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一步不让 一着不漏
——从全县三麦大幅度增产汲取经验
中共江苏扬中县委第一书记 朱维中
处在扬子江中心的扬中县二十万人民,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已经夺得了三麦(大麦、元麦、小麦)全面大丰收的丰硕果实。今年三麦的丰收,有两个特色。一是不仅单位产量有大幅度增长,而且由于多种高产多收,总产量有很大的增长。三麦总产量从1958年的二千二百一十七万斤,增加到四千二百九十六万斤,增长93.77%;十万多亩麦田的单位产量(不包括夹种和零星土地产量),从1958年的一百九十八斤提高到三百六十二斤,增长82.9%。二是全县各个地区都比较平衡的有了较大的增产。以高产地区的幸福公社和低产地区的丰裕公社为例,幸福公社的单位产量从1958年的二百八十三斤,增加到了三百八十斤;丰裕公社则从一百五十五斤,增加到了三百一十五斤。全县十万多亩麦田,亩产三百斤至四百斤的占68%,四百斤至五百斤的占11.5%,五百斤以上的占9.9%,亩产不到三百斤的,只占总面积的10.6%。
现在,三麦已经全部脱粒入仓。由于三麦大增产,全县95%以上的社员都增加了收入,社员分得的口粮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出售给国家的三麦,也从去年的二百零六万斤跃增到一千零十七万斤,超额完成了售粮计划。
***
为什么今年三麦能够获得这样大幅度的增产呢?根据我们的经验看来,促成三麦增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抓紧了推行精耕细作的各项技术措施,又抓紧了农田基本建设,为增产创造有利条件;既力争单位产量增长;又尽一切可能做到了不减少而且扩大了种植面积,可靠地保证了总产量的增长;在领导三麦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从种到收,我们都尽力做到“从头抓起,环环扣紧,一步不让,一着不漏”,使三麦能够胜利地通过各个“关”,茁壮地成长。
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充分挖掘
土地潜力,做到多种高产多收
去年秋种的时候,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夏熟作物的布局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两条基本指导思想:一条是,要确保三麦单产和总产的增长,同时要力争绿肥增产,以便增加秋熟作物的基肥。一条是,扬中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八分水田和一分高地,必须合理安排作物布局,进一步充分利用一切可耕土地,挖掘土地潜力,做到多种、高产、多收。
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改草(绿肥)麦夹种为草麦分种。1958年,这里单种的麦田只有三万多亩,其它近十三万亩都是草、麦夹种。今年以十万四千多亩种植三麦,以六万多亩种植绿肥。这样,绿肥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六千多亩,三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六千多亩(以草麦夹种一亩折单种麦田六分计算),但是,由于分种,就便于精心加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充分利用零星土地扩种三麦。我们利用高地以及田边、河边、屋边、路边等“十边”一切没有种上蔬菜、饲料的零星荒地,以及准备兴修水利尚未动工的空地,扩种了七千多亩麦子,做到了“寸土必争”,不浪费一块土地。
第三、在播种以后,我们看到一部分绿肥田生长情况不好,又立即抢时间在绿肥田中点种了二万多亩麦子。
有些同志对于县委所采取的这种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曾经有所抵触。有人满足于对十万多亩大田可能增产幅度的估计,对于力争广种多收不够积极。我们批判了这种思想,强调必须把三麦总产量的增长建立在更加切实可靠的基础上,必须留有余地。改草麦分种以后的三麦总产量能超过去年多少,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绝不能忽视同时实行广种多收,尽一切可能扩大三麦种植面积。
有人认为,在高地、十边和水利工地的零星荒废土地上到处星星点点地种上麦子,不正规,不好看,不合“标准”。我们反对这种看法,扬中的耕地这么少,粮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当前是一寸土地一寸金,能尽一切办法多抓到一点粮食都是好的,决不能离开这个大前提来谈所谓“正规”和“标准”。
有些人比较热心于计算单位产量,不大热心于计算总产量,他们怕扩大种植零星闲地以后,要降低平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我们特别强调,粮食的增产应该集中表现在总产量的增加上。提高大田的单位产量是增加总产量的重要方面,而广种零星闲地,集少成多,也能够有效地增加总产量。
