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藐视和重视
侯铁萍
既藐视,又重视,是辩证法在对待困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困难,简单地说来,就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待于解决,而一时尚难解决的矛盾。当人们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还没有认识和掌握,或没有完全认识和掌握的时候,事物的矛盾就以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矛盾虽然被认识了,但解决它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或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也表现为困难。客观事物是无限发展的过程,矛盾贯串于事物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些困难被克服了,又出现了新的困难。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困难总是存在的。没有困难就是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获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但是,我们干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建设成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客观规律有待我们探索,许多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掌握,若干从来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这就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幻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困难和曲折,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事实上,我们不仅经过而且现在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随着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某些原料、材料感到不足;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某些商品暂时供不应求,等等。但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前进道路上可以克服的、暂时的困难。我们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取得的。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并且锻炼自己,学会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正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的规律。
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认识困难,对待困难。世界上的形式缤纷、原因繁复的困难,从根本性质上看,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先进阶级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另一类是没落阶级在衰亡过程中所遇到的永远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即属于前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所遇到的困难则属于后者。而由于困难的性质不同,人们的阶级地位、思想认识等等不同,对待困难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原则,正如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指出的: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既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又有求实精神。
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对待困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没有困难,无所谓顺利;没有顺利,也就无所谓困难。困难和顺利,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困难可以转化为顺利,这就是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于此,我们才敢于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但是,任何困难,都不是光藐视一下就可以自行解决的,要想解决困难,就需要人们进行反复的实践和斗争,从斗争中摸清困难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能把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变困难为顺利;因此我们又必须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
客观事实正是,当我们从事一件新的工作时,总觉得没有把握,到处是不熟悉的东西,到处都有困难,经过一个时期,有了经验,懂得了怎样进行这项工作,也就是懂得了这项工作的规律性之后,就可以运用自如,有把握地推动工作前进了。可见,困难和顺利的转化,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而我们的困难则不管多么严重又终究可以解决,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对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帝国主义者是逆着客观规律办事的,所以必然困难重重而不得解决;我们是依据客观规律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处理矛盾的,所以一切困难,不管经过什么样的曲折过程,终究会被我们克服。
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又不是轻易的能够克服,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克服,这是客观困难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性。
客观规律可以认识,是建立藐视困难的战略思想的基础
从全局上、战略上看,藐视一切困难,具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任何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永远是需要的。它既是共产主义者的宇宙观、人生观的表现,又是实现自己历史任务所必备的崇高风格。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能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只有现在还没有认识、但将来终会被科学和实践揭示出来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实践中开辟了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广阔道路。我们对于中国革命斗争的规律,就不是一开始就掌握住的,从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这个期间,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失败和挫折,犯过右倾和“左”倾错误,才掌握了胜利地进行革命斗争的规律。全国刚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和不熟悉的情况,但是经过十年的实践,我们终于基本上摸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像灯塔一样为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指示着航程。我们面临的许多困难,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我们主观认识上的矛盾。固然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反复地实践,要经过曲折过程,但是,如同我们过去经历的困难,使我们掌握了进行革命战争的规律,赢得了革命胜利一样,今后在克服困难中,将使我们精通建设的规律,赢得建设的胜利,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从认识论来讲,一切事物的规律性都是可以掌握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不同,腐朽力量的死亡,新事物的成长,都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新生力量之战胜腐朽力量,事物之向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和依据正确认识的实践——主观能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社会主人的广大人民,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共产主义教育的加强,改造社会的自觉性获得了空前的发挥。人民群众渴望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克服一切困难的源泉。只要我们坚持真理,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没有任何不能战胜的困难。
不怕敌人,才能战胜敌人;不怕困难,才能克服困难。勇于藐视困难,是克服困难的起点。在同样缺乏原材料的条件下,有革命干劲的人,可以依靠群众,经过发掘潜力,提高技术,厉行节约,多方利用代用品,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害怕困难的人,可以一筹莫展,只见唉声叹气,凄凄惨惨。在困难面前,革命者必须做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不能做懦夫,变成困难的奴隶。精神萎靡,退缩不前,怯敌自贬,首先在精神上认输了,瓦解了,怎能战胜困难?
