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并肩前进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 张平化
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第二座高炉投入生产了。这是一件喜事,我谨向建设这座高炉的全体职工表示祝贺!向帮助我们建设的苏联专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向担负高炉生产任务的全体职工提出一点希望,希望新投入生产的二号高炉同十个月以前投入生产的一号高炉并肩前进,力争上游。
二号高炉和一号高炉,是“天生的”一对兄弟,除了年龄相差十个月之外,其他各项条件差不多是一样的。设备、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条件没有大的差别,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也是从一个“班子”里分出来的。这两个高炉可比的因素非常之多,弟兄俩紧紧地站在一起,谁高谁低,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得见,这是开展兄弟般的友谊竞赛的极好条件。比一比吧!坚强的钢铁战士们!
比什么?四高一低,质量第一。“四高”就是要产量高,质量高,效率高(包括人的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寿命高(包括人的安全长寿和设备安全长寿)。“一低”就是成本低。“质量第一”是针对目前某些人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而提出的。本来“多、快、好、省”是一条完整的路线,“好”同“多、快、省”是分不开的,不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多、真正的快、真正的省,同样的道理,不多、不快、不省,也就无所谓好。为了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根据我们当前的具体情况,强调“质量第一”是有益处的,其目的在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怎样比?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力争上游,稳步前进。
“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是社会主义竞赛的特色,这是社会主义竞赛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根本不同的地方。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的共同事业,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单位,在社会主义事业上的任何一个胜利,都是我们共同的胜利。我们没有像剥削阶级那样损人利己的心肠,我们的竞赛对手,是我们亲密的兄弟和战友,战友的胜利就是自己的胜利,战友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我们要经常地谦虚地学习战友的经验,同时也要经常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告诉自己的战友。
“力争上游,稳步前进”。要竞赛要比高低,决不能甘居下游或满足于中游。片面地强调困难,甚至夸大困难,而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困难,这是一种消极情绪。“人家骑马我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一种消极情绪。不怕鬼、不信邪,乘风破浪,力争上游,这种共产主义风格是非常宝贵的。群众的干劲冲天,大规模地开展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这种轰轰烈烈的气氛好得很。我们要继续鼓足干劲,奋勇前进。1958年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高速度地发展,能够不断跃进。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胜利要一批一批地取得,阵地要一个一个地占领,螺旋式向上,波浪式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办好一件事情,总是难免有些曲折的。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科学地具体地分析情况,踏踏实实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艰苦斗争,不断地克服薄弱环节,不断地扫除前进的障碍,才能够进一步地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
为了力争上游而又稳步前进,就要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切切实实加强管理。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应当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开展。同时,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加强技术管理,加强生产的指挥,建立和健全各项责任制度,认真实行经济核算。我们要善于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经验,善于总结本单位的经验,善于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一定要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审查、修订、建立和补充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使这些合理的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有了正确的指挥,有了旺盛的士气,有了精良的武艺,又有了严明的纪律,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生力军”。


第2版()
专栏:

武钢二号高炉在友谊支援中诞生
全国二十个省市上千厂矿供应设备和建筑材料
苏联专家在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作出宝贵贡献
本报武汉14日电 武钢二号高炉及有关的工程,在建设中得到二十个省市、上千个厂矿的热情支援。他们千方百计为武钢赶制设备,供应建筑材料。
武钢二号高炉和为它供应燃料原料的三号焦炉、烧结厂、选矿厂等工程,规模宏伟,所需的四万多吨设备,绝大部分都是国内制造。所用的建筑材料,仅钢材、木材、水泥三项,就得用三千四百多个车皮装运。这些设备材料来自我国四面八方:有甘肃的石油、沥青,广西的楠竹,吉林的石绵瓦,辽宁的机器设备;湖北的武汉、黄石、广水、嘉鱼等地,也为武钢供应了成万吨的砖瓦砂石。
许多工厂把支援武钢二号高炉的任务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克服设备、技术上的困难。第二季度,沈阳成发闸阀厂为武钢三号焦炉制造冷却蛇管,冷却蛇管的形状复杂,由于承受高压,质量要求很严,成发闸阀厂过去从没制造过这种产品,在技术上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工厂的厂长程永满就带着车间主任龚希志、老工人顾有德等到本溪等地学习;在制造过程中,厂长、工程师都下组劳动,和工人一起投入战斗反复试制。烘坭心的炉子不够,铁水供不上,他们就增建烘炉、化铁炉。经过克服一连串的困难,他们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套冷却蛇管的生产任务,保证了武钢三号焦炉的建设需要。大连闸阀厂在给武钢一、二号烧结机制造两千个旋风子的过程中、因为旋风子容易损坏,开始废品率很高,经过集中力量,改进技术,组织其他厂协作,到5月初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产品质量很好,安装顺利。武汉市汉阳机器厂人员少,设备不足,但他们提出“为支援二号高炉而战”的口号,想方设法克服了机床不够、起重设备缺乏的困难,按期为武钢二号高炉制成了二百七十多吨大型铸件,质量也很好。许多厂在支援中宁愿牺牲本单位的部分利益,确保武钢重点工程的需要。武钢选矿厂一、二列浮选机缺少一百三十瓩的马达,湘潭机电厂来不及制造,最后把本单位基本建设用的马达给了武钢,使选矿厂得以及时试车。
全国许多省市的领导人,也都把支援武钢作为贯彻全国一盘棋方针的光荣任务。担负支援任务比较重的武汉、哈尔滨、旅大、唐山等城市,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督促检查为武钢赶制设备材料的情况,并在计划安排、材料供应方面,优先保证武钢的需要。武钢还得到了铁路运输部门、长江航运部门的巨大支援。
本报武汉14日电 在武钢二号高炉建设过程中,苏联专家们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各生产工序紧密衔接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大建议,作出了宝贵贡献。
在二号高炉建设期间中,苏联专家组长巴杜洛夫经常强调说:“我们不仅要按期建成高炉,而且要使它建成后能够很好地生产。”他提醒大家注意工程质量和各生产工序的衔接问题。炼铁专家谢尔柏柯夫对二号高炉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生产准备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建议。他在审查设计中就发现高炉除尘器没有内衬,开炉后将使除尘器的铁壳受到煤气杂质的侵袭而很快磨损,提出了除尘器要砌上耐热混凝土内衬的建议,对延长除尘器寿命和保持高压操作有重要作用。谢尔柏柯夫还系统地研究了一号高炉开炉以来在降低焦比、减少料批、提高冶炼强度、维护出铁口等经验,为二号高炉投入生产作好技术上的准备。筑炉专家附列日科夫、机器安装专家斯库拉托夫,都是每天亲临现场,冒着武汉夏季的酷热,边指导边干,星期日也往往不休息。斯库拉托夫腿有宿疾,走路不方便,但是他为了保证安装质量,不管刮风下雨,都要爬到高达六十多米的高炉炉顶帮助中国工人安装和调整设备。斯库拉托夫还建议用新的方法在热风炉法蓝连接处垫石绵绳,使受压力很大的法蓝连接处作到密不漏气。他在6月22日回国的前夕,还几次爬上高炉炉顶帮助调整设备。
具有三十五年黑色冶金企业工作经验的苏联专家组长巴杜洛夫,特别关心原料供应和辅助工程两个环节。以巴杜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们,曾在今年3月底、4月初冒雨前往大冶、灵乡,了解铁矿的供矿计划和选矿厂的施工情况,并提出了“矿石中和”的建议,把低硫矿和高硫矿、贫矿和富矿综合搭配使用,使矿石从5月份以来产量逐渐提高,品位更加稳定,为二号高炉增加了矿石储备。原料仓库、料仓栈桥、六号水泵站、三号铸铁机等辅助工程,工作量不大,但是如有一项跟不上主体工程,就会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巴杜洛夫几乎每天都要到这些工程的现场了解施工进度,遇到问题,及时提请武钢领导人解决。
苏联有关工厂也将武钢二号高炉所需的质量优等、技术复杂的设备,如炉顶卷扬机、电气操纵盘、秤量车、鼓风机等,都提前或按期运到武钢,保证了二号高炉顺利建设。(附图片)
二号高炉建成了 武钢工人 王贵洲