现在,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三麦的种植面积不仅不少于去年,而且多于去年。从绿肥夹种和高地、十边零星闲地扩大种植的麦田中,一共收到了五百多万斤麦子,占三麦总产量的12%以上。六万多亩绿肥,包括二万多亩点种麦子的绿肥,都得到了丰收,平均每亩产量达五千斤,也比去年提高了66%。
因地制宜抓紧农业基本建设,
进一步改造三麦生产条件
今年三麦告捷,同农业基本建设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从扬中的客观条件来看,这里四面环江,多数土地比较肥沃;水源充足,一般不怕干旱;地少人多,便于精耕细作,这些是争取三麦增产的有利方面。但是,地势低洼,江面水位经常超过地面一公尺,因而地下水位很高,积水不易排泄,常常遭受严重涝害;有三万多亩漏沙田,土质很坏,这些又是争取三麦增产的不利方面。因此,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三麦增产的一个关键。
去年秋种以前,我们曾经具体地分析几年来农业基本建设对于扬中三麦生产条件所起的影响。从1955年冬开始,我们每年都抓了农田水利,初步整修了沿江堤防和各条河道,建设了几十座涵闸,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三万多亩漏沙田有二万多亩得到了改造;养猪和绿肥也都有了发展。因此,三麦的产量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在1955年以前,平均单位产量只有五、六十斤至一百斤左右,从1956年至1958年,平均单位产量就增加到一百五十斤至二百斤左右。但是,洪涝灾害还未根本解除,特别是五万亩洼地涝害还很严重,这些洼地在丰收的1958年,三麦亩产也只有一百斤左右。至于肥料,仍然普遍感到不足。很明显,不进一步抓紧基本建设,就不可能进一步改造生产条件,就要使精耕细作的各项技术措施受到很大限制,争取全县大面积大幅度增产,就难以有可靠的保证。
根据扬中的情况,我们在基本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一、以水利带头,同时抓紧肥料的基本建设。一冬一春,我们开浚港道五百多条,做了五百八十多万土方;全部麦田都建设了田间排水系统,做到了“沟沟通河,河河通港,港港通江”,进一步控制了江水的进出,降低了地下水位;同时,继续扩种绿肥,养好十万多头猪(平均一亩田有零点七头猪),县社队并建立了一批土化肥厂。二、集中优势兵力,成块成块地“吃”。我们预计到,扬中人力充足,水利建设已有基础,在公社化以后,已完全有可能把五万亩洼地“吃”下来。因此,去年就在洼地大力开港建闸,开浚排涝渠道,增添了二十台抽水机,消灭了洼地涝害。
关于基本建设的方针,譬如关于治水的方针,曾经有过争论。我们从扬中水源充足、地势低洼、怕涝而不怕旱的客观情况出发,坚持治水应以排涝为主;根据扬中耕地很少,和旧有河道纵横、已经粗具“网”的雏形的实际情况,坚持了充分利用旧有河道、尽可能不挖掉或少挖掉耕地的勤俭治水的方针。这条方针看来是正确的。按照这条方针治水,已经初获成效。但是在去年冬天,我们县里有些同志却想机械搬用别地
“河网化”建设的经验,要以灌溉为主,河道和两旁的建设也要合于高标准,因此,需要大开新河道,填掉旧河道。如果按照这种做法,全县需要填掉75%左右的旧河道,挖掉一万七千多亩、即占全县10%左右的耕地。这样做显然是不适宜的,不能同意这些同志的做法。从治水方针的这一番争论中,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具体地分析客观条件,坚持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现在回顾一下,我们这样抓基本建设是正确的。特别是,如果不集中力量“吃”掉五万亩洼地的水利工程,那么,这五万亩地就不可能从去年亩产一百斤左右一跳跳到亩产三百斤左右。但是,基本建设工作还远不能适应继续争取大面积高产的需要,水利还需继续兴修,肥料不足始终是一个很大困难,今年一部分远田和偏僻地带的麦田,就因为肥料不足,影响产量。因此,今后必须把肥料的基本建设工作,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实行精耕细作,使基本建设所创造
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增产效能
要使基本建设工作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它的增产效能,要使土地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就必须实行精耕细作,推行各项先进的技术措施。
扬中虽然人多地少,但是过去三麦的耕作却很粗放。这是因为:一、三麦常常受涝减产,群众重水稻、轻三麦,直到1956年,由于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才逐步有所改变;二、解放以前,有五万多劳动力外出各地,直到1956年以后,才陆续回来了约三万人。现在,全县有七万左右的劳动力,其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二。在目前强调改变耕作粗放现象,实行精耕细作,不仅必要,而且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条件。
今年三麦耕作同过去比较起来,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麦田在播种以前,全部深翻了五、六寸至一尺左右。而1955年以前,这里麦田都是不耕就种的。1956年以后,也只有一部分土地在播种前耕过。
