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抢住季节 快收收好
侯市大队采取八项措施保证早稻精收细打
本报长沙15日电 湖南省攸县莲塘坳公社侯市大队在早稻收割中很注意细收细打。
这个大队共有早稻二千六百二十九亩,到9日止已收割三百七十八亩。早稻开镰收割,大队干部便深入到作业组检查收割质量,只见社员们都严格按照原订的操作规程行动,割不丢棵,运不丢穗,扮不丢粒,田里、粒秆、晒谷坪都很干净,很少看到丢失的谷粒。他们复打了七百四十二把稻草,仅仅打出六斤多谷。这样细打精收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这个大队细收细打搞得好,首先是由于加强了对社员的思想教育。抢收抢种前夕,大队党总支便发动群众总结去年细收细打的经验教训,讨论怎样把丰产的粮食全部收回来。开始有人说:“出盐的地方盐抵脚,丰收年成田丢谷”,认为丰收了,丢几粒算不了什么;还有的社员认为时间很紧,讲得细收细打,就难得抢住季节;要抢住季节,就难免丢失几粒。大队党总支便领导社员进行了一次讨论,他们从总结去年的经验教训入手,具体算账。去年由于工具准备不齐,人员安排不当,加上收得过早,估计平均每亩浪费谷子三十斤左右。通过算账使社员认识到随便丢失一些,并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丰产能不能丰收的大事。至于怕顾了质量便不能抢住季节,大家也具体算了劳力账,认为只要安排好工夫,完全可以抢住季节。统一思想以后,这个大队反复同社员商量,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细打细收。
第一,掌握成熟期,安排收割顺序。去年这一环抓得不够好,有的老了脱粒,还没有收;而有的还不十分成熟,却又抢前收了。今年他们根据老农“粒到九成收”的经验和各种品种成熟先后,确定从7月5日开始到12日收割浏阳早,13日到20日收割南特号,做到随熟随收,熟一丘收一丘。
第二,合理安排劳力,割、扮、运、晒各个环节的劳力搭配均匀,而又环环扣紧,做到边割边打边运边晒,不让谷子在田里过夜。
第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事。他们规定:要轻割轻放,割净割齐,割顺风禾,不丢穗,不丢籼,不割大把禾。扮要轻举重扮。运的时候工具要齐备,装得不要太满,并修好不牢固的桥梁。
第四,修理农具和晒场。做到夏收工具一崭齐,人人有禾镰、扁担、箩筐,做到无烂桶、无烂箩,无烂簟。需要修理的夏收工具六百件,组织二十五个手工业工人,分成五个修理小组,在收割前夕全部修好。
第五,组织专门拾穗组。全队一千五百个小学生和儿童,负责拣回丢失的麦穗。做到田不丢穗。拾穗归队,定额记分,超额给奖励。
第六,靠近屋场和路边田,组织保收小组。全队近村路边田八百五十亩,以原来的田间管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以党团员、积极分子为骨干,组成了三十二个保收小组。说服社员收割期不放散家畜,牧牛员做到人不离牛,绳不离手。同时对路边的田采取扎禾、提沟等办法,方便行人,避免踩踏谷粒。
第七,做好“五防”,保卫夏收。全队党员团员、农业技术员等一百二十五人,组成二十八个护粮小组,做好防风雨,防家禽,防盗窃,防霉烂,防火的五防工作。要求掌握天气变化,抢收抢晒;户户订防火公约,严禁在仓内打火吸烟。
第八,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六个总支委员各包一个生产队,七十七个队干部、党员包组,社员实行“五定”(定人、定田、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一奖的收割责任制。大队、生产队、作业组都建立了检查验收小组,实行作业组一日一检查,大队五日一检查。同时,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之间开展竞赛,互相检查督促,确保收割质量。


