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萤光和炬火
谢逸
有些同志看不起小成绩,总以为太小了,难成大气候,于是乎袖起手来,只梦想有朝一日,大成绩会像一道红光,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总想使它大一些,更大一些,这对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是有作用的,这当然是好事。但将小成绩看得一钱不值,将自己看得非常高明,这不屑做,那不肯为,这就不对了。
其实,小成绩的取得,也大不容易。成绩不论大小,都是人类通过革命实践,去摸索、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果。大成绩是集合若干小成绩而成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你能够发现和掌握“小”事物的发展规律,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投入革命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去发现“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做出大成绩来。什么事都是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轻小重大,弃小取大,希图不通过“小”的阶段而一蹴而成“大”,这是不切实际的,肯定是非吃败仗不可。
大和小,也并没有死板的标准。你以为小,有时并不小,你以为大,其实也未必真正大;有时和这事比较是小了,而和那事比较又大了;有时最初看是小,后来看却大起来。古代人类第一个用石头造成石刀,当时只是为了砍东西和打野兽,“小”得很,没甚出奇,但是一个有决定性的进步却就从此出现了。人的手一天天灵巧起来,人类因此由类人猿发展而成为人。1730年英国人渥瓦德发明了“卷轴纺织机”,使纺纱的生产能力超过织布好几倍,当时看这事或者也不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劳力而已,并不见得怎么“大”,不想这却引起了后来的所谓“产业革命”,从纺织业的改革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由此可见,小者并不一定就小,你在实践中有了小成绩,别人就可以借镜,举一反三,在原有基础上跨出一步,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步,这样,就可以集小成大,从小变大。
不满足于小小成绩,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应该有争取更大成绩的雄心。但是,不顾一切地弃小取大,即使你是勤勤恳恳、苦战不休,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平常我们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往往不在力不足,而在心有余,过多地用余心去胡思乱想,尽想做些主客观条件所不允许的事,自然就感到力不足了,假如踏实一点从大处着眼而又从小处着手,就会心雄力足,得心应手,一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鲁迅在“热风”里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弃小取大的人,想想看,在没有发出炬火以前,不是也可以先多放一些萤光的吗?


第8版()
专栏:

悼于非闇画师
 老舍
于非闇画师的病故是全国画界的损失!
画师多才多艺:能画,能写,能刻印,善莳花,豢鸽,养鱼,并善于鉴赏古器。从养花养鸽等等得来的知识,都运用在绘画上,所以他特精绘事,尤精于花卉翎毛。
画师在施彩运墨方面,多遵宋元秘法,可是构图状物,一本真实,所以他笔下的一花一木既饶古趣,又有所创造。他极重写生。即在晚年,虽已成名,可是还时刻留神观察百卉虫鸟,以求精确。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某处闻有菊花展览,他必去详为赏览,勾画底稿多幅。每值我家菊开,画师必来,徘徊花间,见细瓣如针,或色微韵秀,频谓“这怎么画呢?怎么画呢?”事实上,他并不畏难;他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最不易摹拟的画了出来。这便是创造,因为前人没有这么画过。
他善养鸽,著有专书。为了保卫世界和平的宣传,他画过各种各式的鸽子。对鸽子的姿态,他有多年的观察。可是,有一次朋友们求他作大幅的翔鸽图,他为了难。平日放鸽,他只能仰观。他没从上俯视过鸽子如何飞翔。于是,他就到城楼上去俯视鸽群的起落,而后动笔描画。这种严肃的态度,使许多青年画家受到感动。
他坚执日课,每日必画。他画工笔画,费时间较多。可是在解放后,他有多少作品啊。这证明他是如何精勤,至老不懈。他只住着三间小屋,但是他不因环境局促,而稍弛怠。绘画就是他的生命,一拿起笔来,他就得到无穷的乐趣,日夕不息地把春花秋卉赠给广大群众。是的,他的作品是雅俗共赏,受到普遍称赞的。到了晚年,他笔下的群芳特别明艳。他说: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才足以配合新社会的新气象。
是的,他热爱新社会。他衷心感激党对他个人与对传统绘画的关切与爱护。为表示他个人对党的感激,他刻了一块图章,文曰“再生”。当他卧病医院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的就是画家要靠近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国画事业。
入医院之后,他极为乐观。他相信自己会恢复健康,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可是,病痛夺去了他的生命,现在正在画舫斋展出的他的那幅极精彩的“牡丹鸽子”遂成绝笔!
非闇先生,安息吧!您的独具风格的作品会流传下去,您的徒弟们不但会继承您的画法,成为流派,而且也会发扬您的勤学苦练的精神,毕生不懈地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您的画界朋友们现在团结得很好,而且会更好,国画的发展的确可以作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安息吧,非暗先生!我们的国家正在百废俱兴,日趋富强,我们的美术事业也随之而欣欣向荣,生机活跃!


