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陈光
6月上旬,我们重访了江阴县的后梅和利港两所农业中学。上一次到这里来访问,是3月下旬,离现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变化却不小,他们在教学上和生产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拿后梅农业中学(现名西石桥农业中学)来说,他们的生产自给,搞得既热热闹闹又踏踏实实。从5月份开始,他们实行半自给,除粮食之外,教师的工资、办公费用和学生的菜金,全部可以由生产所得来开支。他们算了一笔账:5月1日至5月23日这一段时间里,单是编织草鞋、草包、蒲包和做砖坯的纯收入,就有一千二百三十一元;拿这笔收入用来支付教师工资和办公费用等共五百四十一元,还结余六百九十元。到6月底,他们除上面所讲的几项副业继续有收入之外,还有一百八十八亩三麦,预计可收二万八千多斤,扣除成本以后,纯收入将有一千九百多元。按照“收入精打、支出足算”的精神来计算一下,到6月底,他们的纯收入是三千二百多元,支出是一千七百多元,连5月底结余的六百九十元,就能结余二千一百多元。看来,他们实行半自给不只是一种可能,而已经成为现实。他们所取得的这种初步成绩,给全省农业中学指出了生产自给的可能性和具体道路。
西石桥农业中学创造生产自给条件的经验是:“公社党
委的领导,生产大队的支持,加上自力更生,先易后难,因
陋就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为之。”
西石桥农业中学在开始提出生产自给的奋斗目标时,曾经有少数老师认为“农业中学没有条件搞生产自给”。条件,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条件可以争取,可以创造,条件还要有人的干劲去充分利用。西石桥农业中学曾经在学校师生中讨论了生产自给的条件问题,绝大多数人都很有志气地认定:搞生产不外乎要有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等,而他们学校五百多名师生,是有一定政治觉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创造其他的条件,克服困难。比如生产工具,小型的由学生自带,现在已经有了锄头二百五十把,镰刀二百三十把,钉耙一百二十把,还有扁担、挑箕等等;大型的向生产大队租借,或者用换工的办法,由学生帮生产大队劳动,由生产大队将农具借给农业中学,他们现在已经有耕牛二条,犁二部,人车二部,牛车一部;随着学校生产的发展,他们还用积累的生产资金添购了钉耙八十三把,锹二十五把,并且购买了凿、斧、锯等生产工具。比如土地,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他们像一个生产大队一样,耕种了水旱田二百零四亩,园地七十亩零八分。比如资金,他们先从花本钱最少的打草鞋和打蒲包做起,稻草由大队拨给,一百斤稻草换十二双草鞋,工具由学生自带;蒲草由供销社供给,蒲包由供销社代销,这样,他们就逐步积累了资金,现在已经办起了草鞋、蒲包、砖坯、草包、缝衣、农具木工、竹器、轴承仪表等八个手工业工场。他们还和生产大队协商,采取“卖了大猪还小猪钱”的办法,饲养了一百二十四头猪,又用自己积累的生产资金,饲养了鸡鸭各一百只,兔十五只,鱼五千尾。他们把这些田地、工场和饲养场称为“劳动生产基地”,这就是他们实行生产自给的一些主要条件。他们总结自己创造这些条件的经验是:“公社党委的领导,生产大队的支持,加上自力更生,先易后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为之。”现在,他们已经不愁没有资金、没有工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在考虑的,是怎样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问题。
农业中学实行生产自给,要把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
合起来,既要承认客观条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创
造条件。西石桥农业中学就是这样做的。
农业中学要生产自给,具体怎样走法,通过什么途径,应当创造哪些条件,这是许多农业中学正在寻思的问题。有人说:“自给没有条件,根本办不到。”这种说法,好像人只能屈服于条件,完全不能创造条件,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又有人说:“苦干就是了,用不着考虑什么条件。”这是否定条件,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也显然是不正确的。应当把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承认客观条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创造条件。西石桥农业中学生产自给的主要条件,无非是土地、农具和技术等等,在副业方面就是原料、销路和生产技术。要搞生产自给,当然要有这些客观条件。但是,为什么有些客观条件相同的农业中学,这所能生产自给,那所却不能生产自给呢?这就不完全是客观条件问题,而是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够不够的问题了。由此可见,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客观条件还要人来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决不可忽视。这里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指公社党委和生产大队,要有办好农业中学的积极性,主动地解决农业中学教学上和生产自给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农业中学,要有既搞好教学又搞好生产自给的积极性,认真地找窍门、想办法,在生产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抓得紧,抓得好。再拿条件本身来说,也有较高的条件和较低的条件之分,完全可以多种多样,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路子越走越宽,不要用现有的条件作为唯一的标准,用一个框子把事情框死。
