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公社威力强 土地变了样
小丘并大丘 早稻增产多
侯市大队树立平整土地 改良土壤 提高产量的榜样
本报长沙27日电 湖南攸县莲塘坳公社侯市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几年来坚持稻田小丘并大丘、改良土壤工作,今年创造了百亩大丘早稻高产纪录。这个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的威力;同时也为南方水稻地区将来实现机械化操作准备了大片平整的土地。
攸县莲塘坳公社侯市大队百亩大丘今年获得大丰收,亩产八百一十四斤半,比去年增产73.2%。当我们访问百亩大丘的时候,首先看到这是约有八十多亩连成一片、一平如镜的水稻田;在田中间有一条漫长的人行道,田的四周围绕着一条自流灌溉的小水渠。在南方看惯了高低悬殊、被田塍分成一小丘一小丘的耕地,乍看到这样大面积平整的水稻田,真是新鲜的很。
原来,百亩大丘的前身是八十二亩多的零星小块的水稻田,土质不好,田塍多,耕作不方便,产量很低。多年来人们就希望着改良土壤,把小丘并成大丘,提高单位产量。但在小农经济时代,这个美好的希望是无法大规模实现的。1955年冬天,随着初级社的成立,人们开始了并小丘为大丘的工作。头一年,把两丘田合并成六亩多的大丘。第二年,又并成十六亩大丘。去年春天,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为二十亩大丘。每一次并丘,都收到了便于操作、工效提高,因挖去田塍而增加耕地面积,因平整土地结合改良土壤的三重功效,水稻产量逐年增加。几年来一直领导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的支部书记颜保元,去年就因为二十亩大丘增产有出色的成绩,出席过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今年开春,社员们看到二十亩大丘的优越性,就有继续改小丘的要求。这时颜保元已担任了莲塘坳人民公社侯市大队大队长。他向公社党委和大队委员会建议,专门组织一个试验场,在二十亩大丘基础上搞一个百亩大丘。公社党委批准后,试验场成立了,他担任试验场的支部书记,就领导着一部分社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攸县是半山区、半丘陵地带,试验场的土地虽然比较平坦,但这三十多丘有八十多亩面积的稻田,高低相差也有一尺多。水稻田与旱地不同,不是一平如镜,就不能插秧。有的人看到工程艰巨,动摇了。颜保元的态度很坚决。他用历年来小丘并大丘取得丰收的优越性说服大家,他相信有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有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有几年来平整土地的经验,只要发挥社员的干劲,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果然,他和社员们开了四次座谈会,解决困难的办法,就一条一条地都找到了。
在地势低的地方,他们计划到河边挑烂河泥来填,这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壤,填到田里能加高地面,又能起改良土质的作用。地势高的地方,就大搞深耕,并且从高田底下挖出黄土来,填平小水塘。不必要的田塍都挖掉,田塍底下的土质不肥,又挖出来,重填上肥沃的表土……
有办法,就有了干劲。2月底,建设百亩大丘的工程全面开工,虽然工程艰巨,但社员们干劲很大,劳动了一个月,土地平整了,也赶上了插秧的季节。从此,在周围零星小丘的包围中,一个耕作便利、改良了土壤、扩大耕地面积的百亩大丘出现了。如果有拖拉机的话,尽可以在这块平整的田地里自由地奔驰。
在攸县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八十多亩连成一片的水稻田。因此,在插秧以后几个月的时间内,百亩大丘就成为人们参观、访问的对象。从此在攸县树起了一面大面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农田基本建设取得胜利的红旗。
逐步把百亩大丘的经验推广,攸县的农业生产不但眼前就可收到提高产量,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的功效;而且为不远的将来实现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傅新启、高长任、李沁源)


第3版()
专栏:

“败子田”丰收记
周光耀 刘督祥
7月9日,中共湖南攸县监委会孙书记来到了银坑公社钟佳桥大队阳子江生产队,正准备下田割禾,一个小伙子连蹦带跳到了他面前,喊道:“孙书记!孙书记!‘败子田’翻了身,你快去验收。”
说完,他拉着孙书记的手就往木底塘跑。这时,白发苍苍、年已九十岁的何公公笑哈哈的跟在后面来了。孙书记望着老人问道:“老大爷,天气这么热,你到那儿去?”何公公说:“看谷子去。”三个人有说有笑往前走去。何公公用手比划着向孙书记说:
“这块田在木底塘,一共有三百一十二丘,十九亩七分大,在我手里耕种了三十年,总不翻身。田四周是高山,山上的树被罗丰南土匪砍光了。冲尾上只有五尺宽的口,落得一刻雨,分不清天南地北;十天不落雨,木底塘朝天。讲土质,作砖瓦是上装货,就是不长粮食。我作了三十年,风调雨顺的好年成,一亩收得八十斤谷;干旱、水涝年景,花了工不算数,还要赔本。‘民国’元年,我打算作杂粮,东家不讲理,说鬼话,他说‘掐指一算,今年不下肥有十熟收成’,逼着我作禾。这一年,我只休息过两天,光穿的草鞋就用了四担禾秆。鬼打的天爷不争气,连遭四次洪水,重插了四遍秧;后来又遭了虫灾,一亩只收四十斤毛谷。我算了算,收的谷连农具租钱、草鞋费都不够。我硬着心肠,把家具卖得精光,还了东家的租谷。投下石头,死了这条心,不作木底塘这块田了。那时有人唱出一首歌子:木底塘,鬼地方,吸人血,磨人王;洪水来,苗儿光;干旱天,遭大荒;累得死,没下场。因此,大家就把这块田叫做了‘败子田’。”
他们说着走着,翻过了两座山,扮桶的响声、歌声和吆喝声,冲破了山冲里的沉寂。何公公揩了揩泪花,脸上皱纹里出现了笑容,继续说:“从那年起,几十年我没有再来过‘败子田’。听人们说,自从我外出后,这块田荒了好多年。今年前些时听说‘败子田’的禾长得好,早就想来看一看,就是敬老院的人说我老了,不肯让我出来。今天我的心关不住了。偷着跑出来了。”
验收开始了,孙书记掌着秤,一担担十粒五双的谷子从山上担下去。何公公像个小孩似的,一会抓把谷子揉摸揉摸,一会抓把谷子放在鼻子上闻闻。
中午,社员们都午睡了。孙书记、何公公和总支书记陈兆凡还在高兴地谈着。陈兆凡对孙书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木底塘‘败子田’的变化硬写得一本书。这块田抛荒到1949年才开过来,这几年在山上植了树,挖了鱼鳞坑,年年改良土壤。1952年亩产二百八十斤;1955年亩产三百一十斤;1957年高级社改种双季稻,亩产三百七十斤;1958年亩产四百四十五斤。去年下半年公社化后,社员们说,这下力量更大了,提出‘向低产田进军,叫败子田彻底翻身’的口号。为了在这里修个水库,蓄山上的洪水,灌下面的田,社员们出了大力。老艺工刘冬林突击了十天,架设了两段五里长的索道,运沙子上山。修涵洞缺火砖,砖匠蔡祖仔用竹篾编成模型,把黄泥、石灰、白骨泥混合,在当地制成了涵管,用茅柴烧得像石头那样硬。水库修好了,人们又挖了二百六十多个鱼鳞坑,每个坑下面还修一个蓄水坝。尽管今年前一时期久雨不停,可是满山的水都被水库、鱼鳞坑、蓄水坝‘吃掉’了。”接着,陈兆凡又讲起这里的耕作情形:“去年冬天,用密犁套犁的方法,加深了三寸泥脚。12月间来了个‘人牛上山,坐山积肥’,我和二十多个社员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田犁翻后每亩下了近二百担猪牛粪,铺上一层禾草、糠壳和树叶;第二次犁耙时,又一起放了一千六百担坑粪,挑进去近六千担漫沙泥;第三次又下三千担塘泥;第四次又下凼子肥、人粪、青肥等五千五百多担。几十年来被认为无法改造的瘠田,一下子变成了‘肉钵田’。有了肥又要治虫。这里年年受虫害。今年社员们说:古时有人用斧头劈山救母,我们的镰刀比他的斧头还利,要来个劈山治虫。组织了二十个‘劈山军’,把楼梯接架起来,用绳子捆着腰,一个个往高墈上爬。砍草时远一点的砍不到,把镰刀绑在长竹把上砍。只三天时间,砍光了三里多长、三丈多高山崖上的杂草,捣毁了虫窝。我们又制造了土药,发现虫子就治。社员艾友元用设陷阱、毒杀、假人、风梆、水梆许多办法,制服了这里的野兽和田鼠。今年插的南特号,很适宜土性;插3×7寸,密度适当。田间管理做得细致,又防止了倒伏。”
说到这里,陈兆凡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感叹地说:“这块田往年处理的时候,总是个难题。可是如今变了样,公社力量真不小啊!”
下午谷子收完了,记码员把数字总垅,一共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七斤十二两,平均每亩收毛谷七百七十六斤。实收干谷一万二千二百一十四斤四两,平均每亩六百二十斤多一点,比去年早晚两季收成还增产39%强。何公公一把拉住孙书记的手,一字一板地说:“四十多年前,我在木底塘死了的这颗心,现在又活起来了。不光我老汉越活越年轻,连我作过三十年的‘败子田’也彻底翻了身。”(附图片)
马克插图


第3版()
专栏:

修好水库抗干旱 从此低产变高产
龙塘公社早稻多种多收
据新华社广州27日电 广东省雷南县一向干旱低产的龙塘公社,今年早稻获得公社化后第一次多种丰产多收。
这个公社今年早稻种植面积从去年一万八千亩扩大到二万三千亩,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75.5%,单位面积产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四成。
龙塘公社是长期受旱又受水灾的低产地区,而且人少地多。去年公社化以后,由于大搞水利建设,建成了两座受益面积万亩以上的大水库和五个灌溉一千亩以上的水库。全社三万多亩田开始有了能抗旱六十天以上的水利设备,这就使广大群众长期渴望高产的愿望成了可能。
为实现种得多又种得好,这个公社首先将一万四千亩耕地深翻,平整了土地和修好自流排灌沟,保证扩种田用水的需要。同时,全社今年还抓紧了提早备耕,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施足底肥等措施。插秧以后又普遍追肥三次,使绝大部分禾苗生长平衡,获得全面丰收。


第3版()
专栏:

社员争夸公社好 领导“双抢”有力量
沙石公社胜利结束夏收夏种
进度快 质量高 比往年缩短一半时间
本报赣州27日电 人民公社组织与领导生产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江西赣县沙石人民公社既快又好地完成夏收夏种任务的事例,又一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早稻推行了密植和扩大了晚稻播种面积,江西赣县沙石公社今年夏收夏种任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但是去年抢收抢种为期一个月,今年全社在十六天内就结束了夏收夏种。沙石公社全体社员都认为:今年夏收夏种进度快、质量好是人民公社带来的。
准备得又早又充分,是沙石公社领导夏收夏种的一个突出特点。过去一般是收割前两三天才做收割准备;收了之后,再做抢种的准备,往往因为时间来不及,临阵缺工具,队伍零乱,工效不高。今年公社改变了这种状况,早在收割前半月就做好了思想和物资准备。首先,公社领导社员开展了怎样收好种好的大辩论,纠正了部分社员认为季节早、可以慢慢来的思想。在武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大家讨论,制订了收好种好的十项具体措施,全社共同执行。其次,组织铁、木、篾工添置了五千多件工具,整修了旧农具和仓库。第三,公社加强了对收种工作的领导,公社书记、主任和主要负责干部都深入生产队,具体领导收种。在开始收割前五天,公社对各生产队对物资准备还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发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使个个生产队都把物资准备得一应俱全。采取上述措施之后,武装了社员的思想,有领导、有组织、有工具,临阵队伍不乱、武器不缺,为顺利完成收种任务创造了条件。
更合理地使用劳力和组织协作,是沙石公社在领导生产上的另一个显著进步。例如,劳力分工比过去更明确、细致,劳动组织更健全。公社根据过去的经验,按照劳力强弱和技术特长,分门别类地成立了收割、晒谷、犁耙、管水、后勤等小组,分组划地段包干生产任务,责任分明。此外,对细小工夫也做了明确分工。如收割组负责割禾、运禾草上岸,晒谷组负责翻晒、运谷进仓。这样科学地分工,每个社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项项生产有人做,秩序井井有条,因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公社的劳动定额比过去更加合理了,而且完全落了实。公社在全面安排劳力之后,组织社员深入讨论了对劳动定额的意见,然后根据社员的意见制订劳动定额,再经过社员大会通过后统一执行。这样确定的劳动定额,社员个个满意,生产劲头更大。他们说:“定额计酬合理,我们越干越有劲。”公社更发挥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越性,开展了夏收夏种的大协作。在协作中坚持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同时和调度安排得当,工效高、农活质量好,使任务重的队都能及时赶上进度。
无微不至地时刻关怀社员的生活,是沙石公社领导夏收夏种的又一个特色。收种开始前,公社就指定了一名党委书记、一名社主任专管收种期间社员的生活福利;广泛开展了宣传工作,教育社员不喝冷水,不吃冷食物;公社又全面整顿了农忙食堂和托儿所,组织劳动力准备了柴米油盐和菜蔬。部分社员还放了三天假,让他们安排家务,以便放心参加收种。收种期间,食堂炊事员把饭菜和茶水送到田间。公社并统一规定:社员每天必须睡足八小时,怀孕和月经期妇女不做重活和下水的农活。公社书记、主任都经常深入社员家庭问寒问暖,并帮助社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由于公社时刻关心社员生活,社员身体很健康,生产情绪高涨,全社几乎天天出满勤。   (刘光辉)


第3版()
专栏:

广西贵县庆丰公社东罗生产大队的社员,在稻田里边追肥边耘田。
   新华社记者 谭志强摄


第3版()
专栏:

总结小麦丰产经验
指导今年秋播工作
陕西召开老农和科学技术人员座谈会
本报讯 最近,在陕西省召开的小麦丰产技术会议上,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老农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总结小麦的丰收经验,用以指导今年的秋播工作。
到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教授和老农、劳动模范从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试验资料,认真地总结了农业“八字宪法”中各项单独因素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和彼此间的互相关系,并提高到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说明,这就给来年小麦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从深耕第一年的实践来看,深耕增产的效果随着土壤、耕作制度而不同。一般表现:深耕一尺比浅耕四至五寸增产显著,深耕旱地比深耕水地增产幅度大,早耕的比迟耕的增产幅度大,深耕粘性土的比深耕沙性土的增产幅度大。在一定的深度内,耕的深,增产幅度大。但在目前农村人畜力紧张的条件下,一般深度可在一尺左右,土层较深的地区可深耕到一尺五寸。深耕最好在伏天进行,让翻起来的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烈日曝晒、雨淋,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墒能力。
结合深耕,分层施肥,施足底肥,对改良土壤起的作用更大。利用夏季休闲地种植绿肥,在种麦前四十至五十天翻埋,肥效很高。追肥宜早不宜迟,最好初冬追施,便于促使幼苗年前分蘖和根系发育;拔节前后再追一次速效性的肥料,满足小麦在这个时候所需的肥量,可以增加结实穗数和粒数。早春若出现三类麦田,只要及早施肥,能够赶上一类麦田。
施肥要和浇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水肥对增产的效果。浇水应“看天、看地、看庄稼”行事,做到适时适量,浇水过多、过大,容易发生倒伏现象。一般情况土壤含水率下降到17%以下就需要浇水,浇水量每次每亩以三十至五十公分的小畦灌溉为宜。为适应小麦密植的需水量,用洞式和管道式的地下灌溉法,效果良好。
总结过程中,老农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有什么意见就谈什么意见,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得出一致意见,不能做出结论的也予以保留,进一步进行试验。例如,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提出“高肥、少种、密植”,即在土壤肥力提高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与穗数会大大增多,因此用稀播的办法就可以达到合理密植的目的。老农刘希杰则认为播种量多少合适,要看播种期迟早、出苗率高低、土壤肥力大小和自然灾害轻重等情况来决定,根据当前生产水平和地力条件,稀播是不能保证增产的。大多数人从当前生产实际出发,都认为老农的见解正确;但前者提出的意见,可作为学术问题继续进行探讨和试验。
老农与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一起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使得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为完善。如兴平、渭南等县老农用埋土切叶的办法防治小麦条锈病,成效显著,但不知其所以然。刘汉文、胡光荣、路端谊等专家就用科学道理说明这种办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条锈病寄生于麦叶上,随风传播,随麦叶枯干而死亡。用埋土切叶的办法切除发病麦叶,并把它埋入土里,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菌传播和消灭菌源。因此,农民把这种办法叫做“土办法、洋道理”。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也从老农的生产经验中获得了实际的知识,丰富了理论内容。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龚仁德等研究人员过去总是相信书上所记载的在渭河沿岸春季分蘖的冬小麦不能抽穗,可是当他们看见冬小麦在春季分蘖也能抽穗时,觉得奇怪,跑去问老农。老农告诉他们:只要肥足水饱培育好,不但能够抽穗,也能收成。他们感慨地说:“老农一席话,胜读几年书”。
目前,省级和各地有关部门正在把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贯彻到来年小麦丰产的措施中去,指导秋播等工作。


第3版()
专栏:

山东制定秋播具体规划
本报讯 获得小麦大丰收的山东省,正深入总结夏季丰产经验,积极为秋种作准备,以争取明年小麦更大丰收。
各地总结的经验,一般有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农业增产的法宝。在去年秋种时,各地对“八字宪法”中的水、肥、种、保、工、管等,都没有异议或者异议很少;但是对密植和深翻地能否增产,却有些人表示怀疑。可是今年夏季丰收的事实教育了人们,统一了认识。
(2)种麦必须适时。泗水县城关公社早播八天的比晚播八天的增产3%。同样深翻二尺的田,管理情况也相同,但早播十天的比晚播十天的,每亩多增产八十到一百二十斤。
(3)既要搞大面积丰产田,又要抓一般田;既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需要保证总产量增加。
目前,各地正在总结丰产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秋种计划,从多方面作好秋种准备。各地普遍重视肥料准备,一般是要求一般田每亩三千斤,丰产田五千斤以上。各地采取的积肥措施是:大积绿肥,大积厩肥,制造土化肥。其次,做好种子准备,全省秋种除平均每亩准备二十五斤良种外,还要做好种子的保管和良种调剂工作。第三,一般田要深翻六寸到一尺,丰产田可稍深一点。第四、作好提水工具和农具准备。
省委已在7月10日到15日召开了地、市委农村工作部长参加的秋种准备会议。会上要求各地、市委,在7月底8月初组织群众广泛讨论,做好包工包产工作,做出秋种打算——包括地块茬口调整等。同时,要求各级党委把抓大面积丰产田和一般田结合起来,注意抓低产区,设法使低产变高产。    (王京文)


第3版()
专栏:

因势利导 大做思想工作
苏州专区开展夏季宣传运动促进生产新高潮
本报南京27日电
特约通讯员范万钧报道:江苏省苏州专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夏季生产的宣传运动,大讲形势,因势利导,教育干部群众,提高思想水平,鼓足干劲,促进夏季农副业生产运动的新高潮。
形势无限好
苏州专区上半年农业副业双跃进,夏熟作物样样增产,林牧副渔项项兴旺,农业总收入比去年上半年增加18%;副业收入增加33.9%;夏季分配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人人满意,个个欢喜,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夏熟作物丰收的基础上,正在开展着超包产、超计划运动,为争取秋熟丰收而斗争。
但是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特大丰收的地区,有些人沾沾自喜,满足于已有成绩,停步不前;收成一般的地区,甘居中游,不求上进;收成较差的地区,怨天尤人,强调条件不好,放松主观努力。中共苏州地委各负责同志,夏收后分头深入农村,具体观察和分析了当前农村形势,指示各县委抓住夏熟丰收满堂红的有利形势,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运动,因势利导,大做思想工作。
各县委于7月上、中旬先后召开生产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全面总结了夏熟丰收满堂红的经验教训。会后采取一竿插到底的方法,贯彻到群众中。现在这一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运动已收到显著效果。
看成绩抓主流
分析形势从看成绩抓主流入手,经过分析原因,达到鼓足干劲的目的。
江阴县周庄人民公社今年夏季分配每人平均分到十四点七元,社员拿到钞票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反映说:“怎么搞的,今年开张家港挖掉很多土地,为什么分红反而比去年多?”公社党委就发动群众讨论,找到三个原因:第一,生产搞得好,今年农副业收入比去年增加13.4%;第二,节省开支好,全社总支出比去年减少20%;第三,执行党的分配政策好。经过分析,社员们的思想明确了,他们说:“先要锅里有,碗里才能有;要想增加收入,先要搞好生产。”全社社员在短短七天中,完成水稻加工五千五百零九亩,追肥一万四千亩,积肥一百六十五万担,工效提高25%。
设置对立面
设置对立面,公布差别,鼓舞先进,促进落后,是这次宣传运动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全区设置了成千上万个条件相同产量不同的对立面,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大破唯条件论。
常熟县经过全面排队,公布差别,发现全县原来是低产队而现在变为高产队的有六十九个大队、九百九十七个小队,原来高产现在低产的有三十四个大队、三百七十九个小队。通过公布差别,相互比较,找出原因,提高认识,既鼓舞了先进,也促进落后赶先进。该县兴隆公社第四大队条件很差,有41%的低田,常年受涝田占32.7%,去年三麦亩产一百五十斤。今年由于建立了高标准排水系统,防止了内涝,同时全面推行了农业增产八字宪法,全队六百亩三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三百十五斤,比去年增产110%。条件很好、去年三麦产量二百二十斤的十一大队,由于满足已有成绩,放松主观努力,虽然今年三麦产量达到二百五十五斤,比去年增产16%,但绝对数却比条件差的四大队低了六十斤。兴隆公社党委抓住这一典型事例,发动全队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人是客观条件的主人,而不是客观条件的奴隶,不管条件如何优越,如果没有干劲,那就无法取得高产;反之,尽管条件较差,只要加强主观努力,不良条件可以改变,不利因素可以克服,同样可以取得高产。第四大队干部通过讨论,受到鼓舞,表示戒骄戒躁,乘胜直上。第十一大队干部和社员在讨论中找到问题的根子,深刻地接受了教训,全体社员冒雨对水稻加工追肥,猛攻秋熟,誓夺高产。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高产地区丰收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是由于正确执行了党的各项指示。反过来,少数产量不高的地方,正是由于没有认真执行党的指示。许多地方通过对比、讨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昆山县淀西公社辛塔和狭港两个大队自然条件相同,土质狭港好,历年产量比辛塔高20%,去年辛塔大队三麦亩产一百五十一斤,狭港二百斤。但今年狭港大队亩产只有一百七十斤,而辛塔大队达到三百斤。主要原因是辛塔大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指示,推行了密植、良种、深翻、施肥等先进技术措施;狭港大队却仍旧用老办法种田,播种只有十多斤,基肥二十担,没有选用良种。经过对比讨论,大家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听党的指示,推广先进技术措施,就能大丰收;违背党的指示,迷信老经验,就要减少收入。


第3版()
专栏:

广东潮阳县金玉公社玉浦大队社员在刚割完早稻的田里犁田,准备栽插晚稻。   叶玉芳摄(新华社搞)


第3版()
专栏:

公社威力强 土地变了样
小丘并大丘 早稻增产多
侯市大队树立平整土地 改良土壤 提高产量的榜样
本报长沙27日电 湖南攸县莲塘坳公社侯市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几年来坚持稻田小丘并大丘、改良土壤工作,今年创造了百亩大丘早稻高产纪录。这个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的威力;同时也为南方水稻地区将来实现机械化操作准备了大片平整的土地。
攸县莲塘坳公社侯市大队百亩大丘今年获得大丰收,亩产八百一十四斤半,比去年增产73.2%。当我们访问百亩大丘的时候,首先看到这是约有八十多亩连成一片、一平如镜的水稻田;在田中间有一条漫长的人行道,田的四周围绕着一条自流灌溉的小水渠。在南方看惯了高低悬殊、被田塍分成一小丘一小丘的耕地,乍看到这样大面积平整的水稻田,真是新鲜的很。
原来,百亩大丘的前身是八十二亩多的零星小块的水稻田,土质不好,田塍多,耕作不方便,产量很低。多年来人们就希望着改良土壤,把小丘并成大丘,提高单位产量。但在小农经济时代,这个美好的希望是无法大规模实现的。1955年冬天,随着初级社的成立,人们开始了并小丘为大丘的工作。头一年,把两丘田合并成六亩多的大丘。第二年,又并成十六亩大丘。去年春天,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为二十亩大丘。每一次并丘,都收到了便于操作、工效提高,因挖去田塍而增加耕地面积,因平整土地结合改良土壤的三重功效,水稻产量逐年增加。几年来一直领导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的支部书记颜保元,去年就因为二十亩大丘增产有出色的成绩,出席过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今年开春,社员们看到二十亩大丘的优越性,就有继续改小丘的要求。这时颜保元已担任了莲塘坳人民公社侯市大队大队长。他向公社党委和大队委员会建议,专门组织一个试验场,在二十亩大丘基础上搞一个百亩大丘。公社党委批准后,试验场成立了,他担任试验场的支部书记,就领导着一部分社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攸县是半山区、半丘陵地带,试验场的土地虽然比较平坦,但这三十多丘有八十多亩面积的稻田,高低相差也有一尺多。水稻田与旱地不同,不是一平如镜,就不能插秧。有的人看到工程艰巨,动摇了。颜保元的态度很坚决。他用历年来小丘并大丘取得丰收的优越性说服大家,他相信有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有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有几年来平整土地的经验,只要发挥社员的干劲,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果然,他和社员们开了四次座谈会,解决困难的办法,就一条一条地都找到了。
在地势低的地方,他们计划到河边挑烂河泥来填,这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壤,填到田里能加高地面,又能起改良土质的作用。地势高的地方,就大搞深耕,并且从高田底下挖出黄土来,填平小水塘。不必要的田塍都挖掉,田塍底下的土质不肥,又挖出来,重填上肥沃的表土……
有办法,就有了干劲。2月底,建设百亩大丘的工程全面开工,虽然工程艰巨,但社员们干劲很大,劳动了一个月,土地平整了,也赶上了插秧的季节。从此,在周围零星小丘的包围中,一个耕作便利、改良了土壤、扩大耕地面积的百亩大丘出现了。如果有拖拉机的话,尽可以在这块平整的田地里自由地奔驰。
在攸县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八十多亩连成一片的水稻田。因此,在插秧以后几个月的时间内,百亩大丘就成为人们参观、访问的对象。从此在攸县树起了一面大面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农田基本建设取得胜利的红旗。
逐步把百亩大丘的经验推广,攸县的农业生产不但眼前就可收到提高产量,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的功效;而且为不远的将来实现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傅新启、高长任、李沁源)


第3版()
专栏:

“败子田”丰收记
周光耀 刘督祥
7月9日,中共湖南攸县监委会孙书记来到了银坑公社钟佳桥大队阳子江生产队,正准备下田割禾,一个小伙子连蹦带跳到了他面前,喊道:“孙书记!孙书记!‘败子田’翻了身,你快去验收。”
说完,他拉着孙书记的手就往木底塘跑。这时,白发苍苍、年已九十岁的何公公笑哈哈的跟在后面来了。孙书记望着老人问道:“老大爷,天气这么热,你到那儿去?”何公公说:“看谷子去。”三个人有说有笑往前走去。何公公用手比划着向孙书记说:
“这块田在木底塘,一共有三百一十二丘,十九亩七分大,在我手里耕种了三十年,总不翻身。田四周是高山,山上的树被罗丰南土匪砍光了。冲尾上只有五尺宽的口,落得一刻雨,分不清天南地北;十天不落雨,木底塘朝天。讲土质,作砖瓦是上装货,就是不长粮食。我作了三十年,风调雨顺的好年成,一亩收得八十斤谷;干旱、水涝年景,花了工不算数,还要赔本。‘民国’元年,我打算作杂粮,东家不讲理,说鬼话,他说‘掐指一算,今年不下肥有十熟收成’,逼着我作禾。这一年,我只休息过两天,光穿的草鞋就用了四担禾秆。鬼打的天爷不争气,连遭四次洪水,重插了四遍秧;后来又遭了虫灾,一亩只收四十斤毛谷。我算了算,收的谷连农具租钱、草鞋费都不够。我硬着心肠,把家具卖得精光,还了东家的租谷。投下石头,死了这条心,不作木底塘这块田了。那时有人唱出一首歌子:木底塘,鬼地方,吸人血,磨人王;洪水来,苗儿光;干旱天,遭大荒;累得死,没下场。因此,大家就把这块田叫做了‘败子田’。”
他们说着走着,翻过了两座山,扮桶的响声、歌声和吆喝声,冲破了山冲里的沉寂。何公公揩了揩泪花,脸上皱纹里出现了笑容,继续说:“从那年起,几十年我没有再来过‘败子田’。听人们说,自从我外出后,这块田荒了好多年。今年前些时听说‘败子田’的禾长得好,早就想来看一看,就是敬老院的人说我老了,不肯让我出来。今天我的心关不住了。偷着跑出来了。”
验收开始了,孙书记掌着秤,一担担十粒五双的谷子从山上担下去。何公公像个小孩似的,一会抓把谷子揉摸揉摸,一会抓把谷子放在鼻子上闻闻。
中午,社员们都午睡了。孙书记、何公公和总支书记陈兆凡还在高兴地谈着。陈兆凡对孙书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木底塘‘败子田’的变化硬写得一本书。这块田抛荒到1949年才开过来,这几年在山上植了树,挖了鱼鳞坑,年年改良土壤。1952年亩产二百八十斤;1955年亩产三百一十斤;1957年高级社改种双季稻,亩产三百七十斤;1958年亩产四百四十五斤。去年下半年公社化后,社员们说,这下力量更大了,提出‘向低产田进军,叫败子田彻底翻身’的口号。为了在这里修个水库,蓄山上的洪水,灌下面的田,社员们出了大力。老艺工刘冬林突击了十天,架设了两段五里长的索道,运沙子上山。修涵洞缺火砖,砖匠蔡祖仔用竹篾编成模型,把黄泥、石灰、白骨泥混合,在当地制成了涵管,用茅柴烧得像石头那样硬。水库修好了,人们又挖了二百六十多个鱼鳞坑,每个坑下面还修一个蓄水坝。尽管今年前一时期久雨不停,可是满山的水都被水库、鱼鳞坑、蓄水坝‘吃掉’了。”接着,陈兆凡又讲起这里的耕作情形:“去年冬天,用密犁套犁的方法,加深了三寸泥脚。12月间来了个‘人牛上山,坐山积肥’,我和二十多个社员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田犁翻后每亩下了近二百担猪牛粪,铺上一层禾草、糠壳和树叶;第二次犁耙时,又一起放了一千六百担坑粪,挑进去近六千担漫沙泥;第三次又下三千担塘泥;第四次又下凼子肥、人粪、青肥等五千五百多担。几十年来被认为无法改造的瘠田,一下子变成了‘肉钵田’。有了肥又要治虫。这里年年受虫害。今年社员们说:古时有人用斧头劈山救母,我们的镰刀比他的斧头还利,要来个劈山治虫。组织了二十个‘劈山军’,把楼梯接架起来,用绳子捆着腰,一个个往高墈上爬。砍草时远一点的砍不到,把镰刀绑在长竹把上砍。只三天时间,砍光了三里多长、三丈多高山崖上的杂草,捣毁了虫窝。我们又制造了土药,发现虫子就治。社员艾友元用设陷阱、毒杀、假人、风梆、水梆许多办法,制服了这里的野兽和田鼠。今年插的南特号,很适宜土性;插3×7寸,密度适当。田间管理做得细致,又防止了倒伏。”
说到这里,陈兆凡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感叹地说:“这块田往年处理的时候,总是个难题。可是如今变了样,公社力量真不小啊!”
下午谷子收完了,记码员把数字总垅,一共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七斤十二两,平均每亩收毛谷七百七十六斤。实收干谷一万二千二百一十四斤四两,平均每亩六百二十斤多一点,比去年早晚两季收成还增产39%强。何公公一把拉住孙书记的手,一字一板地说:“四十多年前,我在木底塘死了的这颗心,现在又活起来了。不光我老汉越活越年轻,连我作过三十年的‘败子田’也彻底翻了身。”(附图片)
马克插图


第3版()
专栏:

修好水库抗干旱 从此低产变高产
龙塘公社早稻多种多收
据新华社广州27日电 广东省雷南县一向干旱低产的龙塘公社,今年早稻获得公社化后第一次多种丰产多收。
这个公社今年早稻种植面积从去年一万八千亩扩大到二万三千亩,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75.5%,单位面积产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四成。
龙塘公社是长期受旱又受水灾的低产地区,而且人少地多。去年公社化以后,由于大搞水利建设,建成了两座受益面积万亩以上的大水库和五个灌溉一千亩以上的水库。全社三万多亩田开始有了能抗旱六十天以上的水利设备,这就使广大群众长期渴望高产的愿望成了可能。
为实现种得多又种得好,这个公社首先将一万四千亩耕地深翻,平整了土地和修好自流排灌沟,保证扩种田用水的需要。同时,全社今年还抓紧了提早备耕,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施足底肥等措施。插秧以后又普遍追肥三次,使绝大部分禾苗生长平衡,获得全面丰收。


第3版()
专栏:

社员争夸公社好 领导“双抢”有力量
沙石公社胜利结束夏收夏种
进度快 质量高 比往年缩短一半时间
本报赣州27日电 人民公社组织与领导生产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江西赣县沙石人民公社既快又好地完成夏收夏种任务的事例,又一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早稻推行了密植和扩大了晚稻播种面积,江西赣县沙石公社今年夏收夏种任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但是去年抢收抢种为期一个月,今年全社在十六天内就结束了夏收夏种。沙石公社全体社员都认为:今年夏收夏种进度快、质量好是人民公社带来的。
准备得又早又充分,是沙石公社领导夏收夏种的一个突出特点。过去一般是收割前两三天才做收割准备;收了之后,再做抢种的准备,往往因为时间来不及,临阵缺工具,队伍零乱,工效不高。今年公社改变了这种状况,早在收割前半月就做好了思想和物资准备。首先,公社领导社员开展了怎样收好种好的大辩论,纠正了部分社员认为季节早、可以慢慢来的思想。在武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大家讨论,制订了收好种好的十项具体措施,全社共同执行。其次,组织铁、木、篾工添置了五千多件工具,整修了旧农具和仓库。第三,公社加强了对收种工作的领导,公社书记、主任和主要负责干部都深入生产队,具体领导收种。在开始收割前五天,公社对各生产队对物资准备还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发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使个个生产队都把物资准备得一应俱全。采取上述措施之后,武装了社员的思想,有领导、有组织、有工具,临阵队伍不乱、武器不缺,为顺利完成收种任务创造了条件。
更合理地使用劳力和组织协作,是沙石公社在领导生产上的另一个显著进步。例如,劳力分工比过去更明确、细致,劳动组织更健全。公社根据过去的经验,按照劳力强弱和技术特长,分门别类地成立了收割、晒谷、犁耙、管水、后勤等小组,分组划地段包干生产任务,责任分明。此外,对细小工夫也做了明确分工。如收割组负责割禾、运禾草上岸,晒谷组负责翻晒、运谷进仓。这样科学地分工,每个社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项项生产有人做,秩序井井有条,因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公社的劳动定额比过去更加合理了,而且完全落了实。公社在全面安排劳力之后,组织社员深入讨论了对劳动定额的意见,然后根据社员的意见制订劳动定额,再经过社员大会通过后统一执行。这样确定的劳动定额,社员个个满意,生产劲头更大。他们说:“定额计酬合理,我们越干越有劲。”公社更发挥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越性,开展了夏收夏种的大协作。在协作中坚持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同时和调度安排得当,工效高、农活质量好,使任务重的队都能及时赶上进度。
无微不至地时刻关怀社员的生活,是沙石公社领导夏收夏种的又一个特色。收种开始前,公社就指定了一名党委书记、一名社主任专管收种期间社员的生活福利;广泛开展了宣传工作,教育社员不喝冷水,不吃冷食物;公社又全面整顿了农忙食堂和托儿所,组织劳动力准备了柴米油盐和菜蔬。部分社员还放了三天假,让他们安排家务,以便放心参加收种。收种期间,食堂炊事员把饭菜和茶水送到田间。公社并统一规定:社员每天必须睡足八小时,怀孕和月经期妇女不做重活和下水的农活。公社书记、主任都经常深入社员家庭问寒问暖,并帮助社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由于公社时刻关心社员生活,社员身体很健康,生产情绪高涨,全社几乎天天出满勤。   (刘光辉)


第3版()
专栏:

广西贵县庆丰公社东罗生产大队的社员,在稻田里边追肥边耘田。
   新华社记者 谭志强摄


第3版()
专栏:

总结小麦丰产经验
指导今年秋播工作
陕西召开老农和科学技术人员座谈会
本报讯 最近,在陕西省召开的小麦丰产技术会议上,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老农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总结小麦的丰收经验,用以指导今年的秋播工作。
到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教授和老农、劳动模范从各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试验资料,认真地总结了农业“八字宪法”中各项单独因素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和彼此间的互相关系,并提高到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说明,这就给来年小麦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从深耕第一年的实践来看,深耕增产的效果随着土壤、耕作制度而不同。一般表现:深耕一尺比浅耕四至五寸增产显著,深耕旱地比深耕水地增产幅度大,早耕的比迟耕的增产幅度大,深耕粘性土的比深耕沙性土的增产幅度大。在一定的深度内,耕的深,增产幅度大。但在目前农村人畜力紧张的条件下,一般深度可在一尺左右,土层较深的地区可深耕到一尺五寸。深耕最好在伏天进行,让翻起来的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烈日曝晒、雨淋,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墒能力。
结合深耕,分层施肥,施足底肥,对改良土壤起的作用更大。利用夏季休闲地种植绿肥,在种麦前四十至五十天翻埋,肥效很高。追肥宜早不宜迟,最好初冬追施,便于促使幼苗年前分蘖和根系发育;拔节前后再追一次速效性的肥料,满足小麦在这个时候所需的肥量,可以增加结实穗数和粒数。早春若出现三类麦田,只要及早施肥,能够赶上一类麦田。
施肥要和浇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水肥对增产的效果。浇水应“看天、看地、看庄稼”行事,做到适时适量,浇水过多、过大,容易发生倒伏现象。一般情况土壤含水率下降到17%以下就需要浇水,浇水量每次每亩以三十至五十公分的小畦灌溉为宜。为适应小麦密植的需水量,用洞式和管道式的地下灌溉法,效果良好。
总结过程中,老农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有什么意见就谈什么意见,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得出一致意见,不能做出结论的也予以保留,进一步进行试验。例如,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提出“高肥、少种、密植”,即在土壤肥力提高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与穗数会大大增多,因此用稀播的办法就可以达到合理密植的目的。老农刘希杰则认为播种量多少合适,要看播种期迟早、出苗率高低、土壤肥力大小和自然灾害轻重等情况来决定,根据当前生产水平和地力条件,稀播是不能保证增产的。大多数人从当前生产实际出发,都认为老农的见解正确;但前者提出的意见,可作为学术问题继续进行探讨和试验。
老农与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一起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使得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为完善。如兴平、渭南等县老农用埋土切叶的办法防治小麦条锈病,成效显著,但不知其所以然。刘汉文、胡光荣、路端谊等专家就用科学道理说明这种办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条锈病寄生于麦叶上,随风传播,随麦叶枯干而死亡。用埋土切叶的办法切除发病麦叶,并把它埋入土里,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菌传播和消灭菌源。因此,农民把这种办法叫做“土办法、洋道理”。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也从老农的生产经验中获得了实际的知识,丰富了理论内容。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龚仁德等研究人员过去总是相信书上所记载的在渭河沿岸春季分蘖的冬小麦不能抽穗,可是当他们看见冬小麦在春季分蘖也能抽穗时,觉得奇怪,跑去问老农。老农告诉他们:只要肥足水饱培育好,不但能够抽穗,也能收成。他们感慨地说:“老农一席话,胜读几年书”。
目前,省级和各地有关部门正在把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贯彻到来年小麦丰产的措施中去,指导秋播等工作。


第3版()
专栏:

山东制定秋播具体规划
本报讯 获得小麦大丰收的山东省,正深入总结夏季丰产经验,积极为秋种作准备,以争取明年小麦更大丰收。
各地总结的经验,一般有以下几点:
(1)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农业增产的法宝。在去年秋种时,各地对“八字宪法”中的水、肥、种、保、工、管等,都没有异议或者异议很少;但是对密植和深翻地能否增产,却有些人表示怀疑。可是今年夏季丰收的事实教育了人们,统一了认识。
(2)种麦必须适时。泗水县城关公社早播八天的比晚播八天的增产3%。同样深翻二尺的田,管理情况也相同,但早播十天的比晚播十天的,每亩多增产八十到一百二十斤。
(3)既要搞大面积丰产田,又要抓一般田;既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需要保证总产量增加。
目前,各地正在总结丰产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秋种计划,从多方面作好秋种准备。各地普遍重视肥料准备,一般是要求一般田每亩三千斤,丰产田五千斤以上。各地采取的积肥措施是:大积绿肥,大积厩肥,制造土化肥。其次,做好种子准备,全省秋种除平均每亩准备二十五斤良种外,还要做好种子的保管和良种调剂工作。第三,一般田要深翻六寸到一尺,丰产田可稍深一点。第四、作好提水工具和农具准备。
省委已在7月10日到15日召开了地、市委农村工作部长参加的秋种准备会议。会上要求各地、市委,在7月底8月初组织群众广泛讨论,做好包工包产工作,做出秋种打算——包括地块茬口调整等。同时,要求各级党委把抓大面积丰产田和一般田结合起来,注意抓低产区,设法使低产变高产。    (王京文)


第3版()
专栏:

因势利导 大做思想工作
苏州专区开展夏季宣传运动促进生产新高潮
本报南京27日电
特约通讯员范万钧报道:江苏省苏州专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夏季生产的宣传运动,大讲形势,因势利导,教育干部群众,提高思想水平,鼓足干劲,促进夏季农副业生产运动的新高潮。
形势无限好
苏州专区上半年农业副业双跃进,夏熟作物样样增产,林牧副渔项项兴旺,农业总收入比去年上半年增加18%;副业收入增加33.9%;夏季分配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人人满意,个个欢喜,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夏熟作物丰收的基础上,正在开展着超包产、超计划运动,为争取秋熟丰收而斗争。
但是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特大丰收的地区,有些人沾沾自喜,满足于已有成绩,停步不前;收成一般的地区,甘居中游,不求上进;收成较差的地区,怨天尤人,强调条件不好,放松主观努力。中共苏州地委各负责同志,夏收后分头深入农村,具体观察和分析了当前农村形势,指示各县委抓住夏熟丰收满堂红的有利形势,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运动,因势利导,大做思想工作。
各县委于7月上、中旬先后召开生产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全面总结了夏熟丰收满堂红的经验教训。会后采取一竿插到底的方法,贯彻到群众中。现在这一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运动已收到显著效果。
看成绩抓主流
分析形势从看成绩抓主流入手,经过分析原因,达到鼓足干劲的目的。
江阴县周庄人民公社今年夏季分配每人平均分到十四点七元,社员拿到钞票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反映说:“怎么搞的,今年开张家港挖掉很多土地,为什么分红反而比去年多?”公社党委就发动群众讨论,找到三个原因:第一,生产搞得好,今年农副业收入比去年增加13.4%;第二,节省开支好,全社总支出比去年减少20%;第三,执行党的分配政策好。经过分析,社员们的思想明确了,他们说:“先要锅里有,碗里才能有;要想增加收入,先要搞好生产。”全社社员在短短七天中,完成水稻加工五千五百零九亩,追肥一万四千亩,积肥一百六十五万担,工效提高25%。
设置对立面
设置对立面,公布差别,鼓舞先进,促进落后,是这次宣传运动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全区设置了成千上万个条件相同产量不同的对立面,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大破唯条件论。
常熟县经过全面排队,公布差别,发现全县原来是低产队而现在变为高产队的有六十九个大队、九百九十七个小队,原来高产现在低产的有三十四个大队、三百七十九个小队。通过公布差别,相互比较,找出原因,提高认识,既鼓舞了先进,也促进落后赶先进。该县兴隆公社第四大队条件很差,有41%的低田,常年受涝田占32.7%,去年三麦亩产一百五十斤。今年由于建立了高标准排水系统,防止了内涝,同时全面推行了农业增产八字宪法,全队六百亩三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三百十五斤,比去年增产110%。条件很好、去年三麦产量二百二十斤的十一大队,由于满足已有成绩,放松主观努力,虽然今年三麦产量达到二百五十五斤,比去年增产16%,但绝对数却比条件差的四大队低了六十斤。兴隆公社党委抓住这一典型事例,发动全队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人是客观条件的主人,而不是客观条件的奴隶,不管条件如何优越,如果没有干劲,那就无法取得高产;反之,尽管条件较差,只要加强主观努力,不良条件可以改变,不利因素可以克服,同样可以取得高产。第四大队干部通过讨论,受到鼓舞,表示戒骄戒躁,乘胜直上。第十一大队干部和社员在讨论中找到问题的根子,深刻地接受了教训,全体社员冒雨对水稻加工追肥,猛攻秋熟,誓夺高产。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高产地区丰收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是由于正确执行了党的各项指示。反过来,少数产量不高的地方,正是由于没有认真执行党的指示。许多地方通过对比、讨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昆山县淀西公社辛塔和狭港两个大队自然条件相同,土质狭港好,历年产量比辛塔高20%,去年辛塔大队三麦亩产一百五十一斤,狭港二百斤。但今年狭港大队亩产只有一百七十斤,而辛塔大队达到三百斤。主要原因是辛塔大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指示,推行了密植、良种、深翻、施肥等先进技术措施;狭港大队却仍旧用老办法种田,播种只有十多斤,基肥二十担,没有选用良种。经过对比讨论,大家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听党的指示,推广先进技术措施,就能大丰收;违背党的指示,迷信老经验,就要减少收入。


第3版()
专栏:

广东潮阳县金玉公社玉浦大队社员在刚割完早稻的田里犁田,准备栽插晚稻。   叶玉芳摄(新华社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