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运用“八字宪法”赢得小麦高产
河南孟县小麦大面积丰产方技术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
以深耕为基础,密植为中心,水肥为前提,全面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获得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关键。
决定小麦产量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粒数和粒重。合理增加播种量,可以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穗数;保持单株一定的营养面积,就能保证穗大穗多。但是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不仅死株死蘖增加,而且小穗的比重增加,每穗的粒数也相应减少,结果造成减产。
争取在晚秋地里施小麦底肥和及早施追肥的办法,是孟县今年小麦丰产的一条成功经验。冬季追肥时间愈早,幼苗年前分蘖愈多,根系发育好,生长健壮,产量高;早春追肥,可以巩固年前分蘖,增加结实小穗,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小麦密植以后,根系更需要伸展和扩大吸收养分的面积。深耕结合施肥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发挥合理密植的作用。
浇水适量适时,经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16%至20%,基本上能满足小麦各个生长期的需要。
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培育技术不当,施肥过多、过晚,或浇水过多、过勤。今年孟县防止倒伏的主要经验是适量施肥,控制浇水,选用良种和适时播种。
河南孟县县委在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下,在总结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了小麦大面积丰产方。经过八个月的苦战,现在普遍获得了丰收。
孟县丰产小麦田耕的深,种的密,施肥多,是以往任何一年所没有的。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认真地、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提高小麦栽培技术水平,争取今后更大丰收有重要意义。
丰产方全部选用白玉皮、碧蚂一号、平原五○等良种;土地一般深翻一尺左右;寒露前后适时播种,每亩播种三十斤;施肥七千至八千斤;冬春耙锄二至三遍,拔草一、二次;并普遍进行了浸种、选种、土壤消毒、消灭吸浆虫、熏烟防霜等防灾保收工作。
丰产方的小麦生长特点是:(一)株多、穗大、籽多、粒饱、茎秆粗壮,生长整齐。(二)除个别高额丰产试验田外,一般都没有倒伏。
收获前的田间取样调查,一般每亩三十五万至四十五万穗左右,每穗有二十至二十五粒,千粒重三十三点一克(合一万五千粒一斤),倒伏麦田不足1%。
根据以上特点,总结丰产方的栽培技术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合 理 密 植
决定小麦产量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粒数和粒重。丰产方一般每亩播种三十斤,行距三点五寸,比去年增加播种量十至十二斤,缩小行距一点五寸至三点五寸。增加播种量可以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穗数,缩小行距可以使小麦均匀分布,保持单株一定的营养面积,保证穗大穗多。这是丰产方获得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在城关、城伯等地调查,今年丰产方每亩约有二十至四十万株,一般为三十万株上下;每亩有二十六万穗至五十六万穗,多数麦田在三十五万穗至四十五万穗之间,平均四十万穗左右。根据城关公社四个大队六百多亩丰产田的调查: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为四十一斤,四十三万三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一点三粒;亩产五百至六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为三十五点一斤,四十一万四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五点八粒;亩产四百斤至五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三十三点九斤,四十万零七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三点七粒。总的看来,在当地现有耕作水平和亩产四百至七百斤产量范围内,产量越高,所用播种量较多,每亩穗数也较多,但每亩穗数大致都在四十万左右,相差不大。这是由于水、肥、土、种等栽培条件的影响造成的。
另一情况,在同一产量范围内,播种量相差却比较悬殊。如在四百斤至五百斤的麦田中,最高的播种四十五斤,一般三十斤左右,最低的十八点八斤;在五百至六百斤的麦田中,最高的播种四十五斤,一般三十斤,最低二十五斤;在六百至七百斤的麦田中,最高六十斤,一般三十多斤,最低二十九斤。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无论亩产三、四百斤或六、七百斤,一般播种量都在三十斤左右,虽有多至六十斤,但过多的增加播种量,对增产的作用不大。
播种量不同而产量大致相同的原因,主要是由小麦的分蘖本性所决定的。小麦是有分蘖特性的作物,在一定施肥水平下,稀植的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大、分蘖多;密植的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小,分蘖少。因此,当播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并不成正比例增加,甚至很少增加,而小麦的粒数却相应的减少。如城关公社三块丰产田对比:播种六十斤的,每亩五十万零五千穗,每穗十六点七粒;播种四十五斤的,每亩四十七万一千穗,每穗二十点五粒;播种二十九斤的,每亩三十九万九千穗,每穗二十八点六粒。三块田播种量相差十五至三十一斤,而每亩穗数只相差三万四千穗至十万六千穗,但是播种量少的,每穗粒数却比播种量大的多八至十二粒。由此可见,播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单位面积内因穗子增加所表现的增产作用,抵不上播种量增加以后每穗粒数减少的副作用。因此,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产量并不按比例的增加。见表一。
表一
亩播种量(斤) 每亩穗数(万) 每穗粒数 产量(斤)
60 50.5 16.7 603
45 47.1 20.5 663
29 39.9 28.66 80.3
播种量增加,每亩穗数不能成比例增加的原因,是在过分密植的情况下,麦苗密挤一起,有早期死苗死株现象;在小麦拔节后,主茎迅速伸长,基部小分蘖阳光不足,又造成大量死蘖现象。据城关公社梧桐大队第三队七块播种量四十五斤的丰产田调查,平均每亩有九十万分蘖,四十五万穗,有效穗率为50%;另据十一块播种三十斤的丰产田调查,平均每亩有七十七万分蘖、四十一万一千穗,有效穗率为53.4%。播种四十五斤的比播种三十斤的多十三万分蘖,但最后只多三万九千穗。这说明播种量增加,有效穗率相反的减低。因此,每亩穗数不能按播种量的增加比例增加。