为了给生产自给打下基础,农业中学的生产布局,要适
应青少年的身体特点,适宜于采取以副业和高产的经济作物
为主,实行农业和副业同时并举。
西石桥农业中学在利用客观条件方面,开始考虑到生产计划的问题。他们计划今年除种三麦一百八十八亩之外,还要种水稻二百零四亩,单产争取达到七百斤到九百斤。种蔬菜二十亩,供全校学生自吃,卖出一部分换回油盐等调料费。种山芋、胡萝卜各十亩,解决猪饲料问题。他们考虑到学生年龄大小不同,男女体质强弱不等,认为稻麦等作物不能种植过多,对于副业生产,也要作适当安排,因此他们建立了前面所提到的那八个手工业工场。从他们那里的情况看来,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有个生产布局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西石桥农业中学在这方面还不够明确,有些生产布局还有调整的必要,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到这个问题。经过我们和他们共同研究,初步的意见是:为了给生产自给打下牢固的基础,农业中学的生产布局,比较适宜于以副业和高产的经济作物为主,实行农业和副业同时并举。在农业方面,根据农业中学有条件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适宜于精耕细作,高产少种多收,努力做到生产园田化,从而在农村中高高举起高额丰产的旗帜,并在新技术的推广上起示范作用。像西石桥农业中学,在试制氮磷钾混合肥料上,就起过这种作用。现在公社党委已在他们学校成立了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室,学生也有农业、园艺、饲养等几门专业课程。公社党委还调配一位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去担任副校长,着重领导生产,又调配了两位老农去做生产指导。有了这些条件,我们看,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大有希望的。当然,整个作物种植的布局,还要有长远的打算,要看到去年农业中学普遍招收了一部分往届高小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较大,体力较强,但是如果再过一年不办农业高中,初中部只能招收年龄较小的高小毕业生,那就会给生产自给带来困难。因此要从生产布局上考虑,早作研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将食粮、经济作物、果木等等的种植面积、品种、种子等及早规划好,使生产布局适合于十三岁到十六岁青少年的身体条件。现在,有不少农业中学是以种稻麦为主的,今后还要多种一些经济作物。在副业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等特点,除了考虑产供销的条件之外,还要考虑到发展那些劳动较轻、劳动力和工具需要较少、产值较高的生产,以求广开生产门路,打下基础,逐步充实设备,使学生能够通过生产学到更多的技能。总之,农业中学不同于一般的生产队,因此,它的生产布局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它应当考虑到:怎样的布局,更加有利于奠定经费自给的基础;怎样的布局,更加适合于学生年龄的特点;怎样的布局,可以坚持半日制的学习,并在生产上举起高额丰产的旗帜。
为了使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稳步前进,各个农业中学还应当根据生产布局制订一个自给的计划。要算一算总收入和总支出的账,要作好预算,要算一算收入能不能适应支出。支出不能算少,要打足;收入不能算高,要估计到碰到年成不好和其他困难,以留有余地,争取超过预定指标。最好是制订一个比较具体的生产进度表,标明全年多少人参加劳动,每季每月生产收入多少。农业一年两季,副业是每月每季都有收入,有的以年补季,有的以季补年,都计算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农业中学要善于安排生产自给和教学工作。安排得好,
就能推动教学,使生产和教学互相促进。
