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五莲加强管理争取甘薯高产
分期追肥 锄净杂草 合理浇水 春薯夏薯生长壮旺
本报济南20日电 五莲县人民正对产量高、用途广的甘薯,细致地加强田间管理,力争高产作物更高产。
五莲县是山东种植甘薯比较多、栽培经验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去年大跃进以来,经过贯彻“八字宪法”,多方面对比试验,更充实了甘薯的栽培技术,因而今年管理的甘薯也更加出色。现在全县二十五万亩甘薯中,约有一半的春甘薯已叶蔓满地,大部分结了薯块;一万三千多亩夏甘薯也块块苗子旺盛,早栽的已伸出一尺多长的薯蔓。
这个县管理甘薯的经验,主要是抓住肥、锄、水三关,看天、看地、看苗灵活细致地施肥、锄草、浇水。在施肥方面,他们根据甘薯生长前、后两期需要不同,追施不同肥料。前期追肥从秧苗成活开始,多追氮肥,催促长蔓生根;后期从薯块形成开始,多追钾肥,促使薯块肥大。追肥要尽量用稀肥
(前期追浇人粪尿沤制的粪稀或化肥水;后期追浇牲畜粪尿沤制的粪稀或用鸡粪、豆面等原料制造的粪稀),稀肥好追,好分解,还起浇水作用。同时,追肥还要看土用肥。在追肥方法上,前后期也有不同。前期最好按墩打眼、扒窝追施;后期最好顺着甘薯块攻破的土缝追施。这样,肥力既集中,还不伤根动秧。
“锄”对甘薯增产关系也非常大。但关键在锄好三遍,保证地无杂草,土不板结。在秧苗成活后,因插秧时点水封墩,根部板结一块,影响生根发叶,必须抓紧锄第一遍,以松土保墒,增加地温,促使扎根。因此第一遍他们叫作“催苗锄”,有无杂草都得锄。锄时必须细锄巧锄,把封秧的土墩先拍碎,然后再轻锄,防止根部拥土过多,影响结薯块。第二遍是锄草松土。这一遍锄好了,就可以多结薯;锄得不及时,杂草多,影响结薯。锄第二遍,沟底越深越好,垅埂越浅越好。锄时要注意边锄边用手把毛根弄掉。在薯块已座好,有的露出地皮,有的瓜墩被胀塌,伸长的薯蔓也要扎根的时候,要抓紧锄第三遍;并结合培土封垄,把露出的甘薯埋上,把毛根截断,集中地力,使甘薯块块肥大。锄地时要特别细心,严防伤根伤秧。同时要看天看墒下锄,湿了干了都不好锄。这里的农谚说:“湿锄棉花干锄菜,不干不湿锄地瓜”(甘薯在山东叫地瓜)。
浇水要巧。甘薯不能放大水浇灌,要勤浇、轻浇。在自流灌溉区,一般每次每亩浇水二十方左右,或者隔一垄浇一垄;井灌区一般顺着瓜块裂的地缝浇。
现在五莲县各人民公社,都已根据这些经验,因时因地逐块制定了争取超产的有力措施。一般计划丰产田追肥二至三次,一般田追肥一至二次,每次每亩要浇稀粪二至三千斤。目前这个县的广大群众已经紧张烈热地展开了大积稀肥,随积随追的田间管理竞赛。全县已追肥六万四千多亩。春薯已锄过二遍,夏薯也锄过一遍。同时,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都十分重视大面积丰产田的领导。全县共搞丰产田十一万亩,占全部甘薯地的44%。


第3版()
专栏:

湖南新化县燎原公社一万五千多亩红薯叶茂枝壮。这是社员们正在红薯地里中耕。新华社记者 朱云凤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甘薯也要管好
加强甘薯田间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前争取甘薯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很多地方在加强其他作物田间管理的同时,也很重视甘薯的田间管理,甚至把甘薯和水稻相提并论,开展轰轰烈烈的千斤稻万斤薯增产运动,争取粮食全面增产。这种作法是正确的。
甘薯是一种产量高、营养价值也相当高的作物。据分析:每斤鲜薯约含碳水化合物一百四十五克,蛋白质十一克半,脂肪一克。人们通常以四斤甘薯折一斤粮食,而四斤甘薯所产生的热量,比一斤大米或者白面高45%,比一斤玉米高40%,比一斤小米高35%。再加上甘薯味道可口,人人爱吃,即使在细粮完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时候,甘薯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品。同时,甘薯还是重要的牲畜饲料,连薯藤也是很好的饲料,薯藤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比薯块还多,牲畜很爱吃。如果以亩产薯藤二百斤计算,一万亩就够四百五十头牲畜或者一千一百口猪吃一年。过去农民养猪主要就靠一窖薯和一囤糠,把猪养得滚肥。
