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麻烦”和“方便”
柏树
读6月19日人民日报副刊的杂文“谈‘麻烦’”,刚好在这前一天,第一版刊登了广州市大力加强理发、洗染、饮食、摄影等服务行业的消息,看后,颇有所感。
消息说,广州在大力加强服务行业后,过去洗一套普通便服一般要等七天到十天,现在只要等三天就可以了。过去理发要等一个小时,现在不超过半小时。一般市民和职工都觉得方便多了。但是从整个过程来说,“麻烦”不是没有。为了加强服务行业,中共广州市委对这一行业中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了解了它同需要之间的矛盾情况,动员原来有技术和业务熟练的人员回到原来岗位,指示有关供应单位拨给一定数量的钢材、电料赶紧加工制造理发用具和高级洗衣店的机器设备,供应化妆品、肥皂、染料和浆粉等。做好这些事,不是轻而易举,自然也就有“麻烦”了。
因此,从局部来看,或者从暂时的情况来看,可能是麻烦的,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从全面来看,却会带来更多的方便。如果,只顾了一时的方便,一个人的方便,局部的方便,结果则会给全体带来更大的“麻烦”。可见,“麻烦”与“方便”也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有“麻烦”就有“方便”;要“方便”就得经受一点“麻烦”。“一切经过试验”的工作方法,就是如此。因为经过许多“麻烦”之后,我们就能逐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避免片面性,避免错误,也就会取得更可靠的成绩。科学研究工作最能说明这一点。每项科学研究都要经过无数次的调查、试验,提出许多假设,再去反复试验,失败了再重来。不怕“麻烦”的人,都是给自己反复提出许多可能遇到的情况,制定许多方案,然后,择其利而行。
可是,不是一切“麻烦”都可以带来“方便”。我们反对过文牍主义,反对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只能带来“麻烦”,并无方便之处。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提倡继承经过先人证明的可考的成果和结论,就是为了减少重新摸索的“麻烦”。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人,本来可以用简单的办法做好的事情,他们却采取过分繁琐的办法来做;可以用两句话说清楚的事情,他们却要从开天辟地说起。这是自找麻烦。
因此,对待“麻烦”应该像对待一切客观事物一样,要加以分析。凡是经过“麻烦”,可以使人更方便,将来更方便的事,我们就必须不怕“麻烦”地去做它。反之,经过“麻烦”而又不能给人民带来好处,甚至有害的事,我们就不去做它,把我们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麻烦”的事情上。


第8版()
专栏:

蔬菜的营养
傅连暲
现在正是夏菜上市,秋菜下种的季节。我想应该提倡多种蔬菜多吃蔬菜,因为菜对我们有很多的好处。
蔬菜可以供给我们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缺少了就要生病。如像缺乏甲种维生素,将患一种皮肤病和夜盲症,缺乏丙种维生素将患一种坏血病。还有其它好些种维生素也都是不能缺少的。而蔬菜就能供给我们多种多样的维生素。例如胡萝卜、菠菜、南瓜等含有较多的甲种维生素原,它进入人体后就能转变成为甲种维生素;而丙种维生素分布在菜蔬瓜果中更为广泛,辣椒、苦瓜、油菜、菜花等含量都很丰富。若与猪肉比较起来,除猪肝而外,猪肉中这两种维生素的含量几乎等于零。
蔬菜又是我们获得生命必需的矿物质的主要来源。缺少矿物质人也要生病。如像钙是人的骨胳的主要组成成分,缺少它就会使人的牙齿和骨胳发育不良;铁是生成血红素不可少的原料,缺少它就会发生贫血。铁和钙在菜蔬中是丰富的,例如苋菜的钙和铁的含量就超过猪肉十倍以上。
薯类菜蔬富有淀粉,豆荚类还有不少的植物蛋白和植物脂肪,这都是我们很好的养分。
蔬菜可以帮助消化,因为它大多含有一种粗纤维,能增强肠子的蠕动,有利于消化又能通大便。此外蔬菜还能帮助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有人实验证明,不吃蔬菜时,蛋白质在肠内只能摄取70%,吃了蔬菜就可以增加到80%。我是一个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由于终年吃菠菜和其它的菜蔬,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蔬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有的香、有的辣、有的酸、有的甜、有的粉、有的脆,调配起来,最好佐餐。其实肉食的味道倒比较单一,所以吃肉也得借助于葱蒜瓜菜来调味。当然如果长期的只吃一种菜或采用单调的烹调方法,也可能令人乏味,所以还要注意种多样的菜,吃多样的菜,和烹调方法多样化。这既可以使蔬菜互相补充营养素含量的不足,又使味道新鲜,增加人的食欲。从前也有不少人称赞菜蔬的味道,如宋代杨万里的诗句有:“菜羹新煮翠茸纤,人间脍灸无此味。”苏东坡还提倡一种类似菜汤饭的烹调方法,名之为“东坡羹”,他也说过菜有“自然之甘”“虽梁肉不能及也。”
多吃蔬菜还能节约粮食,这种节约特别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除了有节省粮食的好处而外,还使我们获得丰富的营养,增进健康。
上述种种,就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提倡多种蔬菜和多吃蔬菜,种菜与吃菜是统一的,只有多种才能多吃。如果少种而多吃,那么痛快一时之后,即使想少吃也就没有了。人民日报6月29日发表了一篇
“赶快安排秋菜生产”的社论,我们应该积极地响应这一号召。


