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贺海带丰收
本报评论员
盛夏,正是海带收割的大好季节。捷报纷纷传来,我国沿海地区今年海带大丰收。全国海带产量约在四万五千吨左右(过去海带按鲜品计算,今年一律改干品计算,一吨干品约等于六吨鲜品),较1958年将增产七倍多。海带养殖面积扩大到八万多亩,较1958年增加八倍多。这是一个特大的跃进,是今年我国水产生产中的一个大喜讯。
海带是我国广大人民喜爱的副食品。海带内含有较多的碘质,可以防治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因此最受患此病较多的边远山区人民的欢迎。海带的经济价值很高,它不仅可供食用,而且在医药业、化学工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一吨海带的价值约等于七吨半黄花鱼。因此,海带的丰收将为人民公社增加大量财富,增加社员收入。同时,由于减少国外进口量,也为国家节省外汇。
海带养殖生产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生产事业。解放前最初只有旅大一地生产,后来又移植在烟台,产量都很低。解放后在青岛试养成功,但全国产量仍很少,仅几百吨。到1957年,全国产量增到一万二千多吨(鲜品),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海带大部分仍依靠国外进口。今年海带大丰收,将会改变这种情况。
海带的丰收,充分地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依靠群众、养捕并举的水产生产方针的正确性。海带养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产,需要适宜的水温、肥沃的水质和足够的光照;还需竹子、棕绳等物资,因此成本也较高。几年来养殖生产一直停留在几个国营养殖场。近两年来,在依靠群众、养捕并举的水产生产方针鼓舞下,广大渔民群众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参观学习,大胆试养,终于成功。从此,海带走出了养殖场的大门。广大群众大规模地养殖海带,很快地掌握了生产技术,并且广泛使用代用品,以油草绳、地瓜茎代替棕绳,以葫芦头代替毛竹,自烧施肥罐等等。这样,成本也下降了。
渔民群众的智慧,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出来。现在,他们不仅能够养殖海带,而且还能把海带加以驯化和移植。海带原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只能在北方低水温区域成长的植物;过去有些人还曾断言:海带不能过长江以南。我国渔民并没有被这个戒律所吓倒,为了迅速地增加产量,并使海带生产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来,1956年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渔民群众根据海带在适宜的温度和水肥条件下成长快的特点,估计在高水温来临之前,海带可以达到商品标准;因此,在江苏连云港,浙江嵊泗岛和枸杞岛,福建连江县和小埕岛进行了海带南移试养。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技术问题之后,除连云港因选择地点不当而成绩不良以外,其他地方都成功了。海带成长良好,长度达三米以上,符合商品标准。1958年全国建立了一百二十八处海带试养点,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都组织干部去青岛、旅大学习,开办训练班,培养技术干部。许多地区都由党委书记挂帅领导海带生产。在福建许多地区,群众热情更高,真是“家家养海带,户户谈海带”。海带养殖生产由国营养殖场到群众,由点到面,由寒冷的北方地区到亚热带的南方,普遍地开展了养殖生产。海带养殖事业就这样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
在党和政府对海带生产的关怀和领导下,水产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群众相结合,创造了海带人工低温育苗的方法,为海带生产需要的大量苗种提供来源。南方许多地区已经能够自行育苗,克服了从北方长途运输幼苗的困难。在养殖方法上,创造了平行养殖法,改变了过去的垂直养殖法,提高了单位水面产量。
在海带的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沿海现有四万多人养殖海带,这是一支可贵的技术队伍。同时,在生产中还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海带养殖生产提供了条件。
