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在外祖父家过暑假
黎明
放暑假了,我到外祖父家里去度假期。这里是苏北陇海路旁的一个大村子,既能见天饱尝又大又甜的西瓜,又能随意跳到村旁溪塘里去洗澡……,我很乐意住在这儿;但更主要的,还是外祖父的家庭环境,一种辛勤向上的农家生活,使人过得十分愉快。
外祖父叫黄寿山,六十七岁了,身板硬朗,面色红润,说话响儿叮当的,是个老庄稼把式。往日单干的时节,他的麦子不耩,没人动耩子;他的谷子不摘苗,没人去拉镢头。因为大伙儿信得过他,啥事都眼望着他的行动;今天,他还受着年青一辈的尊敬,不管啥活,生产队长总喜欢找他商量。
几天来,公社里的人们都忙着锄豆子。外祖父、大妗子、二舅和二妗子,四口人包锄一块河滩田。插锄之前,外祖父主持开了一次田头会。他事先没有步量步量,就蛮有把握地指派开了:
“这块田一共三十亩零五分,东西一百三十八垅……,我看呐,呃,”他瞅了二舅一眼:“俺爷俩个每人包八亩,您妯娌俩个每人五亩。下余……。”
大妗子没有吱声,只是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二妗子一眼。二妗子摇摇头,她辫梢上的蝴蝶结忽闪了几下,开腔了:
“干嘛不平均分开呢?俺的锄头同样是铁打的!”“小包工,不拖空,三天以内要完成!”二舅说。“当然准时完成喽!”二妗子用一种挑战的口气回答道:“我正怕咱爹跟不上趟哩!”
三说两说,一家人竟掀起一场竞赛:平均分任务,看谁早完成;最后锄完的,买两个大西瓜请客。
豆苗儿长得有筷子般高,已经团棵了,绿莹莹的怪逗人爱,只是田间杂草丛生,一个眼里冒几棵,有萋萋芽,苦苦菜,芙苗秧和节节草。低洼的地方草比豆苗还高哩!
“咋搞的这样多的草?”我不解地问。
“六月草,棒打倒嘛!”外祖父捋着胡子眯缝着眼说:“今年麦子太好,好的插不进锄,结果不得不少耪一遍;割麦以后紧接着耩豆子。豆子出来接着几场雨,豆子长得不错,杂草也长得凶了……。”
话没说完,五张锄一齐干开了。我手又笨,锄又拙,转眼间就落在后边了。外祖父穿一件蓝布背心,戴着顶半新不旧的斗笠,探着腰弓着背抢在最前面,有时风过,从后面可以看到几绺飘飘洒洒的花白胡须。其他人也都一锄不让地跟在后面,其中以二妗子干的花梢一点,在她“换架”的动作里露出一种跳农作舞的味道。她叫常月娥,是农村业余剧团的一个出名的演员哩!
俗话说,“锄怕三张,牛怕二犋”,就凭这五张锄,一会儿就锄了比打谷场还大的一片。豆苗显得更挺拔了;杂草在脚下扑倒了。
火热的太阳升到当头,天气燥热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是这时绝好的写照。我浑身衣裳都被汗水浸透,好像从水塘里钻出来的一样。“该收工了吧?”我心里才萌出这个念头,就见外祖父忽地歇住锄头:“收兵,天气太热了呵!”
“天早哩!”
“忙甚么!”
“日头越毒越死草哟!”月娥妗子格格地笑了两声:“第一阵您老人家就败了。”
“收兵,收兵,她们不走咱们走!”外祖父向我??嘴:“咱到西边塘里洗洗澡,然后到柳林里美美地睡它一觉……。”
我心里想走,可是脚底板没有动弹,外祖父索性扛起锄头,捅了我一把,说:“你吃不消,孩子!”我跟着走了两步,再扭头回望时,那三个人干得正欢哩!
下午外祖父下田时,已经落后七八垅田了。虽然在摸黑前他硬赶了两三垅田,仍然还差一截子地。我心想:“您老人家是输定了!”
第二天,雄鸡的啼声刚在雾气里飘荡起来的时候,外祖父就爬起身来。我睡意朦胧地问道:“您干嘛起得这样早?”
“锄地去呀!”
“天太早吧?”
“咳,五六月里偷锄地,这会儿下田不算早呀!”他摸起锄头就往外走。我骨碌跳下床来,慌着摸索衣裳。外祖父说:“你歇着吧,青年人睡不足不成!”后来他见我执意要去,也点头应允了。
晨风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面颊、胳肢窝和腿弯儿,给人一种清凉、慰贴的感觉。我这时直觉得两膀生力,锄头减轻了二斤似的,一会儿便锄好了一个“来拐”。外祖父更是精神抖擞,一杆锄舞得风响。
他不会吸烟,歇着的时候便到田里瞎转溜。我远远地看着他。他先走到大妗子、二舅锄过的地段查勘了一番,看神情比较满意,脸上挂着笑容;等他走到二妗子的地段里,神情陡然变了。
“咳,这不是庄稼人做的活儿!”他直着嗓子喊道:“你来瞧吧,喂,捎过锄来!这里的围根草丝毫没有刮掉,垅子里也不干净呐,这,这……不像话!”说着,他抡起锄头就在锄过的地方加起工来。我也跟着动了手。
隔着青纱帐飘来歌声:
太阳没有露脸膛,
夜雾歇在豆架旁,
一锄筑成金垛垛,
两锄打开百宝箱。
三个人影渐渐近了:二妗子走在最前面,她像只花喜鹊儿,一扑闪翅膀就来到跟前:“哈,你们抢先了!”但是,只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她的脸庞泛起两朵红霞。她看出俺爷俩正在替她做返工工作。
“你这叫锄地吗?是替野草梳头哩!”外祖父说。不过,他很快意识到她是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对她应当捺住点性子,嗓门渐渐地变低了:“人混了地,地骗了人,生产队的增产计划指什么完成?”
“我锄的太慌张……”二妗子结结巴巴地说。
“这样儿,”外祖父做了一个示范动作,“眼要看准,手要把稳,挨着苗棵,挖净草根!”
三天过去了,一大块田也准时锄好了。
结果,二舅锄的最快,居第一名;其他人除我锄的最慢殿后外,外祖父就轮到第四名了。他一声不响地买来两个黑油皮大西瓜,说:“咱们有言在先,孩子们,快来吃西瓜吧!”
呃,二妗子怎地不见了?
等了好半天,才发现她走到瓜园那边去了。她向我招招手,叫我帮忙去搬西瓜,路上她说:“这次是我输了,下一次你瞧吧,俺既不会落后,更不会毛糙了。”
到底是谁输了,他们一家还争论了半天。我在旁边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我嘴里正咬着肥硕蜜甜的西瓜哩!