在前一个时期,在巨大胜利的形势下,少数同志的头脑发热了,滋长了某些不踏实的作风。因此,我们在继续鼓干劲的原则下,强调必须把冲天干劲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这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但是有些人以为既要强调实事求是,就不要鼓足干劲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的一切思想、行动,当然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决不能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横冲直撞,可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需要实践。没有革命干劲,不将自己主观认识见诸行动,就不可能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外界规律性。不去征服困难,也找不到解决困难的途径。我们提倡力求实际,这丝毫也不意味着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削弱人的冲天干劲,使我们在战斗面前踌躇不进;而正是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人民的冲天干劲发挥出来,跃进再跃进。
一些人在困难面前,不大主动,甚至知难而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用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观点对待客观实际,以为人们只能奴隶般地服从客观规律,而不相信群众的伟大创造能力。“要知道,机器是要人来创造和发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要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在人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动力,忽视这个伟大动力,就会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刘少奇)。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取得了政权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面前,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在我们不断地努力下,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敢不敢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是敢不敢前进,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也是是否相信真理、相信群众的一个根本标志。
客观规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认识的,一切困难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有不易克服的一面,因此,在战术上必须重视困难
从长远看,从本质上看,我们前进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有克服的可能性,必须藐视它,从这点上来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但是,另一方面,远景并不等于现实,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无论在阶级斗争或自然斗争中遇到的困难,当他们没有转化的时候,仍然是我们前进的障碍,顽强地阻挡着我们的去路。要实现战略上的任务,就必须从现实的条件出发,重视困难,一个个地克服它。要战胜敌人,就必须精心地部署每个战役,一个个地夺取阵地。要攀登科学的高峰,必须刻苦钻研,千百次试验。总之,必须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具体进行中,冷静地分析每件工作中的问题,勇敢地干、细致地干、踏踏实实地干,经过艰苦奋斗,才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全局的、战略上的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一切具体困难不易克服的一面,从这点上来建立我们的战术思想。在具体困难面前,疏忽大意,漫不经心,盲目乐观,美好的理想就会变成空谈,就不可能实现战略上的要求。因此,决不能把在战略上藐视困难,理解为在具体工作中夸夸其谈,不务实际。那种碰到具体困难就肩膀一耸,两眼朝天,看都不看,摸也不摸的人,不管他发出多少豪言壮语,也不能是真正的藐视困难。
毛主席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集中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的经验和智慧,正确地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有了总路线,我们进行具体工作的行动就有了总方向。也可以说,总路线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寻找具体工作中的规律的大门。但是,要做好每项具体工作,还必须认识和掌握具体工作的特殊规律,决不能停止在认识和领会普遍规律这一步。“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的规律总是因为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以各种特殊形式出现。例如,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是我们的总方针,但是每个年度、不同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的不同,建设发展的速度必然不能千篇一律。农业的“八字宪法”是增产的根本规律,但由于各地气候、土质、耕作条件的不同,如何具体运用这些措施,就必须经过试验,找出适合自己条件的贯彻方法。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在认识了事物的普遍规律之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矛盾论)。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停留在根据普遍规律而藐视困难这一点上,还必须把革命干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顽强地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和每个矛盾的侧面,钻进去,逐步认识它,掌握它,一个个地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处理矛盾,使困难向顺利转化,推动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也只有这样,通过实践,通过对困难的解决,才能使我们既逐步积累经验,学会更好地建设;同时,也更加巩固和发扬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敢于藐视一切困难。
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并不是摆在事物的表面上一看就见的,所以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开始只是看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各个事物的表面联系。人们从千变万化、复杂错综的客观情况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认识清楚,判断准确,常常不是很容易的,而是一个逐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从不完全认识到完全认识的过程。同时,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不仅受着社会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等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过程发展的限制,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在客观事物的发展已经暴露了它固有的本质,其内部联系已经比较明显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人们的认识部分的错了或者完全错了的情况,是难免的;由于认识不足、或者由于认识错误,因而确有一些目前没有克服的困难,这也是难免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促使困难向顺利转化,需要经过反复的顽强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思考、分析、研究,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修正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古至今,科学技术的成就,生产上的发明创造,没有一举成功的,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在实践中逐步地掌握了客观规律。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败之后打退堂鼓。重视困难,就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艰苦的实践。
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困难向顺利转化,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客观情况。在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全局,也要看到部分;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困难条件。当然,部分是隶属于全局,并受全局制约的。我们在建设中有利条件总是主导的,而困难总是次要的,困难也有大小之分。但是,工作中常常由于粗枝大叶,麻痹大意,对一些次要的、局部的问题照顾不够,也会造成影响全局的恶果。一个大机器,主要部件都搞好了,缺几个螺丝钉,也不能按时装配出厂。装备好了,运输工具没有准备好,也不能发货。重视困难,就必须把它放在恰当位置,正确地分析它,丝毫不能疏忽大意。
解决矛盾,促使困难向顺利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要渡河,需要有桥或船;要上天,需要飞机;没有煤、铁矿石,就炼不出钢来。事在人为,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重视困难,也重视克服困难的条件。有一些困难在短时期是难于克服的,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条件暂时还不具备。但是,重视条件,决不等于消极地等待客观条件成熟,或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强调从实际出发,分析情况和条件。这里指的条件,既包括客观条件,也包括主观条件。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而不能消极等待。
应当指出,在有困难的地方,也就有有利条件,有解决的办法。强调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决不等于只看困难,不看有利条件,夸大困难,钻在牛角尖里爬不出来,为困难压倒。孤立地看待困难,是一种片面性,它的根源在于见物不见人。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困难,分析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意见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真正伟大的实践,就是广大群众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斗争。因此,信任群众的创造力量,坚决依靠群众,认真集中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意见,才可能做到真正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促使困难转化。无数事实证明,许多领导上看来十分困难的任务,只要把情况向群众交代清楚,发动大家想办法,群众了解了大局,就一定能甘愿忍受暂时困难,表现出顽强的克服困难精神,同时会提出许多领导上事先不能完全想到的倡议和办法,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有崇高的革命热情和干劲;又要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有科学分析的精神和求实态度;既要热,又要冷。战略上藐视困难同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统一,革命热情和科学分析的统一,冲天干劲和求实精神的统一,热和冷的统一,就是我们对待困难的辩证态度。


