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大烟筒管理区党支部坚持党课教育
讲课联系实际 方式灵活机动
党员提高了阶级觉悟增长了党的基础知识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人民公社大烟筒管理区支部,在坚持党课教育中,密切注意联系实际;在教育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党员觉悟,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这个支部共有党员二十名,经过去冬今春整党以后,党员觉悟有了提高,一般都能按时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但有些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知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还不够清楚,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了解很少,个别党员在群众中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支部的战斗力不能更进一步地发挥。针对以上情况,支委会专门作了研究,一致认为只有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党员觉悟,使支部起到核心堡垒作用。而坚持党课教育正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支委会最后决定:要坚持党课教育,并具体地讨论了党课教育的方法、计划、制度。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这个支部初步获得了一些较有成效的经验。
在讲课时,他们很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如讲“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任务”时,就联系本支部党员满足现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思想进行讲授。在讲“党的农村支部在公社中的基本任务”时,就联系到管理区1959年规划,和怎样实现这个规划,党员如何领导群众实现1959年规划。在讲怎样做一个好党员时,注意运用好党员的事迹教育全体党员。支部总结了党员王永贵大公无私,爱社如家,克己为群,带头劳动的先进事迹,并说明了王永贵有较高的共产主义觉悟,是全体党员的榜样。全体党员都用王永贵的事迹对照检查自己。这样联系实际讲课,既使党员易于接受,又能解决党员思想和工作上的问题,收效很大。原来有自满思想的党员孙教才说:我们队的生产比别队搞得好点,过去我总认为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我们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今后我一定加劲干。原来工作不够主动的党员王俊生,现在天天起早带晚,主动找活做。
在讲课中,除注意联系实际外,还注意通俗易懂。大多数党员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不高,要使党员明白课文道理,最好用农民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对一些名词一般的不讲,即或讲也作通俗的解释,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都作通俗的解释。这样听起来,也不感到文里文气。为了做到通俗易懂,还可以打通俗比方,而且比方打的有声有色,有说服力,因此更帮助了党员领会课题。
当然,所谓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并不是离开课本专门去讲一大堆实际问题,而是在弄通课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再去联系实际。另外,对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也结合进行专题教育,使党的各时期的方针政策能及时贯彻到群众中去,把它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如春耕时讲春耕要求,夏锄时讲夏锄要求。把上级的指示精神,都及时传达到党员群众中去。
过去这个支部党课制度不能经常坚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讲课形式死板,定那一天讲,耽误了就不讲了,要讲课必须集中一堂。这和农村一年四季多忙的特点不相适应。这次采取了“农闲集中讲,农忙分散讲,闲忙不间断,制度经常化”的办法。
这个办法机动灵活,农闲时就集中起来上党课,农忙时就分散讲,田间、生产队都是课堂,只要有点时间就可以讲,每队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六、七人,在田头休息时,边休息边听课。时间可长可短。分散讲课的教员,往往都是分工领导生产的支部委员,他们既包领导生产,也包讲课。由于他们对生产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讲得更加切合实际,党员领会得也深。
这个支部采取以上办法,坚持党课教育,大大提高了党员觉悟,在党内形成一个人人带头、个个争先的局面。党员在生产劳动中生龙活虎,干劲极大,使支部真正成了管理区的战斗堡垒。
(曹永海、郑国柱、经鸿飞)


第6版()
专栏:编后

坚持党课教育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吸收了大批新党员,这批新党员迫切需要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觉悟,掌握党的基本原则;许多入党较久的老党员,为适应新情况、出色地完成党所分配的任务,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坚持业余党课教育,是很必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大烟筒党支部坚持党课教育的事例,说明了党课教育的重大作用。
大烟筒党支部坚持党课教育的特点是联系实际,灵活机动。这样,就使党课教育在当前生产紧、工作忙、业余时间少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
