公社规模大,有一万六千多户,七万多人口。粮米加工和副食品生产供应是个大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社员生活,还势必拿出更多的劳力为这些事奔忙。公社一建立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建了四个水电站,一百五十座水碾,又办了副食品加工工厂和酿造厂,粮食加工问题解决了,副食品问题也解决了。其他如蔬菜生产、发展家禽也是如此。公社今年种一万六千亩蔬菜,四千亩社员自用,一万二千亩出售,不仅使每个社员一天能吃到二三斤鲜菜,公社还能增加一百多万元的收入。
办法对头,措施适当是这个公社多种经济发展得又好又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简单说来他们的作法有下面几种:①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分工明确而又密切协作。以工业为例,无论农具、化肥或农药工业,都是级级举办但又级级分工。公社办技术要求高的规模大的,管理区次之,生产队又次之。公社负责研究试制新产品,为管理区和生产队培养训练技术力量,管理区和生产队则复制和仿造公社已经试验成功的产品。今年初大搞积肥运动,公社直接经营的化肥厂试制成功了肥效与硫酸钾相同的钾镁肥后,管理区、生产队立刻学习仿造,并派了七、八百人去学会了技术。②小型为主,土法生产为主。全社二百四十多个工厂,二十人以上的只有十二个。全部工厂仅公社直接经营的农具制造、化肥、农药等少数几个厂有点洋机器外,都是土设备。例如占工厂半数的土化肥厂,设备大都是只有一两口铁锅、几间茅草屋、一二个泥土灶,几个木桶和粪坑。③花钱少,见效快,就地取材。这里的全部工业都是就地取材,而且都花钱少见效快。如土化肥原料是老墙土、千脚泥,不用花钱,拿来就是。再如竹器加工,原料是竹子,这社屋旁村边、河渠两岸到处绿竹丛生,公社约有近四千亩竹林,原料充足,不需投资。从去年11月公社发展多种经济以来,仅竹器加工一项就收入了四十八万元。④正是由于他们采取了“小型为主”“土法生产”、“就地取材”的作法,因此,能够随时上马,随时下马,大小自如,能进能退,从而能够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作到
“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和“晴天农业,雨天工业、副业”。
红光公社多种经济发展得又快又好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工作中较好地贯彻了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集体经营与社员家庭经营相结合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具制造、化肥等工业的设备比较复杂就由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集体搞;刺绣、打草鞋、养鸡鸭鹅兔等适合私人经营,就发动社员私人搞;有些项目既适合集体搞,也适合私人搞,如竹器加工、蔬菜生产等,就双方都搞。事实证明,凡是认真贯彻了这种作法的,多种经济都发展得又快又好,如这里的蔬菜生产,一方面公社、管理区、生产队有蔬菜基地,进行集体生产,同时又发动社员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见缝插针”,而且决定“谁种谁收”,这样作的结果,不仅集体的蔬菜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每个社员今年还可以收入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原粮和更多的蔬菜瓜果。
这就是我们了解的红光人民公社经济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事实说明:公社化以后,这里的生产——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或多种经济,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公社化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从这个公社的实际情况看,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公社在组织上、制度上的巩固、提高和健全,随着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经验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公社的各项生产事业一定会更加迅速发展的。


第3版()