第7版()
专栏:

学习政治经济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于丁
许多同志正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我想就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我国正在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在学习政治经济学,重点当然应该是社会主义部分。因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能帮助我们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它所阐明的经济规律,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的根本依据。为了正确地掌握党的经济政策,就必须了解这种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客观经济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但是,也应该学习一下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前资本主义部分。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也还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学习这两部分,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都有指导作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可以学习到深刻地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和各国共产党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本质问题的学说。真正学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才能运用这种基本理论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所发生的问题。
要学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需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要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对于我们现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样是适用的。我们必须仔细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家分析社会经济的方法,学习他们怎样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学习他们怎样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阐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便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把它和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既然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因此每一基本理论,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过程或其某一方面联系着。某一理论,总是阐明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因而,学习某一理论时,和它所阐明的社会经济方面联系起来思考,考虑这种理论所阐明的社会经济现象具体是怎样发展的,才能够深刻地理解理论。学习商品生产的基本理论时,需要和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具体经济过程联系起来学习。就理论学习理论,不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思考,就不可能真正学懂。
学习某一理论时,要把和它有关的理论联系起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的个别环节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的理论等互相联系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也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此,在学习某一基本理论时,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应该把和它有关的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对它理解得更透彻。
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毛主席的经济著作和党中央关于经济问题的决议中的经济理论问题。
学懂理论,是运用理论的关键。因此,轻视基本理论的学习是不对的。
社会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有某种经济条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某种经济规律。因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有些经济条件为各个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所以也就有各个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规律,就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也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些规律所依以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作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毛主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可以及时改变生产关系中的落后环节,使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推动生产不断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除了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消除了阻碍采用新技术的经济条件,从而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的提高。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商品经济中作用的性质,和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作用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当旧的社会形态发展到新的社会形态时,一些旧的经济条件消失了,从而反映这种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反映这种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的经济规律也随着产生和发生作用。所以每个社会形态又有其特有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就是它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这些特有的经济规律,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本质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各种经济规律都同时在发生作用,从而各种经济规律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发生作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发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根据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在国民经济部门中采用新技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价格政策,依据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工资政策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都发生作用,也就是都需要考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是通过其他非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来达到的。依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能使生产技术得到不断进步,使社会生产得到不断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使社会产品得到不断增加;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可以使每个工作者和每个企业更加关心生产的改进;价值规律的作用,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经营管理,刺激生产的发展。这些经济规律的作用,能使生产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得到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从而生产出日益增多的产品,以便最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需要和保证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仅基本经济规律和非基本经济规律之间相互发生作用,而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之间,也相互发生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有些经济规律在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中作用的程度和形式,是有差别的。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国家对国营经济各部门所规定的计划就相当的具体;对集体企业所规定的计划就需要有相当的灵活性。按劳分配规律,在国营企业中,是通过工资形式实现的;在集体企业中,则通过另外的形式来实现。这种经济规律作用形式的差别,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两种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有客观的性质,它们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不能违反这些客观规律的要求,需要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办事。如果违反了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直到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得到纠正时为止。不能违反它们,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可以积极地利用它们。因此,需要认真地研究利用这些规律的形式。例如,需要研究如何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才能更充分地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规定怎样的工资形式,才能更好地符合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去理解。在不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情况下,因条件不同,运用规律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受到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作用的形式也必然会有其特点。