当然,在党课教育中,既要使党员系统地懂得党的基本知识,又要生动地联系实际、联系思想、联系中心工作,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党组织和教员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大烟筒党支部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我们希望引起各基层党组织的注意,更好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加以推广。


第6版()
专栏:

过去的奴隶今天当家作主
西藏各地在平叛过程中涌现大批积极分子
新华社拉萨30日电 西藏各地在平息叛乱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他们成为西藏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这些积极分子绝大多数是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最底层的家奴、手工业者和贫苦差民。他们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以后,又积极协助军管会工作组发放农贷、救济贫苦居民和带领农民开荒、修水渠、抢耕抢种,在各项工作中都起着带头作用。许多人由于工作积极,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并被选为平叛生产委员会的干部。
各地的积极分子都要求早日实行民主改革,并积极学习中央的政策和文化知识,为了满足积极分子们的这一要求,从5月份以来,拉萨、黑河、塔工、江孜等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都先后开办了短期训练班。仅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拉萨城区和郊区开办的积极分子训练班,就有十多所。
各地积极分子在训练班里学习了一个时期以后,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拉萨城东区的积极分子在学习中,清算了反动大农奴主的剥削账。他们指出,叛国头子索康·旺清格勒一年吸烟、喝酒、赌博、嫖妓女等的耗费,足够八十个农奴吃一辈子。叛国头子帕拉·土登为登经常大设宴席,用妓女等招待叛国头子先喀·居美多杰(夏苏)和柳霞·土登塔巴,一次就要花消藏银五千多两。积极分子们在清算这笔账时,愤恨地说:封建大农奴主像魔鬼一样地骑在西藏人民的头上,任意挥霍西藏人民的血汗,不改革这种吃人肉、喝人血的旧制度,劳动人民永远也翻不了身。在拉萨农村和塔工地区训练班学习的积极分子,大部分是当地平叛生产委员会的委员和组长。他们迫切地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并且经常向农民们宣传中央的政策。则不及、哈木、朗如等溪卡的积极分子,正在带领农民中耕锄草,加强田间管理,力争今年青稞、小麦丰收。在黑河,第一期积极分子训练班也已经结业,学员们正在把中央对牧区的政策带到各个部落里,并带领牧民们掀起了支援平叛和保护牲畜的热潮。参加江孜积极分子训练班学习的主要是贫苦青年,他们在学习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平叛政策和宗教政策以后,都积极参加了当地的群众工作。(附图片)
藏族妇女强芭,过去是个流浪儿;现在,已成了拉萨水力发电厂的电工。这是她在开动水轮机
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摄
藏族积极分子自动组织起来的运输队,把大批的食品、日用品,运到拉萨,供应人民需要 新华社记者 王纯德摄(传真照片)


第6版()
专栏:

党在小凉山扎下了万年根
小凉山彝族地区普遍建立党、团组织
据新华社昆明30日电 云南省小凉山地区已经普遍建立起党和团的基层组织,广大彝族人民欢呼:“党在小凉山扎下了万年根。”
小凉山位于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滇西北高原上,聚居着六万多彝族人民。这个地区曾长期保持着奴隶制度,奴隶们遭受极其残酷的压迫。1956年,在广大奴隶和穷苦百姓的迫切要求下,经过本民族上层人士的同意,小凉山地区以和平协商方式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广大贫苦群众摆脱了奴隶主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过去一无所有的奴隶们,在获得自由后的第一年,生活必需的口粮、农具直到碗筷和一针一线,都是政府无偿地供给的。去年,彝族人民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高潮,获得了粮食大丰收。经过这些实际斗争的锻炼和各级党组织的培养教育,目前,彝族人民中已有三百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近四百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小凉山地区十四个人民公社的五十多个生产大队中,已经有四十九个大队建立了党的支部,四十个大队建立了团的支部。
小凉山地区各级党委在建立和发展基层组织的过程中,都根据当地的特点,对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采取了各种培养教育的方法。各级党组织曾经分批选派积极分子到内地工厂参观访问,增加他们对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性知识,并且通过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性质和任务。各地组织群众用回忆对比等方式,学习当前党的政策,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党和共产主义的认识。有的地方还由本民族共产党员现身说法,对群众进行生动的党章教育。这样,在小凉山地区就很快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彝族人民群众的觉悟有了显著提高。他们普遍要求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要求共产党“世世代代都不要离开小凉山”,并且积极地向党推荐优秀的积极分子,有力地推动了小凉山地区的建党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以来,对小凉山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绝大多数党支部已经逐渐地能够领导一个生产大队的各项工作。为了扩大小春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地党支部曾组织群众,在党员带头下,来回爬过十多天的山路,人背马驮地从内地运了二十多万斤籽种,在小凉山第一次大规模地种上了小麦,因而今年小麦作物的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多。


第6版()
专栏:

怎样贯彻集体领导?