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不仅死株死蘖增加,而且小穗的比重增加,每穗的粒数也相应减少。每穗粒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分密植后,单株营养面积减少,营养不良,不能充分满足小穗分化的需要,不孕小穗增加,结实小,穗减少,穗子变小。根据三十五块丰产田的调查:当每亩二十至三十五万株时,大穗占26%至41%,中穗占35%至40%,小穗占24%至33%,平均每穗粒数都在二十三粒左右;每亩三十六万至五十万株时,大穗只占18%至25%,中穗占39%至44%,小穗占38%左右,平均每穗粒数下降到十九点六粒;每亩七十万株时,每穗不到十粒的小穗占89%,平均每穗九点九粒。
播种量增加,小麦分蘖减少,有效穗比重增加,无效分蘖相对的减少。无效分蘖在死亡以前,可以为植株制造积累一些养料,死亡后这些养料大部分可以向主茎转移,而且其根系继续有吸收水肥的作用,都有利于主穗的生长发育,促使穗大粒多。根据部分材料分析,凡只有一个穗,没有分蘖的,秆长为八十三点三厘米,穗长为四点六九厘米,结实小穗为五点九个,不孕小穗为六点一个,每穗粒数为六点五粒,永久根为五点六条;有五个穗,一个无效分蘖的,秆长为一百零九点六厘米,穗长为六点六厘米,结实小穗为九点八个,不孕小穗为六点一个,每穗粒数为十六点二粒,永久根为六点七根;有一个穗、二个无效分蘖的秆长为一百一十六厘米,穗长为六点八厘米,结实小穗为十一点三个,不孕小穗为三点六个,每穗粒数为二十点五粒,永久根为九点四根。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无效分蘖增加,有利主穗的生长发育。这也是增加播种量以后,穗子变小的原因之一。见表二。
表二每亩株(万) 大穗 中穗 小穗 粒数 平均每穗粒数
% 粒数 % % 20—25 32 27.6 40 21 28 13.7 23.125—30 26 28.9 40 21 33 13.9 23.530—35 41 26.0 35 18.5 24 11.2 23.0735—40 25 26.4 39 19.3 34 11.9 19.640—50 18 23.6 44 17.3 38 10.7 19.9
从丰产田的水肥条件、耕作水平来看,小麦大量死株、死蘖和穗小、粒少的主要原因,不是水肥不足,而是地上部分的光照不够和地下根系营养面积减少。如菜园队的丰产田播种五十七斤,深翻一点二尺,浇水两次,追肥三次,折合氮一百零五斤。出苗后检查有八十四万株,但收获的仅五十一万五千株,拔节后每亩有一百六十五万分蘖,收获时仅七十一万穗;平均结实小穗仅十一点四个,不孕小穗达四点五个,平均每穗仅十六点七粒。这说明即使土壤肥沃、粪大、水足,仍然不能满足密植麦田的需要,不能减少死株死蘖和穗小粒少的现象。根据在城关公社“八一”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播种量越大,遮光越多,光照不足,小麦生长纤弱,单株和基部茎节秆物质重量减轻,绿叶重量也减轻,永久根也减少。在小麦抽穗后期观察,播种三十斤,每亩四十三万八千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5%;播种四十斤,每亩四十五万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4.3%;播种六十斤,每亩五十八万二千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3.1%,就是说,播种六十斤的光照强度比三十斤的少五分之二点九。播种三十斤、四十斤、六十斤的单株秆重、第一、二节重、绿叶重、旗叶重以及永久根的数量对比见表三。这些对比数字说明播种三十斤的接受的光照多,光合作用比较旺盛,制造的养分多,积累的干物质多。而播种四十斤和六十斤,则光合作用逐渐衰弱,茎秆细弱,基部叶片变黄,制造的养分少,积累的干物质也少。播种六十斤至一百斤的,光合作用衰退现象愈加显著。这是造成死株、死叶、穗小、粒少的主要原因。
表三播种量 株间光照 单株秆   茎一、二  绿叶重 旗叶重 永久(斤) 相当自然 重(克)  节重(克) (克) (克) 根
    光%                    (个)30  5    14.65 7.9   4.5 1.7 11.340  4.3  11.28 5.6   4.0 1.5 10.050  3.1  11.8  5.9   4.0 1.6  9.360  3.1   9.15 4.7   2.7 1.2  8.380  3.1   6.8  3.7   2.1 0.9  6.9100 2.2   4.6  2.7   1.5 0.6  6.8
其次,高度密植以后单株根系向横的方向发展受到限制,营养面积缩小,麦根纠缠一起,发育不良,影响吸收水肥的能力。这也是造成死株、死蘖、穗小粒少的原因。
表四播种量 单 株   根 重(克)        合计根重/株(斤) 0—30  30—60 60—100   (克)
    (厘米)  (厘米)  (厘米)30  0.078 0.014 0.008    0.150  0.078 0.012 0.008    0.09880  0.064 0.012 0.009    0.085
根据以上密植与产量,密植与小麦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密植与外界水肥、光照等条件的关系,可以看到:在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产量水平下,在每亩三十一至三十五万株、三十五至四十五万穗左右时,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增产所必需的株数穗数,又能保证穗部性状良好。株数增加,大于三十一至三十五万株,虽然穗数增加,但有效分蘖和每穗粒数显著降低,产量不高;小于三十一万至三十五万株,则无效分蘖增加,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不多,产量降低。见表五。
表五每亩株  有效 有效 无效  结实  粒 千粒  产量斤 调查(万)  穗数 穗数  穗数 小穗  /穗 重  /亩 田块
     /万 (株) (株) (万)    (克)    数
 20-25 37.1 1.52 2.22 13.3 23.1 34.1 459.8 10 25.1-30 40.2 1.39 1.42 13.3 23.5 32.6 473.3 730.1-35 42.9 1.32 1.24 12.0 23.1 34.9 556.8 735.1-40 42.1 1.30 1.90 11.3 19.6 33.0 504.0 340.1-50 57.9 1.30 1.80 11.9 19.9 31.5 458.9 450.1-60 57.2 1.03 1.36 11.1 17.7 32.0 434.6 2 70以上 66.1 0.92 0.40 5.9 9.9 28.9 464.1 1
注:以上产量是三个平方米植株脱粒后的平均数。
为了保证每亩有三十一到三十五万株,一般可播种二十五至三十斤左右,但小粒种可适当少播几斤;晚播的和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多播几斤。
及早追肥 籽多粒饱
深耕密植以后,必须增施肥料,才能充分发挥小麦应有的增产效果。
由于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当地群众一贯重视积肥保肥工作。全县共有八万个地头瓦罐茅池,每个积肥二、三百担。在施肥技术方面,“麦施三遍肥”(底肥、冬肥、春肥),做到了及早追肥,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粗肥细施(沟施、窝施)。