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真正懂得运用这些经济规律的形式,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对于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作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它所阐明的经济规律,都是通过范畴表现出来的。不正确地理解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货币等这些经济范畴,就很难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也很难懂得价值规律。不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金、社会主义积累等这些经济范畴,就很难懂得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理论,也很难懂得社会主义的积累规律。懂得范畴并不是为了玩弄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人们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考虑政治经济学的每个范畴时,应该和它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懂得这些经济范畴。
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须密切地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我们的经济工作。不密切地结合实际,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就是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时,要运用它来分析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社会经济一般的发展规律在我国作用的特点,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经济措施和经济政策,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需要和研究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我国过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引导个体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的经验,实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几个并举的经验,就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毛主席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和我们党关于这方面经济问题的决议,就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的最好的概括,必须很好的学习。
学习政治经济学并不困难,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学习政治经济学更不困难。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概括,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看到了大量的经济现象,知道了很多经济问题,知道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懂得从这些现象发展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是绝不困难的。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仔细地想一想,努力地读下去,书本上的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政治经济学看作很难懂是不对的。马克思和列宁活着时,不断地把他们的经济学说向工人和普通劳动群众去讲,从那里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难懂的科学。
学习政治经济学,既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帮助我们系统地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应该努力学习这门科学,以便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经济活动,加速我国的经济建设。


第7版()
专栏:

党监督的新组织形式
苏联“真理报”十三日社论
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在我国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的伟大任务,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胜利地完成,即: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更加积极地吸收社会团体和全体劳动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参加经济和文化建设。为此党组织必须开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党组织在实现国家计划方面的作用和责任感。
扩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就是引导群众去实现发展生产的具体任务。
苏共党章规定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基层党组织有权监督行政管理活动。这个权利使党组织对生产中的情况负有巨大的责任,并赋予它以有力的武器来克服企业、集体农庄中的缺点和改进它们的工作。
但是苏共党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因此许多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给予它们的监督权。实际上,党的监督的实现主要就是听取经济领导人所作的关于执行生产计划情况的报告。因而对企业的业务情况往往研究得不深不透,而且,下列一些重要的问题往往没有受到党组织的注意:例如,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按时、保质地完成产品供应任务,同本位主义现象作斗争,以及企业工作中其他许多重要的问题。
党实行的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管理和扩大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苏维埃机关权利的措施,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工业企业的活动大大改进了。但是,正如赫鲁晓夫同志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月全会的发言中所指出的,某些经济和企业的领导人,在经济建设方面破坏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民经济委员会和企业的某些领导者也没有按时完成向其他企业、经济行政区以及全国供应工业产品的计划和任务。这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损失。
本位主义现象的存在证明,某些党组织对按期完成产品供应计划和严格遵守国家纪律方面的监督是很薄弱的。当然,无论如何都是不允许这样做的。现在必须改善党的监督,使这种监督的组织形式完全能够满足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的顺利解决和保证把广大党和非党群众吸收到党的监督工作中来。
为了加强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在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企业、贸易企业、设计组织和设计局,以及承担企业和建筑工地订货的科学研究所的党的基层组织中建立委员会是适宜的,这个委员会应由一些党员和预备党员组成,以运用党组织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利。委员会的任务是对企业是否及时完成生产任务、国家订货和供应各种优质产品保证经常的监督。委员会应该监督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让他们遵守国家纪律,同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现象进行斗争。
委员会并不是与党组织平行的某种特殊的监督机构。它们是基层党组织借以实现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组织形式之一。委员会的整个工作是在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的书记的领导下进行。
在苏共中央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各个委员会的条例中规定,这些委员会的设立由党组织根据生产性质决定,比如,可以设立这样一些委员会:对完成国家订货和完成向其他企业及经济行政区的协作供运实行监督、对完成特殊、专门和出口供运实行监督、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的委员会;对降低建筑物工程造价和提高质量实行监督、对合理利用运输的技术工具、对采用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计划执行情况实行监督的委员会。
贸易企业和公共饮食业的党组织可以设立一些委员会来监督不间断地运入商品,监督苏联贸易规章执行情况以及监督减少周转和生产费用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不能够在必要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该企业、车间、团体和专门机构应完成的任务的重要性设立监督其他问题的委员会。相反地,每一个这样的基层党组织都有广泛的可能表现主动、自动的精神。
重要的是,党组织在各委员会工作一开始的时候,就要使这个委员会贯穿着高度的组织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证这些委员会的整个组织和它们的个别成员都有创造积极性,注意使委员会的活动不致于变成纸上谈兵。各委员会应当认真研究它们直接监督的那些岗位的情况。一旦发现企业、车间、团体和专门机构的工作有什么缺点,就立即把调查结果报告给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和党的会议以及经济领导机构,并同它们一道采取措施来消除缺点。
如果经济领导机关不能及时纠正委员会所查出的缺点,则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或党的会议在履行党组织所给予的监督经济工作的权利时,应当讨论这一问题,对经济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发挥党的作用。如果上述措施无效,则党组织可以请求区、市、州和共和国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机构,以及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给予协助。如果这些领导机关不按照基层党组织的提醒采取应有的措施,则基层党组织可以将此事报告给苏共中央委员会或苏联部长会议。
正确地安排委员会的工作必然要求在企业中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使党组织和经济组织能及时揭发缺点,找到迅速完成国家计划和任务的途径。不难设想,如果能经常地吸引劳动人民中广大积极分子来实现社会监督,他们将给企业的工作输入多么新鲜的血液。特别是,如果人们真正相信有人在听取他们的批评,重视他们的批评,并且相信有人在研究和实现他们的建议,这将起良好的影响。
委员会的条例规定,各委员会有权通过党委会或基层党组织的支委会把关于改善车间、工厂、企业、研究所工作的问题提交职工会议讨论,以便动员全体人员来克服缺点,也可以把个别问题提到自己的会议来,以便初步研究和拟定各种建议。委员会有责任作不懈的努力,使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非常重要的是,要使监督委员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同企业的行政领导建立实际接触和正确的相互关系。委员会在检查生产情况的时候,它不能够、也不应当撤消或提出任何的行政指示,因为这样将会破坏一长制原则。同时,经济领导人员有义务尽力帮助委员会,向他们提供为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必要材料,客观地报道情况,不拖延地研究委员会的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克服它们所揭发的缺点。