第3版()
专栏:短评

快和好
今天本报发表的湖南省攸县莲塘坳公社细收细打早稻的消息,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个大队用自己的事实向我们表明:早稻可以收的更快,能够打的更净。
稻香千里,黄金遍地,南方各地就要进入紧张的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季节了。为了把丰收的劳动果实及时地收到手,为了把晚秋作物的种子适时地播下去,就要抢收抢种。既然是抢收抢种,自然就要讲究快,才能赢得时间。但快和好必须紧密联系起来,否则就会造成“欲速则不达”。以抢收为例,既要抢住季节,适时收割,又要细打细收,颗粒还家,这样才能保证丰产丰收。
细收细打,颗粒归仓,达到丰产丰收,本来就是广大群众的要求。人们不怕日晒雨淋,辛勤劳动,都无非是为了夺取更大的丰收。如今遍地黄金,人们怎么不想它颗粒归仓呢?有人把快和好对立起来,说快了就难好,要好就难快。这种看法既违背广大群众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去有许多地方的经验已经证明,今天侯市大队的经验又一次证明,只要合理安排劳力,制订一定的操作规程,建立和健全责任制度,就能做到既快又好。比如:逐丘逐块鉴定禾苗,很好地掌握火候,实行先熟先收,后熟后收的办法;又如:合理安排好劳力,强弱搭配,技术高低搭配,收、打、运、晒各个环节劳力安排得当,并且环环紧扣,严格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行事。这些作法和经验,都是既能提高工效,又能保证质量的有效办法。
当然,任何工作要想取得全胜,离开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不可能的,侯市大队今年早稻的收获工作做的好,除了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以外,主要的是对群众进行了丰产丰收的思想教育工作。广大群众都迫切要求把丰收的果实全部拿回来,可是,有些人在大丰收面前也容易产生一种“丢几粒是小事,算不了什么”的思想。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公社党委,要在开镰收割以前向全体社员深入细致地作一次思想教育工作。向每一个社员讲清楚:有小然后才能有大,涓涓之水流成江河的道理;要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仓又一仓的金黄色的谷子,是由一粒一粒聚集起来的,在割、打、运、晒各个环节中,只要稍微丢失一些,浪费的数字就会大得惊人。浪费几粒谷在一丘田来说,也许是小事,但就一个公社、一个县、一个省、甚至全国来说,那就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丰产能不能丰收的大事情,关系着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大事情。我们相信,只要作好社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作好抢收抢种的组织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丰产又丰收的胜利,就一定能够把抢收抢种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第3版()
专栏:

组织三种人总结“三种田”
珪后大队以早稻丰产经验促晚稻增产
本报福州15日电 福建省长泰县岩溪公社珪后大队夏收开始前,召开三种人(老年、中年、青年)、“三种田”(增产田、一般田、落后田)现场观摩会,总结早稻增产经验,订出晚稻增产措施,以夏促秋,力争晚稻大丰收。
珪后大队地处山区。大队党支部认为今年早稻普遍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经验十分丰富;把各种田地的增产经验和某些田地的减产教训总结起来,运用到晚季生产中去,就可以促进晚季更大丰收。因此在早稻黄熟时,即发动群众选择了增产、一般与减产的三种田,并组织了老农、中年、青年和干部、技术员代表三十多人,采用现场观摩和听取各代表田田间管理员介绍技术措施等办法,深入田间逐丘逐片进行检查评比,而后就地在田头进行讨论总结,回去后再在生产队或生产小组中进行传达讨论,带动社员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制订晚稻增产措施。
代表们在认真检查评比了全大队各种代表田以后,一致认为,只要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地认真贯彻农业增产“八字宪法”,一般都可获得秋季更大丰收。例如第八生产队有片三等田,自然条件不好、土瘦易涝,去年亩产二百五十斤。今年由于这个队领导很深入,项项增产措施都和群众商量,发动大家开好排水沟、改串灌为轮灌,增积和增施基肥、追肥,实行合理密植,结果产量可比去年增产一倍以上。
至于生长一般的田地,大都是贯彻“八字宪法”不够造成的。如有的虽然实行了合理密植,但由于追肥不及时或后期田间管理不善,因此仅能获得平产或略有增产。
代表们评比鉴定了各落后田以后指出,这些落后田的共同特点是插得稀,穗短粒少,大部分要比去年减产。主要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领导不深入,耕作差,贯彻“八字宪法”差等造成的。如第二生产队一片七亩二等田,由于没有认真贯彻“八字宪法”,田地耙得不平,基肥下得少,追肥迟,插得宽,结果每亩比相邻的一片三等田少收一百多斤。
通过上述群众性的认真评比鉴定,总结出了经验教训以后,大大教育和鼓舞了干部和社员,并以贯彻“八字宪法”为中心订出了晚季增产措施。他们除了根据山田、洋田和个别烂泥田、深水田等不同情况订出晚稻合理密植规格外,同时还大抓积肥和秧苗管理工作,并决定在夏收夏种结束后,即抽出40%的劳力上山安营扎寨,就地积肥施肥,加强边远田管理,争取晚季更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江西早稻籽多穗长
组织队伍 备足工具 动员起来 迎接丰收
本报南昌15日电 千里稻浪滚滚,丰收的喜悦激动人心。江西千百万农民积极准备收割早稻,抢种晚稻。
江西省二千二百多万亩早稻即将完全成熟。沉甸甸、金黄黄的稻穗,显示了公社化后第一次早稻大丰收的景象。在赣江、抚河两岸和鄱阳湖滨平原上,籽多又长的稻穗压得粗壮的禾秆好似弯弓。人们从未见过这样好的稻子。江西各人民公社正在加紧组织队伍,准备工具,以便把早稻收好、管好,把晚稻等秋季作物全部种好。全省各公社已修理好谷箩、禾桶、快速收割器等五百万件,新制镰刀、收割机、脱粒器、打谷机等工具三百万件,基本上为夏收夏种备足了各种工具。为确保丰产丰收,许多公社还制定了许多“颗粒归仓”的办法和一套严密的收、管、用粮制度。
“全民总动员,坚决打好夏收夏种仗!”是江西夏收夏种的行动口号。商业、工业、卫生、银行、粮食部门和城市机关、居民都已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公社抢收抢种。(附图片)
福建云霄县东厦公社的社员在收割早稻 新华社记者 侯民杰摄


第3版()
专栏:编后

关心生产 也要关心人
七月流火,炎暑逼人。
夏收夏种正进入紧张阶段,数以千万计的社员正战斗在烈日下的田野间。他们奋不顾身,抢季节,赶火候,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又把更多的丰收的种籽播种下去。
在这天热活重,生产万分紧张的时候,更需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和健康。安排妥贴了,社员情绪就会更加高涨,劳动工效也能显著提高。
今天本报发表的一个专栏——“天热活重,更要关心人”,从各方面报道了夏收大忙季节对社员生活的安排,是很值得提倡的。在田间休息的时候,说说唱唱,十分有趣;万一天热有人中暑,救护队、医疗队一应俱全。劳动完毕,坐到干净凉爽的食堂里,吃上顿可心饭;再到简易浴室去洗个澡,一天的疲劳都消失了。明天,就可以带着更大的力量投入新的战斗!


第3版()
专栏:

收打稻谷蓝天高,白云飘,满畈满场舞镰刀,越割越有劲,丰收逗出心底笑。
* *白云飘,歌声绕,稻把举得齐天高,多掼多抖,金珠粒粒不漏掉。


第3版()
专栏:

两个挂钩生产队 自然条件差不多
工作方法不同生产面貌两样
缪家圩队计划好管理好样样生产搞得好
五星队决心转变作风改进管理赶上先进
据浙江日报消息 浙江省嘉兴县东栅公社缪家圩生产队和曹庄公社五星生产队,互相挂钩开展竞赛以后,尽管这两队土地、劳力等生产条件大体相同,但是,由于两队各自的工作方法不同,努力不同,生产进度、生产效果也大不相同,缪家圩生产队远远走在前面,五星生产队已经落在后头。
缪家圩生产队6月21日就结束单季晚稻插秧,第一遍耘田已耘了60%多,毛豆、番薯等旱地作物都锄过草;社员们还利用早晚的空隙时间垦植零星荒地三百一十九亩,多数已种上蔬菜和小杂粮,连作早稻也生长得很好,80%以上的稻苗已抽穗扬花。从6月23日起,全队还抽出四十二个劳力、四十二头耕牛去支援塘汇公社。
五星生产队到26日才结束单季晚稻插秧,耘田还没有开始,毛豆、番薯等旱地作物都没有锄过草,而且还有一百余亩地没有种上,全队一千五百一十三亩连作早稻多数没有抽穗,其中有二百五十亩还是“草荒田”。
缪家圩生产队和五星生产队的劳力、土地条件大体相同,为什么生产进度和生产效果大不相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生产管理不同。缪家圩生产队的各个小队都有比较严密的劳动管理制度,样样农活有定额(劳动定额和生产定额)。如插秧是按人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耘田是划片分组,一包到底,直到收割为止。社员在完成规定的生产定额以后,如果继续参加集体生产,超额部分给予奖励。这样做,社员个个欢欣鼓舞,干活积极。五星生产队虽然也有定额,但都流于形式。插秧中,只是按照劳动底分把任务摊到人,超过定额的也不奖,达不到的也不罚。至于旱地生产,连个简单的定额也没有。评工计分也很不及时。这样,社员的生产劲头就不高。因此,两个生产队的劳动效率就大不相同,如单季晚稻插秧,规格同样是5×4,缪家圩生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工能插一点二亩,五星生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工只能插零点八亩,缪家圩队的劳动效率比五星队高50%。
(二)计划管理不同。缪家圩生产队党支部十分重视计划管理,从生产队到生产小队、操作组,季季有计划,段段有安排,并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求明确。而五星生产队,从生产队到生产小队都没有很好地订计划,做到哪里算哪里。因此,缪家圩生产队的生产就能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步步抢先;而五星生产队则前后脱节,步步被动。
(三)工作方法不同。缪家圩生产队样样工作都是由领导干部深入一点,做出样子,然后全面推广,因此,思想统一,行动很快。而五星生产队经常是在会议上做一般的布置,没有深入下去做样子,因此,工作就显得死板呆滞,缺乏生气。
(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同。缪家圩生产队党支部在发动群众做每一项工作以前,都充分地向社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如提出一手抓田、一手抓地的时候,不少干部和社员都有“重田轻地”思想。党支部就向社员进行算账对比教育:去年由于毛豆没有管理好,平均每亩地只收二十八斤;今年种得早,生长很好,每亩可以收到二百斤。全队一千亩毛豆,可以收二十万斤;再加上豆秆,从毛豆一项中就可以收入三万一千元,平均每户能分到八十元,这样算账以后,社员纷纷提出要向旱地要粮,争取田地双丰收,积极地投入毛豆除草工作。而五星生产队,由于很少对社员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社员有些思想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工作就打了折扣。
现在五星生产队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决心改进管理,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改进工作作风,赶上缪家圩生产队。


第3版()
专栏:

食堂夏季卫生搞得好
肠胃病大大减少
河南新郑县城关、小乔和高夏等公社,发动炊事员搞好食堂卫生,使夏季肠胃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保障了社员身体健康,提高了劳动效率。
这几个公社的党委,在夏收夏种期间都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共食堂的领导。首先对炊事人员进行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制定了各种卫生制度,使食堂卫生保持经常化。
高夏公社的吴庄、张寨、龙王铁李等生产队的食堂,都发动炊事人员自制了防蝇、防鼠、防尘工具;水缸、面缸、汤缸都有盖子;饭菜做熟后都罩上纱罩;炊事用具经常洗刷得干干净净;碗筷每周煮沸消毒一次。炊事员想了各种办法来保证社员们经常吃新鲜蔬菜,并供应足够的开水,以免社员喝冷水生病。
吴庄食堂的炊事员,除了经常注意饮食卫生外,还把食堂的两个小窗户改成了四个大窗户,使空气更加流通;屋内墙壁也粉刷一新,并且改进了锅灶,厨房的卫生面貌大大改观。张寨食堂为了防止炊事员中暑,还自制了一种脚踏风扇。各食堂对于污水、垃圾、炉渣也及时处理,经常保持食堂清洁。