丰产方都是水地小麦,一般一年两熟,部分一年三熟。由于前作收获晚,翻地时间紧,大部分麦田在前作、玉米生长后期都追施大量有机肥料,以作麦田底肥;以后,在11月间小麦分蘖期追一次冬肥,在12月间封冻前后追一次腊肥,在1月底2月初小麦返青时再追一次春肥,一般亩施人粪尿二至三千斤,草粪、土粪四、五千斤或房土五、六千斤,有的并施化肥二、三十斤,或棉仁饼五、六十斤。每亩约合施纯氮二十五至三十五斤。根据当地群众施肥习惯、老农经验与历年产量情况,一般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产量,约需施人粪尿三千斤,草肥八千斤,硫铵三十斤,约合三十八斤氮;五百至六百斤的产量,约需施人粪尿两千五百斤,草粪六千斤,硫铵二十斤,约合三十一斤纯氮。如果达不到这个施肥水平,产量就难保证。
根据今年在城关公社三十一块丰产田和城伯公社十五块丰产田的施肥量的调查,平均亩产三百至四百斤的,约施氮十六点五斤至二十点五斤;亩产四百至五百斤的约施氮二十点二斤至二十七斤;亩产五百至六百斤的约施氮二十四点二斤至三十二点三斤;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约施氮三十八点五斤。与群众经验大致相符,并初步可以看出,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大概每增加一百斤产量,需要增施四百斤氮左右。
少数丰产田,每亩施肥量高达五、六十斤氮,多的达到一百零五斤氮。但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部分肥料,当年肥效没有发挥,不能被小麦吸收利用;另一方面是速效性肥料施用过多,茎叶陡长,早期倒伏,严重减产。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有一块碧蚂四号小麦,每亩施五十五斤氮,在5月2日小麦抽穗扬花前,就开始倒伏,亩产仅四百二十五斤。由此可知,在一定的条件下,施肥过多,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减产。
争取在晚秋地里上小麦底肥和及早追肥的办法,是群众长期积累、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的一条成功经验。但是,在有条件情况下,增施底肥还是需要的。如梧桐大队和韩庄大队,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施用三十六斤氮的丰产田,未施底肥的亩产四百一十二点七斤;用五千斤草粪作底肥的亩产五百二十九点八斤,增产2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底肥的年前分蘖多,有效分蘖为一点四七个;未施底肥的年前分蘖少,有效分蘖仅一点一个。因此,施底肥的每亩穗数比不施底肥的增加三万六千穗。
由于未施底肥,冬季追肥的数量和时间也就特别重要。根据三十块丰产田的调查,平均亩产五百零六斤,冬前追施十五点四斤氮,占61%。冬后追施九点九斤氮,占39%。冬季追肥时间愈早,幼苗年前分蘖愈多,根系发育好,生长健壮,产量也愈高。今年丰产方普遍的比往年提前追肥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对增加年前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作用很大。如东街一百五十亩丰产田和梧桐村北三十亩丰产田,同样都播种三十斤,使用三十六斤氮,东街丰产田在播种后二十天,小麦三叶期追茅肥四千斤,梧桐村北丰产田延迟在播种后三十八天追茅粪三千五百斤,结果东街丰产田单株永久根十三点八个,有效分蘖为一点五个,无效分蘖零点三二个,每亩有五十万零二千穗,亩产六百零三点四斤,而梧桐村北丰产田单株永久根减少为十点九个,有效分蘖减少为一点二个,无效分蘖增加到零点九个,每亩仅四十二万四千穗,减少七万八千穗,亩产五百七十三点二斤。
早春追肥,可以巩固年前分蘖,延长小穗分化时间,增加结实小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对提高产量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冬季施肥较少的情况下,效果更加显著。梧桐大队八小队的二十二亩丰产田,秋季玉米间作大豆受淹,未施底肥,播种三十斤,冬季追棉饼五十斤,开始返青时,又追硝酸铵钙二十斤,其中十三亩在返青后拔节前,又多追房土五千斤,结果早春多施一次肥的有效分蘖为一点八个,比未追肥的多零点五个,结实小穗十五点二个,增加三点五个,每穗粒数三十粒,增加八粒,千粒重三十八点八克,增加二点七克,产量五百四十八斤,增产七十六斤,约增产14%左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一般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丰产田,施肥量应不少于三十斤氮。施肥时应重视底肥,实行分期追肥,特别是冬前追肥要早施多施。
深翻土地 根重穗多
丰产方的麦田普遍深翻一尺左右,部分深翻二至三尺,一般比1958年一般麦地耕深增加四、五寸左右。深翻土地在今年小麦增产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深耕可以加厚和疏松土层,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水分、空气和湿度,为养料分解和生物活动创造条件;深耕还可以使死土变活土、活土变油土,在短时期内就形成深厚肥沃土层。根据东街大队深耕、浅翻对比试验田在雨后两天观察,深翻六十厘米的,在三十至六十厘米处比浅翻三十厘米的土壤孔隙大,容量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显然对解决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矛盾有很大作用,有利于根部发育。根据梧桐大队深翻一尺二寸和浅翻七寸的对比,在面积四百平方厘米、深三尺的土层中,深翻的单株永久根为九点一根,浅翻的为八点四根,深耕的单株根重,也显著地比浅耕的重。见表六。
表六
 耕地深度       各层单株根重(克)        合 计
对 比 单株根数
 (尺)        一尺    二尺    三尺   重量(克)
 1.2  9.1  0.431 0.077 0.053 0.561
 0.7  8.4  0.285 0.047 0.020 0.352
由于深翻后小麦根数和根重的增加,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功能也随之增加;深翻一尺二寸的有效穗率为45.9%,比浅耕七寸的有效穗率增加12.1%;深耕的有效分蘖为一点二个,比浅耕的增加零点一五个;无效分蘖为一点三个,比浅耕的少零点三个;秆长一百一十二点四厘米,比浅耕的高十七点二厘米;小穗百分率27%,比浅耕的少23%。由于有效穗数增加和小穗百分率的减少,深耕的亩产四百七十二点一斤,也比浅耕的四百三十三点八斤增产8.8%。
深耕也为合理密植和增施肥料创造了条件。小麦密植以后,需要有更大的根系伸展空间和吸收养分面积。深耕结合施肥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进一步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如过去认为增加播种量,小麦穗子就会变小。但在深耕的基础上密植,也可以适当改变这种情况。如东街大队深耕六十厘米,播种六十斤,每亩五十六万九千穗的丰产田,比深耕三十厘米,播种三十斤,每亩五十万零五千穗的丰产田单株根重增加40%,永久根增加零点三根,结实十七点一粒,每穗粒数增加零点四粒,可见穗子并不变小。深耕六十厘米,亩产六百三十一斤,深耕三十厘米亩产六百零三斤,增产5%。
深翻以后,下层土壤中麦根的比例增加,说明麦根有向下伸展、分布范围扩大的趋势。如在城伯公社调查:浅耕五至六寸和深翻一尺一寸至一尺二寸的麦田,浅耕的根群分布在二十公分以下的占7.5%,深翻的有16.8%。
由于下层土壤中的麦根比重增加,根系延伸较深,植株的营养面积加大。因此,深翻一尺二寸的单株分蘖增加了零点七个,每穗粒重增加零点一四克,亩产四百六十六斤,比浅翻的亩产三百二十二斤增产44%。
