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佛子岭夜话
张沛
我们的车子在暮色苍茫中过了霍山县,没有多久,山谷中出现了一片耀眼的灯光,似乎告诉我们:这里有水电站,佛子岭到了。
我们出发时,把合肥——六安,——佛子岭的里程少算了五十公里,因此达到佛子岭的时间,差不多比预想迟了一个小时。原来以为有时间可以欣赏一下5月的水库黄昏,现在只能在夜空下远远看到一座高大耸立的黑影——连拱坝,而水库周围的群山用沉默来迎接我们,隐隐约约地能窥见大别山秀丽的峰峦。
车子在一座两层楼的新建筑门口停下来,这是佛子岭水电站的管理处。我们正在楼下打问管理处的李主任,一个瘦瘦的,身穿藏青制服、个儿不高、五十左右的同志从楼上走下来。
“你们是合肥来的吗?”他打量着我们问了一句,和我们一一握了手,我们把介绍信交给了他。他看了一眼就揣在口袋里,没有介绍他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什么寒喧,就领我们到河那边的招待所去。我们想,他一定就是这儿管理处的李主任了。
这是5月末的夜晚,在这群山环抱的水库里,晚风吹在身上还有些凉意。我们沿着两边栽有法国梧桐的水库马路走去,没有几分钟就到大坝跟前。坝前通道上有一排灼亮的路灯,坝里面发出隆隆的响声,这就是水电站的厂房,它藏在坝里面。这是一种比较新式的水电站的建筑方法。
一路上,李主任没有和我们说什么话,只是过了大坝走上一座活动桥时,他告诉我们,由于修好了溢洪道,这山沟水大了过不去,才修了这座用缆索吊起的桥。他背着手,慢慢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看起来身板儿不大结实。从他不多的话音中,我听得出他大概是湖北人。果然,当我问他的家乡时,他说了一声:“黄安。”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叫红安。”
黄安,这个地方,在第二次国内战争中是一个出名的地方。经验告诉我,和我们在一起的这位李主任,很可能是一个从酷烈的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老战士。记者的工作养成了我对人的访问的兴趣。他,一个老红军,是怎样来到这大别山中的水库的呢?我等待着机会寻找答复。
* *
吃过晚饭,我们正在洁净明亮的水库招待所的房间中休息,李主任推门进来了。我们闲话了一阵佛子岭水库的风光,看样子,他对这个偏僻的山谷中的水库很有感情。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来,给我们大家抽,他自己也点上了一枝。
“这大别山,我算是跑遍了。”从这里,我们开始了一场有意义的水库夜话。
“1931年,我在黄安参加了红军。第二年,我们的队伍开到六安樊通桥。在樊通桥的东边打了一仗,俘虏了很多,光我们一个连就抓到五百多俘虏兵,还缴了三门迫击炮,十八挺轻重机枪。”我和很多老红军谈过话,我熟悉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对于自己在二、三十年前经历过的战斗,能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讲得清清楚楚。樊通桥战斗是这个老战士在二十八年以前进入大别山的第一次战斗。而樊通桥,在三个小时以前,我们的汽车正好经过那个地方。
“我那时二十岁,当副班长,可一个大字也不认识。我们的连长是六安人,大个儿,名叫小毛子,我现在还记得他。”李主任谈得兴奋了,刚刚见面时觉得他讲话多少有些威严和拘谨的印象已经没有了。
“以后我们打正阳关,打潢川、打光山城,在光山消灭了国民党的新编二十师,以后又回到黄安,转过头来打宋埠围麻城,打的是夏斗寅部队。”他叙述的这段斗争历史,很显然是中央苏区以外一个强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的光辉斗争。
“我们走遍了大别山,但不是坐汽车,而是用两条腿呀。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离开了鄂豫皖。”
接着他谈到自己怎样第一次挂了彩(他一共挂过八次彩),由于缺乏药物治疗,伤口里生了蛆。睡了半个月担架,又不能睡了,因为要让给新的彩号。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艰苦的历程,雪山、草地、饥饿、寒冷,都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残酷的斗争考验了人的忠诚,他在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过泸定桥时,他已经是一个连长了。“苦是苦呀,可我们挺过来了,当干部就是要挺,干部没有劲还行吗?”这是一个老红军在艰难的日子里的切身体验。
最后,经过英勇的长征,先期到达的红一方面军和来自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胜利会合了。中国的斗争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时期。1937年,他成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一员,从那以后,他战斗在太行山上。