专栏: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兴旺大队生产好成本低
据新湖南报消息 湖南岳阳县黄沙街公社兴旺大队在组织今年生产大跃进中,合理地运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搞好了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今年,兴旺大队的一千九百多亩早、中稻,有70%是一类苗;三十一亩中稻三类苗,经过加工追肥,也赶上了二类苗。当前,早稻已勾头散籽,中稻正在含苞孕穗,一季晚稻也开始圆脚封行,棉花、黄麻、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普遍生长良好。但是,他们的生产成本却比去年低。今年全大队五千一百多亩田土,“三包”成本每亩平均六元七角。半年来,实际开支七千八百六十元,每亩平均只有一元五角三分,占“三包”成本的23%。预计在今后晚稻生产和经济作物培育上,需要再开支三千元左右,总计全年实际开支只占三包成本的34%左右,比去年降低了74%。由于注意降低生产成本,预计可以节约二万四千元左右;按全大队一千九百九十四人计算,每人平均能多收入十二元左右。
勤俭办社,增产增收
为了保证社员增加收入,在制订今年生产计划时,党总支发动社员进行讨论,社员反映去年开支过大。为什么去年开支过大呢?大队干部进行了研究:认为一是缺乏成本核算的思想,只顾增产,不注意降低成本,不适当地多买了一些化肥;二是有的作法没有经过试验,盲目推广,造成浪费。如为了造人粪尿,买盐四万多斤,有些盐就丢在池塘里,没有发挥肥效。三是追求排场,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四是劳力安排不当,多用了一些工,也降低了社员的劳动单价。同时,党总支向社员进行了“勤俭办社、增产增收”的教育,建立和健全了财务制度,通过“三包”把今年生产成本核算落实到生产队。这样,在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节约的风气。
一个钱顶两个用
在生产中,大队尽量想办法节约开支,做到一个钱顶两个钱用。这个大队三面靠湖肥料来源主要靠打湖草。去年打湖草时,干部认为内湖湖草太浅,专门组织了一批劳力到外湖打草,船只往返需要两天,结果花了一千七百元运费,八百元湖草管理费,只打得二万三千多担。今年接受了群众意见,光组织社员在内湖打草,在插秧以前共打回湖草四万担,只花了湖草管理费二百七十元、运费四百元。连人工在内,每担湖草成本较去年降低了90%。这个大队湖草青肥多,氮肥很足,去年又买回了大批硫酸铵,结果禾苗发生倒伏。今年党总支和群众研究,除培育棉苗买了三千斤硫酸铵外,把省下来的钱买回二十三万斤石灰。社员满意地说:“今年的钱真算用到刀口上了。”
为了节约生产开支,大队注意充分地合理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尽量缩减现金支出。三联生产队今年春耕中缺三条牛,买牛需要一千多元。通过社员讨论,大队组织专人训练十四条小牛,担负一部分耖田、横田、浪田工夫,腾出大牛干重活,并组织牛力有余的队支援三联队,缺牛问题顺利解决了。打湖草时,社员缺少草刀,可是大队铁工组买回的废铁中有很多废草刀,大队便发动工人挑选出二百多把,经过加工后,完全可用。光这一项就节省了现金一百六十多元。
合理安排,开源节流
在安排劳力上,大队很注意节省用工。去年有五十亩天水田,种了双季稻,车水花了很多工,有的还旱坏了。今年大队强调因地制宜,改种杂粮和中稻,既能增产,又能节省劳力。对各项农活,生产队和作业组都建立了验收制度,避免了去年工分多、质量差的现象。通过这些办法,他们把劳力节省下来,扩种了七百亩荒土,并安排了一部分劳力挑河砂,捞回现金五千多元,发了三次工资。
压缩非生产开支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队坚决压缩非生产开支。首先,做到干部尽量参加生产。生产队干部在生产上和社员同起同落,误工记工,每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参加生产。其次,坚决克服一切讲排场的思想,不扎牌楼、不放鞭炮,大队部、工厂、养猪场都利用旧屋,一切从简。第三,尽量节省办公用具。由于他们处处精打细算,管理费用大大节省。目前实际开支仅占全年费用计划的9%。


第3版()
专栏:

踏踏实实打基础 精雕细刻抓技术
长江大队十年建设结下丰硕果
二万一千亩三麦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比去年增加一倍
本报讯 江苏省江宁县长江公社长江大队今年三麦获得特大丰收,二万一千亩三麦平均亩产三百三十点六斤,亩产量与总产量都比去年翻了一番。这是这个队十年来踏踏实实进行农业基本建设获得的丰硕之果。