我们热烈地庆祝今年海带的丰收。它不仅为我国海带养殖生产史写下新的一页,而且充分证明我国的海水养殖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当然,还应该指出,由于海带养殖还是一项新兴的生产事业,群众生产的时间不长,而且生产的发展又异常迅速,因此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物资使用等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坚决依靠群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希望水产部门和养殖海带的人民公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改进作业方法,准备今后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海带,进一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第3版()
专栏:

年年选良种 年年产量升
周郡大队经验证明:使用良种,每亩能增产五十斤
本报广州13日电 经历了6月间特大洪水和暴风雨的袭击,广东省新会县棠下公社周郡生产大队七千三百多亩早稻倒伏的只有四百亩。原因何在呢?原来这个生产大队几年来一贯坚决培育和推广良种,避免了倒伏,产量年年上升。
周郡大队今年大面积种植的早稻品种,有矮仔占、籼稻4105、549、518、矮脚南特和广场13等几种。矮仔占茎短而粗,又耐肥,风来雨打都不怕。今年种了七百四十三亩,只有一分直播的倒伏。籼稻549,虽然长得高,易受风,但茎秆像笔杆一样粗,同样不易倒伏;它的谷粒密,穗子长,产量和矮仔占差不多,平均每亩有四百八十斤。中等身材的籼稻4105和茎秆像矮仔占一样又矮又粗但比矮仔占早熟的矮脚南特,这些品种绝大部分也没有倒伏。一片倒伏了的禾苗是广场13,大队已决定明年把它淘汰掉。
种子迷
不断更换新的良种,在周郡大队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例如1954年,大家认为白谷糯是良种。但他们比较试验的结果,发现南特16号、宣占、选半305等比它好,到1956年他们便换上这三个品种,把白谷糯淘汰掉。1956年,他们发现广场13比这三个品种更好,到1957年,他们又用广场13把这三个品种代替了。而现在,又轮到广场13要被淘汰了。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有了“良种迷”的称号。而他们所以这样着迷,是因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自然条件、耕作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新的良种,每亩地可以多收五十至八十斤粮。态度坚决 步骤可靠
他们推广良种的态度,是积极而又坚决的;但步骤却是十分稳妥、可靠。凡是外来的良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试验、表证、鉴定,肯定是适宜本地生长而且确实是比旧种好,才放手大面积推广。而负责这种试验、表证和鉴定工作的,是十五亩地的试验场。这种试验,使他们在选择和推广良种的时候,既不致陷于保守,又可尽量减少主观盲目性。就如对粳稻来说,当人们一片叫喊粳稻要不得的时候,他们场里试验了二百多个粳稻的品种,经过细心观察,结果他们发现:来自朝鲜、东北、山西等地区的品种,又未经过本地多年栽培纯化的,抗热力一般比较弱,不适宜种植;来自长江流域的品种,耐热力一般比来自北方的强,但在栽培技术上,还有不少问题未解决,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暂时不宜推广;来自台湾的粳稻种,则比较适宜本地区的生长,而且产量比较高。所以他们反对把粳稻一概否定,并且认为粳稻有不易倒伏、抗风力强等突出的优点,最适合沿河、靠海、多风多雨的地区生长。他们决定选择经过试验的良种,明年开始大面积试种一部分。
建立种子专业队
试验、鉴定、繁育、推广,这是周郡大队几年来在推广良种工作中坚持不变的公式。在试验场完成了试验、鉴定的工作之后,繁育的任务就交给专业的种子队。这个种子队由三十个具有生产经验、有研究兴趣、工作细心的老农和青年组成。育种田也是固定的,他们选择不太肥不太瘦、阳光充足、灌溉容易、无历史性病害和在本队有代表性的田来培育。育种过程中,管理工作特别细致,力求少生病害和不生病害;从抽穗到成熟,还进行三次除杂去劣的工作,保证培育出来的种籽达到98%以上的纯度。除杂去劣后,再穗选其中最壮的一部分留作明年育种,其余整片收割下来供给大面积的稻田用。收刈下来的种子,还有单独的晒场晒打和专门的种子仓库保管。自从有了种子队以后,群众称赞说:“过去禾熟三代同堂(意思是种子杂,成熟不一),现在禾熟一级齐!”