斗争是艰苦的、漫长的,但胜利终于是属于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人民。
“离开鄂豫皖十五年后,1947年我又随刘邓大军跃进到大别山。主力部队继续南下打击敌人,我们编为皖西军区的一个师,又留在大别山了,和李品仙的‘广西猴子’作战,在六安、舒城一带打了两年,一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全国胜利。”
这时,他是一个团长。等李主任讲完了他和大别山的血肉联系,我才确切了解到他在开头讲的一句话:“这大别山我算是跑遍了。”包含着一个多么艰巨、多么漫长而又多么英雄的历史过程。
全国胜利了,经历过长期战斗的革命军队,照理应当休息休息了,可是“没有多久,我们改编为水利建设部队,我那个团打先锋,在1952年5月开到佛子岭工地。我们来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大山。我们平地基、修道路、筛沙子、挑大土,和打仗一样。”“和打仗一样”,这句朴质的话,点明了我们军队的战斗传统。
“以后我们不挑土了,现代化的大型水利建设不能光靠挑土呀,我们学电焊、学钻探、学发电和修理线路,学抽水和灌浆,学木工、钢筋工、洋灰工,学化验……,好几百种,什么都学。现在丹江口、三门峡、刘家峡、海南岛……都有我们派去的人,我常常收到他们的来信。”他讲到这里,使劲抽了一口烟,现出一种快慰的神情。战士既会打仗又是技工,参加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这怎能不使人快慰呢?
淮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竣工了,高大的连拱坝矗立在峡谷中间,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出现了。不久,发电机的马达也响动起来了,建设水库的人陆陆续续奔向新的建设岗位,一个沸腾的工地冷清下来了。“大家走了,我留下了。组织上要人看水库,我自报奋勇当看守人。这里就是家,这也是革命,哪里不是一样!”于是两次战斗在大别山,以后又是大别山第一个大型水库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他是建设工地的副指挥),就这样成了水库的管理人。
“现在我们正准备建设发电站的第二个机组,它比第一个机组发电能力大得多。我们的电站还在为四个省培训几百个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整个电站工作分三班,每班八个人,可是现在一班八十个人,一个师傅带九个徒弟,他们来自新疆、贵州、广西……,不久以后他们就要回去为自己的水电站操作了。我们不光发电,水库还养鱼,现在大鱼已经二、三十斤重了。”
最后,他才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叫李毕云,佃中农出身,今年五十岁,是佛子岭水库和电站管理处的主任和党委书记。
* *
夜已深,我们送走了李毕云同志,在招待所的走廊里,欣赏佛子岭的夜景。山脚下灯火点点,从闸门的空隙里流出的水,像小河淌水一样,只听到淙淙的声音。可是我知道在大坝那边,是一个长达几十公里的人工湖,如果把所有的闸门都打开,水将会发出无法阻挡的冲击力量。而现在,人牢牢地控制着它。
招待所前面的山沟,虽然在夜晚,也看得出是有计划地整修过的,树木、花草、塑像、小道,像一个精巧的小公园。一些看不清是什么样的花草,在5月的夜晚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息。我来回走动着,脑子还在想着刚刚离开的那个李毕云同志。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他的一生中走过了一段悠长、艰难但是光荣的路。他在大别山开始战斗,又离开了它。经过了十五个斗争的春秋,又回到大别山的怀抱,为它最终脱离苦难而战。在战争中,他为大别山流过血,在解放后又为大别山的繁荣流汗。当人们走了以后,他留了下来,成为一个普通的水库管理人员。他并不觉得这个位置和他的斗争资历有什么不吻合的地方。“这也是革命”,这就是他在党的教育下树立起来的人生观。他没有什么特出的英雄事迹,然而他为无产阶级的英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队伍里何止万千?他们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支柱,虽然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带着兴奋的和上了一堂有益的课的愉快心情,回到寝室躺下了。明天,我们将迎着朝阳到水库上去。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维也纳森林故事”
苏联甘夫画 飞花 配诗
报载:西方向维也纳派遣了一批法西斯喽罗、无赖和妓女,企图“搞垮”联欢节。
人家联欢他最苦恼,
想尽办法企图阻挠,
不发签证,抓去坐牢,
一应俱全——统归无效。
狗急跳墙最后一着:
派遣特务妓女小偷。
要论人才实在缺乏,
垃圾、渣滓倒样样有。
狼扮外婆,贼喊捉贼,
“亲爱的,小心洪水猛兽,
共产主义要吃掉你!”