长江大队今年获得开洲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特大丰收。二万一千亩三麦亩产三百三十点六斤,比去年翻了一番,总产量更增加107%。全队夏季给国家交了五百四十九万斤粮食比去年全年交的还多一百五十二万斤。社员收入增加一倍。
二十年前,长江大队所在的洲地还是一片荒洲柴滩。当时江堤失修,洲内水系混乱。开洲的前十年,平均每年夏秋两次小水灾,三年一次大水灾。1943年的内涝淹没全洲,“大水缸”的名字从此远近传开。这地方除了水患,还有几个难处:一是地多人少,劳力不足,只能广种薄收;二是洲地无山少塘,肥源缺乏,十年中未施过一次肥,土壤肥效逐年递减3%;三是虫灾严重。因此每亩地平均年产量只有四十斤到五十斤。农民形容这里的麦子是“癞蛤蟆伸胳膊就能捞到麦穗”。长江大队的人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荒洲柴滩上,进行了他们艰巨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
十年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与扶助下,全大队共兴修了一百多项水利工程,土方工程达到四百八十五万土方。1951年开始,在国家的帮助下,又进行了机械、肥料、土壤等各项农业基本建设。现在全队拥有拖拉机、脱粒机、抽水机等二百多台,改良土壤二千亩左右,肥料建设也获得很大成绩。全队兴建土化肥厂一百多个,人造粪坑、熏土窑、猪圈、人造阴沟等共一万多个。这些基本建设全为贯彻八字宪法,提高产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江大队农业基本建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它对三麦增产确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水利来说,1953年土方工程总量不过二十多万土方,1958年就跃升到一百二十七万土方,猛增五倍多。由于排灌系统经过全面整修,今年麦田的地下水位比1957年同期降低五寸到八寸,这就有力地保障了三麦的安全生长。这些基本建设又为贯彻各项增产技术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今年每亩麦田平均施肥量超过了1953年的十八倍。再如,机耕力量的增加,是去年深耕的主要条件。去年机耕面积占麦田总面积的25%,平均深度是七寸。同时,机耕和新式农具的使用,又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前提。所有这些都说明:只有十足的物质条件,才能取得十足的收成!长江大队今年的三麦丰收,正是他们十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
但是,1957年秋种时,长江大队的基本建设和1958年秋种时差不多,为什么今年的三麦增产幅度却大大超过去年呢?这里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去年秋种时,全队社员在公社化的高潮鼓舞下,掀起了深翻土地运动。八部拖拉机分班操作,日夜抢耕,充分发挥了机械的潜在能力。再如积肥,全大队干部社员冒大雪挖冻地,深夜顶寒风,清晨披冷霜,不顾一切困难,完成了一百二十多万土方,以后又从这些开挖的河道中取出了超过1957年20%的河泥。这些事实又充分说明了,十足的物质条件是十足收成的重要保证;而十足的干劲,又是较快地创造物质条件和充分发挥这些条件效能的决定性的因素。正如这个大队群众说:“千头万头,干字当头!”
长江大队劳力少,土地多的矛盾,长期以来未得解决。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劳力是一个根本问题。没有人,什么事也谈不上。1954年开始,国家调拨了一部拖拉机给他们,这就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解决劳力的根本道路,是逐步实行机械化。1955年到1958年除国家帮助他们的农业机械外,大队又购置了一部拖拉机,一部抽水机,两部收割机,一部大型脱谷机。但是这些农业机械还不能解决在增产要求日益提高过程中劳力缺乏和耕作加快加细的矛盾。1956年他们购置了一台面粉机,建立起一座小型面粉厂,解放了十八万个人工。1958年,利用旧料改装了三部机动拖车,又节约运输劳力九万多个。妇女劳力在人民公社成立后基本上得到解放。1958年全队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就比1956年增加近一倍。耕作质量普遍提高。
他们还把新式农具和耕牛,看作是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必经之路。他们特别重视加强对耕牛的饲养和增殖。1958年全队耕牛比1956年增加40%以上。大队干部说:“去年秋种提前完成,五百二十六条大犍牛功劳不小”!