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使生产任务更加明确了,有些人顾虑“农业中学种不熟田”的想法也被事实打破了。可是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影响教学呢?这又是不少人所担心的问题。西石桥农业中学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只要善于安排,生产自给可以推动教学,生产和教学可以互相促进。据西石桥农业中学的调查,原来有不少学生在半自给以前,因为上学使家庭经济负担增加,思想很不稳定,学习也不够安心。在实行了半自给以后,情况就不同,学习都安心多了。很多同学说:“照这样做下去,我读高中、大学也有了条件”,因此学习的劲头大为提高。再从时间的安排上来说,他们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早晚自修。夏忙期间放假三周,秋忙期间放假四周,大忙过去或阴雨天,就多学一点。总之,教学与生产的时间可以因时制宜,灵活安排。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每周学习时间有三十一小时三十分,占一周的总时数(按七个二十四小时计算,下同)的18.7%;劳动时间有二十八小时,占一周的总时数的16.7%;吃饭、休息和睡眠有一百零八小时三十分,占一周的总时数的64.6%。按照这样的安排,他们可以完成学习计划和生产计划,坚持半日制的学习,并不会把学习的任务挤掉。看来,各个农业中学都算一笔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的账,算一笔教学时间的账,算一笔吃饭、休息和睡眠时间的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算一算,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要多少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学习又要多少时间,两下相比,要以不影响半日制的学习为原则。不算这笔账,心中无数,弄得不好,顾了生产就顾不了教学,顾了教学就顾不了生产,这就不能体现农业中学的性质。再比如,除了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之外,还有多少吃饭、休息和睡眠时间,年青人应当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应当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时间,这样,就更有利于搞好生产和学习。农业中学既是生产队,又是学习队,把农业中学变成单纯生产队的做法,应当防止。
农业中学在生产自给过程中,要采取适当措施,让教师
有更多时间来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还有一个教师的教学时间问题。西石桥农业中学曾经因为教师跟班劳动的时间过多,每天下午都要去领导学生劳动,只有早晚一点时间批改作业、备课和进修,因而积压了不少作业没有批改,批改的质量也不高。学校领导上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和大家共同研究,采取了适当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干部,让学生担任生产小队长,领导生产,并且明确了老农和技术员的生产责任,加强技术指导,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工作。经过这样的安排,教师每周只要两个下午去参加劳动就可以了,而教学时间就有五十小时,占一周的总时数的29.8%;生产劳动十小时,占一周的总时数的5.9%;吃饭、休息、睡眠共一百零八小时,占一周总时数的64.3%。这样做了以后,教师既能从生产中了解和提高学生,又能从生产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既能和学生一起劳动,又能有更多的时间搞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农业中学教师的劳动时间过多,班级活动过多,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参考西石桥农业中学的做法,让教师腾出时间来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知识作为主要课程,搞好主要方面的教学。
为了教学和生产紧密结合,要灵活安排学习组织和生产
组织,要随着教学和生产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
西石桥农业中学为了教学和生产的紧密结合,还开始注意到生产组织和学习组织的适当安排。学校的校长,由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另外有两个副校长,一个重点抓教学,一个重点抓生产。学校的八个手工业工场,都组成一个专业队,成员由各班抽调。园艺菜蔬和饲养是以班为单位,成立专业队(学校有农艺、蚕桑、畜牧、初师、幼师等十个班)。此外,以班为单位成立生产小队,老师任生产辅导员,正副小队长由学生推选。小队下还有生产小组,按学生年龄、体力情况,分别搭配编组。这样的组织方法,不致使班主任的全部精力都陷入生产管理工作中去,能够有时间抓好教学,同时又不致使学习组织和生产组织脱节,而影响到教学和生产的统一安排。这种组织方法,适合于他们目前的情况,是可行的。但是,学习组织和生产组织的安排,都不能固定化,应当随着教学和生产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学校领导上应当经常注意到这一点,使教学和生产、班级和生产小组互相适应,变化灵活。
从西石桥农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来看,生产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他们曾经上过测量土方和田亩的数学课,而且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产中实际应用,学生都反映:“不但会在纸上做,还会实地测量,大大巩固了教学成果。”因为在劳动中得到丰富的体验,做起作文来,学生也反映:“不是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而是有许多话想写出来。”此外,在农业知识方面,在物理、化学方面,在饲养等几门专业课方面,由于生产劳动,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都加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提高了。