现在,在党组织内已着手成立行政管理监督委员会。要求党委会和党的常务机构仔细认真地考虑和解决关于在本组织中应该成立一些什么样的委员会的问题。应该把那些受过良好训练的、有原则性的,坚强和积极的、能够对执行党的指示进行真正监督的党员工人、专家和职员选入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的数目和干部配备应该根据工作的范围和性质来决定,并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上或党代表会议上用公开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年。今后它们将在党机构的定期总结报告会和选举会上重新改选。
在建立委员会时不许采取千篇一律的办法。在人数较少的基层党组织中,关于建立委员会是否合宜的问题可以根据党员大会的决定来解决。在那些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委员会的地方可由全体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领导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在那些没有基层党组织的企业中,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应该起监督作用并向党的机构报告违反国家纪律的行为,这是有关工会工作的相应条例以及苏联共产党关于共青团工作方面的章程所规定的。
有人认为,由于在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中建立了委员会,在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中现行的、被证明是正确的其他社会监督形式——在党的会议上听取经济领导人的报告、经常活动的生产会议、工会委员会的群众性生产委员会、共青团监督岗、抽查队等都失去了本身的作用并且应当取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与此相反,党组织有责任保证党的监督形式和社会监督形式之间的统一和步调一致,防止各种多余和重叠的检查以及给经济管理机构以不必要的打扰。
报纸应当在委员会、基层党组织的各种工作中起重大的作用。它应当不断阐明直属基层党组织的各委员会在监督行政机构经济工作方面的工作经验,给委员会以各种支持。
地方党组织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领导和帮助委员会的组成,正确指导它们的工作,经常总结和推广委员会的工作经验,监督各企业、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及其他苏维埃和经济组织领导人立即纠正所揭发的缺点。应当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动员群众去贯彻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和苏共六月中央全会的决议。


第7版()
专栏:

藐视和重视
侯铁萍
既藐视,又重视,是辩证法在对待困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困难,简单地说来,就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待于解决,而一时尚难解决的矛盾。当人们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还没有认识和掌握,或没有完全认识和掌握的时候,事物的矛盾就以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矛盾虽然被认识了,但解决它的主客观条件不具备或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也表现为困难。客观事物是无限发展的过程,矛盾贯串于事物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些困难被克服了,又出现了新的困难。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困难总是存在的。没有困难就是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获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但是,我们干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建设成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客观规律有待我们探索,许多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掌握,若干从来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这就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困难。幻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困难和曲折,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事实上,我们不仅经过而且现在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随着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某些原料、材料感到不足;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某些商品暂时供不应求,等等。但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前进道路上可以克服的、暂时的困难。我们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取得的。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并且锻炼自己,学会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正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的规律。
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认识困难,对待困难。世界上的形式缤纷、原因繁复的困难,从根本性质上看,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先进阶级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另一类是没落阶级在衰亡过程中所遇到的永远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即属于前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所遇到的困难则属于后者。而由于困难的性质不同,人们的阶级地位、思想认识等等不同,对待困难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原则,正如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指出的: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既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又有求实精神。
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对待困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没有困难,无所谓顺利;没有顺利,也就无所谓困难。困难和顺利,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困难可以转化为顺利,这就是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于此,我们才敢于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但是,任何困难,都不是光藐视一下就可以自行解决的,要想解决困难,就需要人们进行反复的实践和斗争,从斗争中摸清困难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能把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变困难为顺利;因此我们又必须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
客观事实正是,当我们从事一件新的工作时,总觉得没有把握,到处是不熟悉的东西,到处都有困难,经过一个时期,有了经验,懂得了怎样进行这项工作,也就是懂得了这项工作的规律性之后,就可以运用自如,有把握地推动工作前进了。可见,困难和顺利的转化,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而我们的困难则不管多么严重又终究可以解决,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对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帝国主义者是逆着客观规律办事的,所以必然困难重重而不得解决;我们是依据客观规律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处理矛盾的,所以一切困难,不管经过什么样的曲折过程,终究会被我们克服。
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又不是轻易的能够克服,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克服,这是客观困难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性。
客观规律可以认识,是建立藐视困难的战略思想的基础
从全局上、战略上看,藐视一切困难,具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任何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永远是需要的。它既是共产主义者的宇宙观、人生观的表现,又是实现自己历史任务所必备的崇高风格。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能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只有现在还没有认识、但将来终会被科学和实践揭示出来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实践中开辟了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广阔道路。我们对于中国革命斗争的规律,就不是一开始就掌握住的,从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这个期间,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失败和挫折,犯过右倾和“左”倾错误,才掌握了胜利地进行革命斗争的规律。全国刚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和不熟悉的情况,但是经过十年的实践,我们终于基本上摸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像灯塔一样为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指示着航程。我们面临的许多困难,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我们主观认识上的矛盾。固然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反复地实践,要经过曲折过程,但是,如同我们过去经历的困难,使我们掌握了进行革命战争的规律,赢得了革命胜利一样,今后在克服困难中,将使我们精通建设的规律,赢得建设的胜利,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从认识论来讲,一切事物的规律性都是可以掌握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不同,腐朽力量的死亡,新事物的成长,都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新生力量之战胜腐朽力量,事物之向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和依据正确认识的实践——主观能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社会主人的广大人民,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共产主义教育的加强,改造社会的自觉性获得了空前的发挥。人民群众渴望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克服一切困难的源泉。只要我们坚持真理,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没有任何不能战胜的困难。
不怕敌人,才能战胜敌人;不怕困难,才能克服困难。勇于藐视困难,是克服困难的起点。在同样缺乏原材料的条件下,有革命干劲的人,可以依靠群众,经过发掘潜力,提高技术,厉行节约,多方利用代用品,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害怕困难的人,可以一筹莫展,只见唉声叹气,凄凄惨惨。在困难面前,革命者必须做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不能做懦夫,变成困难的奴隶。精神萎靡,退缩不前,怯敌自贬,首先在精神上认输了,瓦解了,怎能战胜困难?