进行基本建设,离不了资金和技术力量。长江大队完成这么多的农业基建项目,他们的钱和人基本是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再加上有效地利用外援来解决。除了国家直接援助的江堤年修经费和一批农业机械外,其余资金全由大队自己筹集。他们还以同样的自力更生精神,克服了技术力量的困难。
长江大队十年的埋头建设,已使增产具备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现在他们正在突破肥料关,创造出适应更高增产要求的物质条件,以便在农业生产上继续跃进。(附图片)
正在施工中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上的金川峡水库。这个水库建成后可灌溉农田四十万亩。 田萍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追肥 治虫 增蕾 保桃
山东抓住棉花开花结桃盛期加强管理
本报济南8日电 山东广大棉农在取得棉苗生长齐全健壮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以追肥、灭虫等为中心的棉花田间管理运动。
目前,山东省的一千一百万亩棉花,大部分已株高一尺左右,长出果枝四个至六个,比往年提前七、八天开花结铃;提前育苗移栽的五十万亩棉花,更是花铃茂密,每株都长成了两、三个老桃。
今年山东各地对棉花田间管理都很重视。主要产棉地聊城和淄博专区都分别召开了主管棉花生产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农林局长、重点产棉公社书记参加的现场会议。聊城专区组织了五个检查团,分别检查了十五个县市、四十二个公社和一百多个生产大队的棉花管理情况,制订了以“狠抓伏前桃,巧抓伏桃,大抓秋桃”为中心内容的各项管理措施,开展了全区范围的县与县、社与社和生产队之间的流动红旗竞赛运动。这个专区的五百零八万亩棉花,到6月底已普遍锄过两遍至三遍,并有半数以上每亩追施了一千五百至二万一千斤肥料。
在棉田管理中,各地人民公社都很重视防灾、抗灾、保蕾、保桃工作。临清市在6月上旬发现棉蚜虫情后,立即组织了三十一万七千多名劳力,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向虫害展开围攻喷杀,仅五天内就消灭了三十七万多亩棉田里的虫害。各地棉农还结合中耕培土,增设防旱灌溉和防涝排水的设施。
在棉花田间管理期间,还展开了对棉农的支援。全省由国家供应棉田的化肥二十四万斤,大部分已运到产棉地区的人民公社。国家民用航空局支援消灭虫孪的五架安二型飞机,最近将飞抵棉田集中区的临清、高唐、夏津、临邑和高密等地。各地人民公社的铁木业工厂,还为棉田中耕锄草、积肥、造肥、防治虫害等赶制了大量的新式工具。


第3版()
专栏:编后

二倍的收获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则。在农业生产的个体经济时代,农民的生产受着横暴的自然和更横暴的市场的支配,生产成本无从掌握,更难以降低。只有到了集体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的经济掌握了国家所有的经济命脉,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为可能的了。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要使可能转变成现实,要经过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湖南岳阳县黄沙街公社兴旺大队在这方面树立了先行的榜样。他们精打细算,从各方面开源节流,全年实际成本将比去年降低百分之七十四。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所有的生产队都能这样做,支出降低,收入增加,不啻有了二倍的收获。这不是十分可喜的事吗?