总的看来,深翻以后,小麦的永久根数和根重增加,对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都有良好作用。但从深翻第一年的情况看来,深翻二尺以上的增产效果和深翻一尺的比较,还不十分显著;而深翻一尺左右的比浅耕五至六寸的显著增产。深翻二尺所需要的劳力约为深翻一尺的三至五倍。因此,在当前农村劳畜力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以深翻一尺左右为宜。
适时浇水 苗全株壮
丰产方的小麦都是水浇地,一般每亩七十至八十个畦,畦宽七尺,长十五尺,高三尺。块块达到了高级园田化。三肥五水(底墒水、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和五肥七水(底墒水、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扬花水、灌浆水),是孟县固有的浇水经验。从小麦生长发育各个时期需水情况来看,在这些时期,进行灌水都是适宜的。今年小麦生育期间总降雨量二百七十五点四毫米,每亩约合一百八十四公方。除4月份降雨较少外,整个生育期间雨量分布均匀。小麦播种到出苗,降雨五十六点八毫米,保证了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封冻前二十天,降雨七十六点九毫米,基本上代替了冬水。由于越冬期间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植株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滋生分蘖,增加年前分蘖,增加有效穗数。1月下旬和2月上旬小麦返青期,又降雨十三点四毫米,加上冬季土壤中储存的水分,这时土壤含水量达22%,可以充分供应早春小麦返青生长的需要。从返青至拔节,小麦需水量逐渐增加。这一时期共降雨四十八点一毫米,土壤含水量22.5%左右。肥多墒饱,有利于穗的分化,促使穗大穗多。4月份降雨仅一点一毫米,但在4月20日以前,土壤湿度仍在15%—20%之间;4月底抽穗开花期间,稍嫌缺水。根据今年降水和土壤含水量情况,丰产方的小麦灵活地运用了五水、七水的经验,一般没有浇水或只浇一、二水,但是在少雨月份适当浇水,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例如,梧桐大队有二亩八分丰产田,品种、播种量、施肥量均相同,有一半在4月份浇水比不浇水的每亩就增加九万穗,每穗粒数增加二点二粒,产量增加六十五斤,增产13%。
根据今年经验,如果降水适时,土壤含水量在16%至20%,田间最大持水量在65%至70%的,基本上能满足小麦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需要,不必浇水。如果浇水不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以上范围,往往会引起小麦茎叶陡长,容易发生倒伏。今年丰产方的小麦普遍没有倒伏,与掌握以上土壤含水量、控制浇水有密切关系。
防止倒伏 秆粗粒重
防止小麦倒伏是保证达到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丰产方的小麦今年种植密度大,株多、穗多、穗大、粒饱生长整齐、茎秆粗壮。除个别丰产试验田外,普遍没有倒伏,这是丰产方小麦生长突出的特点。根据在城关公社的调查,倒伏愈早,减产愈多。在4月18日(孕穗期)倒伏的小麦,死蘖增加,籽粒小,减产达到31.6%;在5月19日(乳熟期)倒伏的,千粒重也比不倒伏的减轻11.8%。
今年丰产方防止倒伏的主要经验是:适量施肥,控制用水,选用良种和适时播种。
过去认为倒伏主要是由密植造成的,但根据孟县今年五万亩丰产方的经验,过分密植的麦田,通风透光不良,对茎秆健壮有一定影响,但小麦倒伏与密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倒伏的麦田不一定是由于密植,而合理密植的麦田不一定倒伏。从大的方面来看,去年全县小麦播种十八到二十斤,麦田倒伏面积约占6%左右,今年播种量增加到三十斤,倒伏面积仅0.6%。从典型调查材料来看,今年有播种十八点八斤而倒伏的,也有播种六十斤而没有倒伏的。根据调查材料分析,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栽培技术不当,特别是施用氮肥过多、过晚或浇水过多过勤。品种本身的抗倒伏性能也有一定关系。如东街大队一百五十亩丰产田播种三十斤,每亩折合施用纯氮三十七斤半。即11月1日,每亩施人粪尿四千斤,2月中旬施房土、草粪五千斤,5月初每亩追硫铵三十斤,生长健壮,秆硬不倒,平均每亩产量为六百零三点四斤。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只播种十八点八斤,施肥量折合每亩纯氮五十五斤,即基肥棉饼一百斤,11月20日追人粪六千斤,3月4日追硫铵二十五斤,3月10日追土化肥四千斤,4月19日根外追施过磷酸钙三斤,硫铵半斤,在5月2日有40%倒伏,至5月20日全部倒伏,亩产仅四百二十五斤。由此可知,倒伏不一定是由于密植,只播种十八斤半的施用氮肥过多也要倒伏。又如梧桐大队有一块丰产田播种四十五斤,在11月25日追人粪尿三千五百斤,3月10日追人粪尿二千五百斤,共施纯氮三十六斤,没有倒伏。其中有二亩三分,12月5日追人粪尿四千斤,2月28日追硫铵三十斤,至4月1日又追硫铵六十五斤,共施纯氮四十七斤,至4月18日就大量倒伏,倒伏的麦田永久根比不倒伏的少三根,基部第一、二茎节显著伸长。这说明春季大量追施氮肥,茎叶茂盛,严重遮阴,光照不足,根、茎生长发育不良,茎的基部节间细长,机械组织减少,细胞壁变薄,是促使倒伏的直接原因。
早期倒伏,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低。籽粒重量仅占全株重量的18.4%,草多粒轻,因此,减产达31.6%。
灌水不当也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三肥五水的经验,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要“看天、看地、看庄稼”灵活掌握浇水时间和水量。今年的小麦从种到收,除抽穗开花时降雨较少外,返青、拔节时雨水适时,土壤水分始终保持在20%上下。根据这个情况,大部丰产田都没有灌水。没有灌水的麦田一般都没有倒伏。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丰产田播种量仅二十五斤左右,由于在返青、拔节时期连浇二水(在未灌水的土壤中含水已在20%以上),结果全部倒伏。
在同样的播种密度、施肥、灌溉水平下,由于品种不同,茎秆高矮不同,抗倒伏的能力也不同。根据梧桐大队品种性状调查:抗倒伏的品种茎秆都比较粗短。如白玉皮茎粗零点三五厘米,茎高一百一十一点二厘米;南大二四一九茎粗零点四一厘米,茎高一零九厘米;辉县红茎粗零点三七厘米,茎高八十四点二厘米;碧蚂一号和四号茎粗零点三五厘米,茎高一百三十四点七厘米。今年倒伏的品种大部为植株较高,茎秆较细的碧蚂一号和四号。如县农场种的南大二四一九,播种二十九斤,施用五十六斤氮;碧蚂四号播种二十五斤,施用四十三斤氮,同时浇了返青、拔节二水,结果南大二四一九没有倒伏,碧蚂四号却全部倒伏。因此,选用良种也是个关键。
适时播种可以促进冬前分蘖,根系发育良好,幼苗生长健壮,为以后培养粗壮茎秆增强抗倒伏能力创造条件。今年孟县三十万亩小麦大部在寒露前后播种,当时平均气温十六点九度,适宜于小麦发芽和分蘖扎根。因此,一般年前有四至七个分蘖,苗全苗壮。
据梧桐“八一”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看,小麦在土壤水分适宜(15%—20%)的情况下,气温在摄氏十五至十七度,或地表皮五公分以下,地温为十五至十八度时,是小麦适宜播种期“寒露”前后,春性强的不宜过早播种,否则容易促使冬前旺长,发生冻害,所以一般应比冬性品种晚播十天到半月。
根据以上经验,只要在选用秆硬品种、深翻土地、掌握播种期的基础上,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有四十到五十万穗,施用三十多斤氮,土壤水分不超过20%,并提早追肥,控制浇水的原则,基本上可以防止小麦倒伏。