中共武昌车辆厂委员会写作小组
健全的集体领导,是坚强的统一领导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工厂党委对于进一步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作过一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我们坚持开好党委全体会议或者常委会议,废除了党、政、工、团碰头会。因为党、政、工、团碰头会,实际上是“一揽子”会,而且事无巨细,都要拿到会上讨论,因此,不论是由厂长主持的也好,或者由党委书记主持的也好,既然要决定许多问题,那就削弱了党委的集体领导。加以这种碰头会常常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草草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思想水平。
其次,我们把干部会和党委会议严格分开,并且少开党委扩大会议,多开党委全体会议。干部会议是可以召开的,问题在于不应该用它来代替党委会议作出决议。为了集思广益,召开少数的党委扩大会议,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如果经常扩大开会,出席人员过多,党委成员得不到充分发言的机会,就会削弱集体领导的责任感,因而也是不利的。
对于党委起草的文件,我们坚持采用党委开会讨论的办法,而不采用个别传阅、签署意见的方式。因为签署的意见不经过讨论比较,就不可能“灯火越拨越明,道理越讲越清”。何况有时签署的意见不同,无法做结论。如果由起草部门或者党委书记做出决定,那就破坏了党委的集体领导。
为了更好地集中集体智慧和集体经验,我们党委坚持了有领导地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办法。过去在党委会议上讨论问题时,往往是有关的同志做了中心发言,就大家讨论一番,然后由党委书记做总结发言,当作会议的决定。这样做,即便中心发言比较有准备,但是讨论起来,仍然漫无边际,最后的结论也就很难代表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势必变成倾盆大雨,生硬收场。近来,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尝试,在中心发言之后,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集中展开讨论,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作出概括的结论。很显然,这种结论,就不是党委书记一个人的设想,而是党委全体成员的集体创造了。
应该抓些什么?
讨论什么?
党委应该领导工厂的一切,但是并不等于什么都要抓,什么都要讨论。
过去我们工厂每个月的生产作业计划,差不多都要提交党委会议进行讨论。因为生产问题繁琐无比,于是党委每月的四次会议,就几乎全部花在日常生产的讨论中。近来的实践表明,像这一类的问题,完全可以由有关方面去讨论处理,以便让党委腾出手来,去研究和掌握更为重要的问题。
工厂党委主要应该抓什么,讨论什么呢?我们的体会是:着重抓形势、抓思想、抓方针,就会收到更大的效果。比如今年1月份,我们党委就曾经对工厂的生产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工厂当前正处在突破困难继续大胜利的转变关头,而个别干部有些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党委根据工厂生产方针和省、市委指示精神,提出采取千方百计、战胜困难、开源节流、武装自己的做法。经过这样的抓形势、抓思想、抓方针,就大大地增强了党委率领全厂职工奋勇前进的力量,使工厂党委的领导水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广大干部热烈欢迎这种做法,认为比讨论月度作业计划更有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讨论具体的生产问题;对于安排年度和季度的生产计划,对于处理重大的生产协作任务,对于确定重大的新产品试制等等,党委还是要认真研究的。
怎样形成决议?
