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生产劳动开出了艺术之花
——谈“幸福河大合唱”的创作
孟波
上海音乐学院萧白、王九芳、王强、张英明等四位同学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一开始就受到了河网化工地、公社、工厂的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上海演出后,也得到音乐界和听众的好评;最近又获得了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音乐作品比赛的大合唱一等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奥地利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马克思,在宣布决定将一等奖授给“幸福河大合唱”时,指出这部作品在独创性和通俗性方面,都是比赛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评奖委员会没有经过争论便决定将第一奖授给它的作者。
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作者用生动的音乐形象,刻划了苏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创造千年万代的幸福生活,实现河网化来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决心,以及他们在劳动中的冲天干劲。这样动人的题材,实质上也是六亿中国人民在大跃进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伟大精神面貌的缩影。
乐曲的“序歌”充分地表现了向大自然宣战的宏伟气魄;第二段“支前”描绘了人民公社动员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来支援河网化的热烈场面;第三段“推小车”用诙谐但是充满自信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劳动人民在技术革新中的无比智慧;第四段“号子”是工地上的特写镜头,劳动的音调与有力的节奏反映了人们的冲天干劲;第五段“彩云”,是一个抒情的乐章,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尽情地歌颂着令人向往的美好未来,并唱出了中国人民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要把人间变天堂”的衷心愿望;最后一段“幸福河边庆丰收”,不仅突出人们以无比欢乐的情绪来庆祝自己的劳动果实的丰收,而且把主题的中心最后归结到“幸福河水银浪翻,劳动双手战胜天,共产党引来幸福水,胜利丰收万万年”,用对劳动的歌颂,对党的歌颂来结束全曲,因此,更加显得浑厚有力。
“幸福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四位青年学生,为什么今天他们却能创造出这部比较成功的作品呢?作者共同的回答是: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给了他们新的艺术生命。
也就是这几位同学,整风运动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使他们跳出了空虚的个人小天地,投入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他们到苏北进行劳动,演出,采风,辅导等活动,在河网化工地上和农民一起挖土、一起流汗,合推一辆车子,在车前车后和农民喊着同一个劳动号子。“早日实现河网化”逐渐成为他们与农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语言;脑子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代替了个人的空虚幻想。千万个平凡的劳动者的冲天干劲和英雄形象,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由于他们对劳动人民发生了感情;并且热爱他们,也就有了要歌颂这一切的创作冲动和对时代的责任感。所以他们把创作反映河网化的音乐作品,看成是一种荣誉和快乐。
生活的激情产生了创作冲动,但是真正要想用作品来反映这一伟大时代的面貌的时候,仍然深深地感到生活之不足。在创作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克服困难的办法还是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当他们写到最后一个乐段的时候,已感到没有力量再来进一步掌握现实,并且在艺术上加以概括和提高,于是只从“颂歌”的概念出发,歌词里出现了“七彩长虹天边挂,幸福的太阳升起来”等空洞无物的句子,音乐也写得枯燥乏味。连参加演唱的人都很不满意,以后又改由描写开闸放水的欢乐景象,但改了四次还是不能把握这一乐段的中心思想。最后还是工地上热情的群众打开了僵局,他们提意见说:“我们的劳动不只是美化我们的山河,也不是光为看到开闸放水,归根结蒂是为了要像淮安的林集公社一样,每亩能收千斤以上的粮食。”这种朴实的感情,正是广大农民要求争取丰收来摆脱一穷二白的真诚愿望。群众的意见帮助作者抓住了这个既是希望又是现实的终曲“幸福河边庆丰收”。作者感慨地说:“生活像大海一样,你走得越深,获得的也越多”。
由于作者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与群众有了感情,所以在创作中不仅考虑到如何反映群众的斗争生活,而且一开始就想到了如何使群众易于接受。因此,作品在歌词,特别是在音乐上,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以民歌作为音调的基础。他们如饥如渴地向群众学习,把民歌手真情流露的歌唱,工地上此起彼落、从不停歇的劳动号子记录下来;观摩公社文工团的演出;甚至跑上百里路程去寻访老艺人。他们有选择地采用了“刮地风”、“插秧号子”等民歌素材,但并不是机械的原封不动的搬用,而是根据内容的要求来发展它丰富它,给这些民歌以新的生命。“幸福河大合唱”在这方面是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是,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由于对民间音乐的了解还很肤浅,使得这个作品还不能用更鲜明更生动的音乐语言,写出更深刻更典型的音乐形象。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感到用单独的一首或两首歌曲无法反映面前的一切,因此选择了大合唱的形式。
和声,对位,配器等现代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那些传统的大合唱的格式及过分追求调情变换等音乐构思,也曾使得创作中内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限制,结果写出来的有些曲子不受群众欢迎。他们也曾过多地从音乐形式上追求前后的统一,而把第一乐段的一个表现苦难的音乐主题放到最后的“颂歌”中去,这当然会使得形式与内容格格不入。以后在反复的修改中,新的时代,新的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丰富的民间音乐,使他们逐渐突破了某些传统的形式,发展与创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外国的、古代的、前人的经验,必须重视和学习,但只能“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注),决不能生搬硬套。同时,也使他们从生产劳动及“幸福河大合唱”的创作实践中,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
“幸福河大合唱”获得成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初步胜利。它有力地证明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的无比正确。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教导我们不要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空头的艺术家。他指出“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精辟的指示。因此,我们在对青年文艺工作者进行培养的时候,除了要给以必要的政治、业务知识外,也必须让他们定期地深入到群众的火热斗争中去参加生产劳动,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思想觉悟,使他们与群众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且也可以充分发现、培养、发展青年一代的艺术才能。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符合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又红又专的音乐人才,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注)摘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8版()
专栏:

冷战战士
润荃
阿登纳在扮演了一出争夺西德总理宝座的丑剧之后,6月14日在三十多年前希特勒发表过演说的地方——慕尼黑,大言不惭地说:“我宁愿做最后一个冷战战士,而不愿做第一个投降的人。”
“冷战战士”,这名号好不“堂皇”煞人也!发明“冷战”一词的丘吉尔,始终没有敢自封为冷战战士;最热心于进行冷战的杜勒斯,直到死也没有敢给自己戴上这顶“光荣的桂冠”,阿登纳不愧是希特勒的后代,居然挺身而出,向人们公开了自己的“宏愿”。丘吉尔、杜勒斯之流要相形失色了。
冷战,对人们并不陌生。由于冷战,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人民喘息在军备竞赛的重压下,生活在战争歇斯底里的恐怖中。由于冷战,好些国家,其中也包括阿登纳的祖国——德国,被人为地分裂为两个部分。由于冷战,不仅毒化了国际关系,在有的地方,更有化为热战的危险……所以全世界人民才都像憎恨瘟疫一样地憎恨冷战,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和平。
阿登纳为了扑灭日内瓦外长会议带给人们的一线和平希望,公然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进行挑战,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个最可耻、最可憎的名号冠在自己头上。其疯狂和顽固可谓到了极点。
乍看起来,这位西德总理,好像真的有一副“硬骨头”,其实不然,你看,他不是也谈到了投降么。人们不禁奇怪,他为什么如此神经过敏和精神紧张。不管苏联也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好,从来也没有要求阿登纳投降,而是要求改变西柏林的孕育着战争危险的不正常状态,要求结束冷战,要求缔结对德和约,要求两个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和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重新统一等等。这又和投降不投降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人们要和平就必定是阿登纳的投降么?阿登纳未免太害怕和平了,太心虚了。何其色厉而内荏乎!
我们当然明白,阿登纳和他的前身希特勒先后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二十世纪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垂危的资本主义病症的猛烈发作。不过,今天的德国,今天的世界,和希特勒的时代比,已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和平的力量已大大超过战争的力量,东风在继续压倒西风。阿登纳说要当最后一个冷战战士,这十有八九可能是对的,因为冷战战士将来是会绝种的;毛主席不是已经指出:由于坏事做得太多,帝国主义的寿命已经不太长久了。不过阿登纳说的“不投降”,我看还没有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


第8版()
专栏:

吊古战场
——保加利亚散记之四
凌鹤
车在一望无际的玫瑰地中驰驱。途中停车采道旁樱桃解渴,味极鲜美。旋复沿巴尔干山南西行,至石?卡山峰下,便见纪念俄罗斯战胜土耳其的教堂,金顶辉煌,光彩脱目。时正黄昏,汽车盘旋登山。树林深密,奇峰怪石间见铁架电缆纵横,点缀成趣。风送云飞,山雨迷蒙,我们终于到世界驰名的巴尔干山岭了。
夜间,贾同志为我叙述当年战绩。时在1877年8月,在这石?卡,从罗马尼亚南渡多瑙河的为数不多的保加利亚的心怀复国的民兵,和俄国的义军战士,联合与超过几倍之众的土耳其占领军英勇作战。其时,俄军已将巴尔干山北的土耳其某部包围,巴尔干山南部的占领军须经这山垇驰援,抗土义军即占领高地截击。可是众寡悬殊,他们打完炮弹了,死伤很多,仍不能改变被半包围的状态,于是一位俄罗斯将军斯朵列陀夫,在鹰窝山上,振臂大呼,命令以战友的尸骸和石木枪托下掷,英勇作战,终于将敌人击溃。同时,另一路俄军在石?卡南麓与土军恶战,歼灭了大量敌人。由于这一战役,土军败退东遁,至1878年9月,保加利亚在土耳其的四百八十二年的奴役统治下全部解放,而俄罗斯则牺牲了二十多万优秀子弟。
为了纪念这自由之战,全保城市和农村,共建了四百多座纪念碑、教堂等,或在公园陈列当时作战的大炮;例如首都索非亚树立了俄皇亚力山大第二的铜像,并以俄将多人的名字命名城市、乡村、马路或山峰,如石?卡现在就改名斯朵列陀夫山峰了。
俄、土之战奠定了苏联和保加利亚的血肉关系,加之1944年9月9日,苏联红军又击败了保加利亚境内的希特勒德国的法西斯军,人们称为第二次解放,于是苏联在保国人民的心目中,更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了。
次日清晨,我们在寒风呼啸中登上了拔海一千四百四十多公尺的高峰。风冷刺骨,而且很强烈,使人站立不住。但见三十四公尺高的石碑,正面有十二公尺长的怒吼着的铜狮,狮下刻着“这里升起了保加利亚的自由”词句。碑旁有两尊仰天的大炮,是当年杀敌原物。碑后侧约三百步处,石山陡削巍峨,下望则悬崖百丈,形势险要,便是有名的鹰窝。当时战斗之烈可以想见了。
凭吊这十九世纪的名战场,不禁情怀起伏,爰书七绝八首,以志不忘。凭吊当年古战场,老山陡削夜苍茫;倚楼共话兴亡事,云卷风嚎千尺岗。土域魔王侵占时,保民长夜苦嘘唏,英雄遗恨埋忠骨,俄国王师举义旗。保军奋战杀声高,白马将军气势豪,还我自由捐热血,妖兵胆破夜抛刀。六月晨风彻骨寒,奇峰直上碧云天;巍峨石碣穹空立,怒吼雄狮百世传。仰天铜炮自昂扬,威武将军啸大荒,地动山摇石?卡,同仇敌忾溢胸膛。剑石刀峰地势磋,英名万载颂鹰窝;居高临下摧强敌,顽贼三军不敢过。健儿苦战白云霄,弹尽还将铁臂摇;壮士捐躯犹作战,尸骸高举满山投!巴尔干麓草青青,金屋辉煌耀眼明;廿万健儿义战死,千山常绿慰忠魂!(附图片)
巴尔干山石?卡俄土战争(1877—1878)纪念碑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农桑辑要
刘勉之
农桑辑要七卷,元司农司撰。有元至元癸酉(公元一二七三)翰林学士王磐序。这一年是宋度宗咸淳九年,这年二月,宋将吕文焕以襄阳叛降于元。到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元兵入临安,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陆秀夫张世杰死,宋亡。这书的编成在元统一南宋之前七年,但是书里所讲的农作物,已经包括了过去北方的农学家所讲不清楚的南方作物了。
元世祖于至元七年(公元一二七○)设司农司,这个机关专管农桑水利,分别派遣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把情况通知户部,据以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据王磐序说,从司农司成立以后,专门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成绩很大。司农司的官员看到农民虽然有实际生产经验,但是“播殖之宜,蚕缲之节”也许不很得法,“力劳而功寡,获约而不丰”,就遍求古今所有农家的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编为农桑辑要。这是一部总结十三世纪以前农业经验的书,也是传播南北各地农业经验的书。
这书在当时很被重视。在至元时代刊行以后,仁宗延祐元年(公元一三一四)又特命刊板于江浙行省,以后英宗、明宗、文宗都一再申命颁布。至顺三年(公元一三三二)还印行了一万部。现在的通行本是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来的。纪昀的案语:“观其博采经史及诸子杂家,益以试验之法,考核详瞻,而一一切于实用,当时绝贵重之,不虚也。”评价也很高。
七卷的内容是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其中栽桑、养蚕,各占一卷,所以书名就叫作农桑辑要。
引用的书主要的是齐民要术,以及氾胜之书、崔寔月令等。齐民要术已经引用过的书以外,新加的主要有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岁时广记,四时类要,图经,韩民直说,博闻录,种莳直说,蚕桑直说,蚕经等书。
内容和齐民要术相比,除桑、蚕增加了大量材料以外,新添的有栽种苧麻法,栽木棉法,论苧麻木棉,西瓜,种萝卜,菠薐,莴苣,同蒿,人苋,莙薘,银杏,橙,橘,楂子,漆,皂荚,楝,椿,苇,蒲,栀子,茶,薯蓣,枸杞,菊花,苍术,黄精,百合,牛蒡子,决明,甘蔗,薏苡,藤花,薄荷,罂粟,养蜂等等。其中如木棉,茶,甘蔗,齐民要术虽然有了记载,但是很简略,因为贾思勰不了解南方情况,这些作物没有看到过,更谈不上种植经验,只能凭传闻和记载,当然不可能说得很具体。农桑辑要便不同了,具体地谈到棉花的下种,浇水,打心,摘棉,去子,拈棉,茶的收种子,肥料,下种,收茶时节,甘蔗的下种,浇水,和收割,窖藏以及煎熬之法等等。把这两部书比较细读,很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作物的品种发展,技术提高的历史过程。
农桑辑要是一部切于实用的书,不止在当时和以后的时代起了有益的作用,连邻近的国家也受到影响,朝鲜就是一个例子。
朝鲜养蚕的方法是从中国传去的,李朝太宗实录记公元一四一七年京畿采访判官权宷进黄真丝与茧。以前艺文馆大提学李行于农桑辑要内抽出养蚕方,自为经验,所收倍常,把方子刊板行世。后来朝鲜政府怕民间不懂华语,又命议政府舍人郭存中将本国俚语逐节夹注,刻板广布。
如收谷种法,李朝世宗实录记公元一四二二年八月,右议政李原,参赞许稠等启,农桑辑要收谷种法,有陈大小二麦。又老农云,尝种陈三年麦,结实与新麦种无异。民未必晓此,今年二麦种乏,令各官廩有陈麦者悉给为种。种荞麦法,同年五月,令户曹行移各道,荞麦耕种,考农桑辑要,四时纂要及本国经验方,趁时劝种。如种水稻,公元一四三八年令诸道监司,依农桑辑要所示,劝民早种,毋致失时。
又如种植红花,李朝世祖实录记,公元一四六二年下令各道观察使说:“红花春夏皆可种。我国人但知春种而不知夏种。今抄农桑辑要种红花法送之,宜晓谕民间,使知两种之利。”


