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革新技术 自制材料 引洮上山
本报讯 引洮上山水利工程正积极进行。在这个工地上,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改革运动,注意了解决重大的技术问题和开办工厂,保证材料供应。
去年6月中旬工程开工时,民工用的工具是铁铣、镢头、扁担、土筐,靠人背肩挑进行施工;7月底工地上就出现了单轮车、三轮自动倒土车和无轨自动车等半土机械工具,实现了车辆化;9月底出现了土机械化,用联合耙、陆地滑船、无轮自动装卸土石方两用机、活板运土机、滑杠运输机等等土机械工具施工。截至目前,引洮工程民工们制造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和操作容易的土机械工具十四万余件,发明创造了二百多种先进的施工工具和先进的操作方法,出现了“高空飞”、“水上漂”、“地下跑”全面应用各种土机械工具的立体施工,工效直升,有些工地上每人每天所作土石方竟高达七十六土方或七十八石方。整个工程已挖土石方三亿四千万公方,约占第一期工程的42.5%,完成了原来预定的任务,并且工程质量良好。
这一条横亘干旱地带,总干渠全长一千四百公里的山上运河,修建在黄土高原上。大部分黄土属于湿陷性黄土层,容重小,含水量低,孔隙率很高,渗透系数大,透水性强。引洮工程局为了解决整个渠道黄土层的防渗漏防沉陷问题,经过研究和试验,采取加水夯实黄土、改变黄土原有特性的办法,找出了防渗漏是防止黄土湿陷的主要措施和理论根据。
在第一期工程(古城至大营梁)的六百公里渠线上,原计划要开凿五十三座隧洞,总长二十六点五公里,由于凿洞机械、衬砌材料不足,且费用巨大,工程局发动全体职工讨论,创造了绕线、深劈和绕劈相结合的方法,将隧洞改为明渠。这样渠线虽然延长一百八十公里,石方增加一倍半以上,却可缩短工期,使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比原计划减少了73%—90%,国家原计划投资二亿元,也可节约50%左右。并能增加发电能力三万五千瓩,实现“山上行舟”的理想。
这个工地自办不少工厂,保证了全部工程高速度前进。截至目前,已经兴建起铁木加工、翻砂、炼铁、建筑材料、火硝、火药等各类工厂计七百六十九个。
在办厂过程中,曾大破“五关”(即:思想关、材料关、技术关、设备关、资金关),克服无数困难,不断扩大了设备和技术力量,使整个工地出现了一批大型工具制配厂、材料厂,除能生产运土旱船、万能履带运土机、滚珠轴承等复杂的工具外,还生产出高标号水泥,贵重药品。榆中工区的铁木联合工厂,原来一百二十八个工人中,只有三个翻砂工,几个木匠,一只鼓风机和几样简单的生产工具,通过几个月的边生产边增添设备,和包教包学带徒弟的办法,已经培养出多面手技工八十九人,一般技工三十九人,不花一文钱修建厂房三十六间,制造了中、小型铁木翻砂工具八十多种,计两万多件。
现在,为了提前通水大营梁,又在积极兴办和扩建十种三十五个材料工厂。


第5版()
专栏:

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教育
中共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局委员会宣传部长 雷健英
甘肃人民的伟大创举——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开工十个多月以来,由于工程局党委依靠群众,对十余万职工坚持不懈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工程进度一直很快。全体职工在和丛山峻岭、悬崖绝壁的斗争中,思想大解放了,敢于想过去不敢想的事,敢于做过去不敢做的事。这种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精神,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
这种思想,不是轻而易举地树立起来的。这是工程局党委,把克服工程进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批判落后思想的过程,变成深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过程的结果。面对这一新的巨大的工程,在开工过程中,对能否实现计划以及怎样实现计划,职工们起初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特别是保守的人,他们的看法和态度,与广大职工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例如局党委号召全体职工争取在两年内完成任务,而有保守思想的人就说:“两年完成任务,那是空号召,不能实现!”“每人每日挖百方土,是说的,不是干的!”这种保守思想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局党委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大鼓职工干劲,进行多快好省就能完成引洮工程的教育,一方面组织全体职工回忆干旱的痛苦,使每个人了解引洮工程完成以后的美好远景,坚定大家完成这一工程的意志。同时,又迅速传播陇西工区首先突破每人每日挖土百方的大关,接着又突破了二百方三百方关的胜利消息,教育全体职工,百倍地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到处出现了挖土方的高额纪录,生动地证明这个工程可以加快速度,把保守者抛到九霄云外,确立了两年内完成引洮工程的思想。
隧洞问题是整个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原来的设计,总干渠第一期工程有五十三个隧洞。建造隧洞的技术复杂,需要的大批钢筋、水泥和机械。工程局党委一再提出要把隧洞改为明渠,但保守者总是说不行。他们说:“这么大的工程,有几个隧洞是理所当然的”,“七十公尺以上的深劈方,世界上少有,书本上也找不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委把它交给广大职工辩论,在干部和技术人员中展开整风运动。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家认为“明渠比暗渠好,深劈、绕线比深凿好。保守者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使全部隧洞改成明渠,这不但缩短了工期,使工程造价由二亿元降低到一亿元左右,而且可以使这条“山上运河”全线通航。
在开展技术革命过程中,保守者不相信“土里土气”的民工能创造,不相信土机械化能解决工程上的问题。他们提出口号:“要不就用机械,要不就用背斗”。党针对这种思想,领导职工彻底批判了“技术高不可攀”论,发动民工人人创造,个个发明。结果,依靠民工的智慧和双手,实现了土机械化、土自动化,消灭了人背肩挑现象。工效立即提高了数倍至数十倍。保守者的“专家路线”彻底破产。
对于这样大的工程,很明显的必须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才能解决问题,可是不相信群众力量的伸手派,却认为引洮工程国家不来办,群众办不起来,一定要“公办民助”。党为了克服伸手派的错误思想,就领导职工批判了等待思想,依靠职工,自力更生,突破了技术关、材料关、设备关和资金关。
经过以上的实际教育,职工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急剧提高,成为推动工作不断跃进的动力。他们为了胜利地完成整个工程任务,不怕困难,不怕艰险,“抢曙光,夺夕阳,抢晴天,赶雨天”,“水不到董志塬不罢休!”为引洮工程贡献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工地到处不断出现英雄和模范。大家在开工只十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三亿四千万公方的工程,约占第一期工程总数的42.5%。
我们从十个多月来引洮工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获得了如下几条基本经验:
(一)要革自然的命,必先革思想的命。人,无论是改造社会或改造自然,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要改造社会,必先改造人的思想。要革大自然的命,同样必先革人的思想的命。引洮工程艰巨伟大,必须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完成。在人力、物力、财力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使职工正确地对待困难和不断出现的问题,革思想的命就更为重要。当时参加引洮的人的思想是这样:一、虽然人们的生产力在公社化前后已从旧的所有制束缚下解放了出来,生产力和思想有了飞跃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但是,不能说生产力和思想就是完全和彻底解放了。二、虽然经过整风运动,干部中的“三风”、“五气”被基本上打垮,但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劳动人民,旧的思想、观点和习惯残余仍有,这些东西常常使他们不敢想、不敢干。三、虽然经过了1958年大跃进,大大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创造了不少惊人奇迹,但是千百年来的迷信思想,渊源久远,还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根除。工程局党委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要使十余万职工真正成为引洮的主人,大力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从工程一开始,就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纲,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思想教育运动。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反复作动员,组织全体干部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有关共产主义的著作;组织了千军万马的宣传队伍,深入群众中广泛地进行了总路线和引洮方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和工程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等宣传。此外,党委并通过全面总结工作,探索施工规律,检查评比工作和整顿干部作风,使广大职工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劳动不计报酬,施工不讲条件,党指向那里就到那里,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坚定地树立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和信心。
(二)必须随时随地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人们的思想,不论先进或落后,是经常发展着的,但也曲折地反复地变化着。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就应该一刻不停地进行。引洮工程本身是一场人类征服自然的惊心动魄的恶战,工程艰巨复杂;参加的人数众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此伏彼起,在这些思想中,大量的属于两条路线范畴,但也有的属于两条道路范畴,这就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局党委对待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和各种不同的思想,采取大搞突击运动和经常细致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方法。用突击运动解决一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倾向和主要矛盾,用经常的思想教育加深加宽思想教育的幅度。但不论是突击或经常,其目的都是树立标兵,树立对立面,用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推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向共产主义方向不断迈进,解决职工思想中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工程局各级党委由于在职工中是这样做的,大破右倾保守、甘居下游的思想,大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思想,广大职工在思想大解放的情况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共产主义的思想汇成巨流,推动着工程不断向前飞跃。
(三)必须领导干部大搞试验田和参加劳动。引洮工程的干部因为大搞试验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干部既是生产的领导者,又是普通劳动者,在干部和民工之间出现了新型的共产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就不仅鼓舞了民工的劳动热情,提高了民工的觉悟,也不仅了解了生产中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同时,也便于发现思想问题,摸清思想规律,及时地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经验证明:由于干部大搞试验田和参加劳动,思想教育工作比过去经常、细致和深入,凡是这样做了的,落后单位都迅速改变了面貌,跻到先进单位行列中去。


