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工人阶级的本色
方韦白
7月23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鞍钢第一炼钢厂陈效法、李绍奎等临危不惧、抢险护厂的报道,令人振奋。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只有经过严重的考验,才能显出真英雄。陈效法、李绍奎等同志,平时就是全厂公认的优秀工人;经过这次烈火般的考验,从他们身上显示出更为崇高的品格。
他们为公忘私。他们深知,氧气瓶遇着高温极容易爆炸,一个氧气瓶爆炸的威力顶上一个重磅炸弹。当时,二三十个氧气瓶放在一起,万一受钢渣浸泡而爆炸,它的危害不堪设想!正因为如此,他们认定,决不能走开,即使自己遭到牺牲,也非抢救不可。这种为公忘私,把个人生命安全置之度外,说是“忘我”,倒不如说他们成了捍卫国家利益的工人阶级的化身,把“小我”化为“大我”了。这是光辉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的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获得应有的表现。
他们临危不惧。一千度高温的钢渣向放置氧气瓶的地方涌去,情况危急万状。他们坚定不移地抢救到底。畏惧必将带来动摇和逃跑,这和工人阶级的勇者不惧的性格毫无共同之点。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除了由于具备为公忘私的高贵品质,还由于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心。
他们勇而有谋。他们都是有十多年工龄的钢铁工人,熟知降低钢渣温度该用什么办法。有大勇才有大智,能镇定才能应付突然事件,他们始则扬沙,继则泼水,终以接通水管把通红的钢渣浇冷却。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把毁灭于顷刻的大爆炸消灭了。这类奇迹,只能出诸于创造世界的工人阶级之手,他们和自然作斗争的经历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陈效法、李绍奎等的英雄事迹,自然地使人们感到自豪:这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第8版()
专栏:

婆婆的心事
周鸿铸
俺二媳妇贞桂,新近调到幼儿园里去当保育员。一提起这件事,我就觉得别扭,天天和那些不知屙屎撒尿的孩子打交道,有啥出息!谁知俺家老二反倒给她撑腰:“好好干吧,不要性急,孩子会带好的。”贞桂那丫头也不知好歹,还嘻皮笑脸地回答:“你放心好了,保证干得呱呱叫!”
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谁不疼的慌,一点没服侍到,妈妈们就要嗤鼻瞪眼。贞桂这丫头为啥愿意干这份差使!俺老二也是,自己当了生产队长,咋就不能照顾照顾她哩!
那天收工回来,看见贞桂一脸灰气,呆呆地坐在那儿。我就问她:“咋的?”老二也问:“有困难吗?”贞桂憋了半天,一颗大泪珠掉了下来。原来是:钱英家的阿囤今年四岁了,娇生惯养,最会闹事,不是惹了这个,就是打了那个;他还会打千斤坠耍赖皮,哭个不停。这天阿囤硬霸住两个布娃娃不让别人摸,还动手打别的孩子。贞桂说了他几句,他就哭起来了。哪知这时候恰好钱英走这儿过,一看这情景,不得了喽,撂下扁担,不管青红皂白,搂过阿囤就哭天喊地:“哎呀,你的命苦哟,人家合伙欺负你……,咱们走!”说着抱起孩子就回家了。贞桂这时真是哑子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就急得哭了起来。怎么样?我说这差使不是好当的,她偏要逞能。老二问贞桂:“愿不愿意再干下去了?”这时我真想替她回答:“拉倒吧,咱不是吃这碗饭的人,快把她调到生产队里去!”嗨!你说怎么着?贞桂这丫头真怪,她不但没有摇头,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干下去!”说罢,一挺腿站起来,找钱英解释去了。
这些日子贞桂瘦了。原来是一个红亮亮的圆脸蛋,不知咋的像被谁削了两刀似的。我看了好生难过,她这不是糟蹋自己的身子吗!
有天晚上,他们两口子在院里拉呱,一五一十我都听清了,老二问:“这几天幼儿园怎么样?”贞桂说:“摸出了门道,比从前好得多了。”老二又问:“孩子还闹人不?”贞桂回答道:“闹是闹,可是也很听话。你明儿个去看看吧,才逗人爱呢!”老二打趣道:“得了吧,那天你差点坐花轿——哭了。”只听贞桂咯咯笑道:“你还翻什么陈账。”
第二天我到幼儿园里转了一遭,嗬!可真叫俺二媳妇说对了,就是那么回事。一走进大门口,只见十几个胖娃子齐整整地排在一起,都围着白兜肚,还绣上红花;一个个小圆脸蛋,像苹果一样,可美哩!贞桂是个孩子王,她一边拍着手,一边教大家唱“排排坐,吃果果。”那声音尖尖的,可好听啦!我生怕被他们看见,就溜了出来。走在路上碰见得发媳妇,她拉着我的手说:“你家的贞桂,可真是好样的。俺那孩子亏她一天到晚地服侍,吃得好,睡得好,衣裳干干净净的,人也长胖了。……”我接上去说:“胖了你家孩子,俺那媳妇可累瘦了。”她说:“贞桂这闺女也操劳过度了。……唉,大婶,起先我还有点不放心呢,现在交给她就像交给自己亲人一样,俺这孩子可享福啦!”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人家夸俺媳妇,你想我能不高兴吗!
钱英自打那天把孩子抱回家以后,就一直没有抱回幼儿园去,贞桂向她解释清楚了,又劝了好几次,她还是不愿意。有一天夜里,外面下着大雨,贞桂已经上床睡了,忽然听说钱英的阿囤发高烧,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掀开被窝披起衣裳就走,我连叫带喊,她早走远了。这还得了!乍寒乍暖,非激出病来不可。我急忙披上蓑衣就去追赶。我撵到钱英家,进去一问,说贞桂不在。我连忙往回走,刚好在钱英家门口碰到贞桂。哎呀!你看看她现在像啥样子吧!眉毛、头发、衣裳都是水淋淋的,赤着脚,活像个落汤鸡。她后面跟着个医生,两人跑着来的,路上八成滑倒了几次,满身都是泥水。我拉住她说:“你不要命啦!”她却不管这些,忙引医生到孩子身边去。钱英呆呆地看着他们,脸上淌满了眼泪,半天才说:“贞桂,你太好了!”那晚直闹到大半夜才睡觉。不消说,过几天阿囤的病便好了,钱英将他抱到幼儿园里,教他说:“谢谢好阿姨!”从此,贞桂这“好阿姨”的名声就传开了。
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见了我就啧啧称赞:“你家的媳妇不错呀!”说着还向我翘翘大拇指。咱这做婆婆的反倒沾了媳妇的光,说起来真是……该怎么说呢?