第8版()
专栏:杂志架上

“新观察”面目一新
7月1日出版的第十三期“新观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少革新。它除仍保持原有的图文并茂、活泼清新的特点外,比过去的内容丰富了,花色品种增多了,文学色彩也加浓了。
这里有令人喜读的短小犀利的政论,清新隽永、饶有风趣的知识小品,洋溢着丰收欢乐的散文,有力地讽刺敌人的漫画和描绘我们新生活的速写、水彩画,等等。
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堕落是人所共知的,但出现有人用血作画却出人意想之外,这是极反动的意识——对于残忍的欣赏——在艺术上的露骨表现。这一期“新观察”“政论与杂文”栏里,荃麟同志的“血画”一文和华君武同志的漫画“食尸肉的秃头鹰”,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这种反动本质。
石榴树和夹竹桃是人们经常观赏的花木;黄瓜、西瓜、南瓜、洋芋、西红柿等,是人们常吃的瓜果菜蔬。这些东西,人们虽然常见常吃,但不一定都知道它们的来历。夏衍同志以一个花木爱好者的盎然兴味,在工余之暇,查古书,问朋友,寻找一些植物的源流,他的
“花木瓜果之类”一文,便是记述他在这方面的所得的。文章生动活泼,是一篇知识小品佳作。
吴晗同志的“海瑞的故事”一文,对明代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海瑞的事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他如一些抒写描绘麦收、新建设和追怀先烈的散文、特写、诗、画等,也有令人喜读之作。
(让)


第8版()
专栏:

织僮锦(水粉画)
袁运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