第8版()
专栏:

致大海
戈振缨我是渔民的儿子,生长在大海的怀抱里。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天天跟惊涛骇浪做游戏。浪花像十万匹银鬃骏马,驮我们驰骋在无际的海洋,我们驰骋着,跟大海齐声歌唱,我们的声调啊,像大海般汹涌
豪壮。大海啊!是你给我们这些渔家娃,制造了一身身潜水的盔甲,你教我们伴海豹在海底潜行,你教我们去和剑鱼厮杀……!不,有时你也会柔声细语,像多情的姑娘倾诉心曲,你把爱分给所有的人,最后却忘了分给自己……!可是,大海啊!你并不孤独,你爱过的人儿永远爱你。


第8版()
专栏:

希腊谚语艰苦的地方,才能出英雄。美德的名字是自由,罪恶的名字是奴役。生活在正义当中的人,到哪儿去都是安全的。时间对于正义来说,不论何时都相适宜。如果没有非正义,勇气不成为美德。在正义事业中,弱者也能胜强者。
(蔡师雄译)


第8版()
专栏:

艺术的魅力在哪里?
——听红线女歌唱杂谈
李凌
看了红线女在“关汉卿”一剧中的音乐创造,引起我许多感想。
她在歌唱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相当高度,可以说是横断了粤剧旦角二三十年的歌唱历史,把粤剧声乐艺术水平放在一个新的顶峰,而她却还时刻地兢兢业业诸多推敲,在向前推积,企图把新创造的峰顶砌得更高。
许多人都知道,她的“歌音圆润”、有“龙头凤尾”(即真假嗓音结合得很好)之称,这只是说她的歌喉,得天独厚,天赋很好而已。还没有接触到她那歌唱艺术最可贵的本质。
有了声音,而且“龙头凤尾”,自然很宝贵。戏曲演员中歌喉优美的不乏人,新的声乐工作者中声音嘹亮的也不少,也常常在一些高长音中博得观众的喝彩。而往往有许多人宁愿听像赵燕侠那样声音虽不特别大,而情感真挚,处理细致,
“动人肺腑”的歌唱。
前几年有一些采取西洋方法歌唱的声乐家,就比较单单追求声音宏美,而忽略对歌曲深意的表现(这几年有很大的改进了)。这种情形,正像广东话所说的“得把声”(即只有一片好声音)。当年白居易就对这种唱歌慨叹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这就容易把他所要表现的艺术,变成嘹亮而空洞的音响了。
红线女的歌音自然很好,但是,在“关汉卿”剧中的”“凉州词”、
“窦娥怨”、“蝶双飞”、以及最后一幕的“沉醉东风”,她的歌声所以使得所有的观众,好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所摄住,使人“竟夕意难平”,决不是单纯依靠声音的嘹亮所能达到的。
她在“蝶双飞”一曲中,沉迷得这样深,她推开一切常有的不必要的戏曲程式的约束,直截了当地投入戏剧真实的深处,唱到“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处,如果不是关汉卿提醒她:“生死不言别,千秋共此心”,使她在深沉的忧伤中苏醒过来,她就不知所措了。此时此刻,朱廉秀(红线女扮演的角色)的心怀应该担当多少悲愁、愤恨,在红线女的歌声里就蕴藏着这样的复杂的感情。
红线女的歌唱的艺术分析力是很强的,我们有几位独唱演员,曾经听过她在“打神告庙”中的歌唱,觉得她的歌声的解释和分析那么细致,层次安排那么分明得体,意境的创造那么深刻是很少有的。听过她唱“昭君出塞”的人,恐怕也会同意这种论断。在“蝶双飞”中这种分析力表现得异常突出,每句词意,每段的情绪,都捉摸得比较透彻、深刻,她的歌声包含着柔情、悲切、感激、愤慨、犹豫、果敢……,越来越强烈,即使不看她在台上的动作表情,而她所刻划的心情的感染也一样深入听众的心怀。
有了声音,有了真情,有了声音的分析力,如果选曲不恰当,有时也影响到歌唱的魅力。应该说,红线女在选曲上是很讲究的,并且带有革新的精神。粤剧中有许多唱腔,自然也能表达她们要刻划的情节,像她的“昭君出塞”,就多半是选“乙反二王”、“乙反中板”、“二流”等原有唱腔(但已有改革);那时她加唱的小曲,像“子规啼”、“塞外吟”等,也多是原有小曲或从旧曲中切取一段,而“关汉卿”中的几首标题曲,特别是“蝶双飞”则偏重于沿着广东小曲与唱腔的曲风发展出来的新曲,有点像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这些能独立的曲腔,初步做到了“曲随情变”,听起来亲切而新鲜。