第2版()
专栏:

首期工程基本结束 三个机组投入生产
北京热电厂赶建二期工程
本报讯 给首都人民带来巨大电力和热力的北京热电厂第一期建厂工程基本结束,三个机组的各项设备已经先后投入生产。经过一段运行以后,发电出力已经达到设计指标。现在,这个厂每天发出大量的电力供应京津唐各地使用;它的热力也开始供应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十几个单位生产上使用。
北京热电厂已完工的建筑面积共五万七千多平方米,最高处达三十四点八米,共安装好大型汽轮发电机、高温高压锅炉各三台。它除了发电,还能供应其他工厂和居民巨大热量的蒸气和热水作为生产和取暖用。这是个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高温高压自动化工厂,它的技术设计和主要设备都是苏联供给的。主要设备的运行是由电子自动调整器调节和控制。锅炉内燃烧的煤粉量可以根据炉内的压力和温度自行调整。有的设备如果出了事故,机器会自己停止运行,并且自动把备用的设备开动起来,使机器继续运转。这些都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减少设备事故。
这个热电厂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期工程全部投入生产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土建和安装工程质量都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
又讯 北京热电厂第二期建厂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工程完成之后,这个厂的发电能力将比现在提高一倍。
这个厂二期建厂工程包括主厂房、一台容量更大的汽轮发电机、三台巨大锅炉、对外供电、供热的设备和其他一系列的附属设施。目前,主厂房的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汽轮发电机已经开始安装,第一台锅炉也正在联接各种管道。
同第一期工程一样,二期建厂工程的主要设备也是苏联供应的先进技术装备。其中汽轮发电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发电设备。(附图片)
左图:北京热电厂第四号锅炉动工兴建了,工人正在安装基础。
 王一波摄(北京日报社稿)


第2版()
专栏:短评

祝贺武钢二号高炉出铁
1958年9月13日,我们热烈庆祝过我国第二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武汉钢铁公司的一号高炉出铁。从那时到现在,只不过十个月,我们又来庆祝武汉钢铁公司二号高炉出铁,庆祝我国钢铁工业又增加了一个强大的生力军。这个高炉正常生产后,每天生产的铁炼成钢,可以制造十万部双轮双铧犁,或者可以制造七百辆翻斗汽车,可以铺五十七公里铁路。
我们庆祝武钢二号高炉出铁,不只是因为它的规模大,而且因为它的工程质量好,建设速度快。在三十九项工程中,经过检验鉴定,质量优等的有三十三项,质量良好的有五项,质量合格的有一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工程进度比一号高炉快。武钢二号高炉跟一号高炉一样,都是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但容积比一号高炉大。一号高炉从破土动工到流出铁水,一共用了十四个月零十二天,二号高炉只用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只有一号高炉的零头。当然,一号高炉是在荒地上建设起来的,一切都得从头来,二号高炉利用了现成的送水、送电、送汽等工程,条件是较为优越的,但是,只要我们比较一下两者单项工程的建设期限和质量情况、就能明显地看出武钢职工是以继续大跃进的姿态取得了优质高速的建设成绩。同样是浇灌一千八百立米的基础混凝土,质量都是优等,一号高炉是二十七个小时,二号高炉只用了十六小时。同样的高炉砌砖,质量也都是优等,一号高炉用了二十五天,二号高炉只用十二天零二十五分钟。
二号高炉出铁,表明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照耀下,蕴藏在六亿多人民心里的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热情,一旦把它变成了革命的干劲,会发挥多么巨大的力量。建设武钢的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技术,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的分析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又有踏踏实实的严格遵守技术规程的作风;加上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使我们掌握了精湛的技术。这就是我们在建设中能够保证在优质的基础上又达到较快速度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在成长。我们的建设经验在一天天地丰富,我们对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一天天地全面和深刻。我们一定能迅速地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祝贺武钢二号高炉出铁。让我们等待着不久即将传来的高炉生产的捷音。


第2版()
专栏:

英雄巧建高炉
本报记者 曹葆铭 袁者萍
东风荡漾红旗飘
安装健儿逞英豪
猛战巧战十七天
四炉并立冲云霄
这四句诗,写的是武钢安装工人在二号高炉上创造的光辉成绩。举行过誓师大会的第五天,就从平地竖起了三座各有九米直径、四十多米高的热风炉;紧跟着,他们又在十二天零二十五分钟内,将十二米直径的高炉炉体也安装起来了。按照设计规定,这四座巨型炉体的中心线可以各偏差三十公厘,但他们的实际成绩是:热风炉最大偏差九公厘,高炉偏差三公厘,安装质量优等。他们还节约塔式吊机的费用三万六千多元。
在这四座炉体中,热风炉还比较简单些,每座由二十六圈钢板组成。每安装一圈,连吊装、找正、焊接在内,得十二至十六小时。三座热风炉共有七十八圈钢板,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安好呢?工人们一开始就提出:
“七天建成热风炉,多快好省数第一。”高空安装困难多,他们就采取“组合安装”的办法,事先在地面上将七十八圈组合成二十三大圈,再往上吊装,大大减少了高空作业,既加快了速度,又保证了质量。装吊工人也将塔式机分阶段起吊、摆杆、走车三个动作,巧妙地改为同时进行,当吊车走到预定地点时,扒杆也摆正了,炉圈马上就能落位。他们头天原计划安装三大圈,实际安了五大圈。
厉焕波首破电焊关
但是,第二天就暴露出薄弱环节来了。每吊装好一圈,等全部焊接好,才能吊装第二圈,而一圈的圆周二十八米,最熟练的电焊小组也得四小时才能焊完;跟不上吊装工作。特别是新手最多的龚友明小组,他们虽然个个干劲冲天,但操作不熟练,闹得越急越乱,越乱越慢。装吊工们就在旁边干瞪眼,不能继续往上吊装。工程队长董作礼连忙让一向被誉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厉焕波电焊小组派人去支援。厉焕波立即送了三个最好的电焊手上热风炉去。他到热风炉时,正遇上装吊工组长李登香,李登香当时叫住他:“咱们保证七天建成啊,什么时候才能往上吊装?”问的他心里挺着急。
他知道:高炉炉缸承受很大的重量和很高的温度,焊缝质量要求特别严格,“双手焊接”、“多条焊接”、
“四边点焊”等许多能加快安装速度的新技术,能不能拿来使用呢?在一号高炉建设中,他曾经和王志海在高炉上部试用过“双手焊接”、速度提高一倍,焊缝经过透视检验,质量优等。他们在除尘器的内心管上试用过
“四边点焊”,安装速度提高几倍,焊接质量也很好。他仔细看了看热风炉圈,一大圈钢板有六、七米高,四公厘宽的一圈焊缝,采用“四边点焊法”,似乎也能保证质量。于是,他转过身就去找董队长。这个去苏联实习过的工人出身的队长,考虑了一下说:“你去,试验一下。”
厉焕波立即挑选四个优秀电焊工站在四边上,等炉壳一吊装好,便各焊一二米缝子,将炉圈位置固定,马上叫吊装第二圈。试验的结果,焊缝质量很好,而安装一圈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他还将全组焊工调上热风炉,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龚友明小组的新工人。
李登香巧定中心线
电焊问题解决了,装吊工怎么保证炉圈安得又快又好呢?李登香小组当天就碰到了个问题:九米直径的炉圈一吊起来,钢板就凸出凹进有些变形,对上了中心线,可对不上错口。他们用大锤将凸出的部分锤进去,别的地方又凸了出来,把中心线也移动了,常常闹个把钟头也对不好。在班后会议上,下面负责吊装的工人就说上面找中心、对错口的动作太慢,影响进度。上面的人却说:“中心线对不准,要快也快不了。”