西石桥农业中学的情况,使我们看到:只要把教学和劳动的时间安排合理,只要注意到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和进修时间的恰当安排,并且注意到把教学和生产从组织上、内容上、方法上很好地结合起来,那就会丰富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的方法,扩大和巩固学习成果,而不会挤掉教学或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可能使农业中学变成一个单纯的生产大队,不成其为一个农业中学。我们希望全省农业中学注意这个问题,循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使农业中学不仅可以举起高额丰产的旗帜,而且可以举起文化革命的旗帜。农业中学应当立志把这两面鲜明的旗帜,高高举起,迎风招展。这是一个目标。
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和教学,只有依靠公社党委领导,
群众支持,和普通中学亲密协作,才能蒸蒸日上,得到进步。
从西石桥农业中学的情况来看,要生产自给,首先要依靠公社党委的领导。正是公社党委,给西石桥农业中学加派了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正是公社党委,在统一安排中,给西石桥农业中学解决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和原材料、销路等问题;正是公社党委,在生产、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对农业中学的工作做了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和教学,只有公社党委加强领导,才能蒸蒸日上。农业中学的生产还要依靠群众的支持,不论在商品交换方面,在劳动力和工具的等价交换方面,在生产经验方面,都不能离开群众,因此,农业中学决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而应当热忱地支持群众,向群众学习,同时取得他们的支持。农业中学的生产管理、经济核算等等,也要向生产队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特点,使这些制度正确地建立和健全起来,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农业中学在教学上,还要和普通中学亲密协作。西石桥农业中学和澄西中学是邻居,这个学期,两校共同组织了教研组,农业中学把普通中学当作老大哥,虚心向他们学习;普通中学把农业中学当作亲兄弟,热情地关怀和帮助他们。在社会主义中等教育事业中,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互相帮助,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才能共同前进。这种协作关系,值得发扬。
看来很明显,在党的领导下,有群众的支持,有普通中学的协作,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可以看到:农业中学经过学生缴费养校,已经开始走上生产养校;在生产养校中,已经由部分自给、半自给走上了大部分自给。这个自给过程的快慢,决定于农业中学生产发展的快慢。为了打下农业中学生产自给的牢固基础,所有农业中学都要勤俭办学;都要注意校址和生产基地的稳定,不能经常变动;新招的学生,第一年也仍然可以收费,第二年,他们在学校参加了劳动,可以争取实行自给。这样稳步前进,农业中学的生产自给,一定会越来越坚实牢靠,越来越巩固、提高。我们应当看到,农业中学和普通中学一起,在普及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培养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初级技术人材方面,在配合农村的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省农业中学,每年如果平均招二十万学生,那末十年将招二百万学生,二十年将招四百万学生,这对农村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各级党委的同志们,农业中学的师生们,应当看到农业中学的这个前景和现在的作用,立大志、鼓大劲,加强领导,艰苦奋斗,巩固农业中学,提高农业中学,办好农业中学这样一种新形式的学校,在江苏的教育史上写下新的一页。


第6版()
专栏:

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将山生产队党支部充实组织生活提高党员觉悟
本报讯 浙江省永嘉县永临公社将山生产队党支部,不断充实组织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
这个支部从1953年整党以来,每月逢到初二和十六过组织生活,一次也没有间断过。在组织生活会议上,许多党员真正做到无事不可对组织言。他们把过组织生活看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有的党员说:一个月两次组织生活过惯了,还没有到初二,十六,早早就想起来了。有些党员形容参加组织生活会议“比孩子躺在慈母怀抱里还感到亲切、愉快。”