第8版()
专栏:

丹柿
 于非闇 遗作


第8版()
专栏:

“艺术是友谊的桥梁”
赵沨
乌拉圭歌唱家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在我国首都举行她的第一次独唱会,她的充满着情感的声音把我们好像又引到了美丽的蒙特维特奥的银河的河滩边上了。那像海滩一样的河滩,潮水卷着细沙扑打着河岸,岸上的一角红楼里传出了热情的歌声。……据说当年哥伦布就是在一望无际的银河航行时,突然看到了现在成为城市的山头的。
感谢她为我们介绍了乌拉圭作曲家埃勒加尔特和法比尼的作品,这是这些作品在我国的第一次演出,这对于我们了解乌拉圭人民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法比尼的作品是在1956年我国艺术团访问南美在乌拉圭停留的时期,一首短小的六弦琴(吉他)的曲子,已经是一个风行全国的曲子了——“悲哀的‘卡波’曲”。六弦琴弹出了民歌风的曲调和琶音的伴奏,使你好像在眼前就看到那高高的棕榈林,琶音的伴奏就好像是风在吹拂着树叶,人们踏着曲调在月光下漫步……
这一次有机会听到更多的法比尼的作品,这些小巧的歌曲每一首都充满着一股醉人的民间音乐的芬芳,我想,这是这些音乐其所以能够为乌拉圭人民家弦户诵的主要原因——用人民熟知的音乐语言来描写人民的生活和爱情。
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解释来演唱了这些短歌,正像她演唱西班牙作曲家德·法拉和格拉那多斯的那些短歌一样,表现了一个作为室内乐的表演者的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含蓄而深情。应该说这也是西班牙乐派和乌拉圭近代作曲家们被公认的特征——无伪的热情。我们的歌唱家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知道,不为去计较音乐中那些显赫的华丽的外表,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使我们特别激动的是我们的客人那么真情地演唱了我国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难怪这要在天桥剧院的大厅里爆发起雷动的掌声。这更使我想起在1956年,我国的青年歌唱家刘淑芳随我国艺术团访问乌拉圭时,正是在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的帮助下,刘淑芳演唱的乌拉圭歌曲也受到乌拉圭人民的热烈的欢迎。这就不由的使我想起我们和我们的乌拉圭客人在北京相遇,谈到中国的京剧、杂技艺术家们在南美受到的热情款待时说到的一句话:“艺术是友谊的桥梁”。真的,通过我们的乌拉圭客人的音乐会,这已经进一步加强中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附图片)
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独唱时情形。 唐理奎摄


第8版()
专栏:

看过“槐树庄”所想起的
张庚
近来话剧舞台上很热闹,引人注目的戏很多,前两天又在部队的文艺会演上看到了胡可同志的新作“槐树庄”的演出。
这个戏是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演的,剧团的名字虽然观众不太熟悉,实际上却是以一批部队话剧老骨干为核心而组成的。比方这个戏的主要人物郭大娘就是老演员胡朋同志担任的。
胡可同志的剧本,胡朋同志的主角,一个具有深厚部队传统的剧团的演出,它的风格我是比较熟识,也比较欣赏的。如果要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那就是有生活,有感情,有人物,而艺术的表现却又是非常朴素的。而这个“槐树庄”也不例外。
“槐树庄”写了从1947到1958年这十年来河北农村中的大变化:激烈的斗争和巨大的跃进。年代很长,事情很散,但是人物却是始终一贯的;这里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反革命的一面,又有动摇的一面,阶级的阵线是很鲜明的。这些人在每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前面都始终有自己的立场和行事,社会是飞跃地发展着,每一个运动中所提出来的问题都有不同的性质,然而斗争始终是激烈的,而反革命又是节节败退,最后终于以他们的完全失败作结束。胡可同志就采取了这历史性的大矛盾作为他戏剧的题材。如果是生活不熟悉的作家,戏是很容易写得干巴巴的,而胡可同志却不如此,不但人物活现,而且在作者的笔底下写出来是爱憎分明,热情洋溢的。戏中间有好几处地方非常感动人,这些地方在舞台上并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比方刘根柱从朝鲜前线复员回来,向郭大娘报告她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比方郭大娘从北京开会回来,向来访的人讲述她看见了毛主席的事。这些场面之感动观众,当然不只是作者在生活上写得深入和感情充沛;演员体验得深和情绪饱满也是很重要的。总之,作者和演员他们不但是熟悉这些剧中人,而且对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他们。由于这样,他们才感动了我们台下的观众。
戏是好戏,但后面的两幕显得比前三幕弱一些,生活上的挖掘也不如前面的深,令人有一种交代故事的成分较重的感觉。这是不是因为事情离开写作的时间太近,作者对它的消化不够之故呢?我觉得恐怕还不是这方面,而是在面对着要表现大跃进这样的现实时,作者的浪漫主义气派似乎还不够的原故。
胡可同志是一位比较严谨的作家,以往总是运用了忠实写实的笔调来创作的。这个戏也是如此。但在写到大跃进的时候,就感到一味拘泥写实的严谨是有些不够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何把那种意气风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作者素常熟悉的严谨写实结合起来。
我想,严谨的写实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在艺术上就迫切需要高度的洗练,否则就容易流于繁琐,而失去艺术上的明快,这在编剧和表演上都必须加以注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高度的洗练,也就能够非常恰当地做到艺术的夸张,而夸张就可以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连接起来了。
最近的话剧舞台上表现出一种新的探求,那就是想从各方面来突破原有的框子,向戏曲传统,向别的艺术吸收新的养料。我国戏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洗练,洗练到节奏十分鲜明突出的程度。在戏曲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不是壁垒森严的,而常常是互相结合的,它们溶合在一个完整的演出里而并不令人感到不调和,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它的洗练,夸张和节奏感强烈。原因之又一,则是在剧作者的思想里,并没有把忠实的反映现实和发挥浪漫的幻想看作是对敌的东西,在我国许多古典戏曲的作者常常是把浪漫的幻想作为现实生活的延长来看的,作为未来的理想来看的。这些地方,我觉得我们在话剧方面也是可以学习的。
话说远了,就此打住罢。