绅士张开血盆大口。(附图片)
“别去联欢,这是共产党阴谋,他们要吃掉你……”


第8版()
专栏:

民族风格 部队气魄——看部队业余演出有感
刘兆江
唱歌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那战斗的年代里,战士们唱着雄壮的战歌走向战场,部队打到那里,那里就有了解放的歌声。这次在首都的舞台上,我们又听到了全军文艺会演的许多精彩的音乐节目,好像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怎能不令人兴奋呢。
我觉得北京部队代表队演唱的“八一军旗迎风飘”、南京部队代表队演唱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空军代表队演唱的“握紧手中枪”“全民皆兵”等,都是很好的队列歌曲。这些歌短小精悍,雄壮有力,听了以后使人精神奋发,斗志昂扬,是值得推广的优秀歌曲。
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队列歌曲外,我们还听到了其他形式的歌曲,有诗一样的抒情歌曲,也有庄严雄伟的大合唱;有轻松活泼的诙谐小唱,也有戏剧性的歌表演。这些歌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部队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歌颂光荣历史的,有歌唱练兵生活的,有鼓舞战斗的,有反映劳动建设的,有表现官兵关系的,有歌唱军民团结的。不但节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大都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用沪剧、锡剧曲调改编的演唱“将军与护士”,有用苏州评弹改编为合唱表现了部队气魄的“十人桥”,杜方模演唱的“歌唱五好连”采用了湖北民歌“新龙船”的曲调,适当的加了一些快板,连唱带演,更是活泼生动。武汉部队代表队女声小合唱集体唱的河南梆子,朴实动听。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连队业余音乐活动的多样性,是和广泛地运用民间艺术形式分不开的。
近几年来,器乐演奏在部队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但有民间固有的像唢呐吹戏等形式,而且创作了许多表现新生活的器乐作品。南京部队代表队演奏的“东海渔歌”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它创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乐曲把听众引向了诗的意境,人们好像看到了波浪起伏的海面,队队渔船扬起白帆,渔民们在劳动的歌声里,撒下了万张渔网,歌声和海浪呼应着,海上一片劳动丰收的景象,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和浪漫主义的想像,有着较高的技巧和组织才能。
兰州部队代表队演奏的“战地音乐”,把我们带到了朝鲜战场,火辣辣的生活气息,充分地表现出志愿军战士那种勇敢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乐器有用炮弹壳做成的胡琴,有祖国人民送给的手风琴和朝鲜人民送给的长鼓。特别使人感到新鲜有趣的是用酒瓶做的瓶琴;很难使人想像,用这些土乐器竟能奏出那么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在演奏“志愿军战歌”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时,演奏瓶琴的演员把美国钢盔当打击乐器来敲,按乐曲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说,这里加上打击乐器非常适当;按“打败美国野心狼”这句词的内容来说,打几下美国脑袋也令人十分痛快,这一手收到了多种效果,实在是高明。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退而结网”
敢峰
星期天,到几个朋友家串门,不免又谈到读书问题。彼此一问情况,谁也还没有真正认真读书,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谈的无非还是两三个月以前谈过的话,什么挤时间读书,读书是精一点好还是广一点好,是学经济学还是学哲学,是“开卷有益”还是有系统有重点的学……等等。事隔两月,为什么谈来谈去还是这些,而提不出新的话题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还没有认真读书,没有钻到书里面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回家读书吧,光泛谈读书而不读书,会使得我们这些“半瓶醋”,变成读书的“清谈家”。愿我们下次见面时,能愉快地谈谈自己究竟读了一些什么。
那么,是不是不要讲究读书方法呢?不是这个意思。要学会游泳,就要跳到水里面去,不要把时间花费在岸上无休止的研究游泳方法上。读书也是一样。要研究书如何读得好,首先要脚踏实地去苦读一番。


第8版()
专栏:

“蜡烛”的比喻
南村燕
以前蜡烛是人们夜间取亮的主要工具,明亮而优美,故不少人把它入诗入画,有时作为“红烛高烧”来象征繁华幸福喜庆;有时则喻为“替人垂泪”,是形比悲惨命运的。
最近偶尔听到一种怪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说什么
“教师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是无限痛苦的职业。这种论调,用太史公的话来说,就是“岂不谬哉”!
