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重点配备 照顾一般 加强薄弱环节
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原则确定
新华社15日讯 今年暑期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方面的需要,经过反复平衡,制定了分配计划。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市、自治区正根据这一计划进行具体的分配、调配工作。
据国家计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谈:今年暑期由国家计划分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共有六万二千二百三十三人。但由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大跃进以来,各方面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需要量都大大增加,以致今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要比往年更为突出。面对这一情况,国家计划委员会对今年毕业生的分配工作,是根据各方面的任务,结合毕业生的人数和专业情况,采取重点配备、加强薄弱环节和照顾一般的原则来进行。
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拟制分配计划时,对中央同地方、当前同长远(指师资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重点同一般的需要,尽可能地予以兼顾。当这些方面发生矛盾时,较多地照顾了长远和重点的需要,同时对某些薄弱环节的紧急需要作了照顾,还注意了各种人材的适当配备问题。今年对工科毕业生的分配,首先考虑了钢铁、机器制造、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的生产和基本建设,以及高等工业院校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急需;理科毕业生的分配,首先考虑了高等院校师资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急需;对于农科毕业生的分配,着重注意了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点,加强农业战线方面专门人才的配备;对师范、医药等科类毕业生的分配,则根据各地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在地区之间作了必要的平衡。
国家计划委员会要求各地在进行毕业生分配和调配的具体工作时,也应根据“重点配备、加强薄弱环节和照顾一般”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情况,注意妥善安排当前同长远、重点同一般需要的关系。当生产同教学的需要发生矛盾时,在兼顾的原则下,首先照顾教学的需要;当生产企业同管理机关的需要发生矛盾时,首先照顾生产的需要。总之,应当适当集中,尽可能首先照顾重点。同时,还要求各地对今年毕业生的调配派遣工作,必须切实按分配计划进行,不要随意变动或推延调配派遣的时间。(附图片)
清华大学动力系系主任庄前鼎教授,在辅导学生作毕业设计,使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清华大学校刊室)
北京大学法律系应届毕业生在填写统一分配工作登记表,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张静山 吴兆孟摄


第6版()
专栏:

祖国,下命令吧!
六万多名应届毕业生纷纷表示服从分配
本报讯 全国高等学校六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在国家分配以前,纷纷写信给团中央、教育部和本报编辑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困难的地方去。
清华大学土木系应届毕业生郑兰秋等在信中说:当我们听到去年毕业分配到新疆去的同学在来信中说到新疆工业和市政建设规模之大和对专业干部需要之迫切,我们是多么急于要跃入这个大建设的洪流中去啊!
回想起五年前,我们刚刚迈进清华园的大门,而五年来在政治思想上,在业务上也在老师的苦心领导之下,通过论理和实践的学习,生产劳动,毕业设计……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我们身体也长的更大了,个个都是红黑粗壮。我们决心到热火朝天的武钢,和起着翻天复地变化的新疆、内蒙去。任何建设岗位都是我们战斗的疆场。
祖国,下命令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行装,我们满怀着战斗前的激动,等待着进军的号声!
