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收割早稻快 一人赛二人
夏祖群小组抢住时间保质保量
本报讯 夏祖群妇女小组,在广西横县南乡公社南乡大队举起了快收快割的夏收红旗。7月1日,她们全组四个人共割了五亩一分田(其中有的是禾已倒伏),这些田插的是6×5的规格,平均每人割了一亩二分七厘五,比当时当地一般社员割禾效率提高两倍多,收割的质量也很好。从这以后,十天来,她们一直保持每人日割禾一亩以上的效率,现在正向每人割一亩五分到两亩努力。7月1日那天有阵雨,割禾本来是很容易掉粒、掉穗的,但她们掉的却很少。县委工作组临田检查了他们收割过的两分田,只发现漏掉十多个禾穗。
6月底,南乡大队的早稻陆续成熟,但是天常常下雨,抢收时间已很紧迫。特别是在邕江畔的稻田如果不快割,大雨一来,江水上涨,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这时,全大队的收割进度还很慢,一百九十五个劳动力,平均每天每人割三分五厘田。
在6月29日的一次会议上,党支书、大队长杜培根同志分析了当前这些情况,要求大家想办法提高工效。这个大队的新兴生产队标兵组长夏祖群听了,下定决心,不向困难低头,一定要扭转进度缓慢的局面。
夏祖群是四十多岁的妇女,贫农成份,在解放后的历次生产运动中,都是打先锋。光在去、今两年,就先后四次获得模范称号:乡的水利模范,大办钢铁时的烧炭英雄,插秧能手,耘田标兵。这次,听到大队长说不加快割,谷子就会受到损失,她决心要在抢收中立功!
第二天,夏祖群和她的组员商秀珍、卢秀兰、卢春英交流了收快收好的经验,统一了搞好抢收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做好了各种准备。7月1日天刚亮,她们就投入抢收战斗。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声,金黄色的稻田马上现出大块大块的缺口。全组四个人,割的最快的是夏祖群。她弯着腰,敏捷得使人看不到手的动作。割了一会儿,她回过头来,看到卢春英丢在后面,立即帮助她改进操作方法,卢春英也跟上来了。经过十个小时的紧张劳动,夏祖群小组终于创造了每人每日割禾一亩二分七厘五的新成绩。
夏祖群小组割得快的经验是:
(1)事前作好准备。她们在头一天就到田里勘查要割的禾,把那些是倒伏的禾、那块田有多大,都弄得清清楚楚。确定五分以下的田块一人割一块,以免挤在一起,互相妨碍;五分以上的田才由两人或四人在一块割,割时各占一角,向中间割去。要是禾倒伏了,人便顺着禾弯倒的方向割去,这样,拢禾才不致费两道手续。
(2)不讲闲话,手、眼、脚并用。她们割禾的时候,眼力集中,一把禾割下之后,左手一边扎禾把,脚一边把禾蔸踩下泥去(一般人是:割完之后,右手放下镰刀,两手扎禾把,扎完再踩禾蔸)。
(3)左手的大拇指和第三、四、五三个手指抓着一把禾蔸,剩下食指另外挑几根禾过来,一刀割去,连捆扎的几根禾都割了,光用左手捆扎。不像一般人食指不操作,割下一把后,再用右手从禾把中抽出几根来捆扎,耽误了时间。
(4)割完一把,顺手将禾把散开竖放,作到一边割一边晒,挑时轻,脱粒少。
现在,夏祖群小组的经验已在全南乡大队传播开来。各生产队都组成了割禾标兵组,同夏祖群组竞赛。犁田的,耙田的,插晚稻秧的各种工序也都展开了竞赛。南乡大队夏收夏种进度迅速提高,割禾由每人日割三分多提高到五分左右,犁田由每人日六分多加快到九分八。(附图片)
湖南攸县新市公社快速割禾能手高工效小组组长陈彬秀,采取顺风割禾、站式丁字形,禾镰跟手一起走,一拿三蔸等先进操作方法,一人赛过三个男子汉。 新华社记者 朱云风摄


第3版()
专栏:

多劳多得 工效提高
星子县合理评工群众生产劲头更高
据江西日报消息 江西星子县在划分专业小组的基础上实行定额包工,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双抢”高工效高质量竞赛大大提高了一步。
这个县展开高工效高质量的“双抢”大竞赛以来,经过定期评比,涌现出大批“五好”干部(工作好、作风好、学习好、团结群众好、劳动好)和“五好”社员(思想好、生产劳动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好、团结互助好、爱护公共财产好),广大群众劳动热情高涨。但是也有少数生产队仍是实行按底分记工,妨碍了部分社员提高劳动积极性。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认为深入开展高工效高质量竞赛运动,应以政治挂帅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当前,必须突出地抓住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为了正确执行按劳分配原则,鼓足社员干劲,多快好省地完成“双抢”任务,县委在全县普遍推广温泉公社钱湖大队第四十队的经验。钱湖大队四小队的做法是:(一)担任割禾、打谷、犁耙田、扯秧、插秧等各个工序的劳力,根据生产需要、技术特长、自愿结合,分别编成专业组;在专业组内部,实行小组包工、定额记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按各人当日完成的定额记工,便于破除单纯按“妇女老七分、男人老十分”记工的办法,认真贯彻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又节省了农忙时评分记工的手续。(二)从“双抢”时间短、季节性强、创造价值较大的特点出发,合理提高工分,适当增加奖励。
各地在建立专业小组的基础上实行定额包工以后,全县“双抢”高工效高质量大竞赛蓬勃展开,出现“三高”、“一早”的新气象。“三高”即:(一)工效高。把固定专业组与实行定额包工结合起来,做到多劳多得,利于培养和发挥社员专长,提高工效。据横塘公社新塘大队、温泉公社钱湖大队、隘口公社星星大队等地调查:男强劳力每人每日平均做一点六个劳动日,女强劳力(底分九分)每人每日平均做一点二个劳动日。一般男劳力与弱劳力的工效也提高了。(二)出勤高。由于多劳可以多得,加以按照各人特长,自愿结合编组,这就更好地鼓励社员多作劳动日、多出活。如温泉公社“双抢”中劳力出勤率达百分之百,比去年同期提高5%。(三)质量高。割禾、打谷、运谷、晒谷、撒粪、犁耙田、扯秧、插秧等各个专业小组,在工序上互相衔接,便于彼此互相督促检查。观音桥公社建立了连环验收质量制度,割禾组做到不丢穗、不落粒;打谷组做到打得净、不抛撒;整田组做到耕得深、耙得糊;插秧组做到了密植合乎规格,不栽瞎眼秧。“一早”是收割动手早。今年“双抢”比去年提前一周。
本报南宁23日电 广西平南县抽调一批农村干部,帮助夏收较慢的生产队搞好劳动力安排。
7月初夏收开始以来,平南县有些领导力量较弱的生产队,没有妥善安排和调配劳动力,每人每日平均割禾一分到一分半田,工作效率很低。因此中共平南县委要求各地发动群众,加快抢收进度。很多公社干部和大队党支部书记,都亲自到领导力量薄弱的生产队搞试点,扭转缓慢局面。全县早稻收割效率提高50%。


