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洪水夺走的我们要拿回来!”
“拿回来”万岁!
流冰
广东人民抗洪斗争胜利了!
胜利者决不就此罢休,人们向桀骜不驯的大自然宣布:被夺走了的东西,我们要拿回来!
拿回来!多么响亮干脆,它包含有多么大的决心,多么大的力量,又表现了多么大的自信!请掂一掂这句话的分量吧。近六百万亩田禾,十万亩鱼塘,二十万间房屋,二万八千多处工程……被洪水一扫而光,被夺走的该有多少?但是,我们要拿回来,一定要拿回来,而且时不假贷,定在今年。
有史以来,人类同大自然争夺了几千年,被夺走的已经难以数计了,但拿回来的却更多。人民,自古以来都是拿回来主义者,坚持不渝地奉行着拿回来主义。但是,过去却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干脆响亮地向大自然下这样的命令:限期拿回来被夺走的东西。
我们已经从反动派手里拿回来了一个国家,建设了一个新的社会。人民,如今不仅是勤劳和勇敢的,而且据有无坚不摧的全副武装。有为人民服务的党,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有无限生命力的人民公社,有空前未遇的跃进时代……还有什么敢把我们阻挡!
“拿回来”!我们已经向大自然拿回来了许多东西,我们还要拿回来更多的东西。被夺走了的要拿回来,未被夺走的也要向自然有新的更多的索取。是的,“有困难”,但我们有更多的办法和信心,有更多的武器,最后到来的必将是更大的胜利。只要我们伸开我们的神臂,我们就一定能拿回来!
“拿回来”万岁!


第8版()
专栏:

气势磅礴
许栋梁
半个月来,全国人民注视着报上关于东江水灾的消息,有位广东的同志指着报纸说:真是“家书抵万金”啊!他担忧自己的同胞、亲人的命运,这种心情是谁都能理解的。
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宏亮地回答了我们:“洪水夺走的我们定要拿回来!”这个声音,其气势的磅礴,足以压倒珠江高水位。这篇谈话是壮丽的诗,它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永远不会被任何困难所战胜。
这场水灾不能不说是严重的。但是,只要保全了人民的生命,就能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正如陶铸同志所说的“自然界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向自然界拿回来。”何况,全国都在支援。一块乌云遮不住天,一个地区受灾,全国人民一齐支援,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无比的优越。我们读着报,已经预见到秋收后大兴土木重整家园的图景了。
水灾本身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这样大的洪水,却不是今天的人力所能挽回。正因为这样,“经一事,长一智”,化消极为积极,为今后的安全作更顽强的斗争。洪水只能逞凶于一时,人民的意志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读完了这篇谈话,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不再是一片荒芜的水沼,而是一望无际抢种了的新苗和宏伟的水利工程。
一场凶暴的洪水被打退了,紧接着将要掀起的是另一个巨浪,人民劳动创造的巨浪,这个巨浪将会超过洪峰千万丈。从今以后,东江人民将要安居乐业,再也不会看到摇篮变成小船了。


第8版()
专栏:

聚宝盆(外一首)
纪鹏树掩军营花映门,两棵榕树绿成荫,树下黄竹插成圈,上写红字“聚宝盆”。聚宝盆,喜煞人,宝盆虽小聚金银:锈铜烂铁变机器,破布、烂棉织成锦,碎玻璃,开新花,废纸变成学习本……丢在四野化粪土,集在盆内珠滚滚。金满盆,银满盆,战士不是点金人,废品送往收购站,再生造福为人民。
抢收凌晨传消息,将来暴风雨,田间麦已熟,助民抢收去。麦田摆战场,割麦如杀敌,挥镰舞银蛇,打麦落金雨。不消半日间,麦已抢收毕,血汗辛勤果,喜收粮仓里。天将近中午,乌云漫天际,闪电裂长空,雷雨暴风起。雨如长江倒,风折大树枝,军民倚窗前,闲话丰收事。


第8版()
专栏:

阿妈妮的种子
毛正三 周民震 霍新
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来到了一块茂密茁壮的稻田。
这块稻田,方方正正,拱围在村边的几棵荔枝树下,它在没长禾时,像一面又光又亮的镜子;禾苗插起了,它又变成了一张厚软软的绿毯。
南方的5月的风,是一把梳子,把它拢出了大把大把的线穗。
这天,我们在它身边摘着鲜红鲜红的荔枝,眼睛贪婪的看着它泛起的波浪,心却想起了那远隔云山的阿妈妮。这墨绿的大片稻田,就是用朝鲜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啊!
算一算,路途该有多远啊!长江、黄河、鸭绿江、清川江……。
是啊!路途越长,这故事就越像清甜的泉水一样诱人。
那是1953年的春天,这里的生产大队长,那时还是一个在朝鲜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花儿红了,草儿青了,雪山溶了,雁群落了,朝鲜的前沿阵地,呈现着一片春天的景象。
但,敌人在死亡的前夕,却依然像群野狼,日蹿夜扰地骚扰着朝鲜人民。
就在这时,他亲密的战友,和他并肩作战的一位朝鲜战士,牺牲在敌人的炮火里!天哪!那白发新添的阿妈妮,一辈子就只有这一个儿子啊!
他在战壕里,给这位朝鲜母亲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亲爱的阿妈妮!你的儿子死了,可还有我这个儿子……。”
从此,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绿色的邮包,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打开。雪花飘起的时候,母亲就信带来温暖;金达莱把山坡染红了时,儿子信给母亲传报平安。
就这样,他们结下了真正的母子情谊,就像盘山的绿藤,恋林的飞鸟。
志愿军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了。于是,他请了假,起了程,去看朝鲜妈妈。在一个还残留着弹痕的山村里,他见到了她。
意外的相会,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幸福,又渗透了多少辛酸!瞧,母亲该送些什么给儿子呢?她想来想去,就从新收的谷仓里,抓了一把种子,用块红布包了起来:“孩子,千言万语,都说不尽,道不完啊!给,把他带着,这是你妈妈的心,回到家种在田里,你每年就可以吃到朝鲜的大米,一端起碗,就会想到我啦!……”
于是,这种子就随着生产大队长复员回来,真年年在这里含蕤吐秀地成长起来。
几年的岁月,像山间的小溪的泉水流过去了。种子却从少到多,眼前已播到十亩,二十亩。大队长对这块最先培育的土壤,修整得够多仔细啊!他把田埂打扮得像一幅画框,田水调换得又清又明,不论白天夜晚,刮风下雨,他都将自己最辛勤的脚印,一串一串的叠落在它的身边。
可是,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单纯的说是一块稻田吗?不,它是一杯酿着中朝两国情谊的酒。
中国儿子又给朝鲜妈妈写信了:
“阿妈妮!你送的种子,现在又变成了翠绿一片,它已含苞出穗,转眼又要扬花,几年来,它丰产的粮食,不光我能尝到,我们全村全大队的人,都能尝到……”
听着这样的故事,看着这葱绿的一片,我们怎么能不思想那遥远的阿妈妮呢!


第8版()
专栏:

激动人心的“绿原红旗”
冯厚
青海省京剧团来京演出的“绿原红旗”,真实地反映了青海草原上藏族牧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上层反动分子进行的斗争和胜利。戏里对上层反动分子作了赤裸裸的揭露。披着大红袈裟、手捻佛珠的活佛,身为人民政府副县长的牧主兼头人,原来是暗藏的、反动透顶的家伙。他们打着宗教和政府干部的幌子,暗中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利用长期以来锁在牧民精神上的锁链,骑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破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但历史的车轮是不能倒转的,正如共产党员昂加对牧主吉朋说的:“黄马褂是清朝的事,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牧民在党的领导教育下,在实际斗争中,终于认清了这些家伙是一群非挤出去不可的脓疮,从而也更坚定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草原上红旗招展,从锁链下解放出来的奴隶狂舞高歌,藏族人民的春天来到了!藏族人民获得新生了!当我们从京剧“绿原红旗”中看到这样的图画时,怎么能不感到兴奋和激动呢!
“绿原红旗”之所以激动人心,是由于它是通过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剧中进步与反动,民主与反民主的矛盾贯穿到底,但矛盾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层次、有发展、有迂回、有曲折,所以能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引人入胜。如被党派回家乡建立合作社的党员昂加,他是九年前被吉朋头人陷害而逃走的,这次他刚刚回来,吉朋就要捏造罪名置昂加于死地,正当要把昂加推入熊熊大火,情势非常危急时,突然有人大喝一声:“慢着!”县委书记多旺屹立在人群中了。这时吉朋的威风急转直下,多旺书记进一步追问吉朋为什么抓走卓玛,这位副县长吉朋情急无奈,便想用威胁手段把这个屎盆子全部扣到主谋者克巴头上,谁知这时他的牧工日布站出来揭了他的底,说他将卓玛毒打后,锁在羊圈里,这时吉朋才哑口无言,戏到这里似乎是告一段落了;然而就在这时穿着袈裟的国民党匪徒突然向多旺书记开了一枪,于是矛盾进一步深化了,发展了,而且也更加复杂了。这场戏真是步步深入、层层剥开、波澜起伏、异峰突起,它紧紧抓住观众,一步步把观众带上更新更高的境界。
“绿原红旗”有几个人物刻划得很出色。索南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藏族青年小伙子,他爱憎分明,刚直爽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是藏族青年中非常可贵的性格,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
多旺书记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在昂加正要被吉朋推入火堆烧死的当口,这真是一个不平常的出场,他一出来就处于矛盾的最尖端。从第一次上场直到戏结束,他一直是矛盾中的中心人物;这就和那些站在矛盾之外的,专为解决问题而上场的领导者形象有所不同。因此,他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剧中创造了一个在精神上受尽种种折磨、禁锢以至于不能自拔的青年喇嘛形象。他在活佛公保的威胁下,为了拯救自己的母亲,被迫承认自己是向多旺书记开枪的凶手,经过多旺书记和昂加再三启发教育,他才讲出真情,几段二黄原板真实地唱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思想上剧烈的斗争,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遭遇引起观众的极大同情。所以当他和他母亲一起参加合作社,从此获得新生时,观众又衷心地为他祝福。
剧中并没用简单化的办法处理反面形象,达乌寺反动活佛公保的阴险毒辣、老奸巨滑刻划得很有分量;假如再能刻划出他伪善的一面,这个形象就会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绿原红旗”在传统的运用上有很大成绩,如唱腔的安排,昂加的趟马和武丑念白,克巴的吊毛、走边、走矮子等运用得都很得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因武功而设开打,而是根据情节需要而设开打,如黑夜在水利工地昂加与克巴的那一场搏斗就是非常精当的设计,而在最后结束用枪声而不用开打也很恰当。
青海草原上的自然景色,寺庙的建筑,藏族的风俗习尚为此剧增添了浓郁的色彩。但有些显得累赘的地方,也不必强求统一,非有布景不可,如多旺书记办公室的那堵墙就可考虑不要。此外,整个戏还不够精炼,人物也不够经济,相信在演出中会不断得到改进。
“绿原红旗”是一出激动人心的戏,它的演出更加证明了京剧传统的丰富表现力。1958年在京剧舞台上涌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现代戏,曾哄动一时,这些戏是可以作为保留剧目定期上演的。但到后来却消声敛迹,未见上演过。在大跃进中出现过轻视传统戏的倾向,这是应当纠正的;但好的现代戏仍应继续上演,并且应该有更好的现代戏出现。