在前一个时期,在巨大胜利的形势下,少数同志的头脑发热了,滋长了某些不踏实的作风。因此,我们在继续鼓干劲的原则下,强调必须把冲天干劲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这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但是有些人以为既要强调实事求是,就不要鼓足干劲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的一切思想、行动,当然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决不能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横冲直撞,可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需要实践。没有革命干劲,不将自己主观认识见诸行动,就不可能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外界规律性。不去征服困难,也找不到解决困难的途径。我们提倡力求实际,这丝毫也不意味着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削弱人的冲天干劲,使我们在战斗面前踌躇不进;而正是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人民的冲天干劲发挥出来,跃进再跃进。
一些人在困难面前,不大主动,甚至知难而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用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观点对待客观实际,以为人们只能奴隶般地服从客观规律,而不相信群众的伟大创造能力。“要知道,机器是要人来创造和发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要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在人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动力,忽视这个伟大动力,就会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刘少奇)。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取得了政权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面前,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在我们不断地努力下,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敢不敢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是敢不敢前进,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也是是否相信真理、相信群众的一个根本标志。
客观规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认识的,一切困难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有不易克服的一面,因此,在战术上必须重视困难
从长远看,从本质上看,我们前进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有克服的可能性,必须藐视它,从这点上来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但是,另一方面,远景并不等于现实,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无论在阶级斗争或自然斗争中遇到的困难,当他们没有转化的时候,仍然是我们前进的障碍,顽强地阻挡着我们的去路。要实现战略上的任务,就必须从现实的条件出发,重视困难,一个个地克服它。要战胜敌人,就必须精心地部署每个战役,一个个地夺取阵地。要攀登科学的高峰,必须刻苦钻研,千百次试验。总之,必须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具体进行中,冷静地分析每件工作中的问题,勇敢地干、细致地干、踏踏实实地干,经过艰苦奋斗,才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全局的、战略上的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一切具体困难不易克服的一面,从这点上来建立我们的战术思想。在具体困难面前,疏忽大意,漫不经心,盲目乐观,美好的理想就会变成空谈,就不可能实现战略上的要求。因此,决不能把在战略上藐视困难,理解为在具体工作中夸夸其谈,不务实际。那种碰到具体困难就肩膀一耸,两眼朝天,看都不看,摸也不摸的人,不管他发出多少豪言壮语,也不能是真正的藐视困难。
毛主席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集中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的经验和智慧,正确地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有了总路线,我们进行具体工作的行动就有了总方向。也可以说,总路线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寻找具体工作中的规律的大门。但是,要做好每项具体工作,还必须认识和掌握具体工作的特殊规律,决不能停止在认识和领会普遍规律这一步。“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的规律总是因为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以各种特殊形式出现。例如,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是我们的总方针,但是每个年度、不同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的不同,建设发展的速度必然不能千篇一律。农业的“八字宪法”是增产的根本规律,但由于各地气候、土质、耕作条件的不同,如何具体运用这些措施,就必须经过试验,找出适合自己条件的贯彻方法。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在认识了事物的普遍规律之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矛盾论)。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停留在根据普遍规律而藐视困难这一点上,还必须把革命干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顽强地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和每个矛盾的侧面,钻进去,逐步认识它,掌握它,一个个地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处理矛盾,使困难向顺利转化,推动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也只有这样,通过实践,通过对困难的解决,才能使我们既逐步积累经验,学会更好地建设;同时,也更加巩固和发扬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敢于藐视一切困难。
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并不是摆在事物的表面上一看就见的,所以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开始只是看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各个事物的表面联系。人们从千变万化、复杂错综的客观情况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认识清楚,判断准确,常常不是很容易的,而是一个逐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从不完全认识到完全认识的过程。同时,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不仅受着社会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等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过程发展的限制,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在客观事物的发展已经暴露了它固有的本质,其内部联系已经比较明显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人们的认识部分的错了或者完全错了的情况,是难免的;由于认识不足、或者由于认识错误,因而确有一些目前没有克服的困难,这也是难免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促使困难向顺利转化,需要经过反复的顽强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思考、分析、研究,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修正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古至今,科学技术的成就,生产上的发明创造,没有一举成功的,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在实践中逐步地掌握了客观规律。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败之后打退堂鼓。重视困难,就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艰苦的实践。
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困难向顺利转化,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客观情况。在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全局,也要看到部分;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困难条件。当然,部分是隶属于全局,并受全局制约的。我们在建设中有利条件总是主导的,而困难总是次要的,困难也有大小之分。但是,工作中常常由于粗枝大叶,麻痹大意,对一些次要的、局部的问题照顾不够,也会造成影响全局的恶果。一个大机器,主要部件都搞好了,缺几个螺丝钉,也不能按时装配出厂。装备好了,运输工具没有准备好,也不能发货。重视困难,就必须把它放在恰当位置,正确地分析它,丝毫不能疏忽大意。
解决矛盾,促使困难向顺利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要渡河,需要有桥或船;要上天,需要飞机;没有煤、铁矿石,就炼不出钢来。事在人为,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重视困难,也重视克服困难的条件。有一些困难在短时期是难于克服的,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条件暂时还不具备。但是,重视条件,决不等于消极地等待客观条件成熟,或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强调从实际出发,分析情况和条件。这里指的条件,既包括客观条件,也包括主观条件。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而不能消极等待。
应当指出,在有困难的地方,也就有有利条件,有解决的办法。强调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决不等于只看困难,不看有利条件,夸大困难,钻在牛角尖里爬不出来,为困难压倒。孤立地看待困难,是一种片面性,它的根源在于见物不见人。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困难,分析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动群众、集中群众意见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真正伟大的实践,就是广大群众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斗争。因此,信任群众的创造力量,坚决依靠群众,认真集中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意见,才可能做到真正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促使困难转化。无数事实证明,许多领导上看来十分困难的任务,只要把情况向群众交代清楚,发动大家想办法,群众了解了大局,就一定能甘愿忍受暂时困难,表现出顽强的克服困难精神,同时会提出许多领导上事先不能完全想到的倡议和办法,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在战略上藐视一切困难,有崇高的革命热情和干劲;又要在战术上重视一切困难,有科学分析的精神和求实态度;既要热,又要冷。战略上藐视困难同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统一,革命热情和科学分析的统一,冲天干劲和求实精神的统一,热和冷的统一,就是我们对待困难的辩证态度。


第7版()
专栏:

学习政治经济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于丁