第3版()
专栏:

高额丰产要良种
——种子专家杨匡保培育良种经验
本报记者 尤淇 朱学儒
在浙江省黄岩县路桥镇附近的一块平原上,几十里路之内,稻浪滚滚,一望无边。“小暑”刚过,路桥人民公社的社员就开镰收割了。第一天实收干谷平均每亩六百多斤,第二天增加到七百多斤,第三天继续有增加。据有经验的农民估计,平均产量和总产量至少将比去年增产二成以上。社员们一面收割这丰硕的果实,一面不由得不念道着培育它们的种子专家杨匡保。
黄岩县路桥人民公社共种早稻七万多亩,全部采用自选自育的良种,其中又以采用农民种子专家杨匡保培育的良种为最多。杨匡保原是路桥一社的社长,公社化后担任路桥人民公社副主任兼良种繁育场场长。七、八年来,他已培育繁殖了优良稻种数百万斤,仅卖给国家和调剂给别社的良种就有二百万斤。今年路桥人民公社大部分采用了杨匡保选取和培育的良种,几十里地的早稻像妙手织成的一片整齐的绿色地毯,丘丘稻禾一般高低,穗头都一般大小,密度也一般均匀,真是谁看谁爱。特别是杨匡保亲自领导的良种繁育场所种的一千亩早稻种子田和一千多亩丰产田,长得更加秀丽壮观。没有病害,没有虫害,没有稗草,没有秕穗,很少倒伏。
杨匡保不仅大量培育优良品种,当他把它们用作种子时,还要良中选良,好中选好;不仅在田里要经过穗选、粒选、片选,在播种前还要经过晒种、风筛、粒选、黄泥水选、药剂拌种、浸种和催芽。早稻种子的纯度一般都在97%以上,其中陆财号的纯度达到99.5%左右,符合国家制定的一、二级良种标准。因此他们的早稻出芽壮、生长好、抽穗齐、成熟一致、籽粒饱满、稗草秕谷少,对今年早稻大面积高额丰产起了重要的作用。杨匡保所以对育种、选种这样认真严格,是因为他多年的实践,了解到良种对高额丰产有极重大的关系。他的论点是:“龙生龙、凤生凤,高额丰产要良种”,“好儿要好娘,好种出好粮”。
杨匡保不仅注意良种的培育和选取,而且十分讲究大田的田间管理。他的第二条论点是:有了良种,还要有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给良种以良好的生长条件。假如管理不好,良种会转化为劣种,高产会转化为低产。根据同样的道理,由于劣种并非所有的特性都是低劣的,经过杂交和生长条件的改变,也可以转化为高产的良种。这就是品种的良变和劣变的转化规律。路桥公社的七万多亩早稻,特别是杨匡保亲自领导的良种繁育场的早稻和丰产田的早稻,都做到了早耘早施肥,多耘多施肥,和试灌勤灌、及时搁田等技术要求,保证全部良种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性,使早稻获得大面积丰产。
杨匡保也有他自己创造的新品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叫“大粒乌咀糯”,是晚稻种,在路桥地区已大面积栽植了好几年,年年高产。这个良种就是杨匡保从本地良种“乌咀糯”里挑选出几株最突出的穗頳,经过多年单株培育养成的。它现在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乌咀糯”,而成为一种穗大粒多、茎秆粗壮、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产量要比原来的高20%左右的新品种了。
杨匡保除了种植着一千亩田的良种的试育田外,另外还有七亩五分百花齐放的多品种试验田。在这块田里,他种了一百十六种各种品种的早稻种子,有的高秆大叶,有的细秆苗条,有的谷穗乌黑如高粱,有的秆硬如芦苇,有的穗大粒多,也有谷粒稀若晨星的,总之是高高矮矮、好好坏坏、应有尽有。杨匡保就从这里观察各种品种的生长情况和它们的特点,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有的让它们自然杂交,有的进行人工授粉,有的准备穗选,有的就让它们被淘汰。新的优良品种,就将在这里被不断地发现和培育出来。


第3版()
专栏:

启发
星环
广西横县南乡公社南乡大队在抢割早稻中,树起了一面快速收割的旗帜——夏祖群小组。这个小组7月1日创造了平均每人割稻一亩二分七厘五的成绩,比当地一般社员的效率提高两倍多;十多天来一直保持每人日割一亩以上的进度,并且收得精细;现在正在向日割一亩五分到二亩努力。
为什么夏祖群小组的收割进度能够大大超过一般进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又红又勤又巧。
所谓“红”,就是她们的思想好、觉悟高,政治挂了帅。她们有一颗关心集体的火热的心,有强烈的主人翁感觉。在她们的思想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就是个人最高的利益,个人利益溶汇在集体利益之中;她们生活在那一个集体之中,就是那一个集体的主人。因此,她们为集体事业所获得的成功而高兴,为集体事业所遭到的损失而担忧;集体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夏祖群小组知道了收割进度缓慢早稻将会遭到很大损失的情况以后,下决心战胜困难,坚决扭转进度缓慢的情况。
思想“红”,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条件。但是,光有好的思想是不行的,还要“勤”要“巧”。“勤”,就是不管是做工作或劳动,都要勤勤恳恳、不懈不怠、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地做。做,就是实践。不断地实践,就能逐渐认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就能逐步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或劳动的技能。“熟”了,就能生“巧”。但是,熟,首先决定于“勤”,只有勤干苦干,才能“熟”;不干不实践,无论如何是熟悉不了的。所以,巧不巧,也要决定于勤不勤。
有勤才有巧,但勤并不等于巧。要达到“巧”的境界,还要在勤干苦干之中动脑筋、想办法、反复钻研,要善于从自己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也要勇于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勤而能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把工作做得更好、劳动得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古人所说的“事半功倍”,就正确地反映了好的方法对事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
抢收抢种,分秒必争。要真正抢住季节,除了勤干苦干以外,还必须要巧干。愿一切战斗在“双抢”战线上的同志们,从夏祖群小组的行动中得到启发。


第3版()
专栏:

浦城发现分枝粳稻
福建省浦城县水北公社及城郊公社陆续发现有分枝早粳。这些分枝早粳是从外地引入的“青森五号”。一本分枝有二至四枝不等,都是从地上茎部叶腋生出,大多是在秆茎第二节上生出分枝,有的二到五节,每节都有分枝并且都已抽穗,每穗大多有七十粒左右。这种变异的粳稻给选育分枝水稻良种提供了资料。


第3版()
专栏:

节省劳力 提高工效
莆田大量修造脱粒工具
据福建日报消息 福建莆田县贯彻“修旧为主、新制为辅”的方针,积极修造夏收脱粒工具。现在全县已有打谷机一千六百部,这批打谷机在夏收中推广后,可以节省大批劳动力。
莆田县委根据今年种植粳稻七万多亩,夏收脱粒工作任务加重的新情况,早在5月间就召开了全县夏收夏种工具现场评比会,着重研究了脱粒工具问题。会议采取实地试验、对比的办法,统一了对使用脱粒工具的认识,确定了“修旧为主,新制为辅”的方针。并且通过群众鉴定,定型了几种打谷机。会后,全县十四个主要农具厂就开展了以赶修、赶制脱粒工具为主的修造工作。各公社和生产队纷纷进行实地试验,通过人工脱粒和打谷机脱粒的对比表演,以事实教育群众,使他们乐于推广、使用打谷机提高工效。
现在,全县除了去年的一千四百部打谷机已全部修理好以外,还新制了杭州式、工农式和动力打谷机共二百多部。


第3版()
专栏:

为明年大丰收多备良种
湖北普遍开展选种工作
本报汉口23日电 湖北省各地抓紧早稻成熟的时机,积极开展选种活动,为明年早稻更大丰收准备种子。
目前,这个省许多地区从公社到队都建立了选种机构,并确定了专人从事早稻的选种工作。部分建立种子田的地区,正在去杂除劣。没有建立种子田的地区,都挑选了生长整齐、混杂较轻的早稻田,认真块选、刁选。为了给明年留足种子,孝感、咸宁、圻春等县根据明年扩大早稻种植的计划,许多生产队刁选的早粳、早籼良种都在二、三千斤左右。孝感县有的公社还邀请富有经验的老农,对各种早稻良种及时鉴定,以提高种子质量。
为了把种子保管好,不少地区根据小量分散保管、大量集中保管的原则,从县到社、队都清理、修整了仓库。浠水县有的公社还专门配备了种子保管员。
各地对选种的质量都比较注意。许多建立种子田的地区,一般都追肥二、三次,除草二、三次,提稗二、三次,并且做到了去杂除劣;没有建立种子田的地区不仅进行了块选,还进行了刁选,有的还不止刁选一次。为了使选种工作做得好,孝感、黄冈等专区许多生产队除建立了专门选种班子以外,还实行了定田块、定品种、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定人员、定奖惩的“八定”制度。同时,许多地区对选好了的种子都是单收、单打、单晒、单藏。
(田庄、程之光)(附图片)
图为全国选种模范,湖北蒲圻县桂家畈公社社员王才能正在种子田里精选良种。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第3版()
专栏:

老田长
在江苏盐城县大纵湖公社第七生产队的一丘稻田里,每天从早到晚,总有一个老人在田间忙碌着,不是在换水,就是在除虫、拔草。这个人,叫宋长春,今年五十七了,可是干起活来还能赛过小伙子。自从成立高级社以来,他每年都被选为秧田管理员。人们都叫他“老田长”。
在宋长春管理的那丘田西边,是生产队长宋维斌管理的十八亩丰产田。宋队长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干劲大,作风踏实,遇事总喜欢请教宋长春。宋长春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也爱找宋队长谈谈。他们俩个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当秧苗正在生长的时候,有几块田里的秧苗发黄。宋队长连忙来找老田长商量。两个人走到田边,宋长春蹲下来,看看这块又看看那块,然后指着秧苗说:“这块田地势低,高田往低田内流水,碱气大,只要每天换两次水,冲冲碱气就行了。”指着另一块田说:“基肥下得不匀,没下到基肥的地方就发黄了,现在要赶快追肥。”
宋队长根据老田长的意见,马上召集社员开会讨论。会后立即行动起来,换水的换水,追肥的追肥。没几天,队里所有的秧苗都脱掉“黄袍”,换上“绿袍”。
几天以后,一个漆黑的夜晚,雷雨把宋长春从梦中惊醒。他爬下床,顶了个破雨帽,就向门外冲去。跑到田边,连忙用手试试田里水的深度,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还好!没淹着。”老田长顺着田埂,把一块块田的缺口扒开,放掉多余的积水。猛然他想起宋队长管理的那十八亩丰产田,于是,他立即向队长那块田走去。
忽然一个闪电,照得大地通明。老田长看见田埂上有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年轻人,正向他这边走来。“是队长吗?”宋长春早已猜着了八、九分。田埂那头答道:“长春伯,是我!”
队长一听是老田长,不由得加快脚步,他又关心又责备地说:“我早对你说了,不要半夜三更到田里来,怎么又来啦?”
老田长解释着:“你看,下这么大的雨,我在家能呆得住吗?”
队长用手往老田长身上一摸,吃惊地说:“哎呀!全身都淋湿了,快!我送你回去。”
“不!淋点雨算什么!”老田长固执地说:“队长!你已经有几天没好好休息了,还是你先回去吧!”
两人争执了好一会,谁也不肯先回去。最后终于取得一致意见:帮助别人把秧田内多余的水都放掉,一道回去。
还连华、曹晋杰文(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3版()
专栏:

有特种养猪本领的人
重庆巴县木洞人民公社的饲养员陈凯有一种不平常的本事:专养不好喂的瘦猪、病猪;不用什么药,也不要什么特殊的饲料,就能把骨瘦如柴的猪养得肥肥胖胖的。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们来到了陈凯的这所有名的“猪疗养院”。
疗养院是一个荒凉的山坡,一堵矮土墙把它和另外的牧场隔离开来。进场后,不论在大树下、小溪旁,到处是白色和黑色的猪群。有的在奔跑,有的在吃食,一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
走进“院长办公室”,我见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正蹲在地下给一头病猪洗癞子。他洗得那样专心,一点也没觉察到我们的来到。
“这就是陈凯。”跟我一起来的同志对我说。
接着,陈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饲养方法。他的主要秘方是精心管理。对于一般的病猪,他采取了有规律的“吃饭、运动和睡觉”的办法,早晨放出去,晚上收回来,早晚喂两次猪食——早晨喂半饱,晚上尽猪吃。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猪,他指着刚才那条猪说,“就把它们送入‘特等猪圈’单独照管。”说着,桌上的闹钟忽然叮叮当当地响起来,陈凯笑着说,“开晚饭了。”他走出门,站在山坡上,拖着特有的音调:“咯……咯……咯……”这么一唤,不一会,群猪便从四面八方拥来,四个一堆,七个一群的向猪槽跑去。陈凯便在猪群中往来逡巡,一会摸摸这头猪,一会又摸摸那头猪,不时的调动着猪吃食的地方。他笑着说:“这样调换调换,让在外面吃饱了的猪少吃,没有吃饱的多吃,就不容易吃病。”
陈凯是从部队里转业回来的,原来担任饲养员。因为他老早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当一名修路工人。他想抡起铁锤,到处修上四通八达的公路,把交通不便的四川省的面貌大大改变。但当他听过党总支书记在他请求调动工作时对他讲的一席话,他了解到发展生猪生产对改变家乡面貌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安下心来,要做好这个工作。
有一天,党支部书记告诉他,全队有不少猪病得很厉害,问他能不能想个办法。他说:“找兽医医嘛!”支部书记说:“兽医只能医个别的,必须想个医集体病猪的办法。”他听了支部书记的话,觉得也很有道理。恰巧,那时他喂的猪有几只不正常,他便想方设法给它们医治,可是一直不见效。他坐卧不宁,成天四处访医寻药,也没搞出个名堂。
一个假日,他到镇上赶场,正碰着卫生宣传队,他听宣传员说,只要经常运动运动,就会增强抵抗力,少害病。他忽然想到,猪可不可以这样呢?回到家里,他便开始经常把猪放出圈来,同时注意观察猪的生活规律,终于研究出了一整套疗养生猪的办法。不久他的猪不但病好了,而且长得肥肥胖胖的。这一经验传开来以后,人们都纷纷把一些不易喂养的瘦猪、病猪,送到他那里去,差不多他都能治好。在队的支持下,他进一步总结了经验,便正式成立了“猪疗养院”。(附图片)
李祥涛文 任之玉图


第3版()
专栏:

万能手——屈福常
屈福常是河北遵化县建明人民公社西铺村的仓库管理员。由于他会好几种工匠活,给社里节省了许多费用,社员们亲切地管他叫“万能手”。
“万能手”是屈福常爱社如家的思想和刻苦钻研学习精神换来的。在管库工作中,他舍不得社里花钱去请木匠,就决心自己学木匠活。终于从学会修房子,到会作牲口槽、梯子等许多木工活。“车把式”把牲口绳套使断了,要求换新的。他说:“少开支才能增加收入,把断绳套重新接好一样能顶用。”以后他就学会了打绳子、接绳套,以及补织麻袋等。就这样,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先后学会了多种多样的本领。
仅据由屈福常几年来经手修的二十一间简单平房、作的铁活和打磨三项初略估算,节省了请工匠的工资近三百元。社里有四十条麻袋,在1954年就破烂得不能用了。他用布片、麻线等补织好,多用了两年;以后更加破烂了,他就用三条合两条的办法加以拼凑,又多用了两年。只此一项,就又为社里节省买麻袋的开支二百七十多元。
勤俭办社需要多才多艺,一人干活顶多人。屈福常就是这样的一面旗帜。随着社里集体饲养的羊、猪不断增长,屈福常不顾自己管库工作的繁忙,还自动担负一个饲养员的工作。他还学会了医治猪病和接羊羔的一般技术。从1954年起的四年内,他先后负责饲养了八十多只羊羔;从1957年到现在,他已把三十九口小猪喂成了大猪,积圈肥三百八十车。
爱社如家是屈福常发展为“万能手”的思想动力。他是一位扛过二十多年长工的老雇农,1953年秋天加入了当时的建明合作社,大伙选他当了管库员。在五年多的时间内,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保管公共财产比对他自己的家业还更关心。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广东珠江三角洲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战胜特大洪水侵袭后,现在忙着收打早稻。这是中山县港口公社的社员在翻晒新谷。 陈福北、张洛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收割早稻快 一人赛二人
夏祖群小组抢住时间保质保量
本报讯 夏祖群妇女小组,在广西横县南乡公社南乡大队举起了快收快割的夏收红旗。7月1日,她们全组四个人共割了五亩一分田(其中有的是禾已倒伏),这些田插的是6×5的规格,平均每人割了一亩二分七厘五,比当时当地一般社员割禾效率提高两倍多,收割的质量也很好。从这以后,十天来,她们一直保持每人日割禾一亩以上的效率,现在正向每人割一亩五分到两亩努力。7月1日那天有阵雨,割禾本来是很容易掉粒、掉穗的,但她们掉的却很少。县委工作组临田检查了他们收割过的两分田,只发现漏掉十多个禾穗。
6月底,南乡大队的早稻陆续成熟,但是天常常下雨,抢收时间已很紧迫。特别是在邕江畔的稻田如果不快割,大雨一来,江水上涨,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这时,全大队的收割进度还很慢,一百九十五个劳动力,平均每天每人割三分五厘田。
在6月29日的一次会议上,党支书、大队长杜培根同志分析了当前这些情况,要求大家想办法提高工效。这个大队的新兴生产队标兵组长夏祖群听了,下定决心,不向困难低头,一定要扭转进度缓慢的局面。
夏祖群是四十多岁的妇女,贫农成份,在解放后的历次生产运动中,都是打先锋。光在去、今两年,就先后四次获得模范称号:乡的水利模范,大办钢铁时的烧炭英雄,插秧能手,耘田标兵。这次,听到大队长说不加快割,谷子就会受到损失,她决心要在抢收中立功!
第二天,夏祖群和她的组员商秀珍、卢秀兰、卢春英交流了收快收好的经验,统一了搞好抢收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做好了各种准备。7月1日天刚亮,她们就投入抢收战斗。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声,金黄色的稻田马上现出大块大块的缺口。全组四个人,割的最快的是夏祖群。她弯着腰,敏捷得使人看不到手的动作。割了一会儿,她回过头来,看到卢春英丢在后面,立即帮助她改进操作方法,卢春英也跟上来了。经过十个小时的紧张劳动,夏祖群小组终于创造了每人每日割禾一亩二分七厘五的新成绩。
夏祖群小组割得快的经验是:
(1)事前作好准备。她们在头一天就到田里勘查要割的禾,把那些是倒伏的禾、那块田有多大,都弄得清清楚楚。确定五分以下的田块一人割一块,以免挤在一起,互相妨碍;五分以上的田才由两人或四人在一块割,割时各占一角,向中间割去。要是禾倒伏了,人便顺着禾弯倒的方向割去,这样,拢禾才不致费两道手续。
(2)不讲闲话,手、眼、脚并用。她们割禾的时候,眼力集中,一把禾割下之后,左手一边扎禾把,脚一边把禾蔸踩下泥去(一般人是:割完之后,右手放下镰刀,两手扎禾把,扎完再踩禾蔸)。
(3)左手的大拇指和第三、四、五三个手指抓着一把禾蔸,剩下食指另外挑几根禾过来,一刀割去,连捆扎的几根禾都割了,光用左手捆扎。不像一般人食指不操作,割下一把后,再用右手从禾把中抽出几根来捆扎,耽误了时间。
(4)割完一把,顺手将禾把散开竖放,作到一边割一边晒,挑时轻,脱粒少。
现在,夏祖群小组的经验已在全南乡大队传播开来。各生产队都组成了割禾标兵组,同夏祖群组竞赛。犁田的,耙田的,插晚稻秧的各种工序也都展开了竞赛。南乡大队夏收夏种进度迅速提高,割禾由每人日割三分多提高到五分左右,犁田由每人日六分多加快到九分八。(附图片)
湖南攸县新市公社快速割禾能手高工效小组组长陈彬秀,采取顺风割禾、站式丁字形,禾镰跟手一起走,一拿三蔸等先进操作方法,一人赛过三个男子汉。 新华社记者 朱云风摄


第3版()
专栏:

多劳多得 工效提高
星子县合理评工群众生产劲头更高
据江西日报消息 江西星子县在划分专业小组的基础上实行定额包工,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双抢”高工效高质量竞赛大大提高了一步。
这个县展开高工效高质量的“双抢”大竞赛以来,经过定期评比,涌现出大批“五好”干部(工作好、作风好、学习好、团结群众好、劳动好)和“五好”社员(思想好、生产劳动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好、团结互助好、爱护公共财产好),广大群众劳动热情高涨。但是也有少数生产队仍是实行按底分记工,妨碍了部分社员提高劳动积极性。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认为深入开展高工效高质量竞赛运动,应以政治挂帅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当前,必须突出地抓住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为了正确执行按劳分配原则,鼓足社员干劲,多快好省地完成“双抢”任务,县委在全县普遍推广温泉公社钱湖大队第四十队的经验。钱湖大队四小队的做法是:(一)担任割禾、打谷、犁耙田、扯秧、插秧等各个工序的劳力,根据生产需要、技术特长、自愿结合,分别编成专业组;在专业组内部,实行小组包工、定额记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按各人当日完成的定额记工,便于破除单纯按“妇女老七分、男人老十分”记工的办法,认真贯彻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又节省了农忙时评分记工的手续。(二)从“双抢”时间短、季节性强、创造价值较大的特点出发,合理提高工分,适当增加奖励。
各地在建立专业小组的基础上实行定额包工以后,全县“双抢”高工效高质量大竞赛蓬勃展开,出现“三高”、“一早”的新气象。“三高”即:(一)工效高。把固定专业组与实行定额包工结合起来,做到多劳多得,利于培养和发挥社员专长,提高工效。据横塘公社新塘大队、温泉公社钱湖大队、隘口公社星星大队等地调查:男强劳力每人每日平均做一点六个劳动日,女强劳力(底分九分)每人每日平均做一点二个劳动日。一般男劳力与弱劳力的工效也提高了。(二)出勤高。由于多劳可以多得,加以按照各人特长,自愿结合编组,这就更好地鼓励社员多作劳动日、多出活。如温泉公社“双抢”中劳力出勤率达百分之百,比去年同期提高5%。(三)质量高。割禾、打谷、运谷、晒谷、撒粪、犁耙田、扯秧、插秧等各个专业小组,在工序上互相衔接,便于彼此互相督促检查。观音桥公社建立了连环验收质量制度,割禾组做到不丢穗、不落粒;打谷组做到打得净、不抛撒;整田组做到耕得深、耙得糊;插秧组做到了密植合乎规格,不栽瞎眼秧。“一早”是收割动手早。今年“双抢”比去年提前一周。
本报南宁23日电 广西平南县抽调一批农村干部,帮助夏收较慢的生产队搞好劳动力安排。
7月初夏收开始以来,平南县有些领导力量较弱的生产队,没有妥善安排和调配劳动力,每人每日平均割禾一分到一分半田,工作效率很低。因此中共平南县委要求各地发动群众,加快抢收进度。很多公社干部和大队党支部书记,都亲自到领导力量薄弱的生产队搞试点,扭转缓慢局面。全县早稻收割效率提高50%。