第8版()
专栏:杂志架上

“人民文学”改得好
胡约
七月号“人民文学”改排老五号了,行与行中间也排得稀了,这虽然只是形式上略加改变一下,我觉得这“略加改变”,也是给读者“造福”不浅的。也许有人以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老五号比新五号只差半号,比六号也只大一号。小,小不到哪里;大,也大不到哪里,将就着看也不一定会损害“视力”。这对于视力正常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也许即使有什么,也是长期的“消磨”,一时觉察不出来。可是,对于视力正在衰退的老年人,或者正在发育的少年,这却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
“一版密密麻麻的字,一行一行挤得针尖儿都点不进去,看得头晕眼花”。大量的刊物书籍一点也不间断地流向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于如饥如渴的老的或小的求知的读者,能会不影响他们的视力吗?一位深受“近视眼”影响阅读的老同志说,他自己的一生已受
“近视”之害不浅,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这样早也开始近视了。但像目前报刊这样密密麻麻的小字,怎么能不更多地“制造”近视眼呢?因此,这改排大号字,确实不该等闲视之,如果所有的报刊编辑部都能这样做,这也是一件有益于向文化进军的几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情。
改排大号字,随之而来的就是刊物每期字数要减少的问题,从节约的观点来看,这会不会是纸张的浪费呢?“人民文学”的“编者的话”说得好:“要讲节约,倒在于我们编者把工作做好,不要印出可登不可登的文章来,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关于这一点,我同意这样的意见:在文化艺术的领域里,主要的标准是质量,读一千篇、一百篇平庸的作品,不如读十篇精采的作品更为有益。
说实在的,如果报刊编辑同志,主要的精力不是用在为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上面,而是为了填满每期刊物的密密麻麻的字数而疲于奔命,不管他付出了多少劳动,实际上也是没有完成人民付托给他的使命的。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烹调蔬菜二三事
高士其
蔬菜来自农村,它们要经过长途的旅行,一路上风尘仆仆,才从农村运到城市的小菜场。不知受过多少苍蝇和其他昆虫的攻击,多少人的手和脏水的污杂,最后到达我们的厨房,已经满身都是灰尘和细菌了。据细菌学家估计,蔬菜每克含菌的总量达250,000;玉蜀黍每粟,含菌之数高至135,000。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就不能不把它们洗干净,不能不把它们煮熟,不能不把细菌杀灭。有些蔬菜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有些蔬菜必须煮熟,不煮熟就不容易咀嚼、下咽和消化,味道也不好,但不能煮得太久太烂,太久太烂了所有的营养价值都要失去了。
蔬菜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蔬菜来到我们的食桌上,带有许多珍贵的礼品献给人类的消化道,这些礼品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
一般蔬菜都含有淀粉和一些葡萄糖,经过烹煮以后,淀粉的颗粒受了热力的压迫,膨胀而破裂,这样就容易消化了,如果放在滚水里煮,不多一会,淀粉就会水解,变成了葡萄糖,所以菜汁里的淀粉和葡萄糖很多。
有些豆类蔬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经过烹煮以后,有的溶解在水里;有的被热力所凝固。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煮得太久,尤其不能放在硬性的水里煮,因为含有钙盐和镁盐的水,会使蛋白质硬化,而不易消化。
蔬菜还含有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经过烹煮以后,维生素所受的影响最大。蔬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它们在烹煮中丧失。
有些蔬菜如白菜、莴苣、玉蜀黍和萝卜以及谷物之类如大米和面粉等,含有维生素乙,这种维生素能溶解在水里,为了避免丧失,以少加水为宜,并且应当把所煮过的水,统统设法吃掉。
一般蔬菜,都含有维生素丙,番茄以及许多新鲜水果,含量最为丰富。这种维生素,最容易为热力所破坏,所以不能煮得太久,如果放在碱性水里煮或加上苏打煮,那它们就要全部消失,最好放在低温里蒸煮,锅上还得加盖,使维生素丙能保存下来。
蔬菜又是我们矿物质营养的主要来源,这些宝贵的矿物质如钾、磷、铁、碘等,都是以无机盐的状态出现在蔬菜里,它们很容易溶解在水里,所以在烹煮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地设法保存它们。不要把它们泡在水里过久,也不要用太多的水来泡,最好用不加水的方法来蒸;不要切得太细碎。要知道,为了挽回无机盐的损失,一切菜汤和菜汁都是宝贵的。
蔬菜在它们的叶子,茎和外壳上,还有不少的纤维素,不论用什么方法烹煮,都不致于损坏。这些纤维素,在人体排泄上是有用的,所以不应该把蔬菜的外皮剥得精光。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如果把全世界上的铁路排成一条直线,它的长度就相当于两个半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上共有一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终年复盖着冰层。这一面积占地球上整个陆地的11%。
△从1920年人们开始发现北极有普遍变暖现象,因此航海条件逐渐变好。 (宇文)


第8版()
专栏:

萤光和炬火
谢逸
有些同志看不起小成绩,总以为太小了,难成大气候,于是乎袖起手来,只梦想有朝一日,大成绩会像一道红光,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总想使它大一些,更大一些,这对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是有作用的,这当然是好事。但将小成绩看得一钱不值,将自己看得非常高明,这不屑做,那不肯为,这就不对了。
其实,小成绩的取得,也大不容易。成绩不论大小,都是人类通过革命实践,去摸索、认识、和掌握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结果。大成绩是集合若干小成绩而成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你能够发现和掌握“小”事物的发展规律,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投入革命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去发现“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做出大成绩来。什么事都是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轻小重大,弃小取大,希图不通过“小”的阶段而一蹴而成“大”,这是不切实际的,肯定是非吃败仗不可。
大和小,也并没有死板的标准。你以为小,有时并不小,你以为大,其实也未必真正大;有时和这事比较是小了,而和那事比较又大了;有时最初看是小,后来看却大起来。古代人类第一个用石头造成石刀,当时只是为了砍东西和打野兽,“小”得很,没甚出奇,但是一个有决定性的进步却就从此出现了。人的手一天天灵巧起来,人类因此由类人猿发展而成为人。1730年英国人渥瓦德发明了“卷轴纺织机”,使纺纱的生产能力超过织布好几倍,当时看这事或者也不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劳力而已,并不见得怎么“大”,不想这却引起了后来的所谓“产业革命”,从纺织业的改革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由此可见,小者并不一定就小,你在实践中有了小成绩,别人就可以借镜,举一反三,在原有基础上跨出一步,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步,这样,就可以集小成大,从小变大。
不满足于小小成绩,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应该有争取更大成绩的雄心。但是,不顾一切地弃小取大,即使你是勤勤恳恳、苦战不休,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平常我们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往往不在力不足,而在心有余,过多地用余心去胡思乱想,尽想做些主客观条件所不允许的事,自然就感到力不足了,假如踏实一点从大处着眼而又从小处着手,就会心雄力足,得心应手,一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鲁迅在“热风”里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弃小取大的人,想想看,在没有发出炬火以前,不是也可以先多放一些萤光的吗?


第8版()
专栏:

悼于非闇画师
 老舍
于非闇画师的病故是全国画界的损失!
画师多才多艺:能画,能写,能刻印,善莳花,豢鸽,养鱼,并善于鉴赏古器。从养花养鸽等等得来的知识,都运用在绘画上,所以他特精绘事,尤精于花卉翎毛。
画师在施彩运墨方面,多遵宋元秘法,可是构图状物,一本真实,所以他笔下的一花一木既饶古趣,又有所创造。他极重写生。即在晚年,虽已成名,可是还时刻留神观察百卉虫鸟,以求精确。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某处闻有菊花展览,他必去详为赏览,勾画底稿多幅。每值我家菊开,画师必来,徘徊花间,见细瓣如针,或色微韵秀,频谓“这怎么画呢?怎么画呢?”事实上,他并不畏难;他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最不易摹拟的画了出来。这便是创造,因为前人没有这么画过。
他善养鸽,著有专书。为了保卫世界和平的宣传,他画过各种各式的鸽子。对鸽子的姿态,他有多年的观察。可是,有一次朋友们求他作大幅的翔鸽图,他为了难。平日放鸽,他只能仰观。他没从上俯视过鸽子如何飞翔。于是,他就到城楼上去俯视鸽群的起落,而后动笔描画。这种严肃的态度,使许多青年画家受到感动。
他坚执日课,每日必画。他画工笔画,费时间较多。可是在解放后,他有多少作品啊。这证明他是如何精勤,至老不懈。他只住着三间小屋,但是他不因环境局促,而稍弛怠。绘画就是他的生命,一拿起笔来,他就得到无穷的乐趣,日夕不息地把春花秋卉赠给广大群众。是的,他的作品是雅俗共赏,受到普遍称赞的。到了晚年,他笔下的群芳特别明艳。他说: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才足以配合新社会的新气象。
是的,他热爱新社会。他衷心感激党对他个人与对传统绘画的关切与爱护。为表示他个人对党的感激,他刻了一块图章,文曰“再生”。当他卧病医院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的就是画家要靠近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国画事业。
入医院之后,他极为乐观。他相信自己会恢复健康,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可是,病痛夺去了他的生命,现在正在画舫斋展出的他的那幅极精彩的“牡丹鸽子”遂成绝笔!
非闇先生,安息吧!您的独具风格的作品会流传下去,您的徒弟们不但会继承您的画法,成为流派,而且也会发扬您的勤学苦练的精神,毕生不懈地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您的画界朋友们现在团结得很好,而且会更好,国画的发展的确可以作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安息吧,非暗先生!我们的国家正在百废俱兴,日趋富强,我们的美术事业也随之而欣欣向荣,生机活跃!