最后一幕的一段独唱,前面几句,我听的那晚可能由于伴奏音乐的声音太轻,而曲调的转折又太大,听起来感到有点零散之外,其他几曲都非常恰当,像“窦娥怨”中的“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引起悲愤的感情是很深的;又像终曲:“刚道声保重将息,教人舍不得”,真是“一声肠一断”。这种尝试,也可以说是创新声的一法。
红线女的声乐技巧相当到家,音域很广,运用自如,这也是刻苦锻炼的结果。
最近我听到一位参加过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独唱的演员说:“这首交响乐虽然是歌唱欢乐,而我唱时,根本就没有欢乐,直到领唱唱完,心情才稍为舒畅一点”。这位演员对待艺术的确比较认真,但是由于“欢乐颂”(交响乐的第四章)的技巧非常困难,往往把一些工夫不是特别老当的演员排在情感的门外了。
红线女显然由于早先下过许多苦功,而且经常不断的刻苦锻炼,把声音技巧上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才能喜、怨、哀、乐,急、缓、紧、弛,强、弱、轻、重随心所欲。
艺术创造还不能由主观愿望所决定,有了声音,有了艺术追求,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技巧,就会把艺术的表现局限在很小的范围。正像元稹在“琵琶歌”中所说的:“灵性甚好功犹浅,急处未得臻幽闲”。
因之,“在艺术创造上带白手套是不行的”这句名言,时刻都应该是我们年青的艺术家的最好的警语。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从一堆烂西红柿引起的
星文
北京有一位妇女用三分钱买了一堆烂西红柿,烧菜用了一些,留下几个,孩子们把它生吃了。第二天,五个孩子都害了痢疾,又吐,又泻。两个严重的,立即住了医院,其余的留在家里治疗。
事后,这位妇女在北京日报上说道:“这件事给我很大教训”。她所得的教训就是:由于他一个人没有认真注意夏季卫生,第一,使孩子们吃了苦;第二,使国家花了钱:“我们家经济情况不大好,政府照顾我们,把孩子住院费、药费、饭费都免了,光老四一人,就花了政府一百六十八块钱呢!”第三,让别人跟着受累,六七个大夫给看病,零售店的李经理还到他家去道歉。她说,“真是给大伙找了不少麻烦”。(北京日报7月13日)。
这的确是很大的教训,有谁还敢轻视这“四要三不要”吗?但是,教训却又不只这些,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不论作什么,都要常常想到个人同大家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本来是普遍存在着的,但是在日常,特别是在生活小事上,往往被人所忽略。只是当“吃了苦头”或者是“给大伙找了不少麻烦”之后,这才来追悔。
这位妇女买烂西红柿,原来只是“图贱”;她那里曾经想到孩子们会因此吃苦,个人会因此破费,国家要因此受损,别人要因此受累呢?
零售店出售烂西红柿,原先怕只是为了减少一点损耗、为国家增加一点收入,他们那里又曾想到,国家反而因此要支付更多的资财。三分钱同一百六十八元相比,这笔账该怎样算法呢?
从勤俭过日子的角度看,两者的打算都不能说坏,但是,由于忽略了烂西红柿同痢疾、又通过痢疾同人体健康、国家资财、医生劳苦等等一系列事物的联系,结果都不能不说很糟。
透过一堆烂西红柿,特别使我们看到,在我们国家里,人同人之间的联系,是空前地紧密了。买烂西红柿的人,尽管事前没有认识到,我吃烂西红柿,同别人有什么相干,但事后他总会认识到,他同别人的牵连却是那样的大: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消耗了多少?在我们国家里,任何人有了灾难,都会得到国家和集体的救援,正因为这样,每个人又对大家负有一种相应的义务,这就是:无论作什么,那怕是吃一口烂西红柿,吐一口痰,放走一个苍蝇、蚊子,时刻都要想到它对集体将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人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彼此间的这种联系,时时想到它,便能使集体主义原则,更好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如果这样,“我自作自受,碍着你什么事”的话大概就会从我们的意识里和嘴里逐渐消失了。