第8版()
专栏:

表演独到的《百花赠剑》
颜长珂
《百花赠剑》是出好戏,许多剧种都有,但是,再看晋剧,仍然觉得非常新鲜,特别是晋剧中创造的百花公主的形象,很有独到之处。年青、美貌、精通武艺,这些只是她的一般的特点;但百花公主是安西王的女儿,她还有着天生的骄纵和自尊。这出戏描写这位公主和她的部下——参军海俊的爱情,看来情节很单纯,但角色的心理变化并不简单,而尤难掌握的则是她的身份。青年演员韩淑英的表演,分寸相当准确,形象极为突出、动人。
百花公主在出场就很好,她侧对着观众,顺着一条看不见的抛物线,用轻快的脚步走了出来。起先,观众只能看见她的衣着——大红风帽、大红斗篷——和她那夭矫的身段;到了台口,她面对着观众,真个是花团锦簇,但这还只是表象。江花佑迎她,说:“见过公主。”她看也没看她,只眼角微微地动了一下。看到这里,使人不禁觉得:好骄傲的公主!戏曲表演最讲究亮相,尤其是第一次出场的亮相。这里马上就让观众认识了角色。
她一进门,就闻到了酒味。这对她是非常意外和难以忍受的,谁敢亵渎她的闺房呢?虽然她背对着观众,从演员的背上,我们能看到:敏感的她已经发觉了。但是她并没有发作,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这时,江花佑侍候她脱下了外衣,捧上茶来,她的指尖刚刚碰到茶杯,马上弹开来了,只见她的手轻轻地拂动——茶太烫了。她没有责骂丫头,甚至连瞟她一眼也没有,但观众和江花佑都已感觉到了她的责备。接着,我们看到她喝完了茶,把茶杯放到茶盘里时,故意轻轻地一按,江花佑的身体随着微微前倾,公主正好闻到了她的气息——还是为了“酒”!贯串线始终未断,只是或隐或现而已。
百花公主与海俊的爱情的发展,迅速得几乎有些匆促,但却非常可信。从她发现“酒徒”、举剑要杀,到宽恕,以至爱上了他,急转直下,没有特别复杂的过程,但她的情绪的变化,却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在前面她和江花佑的一段戏里,看来是正面写她的傲慢和娇气,但透过这些,观众已能感觉得到:尊贵的宫廷生活给她带来了孤独和心灵的寂寞。而她终于爱上了海俊的过程,在演出中也表现得很细腻,从演员的眼睛里能看到角色内心的变化。
当公主一生气,海俊吓得从床下钻出来了。被这意外惊扰了的百花公主拔剑就杀,她的目光凶狠、充满愤怒,锐利得就像她掌中的宝剑;但是,慢慢地,像迷蒙了一层轻雾,杀气逐渐被掩盖了。她问了他的来历,知道是南府参军,答应放他出去,而心里已经对他有些留恋了。这时,隔着那半遮着脸的扇子,我们看到了她那略带羞涩的脉脉含情的凝视。也许,她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爱情已经如此迅速地来到,但是,显然比她老练得多的江花佑却已窥察到了,所以,在公主要她去看看哪里粉墙低矮的时候,她一走没有回来,百花公主便自己端着灯送他出去。等到海俊走后(其实,他就藏在花丛里),她突然感到好像失去了什么,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他了。竟情不自禁地喊起“海生,你在哪里”来了。等到海生果然出现在她面前,她微微一惊,几乎有些昏眩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她忘掉了羞涩。她大胆地盯住了他,似乎要洞穿他的心灵,最后,她送走海俊回房,正好和江花佑碰了个对面,矜持的公主“扑”地把灯吹灭了。这个动作巧妙地道出了她的心曲,意味深长。
在《百花赠剑》里,青年演员韩淑英的表演是出色的,功底很好,表情也很细致;也许她还只是比较准确地再现了老师所教的而已——据说是著名老艺人筱桂桃传授的。的确,戏曲遗产中表演部分是异常丰富而又宝贵的,是前辈艺人精心的创造,愿青年晋剧团的同志们更刻苦地学习,我们也希望能更多地看到张家口市晋剧团的筱桂桃,刘宝山、郭寿山……著名演员的表演。