教师工作“照亮别人”,诚然不错。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是传授真理智慧的桥梁之一。古云“振聋发聩”,把教师比做是使瞎子重见光明、聋子听见声音的事业。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教师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需要来看,教师在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教师工作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其他事业。党把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人民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交给了教师培养,这又说明党和人民的崇高信赖。因而做为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感到自豪和幸福。
至于谈到“毁灭自己”,请问有什么根据?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党的教育和同学的促进下做到“教然后知困”,反求诸己,自强不息,而达到教学相长。所以教人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光明了。哪里是毁灭了呢?特别是受教的年轻一代,因受教益而发展成为英雄、模范、专家,在每个英雄的身上都将留有教师的影子,每颗奖章里都有教师的光荣。这岂不又是教师工作的得天独厚吗?
话还应该说回来。即便真的为了照亮别人而牺牲了自己,难道就能看作是可怕的毁灭吗?当然不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正是舍己为人,以自己的鲜血头颅,以自己青春的生命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吗?方志敏、吉鸿昌、黄继光、刘胡兰、向秀丽……这一系列光辉的名字,连同他们辉煌无比的业绩将永远保留在我们记忆里,并且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正因为他们照亮了别人,他们也真正地永垂不朽了。广大人民以此引为自豪,广大青年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他们学习。烈士们死而无憾。这不正是我们经常歌颂的内容吗?
害怕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人,首先应是由于他们心地的黑暗,这种人倒是先要向革命英雄们的光辉里去承受光明的洗涤,以驱散那心底的黑暗,然后才有资格当教师的。否则他只能染污别人堕落自己,哪里又能照亮别人呢?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自己不发热也不发光,专依靠榨取别人的光热来温暖自己,那就是剥削阶级的寄生虫。害怕做“蜡烛”的人,他们的观点怕就是从那里沾染来的。
一生之中,昏昏蒙蒙,摇摇曳曳,根本无法照亮别人,而本身又终归要熄灭,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毁灭呢!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影剧场的排座编号问题
海慕豪
6月28日读了人民日报上秦犁同志关于“夏季影剧场的一个问题”后,引起我也想来谈谈影剧场的排座编号问题。
记得一次到鞍山一个影院看电影,因为我是深度近视眼,买了第一排座位的票;不料这个影院的第一排是剧场的最后一排,它的排号是从后往前数的,和通常从前往后的习惯排法不一样。事情倒是无独有偶,以后在乌鲁木齐市,又见到一家电影院,也是从后向前排座的。
以后,我乘经常去各地工作的机会,略为留意了影剧院的排座编号情况。原来,全国各地的影剧院在这方面是极不统一的:排次有从前往后的,也有从后往前的,有从舞台的左或右方向分边顺序排列的,也有按前、中、后地位单独编排的,更有分东西南北中区或按甲乙丙丁划座的;座号的编法也各不相同,有由中间向左右分单双号排列,也有由左或右依序排列的……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由于编排的不统一,虽然许多影院挂有座次表,但是不少观众也还须在开场前匆忙而又困难的找座,增加领座员的工作,有时还照顾不过来,既影响场内秩序和妨碍别人看戏,又浪费这些观众的时间。
当然全国各影剧场的建筑与排座布局各有特点,强求统一是有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但最好能照一般群众的习惯来编排座次,不要使观众完全摸不着头脑。


第8版()
专栏:

“大雷雨”人物速写
叶浅予
卡杰林娜(郑振瑶饰)
奇虹(石羽饰)
卡巴诺娃(蓝樱饰)


第8版()
专栏:

佛子岭夜话
张沛