第3版()
专栏:

田间俱乐部
黑龙江肇东县和平公社德昌管理区第五队俱乐部,根据夏锄期间天长夜短、社员集中在田间作业时间长等特点,决定把集中活动改为田间分散活动,在田头演出大鼓、快板、合唱、独唱,并组织赛诗、碰球、击鼓传花等短小精悍的文娱节目,很受群众欢迎。参加活动的不单是年轻人,老年人也被吸引进来了。有一次玩“击鼓传花”,老孙大爷输了,还破例唱了一段“梁山伯”。
活跃的田间文娱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夏锄劳动,丰富了社员的生活。
(周波)


第3版()
专栏:

建立简易浴室
湖南临湘县各人民公社的三千多个公共食堂,最近普遍建立了简易浴室,其中有二百三十个是简易淋浴室。社员们劳动归来,到浴室里洗个澡,便觉得混身轻快舒畅。浴室开办以来,很受社员欢迎。
这种简易浴室,开始是在云溪公社滨湖大队和羊楼司公社龙沅大队办起来的,都设在食堂附近,利用旧屋改建的。羊楼司公社龙沅大队党总支书记彭丙丁,为了让社员在紧张的劳动以后,能舒舒服服洗个澡,快点消除疲劳,就同四合生产队的支部书记鲁昌仁等四个干部研究,在食堂附近设置了男女简易浴室。浴室里面装上几个带有木塞的洗澡盆,从食堂用竹管通进冷水和热水来,洗完澡,拔开木塞,污水就流入污水池。建成后,社员个个都拍手叫好。不久,全大队二十六个食堂都跟着这样做了,共设置了一百八十个澡盆。接着云溪公社东风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龙光裕,跟社员们共同设计了一个简易淋浴室,也很受社员欢迎。于是,临湘县委就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召开现场会议。不久,这种简易浴室,就在全县各公社中普遍推广起来。
 (刘绵康)


第3版()
专栏:

成立“双抢救护队”
湖南平江南江公社崇义、浆田、桥西、松林等十六个大队的六十三名白衣战士组成十个双抢救护队,携带了人丹、六一散、十滴水、清凉丹等急救药品,下到田间,开展了巡回治疗活动。
最近,万家大队社员杨想保患了急症,杨伟伯医师闻讯后,连夜跑了十多里去抢救,经过急救,杨想保的病治好了。年轻的白衣女战士陈学华、王出云,爬山越岭,起早摸黑,十天治好了三百四十多个病人。救护队员们,把支援“双抢”当作极光荣的政治任务,工作劲头十足,做到了送药下田,在田墈诊病。同时,救护队还训练了一百一十多个保健员,做到了队队有医有药,组组有保健室。


第3版()
专栏:

吃水不用挑
广西百色县阳圩公社,现在已有五十一个食堂安装了“土”自来水,吃水再也不用人去挑了。全社共节省出一百零三个劳动力,投入夏收夏种。
阳圩公社是个山区,水源丰富。但过去各个食堂都专门用一到三个人爬山落坡去挑水吃。今年春天,生产大忙,劳动力紧张,公社党委书记赵东生同志,发现阳圩大队阳圩屯后背的半山腰里,有一股山水流过,水量很大,只要架个槽,就可以把水引过来。于是,他就发动群众找材献料,干部和社员一起动手,苦战三天架好了槽,用竹管把水引到各个食堂里。这个屯的五个食堂,过去共用十六个人挑水做饭,用上自来水以后,只用九个人做饭就行了。
现在全公社各个生产队的食堂都安上了这种自来水,节省出大批劳力投入夏季生产。 (黎超武)


第3版()
专栏:

活做庄稼
本报记者
去年出过麦王的魏家院,今年夏季又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稷山县委书记告诉记者说:“这个管理区的小麦产量连续五年直线上升,大跃进的去年,狠长了一节子;今年公社化,又猛猛跃了一大步。五年算总账,产量翻了一番,亩产要上四百几十斤,高于全县平均单位亩产量一倍还多。全县小麦丰产红旗,大概又要插在这里了。”
有大跃进的产量,就有大跃进的经验。我们想看看大丰收的盛况,更想听听大丰收的经验。抱着这样的希望,便相随县委的同志赶往魏家院。
看条件,讲民主
魏家院是山西稷山县樊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它背靠紫华山,遥望汾水,属高垣台地,自然条件并不太好。这里,树木纵横,杂错田间,土地被划成许多小片,小农经济留下来的遗痕,依然限制着耕作条件的改善。我们到来的时候,麦子已收割完毕,套种和回茬玉茭又在刚刚收过小麦的土地上茁壮地生长起来。一看便知公社化后的农民,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在作着怎样的努力!
炎热的中午,我们走进村庄。街道上冷冷清清,打麦场上却热闹异常。麦垛堆山接岭,一个紧挨一个,围在宽大的场院四周。场内男女社员正忙着碾打、扇风、装袋,?喝牲口声,手摇扇车声和喜庆丰收的笑声,交织成动人的乐曲。记者受这种情景的吸引,就在一个麦场上停住脚步,和社员们叙谈起来。一个中年人饶有风趣地说:“今年的小麦真叫人有恼有笑:看着喜人,长的特别好;收着发燥,割也割不了;越打越多,由不得要笑;运输费劲,又叫人受不了。同志,你们说该恼!?还是该笑!?”这个社员的话,逗得满场人哈哈大笑。其实,说越打越多虽然有点夸张,但麦垛的确比去年多了许多。就拿他们四队来说,去年只有十七个麦垛,今年就多到二十六个,即使每天分两处各打三场,还是打也打不退哇!
经县委的同志引导,我们找见了管理区主任老袁和党支部书记老魏。谈过丰收之后,自然要请他们谈谈领导经验。他们非常谦虚,反复地强调,产量连年提高,归功于上级领导,归功于公社化,归功于群众的冲天干劲,归功于“八字宪法”。至于管理区的领导嘛,他们说,没有什么,只不过“看条件,活做庄稼;讲民主,众人当家。”
“活做庄稼”的意思是什么呢?支书魏创家同志回答我们的发问时,谈了以下几件事。
因地制宜
去年,麦子快要下种了。上级指示说,大力推行密植,是增产的重要关键。对此,魏家院的社员,特别是干部,都颇有体会。他们翻开几年来的记载,数字是这样的:
1955年亩播十二斤,亩产二百二十六斤;
1956年亩播十五斤,亩产二百五十四斤;
1957年亩播十八斤,亩产二百六十四斤;
1958年亩播二十五斤,播种量增加了一节子,产量也猛跃了一下,亩产三百零七斤。
“下籽越多产量越高。”有些年轻的社员和干部,从上面的数字得出结论说:“咱这尽是不靠天的好水地,一亩种五六十斤、七八十斤都可以。”上年纪的老农非常反对:“年轻娃娃家光胡闹,今年麦子已经够稠够好了,还想往地里倒籽哩,听上你们的话,看明年的麦子长不成牛毛!”干部开初也没个底,究竟该种多少好呢?他们去和更多的人商量。大家说,密植倒能增产,可不能冒得太远;还要活做庄稼,不能块块一个模样。照众人的话,管理主任拟出一个“五看”的密植方案:一看土壤厚薄,二看粪肥多少,三看籽粒大小,四看播幅宽窄,五看播期早晚。规定把五寸行距条播耧,改为“四四耧”(行距四寸,播幅四寸);统用籽粒较大的碧蚂一号种子;土地分为三类,顶好的下籽四十斤,次好的下籽三十五斤,三等地下籽三十斤。这数字,年轻的、年老的心思虽还不尽相投,但方案已是吸收了多方面意见,也就不声不响的按管理区的数字下了种。
“这就是群众路线,这就是生动的辩证法。”我们在场的人不禁叫好:“有了这两条,怪不得你们的产量年年提高!”