第8版()
专栏: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波兰文学作品
王靖
远在五十年前,鲁迅就曾在“摩罗诗力说”中谈到过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后来他又曾几次谈到过这位诗人,在“‘题未定’草”一文中曾说:“……‘绍介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于心心相印,……”。这位希求民族解放,歌颂自由的诗人的名字中国读者早熟悉了,但是在旧中国,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进步文化的扼杀和限制,他的作品介绍到我国来的只有三、五首短诗。解放后,我们翻译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波兰文学作品,密茨凯维支最著名的长诗“塔杜施先生”,早在1955年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读者见面了。这本将近万行的长诗,以拿破仑进攻俄国为历史背景,从开始到结束,每行诗里都渗透了诗人对祖国的崇高热爱,感人至深。随后又出版了诗人的诗集,包括长诗“格拉席娜”与“康拉德·华伦洛德”。后者是一篇立陶宛和普鲁士的历史故事诗,它号召为祖国的自由而斗争。诗人塑造了一个为争取祖国人民获得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
此外,我们还曾经翻译出版了波兰杰出古典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集;波兰十九世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艾丽查·奥若什科娃的短篇小说集和她的中篇小说“乡下佬”;波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普鲁斯的短篇小说集和他的名著“前哨”;以及波兰现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品,聂维尔利的“一个人的道路”等。柯诺普尼茨卡等作家的小说,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剧本,我国也都曾先后有译本出版。
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十五周年国庆,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四本波兰文学名著。这四种新书是奥若什科娃的“马尔达”、“莱蒙特短篇小说集”、董博罗芙斯卡的“黑夜与白昼”、“克鲁奇科夫斯基戏剧集”。聂维尔利的“一个人的道路”也重新再版。
艾丽查·奥若什科娃是近几年我国读者已经熟悉了的波兰作家。“马尔达”是她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波兰,实际上是由资产阶级与小贵族统治着,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国家中,普通人民的生活和遭遇是悲惨的。在奥若什科娃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主题是广大妇女的不幸的命运。作者怀着无限的同情,描写了妇女们的生活与遭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讨她们苦难的原因。“格拉巴先生”、“十四分之一”、“崔尔采一家”、“善良的人们”、“洼地”等,都是以各个阶层、不同类型的妇女的不同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作品,而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是“马尔达”。这部小说写于1872年,出版以后在波兰和在国外的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作品的主角马尔达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原来受到父亲和丈夫的保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突然的变化——丈夫的死亡——立即把她推到无情的现实面前。已往的生活与教育使她没有劳动能力,因此,当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现实时,便必然陷于绝境。作者通过马尔达的遭遇,把资本主义的残酷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莱蒙特也是波兰十九世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小说“农民”的作者。由于作者始终不渝地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以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旧波兰的面貌。他的作品多是以歌颂工人阶级的劳动,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为主题,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受到波兰人民的欢迎。“莱蒙特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作者1897—1900年间所写的作品五篇,都是优秀之作。
波兰现代女作家玛丽亚·董博罗芙斯卡的作品极其丰富,为广大读者所珍视。她不仅是一个波兰的优秀作家,而且也是一个积极参加和平运动的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她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是描写波兰社会生活的史诗。它广泛地描写了从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期间,波兰各阶层的生活面貌,刻划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波兰评论家一致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克鲁奇科夫斯基戏剧集”的作者是波兰现代著名的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鲁奇科夫斯基就积极地参加了反法西斯保卫和平的运动,战争期间他在德国集中营里度过了五年,波兰解放后回到祖国,1948年曾担任波兰文化艺术部副部长,1949年曾任波兰作家协会主席。克鲁奇科夫斯基战前的创作大多是小说,战后时期,他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他的创作紧紧地结合着当前的现实生活,以澎湃的热情表达了自己对周围重大事件的态度。这本集子中收入他战后所写的三个剧本。其中“德国人”一剧,曾获得1950年波兰国家奖金一等奖。


