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实行民主改革 发展农业生产
阿坝藏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本报讯 在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剥削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的经济生活,正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阿坝自治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呻吟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生产水平十分低下,解放前,全州农民平均每户缺少三至六个月的口粮,有些地区则在八个月以上。广大贫苦农牧民只有靠野菜、糠皮充饥;一件破烂的老羊皮袄,就是度过严冬的唯一衣服,有的甚至传用两、三代。解放后,为了帮助各族人民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党和人民政府曾先后发放农贷三百四十七万多元,并发放了一百五十八万元救济款、许多救济粮以及新式农具和农药械。同时,并采取各种措施,领导各族人民改革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大力发展生产。1956年,全州农村实行了民主改革,随着又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解放前,自治州粮食总产量只有一亿一千多万斤,去年,全州粮食总产量已增加到三亿多斤,以农业人口计,平均每人有粮九百七十三斤,达到自给还有积余。小金县吉斯乡共有五个村子,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解放前大都靠园根、草子、酸菜等野菜度日,用硝土代替食盐。现在,这种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去年,全乡粮食大增加,每户人家都在银行存了款,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了。
交通运输事业和民族贸易工作的发展,在改善人民生活上也显示了巨大的作用。过去,这里没有一条公路,交通万分困难,居住在沟寨里的各族人民,往往吃不上油、盐和茶,穿不上布,还受到投机商人的剥削。现在,全州十二个县,除小金、壤塘外,县县有公路相通,国营贸易供销机构也遍布州内各乡、社。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和商品流转费用的降低,历年来,各种工业品和日用品销售价格不断下降,农牧业和土特产品收购价格却不断提高。仅1956年菜油、工业品等四项商品销售价格下降和土特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就使全州人民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元的收入,可以购买青稞一千六百万斤以上。
现在,阿坝自治州人民几乎户户添制了新衣、新被;皮鞋、面盆、电筒等用品。他们的购买力年年上升。据统计,1958年全州人民的平均购买力已达九十一元以上,比民主改革前的1955年增加近十六元,比1952年增加近两倍。全州商业机构商品零售总值,也从1950年的十三万元跃升至去年的二千四百多万元,激增一百八十多倍。
已经丰衣足食的阿坝自治州各族人民,为了取得今年更大的丰收,全州农民踏雪开山,破冰炸石,掀起了改良土地的高潮。他们积极贯彻深耕、施肥、条播密植等各种先进的增产措施,力争今年全州粮食获得大丰收。 (周祖佑)(附图片)
阿坝藏族自治州建立的规模最大的钢铁基地——茅岭钢铁厂全景
朱玉摄


第5版()
专栏:

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飞跃前进
中共阿坝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委员 顾清庭(藏族)
从1950年到现在,经过短短九年多的时间,阿坝藏族自治州已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由封建初期农奴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历史新时期。
像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阿坝藏族自治州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首先享受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过去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成了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千百年来,沉重地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农奴制度,是各族人民贫穷与落后的根源。各族人民再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中共阿坝州委和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接受了群众的正义要求,根据和平改革的方针,采取自上而下协商和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办法,领导了全州的民主改革运动。1954年冬到1956年春,广大农区完成了民主改革,牧业地区的民主改革在1958年也已结束。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一切封建特权,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和牧民的草山牧场集体所有制,解放了奴隶和农奴,从而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铺平了广阔的道路。
紧接着,广大农牧民在党的指引下,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在农区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和牧区的初级合作化。1958年下半年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人民公社。
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在四川省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自治州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局面。
为了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几年来,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发放了大量的农贷、救济和无偿农具,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新式农具和农药械,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防治病虫害。逐步地实行了精耕细作。原始生产工具已成历史遗迹。
由于农业生产“八字宪法”的全面贯彻,农业生产战线上,高产纪录大量出现,粮食产量急剧增长。如果以1949年粮食产量为一百,1957年即增加为一百七十五。1958年战胜了几年没有过的大旱灾。粮食总产量又比1957年增加50%,等于1949年的206%,改变了自治州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的状况。
几年来,畜牧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改进牲畜饲养管理方法,改良品种,推广新式牧具,加强畜疫防治工作,牲畜死亡率逐步下降,出生率和成活率不断提高。实行了定居轮牧和开展了多种经营,草原上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新气象。全州的牲畜头数已达一百二十五万头,比解放前净增四十多万头。
发展工业是阿坝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的理想,这个理想只是在解放后才得以实现。在过去,虽然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但是得不到开发利用,连简单的铁质农具,大部分也都从外区运进。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工业建设,使各种厂矿企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起来。1958年,全州工业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到1958年底,全州已有中小型工矿企业一千多个,包括冶炼、采矿、机械制造、燃料、电力、农具、食品加工、皮革等各个工业部门,生产了铁、铅、锌、黄金、煤炭和云母、硫磺等工业原料。几年来,阿坝藏族自治州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面向农村,为农牧业生产服务。如今不仅小型农具可以自用有余,而且制成了山犁、步犁、玉麦脱粒等新式农具和简易机床。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成长壮大起来。目前全州已有藏羌族工人一千二百六十五人。少数民族工人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在技术上也有了显著提高。
“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脚;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这几句谚语生动地描写了解放前这里交通不便,道路难行的情景。解放前,全州没有一寸公路,连比较宽敞的骡道也没有,全靠羊肠小道人背马驮。解放后,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直贯全州长四百五十一公里的成(都)阿(坝)公路,修了四年零八个月,于1955年全线通车。这条公路是全州的大动脉,第一次打开了交通长期闭塞的大门。到1958年全州先后共修筑公路二十二条,长一千七百六十八公里。目前除小金、壤塘两个县以外,全州县县都有公路,并且和邻近地区的公路紧密相联。
1958年,交通运输事业也来了个大跃进。到年底,全州共修建驿道和大车道八千一百四十八公里,大小桥梁二百五十一座。一个以公路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正在形成。利用河流运输也在开始。
公路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好处。公路修到那里,那里的物价就会降低,土特产品就有了广阔的销路。因此,各族人民把公路称为“幸福之路”。
新的城市和集镇的出现,是阿坝藏族自治州逐步繁荣起来的标志。在公路沿线、林业矿山的附近,过去曾经是荒无人烟的山沟草原,一排排高大的厂房和办公大楼修建起来,变成了人口稠密的集镇。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马尔康,以前就只有一座破旧的喇嘛寺和半山上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经过几年的建设,马尔康即将成为像花园一样的新城市。
阿坝藏族自治州经济建设的全面繁荣,使各族人民摆脱了穷困的处境,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文教卫生事业也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民族繁荣昌盛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阿坝藏族自治州解放后九年多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只有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在民族内部进行必要的改革,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族人民才能彻底解放,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得到繁荣发展。


第5版()
专栏:

千里高原齐歌唱
周从纯
“尽管我没有长翅膀,却时刻围绕在毛主席身旁;尽管我不是‘夏尔美’(注),却会把党的恩情歌唱;尽管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会写万岁毛主席,万岁共产党。”
这是流传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千万首民歌中的一首。这里,不管在丛山峻岭之间,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都能听到藏族人民纵情的歌唱。他们歌颂自由的劳动,歌颂民主改革后的新生活,但是,那最美的歌曲,却都是歌颂着毛主席和共产党。马尔康县藏族人民,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共产党给我的恩情,一辈子也说不尽,我要刻成千万本书,把它传给后代子孙。”
有一个贫农妇女大格沁楚,过去受尽了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丈夫被头人抢去当了奴隶,牛羊也被抢劫一空。民主改革后,她和丈夫重新团聚在一起,还分得了牛羊。大格沁楚唱出了这样一支歌:“谁抢走了我的牛羊?是那比狐狸还狡猾的管家。谁抢走了我的丈夫?万恶的头人横暴凶残胜过豺狼。解放军帮我夺回了失去的牛羊,亲人也回到了我的身旁。我合指祈祷:祝福你呵!伟大的党。”
若尔盖县的一个牧民,还曾用两个不同的梦境,生动地描绘了民主改革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唱道:“我做了一个梦,和过去的梦完全不同。去年的一次梦,梦见月亮和星星,醒来时,才知帐篷烂了无数窟窿。今年又做了一个梦,也梦见月亮和星星,醒来时,才知玻璃窗上的窗帘没拉拢。”
但是,居住在这川西北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的歌声,并不是从来就这样亲切和欢畅的。过去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主的残酷统治下,生产日益雕敝,人们四散逃亡。直到今天,人们还记得当时那些哀惋、悲愤的歌曲。绰斯甲县一个流浪者曾经这样歌唱:
“朝霞射到林边的草坪上,想起了可爱的家乡。为什么要想它呵?它是生长我的地方。可是我不能同她见面,缴不起土司的租子我到处流浪。太阳落坡满坡金黄,想起了年迈的亲娘。为什么要想她呵?生我养我的恩情难忘。可是我不能同她见面,缴不起土司的租子我到处流浪。布谷鸟婉转地歌唱,想到了美丽的姑娘。为什么要想她呵?我爱她永远不变的心肠。可是我不能同她见面,缴不起土司的租子我到处流浪。”
今天,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这些旧时代的哀歌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他们要唱出一千支一万支更美好的歌曲,来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他们自己所唱的:“不唱从前唱现在,唱过去使人心里酸;不唱从前唱现在,唱现在令人心里甜。”
(注)“夏尔美”是一种有天蓝色羽毛、会唱九种不同音调的鸟,藏族人民常常用它来形容最美的歌喉。(附图片)
张自申插图


第5版()
专栏:资料

阿坝藏族自治州
在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边缘,耸立着无数雄伟壮丽的雪山。雪山后面,是辽阔平坦的大草原。这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草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就在这个地方。
阿坝藏族自治州是1952年成立的,首府在马尔康。全州共有五十二万多人,其中藏族二十一万人,其余为羌、回、汉族。居住在自治州境内的羌族和回族人民,也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和阿坝县中阿坝回族乡。
自治州的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奥地利。
这里是康藏高原东北的尾部。境内河流纵横,黄河自北部边缘流过。长江的主要支流岷江和大渡河均发源于此。自治州东南部,群山丛错,最高的山峰拔海在五千米以上,终年积雪不化。越过雪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阿坝藏族自治州物产资源非常丰富。金、银、铜、铁、铝、锌等金属矿藏样样都有,松潘县一带的铁矿已查明储量约达二亿九千万吨左右,石棉、云母、水晶石、冰州石、绿柱石等非金属矿藏的矿点,也日益增多。
自治州到处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面积达二百二十万公顷,占四川省森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木材积蓄量二亿五千万立方米。
自治州大小数百条河流和溪沟,都有巨大的发电能力。仅岷江及其支流的发电能力即可达年发电二百七十九亿度左右,相当于五个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阿坝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青稞、蔬菜和各种豆类。有些地方还出产水稻。在辽阔的草原上,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的大好场所。
 (葛宋)


第5版()
专栏:

阿坝山歌
很多柏香树上的鸟儿很多。我却只听得见一只鸟叫,就是那可爱的布谷鸟。草原上的花儿很多。我却只看得上一种花儿,就是那美丽的格桑花。寨子里的姑娘很多。我却只等待着一个姑娘,就是我那可爱的小情人。
珍贵我有一顶好帐篷,也能撑开,也能收卷。今天住在帐篷里,比那喇嘛的庙宇还舒适。我有一匹好马,走也会走,跑也会跑。今天骑在白马上,比那土司的派头还大。我有一个好姑娘,人材也好,心肠也好。今天娶了姑娘来,比那天上的仙女还珍贵。


第5版()
专栏:

阿坝建立遍布全州的医疗保健网
疾病减少 人丁兴旺
本报讯 解放前只有七个简陋医疗机构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现在正在建立一个遍布全州的医疗保健网。
现在,阿坝自治州已建立医疗保健机构二百一十一个,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十多倍,仅全州公立医疗机构中,就有医务人员一千三百多名。加上各县训练的二千多名农村保健人员,全州已基本上达到乡乡有医疗机构或保健人员。过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性病、黑热病和麻疯病,正被逐渐消灭和控制。解放前广泛流行的麻疹,已逐年减少,回归热和天花,早已先后绝迹。
解放前,阿坝自治州卫生事业极其落后。仅有的几个非常简陋的医疗机构,收费也很高昂。注射一次针药,就要收青稞三石或牦牛二头。广大劳动人民患病时只有求神拜佛,死亡率达到惊人的程度。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增设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扩大医务人员队伍,并为各族人民进行免费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年底为止,全州医疗机构门诊治疗和巡回治疗共达二百九十一万多人次,其中免费治疗有二十三万多人次,并为各族人民进行白喉、霍乱、伤寒等疾病预防注射四十六万多人次。同时,广大医务人员还通过展览会、广播、幻灯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卫生宣传,增加了群众的卫生知识,除四害、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各族人民已开始养成每天洗脸、刷牙,经常洗澡换衣的良好习惯。
解放前,自治州没有任何妇幼保健机构,妇女们毫无妇幼卫生知识,生孩子大多在牲畜圈里。现在,全州已建立妇幼保健站、接生站十一个,培养了助产士、妇幼保健员一千五百多名,比较普遍地推广了产前检查和新法接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下地”的谚语,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许多村寨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 (杨芳丰)(附图片)
张自申插图


第5版()
专栏:

阿坝森林工业的新面貌
本报讯 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阿坝藏族自治州,从1951年以来,已经生产了二百五十多万立方米木材,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些木材占四川省木材总产量一半以上,若全部用作铁路枕木,可铺设成渝铁路二十来条。它们不仅供应四川省建设需要,还支援了北京、上海和西北、中南地区许多省、市。
阿坝自治州是四川省主要森林工业基地。森林面积约二百二十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达二亿五千万立方米。解放前,反动统治者只管滥砍乱伐,广大林区无人管理,森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林木腐朽程度最高竟达50%以上。1951年,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工业局,着手开发林区,自治州森林工业才出现了崭新面貌。现在,全州已在马尔康、黑水等地建立了七个大型森工局,两个木材水运处,共有职工五万九千多人。他们大力推行国内外采伐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工具,进行有计划地合理地采伐。去年,职工们更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创造了日采原木一百一十七立方米的高产纪录,并大力实现运材索道化,木材采伐量因而迅速上升。1952年,全州只采伐木材八万多立方米,去年,却跃升到一百零八万多立方米。今年,全州木材生产计划更增加到一百八十万立方米以上。
近两年来,自治州森林工业部门还开展了木材综合利用,建立了大批废材加工厂、烤胶厂、林产化工厂等。仅川西森林工业局建成的林产化工厂就有二十三个,生产了醋石、烤胶、人造纤维、芳香油等二十六种工业原料。
在开发林区同时,自治州大力加强了护林、造林和育苗工作。建立了十六个国营林场和五个国营园艺场,经营管理的森林面积占全州森林面积的68%;并在荒山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育苗运动,截至目前止,全州共已造林三十多万亩,其中经济林木在50%以上。


第5版()
专栏:

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本报记者 周祖佑
在阿坝藏族自治州著名的雪山草地,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用血汗写成了一页永不磨灭的英雄业迹。也是在这个地方,他们使党和藏族人民第一次建立起牢固的联系。藏族人民开始懂得,要走向繁荣和幸福,只有紧紧跟随着共产党。
卓克基的位置接近雪山、草地的交会处,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从这个普通藏族村寨的经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藏族人民血肉相关的联系。过去的卓克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藏民小寨子。今天,这里却已经建立了人民公社。藏族人民自由欢乐地生活在春天的阳光里。
谁要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梭磨河畔的村镇,一定很难相信,几年前,这里竟是一片荒凉。现在,这里有了公社的百货商店门市部、缝纫组、诊疗所、学校、公共食堂……,甚至还有一个美术摄影部。
我在公共食堂里吃了一餐午饭。有麦面菜馍和新鲜白菜汤。老实说,我真没想到饭菜会这样鲜美。我开玩笑地问乡干部罗尔热木初,解放前的伙食如何?这个给封建主当了二十多年奴隶的女青年噘噘嘴,回答说:“顿顿苦荞粑,连过年过节,也吃不到这样的好东西!”
这里的一切,都闪射着幸福的光彩。谁还能发现一点贫穷苦难的痕迹?
但是,卓克基的确有过充满血泪的往昔。附近沟寨的一百七十多户藏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封建主的残酷统治下。交不尽的租款,当不完的差役,有多少人饥寒交迫、有多少人家破人亡?1935年6月,毛主席领导着红军来到这里,藏民才第一次在生活中发现了光亮。在红军的帮助下,他们成立了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建立了自卫队、少先队等革命组织。很多人还积极地为红军担任通司(翻译)和响导,帮助红军筹集粮食。他们第一次享受到人与人间平等的权利。五个多月后,红军继续北上,最后一支红军,离开了这个地方。但是,革命种籽却深深播下了。在那黑暗的年月里,藏民们万分珍惜地保存着红军遗下的铜锅、小刀、帽子和铜币。他们盼望红军回来,盼望着最后的解放。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地方。在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官寨里,建立起了区、乡人民政府。经过1956年的民主改革,藏民们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们组织起互助组、农业社,去年,又建立了人民公社。一百七十多户藏民,从此永远走上了幸福繁荣的大道。去年,这里粮食亩产达到三百三十斤。比解放前增加好几倍,解放前三分之二人家缺粮的村寨,如今再没有人为吃饭发愁了。
五十六岁的朵西斯头,父、母都是封建主的奴隶。1935年,他从红军那里懂得了自己贫困的根源,决心永远跟着红军走。他到处向乡亲们宣传,还积极地同红军一起劳动,帮助红军筹备粮食。但是,因为父母生病死亡,自己又染上重病,红军北上时,他留在了家乡,重新当了封建主的奴隶。有多少夜晚,他忆念着与红军共同生活的日子,盼望着红军早日归来。当卓克基解放后,这位老人甚至还跑去要求,希望再参加解放军。现在,朵西斯头已经在公社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最近,他和老伴一次就领得四十多元工资。朵西斯头指指身上的毡帽、灯芯绒衣服和牛皮藏靴,感慨地说:“解放前,我哪能穿上这样的衣服啊!”他像是总结自己的全部经历似地对我说:“我活了五十多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过着真正像人一样的生活。”
在这个地方,二十四年前红军播下的革命种籽,已经发芽、成长、开花。我看到当年牺牲的苏维埃干部和红军的子弟,现在接替了父兄的事业,勤奋辛劳地为藏族人民服务。有一个二十七岁名叫斯达特的青年,父亲1935年参加红军后,牺牲在长征的途中。母亲受尽折磨,死在封建主的牛栏里。那时,年幼的斯达特就孤苦伶仃地带着小妹妹,给封建主当奴隶。他们被奴役得不像人样,封建主竟叫他们“鬼人”。解放后,斯达特终于摆脱了封建主的奴役,参加了工作。党又送他到民族干部学校学习。在民主改革中,他毫不疲倦地工作,发动贫苦农民。改革结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地领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带头进行耕作技术的改革。现在,斯达特已经被选为乡长,还两次被评选为全县的先进工作者。斯达特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对我说道:“我们藏族人民能有今天的幸福,全靠党和毛主席,全靠千百万像我父亲一样流血牺牲的烈士。我们要担负起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不管有什么艰苦困难,我们一定要叫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我们手里实现!”(附图片)
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红军长征时,毛主席曾在此居住
本报记者 周祖佑摄
当年红军经过的草地上,已建起了国营农场。这是龙田农场拖拉机在草原上耕地     朱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