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设备维护好 产量步步高
鞍钢推广六号平炉经验开展维护炉体竞赛
五月份平炉作业率比四月份提高4.02%,等于新增一座大型平炉
本报鞍山29日电 鞍钢六号平炉全体职工精心维护炉体,竖起了一面健康高产红旗,保证了炼钢生产稳步提高。这座平炉从1月到5月,平均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到本月17日,已经提前十三天完成了上半年国家生产计划。
这座炉子所以获得长期健康是接受了过去的教训以后转变过来的。去年第四季度,为了给国家多生产优质钢,他们曾经采取扩大平炉装入量的措施,把每炉产钢量从一百五十吨提高到一百九十一吨后,虽然实际产钢量比第一季度增加了四千多吨,可是由于炉体维护工作没有及时地跟上去,检修时间增加了,炼钢时间减少了,因而平炉的有效作业率却下降了7%左右,如果没有这一不利因素,还能多生产几千吨优质钢。
今年年初全炉职工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从批判忽视维护炉体的思想入手,端正了一些人的态度。比如乙班炉长李田锡,为了缩短炼钢时间,不顾“热工”操作制度,多给煤气和空气,结果把后墙给烧坏,修理五、六个小时。党小组抓住这件事,组织全炉工人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全炉工人都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想各种办法找出了一系列维护炉体的技术措施。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一套炉体维护制度,各个部位都有专人负责,使炉体维护工作经常化。现在这座平炉上,不管那个班或那个人,已经养成按时吹扫水套,吹扫炉头和炉顶等,维护好炉体的习惯。到3月中旬,炉顶已经使用了二百五十多次,按计划早就应该换新炉顶了。由于他们平时维护得好,照规定每班要吹扫一次,可是,现在有的班吹扫两次,有的班甚至已吹扫三次,一直推迟到4月上旬,才换了新炉顶,他们的炉顶寿命,比别的炉要长一倍。
由于全炉职工一齐动手,加强炉体维护,这座炉子不仅消灭了计划以外的检修,还减去了一次计划中的检修,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为国家增产大量优质钢。六号平炉今年第一季度的有效作业率,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了8.2%,相当于增加了七个工作日,同时它也为进一步“多装、快炼”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季度平均每炉产钢量,又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了十一吨多,共比去年第四季度多炼三千七百多吨钢。今年红5月,这座平炉更上一层楼,作业率又提高了4%多,从1月到5月,五个月超过计划增产钢四千吨,已经在6月17日,提前完成了上半年国家给予的生产任务。
人们议论:这座炉子更大的成就还在于用事实证明:只有维护好炉体,才能提高平炉的有效作业率,保证“多装、快炼”,促进炼钢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鞍钢领导方面正在大力推广六号平炉的经验,保证炼钢生产水平稳步上升。
(王殿学)
本报鞍山29日电 鞍钢大力推广六号平炉维护炉体的先进经验,组织所有炼钢职工开展维护炉体的竞赛,在二十几座大型平炉中插红旗树标兵,平炉作业率因此节节上升。最近一个多月来,鞍钢的大型平炉,检修时间大大减少,生产时间显著增加。5月份的平炉作业率,平均比4月份提高4.02%。相当于新增加了一座大型平炉。6月上、中两旬,平炉作业率又比5月份提高了1.3%。
平炉炉体维护得好坏,是当前鞍钢炼钢生产能否稳步提高的关键。4月份,鞍钢在夺钢大战中,钢的产量虽然逐日增加,但是有些干部和工人,只注意“多装、快炼”,放松对炉体的日常维护,平炉的炉体时常出毛病,修炉的时间渐渐增加,生产的时间逐渐减少,作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鞍钢党委针对这个问题,深入挖掘并总结出六号平炉的经验,在5月中旬组织四百多名炼钢工人,学习六号平炉的先进经验,开展了维护好炉体的红旗竞赛。
鞍钢著名的五座大型固定式平炉在5月份,作业率普遍比4月份提高13.61%,相当于每座平炉多生产四天。十三号平炉采用了六号炉“那里薄炼那里”的办法,装入量由二百八十吨增加到三百三十吨,每炼一炉钢产量可以增加五十吨左右。十六号平炉过去炼钢时间长达十三个小时,现在他们坚持吹扫水套、烧炉头和补炉头以后,使煤气和空气畅通无阻,炼钢时间缩短到九个小时左右,每炼三四炉钢就能增产一炉钢。
各炼钢厂的领导上,在开展群众性维护炉体运动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炉体维护工作经常化。第一、第二炼钢厂和五座大型固定式平炉,已经建立起修炉质量检查、定期修炉等二十多项重要制度。第一炼钢厂把炉体维护工作,作为红旗竞赛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定期组织检查评比,推动了这项工作步步深入。第二炼钢厂更制订了一套制度,每座平炉的各个部位,都规定有专人负责维护,每周大检查、大评比一次,发现问题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处理,并向全体职工公布评比结果,这就促使炉体维护工作能经常坚持下去。