第3版()
专栏:短评

为了增蕾保桃
7、8月份是棉花开花结桃的盛期。抓紧这个时期,加强以增施肥料和防治虫害为中心的棉田管理,是达到增蕾保桃的有效措施。
棉花在开花结桃盛期,需要养料最多。棉田所施基肥根本不能满足这个时期棉花的需要,必须在伏前增施追肥,才能有效地促进伏期多开花、少脱落、多结伏桃。要使全部棉田在入伏以前普遍追肥一次,各个产棉区应立即发动群众,突击积肥,随积随施。入伏后,还要经常注意积肥造肥,为棉田伏期追肥和秋桃追肥准备足够的肥料。
要解决棉田追肥问题,首先要消除在一部分干部和社员中存在的无肥可积、无肥可施的消极思想。目前正是沤肥造肥大好时机,有大量青草和夏收作物的秸秆可以利用。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大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肥源,就不是无肥可积,而是大有可为。同时,今年化肥的供应量虽然较少,但是为了集中使用,发挥更大肥效,因而规定了化肥重点用于棉田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的方针。切实贯彻这一方针,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化肥可供棉田追肥用。
根据河北、河南等几个主要产棉区的材料,今年蕾铃期害虫发生的较早,发生的地区也较普遍,这对棉花保蕾保桃是个重大威胁。经验证明,防治棉铃虫等蕾铃期害虫的有利时机,最好是在孵化期和幼龄期突击喷药,歼灭在为害之前。从现在起直到暑伏时期,正是各种害虫的滋生季节,必须加强虫情预测预报,根据虫情发动群众,有组织、有计划地消灭虫害,防治虫害,需要有足够的农药。解决农药不足问题,除了要土洋并举,充分发挥土药土法的作用外;各地农业部门必须与商业部门密切协作,根据虫情和农药储备情况,及时进行余缺调剂。在农药的使用上,既要节约用药,又须克服“惜药”思想,掌握用药的有利时机,使农药发挥更大效能。
去年在棉田管理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今年改进植棉技术,力争棉花继续大跃进开辟了道路。只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在总结和推广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个加强棉田管理运动,对争取今年棉花继续增产有重大作用。


第3版()
专栏:

飞跃
——红光公社见闻杂记之一
田流
人民公社从去年9月建立以后,经过了秋收、冬季生产、春季生产和夏收,已经是“业经寒暑、一历春秋”了。究竟公社化给农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人民公社的生产同农业社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人民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为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到四川省郫县人民公社作了一次短时间的调查。下面就是我们在红光人民公社看到听到的一些实际情况。
一个不同
从北京出发时,我们原打算先看一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可是6月8日到达红光人民公社时,田野已是一片碧绿,不仅小麦早已收割,连早稻和中稻的插秧工作也已结束了。“这也算是一个不同,”公社党委书记说,“往年,芒种后才开始插秧,今年刚过芒种已经栽插完毕,规格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和改进。”一连几天我们到田里去看秧苗,耕了多深,施了多少底肥?我们没有看到,但从禾苗生长的状况看,
“深耕八、九寸,底肥一百担”是完全可信的。今年,这里的水稻都比去年提高了密植的程度,而且全部是良种。去年,这里的栽植规格一般是窝距五寸、六寸,行距是八寸或是窝距行距都是七寸,每亩一万五至两万窝左右。今年,有70%的稻田密植到窝距三寸行距七寸,有10%左右的田作为试验窝距是二寸,行距是七寸,其余都是窝距四寸、行距八寸,每亩有二万到五万窝,全部稻田有70%在四万窝到五万窝之间,经过分蘖,每亩将有三十万到六十万穗。有效株数比去年增加将近一倍。我们6月底离开红光公社的时候早稻正在抽穗,中稻也已拔节、分蘖,从生长的状况看,块块秆粗叶挺,获得比去年每亩一千零二十斤更高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油菜、小麦的产量如何呢?公社为了赶季节,把早稻和中稻早些栽插完毕,小麦还没有最后脱完粒,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还没有最后计算出来。不过有一点是已经清楚了:空前大丰收。这可以从公社出售余粮的情形中看出来。去年夏季,郫县全县出售余粮的总数是小麦七百万斤。今年,红光人民公社就是七百万斤。一个社等于去年农业社时期全县出售余粮的总数,比去年本社售余粮的数字(一百七十五万斤)整整提高了三倍,没有空前的大丰收怎么可能呢!最初,我们以为只是红光公社今年生产发展得特别好,别的公社怕不是这样。后来一了解,全县情况也大体相似。郫县全县,今年夏季共售余粮(小麦)二千四百万斤,比去年的七百万斤也提高了两倍半。
是不是卖了过头粮?出售余粮以后,公社是不是留足了来年的种子,社员是不是留下了足够的口粮?