第8版()
专栏:

歌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李凌
我国音乐演奏界近来献演了两部极有意义的世界名作:一部是现代交响乐尖端,萧斯塔珂维奇的“第十一交响乐(“一九○五年”)(上海乐团、中央乐团演出);另一部是古典音乐的高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乐团合唱队联合演出)。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是对人类自由平等、真诚相爱的颂歌。贝多芬的一生,历尽贫穷的折磨,疾病的摧残,也遭受过像拿破仑对法国革命的欺骗以及法普战争的灾难。他厌恶人间富贵贫贱的区分,厌恶贵族阶级那种假仁假义,更厌恶侵略战争。他渴望自由、平等,人类不分彼此,真心诚意地相敬相爱;他的心里燃烧起相近于席勒的“欢乐颂”中的梦想,而且比席勒来得更为炽热。他歌颂当时人们所失去的欢乐。他幻想:“欢乐的女神,你那美丽圣洁的灵光,普照大地,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只要你的温柔的翅膀张开,人们就会摒弃私见,相敬相爱,亲如兄弟。”(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席勒词)
他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勇敢前进,来亨受“欢乐”的幸福。他把诗人这首颂歌,作为交响乐的压轴曲,加以充分的交响化。
贝多芬也知道,欢乐的获得不是那么容易。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这种巨人一样的声音,反复地和他所厌恶、憎恨的东西进行的搏斗,就不断地出现。罗曼罗兰称这首欢乐的交响乐为“经过痛苦的欢乐”。
从马克思出现以后,人们才晓得,在阶级社会里要实现平等博爱的愿望是不可能的。因此,贝多芬、席勒他们这种“世界大同”、愿人们“相敬相爱”、“欢乐幸福”的抱负,自然是非常可贵的。
交响乐的构思的深远、伟大,结构的庞大、复杂是前所未有的。
到了晚年,贝多芬的笔风更为熟练,更为含蓄。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对他这时期的作风做过这样的比拟:“他创作的音乐,境界变得恬静了。当年的作品像春天的雷雨,在胸中积聚,爆发,消灭的雷雨。现在的作品却像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通体放光的大鹏缓缓的翱翔,把天空填满了。”
这首交响乐,年青的中国交响乐队演奏起来,困难重重,演唱演奏技术上有无数重要的以及细微的空隙要修补和克服;特别为难的是要表现出贝多芬所特有的雄浑、质朴、清明而充满活力,痛苦又欢乐的情感,响亮而沉着的情调,和宽阔而深刻的意境。加上技巧上的牵累,要使琴心交辉,就更难了。
演员们雄心勃勃,夜以继日地竭尽一切力量来拥抱这部可贵的作品,希望尽可能接近这个世界艺术的峰顶——这里充满了“痛苦”,更洋溢着“欢乐”。
〔注: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乐团合唱队今日在京首次联合演出这部作品〕