第8版()
专栏:

小索郎
张永枚抖一抖袈裟,脚下落满尘土,念珠挂到脖颈上,手拿一把铁锄,十五岁的小索郎,走出画着人皮的庙门,奔向绿色的沃土。阳光耀眼,鸟儿唱不住,风呀,多清爽,水渠里流着珍珠。麦田中一片歌声,汽车隐没在远处……多好啊!世界是这样广大,到处是平坦的大路!小索郎,回头望,泪眼模糊:惨淡的酥油灯,发黄的泥佛,难道真要在那里,直到皮干骨枯?小索郎,回转身,挺起胸脯,背后的钟声响了!像有两块大石头,绊住他的脚步。田野上的歌声啊,又像在催促:来吧!十五岁的小索郎,来参加劳动的队伍!你看头上的飞鹰,也在向你打招呼!小索郎,抬起头,揩去了眼角的泪珠……。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胡椒
写作是为别人
据说欧洲有个大文豪,他有个古怪脾气,就是写文章从不坐着。人问其故,答说:坐着太舒服,写文章一写就长。站着容易腿累,写文章非写短不可。为了写得短些,所以站着写。
我们现在写文章一写就长,报纸上一再提出反“繁文”。“繁文”为什么如此之多,莫非因为都是坐着写的缘故吗?
文章的长短与坐着写或站着写关系当然不大。问题的症结另有所在。最近读“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其中有一段谈到写文章的话,讲得很好。他说:“人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写作。至少我自己绝不能给自己写东西。我所写的必须是直接地为某一个人或者给人类写的。所以我尽可能写得明白简洁。我不愿给别人增加麻烦。”
写作是为别人,这本来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道理,可是我们常常忘掉。一旦忘掉,“明白简洁”就离我们而去,“繁词冗语”就情不自禁地由笔下滔滔流出,这就给别人添了无穷的麻烦。
多看看,多改改
文章写好之后,多看看,多改改,挤掉一些水分,去掉一些渣滓,使长的变短,使粗的变精。中国过去的大文学家,写作认真的人很不少。欧阳修就是一个。据说他每写一篇文章总要修改几遍。他有一次写成一篇文章之后,贴在壁上,每天读一遍,随手改上几句或几个字,日子久了,改来改去,原来初稿上的字几乎一个不留,全改了。
我们现在写文章不都是这么认真。往往一篇文章写出来,再复看一遍就完事了。有时候连一遍也没有看就送到报刊编辑部去。当编辑的人对于这样的稿子自然感到头痛。许多显然的错误到处都是:别字、错字、引用资料、数字不确实。当编辑当然有责任查对引用的资料、纠正错误,当作家是不是也应当学学欧阳修,对自己写好的稿子多看几遍,多改几遍,这总不算是苛刻的要求吧。


第8版()
专栏:

毛主席故居(国画) 傅抱石


第8版()
专栏:

工人阶级的本色
方韦白
7月23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鞍钢第一炼钢厂陈效法、李绍奎等临危不惧、抢险护厂的报道,令人振奋。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只有经过严重的考验,才能显出真英雄。陈效法、李绍奎等同志,平时就是全厂公认的优秀工人;经过这次烈火般的考验,从他们身上显示出更为崇高的品格。
他们为公忘私。他们深知,氧气瓶遇着高温极容易爆炸,一个氧气瓶爆炸的威力顶上一个重磅炸弹。当时,二三十个氧气瓶放在一起,万一受钢渣浸泡而爆炸,它的危害不堪设想!正因为如此,他们认定,决不能走开,即使自己遭到牺牲,也非抢救不可。这种为公忘私,把个人生命安全置之度外,说是“忘我”,倒不如说他们成了捍卫国家利益的工人阶级的化身,把“小我”化为“大我”了。这是光辉的共产主义风格!他们的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获得应有的表现。
他们临危不惧。一千度高温的钢渣向放置氧气瓶的地方涌去,情况危急万状。他们坚定不移地抢救到底。畏惧必将带来动摇和逃跑,这和工人阶级的勇者不惧的性格毫无共同之点。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除了由于具备为公忘私的高贵品质,还由于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心。
他们勇而有谋。他们都是有十多年工龄的钢铁工人,熟知降低钢渣温度该用什么办法。有大勇才有大智,能镇定才能应付突然事件,他们始则扬沙,继则泼水,终以接通水管把通红的钢渣浇冷却。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把毁灭于顷刻的大爆炸消灭了。这类奇迹,只能出诸于创造世界的工人阶级之手,他们和自然作斗争的经历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陈效法、李绍奎等的英雄事迹,自然地使人们感到自豪:这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第8版()
专栏:

婆婆的心事
周鸿铸
俺二媳妇贞桂,新近调到幼儿园里去当保育员。一提起这件事,我就觉得别扭,天天和那些不知屙屎撒尿的孩子打交道,有啥出息!谁知俺家老二反倒给她撑腰:“好好干吧,不要性急,孩子会带好的。”贞桂那丫头也不知好歹,还嘻皮笑脸地回答:“你放心好了,保证干得呱呱叫!”
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谁不疼的慌,一点没服侍到,妈妈们就要嗤鼻瞪眼。贞桂这丫头为啥愿意干这份差使!俺老二也是,自己当了生产队长,咋就不能照顾照顾她哩!
那天收工回来,看见贞桂一脸灰气,呆呆地坐在那儿。我就问她:“咋的?”老二也问:“有困难吗?”贞桂憋了半天,一颗大泪珠掉了下来。原来是:钱英家的阿囤今年四岁了,娇生惯养,最会闹事,不是惹了这个,就是打了那个;他还会打千斤坠耍赖皮,哭个不停。这天阿囤硬霸住两个布娃娃不让别人摸,还动手打别的孩子。贞桂说了他几句,他就哭起来了。哪知这时候恰好钱英走这儿过,一看这情景,不得了喽,撂下扁担,不管青红皂白,搂过阿囤就哭天喊地:“哎呀,你的命苦哟,人家合伙欺负你……,咱们走!”说着抱起孩子就回家了。贞桂这时真是哑子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就急得哭了起来。怎么样?我说这差使不是好当的,她偏要逞能。老二问贞桂:“愿不愿意再干下去了?”这时我真想替她回答:“拉倒吧,咱不是吃这碗饭的人,快把她调到生产队里去!”嗨!你说怎么着?贞桂这丫头真怪,她不但没有摇头,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干下去!”说罢,一挺腿站起来,找钱英解释去了。
这些日子贞桂瘦了。原来是一个红亮亮的圆脸蛋,不知咋的像被谁削了两刀似的。我看了好生难过,她这不是糟蹋自己的身子吗!
有天晚上,他们两口子在院里拉呱,一五一十我都听清了,老二问:“这几天幼儿园怎么样?”贞桂说:“摸出了门道,比从前好得多了。”老二又问:“孩子还闹人不?”贞桂回答道:“闹是闹,可是也很听话。你明儿个去看看吧,才逗人爱呢!”老二打趣道:“得了吧,那天你差点坐花轿——哭了。”只听贞桂咯咯笑道:“你还翻什么陈账。”
第二天我到幼儿园里转了一遭,嗬!可真叫俺二媳妇说对了,就是那么回事。一走进大门口,只见十几个胖娃子齐整整地排在一起,都围着白兜肚,还绣上红花;一个个小圆脸蛋,像苹果一样,可美哩!贞桂是个孩子王,她一边拍着手,一边教大家唱“排排坐,吃果果。”那声音尖尖的,可好听啦!我生怕被他们看见,就溜了出来。走在路上碰见得发媳妇,她拉着我的手说:“你家的贞桂,可真是好样的。俺那孩子亏她一天到晚地服侍,吃得好,睡得好,衣裳干干净净的,人也长胖了。……”我接上去说:“胖了你家孩子,俺那媳妇可累瘦了。”她说:“贞桂这闺女也操劳过度了。……唉,大婶,起先我还有点不放心呢,现在交给她就像交给自己亲人一样,俺这孩子可享福啦!”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人家夸俺媳妇,你想我能不高兴吗!
钱英自打那天把孩子抱回家以后,就一直没有抱回幼儿园去,贞桂向她解释清楚了,又劝了好几次,她还是不愿意。有一天夜里,外面下着大雨,贞桂已经上床睡了,忽然听说钱英的阿囤发高烧,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掀开被窝披起衣裳就走,我连叫带喊,她早走远了。这还得了!乍寒乍暖,非激出病来不可。我急忙披上蓑衣就去追赶。我撵到钱英家,进去一问,说贞桂不在。我连忙往回走,刚好在钱英家门口碰到贞桂。哎呀!你看看她现在像啥样子吧!眉毛、头发、衣裳都是水淋淋的,赤着脚,活像个落汤鸡。她后面跟着个医生,两人跑着来的,路上八成滑倒了几次,满身都是泥水。我拉住她说:“你不要命啦!”她却不管这些,忙引医生到孩子身边去。钱英呆呆地看着他们,脸上淌满了眼泪,半天才说:“贞桂,你太好了!”那晚直闹到大半夜才睡觉。不消说,过几天阿囤的病便好了,钱英将他抱到幼儿园里,教他说:“谢谢好阿姨!”从此,贞桂这“好阿姨”的名声就传开了。
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见了我就啧啧称赞:“你家的媳妇不错呀!”说着还向我翘翘大拇指。咱这做婆婆的反倒沾了媳妇的光,说起来真是……该怎么说呢?