怎么解决呢?李登香曾在鞍山、本溪、武汉安装过七座大高炉,遇到的困难都解决了。这次,为什么不能用锤子敲打好。他将陈全智、张晶泽两个技工留了下来,对他们说:“咱们经验不足,就大伙都来动脑筋,研究研究。”三个人商议了好久,始终只有一句话:“要能把中心线定下来,就好了。”能不能把中心线定下来呢?李登香在桌上画来画去,猛然说道:“能不能用三个角铁固定中心线?”他这一讲,陈全智、张晶泽就全懂了:“行呀,能固定,咱们明天一早来试验。”
第三天一大早,李登香就叫电焊工对着中心线,在下圈焊两个角铁、上圈焊一个角铁,上圈一落位,上面的一个角铁就像栓子一样,插进下圈的两个角铁槽里,固定不动,这样,任你用锤子敲打钢板,这三个角铁始终不移动,上下两圈的中心线也就始终对准不动,这个办法挺简单,却保证了炉圈安装质量,也保证了安装速度。
他这个办法,和厉焕波建议的“四边点焊法”、工长张行烈建议的用千斤顶找正炉圈上部椭圆的办法合在一起,组成了“边吊装、边找正、边焊接”的“三管齐下”的新的安装经验,使炉圈安装质量优等,而最快达到二十五分钟安装一圈。在第四、五两天里,大型热风炉就眼看着急速向上伸长,他们四天十九小时就将三座炉体安装完毕。
王云飞智改三工序
热风炉快速优质安装成功,高炉也就跟着要开始安装。高炉的钢板有三十六公厘厚、三十六米圆周,质量要求特别严格,很难安装。工业安装公司把他们最优秀的江新河、朱寿菊两个装吊小组和最优秀的厉焕波、是介欣两个电焊小组,都调到这个工程上来了。副经理张裕德也到江新河小组参加劳动。电焊小组的工人,都施展出浑身解数,将他们的焊接速度由原来的每人每班立焊三米提高到五米多,横焊四米提高到七米,焊得又快又好。
装吊工怎么办呢?正式吊装的前两天,张裕德就问江新河组里的主要铆工王云飞:“准备好了吧?”王云飞说:“没问题,就等你下命令。”“这么快?你们是先进小组,可得拿出干劲来,出色地完成这次任务。”王云飞不经意地笑了笑说:“我们铆工嘛,反正拿着鎯头敲,敲重点就行了。”张裕德说:“不行呀,同志,得巧干!”
“怎么巧干?”张裕德指着自己的脑袋说:“得开动这个机器!”王云飞嘴上说:“怎么巧的了?”心里却在想:“是呀,得想个巧办法,干得又快又好。”
可是,他想了两天也没想出个门道。他又去找同组的铆工唐其东商量,也想不出什么点子。旁边的组长江新河(他是专搞吊装的)却向他说:“你回忆下一号高炉有什么优缺点?”给他打开了一条思路。
他回忆起:他们过去都是将对错口、拉中心、找椭圆三道工序分阶段进行。每装吊一圈,先由五个工人在炉圈下部对好错口,然后再到炉圈上部去拉中心线,找椭圆,每圈最少得六小时,这三道工序互相影响。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并进呢?
在安装第二圈的时候,他事先就跟唐其东商量好了个新办法。炉圈刚一落位,便由唐其东领着四个人在下面对错口,他自己攀到钢板上部去拉中心,找椭圆。四十多分钟,他就下来,帮助唐其东对错口。一点十二分钟,他们就安定了一圈,向在地面上打着红绿信号旗的组长江新河招呼:“再吊一圈!”
这样,他们一次增加了两个徒工,但工效却提高了四、五倍。他们原计划十三天只安装十带炉圈,结果把二十二圈全部安装完了。
在安装高炉最后一圈炉壳的那天,三座热风炉也在安装炉帽。下午三点钟,当最后一顶炉帽缓缓升到炉顶时,工地上就响起一阵鞭炮和一片欢呼。(附图片)
质量检查小组在二号高炉工地检查净气管的焊接质量。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 赵坤范摄


第2版()
专栏:

重庆长江大桥快架梁了
重庆长江大桥桥墩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即将架梁。
左图:架梁前夕的大桥景象。
上图:重庆长江大桥所需的十二孔板梁和四孔花梁已由山海关桥梁工厂全部运到工地。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