我们工厂党委还严格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就是问题不成熟,不急于形成决议。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教训。当意见还不一致,党委打算勉强形成决议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或者有的同志在会上声明保留意见,或者会后“媳妇一面锣,私下说婆婆”。显然,这既不利于党的决议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党委集体领导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党委领导核心的团结。
为了能够顺利地形成决议,现在党委进行了一些比较认真的活动。
首先,我们在坚持经常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根据党委讨论的问题,有计划地学习上级的有关指示。例如,当我们研究改进工厂党委的机关报——“战斗报”的时候,我们就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对报纸工作的指示;当我们研究工厂技术革命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反复学习了省、市委的指示,研究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技术革命方针。由于我们学习了上级的文件,所以大大地启发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且从总的方面统一了看法,为正确地形成决议打下了思想基础。
其次,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最近两个月来,我们就曾经对本厂的“战斗报”和兄弟厂矿的报纸,进行过反复的分析和比较;对徒工的宿舍和食堂,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访问;对新旧年关的干部、群众思想动态,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摸底。这些调查研究不是委托一两个秘书去进行的,而是党委全体同志“杨家将,一齐上”,共同动手来完成的。这样一来,大家的观点和材料就大体趋于一致,决议也就容易顺利形成。
再次,党委还提倡党委成员之间交谈酝酿。我们遇有问题,一般都是由正副书记和厂长首先交谈,接着分头和其他党委成员交谈,最后又集中起来进行酝酿。这样做以后,就互通了消息,交流了观点,使党委成员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决议的形成上不致来得突然。
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问题,仅仅在党委成员中进行酝酿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召开预备会议,邀请车间科室的有关干部,广泛地进行商量。在个别情况下,也还要举行鸣放大会,来为党委会议作好准备。例如,老木工杭炳山的一张大字报,党员大会上的鸣放、批评,中层干部会议的积极建议,就使我们工厂党委比较准确地看清楚了工厂第一季度的生产形势,就能够提出转变思想、战胜困难的具体方针,从而立即把全厂职工广泛地调动了起来。
我们这样做,也许有人会以为进度太慢了吧?的确,党委的会议和活动还必须精悍一点,这是一方面;但是更主要的一方面,我们表面上慢了一些,实际上当形成正确的成熟的决议以后,工作的进展就会很快。
怎样做到党委决定,
各方去办?
工厂党委做出一个比较正确或者完全正确的决议,仅仅是整个事情的开始,决议能不能迅速成为群众的行动,把它完全实现起来,关键还在于是不是做到各方认真去办了。
要想做到各方面认真去办,根据我们的体会,首先要求党委的决议本身必须具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基础,依靠党委全体成员对于党委决议的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们工厂党委所掌握的一条准备充分、酝酿成熟、然后形成决议的原则,对提高党委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方面,是很起作用的。由于我们注意了这样做,所以党委委员们就比较深刻地感觉到,党委的决议既不是例行公事的形式,又不是哪一个人的倾盆大雨的产物,而是集中了大家的意见,成为大家共同要负责的东西。因此,会后立即各就各位,积极开始行动。今年3月份,我们工厂有着“六保户”中的两项任务,即是既要生产车辆,又要生产轧钢机。当时有些同志强调车辆生产是工厂的正式任务,而把轧钢机生产摆在从属位置,违反了“全国一盘棋”当中的“重重急急”的要求。工厂党委对于这个问题采取了慎重严肃的态度,经过充分交谈,作出轧钢机挂帅、带动出车高产的明确决议。会后,作为党委委员的各方面负责干部,就都很快地去分头贯彻执行,组织了生产新高潮,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其次,党委的主要成员,模范地带头执行党委的决议,也是更好地推动“各方去办”的一股力量。我们工厂党委在正式形成决议后,党委的主要成员,一般都能够带头执行党委的决议,这就大大地影响和带动党委其他成员,以及各方面各级干部积极地去组织实现党委的决议。比如在今年4、5月份时,工厂党委加强了对粮食工作和食堂的领导,并在职工中进行广泛的节约粮食的教育。为了和群众同甘共苦,为了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党委作出了党委全体成员下食堂和群众同吃的决议。党委主要成员下去了,其他成员自然更下去了。并且在这个行动的推动下,绝大部分的党员中层干部和各个党支部的委员们,也都下食堂和职工同吃了。这种做法真是一股了不起的大力量。许多工人说,党委书记、厂长都和我们同吃一样的饭菜,我们还有啥话可说呢。
