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跃进随笔

加减乘除
柳青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大兴算账之风。算账,自然离不开加减乘除。“增产”,要一个一个地增加生产的法码;“节约”,要一笔一笔地减少开支、减少浪费。生产一天长一寸,十天长一丈,“积沙成塔,汇水成川”,日子长了,点点滴滴的“增产”和“节约”就变成了巨大的物资财富。老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会算账的人,对于加减乘除的厉害是一清二楚的。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从整体观念和国家利益出发去算账。增产也好,节约也好,都应该拿起算盘去算一番。有些事情看来很小,无关紧要,可是,如果从全国六亿人民出发作一番加减乘除的计算,事情就有意义得多了。我们不妨算一算:每人储蓄一元,这数字真是微乎其微,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做,就能给国家增加六亿五千万元的建设资金;每人每月节约一斤粮,不算多,可是全国人口一年就节约七十八亿斤,够二千多万人吃一年;去年我国粮食大丰收,有些人一度觉得浪费一点没有关系,其实,仔细一算,除了种籽用粮、工业用粮等以外,分配在六亿五千万人的身上并不富裕;现在,三麦登场,喜气洋洋,割麦子的时候有人又觉得抛撒一点没有什么,可是陕西大荔等八县组织拾麦队,一拣又拾回麦子一千一百七十六万斤。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些数字!如此,加减乘除这么一算,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看任何事情都要从全国六亿人民的利益出发权衡轻重。这才能真正作到心中有数。
记得希腊哲学家讲过一个有趣的问题,说:“增加一粒麦可以形成麦堆,拔去一根头发,可以变成秃子。”听来,近乎笑谈。但其中确有一番道理。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增加一粒麦,不会形成麦堆,拔去一根头发也不致变成秃子。但是,事物在发展着,到了一定的程度,那麦堆和秃子就显然可见了。我们那些还不善于运用加减乘除的同志们,不妨从这里重温一下算术,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放过一切涓涓细流!


第8版()
专栏:

巧和窍
夏兆亿
天上的织女算得上一位“巧姑娘”,她工织绚烂无比的云锦。从前,每当七夕,人们要向织女“乞巧”。今天,人间的巧姑娘是愈来愈多了。例如报上登过的重庆建设机床厂二十五车间巧姑娘小组的动人事迹,创造一个轧梢机,就提高了工效一千二百倍;一个“千分钟”竞赛,十六天就完成了全月任务。人间的巧姑娘更加全面发展。“心灵手巧”已经远远不是一些姑娘们所独具的特质,这是解放了思想,打破了迷信的人民群众的天才与智慧的反映,“巧”的这种品质,愈来愈普遍化了。
巧是从何而来的呢?俗语说“熟能生巧”,可见“巧”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熟谙事物规律,就会作出巧事。
“巧”和“窍”形似音近。窍是事物的窍穴,矛盾的关键。“巧”寓于“窍”,要巧就非抓住窍不可;找窍门、抓关键又非作科学分析不可。巧是以在实践中对事物多动脑筋为前提的。只有肯留心观察、用心分析的有心人,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一个人应该有粗有细,互为调剂、补充。有胆有识,能文能武,手脑并用,这是新人的风格。也只有这种胆大心细,心热头冷的人才敢想敢干:想起来,能明察秋毫之末(当然更能见舆薪);干起来,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步步落实,箭不虚发。既有钢铁意志,又有锦绣心胸。这才是真正实干的人,这也才是真正巧干的人。


第8版()
专栏:

帐篷小学
野艾
英德尔山脱下了白袍,都兰河卷带着块块冰凌,向前流去……。春天,来到了草原。
那嫩绿的草原,春风过处,碧波涌动;那翡翠似的、闪亮的波纹,一层层地荡向远方,然后慢慢隐去。
我和一个藏族老人,策马追赶着那远去的波影。在波影消失的远方,隐隐显现出几个白点。
藏族老人忽然在马上朗声大笑起来:
“你不是要了解我们藏族人民的生活吗?喏!看到那些白点了吗?我们到那里去。”
远远看去,那白点好像在轻轻浮动,犹如碧海上的帆影。也许是羊群吧!——我默默地想着。
近前一看,原来是几顶帐篷。
藏族老人轻轻地跳下了马,十分小心地把马拴在一堆芨芨草上;接着,还向我做了一个不要高声说话的手势,表情是那么严肃,而又满怀虔诚。
我们静悄悄地伫立在一个帐篷外面,侧耳倾听着。
开始,我们听到一个清脆的女声,朗诵着一句藏文;接着是一群孩子们的稚嫩的嗓音,朗诵着同一句藏文。声音,在四围浮荡,向远处深去……
原来,这是一所帐篷小学。
那藏族老人凝神谛听着,忽而点头微笑,忽而泪花闪动。
从他的表情中,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童年:
风雪的傍晚,一个藏族尕娃艰难地行走在狼嗥虎啸的山路上,他赶着一群羊,披着满身风雪,挂着两行眼泪,疲惫地走回到牧主的羊圈里去……。牧主用皮鞭狠狠地抽打他瘦骨嶙嶙的身子,他伤心地哭嚎着。
忽然,我在一阵喧闹的歌声中清醒过来。在我的周围,一群藏族小学生在嬉戏、打闹,草原上卷起了一片银铃似的笑声。他们一会儿活泼地滚翻在草地上,一会儿又跃身攀扶上藏族老人的肩头。
我听到了藏族老人年青的无羁的笑声。
我像看到了一群展翅初飞的春鸟,正向无边的蓝空飞去。(附图片)
新芽图(国画)
 黄胄


第8版()
专栏:

西宁二首
张永枚
西宁小巷右边一排小土屋,披一身高原尘土。关了门,闭了户,门上写大字:拆除!拆除!左边一排脚手架,电光四射开花朵。竞赛旗,迎风舞,扩音器,唱着歌:建筑!建筑!破旧的——拆除!崭新的——建筑!明天的小巷,是社会主义的大路!
揭去盖头鲁沙尔的少女,揭去了黑色的盖头,在大路上行走:我要看那白杨林,我要看那新高楼,马兰花多么鲜美,沙枣枝含笑点头。眼望明光光的大路,再不会摔跟斗,遇上可意的少年人,用不着掀开布角偷偷瞅。彩色的阳光啊,洒在我脸上吧!我要迎着你,向前走,高高扬起头!(注)民主改革以后,大多数妇
女都不愿用蒙面走路了。


第8版()
专栏:

夜游洪泽湖
应节升
这是一个阴霾的夜晚。重重叠叠的乌云,把月亮遮得严严的。东南风呼呼直吹,把洪泽湖水卷起一层又一层的巨浪,像数不清的猛兽,咆哮着扑向石块砌起来的堤岸。筑在长堤上的公路,像一根淡黄色的丝带,紧紧束在湖畔上,蜿蜒伸向远方。我们——我和县委王书记——出了高涧镇,倚着平坦的公路,信步向二河闸走去。远远望去,二河闸就像一条巨龙盘踞在洪泽湖上。我们站在闸上,倚着石栏杆,眺望洪泽湖。四围是白茫茫一片汪洋,我们恍若置身在大海之中。站在闸的侧面,俯首凝视闸门,只见几十股激流,汇集成一股巨大的瀑布,凶猛地穿过闸门,向淮沭新河下游冲去!水流湍急,有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之声,不绝于耳。我正在出神之际,耳边忽然传来了几声“嗨唷嗨唷”的号子声,循着这声音,我发现就在水闸的右前方,隐隐约约地有好几十个黑影在向湖心蠕动。“渔船!”我像发现了奇事似的惊呼了一下。“走!看看捕鱼去,夜间看捕鱼别有风味哩。”王书记不由分说地拉着我就走。我们绕过水闸,越过几处暗滩,踏着软绵绵的沙土地,约莫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刚才渔船出帆的地方。原来这里是一个小村子。村头,用砖头砌了一个跃进门,上面写了几个乌黑的大字:洪明公社第一新村。几排整齐的茅屋,一望而知全是新建的。村前,堤岸呈月牙形,宛若一个天然的港口,还有几只小船停泊在那里。我们径向小船走去,还没到跟前,王书记就拉开了嗓门:
“周队长在吗?”话音未落,那边就搭上了腔:“王书记吗,请过来。”中间的一只小船上,闪出一条人影,只几纵,就跨上了岸,用小跑步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一照面,使我不敢相信,周队长竟是一个白发苍苍、年逾花甲的老头子。他那矫捷的身手和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显示出他是一个久经风险、熟悉渔业操作的老渔民。果然,经过介绍之后,知道他自幼儿就在湖里捕鱼,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他把我们领到一只小船上,一个年轻小伙子,熟练地荡开双桨,船便离开港口,向湖心驶去。这时,周队长便开始向王书记一五一十地汇报起近几天的生产情况来。十天里面,他们已经捕了六万多斤鱼虾了。
船正行驶着,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屏风似的东西,弯弯曲曲地伸展得很远。沿着这东西,小船一会儿拐弯,一会儿抹角,弄得我连方向都辨不出来。我正想问这是什么。“停停!”周队长却向那摇桨的青年一摆手叫了起来。小船戛然停住了。他微侧着身子,谛听着,仿佛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跟着,他顺手拿起一根铁叉,用力向水中一插,往上一提,一条足有十来斤重的大青鱼,正在叉子上拼命地挣扎着。他把鱼放进了舱里,笑嘻嘻地说:“放着安乐窝它不去,进了迷魂阵还想溜走!”
我被他迷惑住了,不禁问:“刚才船行得好好的,您怎么知道附近有鱼?”
“这没什么,鱼也有它的脾气,像这家伙”,他用手指着还在挣扎的大青鱼“最狡猾,一遇风吹草动,它就从水面上一直钻到水底;不过它也很笨,往下钻的时候,总要吐一口气。只要注意那里有水泡向上翻,它就准在那里。”
“那么什么叫迷魂阵呢?”
“喏,这就是。”他指着那屏风似的东西,怕我不懂,又作了补充:“这东西叫簖,是用竹子编起来的,因为它既长又远,弯弯曲曲,鱼儿进来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就叫它迷魂阵。”他一边说一边又用铁叉在水里捞出一个竹篓子来。这个中间
粗两头细的东西,一头有盖子,一头布满了倒刺。他揭开盖子,咕噜一声,倒出许多鱼来。他告诉我,这东西一昼夜可以捕几十斤鱼。
小船继续沿着簖向前行,不一会,又驶向了湖心。湖面上,四面八方影影绰绰的出现了三五成群的鱼
船,欢呼声、嘻笑声隐约可闻。越往前进,风越大,浪越高,小船摇晃得也越厉害。我紧贴着船舱,一颗心忐忑地跳动着,王书记和周队长他们却有说有笑,一点也不在乎。夜深了,时针指向了十二点。周队长本来想把我们送到湖心看看挂钩、张网捕鱼的情形,因为我明天一早还得赶路,只好掉转船头,向来路驶去。谁知,就在拨转船头的时候,蓦地刮起一股疾风,卷起一层巨浪,把我们的小船托起四、五尺高。随着浪头的起伏,小船像悬在半空似的往下直坠,眼看将有被浪头击沉的危险。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周队长一纵身,窜到划桨的小伙子跟前,夺过双桨,顺着浪头下沉之势,振臂一划,小船就像箭一样向前穿去。这个惊险的场面,吓得我一身冷汗,我再忍不住问:“周队长,这么大的风浪,你们不怕危险?”
“这么点点风浪太平常了,您没坐过船,所以觉得很危险。”
“那万一遇上台风呢?”我有点不服气的问:
“台风?那广播电台早就告诉我们啦。”
“电台只报告专区的气候情况,可没单独为你们作天气预报呀!”
“您说的是省里的电台,他说的是咱们县里的电台。”王书记接过去说了。原来政府很重视安全生产,规定了在大风浪中不许出帆捕鱼,并且还特地在县里建了一个无线广播电台,每隔几个钟点,就向渔民作一次气候预报。
夜,更深了;风,不知什么时候变得轻了起来。一轮满月,高悬天空,射出皎洁的光芒。归途中,怀着无限依恋的心情,我不时地向后望望:二河闸被月色一照,像披上一层银色的轻纱,雄峻中透露出几分妩媚;洪泽湖变成了银海,闪闪发光;数不清的渔船黑影,正轻捷活泼地在湖面上穿来穿去。