·中共孟县委员会·(附图片)
打麦场上
河南孟县缑村公社黎明大队的社员正在打扬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摄


第3版()
专栏:

运用“八字宪法”赢得小麦高产
河南孟县小麦大面积丰产方技术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
以深耕为基础,密植为中心,水肥为前提,全面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获得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关键。
决定小麦产量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粒数和粒重。合理增加播种量,可以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穗数;保持单株一定的营养面积,就能保证穗大穗多。但是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不仅死株死蘖增加,而且小穗的比重增加,每穗的粒数也相应减少,结果造成减产。
争取在晚秋地里施小麦底肥和及早施追肥的办法,是孟县今年小麦丰产的一条成功经验。冬季追肥时间愈早,幼苗年前分蘖愈多,根系发育好,生长健壮,产量高;早春追肥,可以巩固年前分蘖,增加结实小穗,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小麦密植以后,根系更需要伸展和扩大吸收养分的面积。深耕结合施肥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发挥合理密植的作用。
浇水适量适时,经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16%至20%,基本上能满足小麦各个生长期的需要。
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培育技术不当,施肥过多、过晚,或浇水过多、过勤。今年孟县防止倒伏的主要经验是适量施肥,控制浇水,选用良种和适时播种。
河南孟县县委在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下,在总结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了小麦大面积丰产方。经过八个月的苦战,现在普遍获得了丰收。
孟县丰产小麦田耕的深,种的密,施肥多,是以往任何一年所没有的。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认真地、系统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提高小麦栽培技术水平,争取今后更大丰收有重要意义。
丰产方全部选用白玉皮、碧蚂一号、平原五○等良种;土地一般深翻一尺左右;寒露前后适时播种,每亩播种三十斤;施肥七千至八千斤;冬春耙锄二至三遍,拔草一、二次;并普遍进行了浸种、选种、土壤消毒、消灭吸浆虫、熏烟防霜等防灾保收工作。
丰产方的小麦生长特点是:(一)株多、穗大、籽多、粒饱、茎秆粗壮,生长整齐。(二)除个别高额丰产试验田外,一般都没有倒伏。
收获前的田间取样调查,一般每亩三十五万至四十五万穗左右,每穗有二十至二十五粒,千粒重三十三点一克(合一万五千粒一斤),倒伏麦田不足1%。
根据以上特点,总结丰产方的栽培技术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合 理 密 植
决定小麦产量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粒数和粒重。丰产方一般每亩播种三十斤,行距三点五寸,比去年增加播种量十至十二斤,缩小行距一点五寸至三点五寸。增加播种量可以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穗数,缩小行距可以使小麦均匀分布,保持单株一定的营养面积,保证穗大穗多。这是丰产方获得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在城关、城伯等地调查,今年丰产方每亩约有二十至四十万株,一般为三十万株上下;每亩有二十六万穗至五十六万穗,多数麦田在三十五万穗至四十五万穗之间,平均四十万穗左右。根据城关公社四个大队六百多亩丰产田的调查: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为四十一斤,四十三万三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一点三粒;亩产五百至六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为三十五点一斤,四十一万四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五点八粒;亩产四百斤至五百斤的平均播种量三十三点九斤,四十万零七千穗,每穗粒数二十三点七粒。总的看来,在当地现有耕作水平和亩产四百至七百斤产量范围内,产量越高,所用播种量较多,每亩穗数也较多,但每亩穗数大致都在四十万左右,相差不大。这是由于水、肥、土、种等栽培条件的影响造成的。
另一情况,在同一产量范围内,播种量相差却比较悬殊。如在四百斤至五百斤的麦田中,最高的播种四十五斤,一般三十斤左右,最低的十八点八斤;在五百至六百斤的麦田中,最高的播种四十五斤,一般三十斤,最低二十五斤;在六百至七百斤的麦田中,最高六十斤,一般三十多斤,最低二十九斤。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无论亩产三、四百斤或六、七百斤,一般播种量都在三十斤左右,虽有多至六十斤,但过多的增加播种量,对增产的作用不大。
播种量不同而产量大致相同的原因,主要是由小麦的分蘖本性所决定的。小麦是有分蘖特性的作物,在一定施肥水平下,稀植的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大、分蘖多;密植的小麦单株营养面积小,分蘖少。因此,当播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并不成正比例增加,甚至很少增加,而小麦的粒数却相应的减少。如城关公社三块丰产田对比:播种六十斤的,每亩五十万零五千穗,每穗十六点七粒;播种四十五斤的,每亩四十七万一千穗,每穗二十点五粒;播种二十九斤的,每亩三十九万九千穗,每穗二十八点六粒。三块田播种量相差十五至三十一斤,而每亩穗数只相差三万四千穗至十万六千穗,但是播种量少的,每穗粒数却比播种量大的多八至十二粒。由此可见,播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单位面积内因穗子增加所表现的增产作用,抵不上播种量增加以后每穗粒数减少的副作用。因此,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产量并不按比例的增加。见表一。
表一
亩播种量(斤) 每亩穗数(万) 每穗粒数 产量(斤)
60 50.5 16.7 603
45 47.1 20.5 663
29 39.9 28.66 80.3
播种量增加,每亩穗数不能成比例增加的原因,是在过分密植的情况下,麦苗密挤一起,有早期死苗死株现象;在小麦拔节后,主茎迅速伸长,基部小分蘖阳光不足,又造成大量死蘖现象。据城关公社梧桐大队第三队七块播种量四十五斤的丰产田调查,平均每亩有九十万分蘖,四十五万穗,有效穗率为50%;另据十一块播种三十斤的丰产田调查,平均每亩有七十七万分蘖、四十一万一千穗,有效穗率为53.4%。播种四十五斤的比播种三十斤的多十三万分蘖,但最后只多三万九千穗。这说明播种量增加,有效穗率相反的减低。因此,每亩穗数不能按播种量的增加比例增加。