各方去办了,也还不等于事情已经结束,因为有些办得好些,有些办得差些,这就还要依靠党委组织及时的检查,特别是运用现场会议来交流推广好的经验,推动各方面去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我们工厂党委在今年4月做出并传达进行节约粮食教育的决议后,立刻就分片包干,深入车间,帮助和检查工作,当我们发现冰箱车间党支部在贯彻执行党委决议时迅速有力,连夜行动的情况,第二天早上就及时召开现场会议,交流了他们的经验,这就加强了运动的气氛,推动了落后的单位和部门迎头赶上。


第6版()
专栏:

干部的良友 群众的知己
——记东阳县安文公社党委书记李世祥
吴有德文 肖林画
生活在群众之间
浙江省东阳县安文公社的党委书记李世祥同志,是干部的良友,也是群众的知己。他不仅熟悉每个生产队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状况,在他进行重点帮助的深泽大队,他甚至能够叫出所有小队长以上干部和社员积极分子的名字,并且已经摸透了他们的脾气,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知道了他们的爱好与要求,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
就拿深泽生产队的两个主要干部来说吧。分支书记陈承职同志工作老练、虚心,就是思想有点保守,对于先进的事物不够热情;生产队长陈承达同志工作开始时劲头蛮大,可是碰到困难时往往会动摇,常常是虎头蛇尾。李世祥同志到这个队工作时,总是表扬陈承职同志老练和虚心的一面,指出他的缺点;对于陈承达总是鼓励他的干劲,提醒他不要被困难吓倒,帮助他治好“虎头蛇尾”的毛病。由于经常这样作的结果,这两个人的优点发扬了,缺点也逐渐克服了。现在他两人都把李世祥同志看作是良师益友。
他和干部相处得融洽无间,社员们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他不论走到那里,总有许多社员主动找他谈心。有的是向他陈述自己的希望,有的是向他诉说自己的困难,还有的是向他反映生产中的问题和干部作风。依靠这些社员主动反映情况,帮助他避免了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去年冬种的时候,深泽生产队社员陈光富主动找他谈心,说有些社员对于小麦播种量每亩一律要三十斤,思想有些不通,怕种了收不好。他觉得这个情况很重要,马上召集有意见的社员开座谈会,进一步听取他们的意见。从座谈中,他知道了1957年的小麦播种量是每亩八斤,现在一律要提高到三十斤,难怪群众有顾虑。于是他在和干部商量之后,就改变了原来的规定,除了部分试验田仍旧坚持每亩播种三十斤以外,其余的可以根据土质、品种等不同情况确定播种量,不强求一律,但是必须做到适当密植,不能恢复每亩八斤种子的做法。从今年的实践结果来看,如果不听群众的话,不分具体情况,一律要求播种三十斤,就会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有人也许觉得奇怪,李世祥同志怎么会和干部群众处得这样好呢?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除了上县开会以外,他是个一年四季脱鞋下田的人,经常和干部社员在一起劳动。无论是兴修水利、插秧或积肥,他总是带头干,而且干得比一般社员的劲头还大。比如在兴修森渥水库的时候,社员一天只能挑土四十担,他却挑了六十五担,社员打夯打了六十下就得休息,他却可以连打二百下。
对缺点从不放过
李世祥同志和干部群众上下通气,亲密无间,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大家也有一个共同的反映:李世祥同志好严格呀!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在平常和大家总是有说有笑,和和气气的;但是,如果当他发现某个干部有比较重大的缺点,尤其是这种缺点将成为一种倾向的时候,他是相当严格的,从来也不迁就。
今年2月,他在检查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些大队的干部工作作风简单化,有事不和群众商量;也有个别干部作风不踏实。他知道,这种情况虽然是个别的,但是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就可能逐渐蔓延开来,影响当前生产。他和公社党委的同志交换意见之后,就决定用整风的方法,引导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公社和大队的干部都参加了这次整风会议。在会议中,他自己首先作了检讨,并且摆出了安文和白云两个大队的事实,让大家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写大字报。安文和白云两个大队自然条件差不了多少,可是生产情况相差很大:安文大队麦田管理精雕细刻,大小麦丘丘茁壮,一片墨绿;白云大队麦田管理粗放,三类苗很多。经过热烈的鸣放辩论,大家都说安文大队的春花所以长得好,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干部工作作风深入,有事能够和群众商量,干劲足;白云大队的春花所以长得差,主要原因是干部工作作风不深入,有事不和群众商量,干劲不足。这样对比辩论之后,给全体干部的教育很深刻,纷纷对照自己的工作作风作了检查。
当机立断 说干就干
李世祥同志是极少蹲办公室的。5月中旬的一天,他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可是,他刚刚坐下,电话铃响了。社主任陈光同志从深泽大队打电话来,告诉他直播稻已经可以整株(删苗补苗的意思)了,可是干部群众的思想都不通,因此工作搞不开。过了一刻钟,深泽大队的总支书记陈元芳同志也打电话来了,告诉他直播稻还小得很,整株早着呢。多奇怪!同样一件事情,两个人反映的意见不一样,究竟听谁的话好呢?