第8版()
专栏:

茅台酒之乡
何世红
川黔边境,有不少这样的小径:低矮的柞树林和马桑林蓊蓊郁郁的,把头上的天遮得只剩一线。一面是悬岩峭壁,巨石巍峨;一面是赤水河水正泛滥着混浊的波涛,一浪追一浪地奔逐前去。河上,薄雾缭绕,水鸟低飞,小船沐浴在一抹乳白色的云烟下面……。
我踏着这样幽僻的小径,奔向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之乡。
茅台现在是仁怀县治所在地。她誉满全球,就因为她盛产茅台酒。
二百五十年前,茅台只不过是一个仅有寥寥几户人家的渔村。青葱的山,碧绿的水,丰盛的茅草和夹岸的芦花,把她打扮得像一个睡美人,朴素而又美丽。1704年,陕西凤翔府岐山县有一姓郭的盐商经商到了此地,见这小小渔村依山傍水,风光明媚,便定居下来,并且在这里招雇工人开了个小作坊,仿照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和陕西凤翔的西凤酒的酿造方法,制成了茅酒。以后,茅台成立了成义、荣和、恒兴三个厂号,自称华茅、王茅、粳茅三家,专业经营,酿造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1919年,世界各国在南美洲的巴拿马召开闻名于世的酒赛会,我国的八大名酒也在参加比赛之列。当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很低,外国资本家总想贬低茅酒的地位,但茅酒的无色透明、醇香回甜的特色,不能不使那些大肚皮们惊叹不已,赛会仍只得把质量该属第一的茅台酒评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白兰地。
尽管茅酒负有盛名,茅台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但那时,由于资本家夺取了酿造技术的独占权,他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惜采用种种手段残酷地剥削工人和压制茅酒的生产,因而产量一直很低,最高年产量只达到过六十吨。茅酒工也仍然摆脱不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悲惨境遇。一直到解放后,这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花——茅酒,才放出了奇异的光彩。
几年来,党和政府对茅酒的生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国家先后投资了一百九十多万元,新建了厂房一万零九百多平方米,比解放前的建筑面积增加三十四倍多。去年,茅酒的年产量达到了六百二十七吨,较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提高了近十倍。如今,它不但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而且有极其广阔的国外市场。尝到茅台酒的人,都以能喝到这甘美的玉液琼浆而感到无上的幸运……
当你站在山坡上俯视茅台:这里,从杨柳塆到大田坎三里多路的坡地上,一列列高大宽阔的新式厂房,整齐而明晰地排列在赤水河边,高耸云天的烟囱浓烟缭绕,长龙般的抽水机滚滚转动。
从老市区跨过浮桥,向茅酒厂走去。越过那些穿梭来往、呜呜直叫的运货架车和汽车,迎着你的是工人同志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神采焕发的笑脸。以及阵阵诱人的茅酒的清香。工人们正在忙着掀糟、放药、蒸烤、装箱,一个个谈笑风生,歌声不绝。
几年来,茅酒厂的工人同志们在生产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先后派了厂长王少彬、老技师郑一新、青年工人卢登常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获得了国务院、团中央和贵州省人委的金字红旗。今年,为了迎接祖国的十周年大庆,大伙商议要酿出千吨以上的茅酒。全厂职工已经超额完成了前五个月的生产计划,在提早完成第二季度的生产任务向七一献礼的鼓舞下,同志们个个干劲冲天,千方百计地改进操作,实行巧战。酿烤车间的工人告诉我:“目前,制药、磨粮、吸水已作到全部机器操作,绝大多数车间实现了运输车子化、滚珠轴承化、甑子开门化和瓶子倒浆化。”不久,随着全部机械化的系统实现,那时,体力劳动不只将大大减轻,而且透明的酒液将像一股银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以有我们的“酒中王”而自豪?是否想闻一闻茅酒的芳香?让我们遥祝为我们生产茅酒的人们的健康吧!