组织生活会议不仅在党员思想上扎了根,而且在群众中也知道初二、十六是“组织日”。他们主动地向党员反映意见,要求带到组织会议上去解决。
这个支部严格了党的组织生活后,党员的思想觉悟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党员在日常工作上、生活上,时时刻刻注意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并模范地带领群众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因如此,将山生产队七年来,不仅各项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只要是国家需要的物资,他们总是以小集体服从大集体的原则,带领群众,自动出售给国家。几年来,他们自动出售给国家的土产特产品价值达三千元以上。因为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好,历次受到上级表扬。仅去年大跃进以来,就连续获得县、公社、管理区九面大红旗,省农业检查团赠给
“十好生产队”的光荣称号。
将山党支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3年以前,组织生活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953年开始建立组织生活制度以后,曾经有不少党员感到不习惯。这时,支部首先加强对党员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增强组织观念,提高自觉性。号召每个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当时,这个支部的十四个党员,每人买了一本“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经过学习,每个党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起码条件之一。同时,支部对于无故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及时开展了批评,以至必要的思想斗争。如党员叶秀龙开始时,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予以批评教育后,每次都来参加了。通过以上一些办法以后,党的组织生活就变成每个党员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党员陈士生说,初二、十六不来参加组织会议,就像没有吃饭一样。
除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以外,组织生活必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这是这个支部坚持巩固组织生活极其重要的关键之一。他们组织生活的内容,除了学习文件,研究工作,讨论吸收新党员入党和处理党员中的问题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党内互相谈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互相谈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强调发扬民主,使党内不同意见得到充分暴露,把组织生活当作党员讲话的讲台。因此,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真正做到了思想交锋,互相帮助,从而在党员中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
“山区工作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个问题在部分党员思想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会议上,即提出了:“山区到底有没有前途”?“不愿在山区工作对不对”?“共产党员应如何搞好生产工作”等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要大家用“标准尺”(他们称党员标准为“标准尺”)对照自己,通过讨论,对党员教育很大,自觉批判了轻视山区工作的错误思想,树立了对山区工作的信心。
加强组织生活的思想性和战斗性,除了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外,在许多重大问题或困难面前,他们特别注意先在党内统一思想,从而保证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在劳动力紧张,生产任务迫切需要劳力的情况下,支部就通过组织生活反复讨论,号召每个党员拿出百折不挠的勇气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党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带动群众苦干巧干,不但按时完成了任务,还抽出了二十八个劳动力支援了邻村播种小麦三天。(中共温州地委组织部工作组王钦雷、李大和)


第6版()
专栏:编后

过好组织生活
将山生产队的党员和群众,人人都知道每月初二和十六是党的“组织日”。每到这时,党员自觉地收集情况,准备意见,按时去过组织生活;群众也主动同党员谈问题,提要求,请党员带到组织会议上去解决。这是将山生产队党支部充实组织生活的好办法。