“够了,而且还有得多。”公社干部们这样回答。
“就是再少留个十斤、二十斤麦子,到收稻子以前也能保证吃饱吃好。”公共食堂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咋个不够啊!”社员们又这样说。
红光公社第十二管理区的具体情况,证明上面这些说法是正确的。这个管理区明年计划种小麦二千亩(今年是一千五百七十亩),共留种八万斤,平均每亩四十斤。卖过余粮留足种子以后,每个社员还平均有小麦六十斤,另外还有荞麦二十斤,土豆二百斤(折粮五十斤),三项共计一百三十斤。8月初就要收获早稻,从6月中旬到8月初还有五十天,就是说大人小孩平均起来一天有二斤半粮食,难怪社员说:“咋个不够”了。
油菜的情况大体上也和小麦的情况类似,甚至更好些。
三个原因
红光人民公社的夏收作物所以能够获得空前的大丰收,除了人民公社规模大,人力、物力雄厚,从而更能够精耕细作等等别的公社同样也有的优越条件以外,除了比过去更细致地全面贯彻了农业增产“八字宪法”以外,还有下面三个具体的原因:一是正确地贯彻了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二是改良了灌溉系统和灌溉状况;三是土地平整和土地规划工作做得比较好。
今年红光公社的夏季作物大丰收,主要由两个内容构成的: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提高。其中扩大播种面积更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仍以十二管理区为例,从已经脱粒完毕的部分麦田看,平均亩产量大约在四百五十斤左右,比去年亩产三百七十斤提高20%上下,但是由于他们的播种面积由去年的一千一百多亩增加到一千五百七十亩,总产量将比去年增产70%左右。所以,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对中央提出的:既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要扩大播种面积的多种高产多收方针十分拥护,决心把今年的复种指数再提高20%。郫县位于川西平原的核心地区,气候适宜,水利条件好,历年来复种指数就比较高,而且在党的提倡下年年有所发展,去年全县的复种指数已经由解放初期的175%提高到270%。红光公社更达到了300%。去年秋耕秋种时虽然由于大炼钢铁,劳动力十分紧张,仍极力地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但是今年春天却发生了另一种情况,由于对中央提出的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少种高产多收”方针了解得不全面,有些管理区和生产队缩小了一部分播种面积。十二管理区去年双季早稻共二千四百亩,今年只九百多亩。经过上级党委的宣传、指示,特别是小麦丰收的事实的教育、启发,人们决定用扩大中、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的办法,把春季少种的损失弥补过来。决心把复种指数由去年的303%提高到320%,把水稻的栽植面积由去年占总耕面积80%提高到95%。现在,这个管理区已经栽中稻七千亩,比去年的三千四百多亩增加了一倍多,并将尽可能扩大晚稻和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
改良灌溉系统和灌溉状况是红光人民公社获得夏季大丰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红光公社在川西平原有名的都江堰灌溉流域。全部土地几乎都能自流灌溉。照道理,“八字宪法”中“水”这一条该不会有问题了。其实不然。过去,在封建地主的控制和个体经济的影响下,灌溉沟渠配置得很不合理。解放后由于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这种情况虽然年年都有改善,但是因为农业社规模小,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作一定程度的改良,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善,更不能充分地利用水利,让它多方面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据调查,红光公社去年刚成立的时候,在公社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有一万多条灌溉渠道。按照实际需要有五千条就满够用了。他们从公社成立时起,就着手改变这些不合规格的渠道。这是一件很大的工程,最后完成虽然还需一段时间,可是半年以来已经获得了很大成绩。到6月中旬止,除了封闭了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沟渠以外,还在几条主要的干渠上修建了二十多座水闸,加强了人们对于水的控制能力。社员们说:“现在啥时要水啥时有,要多有多要少有少。”灌溉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由于适当地减少了多余的渠道,还增加了耕地面积百十多亩。在改良渠道修建水闸的同时,公社还建立了四座发电站和一百五十多座水碾。现在不仅部分社员的家里有了电灯,全公社七万多人的食粮加工和几万头猪的饲料加工问题都由水电站、水碾解决了,还给国家加工了一千多万斤粮食,公社由此增加了十万多元的收入。