我们的车子在暮色苍茫中过了霍山县,没有多久,山谷中出现了一片耀眼的灯光,似乎告诉我们:这里有水电站,佛子岭到了。
我们出发时,把合肥——六安,——佛子岭的里程少算了五十公里,因此达到佛子岭的时间,差不多比预想迟了一个小时。原来以为有时间可以欣赏一下5月的水库黄昏,现在只能在夜空下远远看到一座高大耸立的黑影——连拱坝,而水库周围的群山用沉默来迎接我们,隐隐约约地能窥见大别山秀丽的峰峦。
车子在一座两层楼的新建筑门口停下来,这是佛子岭水电站的管理处。我们正在楼下打问管理处的李主任,一个瘦瘦的,身穿藏青制服、个儿不高、五十左右的同志从楼上走下来。
“你们是合肥来的吗?”他打量着我们问了一句,和我们一一握了手,我们把介绍信交给了他。他看了一眼就揣在口袋里,没有介绍他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什么寒喧,就领我们到河那边的招待所去。我们想,他一定就是这儿管理处的李主任了。
这是5月末的夜晚,在这群山环抱的水库里,晚风吹在身上还有些凉意。我们沿着两边栽有法国梧桐的水库马路走去,没有几分钟就到大坝跟前。坝前通道上有一排灼亮的路灯,坝里面发出隆隆的响声,这就是水电站的厂房,它藏在坝里面。这是一种比较新式的水电站的建筑方法。
一路上,李主任没有和我们说什么话,只是过了大坝走上一座活动桥时,他告诉我们,由于修好了溢洪道,这山沟水大了过不去,才修了这座用缆索吊起的桥。他背着手,慢慢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看起来身板儿不大结实。从他不多的话音中,我听得出他大概是湖北人。果然,当我问他的家乡时,他说了一声:“黄安。”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叫红安。”
黄安,这个地方,在第二次国内战争中是一个出名的地方。经验告诉我,和我们在一起的这位李主任,很可能是一个从酷烈的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老战士。记者的工作养成了我对人的访问的兴趣。他,一个老红军,是怎样来到这大别山中的水库的呢?我等待着机会寻找答复。
* *
吃过晚饭,我们正在洁净明亮的水库招待所的房间中休息,李主任推门进来了。我们闲话了一阵佛子岭水库的风光,看样子,他对这个偏僻的山谷中的水库很有感情。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来,给我们大家抽,他自己也点上了一枝。
“这大别山,我算是跑遍了。”从这里,我们开始了一场有意义的水库夜话。
“1931年,我在黄安参加了红军。第二年,我们的队伍开到六安樊通桥。在樊通桥的东边打了一仗,俘虏了很多,光我们一个连就抓到五百多俘虏兵,还缴了三门迫击炮,十八挺轻重机枪。”我和很多老红军谈过话,我熟悉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对于自己在二、三十年前经历过的战斗,能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讲得清清楚楚。樊通桥战斗是这个老战士在二十八年以前进入大别山的第一次战斗。而樊通桥,在三个小时以前,我们的汽车正好经过那个地方。
“我那时二十岁,当副班长,可一个大字也不认识。我们的连长是六安人,大个儿,名叫小毛子,我现在还记得他。”李主任谈得兴奋了,刚刚见面时觉得他讲话多少有些威严和拘谨的印象已经没有了。
“以后我们打正阳关,打潢川、打光山城,在光山消灭了国民党的新编二十师,以后又回到黄安,转过头来打宋埠围麻城,打的是夏斗寅部队。”他叙述的这段斗争历史,很显然是中央苏区以外一个强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的光辉斗争。
“我们走遍了大别山,但不是坐汽车,而是用两条腿呀。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离开了鄂豫皖。”
接着他谈到自己怎样第一次挂了彩(他一共挂过八次彩),由于缺乏药物治疗,伤口里生了蛆。睡了半个月担架,又不能睡了,因为要让给新的彩号。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艰苦的历程,雪山、草地、饥饿、寒冷,都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残酷的斗争考验了人的忠诚,他在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过泸定桥时,他已经是一个连长了。“苦是苦呀,可我们挺过来了,当干部就是要挺,干部没有劲还行吗?”这是一个老红军在艰难的日子里的切身体验。
最后,经过英勇的长征,先期到达的红一方面军和来自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胜利会合了。中国的斗争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时期。1937年,他成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一员,从那以后,他战斗在太行山上。