有句农谚叫做“每户种薯一亩八,有吃有穿有钱花”。这是对甘薯的公正评价。因为甘薯不仅是很好的粮食和饲料,更是用途很广的轻工业原料。甘薯含有很多淀粉,淀粉是纺织工业和制造药品不可缺少的材料;甘薯制成饴糖,更是食品工业中糖果、糕点、面包、饼干等的主要原料。在制酒工业中,一百斤薯干比一百斤高粱、玉米要多出酒七斤左右。此外,还可以制酱油、醋等等。由此看来,甘薯实在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不应丝毫有所忽视或轻视。
甘薯的适应性较强,容易生长,比之水稻、花生等作物在栽培管理上用工也要少些,这是发展甘薯生产的一个有利条件。但不能因此认为甘薯的田间管理无关紧要,管不管都能收,因而就放松田间管理。根据去年经验,在相同种植条件下,管理得好坏,产量可以相差两三成甚至更多。以亩产四千斤计算,管理得好,就能多收一千斤;以全国近二亿亩甘薯来说,就可以多收二千亿斤。二千亿斤甘薯折成粮食合五百亿斤,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加强甘薯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追肥和中耕、除草。过去各地一般对甘薯是不大追肥的。这是耕作粗放的传统习惯,也是妨碍产量迅速提高的一个原因。甘薯在栽种后的十天到四十天中,正是薯块形成前期,抓紧这个时期追肥,有很大增产效果。施肥应多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促进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源源供应肥料,对块根作物特别有利。中耕能使甘薯在空气水分适量、肥分集中的条件下,早结和多结薯块。目前正值雨季,杂草丛生,夏薯薯藤已经下沟,春薯薯藤已经铺地,各地要立即结合除草、松土及时进行中耕和施肥,争取薯类全面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黄河为豫东人民首次立功
本报记者 君谦
引黄灌溉,小麦大丰收
豫东平原土地多沙荒、盐碱,低洼易涝,农作物产量一向不高。但是今年各县第一次引黄河的水浇灌小麦,普遍获得丰收。
据初步了解:引黄灌区的小麦,一般增产三十到五十斤,有的增产一、两倍。引用黄河水浇麦较多的宁陵、民权、兰考、开封、杞县、虞城、睢县、商丘、商丘市等九个县市,共有小麦五百一十五万亩,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加18%。处在黄河故道,沙荒、盐碱最严重,素有“沙土国”之称的兰考县,四十七万多亩小麦,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加近25%。开封市郊区北关大北岗去年八百多亩小麦收五万多斤,今年二百五十亩小麦,打了两遍就达到五万多斤,平均亩产增长两倍多。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兰考县南彰人民公社郭庄生产大队沙碱地的二千七百四十七亩小麦,居然创造了平均亩产一百零九斤的纪录。这个队的土地,盐碱严重得经常捉不住苗。解放前,就没有种过麦子;解放后,种了些麦子,但产量仍是不高。今年因为用黄河水把地面上的盐碱冲洗了,把地下的盐碱压下去,小麦产量就比去年增产将近一倍。这个过去经常依靠政府救济的大队,今年第一次向国家出卖余粮。
痛苦的历史
豫东平原处在黄河下游有名的“豆腐腰”上。过去,黄河几次溃决,洪水奔腾咆哮,一泄千里,横扫了这个地区的万顷良田,南下注入淮河。1855年黄河改道和明朝弘治年间改道后的故道,现在还很明显地摆在兰考和民权等县境内。1938年,蒋介石反动集团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堤,给这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害。黄河每次在这个地区溃决、改道,都要留下大量的细沙,把好地冲成低洼易涝区,使土壤盐碱化。
因此,播种后捉不住苗,出了苗也常被盐碱浸死;或者一起风,地皮一干,就把苗儿涸死;就是能收获的,产量也低得可怜。解放前,再加上反动统治者的压榨剥削,人民就更加贫苦了。下面的歌谣,便是这个地区群众遭遇的写照:“黄河两岸多灾难,不是黄泛就是旱;田里五谷不成长,不是飞沙就生碱”。