第8版()
专栏:

下甸庙窑群(国画)
徐湄君


第8版()
专栏:

在外祖父家过暑假
黎明
放暑假了,我到外祖父家里去度假期。这里是苏北陇海路旁的一个大村子,既能见天饱尝又大又甜的西瓜,又能随意跳到村旁溪塘里去洗澡……,我很乐意住在这儿;但更主要的,还是外祖父的家庭环境,一种辛勤向上的农家生活,使人过得十分愉快。
外祖父叫黄寿山,六十七岁了,身板硬朗,面色红润,说话响儿叮当的,是个老庄稼把式。往日单干的时节,他的麦子不耩,没人动耩子;他的谷子不摘苗,没人去拉镢头。因为大伙儿信得过他,啥事都眼望着他的行动;今天,他还受着年青一辈的尊敬,不管啥活,生产队长总喜欢找他商量。
几天来,公社里的人们都忙着锄豆子。外祖父、大妗子、二舅和二妗子,四口人包锄一块河滩田。插锄之前,外祖父主持开了一次田头会。他事先没有步量步量,就蛮有把握地指派开了:
“这块田一共三十亩零五分,东西一百三十八垅……,我看呐,呃,”他瞅了二舅一眼:“俺爷俩个每人包八亩,您妯娌俩个每人五亩。下余……。”
大妗子没有吱声,只是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二妗子一眼。二妗子摇摇头,她辫梢上的蝴蝶结忽闪了几下,开腔了:
“干嘛不平均分开呢?俺的锄头同样是铁打的!”“小包工,不拖空,三天以内要完成!”二舅说。“当然准时完成喽!”二妗子用一种挑战的口气回答道:“我正怕咱爹跟不上趟哩!”
三说两说,一家人竟掀起一场竞赛:平均分任务,看谁早完成;最后锄完的,买两个大西瓜请客。
豆苗儿长得有筷子般高,已经团棵了,绿莹莹的怪逗人爱,只是田间杂草丛生,一个眼里冒几棵,有萋萋芽,苦苦菜,芙苗秧和节节草。低洼的地方草比豆苗还高哩!
“咋搞的这样多的草?”我不解地问。
“六月草,棒打倒嘛!”外祖父捋着胡子眯缝着眼说:“今年麦子太好,好的插不进锄,结果不得不少耪一遍;割麦以后紧接着耩豆子。豆子出来接着几场雨,豆子长得不错,杂草也长得凶了……。”
话没说完,五张锄一齐干开了。我手又笨,锄又拙,转眼间就落在后边了。外祖父穿一件蓝布背心,戴着顶半新不旧的斗笠,探着腰弓着背抢在最前面,有时风过,从后面可以看到几绺飘飘洒洒的花白胡须。其他人也都一锄不让地跟在后面,其中以二妗子干的花梢一点,在她“换架”的动作里露出一种跳农作舞的味道。她叫常月娥,是农村业余剧团的一个出名的演员哩!
俗话说,“锄怕三张,牛怕二犋”,就凭这五张锄,一会儿就锄了比打谷场还大的一片。豆苗显得更挺拔了;杂草在脚下扑倒了。
火热的太阳升到当头,天气燥热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是这时绝好的写照。我浑身衣裳都被汗水浸透,好像从水塘里钻出来的一样。“该收工了吧?”我心里才萌出这个念头,就见外祖父忽地歇住锄头:“收兵,天气太热了呵!”
“天早哩!”
“忙甚么!”
“日头越毒越死草哟!”月娥妗子格格地笑了两声:“第一阵您老人家就败了。”
“收兵,收兵,她们不走咱们走!”外祖父向我??嘴:“咱到西边塘里洗洗澡,然后到柳林里美美地睡它一觉……。”
我心里想走,可是脚底板没有动弹,外祖父索性扛起锄头,捅了我一把,说:“你吃不消,孩子!”我跟着走了两步,再扭头回望时,那三个人干得正欢哩!
下午外祖父下田时,已经落后七八垅田了。虽然在摸黑前他硬赶了两三垅田,仍然还差一截子地。我心想:“您老人家是输定了!”
第二天,雄鸡的啼声刚在雾气里飘荡起来的时候,外祖父就爬起身来。我睡意朦胧地问道:“您干嘛起得这样早?”
“锄地去呀!”
“天太早吧?”
“咳,五六月里偷锄地,这会儿下田不算早呀!”他摸起锄头就往外走。我骨碌跳下床来,慌着摸索衣裳。外祖父说:“你歇着吧,青年人睡不足不成!”后来他见我执意要去,也点头应允了。
晨风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面颊、胳肢窝和腿弯儿,给人一种清凉、慰贴的感觉。我这时直觉得两膀生力,锄头减轻了二斤似的,一会儿便锄好了一个“来拐”。外祖父更是精神抖擞,一杆锄舞得风响。
他不会吸烟,歇着的时候便到田里瞎转溜。我远远地看着他。他先走到大妗子、二舅锄过的地段查勘了一番,看神情比较满意,脸上挂着笑容;等他走到二妗子的地段里,神情陡然变了。
“咳,这不是庄稼人做的活儿!”他直着嗓子喊道:“你来瞧吧,喂,捎过锄来!这里的围根草丝毫没有刮掉,垅子里也不干净呐,这,这……不像话!”说着,他抡起锄头就在锄过的地方加起工来。我也跟着动了手。
隔着青纱帐飘来歌声:
太阳没有露脸膛,
夜雾歇在豆架旁,
一锄筑成金垛垛,
两锄打开百宝箱。
三个人影渐渐近了:二妗子走在最前面,她像只花喜鹊儿,一扑闪翅膀就来到跟前:“哈,你们抢先了!”但是,只那么一眨眼的工夫,她的脸庞泛起两朵红霞。她看出俺爷俩正在替她做返工工作。
“你这叫锄地吗?是替野草梳头哩!”外祖父说。不过,他很快意识到她是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对她应当捺住点性子,嗓门渐渐地变低了:“人混了地,地骗了人,生产队的增产计划指什么完成?”
“我锄的太慌张……”二妗子结结巴巴地说。
“这样儿,”外祖父做了一个示范动作,“眼要看准,手要把稳,挨着苗棵,挖净草根!”
三天过去了,一大块田也准时锄好了。
结果,二舅锄的最快,居第一名;其他人除我锄的最慢殿后外,外祖父就轮到第四名了。他一声不响地买来两个黑油皮大西瓜,说:“咱们有言在先,孩子们,快来吃西瓜吧!”
呃,二妗子怎地不见了?
等了好半天,才发现她走到瓜园那边去了。她向我招招手,叫我帮忙去搬西瓜,路上她说:“这次是我输了,下一次你瞧吧,俺既不会落后,更不会毛糙了。”
到底是谁输了,他们一家还争论了半天。我在旁边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我嘴里正咬着肥硕蜜甜的西瓜哩!


