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废物不“废”
徐达
废物之所以“废”,常常不是由于它本身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而是由于人们不把它放在眼里,对它不加以利用。
一张过时的旧报纸,可能在某些方面失去了作用,但用来包东西、糊墙壁、做纸盒子等还有不少用途;即使是已经破烂,如果交给造纸厂,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造纸原料。有些人把旧报纸叫做“废报纸”,可见这个“废”字,只不过是就其某一种用途而言,并不是真的完全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
即使就物品的某一种使用价值而言,人们衡量其“废”与“不废”的标准也往往颇有悬殊。有些人起草一个文件时,写上三行两行,只因为一个字写错了就把整张纸一揉往废纸篓里一丢,在他看来这张纸已经“废”了。而这种情况如果遇在一个爱惜国家资财的人手里,他就不至于这样任意丢掉。他或者是涂掉那个错字继续写下去,或者把空白的纸裁下来留作别的用途,或者甚至写完了这一面还要翻过来再写那一面,总要想办法尽力加以利用,而不是轻易把“废”字加上去,把本来还有用的东西浪费掉。一双破鞋,有人把它甩到垃圾堆里,有人把它补一补又穿上,有人把它拾起来交给废品收购站作工业原料,可见一件物品“废”与“不废”,往往不是由于其本身失去了使用价值,而是人们对它所持的看法把它决定了。有不少本来还可以延长时间使用或者从其它方面加以利用的物品就这样被人浪费掉了。
也许有人以为废物虽可利用,但其价值究竟不大,事实并不如此,6月8日人民日报上有一则题为“大量废物变活宝”的消息,可作一个例证。沈阳市废品收购部门自3月20日至5月底收回的废物价值六百六十万元,仅4月份一个月他们即供给造纸厂废纸八百九十吨,供给某橡胶厂废橡胶一百八十多吨。供给工业部门钢、铁、铅、锡等金属原料一千零二十多吨。一个城市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这样大的效果,如果全国如此,长期如此,其结果将会怎样惊人呢?这还只是就经济方面来说,如果从提倡勤俭风尚,养成节约习惯,培养新的社会道德来说,其意义就更不是几个数字所能说明了。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杨旻
冰到了夏天,就要消形匿迹,先化为水,再变为汽,狼狈而逃了。可是也正亏了冰的勇于毁灭自己,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这是因为:冰在融化的时候,会把周围物体中的热,大量地带走。
冰为人们服务,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诗经”“豳风”上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所谓“凌阴”,也就是“冰室”。据“周礼”一书记载,周朝时候甚至还有专门管理冰室的机构,负责管理的人叫做“凌人”。
秦汉以后,冰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魏曹植“大暑赋”说:“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则明显地表示出这时已应用冰来调节室内的气温。唐代的长安,人们还普遍地用天然冰来制造“冰雪凉水”讲究一点的则在冰雪中加沙糖,绿豆……
冰的用途逐渐扩大,天然冰便显得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打算用人工的方法来制造。
相传古埃及人已知道造冰,他们将清水盛于浅盘中,放在露天下,如果遇到天气干燥多风,盘中水分迅速蒸发,就可以吸去大量的热,而在剩余的水上面,往往能出现薄薄的一层冰。古希腊人更进一步把水贮在大瓶中,放在通风的高处,并日夜不停地在瓶外洒水,这样,水分蒸发吸热的作用更强,所以形成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这些虽可以算是较早的人造冰,但产量太少。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人造冰,还是我国最早制造出来的。很久以前我国有一种“冰鲜船”,这种船所带的冰,有一些便是人造冰。元朝初,意大利人马哥孛罗来中国,便把我国制冰的方法传到了欧洲。
十九世纪,利用氨气、二氧化硫等在蒸发时吸收大量热量的吸收冷冻机,压缩冷冻机相继发明,人造冰的制造,便开始有迅速的发展。
用冰来冷冻食物,到现在还是冰的一种最主要的用途。现在有冰淇淋,冰棍之类的冷食,似乎用不着再吃纯粹的冰了。可是在高温车间工作以及起重、装卸等方面的工人,依然要结合着吃冰,才能很好地消渴解暑。
用冰来降低室内的温度,在古代只能算是贵族阶级的奢侈,但是到了今天,却真正成为人们生产劳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钢铁厂的化验室,制药厂进行针剂封口的车间,……都需要用到它。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为了防止工人中暑。
冰是冻结的水,可是它却巧妙地被人们利用,制成了房屋和仓库。1740年,当时的彼得堡就建成了一所冰屋。1939年前后,莫斯科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冰盖的仓库。我国解放后,这样的冰仓库在哈尔滨市也试制成功了。这种仓库是苏联科学家克雷洛夫首先发明的。
人们曾多次发现:有时鱼儿已冻成僵冻,但解冻后往往又会变得活生生的。这就使人联想起用人工制造冬眠的方法。现在,这方法在医学上早已成功地应用过了。在进行人工冬眠的时候,冰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和缓血液循环,使出血减少。至于利用冰来帮助高烧的病人退热,和用冰来保存血清、痘苗和一些容易燃烧的药品,更是普遍。
在玻璃、染料、合成橡胶、人造丝等等许多工业上,也都有必需应用冰的地方。