这些地方易涝又易旱,旱灾更多更严重。旱了的时候,好多坑塘滴水皆无;不涸竭的坑塘,也因水里含盐碱过多,不能用来浇地。在沙荒地上打井,很少能打成;纵然打成了,水量不多。解放后,民权县前园子曾打井下泉二十五丈深,每天水量只能浇半亩地。开封专区还曾在民权县城北关打了一眼一百一十二米深的机井,一小时也只能出水九吨。豫东地区的生产一直是很低的,就是因为受到黄河的水害。
改造黄河,挖掉祸根
自从黄河归人民治理以来,豫东平原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大修堤坝,防御洪水,取得了连年安渡黄河大汛期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又积极进行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伟大工程。1955年冬到1956年,在郑州市郊区花园口黄河南岸建成了引黄淤灌渠闸。1957年7月,开封县黑岗口引黄淤灌渠闸也建成放水,效果都很好。1957年冬到去年全国水利建设高潮中,黄河下游两岸风起云涌大搞引黄淤灌溉的渠闸和建设虹吸管。大型渠闸除了可以引水二百八十秒立方米流量的郑州市郊区岗李东风渠外,还有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兴建的最大的引黄工程“人民跃进渠”。它可以引用黄河水五百二十到一千多秒立方米的流量,灌溉豫东和鲁西南二千万亩农田;并可放淤改良土壤,发展通向淮河和大运河的航运,利用渠道的落差发电,在沿渠道的水库里养鱼。像这样巨型的水利工程,要按常规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可是参加这项工程施工的河南和山东两省七十万民工,以冲天的干劲,只用四个多月,就完成了引水闸、总干渠、干渠。从去冬到今春,又做了大量干渠以下的各级渠道和畦田。在小麦生长期间,三义寨人民跃进渠从黄河引出近十亿立方米的水量。
引黄灌溉一举三得
黄河水首次灌溉豫东的农田,使豫东的小麦得到了大增产。
引黄灌溉为什么能提高小麦产量呢?在深翻土地、密植等措施下,引黄灌区的群众一致认为:黄河水量大,比用井水浇得透;黄河水的温度比井水高,便于麦苗吸收,又能提高地温,利于小麦抗御春季霜冻;黄河水里含有大量泥沙,泥沙里含有大量肥料。化验证明:平均每吨黄河水含氮素零点八到一点五公斤,磷肥一点五公斤,钾肥二十公斤。氮、磷、钾都是农作物的主要养分,因而群众把引黄灌溉叫做给小麦“上龙粪”。引黄灌溉实际上起到了浇水、施肥、改良土壤,一举三得的作用。
今年有些地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浇黄河水和浇井水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在增产的影响上差别很大。商丘市郊区五一大队侯庄生产队,用黄河水自流灌溉的四亩小麦,亩产七百一十六斤;冷坑庄生产队用井水浇的六亩小麦,亩产五百六十三斤;两者的产量相差27%多。同时,引黄自流灌溉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畜力。
引黄灌溉后,土地经常是湿润的,不但容易捉苗,流沙也无法再随风飞扬,打坏和压死麦苗;低洼地的盐碱,不是被黄河水冲洗走,便是被压下去了;落淤改良了土壤,土地的肥力增加了;有了渠道,排水容易,降低了低洼地的地下水位。这些有利因素,使不能播种小麦的盐碱地,今年播种了小麦;过去产量很低的,今年得到了大丰收。兰考县过去因为风沙和盐碱的破坏,每年的收获面积总要比播种面积缩减很多,去年损失的小麦面积有二万六千多亩;今年首次引黄灌溉,损失面积就减少到六千一百四十九亩。开封市郊区,往年播种小麦五万亩左右,因风沙和盐碱总要损失一万亩左右,今年已经基本上没有损失。
豫东第一年引黄灌溉,取得小麦大丰收的卓越成就,鼓舞了人们进一步利用黄河水的信心和积极性。现在各地正在建立或健全引黄灌溉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渠道和建筑物的管理养护,赶做引水入田的小渠道尾工,平整土地和修筑畦田,争取秋季更大的丰收。


第3版()
专栏:

作好“双抢”期防暑工作
湖北许多田间搭凉棚,供应清凉饮料
四川石洞公社延长午休时间,社员精力更加充沛