这个办法,使党组织加强了团结和统一,使每个党员得到了教育和培养,发挥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所以,这个生产队能够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可见,健全和充实组织生活,经常在党内加强思想教育,是保证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关键问题。我们的党所以能够有坚强的统一和团结,各个党员所以能够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着经常的有内容的组织生活。我们希望所有基层组织都同将山生产队支部一样,坚持过这样的组织生活。


第6版()
专栏:

后起之秀 初放之花
即将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中国青年艺术团的演员中,有许多初露头角的后起之秀,他们出国前在首都举行的公演,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人们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来祖国艺术界新生力量的飞速成长。
姐弟竞武
从小苦练,有着很好武功基础的周云霞、周云亮姐弟俩,在京剧“虹桥赠珠”中,分别饰演美丽勇敢的泗水女神和天将中武艺超群的少年哪咤。姐姐的打出手花样繁多、又稳又准,弟弟的翻跃动作惊险卓绝、灵巧优美。
这是演出中的一个场面:当天兵天将节节败退之时,哪咤在水族的追赶下翻跃而出,看它连翻两个斛斗,忽然手不着地悬空来了一个“摔腰”,翻得又高又险,又轻又猛。水女神一人抵众,大打出手,更是出色。撕打时但见空中花枪飞舞,此起彼落,鼓点紧击,接扔稳准。真是观众应接不暇,表演者纹丝不乱。
周云霞姐弟俩,自幼从父习艺。十余年来,一直合作配戏。他们在台下是亲密的姐弟,在台上是骁勇的劲敌。从前,他俩演武戏只重勇猛卖力;近几年来,经国家剧团的培养,在刻划人物性格和美化身段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梅派幼徒
二十一岁的沈小梅,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最小的徒弟。她主演的“倩女离魂”,发挥了梅派唱做的特长。这出戏是根据唐人小说改编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多情的倩娘,因为父亲嫌贫爱富,不成全她和表兄的婚姻,竟魂魄离体相随表兄而去。三年后,始随表兄衣锦荣归,还魂成亲。当沈小梅表演倩娘魂影追至江岸,在小舟中与表兄相会时,她以一段动听的反二簧,唱出了倩娘的悲怨与深情。她的唱腔圆润婉转,身段庄重大方,表情细腻深刻。看得出,是经过名师指点和严格锻炼的。
1952年,当沈小梅在初中读书的时候,梅兰芳发现这个女孩音色好、模仿力很强,又有志于学戏,便欣然接受她的要求,收为徒弟,亲自给以指点。沈小梅学戏认真,她常常要求老师:“你再教一遍吧!”而和善耐心的老师,便不厌其烦地一步一步做给她看,直到师徒都感到满意为止。
妙笛重奏
舞台上一阵悠扬的笛声,把听众带进了美妙的意境。随着笛音,人们仿佛见到一对蝴蝶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在花前翩翩飞舞。这是两位农民出身的笛手梁培印和刘立仁,在巧妙地吹奏着河北民间曲调“蝶双飞”二重奏。一个笛音高昂响亮,一个笛音柔和婉转,配合得和谐悦耳。忽然间,笛音转得欢快热闹起来,越吹越快,嘟嘟连响,滑音不断。这是演奏者在熟练地运用着“双吐舌”、“嘴旋手揉”等高超的吹奏技巧,表现双蝶快速旋转飞舞、嬉戏逗趣的情景。经过改编提高的笛子二重奏“蝶双飞”,在他们二人的吹奏下,不仅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而且“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独舞姑娘
随着手鼓啷啷的敲击声,一位美丽的乌兹别克姑娘,以柔美的舞姿,开始了新疆独舞“摘葡萄”的表演。
姑娘来到茂密的葡萄园里,望见丰硕累累的葡萄,喜不自禁,立时手舞足蹈旋转欢跳起来。一会儿兴奋得翻腰躺在草地上,欣赏丰收的葡萄,轻舒双臂缓缓而起;一会儿高兴得伏卧园中,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她腰臂舞动,犹如轻纱飘带,轻柔优美,看她环台旋舞,匀称稳健,快步如飞。
这位独舞姑娘,叫阿依吐娜,今年才二十岁。是最近新疆文艺会演中才显露头角的一个青年演员。
爬杆能手
在杂技表演中,“双爬杆”是新创造的一个技艺高超的节目。聂景坤在这个五人表演的节目中,动作最为惊险突出。他轻捷灵巧地在两根相距两公尺的铁杆上,如松鼠一般左跳右跳攀缘而上。铁杆耸立而园滑,他蹬之如履平地。当他到达两丈多高的杆顶,忽然用脚一蹬,仰面挺身跃向另一铁杆,双手抱杆人体悬空,成平线。观众不禁为之叫绝。突然,他又松开两手,双腿抱杆,倒垂急窜而下。观众正为他担心,他却在距地一尺时,猛然刹住,来了一个“前水平”,从容着地。
这位青年几年前还是修理自行车的学徒工。他学习杂技勇敢大胆,刻苦顽强。对“爬杆”的兴趣尤大。
本报记者 续磊(附图片)
摘葡萄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第6版()
专栏:

为了兄弟民族
一天早晨,天色还是灰蒙蒙的一片,人们还没起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石峰同志(汉族)已经带着一架双铧犁和几个生产队的干部一起下田了。社员见书记要带头使用新式农具,都抢着要去看。不一会,后面跟了一大群人,就连几十岁的老太婆也摇摇摆摆地跟了去。不到两天工夫,高兴公社龙州大队八十多架双轮双铧犁都全部用上了,使深耕速度加快了三、四倍,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石峰同志不仅参加劳动,而且从劳动中请教群众,不仅在生产中是这样,在社员的生活福利工作上也是这样。如当他听说高兴公社高岭大队的食堂办得不好的时候,便卷起铺盖不声不响地来到了第三队食堂;一进门放下行李,就和食堂服务员一起刷锅、做饭、煮菜,什么工作都抢着干。等社员劳动回来,看见端饭给他们吃的竟是县委书记时,马上编了一首山歌:
“书记深入到食堂,饭菜做的甜又香;幸福生活谁人造,感谢恩人共产党。”
不久,这个食堂便焕然一新,只要一进食堂,就会看见一排排整齐的桌子摆在那里,清清洁洁,不再像以前那么乱糟糟的了;长时期算不清的账目,也有条不紊地公布在墙上;社员们每餐都有热饭热菜吃,直乐得个个眉开眼笑。(附图片)
单应桂插图


第6版()
专栏:

向老农取经
最近,江西瑞昌县布置了消灭三类苗的工作后,县委第一书记孙福和心里想,如果能交给群众一些田间管理的具体办法,对促进运动的开展,该有多大帮助啊!于是,在布置任务的当天,他就深入到范镇公社东山大队的田间。孙福和同志请来了几位老农,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那种耘禾的方法好。老农们看见县委书记这么尊重自己的意见,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他们说,留一层水耘禾是对的,放干水耘,轻是轻得多,可是泥不成浆,草不会死,耘了作用也不大。听了这些,孙福和才意识到:三类苗有部分是先天不足,插迟了几天,而另一部分却是由于后天失调所致。于是,他进一步询问改造三类苗的意见。老农占吉忠说:办法倒是有,就怕有的人不相信,还怕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孙福和连忙接着说:只要办法有效,我一定照你们的意见办。大家看见县委书记这样诚恳,一个接一个地献计。老农范传银最后献计说:有些人耘禾不顾质量,光图快,要有个责任制才能保证。
孙福和把大家意见归纳成六点:(一)先打灰(煤)后耘田,并且把田晒到芝麻裂,这样,打一次灰就见一次效。(二)耘草要耘靠禾脚。(三)稗子要扯净,禾越瘦,稗子越要扯。(四)合理排灌,“芒种”浸蔸,“夏至”浸腰,抽穗即晾脚。(五)看田看苗施肥,三类苗在打过灰后,再加十五担人粪。(六)责任到人。以后,他又找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灿贤商量,并问他:这些意见大家能办到吗?王灿贤作了肯定的回答。
孙福和在老农中求得的这个办法,县委马上进行了研究,随即就推广到了全县各人民公社。


第6版()
专栏:

坚持理论学习
中共山西五寨县委书记袁步森同志,三年如一日地坚持理论学习,共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三百五十多万字,提高了理论水平,推动了实际工作。
袁步森同志是一位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的农民出身的老干部,他过去虽然也学习理论,但总觉得“远水不解近渴,不如学学当前政策解决问题。”再加上工作忙,理论学习总是时断时续。
近几年来,形势发展越来越快,工作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当工作中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的时候,袁步森同志深深感到自己需要迅速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理论武器。1955年6月,他离职到党校学习。在学习中,他专门检查了前三年所走过的路程,下定决心要攻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堡垒。1956年,回到五寨县,到现在,三年的时间,他除了复习在党校学习的五门课程以外,还读了“资本论”、“费尔巴哈论”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袁步森同志在认真攻读理论知识的时候,同时非常注意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学了理论以后,他越来越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去年一年,他深入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间就达四个半月。在劳动中,特别注意听取当地老年农民的意见,因而能使学到的理论和当前工作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6版()
专栏:编后

联系群众,学习理论
三个县委书记的点滴事迹,使我们看到了党的干部,怎样在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为兄弟民族服务,为千百万人民服务。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主要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同群众商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请教群众,获得了智慧和力量;一条是学习,坚持理论学习和政策学习,并且加强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经济文教等工作越来越复杂,党要求我们把工作越做越细致。我们需要从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从群众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教益和力量。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