推广的经验
在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他们还有两个经验:一个是小量培育与大田繁殖相结合,小区比较与大面积表证相结合。根据他们多年的体会,一个品种在小面积种植和大面积种植的生长情况常常有所差别,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环境下生长情况也往往有所不同,因此只有采用这两个方法反复比较对照,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再一个经验是专人研究与群众评选相结合。收刈前,组织干部、老农、群众到田里观看,共同研究、讨论、对比、鉴定,共同决定采用什么种,推广多少。这样,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容易一致,推广工作也容易获得群众支持。现在,周郡大队的种子工作已经成为新会县的一面旗帜,全县的公社曾在这里召开了种子工作现场会议,推广他们的经验。(附图片)
太行山下变江南。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田庄大队,把四百余亩盐碱地改造成水田,种上的水稻生长良好。社员们正在田间除草。 王世龙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增种胶州大白菜
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的“胶州大白菜”,今秋计划种植二万三千七百多亩,比去年增加一倍多。
山东胶县大白菜以品质优良,味道鲜美,闻名全国。今年,为了生产更多的白菜,供应城乡人民需要,全县播种准备工作,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
现在,各公社的积肥专业队,都在采用积、挖、沤、造等办法,为蔬菜生产准备充足的肥料。
广东江门生产松香
广东省盛产松香的江门专区,抓紧夏季松香脂旺产季节,组织大批有经验的农民上山采刈松脂。到7月5日止,全区已生产松香一千零八十八吨。
江门专区的松香资源非常丰富,最近,中共江门地委要求各县抓紧夏季松香旺产的季节,加强对松香生产的领导。各县也迅速采取措施,扩大松香生产的队伍。
龙陵县发展紫胶生产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陵县大力发展紫胶生产,5月份以来已放养紫胶虫(包括寄生紫胶虫的胶枝在内)十九万多斤,比去年多放了一点三倍。
据最近检查,今年的放养质量普遍比往年好。
紫胶也称虫胶,是寄生在大青树、木豆树等树枝上的紫胶虫所分泌出来的胶体。


第3版()
专栏:

充实主攻战线 及时抢收抢种
浏阳采取五项办法解决“双抢”期劳力不足的困难
本报讯 湖南省浏阳县各人民公社普遍制订了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的劳动规划。通过合理安排劳力,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合理安排农活,组织力量支援等办法,解决了今年“双抢”时期劳力不足的困难。
浏阳县今年插的六十五万亩早稻,预计将比去年大大增产,因此,收、打、运、晒、藏等工夫显著增加。这个县栽插晚稻也比去年增加。为了使早稻颗粒归仓,及时播种晚稻和其他晚秋作物,全县准备在十天到十二天内全面完成“双抢”任务。这样一来,农活比任何时候都集中,劳力十分紧张。据全县十七个公社统计,“双抢”期间共需要六百五十万个劳动日,但按原农业出工人数计算,只能做劳动日四百二十六万个,还差二百二十四万个劳动日。各级党组织根据这些情况,向群众交代了今年“双抢”任务,总结了去年及时收好播好获得丰收的典型事例和经验,使大家懂得今年搞好“双抢”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群众,总结了去年劳力安排和使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一些办法来解决“双抢”劳力紧张问题。