本报汉口20日电 湖北省许多人民公社积极作好田间防暑工作,使社员们高高兴兴地迎接“双抢”(抢割早稻和抢插晚稻)战斗。
目前,有不少公社的田野里,隔不多远就有一个草棚。草棚里备有热茶,也有冷盐开水。社员们在田间劳动可以到这些草棚里蔽阴歇凉。鄂城、汉阳、麻城等县有些公社的社员,看到今年田间凉棚多,茶水供应及时,非常满意,都说:“公社办事真周全,凉棚搭在畈中间,热茶凉水办得足,一天做活顶两天”。不少公社又合理地调整了劳动时间和活路,以适应伏暑高温。具体办法是:早上工、晚收工,中午吃饭休息三点钟。重活、热活早晚作,或者采取换班的办法轮流作。为了防止社员中暑生病,许多公社的医务人员在这期间经常深入田间诊治。例如,鄂城县华容公社三十二个医务人员,最近就组织了十二个医疗小组,哪里有病人就到哪里治疗。有些公社对社员的饮食也很注意。崇阳县已对全县两千五百多个食堂进行了检查,安排了
“双抢”期间的生活。蒲圻、鄂城等县有些公社还专门安排有人捕鱼,做到饭菜多样化。有的食堂每天做些绿豆汤、蕃茄汤、青菜汤,为社员解暑。
“双抢”是南方最繁忙的季节,而又适值天气最炎热的伏暑。因此,许多公社一开始就很重视“双抢”期间的田间防暑工作。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有些公社从社到队都建立了防暑指挥机构,有的公社还以生产队为单位召开了干部会、群众会,利用广播筒、大字报,对防暑常识进行了广泛宣传。
(田庄)
据新华社成都19日电 四川泸县石洞公社全面安排社员生活,使社员们吃得好休息得好,精力充沛地投入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大忙。
石洞公社今年早稻栽的密,长的好,成熟期比往年迟,因而抢收抢插的农活劳动量大,而且更加集中。公社党委针对这种情况,十分注意安排好社员的生活。首先,大力改进食堂工作,保证社员吃饱吃好。根据农忙多吃、农闲节省的原则,各生产队都合理地调整了社员吃粮计划。炊事员们多方设计增加饭菜花样,作得饭香菜鲜,社员爱吃。各食堂普遍增设了茶桶,用黄荆子、痱子草等煮了清凉饮料;晚上烧热水,供社员洗脚洗澡。其次,保证社员休息好,做到劳逸结合。由于中午暴热,这个公社实行了早出工、晚收工的办法,利用早晚凉爽时多做活,午休时间延长。全社还组织了一百三十多个商业人员,送货到田边。四十多个卫生人员也到田间边宣传、边看病、边参加生产。各生产小队都自备了人丹、救急药水等防暑药品。
公社的各级组织都确定有专人负责管社员的生活,全社干部对社员生活都很关心。从“双抢”以来,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第3版()
专栏:

把饭菜茶水送到田
 后光(原载浙江日报)


第3版()
专栏: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安徽用飞机除治秋蝗
据新华社郑州20日电 目前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省部分地区的秋蝗正孵化出土,为了抓紧有利时机,彻底消灭秋蝗,最近中国民用航空局在郑州举行的全国专业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了上述五省今年飞机防治夏蝗的经验,部署了飞机防治秋蝗的新任务。
今年发生夏蝗的地区,除当地群众积极防治蝗虫以外,国家今年上半年出动的灭蝗飞机比去年增加了三倍多,飞机治蝗面积约一千一百多万亩,杀蝗效率达95%以上。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今年飞机治夏蝗的成绩虽然很大,但由于夏蝗发生的面积较广,密度较大,不少地区防治不彻底,残留成虫多,产卵多,预计五省可能发生秋蝗面积约一千六百万亩,因此,剿灭秋蝗的任务仍然十分急迫。
针对这种情况,会议要求各地建立和健全飞机治蝗的组织机构,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发挥飞机治蝗的作用,积极挖掘潜力,大力支援蝗区。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给蚕添食助长
柞蚕能不能添食助长?安徽省大龚岭柞蚕场试验的结果,证明是可能的。他们从蚕儿三眠开始,用小苏打、肥猪片碾成细末,用喷粉器喷洒在柞叶上,让蚕食。每天上午下午各喷一次。这样做,蚕发育得快,眠期缩短,无病害。蚕的体重,每十头比一般蚕重八克左右。三眠期缩短一天半,四眠期缩短两天多,五眠期缩短两天半到三天。