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五年级全体同学的信中说:几年来由于党的亲切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目的和斗争的方向。党教导我们要刻苦钻研,虚心踏实地学习,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毅不拔的精神去攻克科学堡垒。党教导我们要不断的自觉的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觉悟,要我们成为革命的尖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手。党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极大的期望,我们决不辜负党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在走向生活之前,我们全体共青团员和全班同学向党表示:永远做党的好儿女,永远忠实于党,听党的话,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恳求党第一批分配我们到边疆去。
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一百零四个应届毕业生以赤热的心、钢铁一般的意志向党写了如下的保证书:是党,把我们培养成人;是党,给我们指出了奋斗的方向;是党,给了我们马列主义的思想;是党,给了我们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我们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党的心血;我们的一切都属于伟大的党。请把我们分配到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吧!亲爱的党。我们喜欢浩瀚的戈壁,也喜欢银镶的雪山;我们向往奇寒的漠北,也向往炎热的海南,我们没有地区上的选择,祖国一切需要我们的地方都是我们纵骑驰骋的战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扎下深根,茁壮成长。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学用一致”,像您亲切教导我们那样。无论什么工作,无论什么学科,我们都乐于承担,纵使有天大的困难,我们的回答就是干——脚踏实地、大胆地干。
又讯 上海各大学五千多名应届毕业生都信心百倍地时刻准备投身于祖国的各种建设事业。从4月份起,他们就酝酿挑选毕业以后的志愿。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毕业生叶丹霞,今年春天参加“北京体育场”的方案设计,她觉得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太感动人了,到哪里工作都一样有意义。和她同班的学生陶祥兴说:“我觉得样样工作都好,都重要。我想当研究人员,也想到工地上去做施工设计工作,只要国家需要,让我做什么都行。”


第6版()
专栏:

祖国建设战线又添新军
四百多名留苏学生学成回国
据新华社讯 四百二十六名学成归国的留苏学生,由莫斯科乘车在今天上午回到了祖国的首都。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衡、外国语学院院长张锡俦、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郁文等到车站欢迎。在欢迎者的行列中,还有留苏学生在京的亲属和朋友。
这四百多名留苏学生中,除少数研究生外,大部分都是五年前高中毕业被选送在苏联大学学习的。他们分别在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斯维德洛夫斯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六个城市的大学里,学习冶金、机械、采矿、石油、勘测、建筑、医药等学科。他们在学习中得到苏联师生们热情无私的培养和帮助。
这批留苏学生由莫斯科启程回国前,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莫斯科委员会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副部长普罗科菲耶夫和共青团中央书记茹拉夫列娃都到会讲话,祝他们在祖国建设中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沿途经基洛夫、斯维德洛夫斯克等城市时,还受到当地共青团和学校团体的热情欢迎。


第6版()
专栏: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本报评论员
今年暑期我国将有六万多名高等学校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几年来,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培养及教师们的教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尤其是经过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教育,和祖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鼓舞,许多应届毕业生纷纷发出响亮的豪语:“坚决服从祖国分配,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区和边疆地区去!”青年人的这种革命事业心和高贵的品质,是值得赞扬的。
现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已经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方面的需要,对今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制定了分配计划。这个计划是采取重点配备、加强薄弱环节和照顾一般的原则拟制的。应届毕业生应当热烈拥护党和政府的分配原则,服从国家的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当然,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有可能在根据需要进行分配中,发生某些不相适应的现象。如学与用不可能完全一致,个人的志愿或兴趣不可能完全实现,等等。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抱有正确的认识,对被分配的工作抱有正确的态度。
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开始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时,就提出了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高等学校毕业生,并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从过去几年来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毕业生的工作是符合学用一致原则的,但也有个别地方对少数毕业生使用不当,这一缺点正在不断地克服和改进。但是,必须指出,贯彻“学用一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把事情看得简单,不顾国家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孤立地要求“学用一致”。一般说来,国家培养专门人材的计划是和国家建设计划相一致的,但也不可能十分准确,一分不差。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大,建设任务繁重,国家建设计划在实施中也有修改。所以,要在培养专门人材方面的计划订得十分准确是非常不容易的。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材,要几年以后才分配工作,因而在毕业生的人数和所学专业方面往往赶不上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矛盾过去曾经发生过,将来也还是很难避免的。因此,国家在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时候,也有可能只是基本上“学用一致”,或者只是与所学专业性质相近;这一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的国家,对青年人是关怀和爱护备至的。因为青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首先从政治思想上教育青年人明确认识建设事业是光荣、繁重而又艰巨的,必须经得起困难的考验。同时,也对某些毕业生的一些实际困难给以适当的照顾。历年来,国家对少数毕业生的家庭困难、身体病弱等个人实际困难,都作了适当的照顾。这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只有“毕业即失业”的结果,哪有什么照顾困难呢?