鞍钢在推广六号平炉经验,发动炼钢工人维护好炉体的同时,还组织耐火材料厂职工提高耐火砖质量,给延长炉体寿命提高作业率以有力支援。 (王殿学)
(附图片)
鞍钢六号平炉职工正在补炉 本报记者 苗明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多快和持久
在钢铁生产跃进的跑道上,鞍钢六号平炉的炼钢战士真可以称得起既能多装快炼、又能打持久战的优秀运动员。
“多装、快炼和维护炉体”,这是平炉炼钢的全面操作方针。多装,就是扩大平炉装入量;快炼,就是要缩短炼钢时间;维护炉体,就是要求能打持久战。一座炉子利用系数的大小,绝不表现在某一天的纪录上,而是表现在连续的纪录上。如果开始的时候,装料很多,炼起钢来也很快,而对炉体维护工作放任不管,到最后,炉体损伤停工检修,仍然不能达到多装快炼的要求。这好比一个缺乏经验的运动员,一上跑道,拚命奔驰,速度很快,正当人们为他鼓掌的时候,他却因为“体力”支持不住,又逐渐地落在别人的后面。
在实际工作里,有些性子急躁的人,一味追求短期间的高产,只看到多装快炼的巨大效果,却没看到放松炉体维护的后患。这一点,值得严重注意。


第2版()
专栏:

维护平炉健康的人们
——记鞍钢六号平炉工人维护炉体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殿学
在鞍钢六号平炉访问期间,看到听到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日夜奋战在平炉上的钢铁英雄们对待平炉的维护,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体贴入微,一丝不苟。
这里记述的只是其中的点点滴滴。
总炉长的习惯
早晨六点钟,离上班还早呢,可是总炉长崔玉深,就像是准确的时钟,已经出现在六号平炉上。他透过蓝色眼镜,注视着炉子的前后墙,看看那里被钢水浸蚀了没有;接着他又爬到炉顶上去,看看那上面有没有灰尘;然后他又转到炉子下面,看看那里有没有跑渣跑钢……任何人对平炉维护的任何疏忽,都逃不过他那一双眼睛。全炉四班工人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如果看见他的脸上挂着笑容,那就是说他对炉体维护表示满意;如果看见他的表情很沉重,那不是交班的人们要挨批评,就是接班的人们得等着接受任务。
总炉长在平炉上,已经工作了整整十年了。早在1949年4月,鞍钢第一座平炉恢复生产的时候,他就来到平炉上学习炼钢。在这十年当中,他当过炼钢炉长,做过专职护炉技师,去年又调到这座平炉上来做总炉长,平炉在他的眼睛里,像是有生命的东西,他常说:要是我们不把炉体维护好,就没有办法多炼钢,平炉是我们炼钢工人的命根子。
今年年初有一天,他在检查仪表记录的时候,发觉乙班炉长李田锡,只顾缩短时间快炼钢,炼钢时给的煤气太多。总炉长赶快跑到炉门前,透过蓝色眼镜一看,只见翻起老高的钢水,在冲涮着炉子后墙,他急忙找到李田锡,警告他注意维护炉体。李田锡虽然勉勉强强答应了,可是他一转念想到,五号平炉一连几天跑在他们的前面,立即又把总炉长叮嘱放到九霄云外去了。他又照样猛干起来。结果把后墙给劈下了一块,费了好大的劲,用了五、六个小时才修好,不但没有赶上五号平炉,反而被拉下的更远了。
炉子后墙劈下一块,好像从总炉长身上割下一块肉,他连急带气好几顿吃不下去饭。总炉长自己暗地思量,这些年青小伙子,就知道多装快炼,可是怎样让他们懂得既能快炼多炼,又能维护好炉体呢?他跑去找党小组长,建议开一次党小组扩大会,用李田锡的事故做例子,组织全炉职工展开辩论。小组长同意了他的意见,经过几次辩论,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帮助李田锡也帮助自己。
起初,还有些人总觉得总炉长“吹毛求疵”,过于小心了;日子一长,人们亲眼看到炉子毛病很少,钢产量月月超额,这才体会到总炉长做的对。总炉长的习惯,逐渐地变成了大家的习惯。
吃苦在前的风气
在六号平炉上给你另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人人都有吃苦在前的风格。
维护炉体的活,都是些又热又累的活,要和几百度的高温打交道,得用汗水换取平炉的健康。像贴补前墙,工人们要迎着长长的火舌,一铲一铲地把耐火泥贴上去;像吹扫炉顶,工人们要爬到炉子顶上去,一站就是三四十分钟;特别是遇到炉子跑渣跑钢,清除起来就更加劳累……。尽管活儿比较劳累,可是六号平炉的工人们,都宁可自己多干,让别人少干。
这种风气也是逐渐形成的。起初,有些人不把大家干的活,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尽可能把累活推给别的人、或别的班去干。为了防止这种不负责任的作法,他们曾经规定了一项制度:在交接班的时候,如果发现维护炉体的活没干完,接班的人有权把交班的人留下,让他们把活干完再回去。结果是,今天你留我连班,明天我留你连班,互相间产生隔膜,炉体还没有维护得好。甲班炉长、共产党员罗远弟,自己常常这样想:要想维护好炉体,必须加强四班团结,而且必须有人带头,吃苦在前,多干活。他自己问自己:你是共产党员,你不去带头,等谁来带头?