第8版()
专栏:美术赏识

印象主义画派
吴甲丰
印象主义画派是十九世纪末聚集在法国巴黎的一群青年画家创始的。这群画家中最早在画坛露面的是爱德华·马内
(E·manet)他在1863年发表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中,开始显露出对于光与色的特殊兴趣。其他的画家们,受了马内的影响,开始到野外阳光下作画,进一步探求自然界光与色的变化。他们都努力用一种新方法作画,又互相研讨,互相影响。1874年,他们在巴黎第一次举办了大规模的展览,自称“无名美术家协会展览会”。那里面所陈列的,都是些面目新颖的作品,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人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画,是克劳德·莫内(C·monet)的一幅风景,画着一片朦胧的水上景色,天空中涌现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题目叫做“印象:日出”。这幅画在当时的人看来,不但画法别致,连题目也很奇特。那时有一个批评家发表一篇评论,对这个展览会揶揄一番;这篇评论的题目袭用莫内的画题,叫做“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从此,“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这个名称就传开了,这群画家自己也接受了它,于是就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美术史上一个流派的名称。
顾名思义,印象主义画家是凭借一刹那的印象作画的。但他们却不是“得了印象,回家去画出来”,正好相反,他们倒是顶喜欢携带全副画具到野外去写生,并在“现场”完成作品。在这以前,画家们一般习惯呆在画室里,依靠素描画稿作画。这两种不同的画法,就产生两种不同的画风。大体说来,较古一些的西洋画,画法比较工细,但色彩比较单纯。比方说,树叶往往是淡绿色深绿色,树干往往是淡褐色深褐色。实际上,客观世界的色彩决不是那样单纯的,印象主义的画就比较注意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按照印象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树叶不一定是单纯的绿色,树干也不一定是单纯的褐色,由于不同阳光的照射、不同的空气变化、以及树叶和树干之间色彩的互相映照,会呈现出很复杂的色彩变化。因此,细看印象主义的画,往往只见粗略的笔触和五色缤纷的色块,站在较远的地方一看,却可以看到一片真实的景色,正像我们平日在阳光下所看到的一样。
此外,印象主义画家还注意景物的“总的印象”,那就是说,他们看景物不是局部细看,而是把景物的全部“同时观察”,这样地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后,再把这“印象”比较迅速地画下来。
总之,注重表现光与色的变化和对于景物的整体印象,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
光与色,是绘画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应该研究的,印象主义画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前面提到的莫内,是印象派的典型人物,他曾把同一个稻草堆作为题材画了十五幅之多,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现不同时间内阳光色彩的变化。这一个例子,可以大体说明印象派画家的一般倾向。印象主义绘画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对于主题思想的忽视。当时有人为印象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说:“依据色调来处理主题,而不是依据主题本身,那就是印象主义画家不同于其他画家们的地方。”这个定义曾为印象派画家所接受。由于这种“以色调为主题”的作画态度,他们的画越到后期越沉湎于色彩感觉的游戏。
当时为资产阶级所直接支持的学院主义,画风保守,主题陈腐;对于这种画风,印象派和比较早一些的写实派(现实主义)都表示反抗,但写实派的创作态度比印象派健全,反抗也就比较有力。印象派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去反抗学院主义陈腐的主题思想,因此,他们虽然在光与色的研究方面起了革新作用,但他们的艺术观却又煽起了现代形式主义诸流派的邪风。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养旱鸭
亚云
鸭喜欢水,终日在池塘或湖里游来游去,专靠捕捉鱼、虾和寻找螺蚌生活,它们也吃粮食,但不是主要的,所以养群鸭的,纯粹靠放。
其实,旱地同样能养鸭,在河里养的叫水鸭,在岸上养的叫旱鸭。江苏一些地方就有养旱鸭的习惯。
当旱鸭习惯了在陆地上生活之后,就是临到河边,也不肯到水里去,万一将它抛进水中,它也挣着上岸,不愿意在水里呆上一分钟。
养旱鸭,主要是从雏出期进行控制,不把它放到水里去,养上十多天再在蹼上用剪刀剪几个小口,减少它的泅水能力,使它一下水就慌张起来。如果不剪蹼的话,除限制它在幼时不下水外,长大时在它的脚上系根细绳子,拴上一个小木块,当它一下水,因腿上有个东西系着,于是就拼命的划,木块也跟着一上一下,鸭子便吓得连忙爬上岸,连吓几次,也就不敢再下水了。
养旱鸭和养水鸭比较起来,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旱鸭和鸡交了很好的朋友,终日跟鸡生活在一起,朝出晚归,绝不分离。旱鸭的生蛋期比水鸭长,一般一年要生到一百至一百二十个,水鸭只生六十至八十个,而且旱鸭蛋比水鸭的颜色老,味又佳,但是旱鸭蛋没有水鸭的蛋大。


第8版()
专栏:

气象员(雕塑)
 廖加复 陈本宗


第8版()
专栏:

“洪水夺走的我们要拿回来!”
“拿回来”万岁!
流冰
广东人民抗洪斗争胜利了!
胜利者决不就此罢休,人们向桀骜不驯的大自然宣布:被夺走了的东西,我们要拿回来!
拿回来!多么响亮干脆,它包含有多么大的决心,多么大的力量,又表现了多么大的自信!请掂一掂这句话的分量吧。近六百万亩田禾,十万亩鱼塘,二十万间房屋,二万八千多处工程……被洪水一扫而光,被夺走的该有多少?但是,我们要拿回来,一定要拿回来,而且时不假贷,定在今年。
有史以来,人类同大自然争夺了几千年,被夺走的已经难以数计了,但拿回来的却更多。人民,自古以来都是拿回来主义者,坚持不渝地奉行着拿回来主义。但是,过去却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干脆响亮地向大自然下这样的命令:限期拿回来被夺走的东西。
我们已经从反动派手里拿回来了一个国家,建设了一个新的社会。人民,如今不仅是勤劳和勇敢的,而且据有无坚不摧的全副武装。有为人民服务的党,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有无限生命力的人民公社,有空前未遇的跃进时代……还有什么敢把我们阻挡!
“拿回来”!我们已经向大自然拿回来了许多东西,我们还要拿回来更多的东西。被夺走了的要拿回来,未被夺走的也要向自然有新的更多的索取。是的,“有困难”,但我们有更多的办法和信心,有更多的武器,最后到来的必将是更大的胜利。只要我们伸开我们的神臂,我们就一定能拿回来!
“拿回来”万岁!


第8版()
专栏:

气势磅礴
许栋梁
半个月来,全国人民注视着报上关于东江水灾的消息,有位广东的同志指着报纸说:真是“家书抵万金”啊!他担忧自己的同胞、亲人的命运,这种心情是谁都能理解的。
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宏亮地回答了我们:“洪水夺走的我们定要拿回来!”这个声音,其气势的磅礴,足以压倒珠江高水位。这篇谈话是壮丽的诗,它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永远不会被任何困难所战胜。
这场水灾不能不说是严重的。但是,只要保全了人民的生命,就能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正如陶铸同志所说的“自然界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向自然界拿回来。”何况,全国都在支援。一块乌云遮不住天,一个地区受灾,全国人民一齐支援,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无比的优越。我们读着报,已经预见到秋收后大兴土木重整家园的图景了。
水灾本身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这样大的洪水,却不是今天的人力所能挽回。正因为这样,“经一事,长一智”,化消极为积极,为今后的安全作更顽强的斗争。洪水只能逞凶于一时,人民的意志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读完了这篇谈话,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不再是一片荒芜的水沼,而是一望无际抢种了的新苗和宏伟的水利工程。
一场凶暴的洪水被打退了,紧接着将要掀起的是另一个巨浪,人民劳动创造的巨浪,这个巨浪将会超过洪峰千万丈。从今以后,东江人民将要安居乐业,再也不会看到摇篮变成小船了。


第8版()
专栏:

聚宝盆(外一首)
纪鹏树掩军营花映门,两棵榕树绿成荫,树下黄竹插成圈,上写红字“聚宝盆”。聚宝盆,喜煞人,宝盆虽小聚金银:锈铜烂铁变机器,破布、烂棉织成锦,碎玻璃,开新花,废纸变成学习本……丢在四野化粪土,集在盆内珠滚滚。金满盆,银满盆,战士不是点金人,废品送往收购站,再生造福为人民。
抢收凌晨传消息,将来暴风雨,田间麦已熟,助民抢收去。麦田摆战场,割麦如杀敌,挥镰舞银蛇,打麦落金雨。不消半日间,麦已抢收毕,血汗辛勤果,喜收粮仓里。天将近中午,乌云漫天际,闪电裂长空,雷雨暴风起。雨如长江倒,风折大树枝,军民倚窗前,闲话丰收事。


第8版()
专栏:

阿妈妮的种子
毛正三 周民震 霍新
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来到了一块茂密茁壮的稻田。
这块稻田,方方正正,拱围在村边的几棵荔枝树下,它在没长禾时,像一面又光又亮的镜子;禾苗插起了,它又变成了一张厚软软的绿毯。
南方的5月的风,是一把梳子,把它拢出了大把大把的线穗。
这天,我们在它身边摘着鲜红鲜红的荔枝,眼睛贪婪的看着它泛起的波浪,心却想起了那远隔云山的阿妈妮。这墨绿的大片稻田,就是用朝鲜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啊!
算一算,路途该有多远啊!长江、黄河、鸭绿江、清川江……。
是啊!路途越长,这故事就越像清甜的泉水一样诱人。
那是1953年的春天,这里的生产大队长,那时还是一个在朝鲜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花儿红了,草儿青了,雪山溶了,雁群落了,朝鲜的前沿阵地,呈现着一片春天的景象。
但,敌人在死亡的前夕,却依然像群野狼,日蹿夜扰地骚扰着朝鲜人民。
就在这时,他亲密的战友,和他并肩作战的一位朝鲜战士,牺牲在敌人的炮火里!天哪!那白发新添的阿妈妮,一辈子就只有这一个儿子啊!
他在战壕里,给这位朝鲜母亲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亲爱的阿妈妮!你的儿子死了,可还有我这个儿子……。”
从此,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绿色的邮包,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打开。雪花飘起的时候,母亲就信带来温暖;金达莱把山坡染红了时,儿子信给母亲传报平安。
就这样,他们结下了真正的母子情谊,就像盘山的绿藤,恋林的飞鸟。
志愿军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了。于是,他请了假,起了程,去看朝鲜妈妈。在一个还残留着弹痕的山村里,他见到了她。
意外的相会,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幸福,又渗透了多少辛酸!瞧,母亲该送些什么给儿子呢?她想来想去,就从新收的谷仓里,抓了一把种子,用块红布包了起来:“孩子,千言万语,都说不尽,道不完啊!给,把他带着,这是你妈妈的心,回到家种在田里,你每年就可以吃到朝鲜的大米,一端起碗,就会想到我啦!……”
于是,这种子就随着生产大队长复员回来,真年年在这里含蕤吐秀地成长起来。
几年的岁月,像山间的小溪的泉水流过去了。种子却从少到多,眼前已播到十亩,二十亩。大队长对这块最先培育的土壤,修整得够多仔细啊!他把田埂打扮得像一幅画框,田水调换得又清又明,不论白天夜晚,刮风下雨,他都将自己最辛勤的脚印,一串一串的叠落在它的身边。
可是,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单纯的说是一块稻田吗?不,它是一杯酿着中朝两国情谊的酒。
中国儿子又给朝鲜妈妈写信了:
“阿妈妮!你送的种子,现在又变成了翠绿一片,它已含苞出穗,转眼又要扬花,几年来,它丰产的粮食,不光我能尝到,我们全村全大队的人,都能尝到……”
听着这样的故事,看着这葱绿的一片,我们怎么能不思想那遥远的阿妈妮呢!


第8版()
专栏:

激动人心的“绿原红旗”
冯厚
青海省京剧团来京演出的“绿原红旗”,真实地反映了青海草原上藏族牧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上层反动分子进行的斗争和胜利。戏里对上层反动分子作了赤裸裸的揭露。披着大红袈裟、手捻佛珠的活佛,身为人民政府副县长的牧主兼头人,原来是暗藏的、反动透顶的家伙。他们打着宗教和政府干部的幌子,暗中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利用长期以来锁在牧民精神上的锁链,骑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破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但历史的车轮是不能倒转的,正如共产党员昂加对牧主吉朋说的:“黄马褂是清朝的事,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牧民在党的领导教育下,在实际斗争中,终于认清了这些家伙是一群非挤出去不可的脓疮,从而也更坚定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草原上红旗招展,从锁链下解放出来的奴隶狂舞高歌,藏族人民的春天来到了!藏族人民获得新生了!当我们从京剧“绿原红旗”中看到这样的图画时,怎么能不感到兴奋和激动呢!
“绿原红旗”之所以激动人心,是由于它是通过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剧中进步与反动,民主与反民主的矛盾贯穿到底,但矛盾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层次、有发展、有迂回、有曲折,所以能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引人入胜。如被党派回家乡建立合作社的党员昂加,他是九年前被吉朋头人陷害而逃走的,这次他刚刚回来,吉朋就要捏造罪名置昂加于死地,正当要把昂加推入熊熊大火,情势非常危急时,突然有人大喝一声:“慢着!”县委书记多旺屹立在人群中了。这时吉朋的威风急转直下,多旺书记进一步追问吉朋为什么抓走卓玛,这位副县长吉朋情急无奈,便想用威胁手段把这个屎盆子全部扣到主谋者克巴头上,谁知这时他的牧工日布站出来揭了他的底,说他将卓玛毒打后,锁在羊圈里,这时吉朋才哑口无言,戏到这里似乎是告一段落了;然而就在这时穿着袈裟的国民党匪徒突然向多旺书记开了一枪,于是矛盾进一步深化了,发展了,而且也更加复杂了。这场戏真是步步深入、层层剥开、波澜起伏、异峰突起,它紧紧抓住观众,一步步把观众带上更新更高的境界。
“绿原红旗”有几个人物刻划得很出色。索南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藏族青年小伙子,他爱憎分明,刚直爽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是藏族青年中非常可贵的性格,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
多旺书记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在昂加正要被吉朋推入火堆烧死的当口,这真是一个不平常的出场,他一出来就处于矛盾的最尖端。从第一次上场直到戏结束,他一直是矛盾中的中心人物;这就和那些站在矛盾之外的,专为解决问题而上场的领导者形象有所不同。因此,他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剧中创造了一个在精神上受尽种种折磨、禁锢以至于不能自拔的青年喇嘛形象。他在活佛公保的威胁下,为了拯救自己的母亲,被迫承认自己是向多旺书记开枪的凶手,经过多旺书记和昂加再三启发教育,他才讲出真情,几段二黄原板真实地唱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思想上剧烈的斗争,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遭遇引起观众的极大同情。所以当他和他母亲一起参加合作社,从此获得新生时,观众又衷心地为他祝福。
剧中并没用简单化的办法处理反面形象,达乌寺反动活佛公保的阴险毒辣、老奸巨滑刻划得很有分量;假如再能刻划出他伪善的一面,这个形象就会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绿原红旗”在传统的运用上有很大成绩,如唱腔的安排,昂加的趟马和武丑念白,克巴的吊毛、走边、走矮子等运用得都很得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因武功而设开打,而是根据情节需要而设开打,如黑夜在水利工地昂加与克巴的那一场搏斗就是非常精当的设计,而在最后结束用枪声而不用开打也很恰当。
青海草原上的自然景色,寺庙的建筑,藏族的风俗习尚为此剧增添了浓郁的色彩。但有些显得累赘的地方,也不必强求统一,非有布景不可,如多旺书记办公室的那堵墙就可考虑不要。此外,整个戏还不够精炼,人物也不够经济,相信在演出中会不断得到改进。
“绿原红旗”是一出激动人心的戏,它的演出更加证明了京剧传统的丰富表现力。1958年在京剧舞台上涌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现代戏,曾哄动一时,这些戏是可以作为保留剧目定期上演的。但到后来却消声敛迹,未见上演过。在大跃进中出现过轻视传统戏的倾向,这是应当纠正的;但好的现代戏仍应继续上演,并且应该有更好的现代戏出现。


