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觉悟
山西榆次经纬厂二车间工人 金福根
有的人在口头上,很会讲这样那样的共产主义觉悟,而做起来并不像说起来那样干脆漂亮。我认为衡量觉悟高低的标准只能有一条:“对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积极多做些。对党、对人民有害的事情一概不做,并且展开斗争。”
最近这几天是夏收夏种具有决定意义的几天。我们厂的党委号召凡是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特别紧急事情的同志,都能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帮忙一天。每个职工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任意挑选一天去。
在我们车间里,有一个我很熟悉的同志,在6月21日去锄草时就很积极地报名参加了。回来我问他:“在田里工作怎么样,太阳晒得受得了吗?”他没有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却笑迷迷的说:“说老实话,在田里工作,不像拿锉刀那样省力。”又过一会他又加上一句“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午的太阳更可怕的东西了。”
6月28日是去割麦。我早上四点多一点就起床,洗完脸、吃过早饭,已经快五点了。这时叫子已经响了,表示割麦的人应该集合了。我走到我们车间集合的地方,我前面说过的那个同志已经在那里站好了。我对他说:“上次锄草你不是去过了吗?”他在耳面轻声的说:“我并没有忘记。”我又说:“你从来没有割过麦,累得够你受,还是回去休息吧!”他却用严肃的语气说:“你不认为这是件好事吗?”我再也没有说什么话。
老实说,开始我很可怜他。他生长在上海,从小连镰把都没有摸过。用了吃奶的力气,割的麦并不同他所花的力气成正比。但他却很虚心,问别人,看别人,过了不多一会他已经像半个农民了。我们一直割到中午。他在割麦时并未叫过半声苦。我自己老实讲是叫过几声苦的,而我后边还有一个人更是差不多过一刻钟叫一声,一会儿热得受不了,一会儿是累得不好受。回厂时我同他一起走在后边,我问他?“怎么样,好受吗?”他没有回答,光是笑了笑,把右手伸给我看了一下,手上有两个像黄豆大的泡,一个已经破掉了,一个还是高高的。我们话说得不多,我在想为什么有的人,能说出一打以上听起来比割麦还重要的事情。但,这些人为什么不想一下,今天不多割些麦,将来会少吃一些粮呢?
上面两种人,很明显说明了两种觉悟不同的人,会做出两种不同的事。由于上述的原因,后来我问他,如果我把你的事情,写到报纸上去,表扬你一下怎么样?他马上很惊奇,并且很不客气的说:“像我这样的小事,根本就是应该作的。对工人阶级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说:“你这样说法不够全面。我们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能使那些觉悟不高的人,看到后感到问心有愧,使他们有所改变,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可能我最后一句话对他起了作用,他也同意了我的意见,但他坚决的说:“你一定不要指名,如果指出名字,我要揍你。”我说好吧,我尊重你的意见。所以我就没有提他的名字。


第8版()
专栏:

看伊拉克影片“邻居”
许蔚文
在“伊拉克共和国电影周”映出的艺术片“邻居”是去年伊拉克革命前夕摄制完成的。由于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伊拉克人民生活的抑郁和痛苦情景,曾被当时反动的努里·赛义德政府禁止输往国外发行。
影片中的赛义德先生,是有着一副好心肠的巴格达城的小学教师,他喜欢交朋友,很愿意帮助别人,幻想着安安逸逸地过个好日子。可是,在反动统治的年代里,生活被蒙上了黑暗的阴影,不能让他得到半点儿安宁。影片的主要剧情是赛义德先生得到了修理皮鞋工人的帮助,找到了新的住所,成为邻居;但因为孩子们之间的吵架,甚至于几乎断送了赛义德最小的孩子的生命,因而在这两个新朋友之间就有了隔阂。最终在共同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之后取得了谅解。
影片故事虽简单,寓意却深长。它通过了邻居孩子们之间的吵架,强烈地衬托出,在当时的社会里,贫穷人家的孩子,是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的,即使如赛义德先生身为教师,可是自己的孩子也进不了学校。因此,孩子们只好把街头巷尾作为自己的乐园,不少的争执和吵闹事件也因此而生。然而,赛义德先生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以叹气来回答抱怨自己的妻子。我们在影片开始不久的时候,就看到了赛义德因为付不起高贵的租金而被迫在房荒的城市里到处寻找新的栖身之所。他很羡慕幽静雅致的小洋房,但他只能望楼兴叹。
在另外的一场戏里,赛义德问酒馆里服务员的儿子为什么不上学,服务员的回答是需要他在酒馆里帮工。难道他不想让孩子去读书吗,赛义德是很能理解这种心境的。影片这些相互衬托的情节中表达了人们在当时反动统治下的忧愁和苦闷的心情。
作为教师的赛义德,每逢领到了薪金之日,总要请朋友喝几杯,与其说是他的嗜好,不如说是为了解愁。这不仅是像赛义德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影片的另外几个镜头看到一些普通的小市民借酒浇愁的生活。处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真正友谊和相互的同情、帮助之下获得生活的力量!
影片通过赛义德对补鞋工人的同情,尽力去请医生为他治病,共同的命运联系着他们。同时命运也时刻在折磨着他们:在赛义德的孩子被补鞋工人的孩子误伤之后的几场戏里,我们看到,本来赛义德一家是最喜爱补鞋工人的好心的哑女儿的,平日就把最心爱的小孩子托付给她看管,但现在她在赛义德先生眼中成为一个罪人了,只要是小孩子的生命保不住,她就会被赛义德憎恨一辈子。因此,她感到非常惶恐,她想向赛义德表白她不是“凶手”,然而,她是无法说出半句话来,她狂奔到大街、河畔,可是谁能为她申述呢?她悲痛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捡起了小孩子遗落在地上的口琴,吹了几声。就在这个时候,痛苦而迷惘的赛义德竟想拾起那块误伤过自己孩子的砖块往哑女的头上砸去,但是,当他看到了一双泪水盈眶的求恕的眼睛时,他的手只好软落下来了。
影片歌颂了补鞋工人的淳朴、忠诚的优良品质,他容忍着赛义德对他的误会,他有信心去消除这些误会。在最后的一场戏里,当赛义德的孩子拿着鞋子走过补鞋工人的门前时,他意识到赛义德已经不再找他修理鞋子了,于是,他把孩子喊住,接过鞋子就动手修理起来。他本来想告诉孩子瞒着赛义德,但结果还是亲自去送给赛义德,并且对他说:“我们不应该为了孩子们的纠纷而伤了友谊。”两个朋友终于愉快、朗爽地相视而笑了。
我认为这些合乎人物性格的描述,生活气息的浓厚,都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第8版()
专栏:

万鸭滩
毛正三 霍新 周民震
孵鸭姑娘
孵鸭房的小木窗里,透出来一位僮族姑娘笑红了的脸。
这位僮族姑娘,是一个高小毕业生,她离开了学校,就在公社的副业大队里工作。她平常爱说爱笑,嗓子不好,却特别爱唱,有人听得不耐烦了,就说:“姑娘,你简直是个刚出蛋壳的鸭子!”
说也有趣,后来她真的被调到这孵鸭房里来担任孵鸭工作了。
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工作。一踏进这座用木头盖起的小房子,心就像浸在蜜糖罐里一样;特别是看见放进暖炕的,是雪白雪白的鸭蛋,抱出来的,是金黄金黄的小鸭,她就更乐得合不上嘴,闭不上眼。
今年春天,别人要增产粮食,她就提出要发展副业,开辟万鸭滩。这口号像小鞭炮似的四处打响了。谁不为这事欢欣鼓舞呢?
从此,她更忙了。不论早晚,她总是盼着那小小的生命,发出它第一声细微的低唤。她的歌,也总随着这一批一批孵出的小鸭,唱个不完!
这天,我们看到露出在小木窗里的她的笑脸。我们知道,一定又有一批小鸭出世了。等大家进去一看,果真不错。她正轻抚着在一群像绒毛球似的小东西,那里低唱呢!
小河上的云彩
这些时,蓝丝丝的小河边上,新添了一片片云彩,它从绿坡上飘了过来,它从树荫下飘了过来,它从新围的篱笆旁飘了过来。
早晨,顺着潺潺的流水看去:新插的稻田,像一片绿色的湖;布满花朵的山,像一万只孔雀开起的屏;而这一片一片的云彩啊,就在茁壮的禾林里,就在洒落的花片中,荡啊,荡啊,一直迎来金色的黄昏。
这就是万鸭滩鸭群织成的盛景。它们给社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欢快。社员们都称这数不清的鸭群是副业生产上的一宝。
我们来到这里,就听公社党委书记说过:“养鸭是件好事。它长得快,5月孵出,7月就可上市,要不,就留着生蛋,冬天还可以腌成腊味。这样出出进进,不是社里最活跃的收入吗?”
听了党委书记的话,我们更喜爱这万鸭滩的景色了。那鸭群织成的云彩够多美啊!它们有雪白的,有褐紫的,还有浅蓝的……
别人说:这里的水清山翠,天然景色美,我们说不是。是这撩人的云彩衬托出来的,是千百个热爱生活的人们用手涂抹出来的。
牧鸭人的欢乐
一根长长的竹竿,伴随着赶鸭人;一件新织的蓑衣,伴随着赶鸭人。
赶鸭人早出晚归。叠翠的大山环抱着他,淙淙的溪泉,流淌在他脚下。
啊,几十年啦!岁月鞭策着他,苦难折磨着他;但,想不到现在,他却年青起来!他染着霜的鬓角,又抽出乌亮的发丝;他曾经被饥饿折断了的心爱的赶鸭棍,又拿在手里。
有时,他坐在水滨,河边,过去的情景便会浮漾在他眼前。但是那阴暗的影子不会给他带来悲哀,他反而自豪地朗笑起来。因为,他所疾恨的旧社会,已经成了过去。
你看,他现在多神气!他在这广阔的万鸭滩上,赶着成千上万的鸭群,变成了真正的主人。
为了这,他不只一次地编出他自己的歌:
公社引我上天台,
我把天鹅赶下来,
天鹅落满河滩上,
胜过蓝天结霞彩。
心灵手巧赶鸭人,
要为公社献红心,
竹竿一扬破风雨,
鸭群变成白银滚。(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8版()
专栏:

石油、革命和诗歌
——访问伊拉克诗抄
王亚凡黄昏,我们坐在阿拉伯河边,听荡船的桨声咯咯咯,那次极为友好的谈话,像河面闪动的霞光我还牢记着。
关于石油我们很穷困也很富有,我们有很多很多石油,好几条输油管通向外国,像大动脉我们的血在流……我们的血在流不断地流,可我们只有两支粗手,他们生活在金牛星之间,那管我们的人天天饿肚。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仿佛他们都是我们的上司,在这儿建立起军事基地,却说是给我们最好的赏赐。我们能够生产光和热,我们也有火样的性格,斗争,失败,再斗争,为了要过人样的生活。
关于革命那天,太阳露出笑容,我们迎接胜利的革命,所有的窗户都打开,多么爽人的清风。把镣铐打得落花流水,钟声敲响欢乐的黎明,觉醒的人都到大街上去,把条约和暴君埋进墓坑。帝国主义派来军舰和大炮,徘徊着不敢闯进我们国门,是谁给共和国这样力量,和平的号角吹散满天乌云。他们再也站不稳罪恶的统治,草纸包不住革命的火种,向黑暗势力发动冲击,我们知道谁会痛哭失声。
关于诗歌在沙漠的旅途中,古代的诗人骑在骆驼背上,驼铃叮当叮当叮当,这就是我们古诗的节奏。在今天的斗争中,我们的诗人参加群众的行列,和平,友谊,斗争我们创作这样新的诗歌。看那无数发亮的眼睛,诗人怎不振奋激情,歌唱人们的心灵,呼唤人们的斗争。(附图片)
挣脱帝国主义的枷锁(为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一周年而作) 傅天仇 刘小岑 王鸿文合作


第8版()
专栏:

登山日记
王凤桐 杨克现
和暴风雪搏斗
7月3日。
四十多名男、女登山队员经过两次行军锻炼,以及大家对征服慕士塔格山峰的乐观情绪,昨天只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军,就从拔海四千五百米的大本营攀登到了拔海五千五百米的第一号高山营地。队员们唱歌的唱歌,煮饭的煮饭,玩扑克的玩扑克,都像生活在平地上一样,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
但是,老天仿佛与人作对,它以晴朗的天气把登山队员迎上了“雪线”地区,却又急骤地变得阴沉起来。从昨夜开始,乌云就布满了天空。风雪冲击着慕士塔格山峰,山上山下完全模糊在雪幕之中了。“风暴、冰雪和雷电只能使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这几乎已经成为登山队员克服困难的格言。早晨八时半左右,队员们仍然冒雪结组继续前进。
四十多个人排成长长的行列在雪幕中前进,后面的人看不见前面五十公尺以外的人。大家都无声地进行着,很少休息,前进的速度很快。沿途四十多度的大冰坡、“冰瀑”地区和数不清的裂缝,都一个个安全地通过了。由于前两三天天气忽冷忽热,山上增加了许多积雪融解后又新冻结成的坚硬的冰坡,有的队员穿上绑着“冰爪”的登山靴,仍然几次从这样的冰坡上滑下去,但最后都在互相帮助下攀登了上去。
西北风越吹越紧,气温在冰点以下,雪花打在脸上疼痛难忍。随着疾速旋转的冷风,雪花钻进队员的脖子里、袖缝里和登山靴里,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队员前进。
雪越下越大,后面的队员已经找不到开路人的脚印,因为脚印很快便被雪填满了。雪越下越大,景致极其壮观的冰瀑地区也完全模糊了。甚至那高大得像三层楼房的雪岩,也只有走到它旁边休息时才看得见。那上面因为经年受到忽冷忽热等多变的气候的影响和雪层陷落,露出了大理石般的采纹。
黑云越压越低,风越刮越大,眼看狂风暴雪就要来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或者是狂风暴雪把全体队员阻挡住,迫使我们重新回到第一号高山营地;或者是争取时间,跑在狂风暴雪前面,赶到拔海六千二百米的第二号高山营地。坚强的意志告诉队员们应该继续前进,绝不能后退!行军的速度加快了,休息的次数比上次行军时减少了三分之二。每次的休息时间也比以前缩短了。
经过顽强的奋战,队员终于以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走完了从第一号高山营地到第二号高山营地的路程,比上次行军时的速度缩短了约两个小时。可是,不一会,大风大雪就变成狂风暴雪了。(五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