第8版()
专栏:

表演独到的《百花赠剑》
颜长珂
《百花赠剑》是出好戏,许多剧种都有,但是,再看晋剧,仍然觉得非常新鲜,特别是晋剧中创造的百花公主的形象,很有独到之处。年青、美貌、精通武艺,这些只是她的一般的特点;但百花公主是安西王的女儿,她还有着天生的骄纵和自尊。这出戏描写这位公主和她的部下——参军海俊的爱情,看来情节很单纯,但角色的心理变化并不简单,而尤难掌握的则是她的身份。青年演员韩淑英的表演,分寸相当准确,形象极为突出、动人。
百花公主在出场就很好,她侧对着观众,顺着一条看不见的抛物线,用轻快的脚步走了出来。起先,观众只能看见她的衣着——大红风帽、大红斗篷——和她那夭矫的身段;到了台口,她面对着观众,真个是花团锦簇,但这还只是表象。江花佑迎她,说:“见过公主。”她看也没看她,只眼角微微地动了一下。看到这里,使人不禁觉得:好骄傲的公主!戏曲表演最讲究亮相,尤其是第一次出场的亮相。这里马上就让观众认识了角色。
她一进门,就闻到了酒味。这对她是非常意外和难以忍受的,谁敢亵渎她的闺房呢?虽然她背对着观众,从演员的背上,我们能看到:敏感的她已经发觉了。但是她并没有发作,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这时,江花佑侍候她脱下了外衣,捧上茶来,她的指尖刚刚碰到茶杯,马上弹开来了,只见她的手轻轻地拂动——茶太烫了。她没有责骂丫头,甚至连瞟她一眼也没有,但观众和江花佑都已感觉到了她的责备。接着,我们看到她喝完了茶,把茶杯放到茶盘里时,故意轻轻地一按,江花佑的身体随着微微前倾,公主正好闻到了她的气息——还是为了“酒”!贯串线始终未断,只是或隐或现而已。
百花公主与海俊的爱情的发展,迅速得几乎有些匆促,但却非常可信。从她发现“酒徒”、举剑要杀,到宽恕,以至爱上了他,急转直下,没有特别复杂的过程,但她的情绪的变化,却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在前面她和江花佑的一段戏里,看来是正面写她的傲慢和娇气,但透过这些,观众已能感觉得到:尊贵的宫廷生活给她带来了孤独和心灵的寂寞。而她终于爱上了海俊的过程,在演出中也表现得很细腻,从演员的眼睛里能看到角色内心的变化。
当公主一生气,海俊吓得从床下钻出来了。被这意外惊扰了的百花公主拔剑就杀,她的目光凶狠、充满愤怒,锐利得就像她掌中的宝剑;但是,慢慢地,像迷蒙了一层轻雾,杀气逐渐被掩盖了。她问了他的来历,知道是南府参军,答应放他出去,而心里已经对他有些留恋了。这时,隔着那半遮着脸的扇子,我们看到了她那略带羞涩的脉脉含情的凝视。也许,她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爱情已经如此迅速地来到,但是,显然比她老练得多的江花佑却已窥察到了,所以,在公主要她去看看哪里粉墙低矮的时候,她一走没有回来,百花公主便自己端着灯送他出去。等到海俊走后(其实,他就藏在花丛里),她突然感到好像失去了什么,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他了。竟情不自禁地喊起“海生,你在哪里”来了。等到海生果然出现在她面前,她微微一惊,几乎有些昏眩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她忘掉了羞涩。她大胆地盯住了他,似乎要洞穿他的心灵,最后,她送走海俊回房,正好和江花佑碰了个对面,矜持的公主“扑”地把灯吹灭了。这个动作巧妙地道出了她的心曲,意味深长。
在《百花赠剑》里,青年演员韩淑英的表演是出色的,功底很好,表情也很细致;也许她还只是比较准确地再现了老师所教的而已——据说是著名老艺人筱桂桃传授的。的确,戏曲遗产中表演部分是异常丰富而又宝贵的,是前辈艺人精心的创造,愿青年晋剧团的同志们更刻苦地学习,我们也希望能更多地看到张家口市晋剧团的筱桂桃,刘宝山、郭寿山……著名演员的表演。