许多同志正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我想就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我国正在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在学习政治经济学,重点当然应该是社会主义部分。因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能帮助我们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它所阐明的经济规律,是我们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的根本依据。为了正确地掌握党的经济政策,就必须了解这种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客观经济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但是,也应该学习一下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前资本主义部分。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也还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学习这两部分,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都有指导作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可以学习到深刻地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和各国共产党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本质问题的学说。真正学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才能运用这种基本理论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所发生的问题。
要学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需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要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对于我们现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样是适用的。我们必须仔细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家分析社会经济的方法,学习他们怎样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学习他们怎样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阐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便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把它和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既然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因此每一基本理论,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过程或其某一方面联系着。某一理论,总是阐明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因而,学习某一理论时,和它所阐明的社会经济方面联系起来思考,考虑这种理论所阐明的社会经济现象具体是怎样发展的,才能够深刻地理解理论。学习商品生产的基本理论时,需要和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具体经济过程联系起来学习。就理论学习理论,不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思考,就不可能真正学懂。
学习某一理论时,要把和它有关的理论联系起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的个别环节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的理论等互相联系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也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此,在学习某一基本理论时,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应该把和它有关的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对它理解得更透彻。
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毛主席的经济著作和党中央关于经济问题的决议中的经济理论问题。
学懂理论,是运用理论的关键。因此,轻视基本理论的学习是不对的。
社会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有某种经济条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某种经济规律。因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有些经济条件为各个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所以也就有各个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规律,就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也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些规律所依以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作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毛主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可以及时改变生产关系中的落后环节,使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推动生产不断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除了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消除了阻碍采用新技术的经济条件,从而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的提高。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商品经济中作用的性质,和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作用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当旧的社会形态发展到新的社会形态时,一些旧的经济条件消失了,从而反映这种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新的经济条件产生了,反映这种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的经济规律也随着产生和发生作用。所以每个社会形态又有其特有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就是它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这些特有的经济规律,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本质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各种经济规律都同时在发生作用,从而各种经济规律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发生作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发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根据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在国民经济部门中采用新技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价格政策,依据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所制定的工资政策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都发生作用,也就是都需要考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是通过其他非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来达到的。依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能使生产技术得到不断进步,使社会生产得到不断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使社会产品得到不断增加;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可以使每个工作者和每个企业更加关心生产的改进;价值规律的作用,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经营管理,刺激生产的发展。这些经济规律的作用,能使生产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得到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从而生产出日益增多的产品,以便最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需要和保证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仅基本经济规律和非基本经济规律之间相互发生作用,而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之间,也相互发生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有些经济规律在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中作用的程度和形式,是有差别的。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国家对国营经济各部门所规定的计划就相当的具体;对集体企业所规定的计划就需要有相当的灵活性。按劳分配规律,在国营企业中,是通过工资形式实现的;在集体企业中,则通过另外的形式来实现。这种经济规律作用形式的差别,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两种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有客观的性质,它们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不能违反这些客观规律的要求,需要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办事。如果违反了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直到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得到纠正时为止。不能违反它们,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可以积极地利用它们。因此,需要认真地研究利用这些规律的形式。例如,需要研究如何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才能更充分地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规定怎样的工资形式,才能更好地符合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去理解。在不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情况下,因条件不同,运用规律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受到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作用的形式也必然会有其特点。
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真正懂得运用这些经济规律的形式,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对于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作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它所阐明的经济规律,都是通过范畴表现出来的。不正确地理解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货币等这些经济范畴,就很难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也很难懂得价值规律。不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金、社会主义积累等这些经济范畴,就很难懂得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理论,也很难懂得社会主义的积累规律。懂得范畴并不是为了玩弄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人们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考虑政治经济学的每个范畴时,应该和它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懂得这些经济范畴。