第二、扩大了麦埨,缩小了荒塿子。麦埨由过去的四尺扩大到八尺,荒塿由过去的六寸缩小到四寸,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第三、推行了密植。全县有二万多亩播种量过多,麦苗太密;其它播种在二十五斤到三十五斤左右,比较合理。
第四、采用良种。已经做到了普遍采用“扬中红”和“2419”、“矮粒多”良种,并且经过了风、筛、粒、盐选种和药剂拌种。
第五、增施肥料。今年每亩平均基肥施了一百担左右的精肥料,追肥一般有四、五次,最多的达到十次,最少的也有三次,平均比去年多二次。基肥和追肥量都比去年增加一倍,而且一般都注意“看田、看苗、看时”,合理施肥。例如在圆秆拔节阶段,为了促使麦苗秆粗秆硬,穗大粒多,对一、二类苗,大施磷、钾肥,三类苗,先施一次氮肥,再施磷、钾肥,使它赶上一、二类苗。
第六、麦田普遍开了排水渠道。渠深一尺到一尺五寸,加速排泄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
第七、普遍进行撩墒盖土,有些还铺上草和建立了田头熏土窑,保护麦苗越冬。而在1955年以前,一般都不撩墒盖土。1956年以后,也只有部分麦田撩墒盖土,以致有些麦苗受冻减产。
第八、麦田中耕锄草普遍达到四、五次,而在过去一般只锄草二次。
总之,在“耕作园艺化,管麦如绣花”的口号下,我们积极地推行了各项先进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确实比过去大大的前进了一步。
为什么我们今年能够比较好的推行了各项增产措施,实行了精耕细作呢?从党委的领导工作来说,主要的经验有四条:一是自始至终抓紧领导,我们的口号是:“从头抓起,环环扣紧,一步不让,一着不漏”;二是遇事同群众商量,我们的口号是:“寻师访友,求谋问计”;三是干部带头,一切经过试验,我们的口号是:“人人有试点,事事有样子”;四是干部学习技术,我们的口号是:“学习科学”和“拜老农为师”。这四条做得好,结合得好,就可以做到既抓紧了领导,又不致犯强迫命令的毛病;既贯彻了群众路线,又不致放任自流。
必须抓得早,抓得紧。我们除了从去年秋种一开始就抓紧了农时季节、种植面积、深翻和播种质量以外,在秋种以前一个半月,全县就掀起了大搞麦田基肥积肥的群众运动。三麦管理过程中,对越冬、返青、拔节、抽穗、防止倒伏、防止病虫害等各个“关”,我们都提早十天到半个月进行准备,提出措施,并迅速贯彻下去。例如为了促进三麦返青、拔节、抽穗,全县提早大搞水粪塘,积集螺丝肥五百五十七万斤(含有钾、磷、氮等成分),各种土化肥(以熏土、蚌壳等作原料)一亿三千多万斤,从而保证了绝大部分麦田适时追肥的需要。在遇到灾害袭击的时候,领导上必须多谋善断,迅速采取坚定的措施。在2月间阴雨连绵,和3月间地下水位上升的时候,我们每次都坚决组织了五万多人次,日夜投入突击排除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战斗,确保了作物不致受涝减产。在3月下旬,全县开始发现九千三百多亩麦田有程度不同的倒伏现象,群众中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认为“密植搞坏了”,我们立即当机立断,坚定不移地贯彻四项措施:一、实行间苗,去细枝,留壮秆;二、散播改条播,通风透光;三、大力追施磷钾肥;四、洒草木灰水,使这些田得以挽救,亩产仍在三、四百斤左右。
但是,抓紧领导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学会遇事同群众商量。今年三麦管理中的各个“关”,我们都召开了老农和技术员座谈会,向群众求谋问计。例如:在一部分生长不好的绿肥田中点种麦子,就是同老农和技术员一起研究以后才做的。又如关于大搞螺蛳肥以帮助解决追肥不足的困难,关于采取洒草木灰水等办法以防止倒伏和抢救倒伏的麦苗等措施,都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和技术员在座谈会上提出来,经过试验,做出样子,及时推广的。
为了正确加强对于生产技术的领导,干部学习技术越来越是重要了。全县从县委、公社党委到管理区的各级干部,都拜老农为师。我自己的师傅是劳动模范黄美善。从去冬以来,我访问了他不下十次之多,向他学习了有关锄草、施肥、防倒伏等不少经验。我们还坚持和发展了搞“试验田”的经验,全县干部和群众相结合,种植一万多亩试验田,进行了各种不同生产技术的试验。很多干部还紧密结合生产,钻研农业知识的书籍。这样,就大大有利于各项技术措施的贯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生产的领导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不抓紧学好技术,不做到既红又专,就必然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今年三麦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漏洞,有些就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学好技术所造成的。
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使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领导三麦大面积增产的过程,就是大搞群众运动的过程。我们的经验说明,只有大搞群众运动,才可能使人人发挥冲天干劲,有力地贯彻增产措施,积极地为增产创造条件。