首先,全县各公社、大队根据现有农业劳动力的强弱情况,技术特长,和“双抢”期间不同的农活,全面合理安排劳力,加强“双抢”主攻战线。把身强力壮的男女劳力组成了“五组一部”(打禾、晒谷、插秧、畜牧和经济作物培植、杂工等五组和一个后勤部)的专业组织。安排老年人看牛,带小孩,送茶水,到禾场赶鸡鸭。身体较弱的妇女煮茶饭,洗衣服,锄菜土,砍柴火。充分发挥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把可以暂时停下来的工业、副业停下来,不能停的要适当紧缩,挤出一部分劳力投入“双抢”。全县目前已抽出四万二千多人参加“双抢”,可以解决四十二万多个劳动日的赤字。
第三,从去年使用过的效果较好的先进工具中挑选了若干种,在“双抢”期间推广。例如一个妇女可掌握的六十五型快速割禾器,准备推广一万二千部;快速割禾器准备推广五千二百部。在运输上,全县准备普遍使用车子和船运。现在已经修理、制造了四万五千多张土车和八十六只小船,新修和改修了一千二百多条田间大道,共长三千二百多华里。此外,各公社准备充分利用本地的水力、畜力、电力。这样全县可以节省七十四万五千多个劳动日。
第四,根据各项农活的不同情况,设法错开,全面照顾。他们在“双抢”以前,对中稻、杂粮、经济作物,提早进行了两次中耕、锄草、追肥;原来计划全县插的十二万三千多亩秋红薯、秋玉米、秋荞等杂粮,准备推到“双抢”后再插。在抢收的劳力安排上,也根据稻子的成熟程度,采取“三先三后”的办法:先收倒伏了的、成熟早的田,后收一般田;先收屋前屋后的,后收边远地区的田;先收成熟较早的“红脚早”,后收成熟较迟的“南特号”,把农活有计划的错开。
第五,组织各方面力量支援“双抢”。一是组织机关干部、工矿企业职工、集镇居民支援“双抢”。现在全县已经组织了一百零五个支援大队,有十万二千多人,从本月7日起已先后出发。一是公社与公社,大队与大队之间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互相支援。全县有九个公社五十五个大队是中稻、一季晚稻、旱土多的山区社和队,劳力在“双抢”期间并不特别紧张,于是组织他们支援外社外队。通过以上两个办法,全县可以做八十多万个劳动日。
为了保证“双抢”任务的胜利完成,全县还开展了以“比进度,比工日,比质量”等为中心的流动红旗竞赛。全县划了四个竞赛区,十七个公社三百三十一个大队都做了流动红旗,社、队、个人之间都找了竞赛对象,订了竞赛条件。最近全县逐级下放了一万多名干部到作业组领导这项工作。(黄叶)


第3版()
专栏:

快收细收 重打打净
广东早稻收割进入大忙
据新华社广州讯 战胜了洪水威胁的广东省,已经进入早稻收割大忙阶段。全省投入夏收的劳动力已达三、四百万人,到9日已收早稻一千万亩以上。季节最早的海南岛已经收了七成多,汕头专区和珠江三角洲的佛山专区已收割过半,湛江、江门两专区也收了30%以上,季节最迟的粤北韶关专区也开始全面丰收。
广东省全年早稻栽种面积约二千八百万亩,水利、肥料条件比去年好,深翻、密植大部分合理,插秧适合季节要求,因此,在洪水侵袭以前,各地早稻都长得比去年好。洪水的侵袭,全省共有六百二十万亩稻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淹浸(其中受洪水淹的四百八十万亩,余为内涝渍水浸的),其中失收八成以上以至全部失收的有二百多万亩,还有部分稻禾因连续遭到暴雨袭击而倒伏出芽或掉粒。但是,根据已经收打的部分早稻看,没有受淹的早稻,亩产量一般仍然比去年略高。收打较快的地区已经陆续传出不少大面积丰产捷报。
广东6月中旬持续大雨,洪峰过后,各地立即集中劳动力,大规模突击抢收。收获季节较早的潮汕平原各县集中了80%的劳动力投入抢收,半个月左右便基本上收刈完毕。佛山专区抗洪大军下堤后,投入排涝抢收的劳力由三十五万迅速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万,收割进度由每日五万多亩激增到十五万多亩。渍水比较严重的珠江三角洲中山、番顺、南海等县,许多公社社员一面排除渍水,一面突击抢割。部分稻田渍水过深,社员们驾驶着大批小艇,将稻子一把从水里涝割起来。现在,这三个县的早稻也已经收刈了60%以上。