目前,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毕业生的实际分布有一定的距离,一般是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毕业生较多,而边远地区毕业生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高等学校毕业生,因而不得不从毕业生较多的地区调剂一部分毕业生到毕业生较少的地区去。而这些地区却正是国家建设需要人材的地方。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服从国家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愉快地接受国家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远的地方去!为了建设美丽的祖国,青年人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英勇积极的忠实战士。青年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辛勤地劳动,变沙漠为良田,把祖国的锦绣山河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也可能有个别的毕业生片面地强调个人的理想和兴趣,要求到科学研究部门、大医院、大工厂、大工地,或是当高等学校助教、研究生,等等。当然,这些地方、这些岗位上也都需要专门人材去工作。但是,从现在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情况来看,基本建设施工单位、一般医院、一般工厂矿山,以及中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材。所以,具备一定条件的毕业生,就要真正作到“国家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毕业生都能够努力刻苦钻研,老老实实地工作,那就能够在任何工作岗位发挥积极作用,“行行出状元”!非凡出自平凡。平凡的岗位,往往会创造出非凡的事迹,也往往会锻炼出优秀的人材。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就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光辉的贡献。应当认识到,兴趣与爱好是能够在从事的工作中培养出来的。首要的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本届毕业生们!预祝你们树立起坚强的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事业心,愉快地服从祖国分配,坚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第6版()
专栏:

湖北省委全面安排理论学习
省委书记张平化作动员报告提倡认真读书的新学风
本报讯 中共湖北省委对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作出决定,全面安排学习。在8日召开了电话会议,向各地委、市委、县委作了布置。在干部学习中,省、地(市)、县委三级党校是重要基地之一。各级党委现正在作开学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在9月1日开始轮训干部。省委决定规定,省委党校主要是轮训中级干部,并在省委领导下举办高级干部读书会,除省、地(市)委高级干部参加外,还吸收部分自学能力较高的县委第一书记参加。读书会以自学为主。这两部分干部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第三版)下册和党的文件选集(包括党的重要决议、指示和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地(市)委党校轮训相当于公社和管理区的负责干部,学习党的某些文件(包括工作方法)和党的基本知识,其任务是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某些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总结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改进作风。县委党校轮训支部干部和县直属机关的一般干部,结合当前中心任务,通过学习党的文件和党的基本知识(包括支部工作),整顿作风,增强党性,提高工作能力,领会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厂、农村、学校的党支部也将单独或联合举办夜党校,对党员群众进行较系统的党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中心任务的教育。
以上各级党校和夜党校的教学内容中,要讲些实际工作问题和典型事例,认真学习省委编写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这两本书。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由于在职干部的学习是大量的,因此各级党委都在抓紧这部分干部的学习。在职干部一律编入学习小组。相当于县级的在职干部学习以自学为主,县级以下干部采取自学、讲解、辅导、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省委要求所有的在职干部都订出简易可行的读书计划,民主制订学习制度。各级党委、党组的学习小组在本单位、本系统起核心作用,担负学习的领导和辅导工作。
湖北省委决定特别强调了学习质量问题。提倡认真地系统的读书,树立刻苦钻研、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自由争论的学风。对所有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干部,都将根据各人不同情况采取写论文、写心得、写总结、答试卷等形式或在召开各种会议中来进行考试。干部作鉴定时,学习列为考核干部的内容之一。
为了使干部学好政治理论,省委决定建立马列主义的理论队伍。各地原有的理论教员已经参加实际工作锻炼的将迅速归队,尽量配齐规定的理论教员名额。理论教员的提高以读书会的组织形式进行,或分批到省委党校轮训。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参加学习、领导学习、遵守学习制度、参加学习考试,获取较好成绩,以此来推动全盘学习。