第8版()
专栏:

丹柿
 于非闇 遗作


第8版()
专栏:

“艺术是友谊的桥梁”
赵沨
乌拉圭歌唱家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在我国首都举行她的第一次独唱会,她的充满着情感的声音把我们好像又引到了美丽的蒙特维特奥的银河的河滩边上了。那像海滩一样的河滩,潮水卷着细沙扑打着河岸,岸上的一角红楼里传出了热情的歌声。……据说当年哥伦布就是在一望无际的银河航行时,突然看到了现在成为城市的山头的。
感谢她为我们介绍了乌拉圭作曲家埃勒加尔特和法比尼的作品,这是这些作品在我国的第一次演出,这对于我们了解乌拉圭人民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法比尼的作品是在1956年我国艺术团访问南美在乌拉圭停留的时期,一首短小的六弦琴(吉他)的曲子,已经是一个风行全国的曲子了——“悲哀的‘卡波’曲”。六弦琴弹出了民歌风的曲调和琶音的伴奏,使你好像在眼前就看到那高高的棕榈林,琶音的伴奏就好像是风在吹拂着树叶,人们踏着曲调在月光下漫步……
这一次有机会听到更多的法比尼的作品,这些小巧的歌曲每一首都充满着一股醉人的民间音乐的芬芳,我想,这是这些音乐其所以能够为乌拉圭人民家弦户诵的主要原因——用人民熟知的音乐语言来描写人民的生活和爱情。
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解释来演唱了这些短歌,正像她演唱西班牙作曲家德·法拉和格拉那多斯的那些短歌一样,表现了一个作为室内乐的表演者的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含蓄而深情。应该说这也是西班牙乐派和乌拉圭近代作曲家们被公认的特征——无伪的热情。我们的歌唱家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知道,不为去计较音乐中那些显赫的华丽的外表,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使我们特别激动的是我们的客人那么真情地演唱了我国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难怪这要在天桥剧院的大厅里爆发起雷动的掌声。这更使我想起在1956年,我国的青年歌唱家刘淑芳随我国艺术团访问乌拉圭时,正是在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的帮助下,刘淑芳演唱的乌拉圭歌曲也受到乌拉圭人民的热烈的欢迎。这就不由的使我想起我们和我们的乌拉圭客人在北京相遇,谈到中国的京剧、杂技艺术家们在南美受到的热情款待时说到的一句话:“艺术是友谊的桥梁”。真的,通过我们的乌拉圭客人的音乐会,这已经进一步加强中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附图片)
比尔希尼亚·卡斯特罗独唱时情形。 唐理奎摄


第8版()
专栏:

看过“槐树庄”所想起的
张庚
近来话剧舞台上很热闹,引人注目的戏很多,前两天又在部队的文艺会演上看到了胡可同志的新作“槐树庄”的演出。
这个戏是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演的,剧团的名字虽然观众不太熟悉,实际上却是以一批部队话剧老骨干为核心而组成的。比方这个戏的主要人物郭大娘就是老演员胡朋同志担任的。
胡可同志的剧本,胡朋同志的主角,一个具有深厚部队传统的剧团的演出,它的风格我是比较熟识,也比较欣赏的。如果要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那就是有生活,有感情,有人物,而艺术的表现却又是非常朴素的。而这个“槐树庄”也不例外。
“槐树庄”写了从1947到1958年这十年来河北农村中的大变化:激烈的斗争和巨大的跃进。年代很长,事情很散,但是人物却是始终一贯的;这里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反革命的一面,又有动摇的一面,阶级的阵线是很鲜明的。这些人在每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前面都始终有自己的立场和行事,社会是飞跃地发展着,每一个运动中所提出来的问题都有不同的性质,然而斗争始终是激烈的,而反革命又是节节败退,最后终于以他们的完全失败作结束。胡可同志就采取了这历史性的大矛盾作为他戏剧的题材。如果是生活不熟悉的作家,戏是很容易写得干巴巴的,而胡可同志却不如此,不但人物活现,而且在作者的笔底下写出来是爱憎分明,热情洋溢的。戏中间有好几处地方非常感动人,这些地方在舞台上并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比方刘根柱从朝鲜前线复员回来,向郭大娘报告她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比方郭大娘从北京开会回来,向来访的人讲述她看见了毛主席的事。这些场面之感动观众,当然不只是作者在生活上写得深入和感情充沛;演员体验得深和情绪饱满也是很重要的。总之,作者和演员他们不但是熟悉这些剧中人,而且对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他们。由于这样,他们才感动了我们台下的观众。
戏是好戏,但后面的两幕显得比前三幕弱一些,生活上的挖掘也不如前面的深,令人有一种交代故事的成分较重的感觉。这是不是因为事情离开写作的时间太近,作者对它的消化不够之故呢?我觉得恐怕还不是这方面,而是在面对着要表现大跃进这样的现实时,作者的浪漫主义气派似乎还不够的原故。
胡可同志是一位比较严谨的作家,以往总是运用了忠实写实的笔调来创作的。这个戏也是如此。但在写到大跃进的时候,就感到一味拘泥写实的严谨是有些不够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何把那种意气风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作者素常熟悉的严谨写实结合起来。
我想,严谨的写实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在艺术上就迫切需要高度的洗练,否则就容易流于繁琐,而失去艺术上的明快,这在编剧和表演上都必须加以注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高度的洗练,也就能够非常恰当地做到艺术的夸张,而夸张就可以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连接起来了。
最近的话剧舞台上表现出一种新的探求,那就是想从各方面来突破原有的框子,向戏曲传统,向别的艺术吸收新的养料。我国戏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洗练,洗练到节奏十分鲜明突出的程度。在戏曲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不是壁垒森严的,而常常是互相结合的,它们溶合在一个完整的演出里而并不令人感到不调和,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它的洗练,夸张和节奏感强烈。原因之又一,则是在剧作者的思想里,并没有把忠实的反映现实和发挥浪漫的幻想看作是对敌的东西,在我国许多古典戏曲的作者常常是把浪漫的幻想作为现实生活的延长来看的,作为未来的理想来看的。这些地方,我觉得我们在话剧方面也是可以学习的。
话说远了,就此打住罢。