斗争是艰苦的、漫长的,但胜利终于是属于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人民。
“离开鄂豫皖十五年后,1947年我又随刘邓大军跃进到大别山。主力部队继续南下打击敌人,我们编为皖西军区的一个师,又留在大别山了,和李品仙的‘广西猴子’作战,在六安、舒城一带打了两年,一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全国胜利。”
这时,他是一个团长。等李主任讲完了他和大别山的血肉联系,我才确切了解到他在开头讲的一句话:“这大别山我算是跑遍了。”包含着一个多么艰巨、多么漫长而又多么英雄的历史过程。
全国胜利了,经历过长期战斗的革命军队,照理应当休息休息了,可是“没有多久,我们改编为水利建设部队,我那个团打先锋,在1952年5月开到佛子岭工地。我们来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大山。我们平地基、修道路、筛沙子、挑大土,和打仗一样。”“和打仗一样”,这句朴质的话,点明了我们军队的战斗传统。
“以后我们不挑土了,现代化的大型水利建设不能光靠挑土呀,我们学电焊、学钻探、学发电和修理线路,学抽水和灌浆,学木工、钢筋工、洋灰工,学化验……,好几百种,什么都学。现在丹江口、三门峡、刘家峡、海南岛……都有我们派去的人,我常常收到他们的来信。”他讲到这里,使劲抽了一口烟,现出一种快慰的神情。战士既会打仗又是技工,参加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这怎能不使人快慰呢?
淮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竣工了,高大的连拱坝矗立在峡谷中间,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出现了。不久,发电机的马达也响动起来了,建设水库的人陆陆续续奔向新的建设岗位,一个沸腾的工地冷清下来了。“大家走了,我留下了。组织上要人看水库,我自报奋勇当看守人。这里就是家,这也是革命,哪里不是一样!”于是两次战斗在大别山,以后又是大别山第一个大型水库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他是建设工地的副指挥),就这样成了水库的管理人。
“现在我们正准备建设发电站的第二个机组,它比第一个机组发电能力大得多。我们的电站还在为四个省培训几百个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整个电站工作分三班,每班八个人,可是现在一班八十个人,一个师傅带九个徒弟,他们来自新疆、贵州、广西……,不久以后他们就要回去为自己的水电站操作了。我们不光发电,水库还养鱼,现在大鱼已经二、三十斤重了。”
最后,他才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叫李毕云,佃中农出身,今年五十岁,是佛子岭水库和电站管理处的主任和党委书记。
* *
夜已深,我们送走了李毕云同志,在招待所的走廊里,欣赏佛子岭的夜景。山脚下灯火点点,从闸门的空隙里流出的水,像小河淌水一样,只听到淙淙的声音。可是我知道在大坝那边,是一个长达几十公里的人工湖,如果把所有的闸门都打开,水将会发出无法阻挡的冲击力量。而现在,人牢牢地控制着它。
招待所前面的山沟,虽然在夜晚,也看得出是有计划地整修过的,树木、花草、塑像、小道,像一个精巧的小公园。一些看不清是什么样的花草,在5月的夜晚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息。我来回走动着,脑子还在想着刚刚离开的那个李毕云同志。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他的一生中走过了一段悠长、艰难但是光荣的路。他在大别山开始战斗,又离开了它。经过了十五个斗争的春秋,又回到大别山的怀抱,为它最终脱离苦难而战。在战争中,他为大别山流过血,在解放后又为大别山的繁荣流汗。当人们走了以后,他留了下来,成为一个普通的水库管理人员。他并不觉得这个位置和他的斗争资历有什么不吻合的地方。“这也是革命”,这就是他在党的教育下树立起来的人生观。他没有什么特出的英雄事迹,然而他为无产阶级的英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队伍里何止万千?他们是我们伟大事业的支柱,虽然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带着兴奋的和上了一堂有益的课的愉快心情,回到寝室躺下了。明天,我们将迎着朝阳到水库上去。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维也纳森林故事”
苏联甘夫画 飞花 配诗
报载:西方向维也纳派遣了一批法西斯喽罗、无赖和妓女,企图“搞垮”联欢节。
人家联欢他最苦恼,
想尽办法企图阻挠,
不发签证,抓去坐牢,
一应俱全——统归无效。
狗急跳墙最后一着:
派遣特务妓女小偷。
要论人才实在缺乏,
垃圾、渣滓倒样样有。
狼扮外婆,贼喊捉贼,
“亲爱的,小心洪水猛兽,
共产主义要吃掉你!”