在大搞群众运动中,我们接受了去年一些好的工作方法,也摸索到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
一定要使大跃进的思想在群众中扎根。秋种以前,县和公社都召开了群众大会和小型座谈会,总结1958年大丰收的经验,讨论1959年夏熟增产的规划,群众共提出了二万多条意见。各个公社还广泛采用了展览会、黑板报、鼓动牌等方式,形成以千斤干劲、千斤措施来力争三麦大增产的高涨的政治空气。随着三麦增产运动的发展,群众的情绪随胜利而高兴,遇困难而波动。每逢遇到困难和贯彻重大的先进技术措施时,我们都组织了全民大讨论,分析条件,找出办法,坚定大跃进的思想。由于抓紧了这些工作,特别是人民公社经过整顿,进一步改进了经营管理和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就使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促进生产高潮一浪接一浪。
开展红旗竞赛,组织检查评比,自始至终贯穿了三麦生产的整个过程。一方面,以社对社、队对队、人对人,按季节、按农活开展了竞赛;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检查评比,全县每一生产阶段组织一次,公社一个月一次,从而经常造成热气腾腾的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经常进行“小检查”,切切实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今年的红旗竞赛和检查评比工作,较之去年有显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过去的检查,多半是被当地干部带着跑,看的是中心地带;现在是带着当地干部走,不仅看中心地带,也看偏僻地带,这样就帮助了当地干部克服忽视偏僻地带工作的弱点。二、过去的检查,一般只注意表扬和推广先进公社的经验,现在我们提出“在先进公社要注意找弱点,在落后公社要注意鼓干劲”,帮助“落后”公社创造一些好经验,鞭策先进公社防止自满,不断前进。今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落后的丰裕公社召开了四次现场会议,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和其它“落后”公社的积极性。
要把群众运动开展起来,并且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一定要认真改进干部的思想作风。秋种一结束,我们就坚决地层层建立责任制,实行县委书记包片,县委委员包社,公社干部包管理区,管理区干部包生产队,生产队干部包圩,社员包田的制度。县委各部门也下社办公,抓住基点,联系实际,指导全面。整社以后,各级干部又进一步实行“固定地点劳动,分片领导”。这样,对三麦增产的群众运动的领导就比较深入细致了。经验证明,哪里的干部思想作风不好,哪里就不会有真正的群众运动。丰裕公社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里的不少干部过去作风很飘浮,经常穿鞋穿袜,不参加生产,以致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我们认真地督促他们切实转变作风,首先从下决心脱下鞋袜,背上“粪筐”做起。干部的作风大变,群众的干劲被鼓了起来,真正的群众运动也开展起来了。今年以来,这个公社的工作已大有起色。
***
我们曾经提出“力争成为三麦千斤县”的口号,发起了三麦千斤竞赛。现在只是在个别小块土地上达到亩产千斤,在全县大面积上并没有达到。应该肯定,三麦千斤竞赛大大地鞭策了我们,一再鼓足干劲,一再措施加码,这对夺得今年三麦空前大幅度增产有很大作用。但是,扬中三麦过去一向低产,基础较差,我们也缺少经验,对实现全县三麦亩产千斤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估计不足。从今年的经验看来,要实现全县三麦亩产千斤,需要进一步认真地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水、肥、土、种的建设,才能打下比较可靠的基础。
根据现有的条件,是不是可以争取到比现在更高一些的产量呢?最近我们在各地召开座谈会,总结三麦增产的成功经验,也找出工作中的一些漏洞。这些漏洞是:有四千多亩田深翻不当,破坏土层;有二万多亩田下种过多,其中有九千多亩因管理、施肥不当而倒伏,虽经抢救,但已受了一些损失;一部分远田和偏僻地带,在冬前没有抓紧积肥,肥料不足;有一半的麦田采取散播,散播的产量比条播的产量低些,因为条播通风透光,而且便于加工管理;绿肥田中夹种的麦子,时间晚了一些,下种少了一些。三麦耕作过程中的这些漏洞,恰好说明了即是在现有条件下,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些,也还可以挖出不小的增产潜力。
现在,我们正在发动全民总结今年三麦增产的经验,以促进争取秋熟丰收,并为争取明年三麦增产提早进行准备。


第7版()
专栏:

做领导工作的人更应当读书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作。要搞好工作,就离不开学习。学习的方面很广,种试验田、开现场会是学习,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钻研党的政策、文件,看报纸、看杂志,都是学习。