因为有相当部分早稻受风雨而倒伏、丢粒和容易出芽,因此各地十分强调既要快收又要细收。全省各公社在抢收中一般都做到了轻割轻放、重打打净、谷桶加围,并且组织儿童拾谷队拾谷。


第3版()
专栏:

海里的庄稼
本报记者 张向波
夏至,绵亘百里的旅大海岸弥漫着浓烈的咸味。素称“海里庄稼”的海带,开始收获了。
旅大市地处辽东半岛的尖端,气候凉爽,海水澄澈,是我国养殖海带的好地方。晴天站在高处,极目海洋,只见蜿蜒的浮筏,随着细浪动荡,像埂垄整齐的稻田。埂垄间,有千百叶小船穿来游去。船上的男女工人,把在浮筏下边的海带,吃力地拖上来,送到岸边。于是漫长的沙滩上便出现了一个个海带的小山。在通向市内的道路上,运海带加工器材的汽车,带着团团烟尘,往返急驰……
从无到多
海带大面积丰产的消息连连从海边传来。前来参观的烟台市水产工作者,向旅大同行表示祝贺。当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丰收的时候,老工人高渭成有趣地向我们介绍了旅大养殖海带的历史:从前,旅大并没有养殖过海带。1927年,可能是外国商船船底附着海带幼芽,落在旅大海里。这样海带便繁殖起来了。不久,人们看出海带种子十分活跃,有喜欢附着生长的特性,便向浅滩投入石块,让它附着生长。但这种自然养殖方法,人工不易控制,因此,直到1950年年产量还只是几百吨。1955年,人们偶然发现海中飘浮的一块木板上,挂着一簇茂盛的海带。飘浮着的海带为什么生长特别茂盛?许多人想着这个问题。后来才认识到这样能使它得到充足的阳光。从此,旅大市便开始用竹筒和胶袋造筏子,人工养殖海带。这个试验是成功了。到1958年旅大便养殖了七千二百筏,收割了海带两万三千吨,这个数字超过了过去三十年收获量的总和。
海带虽然生产了这么多,但仍供不应求。今年中共旅大市委调集了巨大力量,养殖了四万五千多筏,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多。最近已收割海带五万多吨,可是海上的筏子仍然望不到边际。
超过全国纪录
旅大在争取海带大丰收当中,涌现了无数出色的养殖能手,小平岛养殖场的“六姊妹火箭班”就是其中的一个。“火箭班”的班长叫张金枝,今年二十一岁;最小的叫刘淑环,今年十七岁。去年她们听说劳动模范曹永发小组每亩(一千平方米)出产十七点六吨海带(鲜品),轰动了全国水产界,便商量今年赶上他们。
海带是喜寒的植物,1月份就得把三寸来长的苗子夹在棕绳里,挂上浮筏,放下海去,让它生长。当时在海上作业,北风飒飒,手伸在水里那寒冷是难说的。但是,火箭班怕耽误时间,坚持干活,直到满天星斗,还摇着小船,用手电照亮,突击夹苗。以后她们时时驾着小船在海上转游,看到有海带黄稍了,就从场里领来数百个带砂眼的陶罐,装满化肥,吊在浮筏下边,用罐内渗出的肥水滋养海带。
6月21日,六姊妹心里充满了欢乐。她们的海带要收割了。旅大市副市长李东潮带着一些干部,驾着小船前来验收。一簇簇像飘带般的海带,在碧蓝的海水中荡漾,大的竟有一丈多长。一绳海带少的十五斤,多的二十斤。六姊妹负责的一亩六分海面上,共挂了六千绳,一一过秤,总产量是八十九点六六五吨,平均亩产五十五吨多,超过了去年的全国纪录两倍。
历经几多风险
养殖工人们为了海带大丰收,和自然灾害作了多次胜利的搏斗。高产纪录的创造者曹永发小组,十六个人把八十三筏海带侍弄得壮壮实实,满有信心地培植着一批“海带王”。
大海无常,4月19日白天,海风温柔,海鸥在水波上翩翩飞舞。那知深夜刮起了九级风暴,曹永发从睡梦中惊醒,奔到门口向外一探头,头发被吹得飕飕直响。筏子怎么样?同屋七人望着组长。曹永发急促地喊了一声“护筏!”便带领大伙跳上小船,踏着暴怒的浪头,赶到养殖场。一看,筏子被吹得歪歪扭扭,挤在一块,大量海带不知去向。天刚亮,曹永发就带领伙伴抢救。大家把筏子照原样打牢,潜水员跳到十米深的海底,将脱筏的海带重新挂好,战苦五昼夜,终于完成了抢救任务。从此,他们提高了警惕,往往深夜驾船巡视,为海带“打更”。水温渐高,工人们把海带降到水层下边“避暑”;时间长了,怕它不见阳光发烂,又赶忙提上来个“日光浴”。这样,不到两月,海带又茁壮生长起来,八十三筏占了近三十亩海面,每亩收获量达到了二十吨左右,在大面积上超过了去年自己创造的全国最高纪录。更喜人的是“海带王”诞生了,有几根足有六米长,五十厘米宽,黑黝黝的,一个人拿不起来。人们说,它有资格进展览馆了!