第8版()
专栏:

又是一条大鱼(麻胶版)
 蔡迪支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打喷嚏唱片
芝加哥是美国灌唱片的总部。控制唱片市场的是荷威德·米勒。
电影演员贴布·汉德,根本不会唱歌,米勒曾经要电影演员汉德在唱片中表演打喷嚏,结果,汉德的唱片“打喷嚏”,去年一年销出二百五十万张。赌棍、三K党人尊尼·雷,灌的一张叫“哭”的唱片,销出三百多万张。何来喷嚏声?连珠炮不停,是谁得感冒?赶快请医生!并非得感冒,不必请医生,这是音乐家,表演新作品!何来号啕声?哀哀痛断魂,谁家遭不幸,死了父母亲?并非遭不幸,死了父母亲。有人放唱片,片名叫“哭声”!天才音乐家,数也数不清,大家等着瞧,还有新产品:苍蝇嗡嗡嗡,母猪哼哼哼…唱得多么好,特点最鲜明!
天 马诗
方 成画


第8版()
专栏:

向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套丛书
 钟绍萱
怎样通过读物向孩子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少年儿童工作者经常关心的问题。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丛书,在这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就是通过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向孩子们讲些共产主义风格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的故事。
这套丛书包括“碧海红心”“曲山探宝”“十五勇士战‘神井’”“白帝城下女英豪”“活神农”“钢铁指挥员”“雪里金刚”“‘急诊医生’”等八本,共收集了将近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真实而感人的。
在“碧海红心”里,我们看到保卫祖国的战士和民兵是怎样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一艘一七五号鱼雷快艇胜利地打沉了敌人的军舰以后,自己也受伤不能返回阵地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艇长和战士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把国旗揣在自己的怀里,怀着坚定的信念在万顷波涛的大海里一定要游回祖国大陆。当他们飘浮在浩翰无垠的海洋上,受到寒冷、饥饿和病痛折磨的时候,当自己在海洋中挣扎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表现了高贵的阶级友爱精神。他们战胜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活神农”里,我们看到县供销社的年轻的营业员杨申子辰,接受了党交给他要开发山区资源的任务,和他的同伴爬上了险峻的五台山,在荒无人迹的山岭里寻找野生植物,他们亲尝各种草,依靠有经验的老农,不断学习有关植物学的知识,终于发现了许多能制酒、榨油、造药的野生花草,打开了五台山的宝藏。在五台山建立了二百多个酿酒、制糖、造纸、榨油、农药等小型综合加工厂,穷山一下子变成宝山。
丛书里还介绍了不少普通劳动者,他们有的是营业员、售票员、饲养员,有的是炊事员、保育员、电话员,等等,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大事迹。“白帝城下女英豪”“钢铁指挥员”“曲山探宝”等几本书所描写的大都是不同岗位上的人们,在劳动中不避艰难,不计报酬而又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故事。
在“‘急诊医生’”里,是反映人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的。“协作送上门”,写青年工人贺狗好在厂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候,为了帮助别人加工零件,自己的革新件数拉下了,在一次评比中,他的车床上的红旗被别人拿去了。经过思想斗争,认清了技术革新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帮助别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于是他更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了。像贺狗好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孩子们身上也正在形成。谁的功课落后了,谁的家里发生了什么困难,全体少先队员和同学们都热情地来帮助,别人的些微进步,大家当成自己的喜事一样高兴。
这套丛书,总的说来,故事比较动人,文字比较浅近,但有些还写得不够生动和细致,文字比较枯燥,特别是,缺乏儿童读物的特色。插图和装帧也同一般成人的通俗读物相似。
希望继续出现这类儿童读物,不仅数量要更多,而且质量要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