工作中出了问题,他在办公室里当然坐不牢了,就急忙骑着车子赶到深泽大队去。到了深泽,他到田间去检查了直播稻的生长情况,又广泛地征求了社员的意见,很快就作出了判断:直播稻确实还小,整株工作应该推迟,总支书记反映的意见是正确的。
还有一次,他在县里开干部大会,在大会期间,县委因为发现有的公社草子割得过早,影响了草子的产量,就在电话会议上指示各公社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割得过早。他听了县委的指示以后,连忙打电话和社里联系,要留社的同志坚决执行县委的指示。可是留社的同志告诉他,因为这里的草子种得早,培育得快,种子又好,已经普遍可以收割,并且有40%的草子已经割掉了。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非常不安,怕违反了县委的指示,但是因为离开公社久了,对于草子的生长情况不了解,又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他马上派了安文大队的干部吴琲同志回去了解实际情况,征求社员意见。等到吴琲同志回来告诉他草子确实已经可以收割的时候,他立刻下了决心,告诉留社的同志迅速发动妇女等突击抢收草子,以便适当提早插秧时间。
认真解剖“麻雀”
每当一件新的工作开始的时候,或者对于某一个问题心中无数的时候,李世祥同志除了照例要开老农座谈会以外,总是习惯地深入到一个生产小队里去,认真摸清一个小队的情况,从中找出经验,指导全公社的工作。
正当插秧还未结束,耘田施肥和抢收春花的任务又挤在一块了。这时不少干部和社员都叫缺少劳动力,说什么要想收、种、管三大任务一齐完成,白天晚上都干也来不及。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李世祥很怀疑,可是他也弄不清究竟。为了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他就到荷塘生产队第三生产小队去开社员座谈会,专门研究劳动力问题。
起初,这个小队的社员也说劳动力不够用。后来,李世祥同志出了三个题目让大家讨论,真实情况就很快暴露出来了。这三个题目是:能够出勤的人是不是全部出勤了?已经出勤的人有没有做到早出晚归?有没有劳动定额、社员的劳动效率高不高?经过讨论后,才知道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
摸清了一个小队的底细以后,他心中有数了,知道当前的农事确实很紧,但是劳动力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关键问题在于合理安排劳力,制订劳动定额,坚决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社员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他就和大队干部一起帮助小队建立了小段包工、定额到人的责任制度,制订了各项农活的定额标准。并且根据劳力强弱和技术特长进行分工分业,使能够出勤的社员统统出勤,个个管用。这个小队的经验在全公社因队制宜推广以后,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很快提高了,劳动力的紧张状况大为好转。收、种、管三大任务都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他的影响下,全社大多数大队以上干部都学会了这种“剥麻雀”的工作方法,因而对于每一项工作都作到心中有数,工作作风也比较深入了。(附图片)
浙江省东阳县安文公社党委书记李世祥同志,是一年四季都下田的干部,受到群众称赞。
他对待工作和自己,都很严格。当他发现工作中的缺点时,就立即开会解决。会上,他自己先作检讨,也引导大家进行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
每当接到队里发生问题的汇报,他就马上到现场检查。
一项新的工作开始时,他总是习惯于深入到一个小队,找出经验,全面推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