作好土地加工,很好地平整土地;进行土地规划,实行合理种植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增产的好办法。可是在公社化以前,由于种种的条件限制,总不能很好地实现。红光公社一成立,人们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在改造灌溉系统的同时,大力进行了土地平整连片的工作,把过去三亩五亩一块的“豆腐”田变成了四、五十亩到一百亩的大块田,从根本上改变了“平原不适宜机械耕作”的局面,有50%以上的麦田是由拖拉机深耕的。据这里历年的经验,拖拉机耕地由于耕得深,能够抢住季节,一般要比人工耕田增产20%左右。一面平整土地,一面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红光公社各个管理区都已作了土地规划、作物种植规划以及种子规划。今年的夏收作物就是按照这些规划种植的,这样就不仅由于“因地种植”更好地发挥了地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还为将来的倒茬轮作和增进土壤肥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虽然今年是公社施行这些规划的第一年,而且这些规划也还有不够完善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方向是对头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只要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一定会得到愈来愈显著的增产效果。
当然,红光公社获得夏季空前大丰收的原因不止这些,譬如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问题我们预备单独加以介绍,这里就不多谈了。
多种经营
红光公社的农业生产发展得这样快,多种经济又发展得怎样呢?先看事实吧:现在公社有工业、牧业、副业等三种主要的生产事业,也有一些林业和渔业。如果分行分业计算起来,全社经营着六十多种生产事业。其中工业有农具机械制造修配工厂,土化肥、土农药工厂,采煤、石灰窑以及野生纤维和酿造工厂和粮食加工工厂等等,大大小小的工厂共有二百四十多座,其中有60%以上是公社化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在经营项目上虽然比公社化前增加不多,但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却不能同日而语了。从它们的总产值计算起来,至少比公社化以前增加了三倍左右。红光公社的多种经济(包括工业但不包括生猪和蔬菜生产)有一个特点:为本社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的自给性的生产占绝大部分,按产值计算达90%以上,商品性的生产不到10%。虽然各地区的条件不同,这个比例也不应该完全一样。但从目前公社的人力、物力条件看,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看,从公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看,这个比例是恰当的。就是这个不到10%的商品性的多种经济,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四个月时间给公社增加了四十五万元的现金收入,全社每月的工资总额是十二万元,恰恰差不多够发工资。2月以后公社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收入情况还没有计算上来,但从几个管理区的具体情况看,除自给外,商品性的多种经济的收入用来发工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里从去年11月份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来,除3月份社员们自动地把工资作为生产投资,买了肥料以外,月月都发了工资。不到10%的商品性的多种经济,四个月能收入四十五万元,那么整个的多种经济的产值不是四百五十万元么!而公社化以前的1957年(去年公社化前由于大搞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多种经济的收入要少一些)全年才收入四十三万九千多元。至于自给性的多种经济对公社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的作用那是一下子很难说完全的。仅从社办工业的一、两件事例中看,对农业生产的支援上就可略知梗概了。譬如化肥农药厂至4月底已为公社全部土地(十二万亩)每亩生产了三百斤土化肥、二十斤农药;农具厂作了很多的新式农具,去年秋耕时的绳索牵引机等等不计外,今年夏收只脱粒机就作了四十多部。这种脱粒机用水电站的电力带动或拖拉机带动,四部能顶一部康拜因机的效率。十二管理区用水碾的涡轮带动,一小时也能脱粒三百斤,而人用连耞脱粒,或用拌桶脱粒,一天才能脱粒三十多斤到五十多斤。
几种办法
红光人民公社的多种经济所以能够发展得这样快,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因素。
首先是正确解决了发展多种经济同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同国家的关系,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和社员生活的关系。红光公社举办的工厂虽多,经营的各种副业生产虽广,却没有一种是同国家计划不协调的。他们办工业、发展多种经济的原则是国家需要的原料不用,国家能充分供应的产品不搞,国家和市场需要的商品而自己又能搞的大搞。我们刚到公社时,听说他们有个很大的纤维厂(五十多工人),以为这个厂的原料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一了解原来用的是稻草和本社遍地生长的葛藤、树皮等野生植物。芳香油和有名的蜀绣是国家需要的出口物资,他们这里有大量的香草、香樟树等原料,又有很多的妇女会刺绣技术,就大力搞。红光公社在发展工业和多种经营时,真正掌握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业生产结合的原则。