过多的增加播种量,不仅死株死蘖增加,而且小穗的比重增加,每穗的粒数也相应减少。每穗粒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分密植后,单株营养面积减少,营养不良,不能充分满足小穗分化的需要,不孕小穗增加,结实小,穗减少,穗子变小。根据三十五块丰产田的调查:当每亩二十至三十五万株时,大穗占26%至41%,中穗占35%至40%,小穗占24%至33%,平均每穗粒数都在二十三粒左右;每亩三十六万至五十万株时,大穗只占18%至25%,中穗占39%至44%,小穗占38%左右,平均每穗粒数下降到十九点六粒;每亩七十万株时,每穗不到十粒的小穗占89%,平均每穗九点九粒。
播种量增加,小麦分蘖减少,有效穗比重增加,无效分蘖相对的减少。无效分蘖在死亡以前,可以为植株制造积累一些养料,死亡后这些养料大部分可以向主茎转移,而且其根系继续有吸收水肥的作用,都有利于主穗的生长发育,促使穗大粒多。根据部分材料分析,凡只有一个穗,没有分蘖的,秆长为八十三点三厘米,穗长为四点六九厘米,结实小穗为五点九个,不孕小穗为六点一个,每穗粒数为六点五粒,永久根为五点六条;有五个穗,一个无效分蘖的,秆长为一百零九点六厘米,穗长为六点六厘米,结实小穗为九点八个,不孕小穗为六点一个,每穗粒数为十六点二粒,永久根为六点七根;有一个穗、二个无效分蘖的秆长为一百一十六厘米,穗长为六点八厘米,结实小穗为十一点三个,不孕小穗为三点六个,每穗粒数为二十点五粒,永久根为九点四根。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无效分蘖增加,有利主穗的生长发育。这也是增加播种量以后,穗子变小的原因之一。见表二。
表二每亩株(万) 大穗 中穗 小穗 粒数 平均每穗粒数
% 粒数 % % 20—25 32 27.6 40 21 28 13.7 23.125—30 26 28.9 40 21 33 13.9 23.530—35 41 26.0 35 18.5 24 11.2 23.0735—40 25 26.4 39 19.3 34 11.9 19.640—50 18 23.6 44 17.3 38 10.7 19.9
从丰产田的水肥条件、耕作水平来看,小麦大量死株、死蘖和穗小、粒少的主要原因,不是水肥不足,而是地上部分的光照不够和地下根系营养面积减少。如菜园队的丰产田播种五十七斤,深翻一点二尺,浇水两次,追肥三次,折合氮一百零五斤。出苗后检查有八十四万株,但收获的仅五十一万五千株,拔节后每亩有一百六十五万分蘖,收获时仅七十一万穗;平均结实小穗仅十一点四个,不孕小穗达四点五个,平均每穗仅十六点七粒。这说明即使土壤肥沃、粪大、水足,仍然不能满足密植麦田的需要,不能减少死株死蘖和穗小粒少的现象。根据在城关公社“八一”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播种量越大,遮光越多,光照不足,小麦生长纤弱,单株和基部茎节秆物质重量减轻,绿叶重量也减轻,永久根也减少。在小麦抽穗后期观察,播种三十斤,每亩四十三万八千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5%;播种四十斤,每亩四十五万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4.3%;播种六十斤,每亩五十八万二千穗,株间光照强度为自然光照强度的3.1%,就是说,播种六十斤的光照强度比三十斤的少五分之二点九。播种三十斤、四十斤、六十斤的单株秆重、第一、二节重、绿叶重、旗叶重以及永久根的数量对比见表三。这些对比数字说明播种三十斤的接受的光照多,光合作用比较旺盛,制造的养分多,积累的干物质多。而播种四十斤和六十斤,则光合作用逐渐衰弱,茎秆细弱,基部叶片变黄,制造的养分少,积累的干物质也少。播种六十斤至一百斤的,光合作用衰退现象愈加显著。这是造成死株、死叶、穗小、粒少的主要原因。
表三播种量 株间光照 单株秆   茎一、二  绿叶重 旗叶重 永久(斤) 相当自然 重(克)  节重(克) (克) (克) 根
    光%                    (个)30  5    14.65 7.9   4.5 1.7 11.340  4.3  11.28 5.6   4.0 1.5 10.050  3.1  11.8  5.9   4.0 1.6  9.360  3.1   9.15 4.7   2.7 1.2  8.380  3.1   6.8  3.7   2.1 0.9  6.9100 2.2   4.6  2.7   1.5 0.6  6.8
其次,高度密植以后单株根系向横的方向发展受到限制,营养面积缩小,麦根纠缠一起,发育不良,影响吸收水肥的能力。这也是造成死株、死蘖、穗小粒少的原因。
表四播种量 单 株   根 重(克)        合计根重/株(斤) 0—30  30—60 60—100   (克)
    (厘米)  (厘米)  (厘米)30  0.078 0.014 0.008    0.150  0.078 0.012 0.008    0.09880  0.064 0.012 0.009    0.085
根据以上密植与产量,密植与小麦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密植与外界水肥、光照等条件的关系,可以看到:在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产量水平下,在每亩三十一至三十五万株、三十五至四十五万穗左右时,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增产所必需的株数穗数,又能保证穗部性状良好。株数增加,大于三十一至三十五万株,虽然穗数增加,但有效分蘖和每穗粒数显著降低,产量不高;小于三十一万至三十五万株,则无效分蘖增加,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不多,产量降低。见表五。
表五每亩株  有效 有效 无效  结实  粒 千粒  产量斤 调查(万)  穗数 穗数  穗数 小穗  /穗 重  /亩 田块
     /万 (株) (株) (万)    (克)    数
 20-25 37.1 1.52 2.22 13.3 23.1 34.1 459.8 10 25.1-30 40.2 1.39 1.42 13.3 23.5 32.6 473.3 730.1-35 42.9 1.32 1.24 12.0 23.1 34.9 556.8 735.1-40 42.1 1.30 1.90 11.3 19.6 33.0 504.0 340.1-50 57.9 1.30 1.80 11.9 19.9 31.5 458.9 450.1-60 57.2 1.03 1.36 11.1 17.7 32.0 434.6 2 70以上 66.1 0.92 0.40 5.9 9.9 28.9 464.1 1
注:以上产量是三个平方米植株脱粒后的平均数。
为了保证每亩有三十一到三十五万株,一般可播种二十五至三十斤左右,但小粒种可适当少播几斤;晚播的和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多播几斤。
及早追肥 籽多粒饱
深耕密植以后,必须增施肥料,才能充分发挥小麦应有的增产效果。
由于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当地群众一贯重视积肥保肥工作。全县共有八万个地头瓦罐茅池,每个积肥二、三百担。在施肥技术方面,“麦施三遍肥”(底肥、冬肥、春肥),做到了及早追肥,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粗肥细施(沟施、窝施)。
丰产方都是水地小麦,一般一年两熟,部分一年三熟。由于前作收获晚,翻地时间紧,大部分麦田在前作、玉米生长后期都追施大量有机肥料,以作麦田底肥;以后,在11月间小麦分蘖期追一次冬肥,在12月间封冻前后追一次腊肥,在1月底2月初小麦返青时再追一次春肥,一般亩施人粪尿二至三千斤,草粪、土粪四、五千斤或房土五、六千斤,有的并施化肥二、三十斤,或棉仁饼五、六十斤。每亩约合施纯氮二十五至三十五斤。根据当地群众施肥习惯、老农经验与历年产量情况,一般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产量,约需施人粪尿三千斤,草肥八千斤,硫铵三十斤,约合三十八斤氮;五百至六百斤的产量,约需施人粪尿两千五百斤,草粪六千斤,硫铵二十斤,约合三十一斤纯氮。如果达不到这个施肥水平,产量就难保证。