第8版()
专栏:杂志架上

“人民文学”改得好
胡约
七月号“人民文学”改排老五号了,行与行中间也排得稀了,这虽然只是形式上略加改变一下,我觉得这“略加改变”,也是给读者“造福”不浅的。也许有人以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老五号比新五号只差半号,比六号也只大一号。小,小不到哪里;大,也大不到哪里,将就着看也不一定会损害“视力”。这对于视力正常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也许即使有什么,也是长期的“消磨”,一时觉察不出来。可是,对于视力正在衰退的老年人,或者正在发育的少年,这却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
“一版密密麻麻的字,一行一行挤得针尖儿都点不进去,看得头晕眼花”。大量的刊物书籍一点也不间断地流向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于如饥如渴的老的或小的求知的读者,能会不影响他们的视力吗?一位深受“近视眼”影响阅读的老同志说,他自己的一生已受
“近视”之害不浅,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这样早也开始近视了。但像目前报刊这样密密麻麻的小字,怎么能不更多地“制造”近视眼呢?因此,这改排大号字,确实不该等闲视之,如果所有的报刊编辑部都能这样做,这也是一件有益于向文化进军的几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情。
改排大号字,随之而来的就是刊物每期字数要减少的问题,从节约的观点来看,这会不会是纸张的浪费呢?“人民文学”的“编者的话”说得好:“要讲节约,倒在于我们编者把工作做好,不要印出可登不可登的文章来,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关于这一点,我同意这样的意见:在文化艺术的领域里,主要的标准是质量,读一千篇、一百篇平庸的作品,不如读十篇精采的作品更为有益。
说实在的,如果报刊编辑同志,主要的精力不是用在为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上面,而是为了填满每期刊物的密密麻麻的字数而疲于奔命,不管他付出了多少劳动,实际上也是没有完成人民付托给他的使命的。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烹调蔬菜二三事
高士其
蔬菜来自农村,它们要经过长途的旅行,一路上风尘仆仆,才从农村运到城市的小菜场。不知受过多少苍蝇和其他昆虫的攻击,多少人的手和脏水的污杂,最后到达我们的厨房,已经满身都是灰尘和细菌了。据细菌学家估计,蔬菜每克含菌的总量达250,000;玉蜀黍每粟,含菌之数高至135,000。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就不能不把它们洗干净,不能不把它们煮熟,不能不把细菌杀灭。有些蔬菜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有些蔬菜必须煮熟,不煮熟就不容易咀嚼、下咽和消化,味道也不好,但不能煮得太久太烂,太久太烂了所有的营养价值都要失去了。
蔬菜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蔬菜来到我们的食桌上,带有许多珍贵的礼品献给人类的消化道,这些礼品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
一般蔬菜都含有淀粉和一些葡萄糖,经过烹煮以后,淀粉的颗粒受了热力的压迫,膨胀而破裂,这样就容易消化了,如果放在滚水里煮,不多一会,淀粉就会水解,变成了葡萄糖,所以菜汁里的淀粉和葡萄糖很多。
有些豆类蔬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经过烹煮以后,有的溶解在水里;有的被热力所凝固。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煮得太久,尤其不能放在硬性的水里煮,因为含有钙盐和镁盐的水,会使蛋白质硬化,而不易消化。
蔬菜还含有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经过烹煮以后,维生素所受的影响最大。蔬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它们在烹煮中丧失。
有些蔬菜如白菜、莴苣、玉蜀黍和萝卜以及谷物之类如大米和面粉等,含有维生素乙,这种维生素能溶解在水里,为了避免丧失,以少加水为宜,并且应当把所煮过的水,统统设法吃掉。
一般蔬菜,都含有维生素丙,番茄以及许多新鲜水果,含量最为丰富。这种维生素,最容易为热力所破坏,所以不能煮得太久,如果放在碱性水里煮或加上苏打煮,那它们就要全部消失,最好放在低温里蒸煮,锅上还得加盖,使维生素丙能保存下来。
蔬菜又是我们矿物质营养的主要来源,这些宝贵的矿物质如钾、磷、铁、碘等,都是以无机盐的状态出现在蔬菜里,它们很容易溶解在水里,所以在烹煮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地设法保存它们。不要把它们泡在水里过久,也不要用太多的水来泡,最好用不加水的方法来蒸;不要切得太细碎。要知道,为了挽回无机盐的损失,一切菜汤和菜汁都是宝贵的。
蔬菜在它们的叶子,茎和外壳上,还有不少的纤维素,不论用什么方法烹煮,都不致于损坏。这些纤维素,在人体排泄上是有用的,所以不应该把蔬菜的外皮剥得精光。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如果把全世界上的铁路排成一条直线,它的长度就相当于两个半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上共有一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终年复盖着冰层。这一面积占地球上整个陆地的11%。
△从1920年人们开始发现北极有普遍变暖现象,因此航海条件逐渐变好。 (宇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