第5版()
专栏:

引洮上山的十大好处
一:发展农业生产:使甘肃中、东部山区的一千五百到二千万亩旱地变水田,每年增产粮食三十九亿斤,皮棉五千万斤,油菜籽二亿九千万斤。
二,加速绿化:可植树造林二千五百万亩,成林后年产木材三十三亿立方公尺。
三,促进水土保持:可使七千五百万亩山地、坡地梯田化、沟地川台化。
四,开发水力资源:建立水力发电站百余座,年发电总量二十一亿度,可供容电量一千瓩的三千个工厂的动力用电,供三百万户居民照明用电。
五,繁荣山区多种经济:可大批栽种果树、桑树、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
六,支援工业建设:工厂的粮食、原料和电力能得到充分的供应。
七,发展牧业:扩大草原一千五百万亩,放牧牲畜二百余万头,以放牧牛二十五万头计,可产牛奶十亿斤;以放牧羊一百八十万只计,年产羊毛可达五百四十万斤。
八,发展水产事业:可养鸭三百万只,年产鱼六百万斤。
九,全线通航、便利交通:这条“山上运河”全线可行驶二十吨到一百吨的船只,加上沿线的公路和大车路,年运量可达八百五十七万吨公里。
十,发展山区文化、改善居住条件。


第5版()
专栏:

工地民歌
扛起镢头唱起歌,
翻山越岭引洮河;
洮河引上董志塬,
摇上船儿上银河。
大禹治水算个啥,
三次过门没回家;
民工今天毅力大,
坚决带水回到家。
水有源头树有根,
各族人民一条心;
合力劈山引洮河,
手拉手儿大跃进。


第5版()
专栏:

引洮工地上的英雄
本报记者 王体强
在引洮工地上,到处都是英雄人物,有的是智取悬崖绝壁的尖兵,有的是和惊涛骇浪搏斗的勇士,有的是舍己为人的战士,有的是创造发明的先锋。他们都是平凡的人,朴实的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的理想和抱负: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早地把引洮上山工程修筑出来,根本改变甘肃东部的干旱面貌。
智取拉马崖
1958年11月17日,民工周占龙来到引洮工地上千百个悬崖绝壁之一的拉马崖。周占龙一看到拉马崖,就想到诗歌中对拉马崖的描写:
“听着拉马崖,神鬼不敢来,
向上望,悬崖险,
向下看,浪花翻,
左面鬼门关,右面寿星站。”
的确,拉马崖是够凶险的了。它是矗立在萨札岭和寿星站中间的一座高山,拔海二千四百公尺。崖顶攀天,鸟兽不到。要在崖腰上开出一条四十公尺宽的渠道,才能使水通过。想开渠,要有人先攀上去,开出一条路,让民工有施工的立足点。周占龙就是担负着这个开路使命的人。
周占龙,如龙似虎,二话没说,腰栓麻绳,从左边山崖往右上侧爬。起初,攀着横纹岩石的小节疤往上爬,虽然只能踩住脚尖,还可以缓缓爬行。可是到了两丈多高的地方时,都是纵纹岩石,光不可贴,他试了几次,始终过不去。第一次失败了。
第二天中午,周占龙向党表示,要二登拉马崖。他顺着原路,爬到了第一次到达的地方,然后又转向上爬,爬着爬着,他发现前面有两根枯树枝,想抓住休息一下,可是用手去一抓,其中一根“咔喳”一声断了,幸好被另一根没断的拖住了,他才没有从绝壁上掉下来。他想下来,找不到立足点,连身子也转不过来。这一次,他在崖下战友的指点下回到了崖下。又失败了。
可是,周占龙是共青团员呀!共青团员,就应该是不怕困难的人。荣誉感激动着他,改变干旱的决心支持着他。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白天晚上嘴里直喊着“拉马崖、拉马崖”。有的人见他这样,问他“你怎么了?”他没有理睬。他想到拉马崖力夺不行了,或许智取可以成功。
第三天,他把想到的办法告诉了两个亲密的战友李浩谋和魏其旺,并请他们当助手。吃过早饭,他们带上小撬杆出发了。还是沿着老路子爬。但是,当爬到昨天转身的地方,李浩谋和魏其旺就爬不动了。他只好一个人往上爬。他用小撬杆凿出一个能踩住一个脚尖的小石窝,挪一步脚,再凿出一个又挪一步脚。也不知凿了多少窝,挪了多少步脚,用了多少力气,才一步一步地攀到了目的地——一块从崖壁扑向半空的石头上。站在石头上,周占龙看到头顶上白云翻滚,听到脚底下洮河水浪声震天,高兴极了。他赶快放下腰里绳子把两个战友拉上来,三个人抡动大锤,打了三个炮眼,轰隆一声,绝壁上出现了一个施工立足点——平台。拉马崖被征服了。
飞渡洮河
为了使党委及时指挥工程的进行,迅速把关于工程的指示和修筑的情况下传上达,引洮工地上有不少勇敢善战的架线员,他们成年累月地在引洮沿线翻山越岭,穿密林,跨峡谷。
一天,回族青年架线员陈学礼接受了九旬峡架线任务。九旬峡地形险峻,峰顶高入云霄,下面是洮河。在这里架线,既要把线杆插到峰顶云端上,又要把电线几次飞过宽阔险恶的洮河。当在洮河上架飞线时,他只能靠几只羊皮筏子漂浮动荡在浪花飞溅的河面上进行工作。架线那天,雨不停地下着,雨点和水花不停地往他们身上泼。快到河中间时,一个大浪头把他掀到了河里。皮筏工人见他被洪水冲没了,他手里的电话线也不见了,担心他牺牲了。但是,他还在河水里挣扎着。当他的头一露出了水面,看见皮筏直追他,他用尽气力和惊涛骇浪搏斗,终于靠近了皮筏。他上了皮筏,又继续进行工作,第二天把线架到了河对岸。
到了下大窝,又要把线架过洮河。这里河面宽,河水急,暗礁多,架线时两岸线杆低,困难就更多了。第一次没成功,线落到水里去了。第二次线被暗礁挂住,也失败了。任务完不成,他心里很着急。第三次,同志们因为他疲累不堪了,把他留在岸上,但这次又和第二次一样,线仍然被挂在暗礁上。怎么办呢?难道将永远失败下去?不!当这紧张的当儿,他把衣服一脱,抱住一个羊皮袋就跳进了激流里,游到暗礁附近把线拉开,把电线迅速架了起来。可是,任务虽已完成,却没有力量游回来了,他顾不上生命危险,让水冲着顺水而下,当他有了点力气时,才游回岸边。(附图片)
广铎 插画