第8版()
专栏:

致大海
戈振缨我是渔民的儿子,生长在大海的怀抱里。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天天跟惊涛骇浪做游戏。浪花像十万匹银鬃骏马,驮我们驰骋在无际的海洋,我们驰骋着,跟大海齐声歌唱,我们的声调啊,像大海般汹涌
豪壮。大海啊!是你给我们这些渔家娃,制造了一身身潜水的盔甲,你教我们伴海豹在海底潜行,你教我们去和剑鱼厮杀……!不,有时你也会柔声细语,像多情的姑娘倾诉心曲,你把爱分给所有的人,最后却忘了分给自己……!可是,大海啊!你并不孤独,你爱过的人儿永远爱你。


第8版()
专栏:

希腊谚语艰苦的地方,才能出英雄。美德的名字是自由,罪恶的名字是奴役。生活在正义当中的人,到哪儿去都是安全的。时间对于正义来说,不论何时都相适宜。如果没有非正义,勇气不成为美德。在正义事业中,弱者也能胜强者。
(蔡师雄译)


第8版()
专栏:

艺术的魅力在哪里?
——听红线女歌唱杂谈
李凌
看了红线女在“关汉卿”一剧中的音乐创造,引起我许多感想。
她在歌唱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相当高度,可以说是横断了粤剧旦角二三十年的歌唱历史,把粤剧声乐艺术水平放在一个新的顶峰,而她却还时刻地兢兢业业诸多推敲,在向前推积,企图把新创造的峰顶砌得更高。
许多人都知道,她的“歌音圆润”、有“龙头凤尾”(即真假嗓音结合得很好)之称,这只是说她的歌喉,得天独厚,天赋很好而已。还没有接触到她那歌唱艺术最可贵的本质。
有了声音,而且“龙头凤尾”,自然很宝贵。戏曲演员中歌喉优美的不乏人,新的声乐工作者中声音嘹亮的也不少,也常常在一些高长音中博得观众的喝彩。而往往有许多人宁愿听像赵燕侠那样声音虽不特别大,而情感真挚,处理细致,
“动人肺腑”的歌唱。
前几年有一些采取西洋方法歌唱的声乐家,就比较单单追求声音宏美,而忽略对歌曲深意的表现(这几年有很大的改进了)。这种情形,正像广东话所说的“得把声”(即只有一片好声音)。当年白居易就对这种唱歌慨叹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这就容易把他所要表现的艺术,变成嘹亮而空洞的音响了。
红线女的歌音自然很好,但是,在“关汉卿”剧中的”“凉州词”、
“窦娥怨”、“蝶双飞”、以及最后一幕的“沉醉东风”,她的歌声所以使得所有的观众,好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所摄住,使人“竟夕意难平”,决不是单纯依靠声音的嘹亮所能达到的。
她在“蝶双飞”一曲中,沉迷得这样深,她推开一切常有的不必要的戏曲程式的约束,直截了当地投入戏剧真实的深处,唱到“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处,如果不是关汉卿提醒她:“生死不言别,千秋共此心”,使她在深沉的忧伤中苏醒过来,她就不知所措了。此时此刻,朱廉秀(红线女扮演的角色)的心怀应该担当多少悲愁、愤恨,在红线女的歌声里就蕴藏着这样的复杂的感情。
红线女的歌唱的艺术分析力是很强的,我们有几位独唱演员,曾经听过她在“打神告庙”中的歌唱,觉得她的歌声的解释和分析那么细致,层次安排那么分明得体,意境的创造那么深刻是很少有的。听过她唱“昭君出塞”的人,恐怕也会同意这种论断。在“蝶双飞”中这种分析力表现得异常突出,每句词意,每段的情绪,都捉摸得比较透彻、深刻,她的歌声包含着柔情、悲切、感激、愤慨、犹豫、果敢……,越来越强烈,即使不看她在台上的动作表情,而她所刻划的心情的感染也一样深入听众的心怀。
有了声音,有了真情,有了声音的分析力,如果选曲不恰当,有时也影响到歌唱的魅力。应该说,红线女在选曲上是很讲究的,并且带有革新的精神。粤剧中有许多唱腔,自然也能表达她们要刻划的情节,像她的“昭君出塞”,就多半是选“乙反二王”、“乙反中板”、“二流”等原有唱腔(但已有改革);那时她加唱的小曲,像“子规啼”、“塞外吟”等,也多是原有小曲或从旧曲中切取一段,而“关汉卿”中的几首标题曲,特别是“蝶双飞”则偏重于沿着广东小曲与唱腔的曲风发展出来的新曲,有点像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这些能独立的曲腔,初步做到了“曲随情变”,听起来亲切而新鲜。