赶潮流 忙加工
海带很娇,水温高过十五度便会腐烂;雨点打过,也会留下一个个白点。所以天一暖,必须突击收割,突击加工。现在旅大市许多工厂、机关、部队都抽调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水产工人赶收、赶运、赶加工。最近这里是晚上上潮,为了赶潮流,好向岸上运海带,每当月色蒙胧的时候,百里海沿,万船齐发,热闹非常。陆地上更是紧张,有的抬筐猛跑,有的推车紧追,把船上卸下的海带运到腌池里,撒上盐,以免腐烂。这样每天都能收割和加工一二千吨海带。在晴朗的日子,妇女们便把海带一棵棵摆在烫人的沙滩上晒干,以便打包装车,运往外地,供应市场。而海带根则被割下来,送到加工厂里,制造碘等多种化工产品。(附图片)
舟山县虾峙公社利用海港养殖大面积海带获得成功。全社现已收获海带一百多万斤。这是社员们正在加工海带。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3版()
专栏:

沿海七省收割海带
养殖水面扩大产量增加七倍
本报讯 沿海八万多亩养殖水面,正在紧张收割海带。大面积高产陆续出现。山东蓬莱县大李公社养殖的一百二十四亩水面,平均亩产海带二千一百二十五斤(晒干的,下同);荣城县有二千五百五十亩水面,平均亩产一千八百三十斤。福建连江县黄岐公社第七大队有一百多亩,平均亩产一千六百六十七斤。旅大市预计产量将较去年增加五倍多。全国总产量将比去年增加七倍多。
沿海养殖海带水面,1958年共八千八百亩,今年扩大到八万多亩。沿海七省为开展大面积海带养殖,去秋共同在旅大地区组织了海带育苗大协作,经过半年苦战,成功地培育了幼苗三十八亿多株。今年春季海带分苗的时候,沿海许多人民公社抓住了分苗“任务重,时间短”的特点,实行书记挂帅,干部参加生产,组织群众猛攻分苗关,开展“满勤、高产、高质”红旗竞赛。一般地区由开始分苗平均每人几百株,提高到五千到七千株。接着进入以苗全、苗壮为中心的海上养育工作。各地较普遍地制定了分片包干专人负责的管理办法,按时补苗,降低晚苗率;及时调整水层,使海带苗合理受光;清除杂藻,防止敌害。特别是北方辽宁、山东海水含氮量低,化肥不足,便适时施用人粪尿、土化肥,促进了海带生长,保证了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良种矮脚南特的诞生
陈俊湘
在夏收的日子里,矮脚南特良种的声誉,像春雷一样地轰动全汕头专区。人们奔走相告,传播矮脚南特丰收的喜讯。但谁能知道它在三年以前,只不过是在辽阔稻海里二株不大容易发现的稻禾!
这是什么“怪种”?
那是1956年5月的事情。一天下午,现任潮阳县金玉公社东仓大队支部书记的洪春利到寨后巡田。在一块种植南特种的田塍边,看见二株粗壮低矮的稻禾,只长叶,不长谷。他以为是不会抽穗的“变种禾”,觉得很奇怪,便蹲下去看个明白。这一下可使他又惊又喜,原来谷穗沉甸甸像镰刀般挤满叶下,谷粒饱满,共有十八穗,一千多粒。这是什么“怪种”呢?这事一直在他脑子里打转。晚饭后,好奇的洪春利还是苦苦地猜度着。猛然他回想起几个月前在广州农业展览会看到的各种优良品种培育经过的模型和图片,受到极大的启发。他想:这不是值得研究的品种吗?便又跑到田头,在二株稻禾旁边插上竹片作为记号,决心摸索“怪种”的底细。
有一天,大雨下了一整夜,天麻麻亮洪春利就找技术员洪群英一起去田头,看见大片的南特稻倒伏下去,唯有这二株“怪种”却屹立田间,稻谷一粒不丢。这是什么缘故?他们在田头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它的茎秆比别的品种低一尺多,又抽“暗穗”。他像解答出难题似的狂喜地说:“就是这些特点才使它不会倒伏。”这时,洪群英也拔起其中一株,看见稻根又多又长,便补充说道:“根部发达也是一个原因哩!”