第8版()
专栏: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波兰文学作品
王靖
远在五十年前,鲁迅就曾在“摩罗诗力说”中谈到过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后来他又曾几次谈到过这位诗人,在“‘题未定’草”一文中曾说:“……‘绍介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于心心相印,……”。这位希求民族解放,歌颂自由的诗人的名字中国读者早熟悉了,但是在旧中国,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进步文化的扼杀和限制,他的作品介绍到我国来的只有三、五首短诗。解放后,我们翻译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波兰文学作品,密茨凯维支最著名的长诗“塔杜施先生”,早在1955年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读者见面了。这本将近万行的长诗,以拿破仑进攻俄国为历史背景,从开始到结束,每行诗里都渗透了诗人对祖国的崇高热爱,感人至深。随后又出版了诗人的诗集,包括长诗“格拉席娜”与“康拉德·华伦洛德”。后者是一篇立陶宛和普鲁士的历史故事诗,它号召为祖国的自由而斗争。诗人塑造了一个为争取祖国人民获得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
此外,我们还曾经翻译出版了波兰杰出古典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集;波兰十九世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艾丽查·奥若什科娃的短篇小说集和她的中篇小说“乡下佬”;波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普鲁斯的短篇小说集和他的名著“前哨”;以及波兰现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品,聂维尔利的“一个人的道路”等。柯诺普尼茨卡等作家的小说,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剧本,我国也都曾先后有译本出版。
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十五周年国庆,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四本波兰文学名著。这四种新书是奥若什科娃的“马尔达”、“莱蒙特短篇小说集”、董博罗芙斯卡的“黑夜与白昼”、“克鲁奇科夫斯基戏剧集”。聂维尔利的“一个人的道路”也重新再版。
艾丽查·奥若什科娃是近几年我国读者已经熟悉了的波兰作家。“马尔达”是她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波兰,实际上是由资产阶级与小贵族统治着,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国家中,普通人民的生活和遭遇是悲惨的。在奥若什科娃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主题是广大妇女的不幸的命运。作者怀着无限的同情,描写了妇女们的生活与遭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讨她们苦难的原因。“格拉巴先生”、“十四分之一”、“崔尔采一家”、“善良的人们”、“洼地”等,都是以各个阶层、不同类型的妇女的不同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作品,而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是“马尔达”。这部小说写于1872年,出版以后在波兰和在国外的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作品的主角马尔达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原来受到父亲和丈夫的保护,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突然的变化——丈夫的死亡——立即把她推到无情的现实面前。已往的生活与教育使她没有劳动能力,因此,当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现实时,便必然陷于绝境。作者通过马尔达的遭遇,把资本主义的残酷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莱蒙特也是波兰十九世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小说“农民”的作者。由于作者始终不渝地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以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旧波兰的面貌。他的作品多是以歌颂工人阶级的劳动,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为主题,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受到波兰人民的欢迎。“莱蒙特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作者1897—1900年间所写的作品五篇,都是优秀之作。
波兰现代女作家玛丽亚·董博罗芙斯卡的作品极其丰富,为广大读者所珍视。她不仅是一个波兰的优秀作家,而且也是一个积极参加和平运动的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她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是描写波兰社会生活的史诗。它广泛地描写了从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期间,波兰各阶层的生活面貌,刻划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波兰评论家一致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克鲁奇科夫斯基戏剧集”的作者是波兰现代著名的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鲁奇科夫斯基就积极地参加了反法西斯保卫和平的运动,战争期间他在德国集中营里度过了五年,波兰解放后回到祖国,1948年曾担任波兰文化艺术部副部长,1949年曾任波兰作家协会主席。克鲁奇科夫斯基战前的创作大多是小说,战后时期,他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他的创作紧紧地结合着当前的现实生活,以澎湃的热情表达了自己对周围重大事件的态度。这本集子中收入他战后所写的三个剧本。其中“德国人”一剧,曾获得1950年波兰国家奖金一等奖。