绅士张开血盆大口。(附图片)
“别去联欢,这是共产党阴谋,他们要吃掉你……”


第8版()
专栏:

民族风格 部队气魄——看部队业余演出有感
刘兆江
唱歌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那战斗的年代里,战士们唱着雄壮的战歌走向战场,部队打到那里,那里就有了解放的歌声。这次在首都的舞台上,我们又听到了全军文艺会演的许多精彩的音乐节目,好像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怎能不令人兴奋呢。
我觉得北京部队代表队演唱的“八一军旗迎风飘”、南京部队代表队演唱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空军代表队演唱的“握紧手中枪”“全民皆兵”等,都是很好的队列歌曲。这些歌短小精悍,雄壮有力,听了以后使人精神奋发,斗志昂扬,是值得推广的优秀歌曲。
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队列歌曲外,我们还听到了其他形式的歌曲,有诗一样的抒情歌曲,也有庄严雄伟的大合唱;有轻松活泼的诙谐小唱,也有戏剧性的歌表演。这些歌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部队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歌颂光荣历史的,有歌唱练兵生活的,有鼓舞战斗的,有反映劳动建设的,有表现官兵关系的,有歌唱军民团结的。不但节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大都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用沪剧、锡剧曲调改编的演唱“将军与护士”,有用苏州评弹改编为合唱表现了部队气魄的“十人桥”,杜方模演唱的“歌唱五好连”采用了湖北民歌“新龙船”的曲调,适当的加了一些快板,连唱带演,更是活泼生动。武汉部队代表队女声小合唱集体唱的河南梆子,朴实动听。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连队业余音乐活动的多样性,是和广泛地运用民间艺术形式分不开的。
近几年来,器乐演奏在部队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但有民间固有的像唢呐吹戏等形式,而且创作了许多表现新生活的器乐作品。南京部队代表队演奏的“东海渔歌”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它创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乐曲把听众引向了诗的意境,人们好像看到了波浪起伏的海面,队队渔船扬起白帆,渔民们在劳动的歌声里,撒下了万张渔网,歌声和海浪呼应着,海上一片劳动丰收的景象,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和浪漫主义的想像,有着较高的技巧和组织才能。
兰州部队代表队演奏的“战地音乐”,把我们带到了朝鲜战场,火辣辣的生活气息,充分地表现出志愿军战士那种勇敢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乐器有用炮弹壳做成的胡琴,有祖国人民送给的手风琴和朝鲜人民送给的长鼓。特别使人感到新鲜有趣的是用酒瓶做的瓶琴;很难使人想像,用这些土乐器竟能奏出那么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在演奏“志愿军战歌”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时,演奏瓶琴的演员把美国钢盔当打击乐器来敲,按乐曲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说,这里加上打击乐器非常适当;按“打败美国野心狼”这句词的内容来说,打几下美国脑袋也令人十分痛快,这一手收到了多种效果,实在是高明。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退而结网”
敢峰
星期天,到几个朋友家串门,不免又谈到读书问题。彼此一问情况,谁也还没有真正认真读书,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谈的无非还是两三个月以前谈过的话,什么挤时间读书,读书是精一点好还是广一点好,是学经济学还是学哲学,是“开卷有益”还是有系统有重点的学……等等。事隔两月,为什么谈来谈去还是这些,而提不出新的话题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还没有认真读书,没有钻到书里面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回家读书吧,光泛谈读书而不读书,会使得我们这些“半瓶醋”,变成读书的“清谈家”。愿我们下次见面时,能愉快地谈谈自己究竟读了一些什么。
那么,是不是不要讲究读书方法呢?不是这个意思。要学会游泳,就要跳到水里面去,不要把时间花费在岸上无休止的研究游泳方法上。读书也是一样。要研究书如何读得好,首先要脚踏实地去苦读一番。


第8版()
专栏:

“蜡烛”的比喻
南村燕
以前蜡烛是人们夜间取亮的主要工具,明亮而优美,故不少人把它入诗入画,有时作为“红烛高烧”来象征繁华幸福喜庆;有时则喻为“替人垂泪”,是形比悲惨命运的。
最近偶尔听到一种怪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说什么
“教师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是无限痛苦的职业。这种论调,用太史公的话来说,就是“岂不谬哉”!