本报讯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张平化同志于11日向湖北省委各部委、省人委各单位的党内领导干部、各高等院校的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及武汉市部分领导干部一千一百余人作了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动员报告。他在阐明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干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后,分别就干部学习理论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制度作了分析。他说:马列主义的理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是我们的“响导”,必须学习、运用它们,但还需很好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补充和发展它们。人民民主革命经过了长期的摸索过程,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最后总结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基本上认识了民主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想尽量缩短这摸索过程,少付出些代价,关键在于学习。
学习些什么?他说:学习的教材有三部分。第一、是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毛主席的著作;这是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过去,运用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现在,运用它,解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毛主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大家还比较生疏,还未被全党所掌握,所以需要努力学习、领会它。
第二部分教材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三版下册。这书比较系统、完整地总结了苏联的经验,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部分经验。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证。它的国际意义还在于指出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共同性;同时也承认各个国家的民族特点及不同条件,因而实现社会主义速度和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对我们有极大的益处。
第三部分教材是:学习“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按:这是湖南省委正在编印的两本书),这是群众中来的生动、活泼,既有正面、又有反面的教材。
张平化同志说学习上面这些教材对理论工作、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无论那一方面都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准则。
他在谈到学习的方法和制度时说:学习方法上要提倡苦读深思,先粗读,后精读;边读边想,读了又想,想了又读。又在苦读深思的基础上,进行漫谈、讨论。方式上采取自学为主,辅导为副,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自学的勇气和习惯,辅导人员只起“炊事员”“服务员”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学习考试制度,推行学习成绩手册。学习时间的安排问题、集体读书的制度和纪律的建立,有关领导都应作出具体规定。


第6版()
专栏:

我国六名男女运动员打破两项跳伞世界纪录
新华社15日讯 我国跳伞运动员最近在成都举行的六省、自治区飞机跳伞比赛中,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这两项纪录已经有关部门审核承认。6月27日,由王建业(四川)、郭荣廉(山东)、刘加林(山东)三人组成的男子混合跳伞队,以平均距靶心二点九九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了南斯拉夫运动员在1957年8月间创造的男子一千米日间集体定点跳伞平均距靶心三点八三米的世界纪录。其中每个人的成绩是:王建业(二点六八米)、郭荣廉(三点七○米)、刘加林(二点五九米)。
6月29日,由高明(山东)、王素珍(四川)、赵成英(四川)三人组成的女子混合跳伞队,以平均距靶心七米的成绩,打破了保加利亚运动员在1956年10月间创造的女子六百米日间集体定点跳伞平均距靶心八点三七米的世界纪录。其中每个人的成绩是:高明(五米)、王素珍(七点九六米)、赵成英(八点○五米)。
这次的跳伞比赛是在成都航空俱乐部举行的。参加比赛的共有山东、广东、云南、甘肃、四川、广西僮族自治区的五十七名男女运动员。(附图片)
从左到右:高 明、王素珍、赵成英 汤子良摄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陈伯华习武
本报讯 著名汉剧演员陈伯华,正在加紧排练新戏“穆桂英智破天门阵”,争取在7月中参加湖北省文艺会演。
陈伯华是汉剧界著名的演文戏的旦角,她主演的“宇宙锋”、“二度梅”等剧,无论是在武汉或北京、上海,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喝彩。但是,演文戏有卓越才能的陈伯华,对于武戏却是颇为陌生的。陈伯华为了刻划武艺超群的穆桂英的形象,现在决心习武。在炎热的夏天从头开始学习武功,并要求在很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对她来说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她毫不因此而畏惧,仍然满怀信心地天天起早摸黑地勤学苦练,并虚心向内行演员请教。
现在,陈伯华在武功方面已有显著进步。在两次彩排中,她虽头戴三斤多重的“七星斗”盔,胸部紧扎“大硬靠”,不仅舞蹈时敏捷活跃,嗓音宏亮,毫不感到累赘,而且还把武工与文旦的舞蹈动作巧妙地结合一起,动作、身段格外精采优美。(附图片)
陈伯华在排练“穆桂英挂帅” 于澄建摄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短小精悍 形式多样 服务生产