最后一幕的一段独唱,前面几句,我听的那晚可能由于伴奏音乐的声音太轻,而曲调的转折又太大,听起来感到有点零散之外,其他几曲都非常恰当,像“窦娥怨”中的“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引起悲愤的感情是很深的;又像终曲:“刚道声保重将息,教人舍不得”,真是“一声肠一断”。这种尝试,也可以说是创新声的一法。
红线女的声乐技巧相当到家,音域很广,运用自如,这也是刻苦锻炼的结果。
最近我听到一位参加过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独唱的演员说:“这首交响乐虽然是歌唱欢乐,而我唱时,根本就没有欢乐,直到领唱唱完,心情才稍为舒畅一点”。这位演员对待艺术的确比较认真,但是由于“欢乐颂”(交响乐的第四章)的技巧非常困难,往往把一些工夫不是特别老当的演员排在情感的门外了。
红线女显然由于早先下过许多苦功,而且经常不断的刻苦锻炼,把声音技巧上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才能喜、怨、哀、乐,急、缓、紧、弛,强、弱、轻、重随心所欲。
艺术创造还不能由主观愿望所决定,有了声音,有了艺术追求,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技巧,就会把艺术的表现局限在很小的范围。正像元稹在“琵琶歌”中所说的:“灵性甚好功犹浅,急处未得臻幽闲”。
因之,“在艺术创造上带白手套是不行的”这句名言,时刻都应该是我们年青的艺术家的最好的警语。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从一堆烂西红柿引起的
星文
北京有一位妇女用三分钱买了一堆烂西红柿,烧菜用了一些,留下几个,孩子们把它生吃了。第二天,五个孩子都害了痢疾,又吐,又泻。两个严重的,立即住了医院,其余的留在家里治疗。
事后,这位妇女在北京日报上说道:“这件事给我很大教训”。她所得的教训就是:由于他一个人没有认真注意夏季卫生,第一,使孩子们吃了苦;第二,使国家花了钱:“我们家经济情况不大好,政府照顾我们,把孩子住院费、药费、饭费都免了,光老四一人,就花了政府一百六十八块钱呢!”第三,让别人跟着受累,六七个大夫给看病,零售店的李经理还到他家去道歉。她说,“真是给大伙找了不少麻烦”。(北京日报7月13日)。
这的确是很大的教训,有谁还敢轻视这“四要三不要”吗?但是,教训却又不只这些,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不论作什么,都要常常想到个人同大家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本来是普遍存在着的,但是在日常,特别是在生活小事上,往往被人所忽略。只是当“吃了苦头”或者是“给大伙找了不少麻烦”之后,这才来追悔。
这位妇女买烂西红柿,原来只是“图贱”;她那里曾经想到孩子们会因此吃苦,个人会因此破费,国家要因此受损,别人要因此受累呢?
零售店出售烂西红柿,原先怕只是为了减少一点损耗、为国家增加一点收入,他们那里又曾想到,国家反而因此要支付更多的资财。三分钱同一百六十八元相比,这笔账该怎样算法呢?
从勤俭过日子的角度看,两者的打算都不能说坏,但是,由于忽略了烂西红柿同痢疾、又通过痢疾同人体健康、国家资财、医生劳苦等等一系列事物的联系,结果都不能不说很糟。
透过一堆烂西红柿,特别使我们看到,在我们国家里,人同人之间的联系,是空前地紧密了。买烂西红柿的人,尽管事前没有认识到,我吃烂西红柿,同别人有什么相干,但事后他总会认识到,他同别人的牵连却是那样的大: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消耗了多少?在我们国家里,任何人有了灾难,都会得到国家和集体的救援,正因为这样,每个人又对大家负有一种相应的义务,这就是:无论作什么,那怕是吃一口烂西红柿,吐一口痰,放走一个苍蝇、蚊子,时刻都要想到它对集体将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人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彼此间的这种联系,时时想到它,便能使集体主义原则,更好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如果这样,“我自作自受,碍着你什么事”的话大概就会从我们的意识里和嘴里逐渐消失了。


