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开展自由讨论 推进学术研究
中国哲学会连续举行逻辑问题等三个学术讨论会
新华社5日讯 中国哲学会于5月上中旬在北京连续举行了三个学术讨论会,就逻辑问题、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和老子的哲学思想问题、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问题等,展开了讨论。参加讨论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潘梓年、金岳霖、贺麟、汪奠基、沈有鼎、林聿时等,高级党校杨献珍、艾思奇、孙定国、范若愚等,北京大学郑昕、冯定、冯友兰、王力、张颐、朱谦之、王宪钧、黄子通、任华、任继愈、李世繁等,中国人民大学胡锡奎、王方名、黄顺基、向刘骏等,以及其他有关学术机关杜国庠、侯外庐、吕振羽、稽文甫、关锋、马特等共五百余人。会上宣读或作书面发言的有关哲学研究的论文六篇,有关逻辑问题研究的论文九篇。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
“前提虚假,形式正确”的推理形式问题发言最多
在逻辑问题的讨论中,涉及到推理形式的正确性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的关系、形式逻辑规律的客观基础、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形式逻辑是否有认识作用等问题,其中就推理形式的正确性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的关系这一问题发言的最多。北京大学的李世繁发言认为,在三段论里,“前提虚假、形式正确”的提法是错误的,这是脱离内容来看形式。用实践和反映论的观点来看,当正确形式和虚假前提相结合的时候,它们是错误的,因为这时它们是对前提和结论起了一种错误的组织作用,是对事物关系的一种错误反映。因而他说,前提真实、形式错误的三段论固然不合逻辑,而前提虚假、“形式正确”的三段论也是不合逻辑的。有人发言同意这个意见,也有人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这个意见。人民大学的向刘骏、黄顺基等首先反驳这一说法,他们认为这种看法会导致抹杀真实性与正确性之间的区别。向刘骏说:当前提真假尚未证明的情况下,有时人们也可以断定它为真来进行推论,我们不能因为前提真假的被证明,而认为推理形式也相应的有对错的变化。同时,事实上,假的前提、正确的形式的推论也是存在的。如:
金属是不能熔化的金子是金属
金子是不能熔化的
这个推理前提是不真实的,但推理形式结构是一格的AAA式,是正确的。不能因为“金属不能熔化”这个前提的虚假,而说这一推理形式所根据的原则
(三段论公理)也错误。王方名也从思维发展史和思维现状两方面来论证推理形式结构的正确和思维的真实从来并不都是统一的。在问题争论中,向刘骏在许多问题上与李世繁有一致的地方,他们都认为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是为求真理服务的,合乎逻辑必须合乎事实,因此李世繁认为形式逻辑不能为反动阶级服务,向刘骏认为形式逻辑不能为诡辩服务。朱波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认为,对于前提内容的真假,形式逻辑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把要求前提真实列为形式逻辑的条件之一,这也并不能防止反动阶级利用形式逻辑为他们服务。因为关于真实的标准,各个不同的阶级可以作根本不同的解释。如果形式逻辑一定要求前提真实,就势必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到形式逻辑里来。
老子哲学是唯物或唯心的思想体系的意见针锋相对
在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的讨论会上,任继愈、关锋、冯友兰、任华、苗力田等发言进一步讨论了哲学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冯友兰并在会上宣读了他最近出版的“四十年回顾”一书中的有关部分。会上还对老子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任继愈、冯憬远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的,关锋、林聿时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的,双方在会上充分阐述各自的见解和论据。任继愈、冯憬远的意见认为:老子的“道”虽然是无声无形(寂兮寥兮)但并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道是世界赖以发生的一团混沌的物质,有变化,也包含变化的法则。老子的“道”不是在事物之外,而是在事物之中。他们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是主张“有意志的天”和主张“天道自然”的斗争,老子“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客观上主要是反对宗教迷信,对天、帝宣战,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关锋、林聿时的意见则认为:老子的哲学体系有唯物主义倾向或因素,但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老子书第一章是这个哲学体系的纲领,它的基本范畴是常无、常有。他们分析了老子书第一章和其他有关各章,从而论证说,老子的“道”是“常有”、“常无”的统一;“常无”指不是具体有形的事物,“常有”指经常存在,因为“道”不是具体有形的事物,所以它经常存在。“常有”和“常无”是统一于“常无”,所以老子的“道”也即是虚无。既然老子的“道”是虚无,是超时空的“绝对”,而它又是产生宇宙万物的“东西”,当然,它只能是“绝对精神”之类了。他们还从老子的否认感性认识和老子的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即将“统一”强调为绝对的),论证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接着有汤一介、冯友兰、吕振羽、侯外庐、贺麟、稽文甫、黄子通、张恒寿等先后发言,提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发言人都各持己见,各有论据。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会场上,讨论空气十分活跃。
初步交换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意见
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讨论,是为了从哲学上阐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研究如何依据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在讨论中,大家从各方面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初步交换了各自的见解。会上,孙定国还联系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就“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问题作了发言,从理论上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党的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中国哲学会举行这三个学术讨论会,是首都学术界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而举行的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会中的一部分。这次讨论会是在过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前,又作了一些准备,所以会议内容比较充实。与会同志认为,这次讨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第6版()
专栏:

改革落后制度 带来幸福生活
西双版纳生产蓬勃发展
粮食增产一倍半 工厂建立八百个 人口增加五万多
据新华社昆明5日电 本社记者陈渭庚报道: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1956年完成民主改革以来,生产蓬勃发展,社会面貌一新。
去年自治州粮食总产量,已等于改革前粮食总产量的一倍半,相当于解放前的三倍多。平均每人有粮近千斤。今年自治州双季稻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六倍,茶叶、棉花、甘蔗、樟脑、紫梗等经济作物及椰子、菠萝、香蕉等亚热带水果也有很大发展。
自治州的工业,在进行民主改革以前几乎是一张白纸,而近两年来先后建成的工厂就有八百多个,其中有机械、发电、制茶、农具、造纸、制糖等工厂。各族人民在去年第一次炼出了钢、铁、铜,挖出了煤炭,制造出车床、电动机、鼓风机、揉茶机等机器设备。
自治州的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发展。小学校已遍布全州各地。由于人民生活改善,疾病减少,自治州人口增长很快,改革前全州只有二十五万多人,现在达到三十多万了。
自治州这两年多来生产建设的巨大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少数民族要得到繁荣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改革落后的反动的社会制度。自治州在进行民主改革前,二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属于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宣尉司”(官名)所有,“宣尉司”将土地分给各版纳的“召猛”(官名,即土司、大领主),“召猛”再逐级分给各村寨的“叭”、“鲊”(均为官衔,相当头人),最后分到农民手中称为“分地”。农民种“分地”要向土司、头人等交官租和服劳役。劳役种类多到一二百种,有些村寨的劳动群众除了替领主种田外,还固定负担领主一种家内劳役。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每年负担的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约占他们总收入的30%,加上各种罚款、杂派,有时甚至多到70%。农民形容那时的日子是“买水吃、买路走、买地住、死了还要买土盖脸。”那时,劳动人民在反动制度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生产不能发展,大片肥沃土地荒芜。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生产逐步有所发展,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劳动人民仍然没有摆脱被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奴役的悲惨境地。195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了,1956年,根据广大傣族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大多数爱国上层人士的赞成,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傣族劳动人民永远结束了被剥削和奴役的生活。据版纳景洪曼八角的典型调查,土地改革以后,农副业生产迅速发展,贫农每人每年平均总收入在1955年只有四十六元,1956年就增加到六十八元,1957年就增加到七十一元。1958年生产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相互推动,土地改革地区又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并且建立了二十三个人民公社。自治州还有一部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地区,现在也已实现了初级合作化。(附图片)
傣族妇女在田间插秧 本报记者 王传国摄


第6版()
专栏:

我热爱教师工作
华东师大中文系四年级学生 高家莺
四年前的今天,在即将迈出中学大门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同学们谈理想、谈工作。我们谈着、争论着,努力要为自己选择一个最理想的工作。可是,新社会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发出耀眼的光辉,哪一样不具有强大的魅力呢!我究竟选择什么好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看了“乡村女教师”的电影,我当时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华尔华娜为了实现她美丽的理想,勇敢地去迎接风雪冰霜,最后她获得了崇高的荣誉。教师,多么诱人的工作啊!
走出电影院,我望着美丽的星空,只觉得每一颗星星都仿佛是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在闪烁。我竟学着华尔华娜对星星说起话来:“孩子们,从今天起,我是你们的老师,我的名字叫华尔华娜……。”是的,从这时起,我已决心像华尔华娜一样,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了。
就这样,我怀着狂喜的心情,进入了华东师大学习。欢迎新学生的会上,校首长祝贺我们说:“你们将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国家将把自己的希望和未来都完全嘱托给你们。”啊,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都付托给我们,这是多么巨大的责任,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啊!然而,我知道:人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就取得一生的荣誉,必须用顽强艰苦的劳动斗争才能争取到。华尔华娜不就是付出了这样的代价吗?因此我意识到,在我面前摆着的将是一条光荣而又艰难的道路。
首先,教师担当了一个十分重大的任务:培养新人。教师要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人,要使这些新人将来担当起建设共产主义的重任。教师的责任既然如此重大,教师的工作就有着很多的困难。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应该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从科学艺术中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否则社会在前进,教师如果停滞不前,如何谈得上去培养社会的新人呢?因此,每当我清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是:努力学习吧,孩子正伸手向我们索取知识呢;学习中如果碰到困难,只要一想起无数伸向我们的小手,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晚上就寝前,也常常检查自己:今天为孩子学了多少?是啊!为了孩子,为了祖国,一个教师一生都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
但是,更重要的,教师应该有极其高尚的品格。因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是一门教育人的艺术。教师负着影响学生心灵和道德的重大责任。加里宁说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又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是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些严厉的监督者之一吗?我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在我们身上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我第一次去中学实习时,我就十分注意自己的举动、言语,生怕带给学生任何不良的影响。当然,良好的品格,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每一微小的行为。俗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就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当教师太困难了。是的,当教师,当一个好教师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有趣的正是困难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比如在算一道代数题时,如果不需要费什么脑筋,一下子就算出来的话,一定会觉得太乏味。可是如果碰到一道难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来,那时会怎样呢?一定会高兴地喊起来:“真有味,这样的题目真有味!”教师工作也就是这样困难有味的。
记得去年我参加教学实习时,第一次给学生上语文课,讲“永不掉队”。为了讲好这一课,我曾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连梦里都在背诵讲稿。课后,我与学生一起在装配间劳动,忽然听到两个学生在争吵:
“不,你这是在敷衍塞责!”
“算了,差一点,有谁看得出?”
“一定得拆掉重装!我要在祖国面前对你负责!”
“……。”
沉默了,接着一阵拆装机件的声音。我高兴得几乎掉下泪来,想不到课上讲的高洛沃依和葛洛巴在祖国面前互相负责的故事,很快在学生身上产生影响了。是的,“永不掉队”四个字,将在他们毕生生活中烙上深刻的印象。教师的劳动丝毫没有白费。
那次实习只有短短二十天,我已体会了教师工作的艰巨和教师责任的重大。不,我更深切体会的是教师的幸福。
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毕业了,马上要正式从事我理想的事业了。那时,我将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真的,我感到世上没有比培养人更幸福的工作了。当人们回忆起学生时代美好的时光时,谁能不同时想到敬爱的老师吗?教师的幸福在这里,教师的光荣也在这里,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光辉而又诱人的工作。


第6版()
专栏:

新疆少数民族职工已有九万多
分布在天山南北的数百厂矿 成为建设自治区的重要力量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5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有了九万多名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他们分布在天山南北数百个厂矿企业中,成为建设自治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疆过去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1949年解放时少数民族职工很少,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局在1950年才只有四名少数民族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人。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培养本地民族的技术工人和干部,每年选送大批少数民族职工到内地厂矿学习和参观,开办短期训练班,并用指定汉族师傅带徒弟等办法培养少数民族工人。自治区还开办了石油学院、矿冶学院和工业交通、邮电、电业、化工等各种专业学校,培养少数民族技术干部。
随着1958年自治区工业生产大跃进,少数民族的职工队伍迅速壮大。在自治区煤炭工业中,少数民族职工占到58%以上,人数由1949年的二百二十六人增加到三万两千多人。石油工业战线上的一万多名少数民族职工中,有六百多名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处长、厂长等职务。


第6版()
专栏:

要百花丛生
北京许多剧团正在积极排练、整理中、小型戏曲和“折子戏”,发扬传统戏曲中的点滴精华和各派演员的专长。
中国京剧院三团的排演场里,演员李慧芳正在排演传奇性喜剧“赠书记”。在这出戏里,她要变换几种面貌:开始是性格爽朗的淑女,忽而又成为打虎英雄,最后又变成文弱书生。这真是一次不简单的“考试”。多才多艺的李慧芳演来得体而动人。
北京京剧团正在进一步加工整理谭富英、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和程派青衣李世济等演出的有代表性的“淮河营”、“大保国”、“坐寨盗马”、“姚期”、“三击掌”等七出老戏。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和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也准备再一次加工排练一批千锤百炼的折子戏和小型戏。


第6版()
专栏:

“降龙伏虎”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正赶排大型话剧“降龙伏虎”。
排演场的舞台上,红底金字的“招贤榜”挂在大松树上。一片锣鼓声中,有人唱起快板:“谁是英雄好汉,揭下红榜比比看,龙延河里架桥墩,好让百宝齐下山……”老人和小伙子们吵吵嚷嚷,但谁也不敢揭红榜。突然,由演员安冉饰演的龙门公社营长金德隆带着社员过来了,他的父亲当年是有名的“海底蛟龙”。当他为了揭榜正同铁龙山公社社员争吵时,打虎英雄赵大康(王简信饰)出现了,两人谁也不肯示弱,结果组成了以“降龙”、“伏虎”命名的两个架桥墩突击队。
“降龙伏虎”以大炼钢铁为背景,描写了人们战胜自然困难的故事。导演是吴雪。(附图片)
“降龙伏虎”排演剧照 本报记者 纳一摄


第6版()
专栏:

“我们擒住了蛟龙”
“我们制服了黄河,我们擒住了蛟龙,从今后黄河永远归咱们管,从今后黄河造福在人间……。”大合唱“锁龙潭”中这段雄壮的歌声,给听众带来了三门峡工地治黄英雄们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这个以征服黄河为主题的健康活泼的颂歌,是中央歌舞团在北京文艺观摩演出中,受到欢迎的节目之一。它共分四个乐章。第一章中的三支歌“让我唱一唱黄河歌”、“忆黄河”、“黄河好比一条龙”,具有浓郁的河南民歌色彩。第二章和第三章应用对口唱和轮唱的形式,描写了三门峡截流工程中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通过音乐和歌声,树立起很多生动的“英雄形象”。最后一个乐章“颂歌”,是带有河南梆子味道的抒情女声合唱曲。它描绘了水库建成后黄河两岸的迷人景象:“看那清水流过庄稼田,庄稼好,果子鲜,一串串的葡萄吃也吃不完……,三门峡就是擒龙的峡,水库就是锁龙的潭,再不见那黄河浪滔天,只有那擒龙的故事万古传……。”
“锁龙潭”是诗人希扬和作曲家李尼、张鲁等人在现场集体创作的。


第6版()
专栏:

“货郎与小姐”
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演出喜剧“悭吝人”“一仆二主”之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从5月30日起,在北京第一次公演了苏联阿塞拜疆著名作家、作曲家乌杰尔·加吉别科夫的喜歌剧“货郎与小姐”。
这个剧描写了在十九世纪的封建社会里,为了争取自由婚姻而产生的一场纷争。在作者巧妙的笔下,全剧总共出场的八个人,前后戏剧性地结成了四对夫妇。自由婚姻的“反对者”最后也自由地同自己倾心的对象结了婚。剧本中辛辣的讽刺、幽默的对白,激起了观众一阵阵轻松的笑声。
中央实验歌剧院在这次排练时得到了苏联文化部和莫斯科音乐剧院的热情关怀和协助,莫斯科音乐剧院寄来了这个剧的全部音乐总谱。(附图片)
“悭吝人”剧照 新华社记者 章梅摄
“货郎与小姐”喜剧中的四对新人就要同时举行婚礼了
本报记者 纳一摄


第6版()
专栏:

好管家人
新华社记者 成一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人民解放军某军事学校保管员、共产党员宋心芝,在工作中经常想起这句民间谚语;处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打细算,一点一滴地为国家节省资财。
宋心芝所在的学校有三千多人,他的工作相当繁杂、琐碎,从锅、碗、瓢、盆、墨水、纸张到被服装具都要管,而且包括采购、保管和发放。本来这些工作是两个人干的,经过整编,现在由他一个人干。他的脑子里时刻盘算着,怎样把这个“大家务”管理得人人满意,处处节俭。
他常常对人说,整批的物资有时倒不容易浪费,一张纸、一个墨水瓶,一根拖把柄往往被人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东西而造成浪费。前年,他算了一笔账,全校每年要用墨水一千二百多瓶,到街上买,每瓶要二角三,如果把各单位的空瓶收回来,买大瓶墨水自己灌,每瓶只要一角多。于是他到处收墨水瓶,自己洗,自己灌,两年来为公家节约墨水经费近三百元。全校每年要用拖把四、五百把,买新的每把一元二,把坏拖把柄拾回来,用旧布请工人扎,每把只有四角钱,他这样做每年又为公家省下二百多元。一把小扫帚用秃了,宋心芝也要拾回来,送给驾驶排刷汽车,既省钱又好用。就这一项他曾为公家节约了二百四十多元。
有一次,一位助理员来领办公用品,拿到一支他过去用过的蘸水钢笔杆,这位助理员惊讶地问这支笔杆是怎样到仓库的?宋心芝说:是从垃圾箱里拾来洗过后保存起来的。这位助理员很感动,并且很快把这件事传开了。宋心芝就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宣传废物利用的好处,并取得领导同意,实行了缴旧换新的制度。从此以后,破瓶烂罐都送来了。宋心芝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能修的修,能继续用的就用,实在不能用的他卖给供销合作社收破烂的。近两年,他从旧物翻新、卖破烂中为国家节下了四千三百多元。
去年,学校里拆了几座旧茅草棚,拆下的小毛竹丢弃满地,宋心芝和往常一样,把它收拾起来。炊事员要拿去烧火,他说烧了可惜,保存着有备无患。不久,学校需要一批痰盂刷,当地的加工厂因为缺少刷柄不能供应。他想起了自己收存的小毛竹,连夜把它锯成六百多条刷柄,送往加工厂。学校里有了痰盂刷,加工厂也很满意。宋心芝管理的几个大仓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有条不紊。几年来,他管理的物资,从来没有发生过霉烂、虫蚀和丢失一针一线的事故。有一批皮鞋在仓库存放很久,鞋面有些发硬。他有空就用鞋油擦,使这批皮鞋的鞋面又柔软如新。还有一次,集训队借去一批钢盔,送还时上面有点泥。别人说钢盔有泥是常事,存起来没关系。他说不行,要使物资延长寿命,非整洁不可,就一顶顶地把它洗好,擦上油包装起来。
宋心芝还以主动、热忱,善于体贴别人困难而闻名。今年“五一”节前夕,学校里大扫除。那天正是星期日。他一早起来把扫帚、擦布、水桶等装上了三轮车,自己蹬着挨门逐户地送去,扫除结束后,他又蹬着三轮车把扫帚等收拾起来,让同志们早点休息。有一次,三营在野外演习,遇到大雨,帐篷漏水,他知道了以后,蹬着三轮车送去一批新帐篷。别人看他淋得像个落汤鸡,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恐怕别的营帐篷也漏水,要赶快去看看。于是又蹬着三轮车走了。他说:个人挨点淋,受点冻是小事,大家休息不好,第二天没有精神演习,那是大事。
或许有人认为宋心芝是个性情温厚的老头,实际上他今年才三十一岁。他从1948年入伍以来,当过战士、公务员、招待员、公务班长。他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入伍以前没有读过书,入伍后一有空就学习,现在已经具有初中的文化程度了。童年时代,他在河南老家放过牛,种过田,挨过冻,受过饿。他常常说:党把我教养成人,我一想到党,就决心把组织交付给我的工作尽力做好。
这位愉快地、出色地干着“平凡”的保管员工作的同志,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奖励和表扬。去年两次被评为“五好”标兵,获得“建军先进分子”的光荣称号。今年5月间,他又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学校里的将军们和官兵们一提起宋心芝就亲昵地称他为“年轻的好管家”。(附图片)
解放军某部油机兵利用旧电瓶改装小电瓶 陈文辉 英杰 摄
解放军某部为了节约,纷纷展开搜集废品活动 向静生 摄


第6版()
专栏:编后

自由讨论
今天发表的中国哲学会在北京连续举行的三个学术讨论会和6月1日发表的我国经济学界在上海举行的经济理论讨论会的消息,表现了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在理论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的跃进实践,给学术界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理论问题,必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从自由讨论、互相争辩中求得解决。在首都和上海两地的学术问题讨论中,百家争鸣,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自由争辩,心情舒畅,求得真理,是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开展的良好开端。
我们希望各地学术界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有准备有计划地展开百家争鸣,繁荣我们时代的学术研究。


第6版()
专栏:编后

加强文化活动
北京戏剧界最近十分活跃,这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好现象。
文化娱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部好电影或一场好戏,能使人舒畅心情,提高觉悟,鼓舞干劲,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大有益处的。
文化娱乐是个人生活的正当消费,如看电影、戏剧,欣赏音乐美术,游览名胜古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洗澡、理发等等,都不只是必需的,而且是有益的。因此,应当大力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


第6版()
专栏:编后

聚沙成塔
解放军某军事学校保管员宋心芝同志,在他所管的不大的家当中,管好家务,节约出大量物资。如果全国各机关、团体、学校负责管理同样或更大家当的同志,都能够像宋心芝一样,勤勤恳恳地始终如一地严格注意节约,那么,将给国家节约出多少财力和物力呵!我国流传至今的谚语是:聚沙成塔,滴水成河,集腋成裘,都说明从小处着手,做好节约,汇集起来就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