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须密切地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我们的经济工作。不密切地结合实际,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就是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时,要运用它来分析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社会经济一般的发展规律在我国作用的特点,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经济措施和经济政策,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需要和研究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我国过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引导个体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的经验,实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几个并举的经验,就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毛主席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和我们党关于这方面经济问题的决议,就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的最好的概括,必须很好的学习。
学习政治经济学并不困难,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学习政治经济学更不困难。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概括,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看到了大量的经济现象,知道了很多经济问题,知道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懂得从这些现象发展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是绝不困难的。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仔细地想一想,努力地读下去,书本上的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政治经济学看作很难懂是不对的。马克思和列宁活着时,不断地把他们的经济学说向工人和普通劳动群众去讲,从那里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难懂的科学。
学习政治经济学,既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帮助我们系统地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应该努力学习这门科学,以便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经济活动,加速我国的经济建设。


第7版()
专栏:

党监督的新组织形式
苏联“真理报”十三日社论
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在我国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的伟大任务,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胜利地完成,即: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更加积极地吸收社会团体和全体劳动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参加经济和文化建设。为此党组织必须开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党组织在实现国家计划方面的作用和责任感。
扩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就是引导群众去实现发展生产的具体任务。
苏共党章规定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基层党组织有权监督行政管理活动。这个权利使党组织对生产中的情况负有巨大的责任,并赋予它以有力的武器来克服企业、集体农庄中的缺点和改进它们的工作。
但是苏共党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因此许多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给予它们的监督权。实际上,党的监督的实现主要就是听取经济领导人所作的关于执行生产计划情况的报告。因而对企业的业务情况往往研究得不深不透,而且,下列一些重要的问题往往没有受到党组织的注意:例如,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按时、保质地完成产品供应任务,同本位主义现象作斗争,以及企业工作中其他许多重要的问题。
党实行的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管理和扩大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苏维埃机关权利的措施,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工业企业的活动大大改进了。但是,正如赫鲁晓夫同志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月全会的发言中所指出的,某些经济和企业的领导人,在经济建设方面破坏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民经济委员会和企业的某些领导者也没有按时完成向其他企业、经济行政区以及全国供应工业产品的计划和任务。这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损失。
本位主义现象的存在证明,某些党组织对按期完成产品供应计划和严格遵守国家纪律方面的监督是很薄弱的。当然,无论如何都是不允许这样做的。现在必须改善党的监督,使这种监督的组织形式完全能够满足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的顺利解决和保证把广大党和非党群众吸收到党的监督工作中来。
为了加强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在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企业、贸易企业、设计组织和设计局,以及承担企业和建筑工地订货的科学研究所的党的基层组织中建立委员会是适宜的,这个委员会应由一些党员和预备党员组成,以运用党组织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利。委员会的任务是对企业是否及时完成生产任务、国家订货和供应各种优质产品保证经常的监督。委员会应该监督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让他们遵守国家纪律,同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现象进行斗争。
委员会并不是与党组织平行的某种特殊的监督机构。它们是基层党组织借以实现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组织形式之一。委员会的整个工作是在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的书记的领导下进行。
在苏共中央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各个委员会的条例中规定,这些委员会的设立由党组织根据生产性质决定,比如,可以设立这样一些委员会:对完成国家订货和完成向其他企业及经济行政区的协作供运实行监督、对完成特殊、专门和出口供运实行监督、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的委员会;对降低建筑物工程造价和提高质量实行监督、对合理利用运输的技术工具、对采用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计划执行情况实行监督的委员会。
贸易企业和公共饮食业的党组织可以设立一些委员会来监督不间断地运入商品,监督苏联贸易规章执行情况以及监督减少周转和生产费用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不能够在必要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该企业、车间、团体和专门机构应完成的任务的重要性设立监督其他问题的委员会。相反地,每一个这样的基层党组织都有广泛的可能表现主动、自动的精神。
重要的是,党组织在各委员会工作一开始的时候,就要使这个委员会贯穿着高度的组织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证这些委员会的整个组织和它们的个别成员都有创造积极性,注意使委员会的活动不致于变成纸上谈兵。各委员会应当认真研究它们直接监督的那些岗位的情况。一旦发现企业、车间、团体和专门机构的工作有什么缺点,就立即把调查结果报告给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和党的会议以及经济领导机构,并同它们一道采取措施来消除缺点。
如果经济领导机关不能及时纠正委员会所查出的缺点,则党委会、党的常务机构或党的会议在履行党组织所给予的监督经济工作的权利时,应当讨论这一问题,对经济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发挥党的作用。如果上述措施无效,则党组织可以请求区、市、州和共和国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机构,以及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给予协助。如果这些领导机关不按照基层党组织的提醒采取应有的措施,则基层党组织可以将此事报告给苏共中央委员会或苏联部长会议。
正确地安排委员会的工作必然要求在企业中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使党组织和经济组织能及时揭发缺点,找到迅速完成国家计划和任务的途径。不难设想,如果能经常地吸引劳动人民中广大积极分子来实现社会监督,他们将给企业的工作输入多么新鲜的血液。特别是,如果人们真正相信有人在听取他们的批评,重视他们的批评,并且相信有人在研究和实现他们的建议,这将起良好的影响。
委员会的条例规定,各委员会有权通过党委会或基层党组织的支委会把关于改善车间、工厂、企业、研究所工作的问题提交职工会议讨论,以便动员全体人员来克服缺点,也可以把个别问题提到自己的会议来,以便初步研究和拟定各种建议。委员会有责任作不懈的努力,使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非常重要的是,要使监督委员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同企业的行政领导建立实际接触和正确的相互关系。委员会在检查生产情况的时候,它不能够、也不应当撤消或提出任何的行政指示,因为这样将会破坏一长制原则。同时,经济领导人员有义务尽力帮助委员会,向他们提供为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必要材料,客观地报道情况,不拖延地研究委员会的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克服它们所揭发的缺点。
现在,在党组织内已着手成立行政管理监督委员会。要求党委会和党的常务机构仔细认真地考虑和解决关于在本组织中应该成立一些什么样的委员会的问题。应该把那些受过良好训练的、有原则性的,坚强和积极的、能够对执行党的指示进行真正监督的党员工人、专家和职员选入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的数目和干部配备应该根据工作的范围和性质来决定,并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上或党代表会议上用公开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年。今后它们将在党机构的定期总结报告会和选举会上重新改选。
在建立委员会时不许采取千篇一律的办法。在人数较少的基层党组织中,关于建立委员会是否合宜的问题可以根据党员大会的决定来解决。在那些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委员会的地方可由全体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领导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在那些没有基层党组织的企业中,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应该起监督作用并向党的机构报告违反国家纪律的行为,这是有关工会工作的相应条例以及苏联共产党关于共青团工作方面的章程所规定的。
有人认为,由于在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中建立了委员会,在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中现行的、被证明是正确的其他社会监督形式——在党的会议上听取经济领导人的报告、经常活动的生产会议、工会委员会的群众性生产委员会、共青团监督岗、抽查队等都失去了本身的作用并且应当取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与此相反,党组织有责任保证党的监督形式和社会监督形式之间的统一和步调一致,防止各种多余和重叠的检查以及给经济管理机构以不必要的打扰。
报纸应当在委员会、基层党组织的各种工作中起重大的作用。它应当不断阐明直属基层党组织的各委员会在监督行政机构经济工作方面的工作经验,给委员会以各种支持。
地方党组织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领导和帮助委员会的组成,正确指导它们的工作,经常总结和推广委员会的工作经验,监督各企业、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及其他苏维埃和经济组织领导人立即纠正所揭发的缺点。应当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动员群众去贯彻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和苏共六月中央全会的决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