第8版()
专栏:

登山日记
王凤桐 杨克现
队部会议
6月27日。
大队一下山,队部立即召开了会议。在队部的“蒙古包”里,队长许竞、指导员王凤桐、副队长袁扬(女)、石竞和阎栋梁等队部领导同志都围坐在毡子上。起初是汇报第二次行军锻炼中,队员高山适应情况和体力消耗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登山高山适应情况比起三年前中、苏混合登山队攀登慕士塔格山来,比起他们经历过的历次登山活动来,都大有提高。连女队员的高山反应,也要比三年前攀登慕士塔格山时许多男队员良好得多。四十多个男、女登山队员没有一个垮下来的。高山上普遍的反应只是轻微的头痛。这自然是由于近年来队员的艰苦锻炼,而特别是由于这次大本营的高度比三年前提高了近五百米,也从一开始就使队员们锻炼出了更好的高山适应性。
登山队队长许竞综合了上述的情况,他说:“我们每经过一次锻炼,就会取得更好的高山适应性。现在队员的适应性非常好,而体力却相对地降低。我们原来的计划是再进行第三次行军锻炼,到第四次进军时才夺取主峰。这之间,虽然队员们的高山适应性提高了,但体力却又降低了。这是一个矛盾。”
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原来若有所思地半躺着,忽的一下坐了起来,他高兴地说:“我们是否可以取消第三次行军锻炼,下一次就攀登主峰?”经他这一提,谈论的主题一下子就转变到了要不要第三次行军的问题上了。毡房中你一言我一语,立刻热闹起来。
如果取消第三次行军,那么下一次的行军就比六千二百米还要高出一千三百四十六米。队员的高山适应性如何?登山队队长许竞举出了攀登贡嘎山主峰的例子,最后一次行军锻炼的高度距主峰有一千三百九十多米,这次也只剩下一千三百四十六米,是完全可以安全到达山顶的。
就这样,越讨论越深刻。最后,大家又分析了这一次攀登主峰的有利条件和困难因素。决定把这一重要问题明天交全体登山队员讨论。
新的决定
6月28日。
上午十时,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向全体队员提出了不经过第三次行军锻炼,下一次就突击主峰的建议。他说,经过前两次行军,队员们已经获得了良好的高山适应性,以及在缺氧和骤烈变化的气温下活动的能力。经过前两次行军,高山营地上已储备了足以应付遇到恶劣气候时所需要的食品,再加上登山队有着良好的御寒装备。这些本来计划要在第三次行军锻炼时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因此,可以不必经过第三次行军锻炼,下一次就直接攀登主峰。讲到这里,全体队员立刻活跃起来,因为,这几乎是第二次行军以后队员们一致的意见。
史占春同志列举了世界各国的登山经验,特别是我国年轻的登山历史中的具体经验,来说明这个建议是一个积极的建议。他并提出了这次攀登主峰的一些保证。这些保证是:队员有为祖国争光的高度士气;有喀什及时的气象预报;队员坚强的实力;优良的高山装备和充足的食品;有熟悉地形的老队员;队员负重不重,平均每人只有十五公斤;以及有可能发生气候变化、队员生病和其他不能预料的各种事故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保证,是全体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的高度责任感和对于胜利具有的坚毅的信心。
下午,全体队员分组讨论了这个新的建议,大家没有一个不同意的。人们的心,早已飞到即将被征服的慕士塔格山顶上去了。
(三续)


第8版()
专栏:

甘兰世家
朱米
甘兰(俗称洋白菜)和她的众姊妹们组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家族。
几千年前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们,从陡峭的海岸上得到了根粗身长叶子小的野生甘兰,并迫使它定居在润湿肥沃的近水地带。
野生甘兰愉快地生长繁殖着。
不同地区、不同的主人对野生甘兰发生了不同的兴趣,大家都选用符合自己爱好的植株来留种,把自己不喜欢的砍去。这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与许多野生植物的驯化过程一样,野生甘兰变成了栽培甘兰。并充分地体现了主人的殷勤愿望:有的花部发育得特别肥大鲜嫩而成为珍贵的蔬菜——花椰菜;有的在植株上结了累累的小叶球,人们叫它抱子甘兰;有的成为牲口爱吃的皱叶甘兰;有的茎部膨大成球,人们叫它球茎甘兰;此外有可供观赏的羽衣甘兰;有以嫩叶及花苔为食的芥兰……。
在西欧一般把甘兰(球茎甘兰)称做“卡拜基”。这个词是从拉丁文——头颅这个词演化而来。这大概是由于甘兰的叶球很像人的脑袋吧!甘兰在我国也有不少美称:在大白菜的故乡——华北一带多称之为“洋白菜”;在中部许多地方称之为“莲花白”;在盛产椰子的南方大家又管它叫“椰菜”,这自然是因为甘兰叶球好似椰球;只有在青海有人称它为“大头菜”,这倒与西欧名词的来义相近。
甘兰的叶球可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混合芽,这个芽内有92%以上是水分。曾有人计算过,每收获一斤甘兰,土壤就要付出一百斤水。这个数字可不小!其实甘兰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节省水。例如:它把叶球包得紧紧地尽量减少水分蒸发,即使开张的外叶上也撒上一层保水的蜡粉。
甘兰作为食用已是很久的事了。现在已经知道古代埃及人在饭后把煮熟的甘兰当甜点心吃。古代数学家格莱茨·毕法戈尔曾有趣地说过,甘兰是一种好蔬菜,它能使人们经常精神饱满,心境宁静愉快。
在近代,甘兰也是由于营养丰富而被人注意的。尤其含维生素丙很多。在1907年就有两位医生发现甘兰及其它蔬菜可治疗天竺鼠的坏血病,这事成为以后发现维生素丙的线索之一。可惜甘兰的维生素丙多在外叶中,但并不因此贬低甘兰的身价。由于甘兰含有多种养分,风味独特、适应性强、产量高、管理方便及耐贮运,以及还可晒干、盐渍、酸渍等等,使它成为菜园中和大型蔬菜基地中的主要角色。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游园晚会
秦犁
上星期日的晚上,我们一家大小都到中山公园去游园,男孩子兴冲冲的跑去看惊险的杂技表演,女孩子欢喜看唱歌跳舞,我自己听了一出好京戏,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入夏以来,北京市艺术企业公司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等单位在周末举办的这种游园晚会,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给了紧张工作一周的劳动者们有益的文化休息。这种游园晚会丰富多样,有的是北京的专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文工团体演出精彩节目,有的是各地来京的戏曲团体比较集中地演出多彩的地方戏,有的放映一批优秀的影片,还有水上音乐会、画展、放焰火等等,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尽情地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夜晚。
依我看,夏季游园晚会是一个好做法。不仅是北京,就是中、小城市或是农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举办各种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游园或是晚会活动,内容可以更广泛一些,例如组织一场球赛或是棋类比赛;要是农村,在打谷场上,请村里能拉会唱的人吹吹打打,或是说一段书、讲讲故事,组织少先队员们表演一些节目,也都会受人欢迎的。总之,只要搞文化娱乐活动的人开动脑筋,走群众路线,就会搞得人人满意的。


第8版()
专栏:

一度电的功用
一度电(仟瓦时)能作多少事呢?它可以:
炼二点五公斤生铁;
炼一点五公斤钢;
炼二点五公斤电解铜;
延压五十公斤钢材;
采掘三十——五十公斤煤块;
开采三十公斤石油;
榨十公斤油;
磨一袋面粉;
烘焙八十八公斤面包;
织四分之一匹白布;
染二匹布;
孵育三十只鸡雏;
放映一场电影;……


第8版()
专栏:

儿歌选小蜻蜓,小蜻蜓,飞来飞去不消停,小朋友们别捉它,它帮咱们捉蚊蝇。
(子良)
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宝宝爱它像爱糖,日夜浇水三四趟,天天盼望快快长。小白杨,小白杨,宝宝积肥不会忘;明年夏天树下坐,唱着山歌乘风凉。
(江苏)要做灭蚊小英雄细纱布,白绒绒,哥哥剪,妹妹缝,做成网兜像灯笼,随时随地拿手中,要做灭蚊小英雄。
(蚌埠)
不倒翁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大把,样子像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一歪,要你睡下去,你又站起来。
看外婆豌豆花,角对角,打打扮扮看外婆,走一弯,又一弯,不见舅家在那边,新洋房,一大片,外婆搬进居民点。
(李孑夬)
萤火虫萤火虫,你快落,落在地上我来捉;把你带到我家去,看看我们的好生活:我家装了新电灯,保管比你亮得多。
(刘屏藩)


第8版()
专栏:

童年速写
林婉崔跳橡皮筋编葵扇辫儿散了小伙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