第8版()
专栏:

北京动物园的夏天
蒋绍仲
夏天来到了北京动物园,园里的许多鸟兽都显出一副生气活泼的样子。有的换上了鲜艳的羽毛,有的穿上了朴素大方的服装。夏天,又是大部分动物繁殖的季节。仔兽紧紧依偎在妈妈身旁。长在严寒地区的白狐,今年也生了六只小狐。这些小白狐们哪里知道自己的家乡却是那冰天雪地的北极!小动物园里的澳洲袋鼠也从母亲的育儿袋里偷偷地探出头来张望。在猛兽室内刚出生不久的小猞猁长得多么像家猫,只是尾巴很短,耳朵上多了两撮毛。
在绿波荡漾、绿柳成荫的水禽湖畔,是人们消暑乘凉的最好地方。各种水禽和对对鸳鸯在荷丛中游来游去,湖内杂草丛生的小岛是野鸭、鸿雁、鸳鸯等生卵繁殖的好地方。人们在湖畔不时清晰地听到清脆的鸟声和“呵呵”的鹤鸣。
来自热带非洲的河马、犀牛、斑马早已离开了兽室,差不多整天都在运动场上招待游客。长颈鹿虽是热带动物,但它似乎不太喜欢在烈日之下,而是整天躲在乔木林里。只有那巨型的河马,总是张着大嘴高兴的翻滚在被烈日曝晒的水池里。去年它们还没有机会到室外来水浴,今年却不同了。
气温的升高使大蟒近日的食量大增。前一阵像死一般沉睡的扬子鳄,也开始张开大嘴慢慢地蠕动了。
近些天动物园正为一对活泼有趣的黑猩猩改建室外避荫的运动场。但来自北极的白熊,今年却打破了陈规,再不需要什么避荫设备。这是因为几年来,北京气候已使它们基本上改变了怕热的习性,在炎热的中午它们也同样活泼地泡在水里用前掌投掷着木球。
狮虎豹山里的二十余只猛兽,虽然整天都出现在运动场上,但大型的东北虎却显出懒洋洋的样子,卧在灌木丛中一动不动,就连热带的非洲狮也同样不愿曝晒在烈日之下。
娇气十足的熊猫,只有在清晨到运动场上玩一会,其余时间一刻也不能离开它那有冷气设备的熊猫馆。即使现在还不算太热,但它吃午饭时还似乎菜饭难咽,张着大嘴直喘。(附图片)
〔上图是北京动物园的白熊在玩木球。〕


第8版()
专栏:

故乡的菜
杨依
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通讯里,突然发现故乡的名字。那篇通讯有个生动的题目:四季常青的淮安城。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生长地,早就忘怀了。偶然被一件什么事情联想起,也只是像一缕轻烟。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除了家庭里的小天地以外,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二十多年来,故乡在记忆里,就像荣宝斋的信笺,经历了风吹日晒,早就褪了色,只剩了一层淡淡的痕迹了。
然而今天,这篇通讯却如此强烈地撩拨着我的心弦。在这仲夏夜,我不禁浮起一阵很少有过的乡思。
那篇通讯,是写淮安城的蔬菜生产的。所谓“四季常青”,是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新鲜的蔬菜供应不断。读着读着,我这个远离故乡的人也仿佛闻到一阵阵扑鼻而来的菜花香。仿佛又回到二十多年前,在那一片片菜园里,领略起迷人的菜景了。
我想起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同一个表哥从北郊河下镇姨母家赶早路回城。从河下镇到城里,大约二十里路,这二十里路,几乎全是连绵不断的菜田。我的表哥虽只比我大两岁,在我眼里却成了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不说别的,那许多菜的名字,他都叫得出;他家就住在城里勺湖附近,也有菜田,还养了不少鸡鸭。那时候,城里的居民种菜,也无非是略为减轻生活重担的一种补贴,经营那一点点菜地,也是赔上许多心血的。
我的表哥一路指点着:“这就是披头菜。”“你看,这是蒲儿菜。”
“这又是什么呢?”
“嗐,梅豆你也不晓得!”
梅豆,就是外地叫作四季豆,北方人称之为扁豆的。
他还说了许多别的菜,不说今天想不起,就是当时,听过也忘了。
这算是现在还能记得比较清晰的童年的记忆。在这一幅画面里,占重要地位的,是那看不完、认不尽的菜田。
事隔二十多年,经历翻天复地的变化,故乡的菜田有了新的生命,它更加吸引人了。它的品种又增加了多少?通讯里没有这方面的数字。我记得二十多年前,故乡还吃不到西红柿和土豆,更不用说种了;而现在,据那篇通讯里讲,在冬天的街头,也能出现西红柿。故乡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精细的心思,为满城的菜园增添了多少色彩!
今天,正当我们的党中央号召城市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加强副食品供应问题的时候,我想起故乡的蔬菜是不为无因的。故乡啊,让我在远方向您致意,向勤劳、智慧的故乡人致意,向你们的千里送青菜的协作精神致意。大运河快修好了,不用等很久,故乡的菜就可以从西门码头上船,逶逦北来,让首都的人也能尝尝新鲜,让你的远离身边的孩子再尝尝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菜的滋味。“美不美,乡中水”,何况是四季常青的菜呢?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精忠柏的秘密
据说西湖岳飞的墓地有一种柏树,色黑而坚,打击起来会作金石响。民间传说:岳飞精忠报国,所以墓旁的树也被感动,变得非常坚强。因此便称它为“精忠柏”。
其实,这种树在山西、河北等许多地方都有。它们所以坚硬,是由于所在的土中富于硅质,被树木多量吸收所致。在矿物学上,这种树木叫做
“硅化木”或“木化蛋白石”。
用人工把硅质注射到树中,上升的树液便会把它带到树木的各个部分,也可以使树变得坚强。森林工业上就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农业上用硅酸钾作肥料,防止作物倒伏,道理也正相同。
(旻)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能听到雷响的地方离发出雷声处不会超过二十五公里。
△如果用南极的冰来铺盖整个地球,那么冰层厚达八十五公尺。
△象的祖先比现在的猪还小。
△非洲的眼镜蛇喷出的毒素能达三点五公尺远。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写好剧照说明
齐东野
剧照,只要一公布在橱窗之中,它的做为艺术团体内部的资料作用,就应该消失,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品了。但是,看来为剧照写说明(也包括选剧照)的同志,却似乎未必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因而剧照的说明就出现了下列几种情况:?干脆什么都不写;?比头一种好些,写上一句台词,有的在这句话前加上一个剧中人名,有的则从简;?大体上逐张地解释了一下内容,但是各自为政,互不连属。好的自然还有(虽然确实不多),但前述三派,却是让人在橱窗前边伫立了半晌,除了大体上知道这是个中国戏外国戏,现代戏古代戏而外,其余茫无所知,仿佛这是个哑谜——若知其详,请来看戏?!
不行,得在这上边花点功夫,有两个建议:选材上除却拍的好坏之外,要注意到画面的连续性;说明词,最好别抄台词,既是“说明”,就要真的“说明白了”,让人不要借助于旁边的“故事梗概”(这个更不是都有的),单从剧照说明词中就能得出对这出戏的大体印象。有此二端,我看得把这工作当做一项艺术创造工作来对待。
另外,这建议也适用于电影小海报,因为有时症候相同。


第8版()
专栏:

·蛋岛风光·
六月二十日副刊登载了“青海湖上的蛋岛”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有些读者希望看到这个岛的照片,欣赏一下蛋岛风光;有的建议要好好保护这个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都有价值的蛋岛;有的还建议拍摄成电影,让广大群众都能看到岛上的主人们——各种鸟类是如何生活的。现在我们根据读者的要求,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几张照片发表在这里,读者的其他建议,也将转请有关单位参考。——编者(附图片)
照片说明
上:远望青海湖中的蛋岛
左:小斑头雁一出壳就能凫水
下:刚出壳的小海鸥(鱼鸥)
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