他们举办的工厂,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占工业总产值90%以上。同时在经营方针上采取“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和“晴天搞农业,雨天搞工业、副业”的方针。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是农闲,大搞。全社近四千人参加专业队,另外还大搞群众运动;2月以后开始农忙,专业队减到二千人,也不搞群众运动了;夏收夏种时是大忙时期,各管理区、生产队的工业几乎全部停止,使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总劳动力90%左右。无论是工业还是其他多种经营,红光公社都很注意为社员生活服务。这样,不仅激发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也促进多种经济更快地发展了起来。如,公社规模大,有一万六千多户,七万多人口。粮米加工和副食品生产供应是个大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社员生活,还势必拿出更多的劳力为这些事奔忙。公社一建立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建了四个水电站,一百五十座水碾,又办了副食品加工工厂和酿造厂,粮食加工问题解决了,副食品问题也解决了。其他如蔬菜生产、发展家禽也是如此。公社今年种一万六千亩蔬菜,四千亩社员自用,一万二千亩出售,不仅使每个社员一天能吃到二三斤鲜菜,公社还能增加一百多万元的收入。
办法对头,措施适当是这个公社多种经济发展得又好又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简单说来他们的作法有下面几种:①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分工明确而又密切协作。以工业为例,无论农具、化肥或农药工业,都是级级举办但又级级分工。公社办技术要求高的规模大的,管理区次之,生产队又次之。公社负责研究试制新产品,为管理区和生产队培养训练技术力量,管理区和生产队则复制和仿造公社已经试验成功的产品。今年初大搞积肥运动,公社直接经营的化肥厂试制成功了肥效与硫酸钾相同的钾镁肥后,管理区、生产队立刻学习仿造,并派了七、八百人去学会了技术。②小型为主,土法生产为主。全社二百四十多个工厂,二十人以上的只有十二个。全部工厂仅公社直接经营的农具制造、化肥、农药等少数几个厂有点洋机器外,都是土设备。例如占工厂半数的土化肥厂,设备大都是只有一两口铁锅、几间茅草屋、一二个泥土灶,几个木桶和粪坑。③花钱少,见效快,就地取材。这里的全部工业都是就地取材,而且都花钱少见效快。如土化肥原料是老墙土、千脚泥,不用花钱,拿来就是。再如竹器加工,原料是竹子,这社屋旁村边、河渠两岸到处绿竹丛生,公社约有近四千亩竹林,原料充足,不需投资。从去年11月公社发展多种经济以来,仅竹器加工一项就收入了四十八万元。④正是由于他们采取了“小型为主”“土法生产”、“就地取材”的作法,因此,能够随时上马,随时下马,大小自如,能进能退,从而能够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作到
“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和“晴天农业,雨天工业、副业”。
红光公社多种经济发展得又快又好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工作中较好地贯彻了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集体经营与社员家庭经营相结合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具制造、化肥等工业的设备比较复杂就由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集体搞;刺绣、打草鞋、养鸡鸭鹅兔等适合私人经营,就发动社员私人搞;有些项目既适合集体搞,也适合私人搞,如竹器加工、蔬菜生产等,就双方都搞。事实证明,凡是认真贯彻了这种作法的,多种经济都发展得又快又好,如这里的蔬菜生产,一方面公社、管理区、生产队有蔬菜基地,进行集体生产,同时又发动社员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见缝插针”,而且决定“谁种谁收”,这样作的结果,不仅集体的蔬菜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每个社员今年还可以收入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原粮和更多的蔬菜瓜果。
这就是我们了解的红光人民公社经济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事实说明:公社化以后,这里的生产——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或多种经济,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公社化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从这个公社的实际情况看,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公社在组织上、制度上的巩固、提高和健全,随着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经验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公社的各项生产事业一定会更加迅速发展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