根据今年在城关公社三十一块丰产田和城伯公社十五块丰产田的施肥量的调查,平均亩产三百至四百斤的,约施氮十六点五斤至二十点五斤;亩产四百至五百斤的约施氮二十点二斤至二十七斤;亩产五百至六百斤的约施氮二十四点二斤至三十二点三斤;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约施氮三十八点五斤。与群众经验大致相符,并初步可以看出,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大概每增加一百斤产量,需要增施四百斤氮左右。
少数丰产田,每亩施肥量高达五、六十斤氮,多的达到一百零五斤氮。但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部分肥料,当年肥效没有发挥,不能被小麦吸收利用;另一方面是速效性肥料施用过多,茎叶陡长,早期倒伏,严重减产。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有一块碧蚂四号小麦,每亩施五十五斤氮,在5月2日小麦抽穗扬花前,就开始倒伏,亩产仅四百二十五斤。由此可知,在一定的条件下,施肥过多,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减产。
争取在晚秋地里上小麦底肥和及早追肥的办法,是群众长期积累、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的一条成功经验。但是,在有条件情况下,增施底肥还是需要的。如梧桐大队和韩庄大队,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施用三十六斤氮的丰产田,未施底肥的亩产四百一十二点七斤;用五千斤草粪作底肥的亩产五百二十九点八斤,增产2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底肥的年前分蘖多,有效分蘖为一点四七个;未施底肥的年前分蘖少,有效分蘖仅一点一个。因此,施底肥的每亩穗数比不施底肥的增加三万六千穗。
由于未施底肥,冬季追肥的数量和时间也就特别重要。根据三十块丰产田的调查,平均亩产五百零六斤,冬前追施十五点四斤氮,占61%。冬后追施九点九斤氮,占39%。冬季追肥时间愈早,幼苗年前分蘖愈多,根系发育好,生长健壮,产量也愈高。今年丰产方普遍的比往年提前追肥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对增加年前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作用很大。如东街一百五十亩丰产田和梧桐村北三十亩丰产田,同样都播种三十斤,使用三十六斤氮,东街丰产田在播种后二十天,小麦三叶期追茅肥四千斤,梧桐村北丰产田延迟在播种后三十八天追茅粪三千五百斤,结果东街丰产田单株永久根十三点八个,有效分蘖为一点五个,无效分蘖零点三二个,每亩有五十万零二千穗,亩产六百零三点四斤,而梧桐村北丰产田单株永久根减少为十点九个,有效分蘖减少为一点二个,无效分蘖增加到零点九个,每亩仅四十二万四千穗,减少七万八千穗,亩产五百七十三点二斤。
早春追肥,可以巩固年前分蘖,延长小穗分化时间,增加结实小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对提高产量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冬季施肥较少的情况下,效果更加显著。梧桐大队八小队的二十二亩丰产田,秋季玉米间作大豆受淹,未施底肥,播种三十斤,冬季追棉饼五十斤,开始返青时,又追硝酸铵钙二十斤,其中十三亩在返青后拔节前,又多追房土五千斤,结果早春多施一次肥的有效分蘖为一点八个,比未追肥的多零点五个,结实小穗十五点二个,增加三点五个,每穗粒数三十粒,增加八粒,千粒重三十八点八克,增加二点七克,产量五百四十八斤,增产七十六斤,约增产14%左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一般亩产六百至七百斤的丰产田,施肥量应不少于三十斤氮。施肥时应重视底肥,实行分期追肥,特别是冬前追肥要早施多施。
深翻土地 根重穗多
丰产方的麦田普遍深翻一尺左右,部分深翻二至三尺,一般比1958年一般麦地耕深增加四、五寸左右。深翻土地在今年小麦增产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深耕可以加厚和疏松土层,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水分、空气和湿度,为养料分解和生物活动创造条件;深耕还可以使死土变活土、活土变油土,在短时期内就形成深厚肥沃土层。根据东街大队深耕、浅翻对比试验田在雨后两天观察,深翻六十厘米的,在三十至六十厘米处比浅翻三十厘米的土壤孔隙大,容量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显然对解决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矛盾有很大作用,有利于根部发育。根据梧桐大队深翻一尺二寸和浅翻七寸的对比,在面积四百平方厘米、深三尺的土层中,深翻的单株永久根为九点一根,浅翻的为八点四根,深耕的单株根重,也显著地比浅耕的重。见表六。
表六
 耕地深度       各层单株根重(克)        合 计
对 比 单株根数
 (尺)        一尺    二尺    三尺   重量(克)
 1.2  9.1  0.431 0.077 0.053 0.561
 0.7  8.4  0.285 0.047 0.020 0.352
由于深翻后小麦根数和根重的增加,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功能也随之增加;深翻一尺二寸的有效穗率为45.9%,比浅耕七寸的有效穗率增加12.1%;深耕的有效分蘖为一点二个,比浅耕的增加零点一五个;无效分蘖为一点三个,比浅耕的少零点三个;秆长一百一十二点四厘米,比浅耕的高十七点二厘米;小穗百分率27%,比浅耕的少23%。由于有效穗数增加和小穗百分率的减少,深耕的亩产四百七十二点一斤,也比浅耕的四百三十三点八斤增产8.8%。
深耕也为合理密植和增施肥料创造了条件。小麦密植以后,需要有更大的根系伸展空间和吸收养分面积。深耕结合施肥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进一步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如过去认为增加播种量,小麦穗子就会变小。但在深耕的基础上密植,也可以适当改变这种情况。如东街大队深耕六十厘米,播种六十斤,每亩五十六万九千穗的丰产田,比深耕三十厘米,播种三十斤,每亩五十万零五千穗的丰产田单株根重增加40%,永久根增加零点三根,结实十七点一粒,每穗粒数增加零点四粒,可见穗子并不变小。深耕六十厘米,亩产六百三十一斤,深耕三十厘米亩产六百零三斤,增产5%。
深翻以后,下层土壤中麦根的比例增加,说明麦根有向下伸展、分布范围扩大的趋势。如在城伯公社调查:浅耕五至六寸和深翻一尺一寸至一尺二寸的麦田,浅耕的根群分布在二十公分以下的占7.5%,深翻的有16.8%。
由于下层土壤中的麦根比重增加,根系延伸较深,植株的营养面积加大。因此,深翻一尺二寸的单株分蘖增加了零点七个,每穗粒重增加零点一四克,亩产四百六十六斤,比浅翻的亩产三百二十二斤增产44%。
总的看来,深翻以后,小麦的永久根数和根重增加,对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都有良好作用。但从深翻第一年的情况看来,深翻二尺以上的增产效果和深翻一尺的比较,还不十分显著;而深翻一尺左右的比浅耕五至六寸的显著增产。深翻二尺所需要的劳力约为深翻一尺的三至五倍。因此,在当前农村劳畜力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以深翻一尺左右为宜。