贵州农民捕打害兽害鸟
贵州山区各族农民日夜捕打害兽害鸟,保护即将收获的早熟作物。
最近半月来,人们白天进山围剿,夜间田边防守,共消灭了野猪、刺猪、野山羊等害兽二千二百多只。
安徽夏茶丰收
安徽名产茶区在春茶丰收基础上,又赢得了夏茶的丰收。到7月4日,全省夏茶已采制九万七千多担。
各茶区今年在采摘春茶的时候,就已注意夏茶生产。各茶园普遍进行了锄草、施肥,所以夏茶茶芽发得茂密肥壮,生长良好。


第3版()
专栏:

广西组织全面生产高潮
各级党委检查团深入基层推动生产
本报南宁20日电 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全面生产高潮,正在广西僮族自治区逐步形成,自治区党委趁热打铁,召开电话会议,组织强大工作团,推动生产高潮迅速发展。
在桂东南平原上数百万亩早稻一片金黄,晚稻秧苗翠绿茁壮,这里已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多山的百色专区,广大僮族社员在加强中稻等作物的田间管理的同时,成立了消灭荒田荒地指挥部,积极扩大秋粮的种植面积。靖西县提出“时间分秒必争,面积寸土必争,肥料斤担必争,粮食颗颗必争”的战斗口号,决心实现亩产千斤粮、万斤薯的增产规划,全县一万多名农村干部,已经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参加劳动,指挥生产。种植中稻较多的玉林专区,农民们千方百计消灭三类禾苗,以“中稻超早稻,一造顶两造,晚稻赶早稻”的气概,开展超包产运动。到7月11日的不完全统计,全自治区各地投入夏收夏种的劳动大军已达三百六十多万人,已种植和即将种植的粮食作物,约比原计划扩大四百三十万亩,夏季积肥量已近八亿担,各项副业生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生动蓬勃的新形势之下,自治区各地、县、公社党委纷纷组织了夏收夏种工作团,分头下乡,协助基层干部,推动全面的生产高潮迅速到来。7月9日,自治区党委专门召开一次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抓紧有利时机,组织领导好这个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全面增产高潮,号召各级党委、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生产政策,做好分配工作,搞好生产全面安排,进一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包产落实的基础上,掀起一个群众性的超包产运动,同时也要抓好猪、鸡、鸭、油料、蔬菜的生产,加强手工业生产的领导,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现在各地区正在热烈讨论自治区党委的指示,桂林专区的兴安、全县、灌阳、临桂等县在讨论制订超包产计划时,群众纷纷反映:包产指标是我们自己订的,超产计划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许多社员对实现谷满仓、猪满栏、鸡鸭成群的具体规划,都充满了信心,正为实现增产计划努力。


第3版()
专栏:

谈甘薯田间管理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编者按 这篇文章对甘薯田间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问题:甘薯不应翻藤、提藤,凡是翻藤、提藤的都比不翻的减了产。我们希望甘薯产区重视这个问题,并组织群众认真研究推广。
在甘薯栽培过程中,田间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1958年的甘薯大丰收,证明了田间管理的极大重要性。田间管理的作用,在于调整甘薯各生育期的活动过程,给甘薯生育创造最优越的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甘薯的各个生育阶段都是彼此关联、彼此影响着的,任何一个阶段受到“委屈”,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以至影响全局。试验证明,茎叶生长速度和结薯的早迟,决定于成活速度,成活速度决定于发根速度,而发根速度决定于扦插技术和薯苗上的叶子是否脱落。所以扦插后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薯叶不脱落,对产量是有显著影响的。