第5版()
专栏:

山上运河
洮河,发源于甘肃省西南边界于迭山脉的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南部的卓尼县和岷县,折转向西,绕过一个大圈后奔腾而北,经会川县、临洮县至毛帘峡入黄河,全长五百八十公里。伟大的引洮工程,要从岷县古城,在洮河里修筑大坝,使这条河扭头向东,沿着崇山峻岭,经过通渭县的华家岭,到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庆阳县董志塬。因为它走行在平均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的山上,所以称为“山上运河”。
引洮工程是在1958年2月中共甘肃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决定。这个工程的总干渠全长一千四百公里,水面宽四十公尺,底宽十六公尺,水深六公尺,流量一百五十秒公方。整个工程需要跨过大小河谷,沟涧八百余处,绕过和劈开崇山峻岭二百余座,需挖土石方约十八亿公方,建筑水闸、桥梁和消能建筑物数百座,兴修大型蓄水库两座:古城水库坝高四十公尺,野孤水库坝高七十公尺。两者有效容量为五亿公方。这条“山上运河”工程之浩大,任务之艰巨和技术之复杂是空前的。仅“山上运河”的长度就等于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八点四倍,等于巴拿马运河的十八点五倍。造成这两条所谓现代化工程的运河,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而我们用土机械化进行施工的“山上运河”,却只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引洮上山的整个水利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岷县的古城到陇西县的大营梁,全长六百公里,目前已完成42.5%以上。第二期工程由大营梁到庆阳县的董志塬,长约八百公里,现在正进行勘测、设计。到1960年,这个可与祖国古长城和古运河媲美的伟大工程,就可以全部胜利地完成了!那时候,“山上运河”将通航二十吨到一百吨的船只,它流经的山区将饱饮甘泉,使一千五百至二千万亩的旱地变成水田,粮食将增产三、四倍,油菜籽将增产一、二倍,年产皮棉五千万至七千万斤,数千万亩森林成林后年产木材三十三亿立方公尺,促进水土保持五万平方公里,牛羊成群。山区建立起来的一百多个中小型水力发电站,发出的五十万瓩电力,可作兴办各种事业的动力。(附图片)
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示意图


第5版()
专栏:

一、岷县工区用“流水冲 击法”,把泥土从山上冲下,比人工运土的效率高四五倍。
二、定西工地创造三角夯,三个人可用两块夯石,省力,又可提高工效两倍。
三、古城水库施工夜景。
四、古城水库施工工地一角。
本报记者 顾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