第8版()
专栏:

小索郎
张永枚抖一抖袈裟,脚下落满尘土,念珠挂到脖颈上,手拿一把铁锄,十五岁的小索郎,走出画着人皮的庙门,奔向绿色的沃土。阳光耀眼,鸟儿唱不住,风呀,多清爽,水渠里流着珍珠。麦田中一片歌声,汽车隐没在远处……多好啊!世界是这样广大,到处是平坦的大路!小索郎,回头望,泪眼模糊:惨淡的酥油灯,发黄的泥佛,难道真要在那里,直到皮干骨枯?小索郎,回转身,挺起胸脯,背后的钟声响了!像有两块大石头,绊住他的脚步。田野上的歌声啊,又像在催促:来吧!十五岁的小索郎,来参加劳动的队伍!你看头上的飞鹰,也在向你打招呼!小索郎,抬起头,揩去了眼角的泪珠……。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胡椒
写作是为别人
据说欧洲有个大文豪,他有个古怪脾气,就是写文章从不坐着。人问其故,答说:坐着太舒服,写文章一写就长。站着容易腿累,写文章非写短不可。为了写得短些,所以站着写。
我们现在写文章一写就长,报纸上一再提出反“繁文”。“繁文”为什么如此之多,莫非因为都是坐着写的缘故吗?
文章的长短与坐着写或站着写关系当然不大。问题的症结另有所在。最近读“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其中有一段谈到写文章的话,讲得很好。他说:“人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写作。至少我自己绝不能给自己写东西。我所写的必须是直接地为某一个人或者给人类写的。所以我尽可能写得明白简洁。我不愿给别人增加麻烦。”
写作是为别人,这本来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道理,可是我们常常忘掉。一旦忘掉,“明白简洁”就离我们而去,“繁词冗语”就情不自禁地由笔下滔滔流出,这就给别人添了无穷的麻烦。
多看看,多改改
文章写好之后,多看看,多改改,挤掉一些水分,去掉一些渣滓,使长的变短,使粗的变精。中国过去的大文学家,写作认真的人很不少。欧阳修就是一个。据说他每写一篇文章总要修改几遍。他有一次写成一篇文章之后,贴在壁上,每天读一遍,随手改上几句或几个字,日子久了,改来改去,原来初稿上的字几乎一个不留,全改了。
我们现在写文章不都是这么认真。往往一篇文章写出来,再复看一遍就完事了。有时候连一遍也没有看就送到报刊编辑部去。当编辑的人对于这样的稿子自然感到头痛。许多显然的错误到处都是:别字、错字、引用资料、数字不确实。当编辑当然有责任查对引用的资料、纠正错误,当作家是不是也应当学学欧阳修,对自己写好的稿子多看几遍,多改几遍,这总不算是苛刻的要求吧。


第8版()
专栏:

毛主席故居(国画) 傅抱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