前期的田间管理
甘薯从扦插到封垅为生长前期。这一阶段植株的特点是根系和茎叶还不发达,抗逆性弱,田间管理重点是争取五早,即早补苗、早还苗、早分枝、早结薯、早封垅。
一、早补苗:扦插后要随时检查,缺株应及时补足。补迟了,植株受光少,长不起来,不结薯块,群众说:“甘薯不填房”,就是强调要早补苗的意思。
二、早还苗:扦插后薯苗开始抽新芽叫做还苗。争取早还苗就可相应提早分枝、结薯、封垅的时间。还苗快慢因薯苗品质、栽插技术、土壤水分、光照强度而有差别。干旱时,应勤浇小水、松土;阳光过于强烈时,要用树叶等复盖薯苗。
三、早分枝、早结薯、早封垅:还苗以后应争取早分枝,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分枝就开始结薯。分枝早,结薯期就相应提早,封垅期也相应提早。而封垅期的早迟和茎叶达到最旺盛时期又很有关系。为着达到这“三早”,要采取以下措施:
(1)浇水:还苗以后,遇到干旱仍要浇水。水要在未发生塌叶现象以前浇,最好是保持土壤有三成干六成湿的状态。
(2)追肥:从还苗到封垅按生长情况追一至二次速效性氮,每亩每次施稀薄人粪尿三到五千斤,加速植株生长。基肥中钾肥不足的,还要追含钾丰富的肥料如草木灰等,以促进薯块的形成。
(3)中耕除草:这一阶段薯苗生长还不旺,不能与杂草竞争,因此有草必除。播后约三周左右,是结薯时期,土壤要疏松透气。从扦插到封垅,一般中耕除草三次:第一次中耕时,根系伸展还不深,耕深可达一寸半左右;第二、三次中耕深度不宜超过一寸,以免伤根。干旱时应增加中耕次数,加强保墒。受涝的地方,也应增加中耕次数,使土壤透气。
(4)勤培土,浅培土:培土时不能比原来的垅土厚,要掌握浅培、勤培。培厚了,就会把植株基部的几节埋到土中,相对的使原来结薯的部位处于较深的土层,不通气,薯块生长受影响,培得过宽也会影响通气。
后期的田间管理
从封垅到收获为生长后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茎叶生长茂盛,薯块膨大较快,田间管理重点是保护茎叶迅速生长,并创造最有利于薯块生长的条件。具体措施是:
1、翻藤要减产:茎叶封垅以后除治虫、培土外,一般不再翻藤,也不再提藤,因为翻动藤子就会使它们受到损伤,影响产量。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京做两年试验结果。翻藤的比不翻藤的减产13.6%—16.8%。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济南试验,还证明提藤两次比不提不翻的减产6.13%。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试验站、淮阴农业试验站等处做的试验,也都一致证明翻藤减产。
在多雨情况下不翻藤子行不行呢?1958年宿迁县是多雨的年份,甘薯研究所以胜利百号为材料作试验,证明翻藤的比不翻藤的减产27.2%,试验中还证明提藤或搭架也都比不翻藤的减产。
还有人怀疑,不翻藤子藤子上结小甘薯怎么办呢?我们认为,产量除决定于薯块大小外,还决定于薯块数目。我们希望的是薯多薯大,因此,多长一些小甘薯并不是坏事。1956年福建漳浦和平农业社亩产一万五千斤的丰产田,由于没有翻藤子,据11月份在田间观察,藤子上长的小甘薯(以重量计)约占到五分之一,而那年漳浦县的年雨量在一千三百公厘以上。这又说明在多雨情况下,也可以不翻藤子。一般主张翻藤的人,认为藤子上的根会消耗养分。事实上这种根同样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它们不是消费器官,而是“生产者”。从生物进化观点看,甘薯藤子着地生根的习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习性对甘薯植株的生长是有益的。
我们主张不翻藤,还因为翻动时会损伤一部分茎叶。茎叶是制造养分的器官,受了损伤,植株的合成能力就被削弱。从农业经济的角度看,翻藤子是要花费劳动力的,所以即使翻藤子和不翻藤子产量一样高,不翻藤子也是合算的,何况翻藤子还会造成减产呢!