因时制宜
支书笑了笑,继续说到深耕。这件事,去年他们也曾灵活了一下。此地是一年两作,秋天种麦,麦田套秋,收种紧紧挤在一起。忙起来,人畜不够使唤,又要抢夺时间,所以以前麦地只浅耕四、五寸,就下种了。可是,去年上级号召非深耕一尺不种。这是一个矛盾。“是顾时间呢?是顾深翻呢?还是时间、深翻都顾?”管理区把这事交给群众讨论。群众说:“八字宪法”也得和“时”字变通变通哇!两头都得顾。况且,随翻就种,土晒不阳,回茬种麦,深翻不见得好,只要犁深、犁平、犁细就行。干部们谋划谋划,觉得群众说得对,向上陈述了理由,征得领导同意,除翻了少数几亩试验田外,其余均当机立断,量力而行,组织群众昼夜紧赶,用套犁深翻七八寸,做到细犁细耙,按时下种。
魏创家同志一口气谈完深翻以后,感受颇深地说:“这就是应了毛主席说的,办事要看具体情况,要多谋善断!”
往下,他们介绍了由于种子性能的变化,而决定提前播期的事情。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内心里对于魏家院干部和社员,那种深钻细究,活做庄稼的精神,越发体会的深刻了。
原来,这里种的“碧蚂一号”,是由“碧玉麦”和“蚂蚱麦”杂交培育的品种。“碧玉麦”是春种,“蚂蚱麦”是冬种,两者相交,即成半春性。1953年引进,种性纯,科学技术干部说,下种时间要晚,寒露前后为好。魏家院的人信科学,一直到1956年,都是迟下种。可是,去年有两个队,仅因播期不同,产量相当悬殊。八队还按老规矩,过了秋分后七天才插耧,亩产三百四十六斤;七队刚过秋分就种,七天种完,亩产三百八十斤。这是一个谜,这个谜被聪明的魏家院干部们紧紧抓住了。他们终于弄清楚,是由于“碧蚂一号”经过几年种植以后,种性起了变化——就像南方人到了北方一样,头几年怕冷,现在已经习惯了。于是管理区作出决定,要根据种性的变化,活做庄稼,改变过去晚种的办法,统一提前于秋分后即行播种。他们就是如此善于总结经验,如此善于探索自然规律,他们已经——如果可以这样说,掌握了科学!
打麦场上的争论
住在魏家院以后,我们还听了社员中一出有意思的辩论。辩论的起因是一亩小麦究竟该打多少?依
小麦在地里生长的那种秆齐、穗肥
的情况,社员们心里早打了亩产五百斤的算盘。可是实产结果,却是想的多,打的少,每亩只平均产了
四百二十多斤。
这样一来,那些认为密植过度的人就说话了。他们说,今年的小麦要稍稀点儿的话,亩产量怎么也下不了五百斤!他们埋怨一亩下籽
四十斤不合理,他们说稀田打不过稠田,稠田打不过匀田。
技术员们也觉得实产低于预估的现象,出乎意料之外,但以为错处不是出在密植,而是“碧蚂一号”退化了。他们举出的理由是:抗病力减弱,小麦普遍发生过黄疸病;籽粒也没有引进时那么饱满、肥实。
两种意见不投,社员们就互相比证据,发议论,辩起来了。有的人坚持说小麦得黄疸病,籽粒瘦,都出在“太密”两字上,理由是太密了互相挤抗、不透风,容易招病;太密了你抢我夺,就很可能吃不饱,摧籽不圆。技术员和其它一些社员又以肥足水饱、不会发生“众人分吃一碗粥”的情况来分辩。
越辩越热闹,举出的例证也更具体。我们不了解每块土地的具体情况,急切难于听出个长短,就离开打麦场,回到了管理委员会。正好管理委员会的干部们,也在议论这件事。
不等我们开口,支书魏创家同志就说:“我们管委会,也和打麦场上的争论一样,在寻找去年种植小麦的缺点。缺点对过去来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年来说,便是大跃进的潜力和方向。”
第二天,打麦场上,辩论的星星之火,就被他们扇风助燃,成为群策群力找缺点挖潜力,订跃进措施的燎原大火。这时,我们想起了魏创家同志讲“众人当家”的经验;更深深地感到,未来的1960年,也将是个更大跃进的年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