适时浇水 苗全株壮
丰产方的小麦都是水浇地,一般每亩七十至八十个畦,畦宽七尺,长十五尺,高三尺。块块达到了高级园田化。三肥五水(底墒水、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和五肥七水(底墒水、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孕穗水、扬花水、灌浆水),是孟县固有的浇水经验。从小麦生长发育各个时期需水情况来看,在这些时期,进行灌水都是适宜的。今年小麦生育期间总降雨量二百七十五点四毫米,每亩约合一百八十四公方。除4月份降雨较少外,整个生育期间雨量分布均匀。小麦播种到出苗,降雨五十六点八毫米,保证了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封冻前二十天,降雨七十六点九毫米,基本上代替了冬水。由于越冬期间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植株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滋生分蘖,增加年前分蘖,增加有效穗数。1月下旬和2月上旬小麦返青期,又降雨十三点四毫米,加上冬季土壤中储存的水分,这时土壤含水量达22%,可以充分供应早春小麦返青生长的需要。从返青至拔节,小麦需水量逐渐增加。这一时期共降雨四十八点一毫米,土壤含水量22.5%左右。肥多墒饱,有利于穗的分化,促使穗大穗多。4月份降雨仅一点一毫米,但在4月20日以前,土壤湿度仍在15%—20%之间;4月底抽穗开花期间,稍嫌缺水。根据今年降水和土壤含水量情况,丰产方的小麦灵活地运用了五水、七水的经验,一般没有浇水或只浇一、二水,但是在少雨月份适当浇水,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例如,梧桐大队有二亩八分丰产田,品种、播种量、施肥量均相同,有一半在4月份浇水比不浇水的每亩就增加九万穗,每穗粒数增加二点二粒,产量增加六十五斤,增产13%。
根据今年经验,如果降水适时,土壤含水量在16%至20%,田间最大持水量在65%至70%的,基本上能满足小麦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需要,不必浇水。如果浇水不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以上范围,往往会引起小麦茎叶陡长,容易发生倒伏。今年丰产方的小麦普遍没有倒伏,与掌握以上土壤含水量、控制浇水有密切关系。
防止倒伏 秆粗粒重
防止小麦倒伏是保证达到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丰产方的小麦今年种植密度大,株多、穗多、穗大、粒饱生长整齐、茎秆粗壮。除个别丰产试验田外,普遍没有倒伏,这是丰产方小麦生长突出的特点。根据在城关公社的调查,倒伏愈早,减产愈多。在4月18日(孕穗期)倒伏的小麦,死蘖增加,籽粒小,减产达到31.6%;在5月19日(乳熟期)倒伏的,千粒重也比不倒伏的减轻11.8%。
今年丰产方防止倒伏的主要经验是:适量施肥,控制用水,选用良种和适时播种。
过去认为倒伏主要是由密植造成的,但根据孟县今年五万亩丰产方的经验,过分密植的麦田,通风透光不良,对茎秆健壮有一定影响,但小麦倒伏与密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倒伏的麦田不一定是由于密植,而合理密植的麦田不一定倒伏。从大的方面来看,去年全县小麦播种十八到二十斤,麦田倒伏面积约占6%左右,今年播种量增加到三十斤,倒伏面积仅0.6%。从典型调查材料来看,今年有播种十八点八斤而倒伏的,也有播种六十斤而没有倒伏的。根据调查材料分析,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栽培技术不当,特别是施用氮肥过多、过晚或浇水过多过勤。品种本身的抗倒伏性能也有一定关系。如东街大队一百五十亩丰产田播种三十斤,每亩折合施用纯氮三十七斤半。即11月1日,每亩施人粪尿四千斤,2月中旬施房土、草粪五千斤,5月初每亩追硫铵三十斤,生长健壮,秆硬不倒,平均每亩产量为六百零三点四斤。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只播种十八点八斤,施肥量折合每亩纯氮五十五斤,即基肥棉饼一百斤,11月20日追人粪六千斤,3月4日追硫铵二十五斤,3月10日追土化肥四千斤,4月19日根外追施过磷酸钙三斤,硫铵半斤,在5月2日有40%倒伏,至5月20日全部倒伏,亩产仅四百二十五斤。由此可知,倒伏不一定是由于密植,只播种十八斤半的施用氮肥过多也要倒伏。又如梧桐大队有一块丰产田播种四十五斤,在11月25日追人粪尿三千五百斤,3月10日追人粪尿二千五百斤,共施纯氮三十六斤,没有倒伏。其中有二亩三分,12月5日追人粪尿四千斤,2月28日追硫铵三十斤,至4月1日又追硫铵六十五斤,共施纯氮四十七斤,至4月18日就大量倒伏,倒伏的麦田永久根比不倒伏的少三根,基部第一、二茎节显著伸长。这说明春季大量追施氮肥,茎叶茂盛,严重遮阴,光照不足,根、茎生长发育不良,茎的基部节间细长,机械组织减少,细胞壁变薄,是促使倒伏的直接原因。
早期倒伏,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低。籽粒重量仅占全株重量的18.4%,草多粒轻,因此,减产达31.6%。
灌水不当也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三肥五水的经验,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要“看天、看地、看庄稼”灵活掌握浇水时间和水量。今年的小麦从种到收,除抽穗开花时降雨较少外,返青、拔节时雨水适时,土壤水分始终保持在20%上下。根据这个情况,大部丰产田都没有灌水。没有灌水的麦田一般都没有倒伏。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丰产田播种量仅二十五斤左右,由于在返青、拔节时期连浇二水(在未灌水的土壤中含水已在20%以上),结果全部倒伏。
在同样的播种密度、施肥、灌溉水平下,由于品种不同,茎秆高矮不同,抗倒伏的能力也不同。根据梧桐大队品种性状调查:抗倒伏的品种茎秆都比较粗短。如白玉皮茎粗零点三五厘米,茎高一百一十一点二厘米;南大二四一九茎粗零点四一厘米,茎高一零九厘米;辉县红茎粗零点三七厘米,茎高八十四点二厘米;碧蚂一号和四号茎粗零点三五厘米,茎高一百三十四点七厘米。今年倒伏的品种大部为植株较高,茎秆较细的碧蚂一号和四号。如县农场种的南大二四一九,播种二十九斤,施用五十六斤氮;碧蚂四号播种二十五斤,施用四十三斤氮,同时浇了返青、拔节二水,结果南大二四一九没有倒伏,碧蚂四号却全部倒伏。因此,选用良种也是个关键。
适时播种可以促进冬前分蘖,根系发育良好,幼苗生长健壮,为以后培养粗壮茎秆增强抗倒伏能力创造条件。今年孟县三十万亩小麦大部在寒露前后播种,当时平均气温十六点九度,适宜于小麦发芽和分蘖扎根。因此,一般年前有四至七个分蘖,苗全苗壮。
据梧桐“八一”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看,小麦在土壤水分适宜(15%—20%)的情况下,气温在摄氏十五至十七度,或地表皮五公分以下,地温为十五至十八度时,是小麦适宜播种期“寒露”前后,春性强的不宜过早播种,否则容易促使冬前旺长,发生冻害,所以一般应比冬性品种晚播十天到半月。
根据以上经验,只要在选用秆硬品种、深翻土地、掌握播种期的基础上,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有四十到五十万穗,施用三十多斤氮,土壤水分不超过20%,并提早追肥,控制浇水的原则,基本上可以防止小麦倒伏。
·中共孟县委员会·(附图片)
打麦场上
河南孟县缑村公社黎明大队的社员正在打扬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