2、剪藤子会减产:有些地方为着防病或解决缺苗问题,有时从大田中剪藤子,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以为剪藤子是增产措施,因此主张在大田中大量剪藤子。我们用胜利百号试验结果,证明剪的愈多,薯块减产愈严重。(见附表)
洋北公社用九州七号品种观察,小店公社用胜利百号为材料观察,甘薯都减产了。
这些结果一致说明,藤叶是制造养分的器官,应该很好保护它。
3、加强排灌:7、8月份正是薯块膨大时期,雨水过多,会使垅土过湿或造成涝灾。前面说过,甘薯的薯块需要充足的空气,垅土过湿就会减少土壤中的空气,薯块就长得慢,甚至于会发生腐烂现象。所以在多雨季节,排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958年有的地方按地形做成“十字”“田字”“围字”等形的排水沟,收到良好效果。很多局部发生腐烂的薯块,排水后又恢复生长。1958年实践还证明,在田边做横垅(与其他垅子垂直)对排水是不利的。
4、追施肥料:藤叶封垅以后可开沟追施一次草木灰,每亩三到五百斤;隔半月到一月再追施一次。8月下旬到9月份(甘薯生长末期),可喷1%过磷酸钙液二、三次;并交错喷射13%草木灰水二、三次,这样能加强叶内同化物质的转运,提高块根产量。
防治虫害问题
甘薯生长期间,经常受到各种虫害的威胁,从栽插以后,地下害虫(包括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就陆续发生,为害薯苗;薯块形成后,又继续食害薯块,造成减产并引起腐烂。防治地下害虫宜在栽插前进行,每亩施用0.5%666药粉六斤与一千斤细土,混合均匀,撒施在垅土内;同时用6%666粉二两,加豆饼三斤制成毒谷,在栽插前撒施在垅表土内,或在栽苗后结合锄地将毒谷施下,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在地老虎为害严重的地方,还可用毒饵诱杀,人工捕杀。
1958年斜纹夜蛾为害很凶,从6月份直到9月份都有发生,尤以8月份为害最严重,甘薯叶子被吃得千孔百洞,特别是靠近村庄的,早栽的和生长好的甘薯田受害尤其严重。防治斜纹夜蛾必须掌握“治小、治早、治了”的原则,在7月中、下旬幼虫发生时,在发生地区喷一次5%223粉,每亩三斤。以后再注意重点防治,可以解决问题。我们曾作了一个药液治虫效果试验,在斜纹夜蛾二龄时喷射5%223粉,杀虫率达100%;喷6%可湿性666二百倍液,1605四千倍液或223乳液一斤加605一两混合后,兑水五百斤,杀虫率都达90%以上。但当幼虫达到五龄时,杀虫率仅有50%左右。其他如卷叶虫,甘薯天蛾等,治法同斜纹夜蛾。
南方地区的甘薯象鼻虫,对甘薯的为害也很严重,以往广东调查为害率在10%—20%以上。薯块被蛀食后,钻成伤口或孔道,发生所谓臭薯现象。象鼻虫也为害幼苗,成虫食取茎叶,严重影响生长,常使薯苗变质,重者甚至使植株死亡。田间防治这种虫时可用甘薯薯块拌666药粉,撒在地内,进行诱杀。在薯块肥大以后,应及时培土,不使甘薯露出土表,以减免害虫侵染。
附表
处理 亩产量(斤) 附近对照产量(斤)
剪20% 4,940 5,290
剪30% 4,776 5,805
剪40% 4,808 6,680
剪50% 4,075 6,060
全剪 3,203 5,290
(注明:这一块田在4月22日栽插,6月底剪秧,当时单株分杈六到八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