种试验田是学习直接的经验,读书是学习间接的经验,学习直接的经验很重要,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同样很重要。作领导工作的同志,一般地说,总是比较注意学习当前生产和工作中的经验的,自己的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但是,有人因为忙,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就比较少了。因此,作领导工作的同志就更应当多读点书,提高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把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高到理论上来,更有力地指导今后的工作。毛主席早就说过:“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
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理论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才可以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整顿党的作风”)
读书是需要时间的,作领导工作的同志又特别忙,农业生产要抓,工业生产也要抓,商业要抓,交通运输也要抓,还要安排群众生活,白天跑几个生产队,晚上开会还要搞到深更半夜。忙是忙得很,可是忙来忙去,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弄不清楚,处理不好。其实,这些问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已经把原理说得清清楚楚了,在党的政策文件里早已规定得明明白白了。由于没有认真阅读,工作就难免走弯路。现在不少同志已经发觉因为没有注意读书,吃了亏,开始对读书有了兴趣。有的同志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因为不读书,水平提不高,工作更加忙忙碌碌,形成一个循环。怎样打破这一个循环?只有狠狠心挤点时间出来,从读书下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事务主义的圈子里摆脱出来,养成一个读书、谈心、想问题相结合的好习惯。
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搞好一切工作的武器,过去,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不少同志在战斗和行军的间隙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在白区作地下工作的同志冒着坐牢、甚至牺牲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寻找“禁书”来阅读。我们今天读书,一没有坐牢的危险,二没有杀头的危险,今昔对比,还有什么困难能说得出口呢?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有实践经验,这就是学习理论最有利的条件,实际工作经验愈多,理解理论的能力就愈强。许多同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书上讲的有些问题,要经过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本书,去年读就没有今年读理解的深刻,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有1958年的实践经验了。又如毛泽东同志论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著作,过去都读过,但是今天再读,好像还是新的一样,原因也是我们有了1958年的新的实践经验了。因此,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要不厌其烦的读,读了又做,做了又读,边读边做,读做对照,这样读书才能读出名堂来。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一个公社领导者的理论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几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革命运动的开展,一个县的领导者的理论水平的高低关系更大。领导岗位越高,关系也就越大。可见作领导工作的同志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读书当成我们的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当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像在工作上“带头干”一样地“带头读书”,在湖北省全党和全体干部中养成读书的风气。
(摘自湖北省“七一”第七期评论员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