上海群众文艺群星闪烁
本报讯 上海市近日举行的1959年群众文艺交流演出,是群众文艺百花怒放的缩影。从上海市十四个区和七个产业系统选拔出的这些节目表明,广大群众文艺活动分子,已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题材,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描绘,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时代的新面貌,深入细致地为政治为生产服务。卢湾区公安分局的“父女团圆”描绘了人民警察怎样千方百计为二十多年走散的父女寻找住址,使得他们骨肉欢聚。
小型多样,短小精悍,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群众文艺方针,充分体现在这次交流演出中。演出的绝大部分节目,不但紧密配合了政治和生产任务,反映了各项中心工作,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这次演出的有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魔术、沪剧、越剧、淮剧、京剧、锡剧、什锦戏等等。以曲艺来说,又可分京韵大鼓、木鱼书、评弹、说唱、四人相声、评话等。这些节目一般的演出时间只有几分钟或十多分钟。有些节目在艺术结构上也别具风格,显示了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性。上海水泥厂的合唱“我们愿做一辈子炊事员”,用食具作伴奏,唱杨柳青、马灯调等调子,由于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些调子虽是老调,听起来却非常动人,充分表达了炊事员在平凡劳动中欢乐的心情。
不少节目,由于反映了演员亲身生活中的故事,演员的感情也就自然地渗透在所扮演的角色中,演来自然,生活气息也特别浓厚。淮安路小学教工把他们怎样教育顽皮儿童的事例,在话剧“一张申请书”中生动地表达出来。纯益纱厂的女工,将她们在高产优质运动中,赶先进,学先进,消灭空锭,相互协作的精神,通过“抢纱锭舞”描绘得相当动人。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大量优秀剧目涌上舞台
河南艺坛花朵越开越艳
本报讯 河南省戏曲艺术的花朵越开越艳,大量新的优秀剧目涌上舞台。自6月中旬至7月初各专区和郑州市先后举行了戏曲观摩会演,显示了戏曲工作自大跃进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参加各专区和郑州市观摩会演的有:豫剧、曲剧、越调、京剧、汉剧、京梆、宛梆、怀梆、大平调、四平调、大弦戏、二夹弦、坠子、柳琴、道情、花鼓十八个剧种,一百五十二个剧团,演出了创作、改编和整理的各种剧目一百八十五个。
这次会演的显著特点是:表现在剧目上,不仅创作的数量增多了,而且在质量上有很多也突破了一般的水平;其中又大多是歌唱大跃进和回忆革命历史的。这些剧目主题鲜明,故事紧凑,既注意到戏剧情节的发展,又注意到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刻划,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传统戏的改编整理上,在重视剧目的思想性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体裁的广泛,以及对一些独特的唱腔、曲调的发掘和保存。因此,会演的节目极为丰富多采。在现代戏中,有表现工人生活和工人品质的大型剧,如“煤城恋歌”、“向秀丽”等;有表现农村大跃进中的新人新事的,如“竹藤之花”、“九姊妹”、“婆媳送粪”、“秋田银海”等;有描写战斗英雄的,如“黄继光”;有表演革命斗争历史的,如“长征”、“战斗到拂晓”等。在整理的传统戏中,也注意到各个朝代有价值的剧目的挖掘和整理。而且这些戏形式多样,有正剧、喜剧、讽刺剧、歌舞剧等,表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特别可喜的是新生的力量有了迅速的成长,一二年前才刚刚开始学戏的学员,现在已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在演出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如郑州市戏校曲剧学生董秀娟,学习了二年,今年仅十七岁,在“陈三两爬堂”一剧中饰演陈三两,深刻地刻划了她的愤怒而悲痛的复杂心情。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中德合拍大型纪录片
本报讯 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句——“我们要在地上建立天堂”为题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宽、窄两种银幕),正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发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中。
这部纪录片将反映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事业及其坚强的团结;反映出在社会主义阵营东西方前哨的中、德两国人民在保卫和平事业的光荣任务;影片还描绘出中、德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援、合作的亲密友谊,以及两个国家建国十年中的突飞猛进的变化。
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是受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思想影响写成的诗篇,诗中“我们已经要在地上建筑起那个天堂”的名句,明确地表达了社会主义理想。这部影片就以此作为题名。影片是从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威廉·皮克”班学生同在北京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小朋友的友谊活动作为开始,结尾时采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席勒的“欢乐颂”部分成为壮丽的音乐背景。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长卷“首都之春”中的一部分
 古一舟 惠孝同 周之亮 陶一清 何镜涵 松全森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