教师工作“照亮别人”,诚然不错。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炬的传递者,是传授真理智慧的桥梁之一。古云“振聋发聩”,把教师比做是使瞎子重见光明、聋子听见声音的事业。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教师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需要来看,教师在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教师工作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其他事业。党把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人民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交给了教师培养,这又说明党和人民的崇高信赖。因而做为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感到自豪和幸福。
至于谈到“毁灭自己”,请问有什么根据?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党的教育和同学的促进下做到“教然后知困”,反求诸己,自强不息,而达到教学相长。所以教人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光明了。哪里是毁灭了呢?特别是受教的年轻一代,因受教益而发展成为英雄、模范、专家,在每个英雄的身上都将留有教师的影子,每颗奖章里都有教师的光荣。这岂不又是教师工作的得天独厚吗?
话还应该说回来。即便真的为了照亮别人而牺牲了自己,难道就能看作是可怕的毁灭吗?当然不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正是舍己为人,以自己的鲜血头颅,以自己青春的生命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吗?方志敏、吉鸿昌、黄继光、刘胡兰、向秀丽……这一系列光辉的名字,连同他们辉煌无比的业绩将永远保留在我们记忆里,并且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正因为他们照亮了别人,他们也真正地永垂不朽了。广大人民以此引为自豪,广大青年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他们学习。烈士们死而无憾。这不正是我们经常歌颂的内容吗?
害怕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人,首先应是由于他们心地的黑暗,这种人倒是先要向革命英雄们的光辉里去承受光明的洗涤,以驱散那心底的黑暗,然后才有资格当教师的。否则他只能染污别人堕落自己,哪里又能照亮别人呢?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自己不发热也不发光,专依靠榨取别人的光热来温暖自己,那就是剥削阶级的寄生虫。害怕做“蜡烛”的人,他们的观点怕就是从那里沾染来的。
一生之中,昏昏蒙蒙,摇摇曳曳,根本无法照亮别人,而本身又终归要熄灭,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毁灭呢!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影剧场的排座编号问题
海慕豪
6月28日读了人民日报上秦犁同志关于“夏季影剧场的一个问题”后,引起我也想来谈谈影剧场的排座编号问题。
记得一次到鞍山一个影院看电影,因为我是深度近视眼,买了第一排座位的票;不料这个影院的第一排是剧场的最后一排,它的排号是从后往前数的,和通常从前往后的习惯排法不一样。事情倒是无独有偶,以后在乌鲁木齐市,又见到一家电影院,也是从后向前排座的。
以后,我乘经常去各地工作的机会,略为留意了影剧院的排座编号情况。原来,全国各地的影剧院在这方面是极不统一的:排次有从前往后的,也有从后往前的,有从舞台的左或右方向分边顺序排列的,也有按前、中、后地位单独编排的,更有分东西南北中区或按甲乙丙丁划座的;座号的编法也各不相同,有由中间向左右分单双号排列,也有由左或右依序排列的……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由于编排的不统一,虽然许多影院挂有座次表,但是不少观众也还须在开场前匆忙而又困难的找座,增加领座员的工作,有时还照顾不过来,既影响场内秩序和妨碍别人看戏,又浪费这些观众的时间。
当然全国各影剧场的建筑与排座布局各有特点,强求统一是有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但最好能照一般群众的习惯来编排座次,不要使观众完全摸不着头脑。


第8版()
专栏:

“大雷雨”人物速写
叶浅予
卡杰林娜(郑振瑶饰)
奇虹(石羽饰)
卡巴诺娃(蓝樱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