第8版()
专栏:美术赏识

印象主义画派
吴甲丰
印象主义画派是十九世纪末聚集在法国巴黎的一群青年画家创始的。这群画家中最早在画坛露面的是爱德华·马内
(E·manet)他在1863年发表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中,开始显露出对于光与色的特殊兴趣。其他的画家们,受了马内的影响,开始到野外阳光下作画,进一步探求自然界光与色的变化。他们都努力用一种新方法作画,又互相研讨,互相影响。1874年,他们在巴黎第一次举办了大规模的展览,自称“无名美术家协会展览会”。那里面所陈列的,都是些面目新颖的作品,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人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画,是克劳德·莫内(C·monet)的一幅风景,画着一片朦胧的水上景色,天空中涌现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题目叫做“印象:日出”。这幅画在当时的人看来,不但画法别致,连题目也很奇特。那时有一个批评家发表一篇评论,对这个展览会揶揄一番;这篇评论的题目袭用莫内的画题,叫做“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从此,“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这个名称就传开了,这群画家自己也接受了它,于是就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美术史上一个流派的名称。
顾名思义,印象主义画家是凭借一刹那的印象作画的。但他们却不是“得了印象,回家去画出来”,正好相反,他们倒是顶喜欢携带全副画具到野外去写生,并在“现场”完成作品。在这以前,画家们一般习惯呆在画室里,依靠素描画稿作画。这两种不同的画法,就产生两种不同的画风。大体说来,较古一些的西洋画,画法比较工细,但色彩比较单纯。比方说,树叶往往是淡绿色深绿色,树干往往是淡褐色深褐色。实际上,客观世界的色彩决不是那样单纯的,印象主义的画就比较注意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按照印象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树叶不一定是单纯的绿色,树干也不一定是单纯的褐色,由于不同阳光的照射、不同的空气变化、以及树叶和树干之间色彩的互相映照,会呈现出很复杂的色彩变化。因此,细看印象主义的画,往往只见粗略的笔触和五色缤纷的色块,站在较远的地方一看,却可以看到一片真实的景色,正像我们平日在阳光下所看到的一样。
此外,印象主义画家还注意景物的“总的印象”,那就是说,他们看景物不是局部细看,而是把景物的全部“同时观察”,这样地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后,再把这“印象”比较迅速地画下来。
总之,注重表现光与色的变化和对于景物的整体印象,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
光与色,是绘画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应该研究的,印象主义画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前面提到的莫内,是印象派的典型人物,他曾把同一个稻草堆作为题材画了十五幅之多,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现不同时间内阳光色彩的变化。这一个例子,可以大体说明印象派画家的一般倾向。印象主义绘画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对于主题思想的忽视。当时有人为印象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说:“依据色调来处理主题,而不是依据主题本身,那就是印象主义画家不同于其他画家们的地方。”这个定义曾为印象派画家所接受。由于这种“以色调为主题”的作画态度,他们的画越到后期越沉湎于色彩感觉的游戏。
当时为资产阶级所直接支持的学院主义,画风保守,主题陈腐;对于这种画风,印象派和比较早一些的写实派(现实主义)都表示反抗,但写实派的创作态度比印象派健全,反抗也就比较有力。印象派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去反抗学院主义陈腐的主题思想,因此,他们虽然在光与色的研究方面起了革新作用,但他们的艺术观却又煽起了现代形式主义诸流派的邪风。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养旱鸭
亚云
鸭喜欢水,终日在池塘或湖里游来游去,专靠捕捉鱼、虾和寻找螺蚌生活,它们也吃粮食,但不是主要的,所以养群鸭的,纯粹靠放。
其实,旱地同样能养鸭,在河里养的叫水鸭,在岸上养的叫旱鸭。江苏一些地方就有养旱鸭的习惯。
当旱鸭习惯了在陆地上生活之后,就是临到河边,也不肯到水里去,万一将它抛进水中,它也挣着上岸,不愿意在水里呆上一分钟。
养旱鸭,主要是从雏出期进行控制,不把它放到水里去,养上十多天再在蹼上用剪刀剪几个小口,减少它的泅水能力,使它一下水就慌张起来。如果不剪蹼的话,除限制它在幼时不下水外,长大时在它的脚上系根细绳子,拴上一个小木块,当它一下水,因腿上有个东西系着,于是就拼命的划,木块也跟着一上一下,鸭子便吓得连忙爬上岸,连吓几次,也就不敢再下水了。
养旱鸭和养水鸭比较起来,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旱鸭和鸡交了很好的朋友,终日跟鸡生活在一起,朝出晚归,绝不分离。旱鸭的生蛋期比水鸭长,一般一年要生到一百至一百二十个,水鸭只生六十至八十个,而且旱鸭蛋比水鸭的颜色老,味又佳,但是旱鸭蛋没有水鸭的蛋大。


第8版()
专栏:

气象员(雕塑)
 廖加复 陈本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