这场暴风雨的考验,证明这二株“怪种”是与众不同的优良品种。于是,他们决定加以培育。
第一次培育
稻禾拔回家后,洪春利把谷穗用白纸包扎起来,交给当技术员的共青团员洪群英,严肃地对他说:“党支部决定把培育这一新品种的任务交给你,希望你把它培育成功!”洪群英接受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便考虑着如何进行培育试验,缩短推广的时间。他决定采用晚造翻秋倒播的办法,在菜园地划出一块作为秧地,把一千多粒种籽播下。他像看护自己的婴孩一样,看护着秧苗的生长。为了防止鸟儿啄食,他特地在秧地搭了一个棚,用香焦丝遍成丝网盖着,使鸟儿不能飞入。每天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贯注在这块仅有几尺宽的秧地里。洪春利也像洪群英一样,十分关心秧苗的生长情况,他一有空就要往秧地看看。有一天,他发现一小撮秧田的叶子发黄,判断是中午浇水,烫伤秧根,因此便倡议早晨除草,傍晚浇水,这样使秧苗正常生长。二十多天后,秧苗长的粗壮,大部分是“三脚”秧。洪群英把它移植到寨后洋上的田头,加强管理。立冬过后,千粒种籽共收十五万五千多粒谷,共产八斤二两。攻破难关 取得胜利  1956年冬天,洪春利参加县委召开的扩大干部会议,会上党委号召大搞高产运动,争取农业生产大丰收。洪春利决心要用他新培育的矮脚南特种搞一块千斤亩的试验田。回乡后,他找洪群英商量,决定二人合作,由洪群英主管。他们把得到收成的八斤多种籽全部播下,春耕时插了六分多的田。  插秧后不久,洪群英发现矮脚南特的禾苗生长得比其他品种都弱。有一天,他正在田头观察研究解决的办法时,田东村老农铁佛走过来看见了,指着禾苗讥讽地说:“群英!这是千斤亩的试验田吗?将来连稻草称上准超额啦!”洪群英起初也曾因禾苗长不好,和受到流言蜚语的打击而灰心泄气,但在党支部的鼓舞支持下,很快又安定下来继续埋头研究。他拔了一撮矮脚的南特禾苗和别的品种的禾苗进行对比,发现矮脚南特的稻根比其他品种多二十多条,断定必需大量施肥,于是立即向社委会领了五千多斤颗粒肥,十多斤肥田粉一次施下。过了十多天,禾茎迸发壮大,每条禾分出七、八条幼苗,他非常高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样一段话:“矮脚南特根系发达,适宜种植土层深厚的地方;基肥要足,施肥要多,这是第一个特性。”抽穗期间,有部分稻禾骤然发生叶枯病,他急坏了,自己到田头观察,仍查不出原因,便约同生产队的老农洪绵芝到田头会诊。洪绵芝拨开浓密的禾叶,摸摸田土比别的田热辣得多,他断定是因为稻秆低矮,叶面宽大,地上热气不易散发,伤害叶绿素,所以染上病害,他主张改晒田为浅灌。果然,在采用新方法之后,稻禾生长正常,抽穗壮健,解除病害。因此,他又在笔记本上写着:“矮脚南特与其他品种相反,在幼穗形成期至抽穗期间需要灌水,才不容易传染病害。”
三个多月的培育过程,洪群英已摸索到矮脚南特品种的特性。早稻收割的时候,这块六分多的田共打干谷五百三十斤,平均亩产八百一十六斤。过去怀疑矮脚南特不是优良品种的社员,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信服了。
丰收声誉震四方
夏收后,洪群英培育矮脚南特获得高产的消息传开,前来换种的农民络绎不绝。但是只有五百多斤种籽,怎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呢?他向人们表示说,我们保证再干一、二年,把良种推广出来。
二年多来,洪群英在党的领导下,兢兢业业地履行这个崇高的责任。1958年早造全队推广了五十一亩矮脚南特号良种。同年,他联合洪春利、洪耀坤又搞了二亩七分地的试验田,由于逐步掌握了良种的特性,和不断改革耕作技术,创造了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四十五斤的高产纪录。全队五十多亩矮脚南特试验田,也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五十六斤。
今年早造,各地频传矮脚南特丰收喜讯。金玉公社还出现了六十多亩亩产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洪群英亲自培育的一亩二分七厘田平均亩产一千二百二十一斤。全省各地成千的农业专家、干部、农业模范、农民代表,不断前来参观;在汕头专区访问的四川省的代表闻讯后也赶来参观,并带去三十多斤种籽,他们说:让它在四川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丰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