第3版()
专栏:

高额丰产要良种
——种子专家杨匡保培育良种经验
本报记者 尤淇 朱学儒
在浙江省黄岩县路桥镇附近的一块平原上,几十里路之内,稻浪滚滚,一望无边。“小暑”刚过,路桥人民公社的社员就开镰收割了。第一天实收干谷平均每亩六百多斤,第二天增加到七百多斤,第三天继续有增加。据有经验的农民估计,平均产量和总产量至少将比去年增产二成以上。社员们一面收割这丰硕的果实,一面不由得不念道着培育它们的种子专家杨匡保。
黄岩县路桥人民公社共种早稻七万多亩,全部采用自选自育的良种,其中又以采用农民种子专家杨匡保培育的良种为最多。杨匡保原是路桥一社的社长,公社化后担任路桥人民公社副主任兼良种繁育场场长。七、八年来,他已培育繁殖了优良稻种数百万斤,仅卖给国家和调剂给别社的良种就有二百万斤。今年路桥人民公社大部分采用了杨匡保选取和培育的良种,几十里地的早稻像妙手织成的一片整齐的绿色地毯,丘丘稻禾一般高低,穗头都一般大小,密度也一般均匀,真是谁看谁爱。特别是杨匡保亲自领导的良种繁育场所种的一千亩早稻种子田和一千多亩丰产田,长得更加秀丽壮观。没有病害,没有虫害,没有稗草,没有秕穗,很少倒伏。
杨匡保不仅大量培育优良品种,当他把它们用作种子时,还要良中选良,好中选好;不仅在田里要经过穗选、粒选、片选,在播种前还要经过晒种、风筛、粒选、黄泥水选、药剂拌种、浸种和催芽。早稻种子的纯度一般都在97%以上,其中陆财号的纯度达到99.5%左右,符合国家制定的一、二级良种标准。因此他们的早稻出芽壮、生长好、抽穗齐、成熟一致、籽粒饱满、稗草秕谷少,对今年早稻大面积高额丰产起了重要的作用。杨匡保所以对育种、选种这样认真严格,是因为他多年的实践,了解到良种对高额丰产有极重大的关系。他的论点是:“龙生龙、凤生凤,高额丰产要良种”,“好儿要好娘,好种出好粮”。
杨匡保不仅注意良种的培育和选取,而且十分讲究大田的田间管理。他的第二条论点是:有了良种,还要有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给良种以良好的生长条件。假如管理不好,良种会转化为劣种,高产会转化为低产。根据同样的道理,由于劣种并非所有的特性都是低劣的,经过杂交和生长条件的改变,也可以转化为高产的良种。这就是品种的良变和劣变的转化规律。路桥公社的七万多亩早稻,特别是杨匡保亲自领导的良种繁育场的早稻和丰产田的早稻,都做到了早耘早施肥,多耘多施肥,和试灌勤灌、及时搁田等技术要求,保证全部良种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性,使早稻获得大面积丰产。
杨匡保也有他自己创造的新品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叫“大粒乌咀糯”,是晚稻种,在路桥地区已大面积栽植了好几年,年年高产。这个良种就是杨匡保从本地良种“乌咀糯”里挑选出几株最突出的穗頳,经过多年单株培育养成的。它现在已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乌咀糯”,而成为一种穗大粒多、茎秆粗壮、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产量要比原来的高20%左右的新品种了。
杨匡保除了种植着一千亩田的良种的试育田外,另外还有七亩五分百花齐放的多品种试验田。在这块田里,他种了一百十六种各种品种的早稻种子,有的高秆大叶,有的细秆苗条,有的谷穗乌黑如高粱,有的秆硬如芦苇,有的穗大粒多,也有谷粒稀若晨星的,总之是高高矮矮、好好坏坏、应有尽有。杨匡保就从这里观察各种品种的生长情况和它们的特点,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有的让它们自然杂交,有的进行人工授粉,有的准备穗选,有的就让它们被淘汰。新的优良品种,就将在这里被不断地发现和培育出来。


第3版()
专栏:

启发
星环
广西横县南乡公社南乡大队在抢割早稻中,树起了一面快速收割的旗帜——夏祖群小组。这个小组7月1日创造了平均每人割稻一亩二分七厘五的成绩,比当地一般社员的效率提高两倍多;十多天来一直保持每人日割一亩以上的进度,并且收得精细;现在正在向日割一亩五分到二亩努力。
为什么夏祖群小组的收割进度能够大大超过一般进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又红又勤又巧。
所谓“红”,就是她们的思想好、觉悟高,政治挂了帅。她们有一颗关心集体的火热的心,有强烈的主人翁感觉。在她们的思想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就是个人最高的利益,个人利益溶汇在集体利益之中;她们生活在那一个集体之中,就是那一个集体的主人。因此,她们为集体事业所获得的成功而高兴,为集体事业所遭到的损失而担忧;集体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夏祖群小组知道了收割进度缓慢早稻将会遭到很大损失的情况以后,下决心战胜困难,坚决扭转进度缓慢的情况。
思想“红”,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条件。但是,光有好的思想是不行的,还要“勤”要“巧”。“勤”,就是不管是做工作或劳动,都要勤勤恳恳、不懈不怠、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地做。做,就是实践。不断地实践,就能逐渐认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就能逐步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或劳动的技能。“熟”了,就能生“巧”。但是,熟,首先决定于“勤”,只有勤干苦干,才能“熟”;不干不实践,无论如何是熟悉不了的。所以,巧不巧,也要决定于勤不勤。
有勤才有巧,但勤并不等于巧。要达到“巧”的境界,还要在勤干苦干之中动脑筋、想办法、反复钻研,要善于从自己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也要勇于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勤而能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把工作做得更好、劳动得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古人所说的“事半功倍”,就正确地反映了好的方法对事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
抢收抢种,分秒必争。要真正抢住季节,除了勤干苦干以外,还必须要巧干。愿一切战斗在“双抢”战线上的同志们,从夏祖群小组的行动中得到启发。


第3版()
专栏:

浦城发现分枝粳稻
福建省浦城县水北公社及城郊公社陆续发现有分枝早粳。这些分枝早粳是从外地引入的“青森五号”。一本分枝有二至四枝不等,都是从地上茎部叶腋生出,大多是在秆茎第二节上生出分枝,有的二到五节,每节都有分枝并且都已抽穗,每穗大多有七十粒左右。这种变异的粳稻给选育分枝水稻良种提供了资料。


第3版()
专栏:

节省劳力 提高工效
莆田大量修造脱粒工具
据福建日报消息 福建莆田县贯彻“修旧为主、新制为辅”的方针,积极修造夏收脱粒工具。现在全县已有打谷机一千六百部,这批打谷机在夏收中推广后,可以节省大批劳动力。
莆田县委根据今年种植粳稻七万多亩,夏收脱粒工作任务加重的新情况,早在5月间就召开了全县夏收夏种工具现场评比会,着重研究了脱粒工具问题。会议采取实地试验、对比的办法,统一了对使用脱粒工具的认识,确定了“修旧为主,新制为辅”的方针。并且通过群众鉴定,定型了几种打谷机。会后,全县十四个主要农具厂就开展了以赶修、赶制脱粒工具为主的修造工作。各公社和生产队纷纷进行实地试验,通过人工脱粒和打谷机脱粒的对比表演,以事实教育群众,使他们乐于推广、使用打谷机提高工效。
现在,全县除了去年的一千四百部打谷机已全部修理好以外,还新制了杭州式、工农式和动力打谷机共二百多部。


第3版()
专栏:

为明年大丰收多备良种
湖北普遍开展选种工作
本报汉口23日电 湖北省各地抓紧早稻成熟的时机,积极开展选种活动,为明年早稻更大丰收准备种子。
目前,这个省许多地区从公社到队都建立了选种机构,并确定了专人从事早稻的选种工作。部分建立种子田的地区,正在去杂除劣。没有建立种子田的地区,都挑选了生长整齐、混杂较轻的早稻田,认真块选、刁选。为了给明年留足种子,孝感、咸宁、圻春等县根据明年扩大早稻种植的计划,许多生产队刁选的早粳、早籼良种都在二、三千斤左右。孝感县有的公社还邀请富有经验的老农,对各种早稻良种及时鉴定,以提高种子质量。
为了把种子保管好,不少地区根据小量分散保管、大量集中保管的原则,从县到社、队都清理、修整了仓库。浠水县有的公社还专门配备了种子保管员。
各地对选种的质量都比较注意。许多建立种子田的地区,一般都追肥二、三次,除草二、三次,提稗二、三次,并且做到了去杂除劣;没有建立种子田的地区不仅进行了块选,还进行了刁选,有的还不止刁选一次。为了使选种工作做得好,孝感、黄冈等专区许多生产队除建立了专门选种班子以外,还实行了定田块、定品种、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定人员、定奖惩的“八定”制度。同时,许多地区对选好了的种子都是单收、单打、单晒、单藏。
(田庄、程之光)(附图片)
图为全国选种模范,湖北蒲圻县桂家畈公社社员王才能正在种子田里精选良种。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第3版()
专栏:

老田长
在江苏盐城县大纵湖公社第七生产队的一丘稻田里,每天从早到晚,总有一个老人在田间忙碌着,不是在换水,就是在除虫、拔草。这个人,叫宋长春,今年五十七了,可是干起活来还能赛过小伙子。自从成立高级社以来,他每年都被选为秧田管理员。人们都叫他“老田长”。
在宋长春管理的那丘田西边,是生产队长宋维斌管理的十八亩丰产田。宋队长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干劲大,作风踏实,遇事总喜欢请教宋长春。宋长春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也爱找宋队长谈谈。他们俩个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当秧苗正在生长的时候,有几块田里的秧苗发黄。宋队长连忙来找老田长商量。两个人走到田边,宋长春蹲下来,看看这块又看看那块,然后指着秧苗说:“这块田地势低,高田往低田内流水,碱气大,只要每天换两次水,冲冲碱气就行了。”指着另一块田说:“基肥下得不匀,没下到基肥的地方就发黄了,现在要赶快追肥。”
宋队长根据老田长的意见,马上召集社员开会讨论。会后立即行动起来,换水的换水,追肥的追肥。没几天,队里所有的秧苗都脱掉“黄袍”,换上“绿袍”。
几天以后,一个漆黑的夜晚,雷雨把宋长春从梦中惊醒。他爬下床,顶了个破雨帽,就向门外冲去。跑到田边,连忙用手试试田里水的深度,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还好!没淹着。”老田长顺着田埂,把一块块田的缺口扒开,放掉多余的积水。猛然他想起宋队长管理的那十八亩丰产田,于是,他立即向队长那块田走去。
忽然一个闪电,照得大地通明。老田长看见田埂上有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年轻人,正向他这边走来。“是队长吗?”宋长春早已猜着了八、九分。田埂那头答道:“长春伯,是我!”
队长一听是老田长,不由得加快脚步,他又关心又责备地说:“我早对你说了,不要半夜三更到田里来,怎么又来啦?”
老田长解释着:“你看,下这么大的雨,我在家能呆得住吗?”
队长用手往老田长身上一摸,吃惊地说:“哎呀!全身都淋湿了,快!我送你回去。”
“不!淋点雨算什么!”老田长固执地说:“队长!你已经有几天没好好休息了,还是你先回去吧!”
两人争执了好一会,谁也不肯先回去。最后终于取得一致意见:帮助别人把秧田内多余的水都放掉,一道回去。
还连华、曹晋杰文(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3版()
专栏:

有特种养猪本领的人
重庆巴县木洞人民公社的饲养员陈凯有一种不平常的本事:专养不好喂的瘦猪、病猪;不用什么药,也不要什么特殊的饲料,就能把骨瘦如柴的猪养得肥肥胖胖的。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们来到了陈凯的这所有名的“猪疗养院”。
疗养院是一个荒凉的山坡,一堵矮土墙把它和另外的牧场隔离开来。进场后,不论在大树下、小溪旁,到处是白色和黑色的猪群。有的在奔跑,有的在吃食,一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
走进“院长办公室”,我见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正蹲在地下给一头病猪洗癞子。他洗得那样专心,一点也没觉察到我们的来到。
“这就是陈凯。”跟我一起来的同志对我说。
接着,陈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饲养方法。他的主要秘方是精心管理。对于一般的病猪,他采取了有规律的“吃饭、运动和睡觉”的办法,早晨放出去,晚上收回来,早晚喂两次猪食——早晨喂半饱,晚上尽猪吃。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猪,他指着刚才那条猪说,“就把它们送入‘特等猪圈’单独照管。”说着,桌上的闹钟忽然叮叮当当地响起来,陈凯笑着说,“开晚饭了。”他走出门,站在山坡上,拖着特有的音调:“咯……咯……咯……”这么一唤,不一会,群猪便从四面八方拥来,四个一堆,七个一群的向猪槽跑去。陈凯便在猪群中往来逡巡,一会摸摸这头猪,一会又摸摸那头猪,不时的调动着猪吃食的地方。他笑着说:“这样调换调换,让在外面吃饱了的猪少吃,没有吃饱的多吃,就不容易吃病。”
陈凯是从部队里转业回来的,原来担任饲养员。因为他老早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当一名修路工人。他想抡起铁锤,到处修上四通八达的公路,把交通不便的四川省的面貌大大改变。但当他听过党总支书记在他请求调动工作时对他讲的一席话,他了解到发展生猪生产对改变家乡面貌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安下心来,要做好这个工作。
有一天,党支部书记告诉他,全队有不少猪病得很厉害,问他能不能想个办法。他说:“找兽医医嘛!”支部书记说:“兽医只能医个别的,必须想个医集体病猪的办法。”他听了支部书记的话,觉得也很有道理。恰巧,那时他喂的猪有几只不正常,他便想方设法给它们医治,可是一直不见效。他坐卧不宁,成天四处访医寻药,也没搞出个名堂。
一个假日,他到镇上赶场,正碰着卫生宣传队,他听宣传员说,只要经常运动运动,就会增强抵抗力,少害病。他忽然想到,猪可不可以这样呢?回到家里,他便开始经常把猪放出圈来,同时注意观察猪的生活规律,终于研究出了一整套疗养生猪的办法。不久他的猪不但病好了,而且长得肥肥胖胖的。这一经验传开来以后,人们都纷纷把一些不易喂养的瘦猪、病猪,送到他那里去,差不多他都能治好。在队的支持下,他进一步总结了经验,便正式成立了“猪疗养院”。(附图片)
李祥涛文 任之玉图


第3版()
专栏:

万能手——屈福常
屈福常是河北遵化县建明人民公社西铺村的仓库管理员。由于他会好几种工匠活,给社里节省了许多费用,社员们亲切地管他叫“万能手”。
“万能手”是屈福常爱社如家的思想和刻苦钻研学习精神换来的。在管库工作中,他舍不得社里花钱去请木匠,就决心自己学木匠活。终于从学会修房子,到会作牲口槽、梯子等许多木工活。“车把式”把牲口绳套使断了,要求换新的。他说:“少开支才能增加收入,把断绳套重新接好一样能顶用。”以后他就学会了打绳子、接绳套,以及补织麻袋等。就这样,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先后学会了多种多样的本领。
仅据由屈福常几年来经手修的二十一间简单平房、作的铁活和打磨三项初略估算,节省了请工匠的工资近三百元。社里有四十条麻袋,在1954年就破烂得不能用了。他用布片、麻线等补织好,多用了两年;以后更加破烂了,他就用三条合两条的办法加以拼凑,又多用了两年。只此一项,就又为社里节省买麻袋的开支二百七十多元。
勤俭办社需要多才多艺,一人干活顶多人。屈福常就是这样的一面旗帜。随着社里集体饲养的羊、猪不断增长,屈福常不顾自己管库工作的繁忙,还自动担负一个饲养员的工作。他还学会了医治猪病和接羊羔的一般技术。从1954年起的四年内,他先后负责饲养了八十多只羊羔;从1957年到现在,他已把三十九口小猪喂成了大猪,积圈肥三百八十车。
爱社如家是屈福常发展为“万能手”的思想动力。他是一位扛过二十多年长工的老雇农,1953年秋天加入了当时的建明合作社,大伙选他当了管库员。在五年多的时间内,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保管公共财产比对他自己的家业还更关心。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广东珠江三角洲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战胜特大洪水侵袭后,现在忙着收打早稻。这是中山县港口公社的社员在翻晒新谷。 陈福北、张洛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