第8版()
专栏:

茅台酒之乡
何世红
川黔边境,有不少这样的小径:低矮的柞树林和马桑林蓊蓊郁郁的,把头上的天遮得只剩一线。一面是悬岩峭壁,巨石巍峨;一面是赤水河水正泛滥着混浊的波涛,一浪追一浪地奔逐前去。河上,薄雾缭绕,水鸟低飞,小船沐浴在一抹乳白色的云烟下面……。
我踏着这样幽僻的小径,奔向驰名中外的茅台酒之乡。
茅台现在是仁怀县治所在地。她誉满全球,就因为她盛产茅台酒。
二百五十年前,茅台只不过是一个仅有寥寥几户人家的渔村。青葱的山,碧绿的水,丰盛的茅草和夹岸的芦花,把她打扮得像一个睡美人,朴素而又美丽。1704年,陕西凤翔府岐山县有一姓郭的盐商经商到了此地,见这小小渔村依山傍水,风光明媚,便定居下来,并且在这里招雇工人开了个小作坊,仿照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和陕西凤翔的西凤酒的酿造方法,制成了茅酒。以后,茅台成立了成义、荣和、恒兴三个厂号,自称华茅、王茅、粳茅三家,专业经营,酿造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1919年,世界各国在南美洲的巴拿马召开闻名于世的酒赛会,我国的八大名酒也在参加比赛之列。当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很低,外国资本家总想贬低茅酒的地位,但茅酒的无色透明、醇香回甜的特色,不能不使那些大肚皮们惊叹不已,赛会仍只得把质量该属第一的茅台酒评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白兰地。
尽管茅酒负有盛名,茅台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但那时,由于资本家夺取了酿造技术的独占权,他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惜采用种种手段残酷地剥削工人和压制茅酒的生产,因而产量一直很低,最高年产量只达到过六十吨。茅酒工也仍然摆脱不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悲惨境遇。一直到解放后,这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花——茅酒,才放出了奇异的光彩。
几年来,党和政府对茅酒的生产,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国家先后投资了一百九十多万元,新建了厂房一万零九百多平方米,比解放前的建筑面积增加三十四倍多。去年,茅酒的年产量达到了六百二十七吨,较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提高了近十倍。如今,它不但销售于国内各大城市,而且有极其广阔的国外市场。尝到茅台酒的人,都以能喝到这甘美的玉液琼浆而感到无上的幸运……
当你站在山坡上俯视茅台:这里,从杨柳塆到大田坎三里多路的坡地上,一列列高大宽阔的新式厂房,整齐而明晰地排列在赤水河边,高耸云天的烟囱浓烟缭绕,长龙般的抽水机滚滚转动。
从老市区跨过浮桥,向茅酒厂走去。越过那些穿梭来往、呜呜直叫的运货架车和汽车,迎着你的是工人同志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神采焕发的笑脸。以及阵阵诱人的茅酒的清香。工人们正在忙着掀糟、放药、蒸烤、装箱,一个个谈笑风生,歌声不绝。
几年来,茅酒厂的工人同志们在生产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先后派了厂长王少彬、老技师郑一新、青年工人卢登常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获得了国务院、团中央和贵州省人委的金字红旗。今年,为了迎接祖国的十周年大庆,大伙商议要酿出千吨以上的茅酒。全厂职工已经超额完成了前五个月的生产计划,在提早完成第二季度的生产任务向七一献礼的鼓舞下,同志们个个干劲冲天,千方百计地改进操作,实行巧战。酿烤车间的工人告诉我:“目前,制药、磨粮、吸水已作到全部机器操作,绝大多数车间实现了运输车子化、滚珠轴承化、甑子开门化和瓶子倒浆化。”不久,随着全部机械化的系统实现,那时,体力劳动不只将大大减轻,而且透明的酒液将像一股银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以有我们的“酒中王”而自豪?是否想闻一闻茅酒的芳香?让我们遥祝为我们生产茅酒的人们的健康吧!


第8版()
专栏:

下甸庙窑群(国画)
徐湄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