有一次,丁班炉长赵景良,正在忙着操纵炉子炼钢,炉内的钢水突然大沸腾了。因为冷料事先装的不好,炉子东半部的钢水,越翻滚越厉害,猛然间渣子和钢水,顺着东头的喷出口流了出来,很快就把炉体和炉头给焊在一块了。他一面忙着照顾炼钢,又一面忙着临时组织人力抢救,清理跑出来的渣子和钢,一直苦战到下班的时候,还没清理完三分之一。甲班已经来接班了,甲班炉长罗远弟一看,估计再清理一个班的功夫,恐怕也清理不完,可是,他却不动声色地劝赵景良:看把你们累成啥样子了,赶快洗洗澡回家休息去吧,剩下的活我们包下了。赵景良没吭声,心想,我们班跑的渣子和钢,怎好让人家甲班替我们挨累呢?还是低着头干。罗远弟一看,丁班工人不走,他就带头把撬棍、铁锹等工具抢过来,把丁班工人撵回去休息。后来,甲班又干了一个班零四个多小时,把跑出的渣子和钢清理干净,避免了一次计划外检修。
罗远弟带领全班工人干了一个班又干了四个钟头,把渣子和钢清理干净,避免了一次计划外检修。
罗远弟这种吃苦在前的行动,像“火车头”一样带动了全炉四个班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现在再也找不到互相推托,互相埋怨的事情了。而原来的“交接班制度”,已经得到吃苦在前,互相信任的风气所保证了。
技术之花开满炉
丙班助手姜颖厚在操作中一直注视着炉子的前墙被钢水浸蚀的情况。每逢轮到他们丙班炼钢,姜颖厚看着炉子的前墙,被沸腾的钢水冲涮着,外面的钢甲,渐渐由黑变红,他的心就像是火烧一样。他常常设想,要是研究出一个维护前墙的办法来该多么好啊!
有一次他发现甲班维护前墙很好。于是他下班以后不回家,决心学习甲班的操作。
原来前墙维护不好这件事,同样在折磨着甲班炉长罗远弟。每次轮到甲班炼钢,刚刚补完炉、装完冷料,开始熔化的时候,罗远弟就抢时间,往前墙上贴耐火泥,可是没等他贴完两个墙垛,就到兑铁水的时候了,兑进第一罐铁水去,炉子就开始沸腾起来,他透过蓝色眼镜,看着贴补完的墙垛安然无恙,没有贴补的墙垛被钢水浸蚀着,急得恨不得用手去抹上一层耐火泥。他在心里琢磨,怎么才能在兑铁水之前,把四个墙垛都贴补完呢?要是一个人快一点干,能贴补完两个墙垛,要是两个人同时干,不就可以把四个墙垛都贴完么!经过几次试验,把原来单铲贴前墙,改为双铲贴前墙,贴补的速度加快了一倍,到底赶在兑铁水之前,就把四个墙垛都贴补完了。从此,钢水沸腾的时候,不再直接浸蚀前墙了。
姜颖厚跟着甲班,连续观察了几次,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心里想要是四个班都能这样干,那就用不着再愁前墙维护不好了。可是又一考虑,想到每班的八个人,都是一个萝卜顶一个坑,炼钢的活,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从那里抽出一个人来,和炉长一块,用双铲贴补前墙呢?他越想,越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于是他又带头,先在他们丙班试验推广,摸清了思想问题,找出来解决人力不足的办法。这时他才着手,组织另外两个班,学习甲班的经验。经过姜颖厚这一系列细致的工作,“双铲贴补前墙”的经验,很快就在全炉推广了。接着,很快又在许多兄弟平炉上推广了。
(附图片)
看!鞍钢六号平炉的职工,在上半年生产计划提前完成以后,多么愉快。 本报记者 苗明摄


第2版()
专栏:

合理摆布商品
文英
商业部门因为商品摆布得不合理而造成“货不对路”,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例如最近天津市河东区新立村人民公社供销部清查仓库,就查出不适农村销售的呢绒、细毛袜、高级收音机、高级纸烟等商品。还有些农村供销社积压了雨衣、皮箱等高级商品,也是很久卖不出去。
是不是这些在农村和小城市里卖不出去的香烟、收音机、雨衣、皮箱等等东西,就是所谓的滞销货呢?显然不是。这些在农村卖不掉的东西,正是城市里所欢迎的东西。把畅销货变成了滞销货,这是商业工作上的缺点造成的。
有些人这样看:“货不对路”,年年都发生过,这是商业工作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一个百货商店要经营成千上万种商品,人们吃、用、穿、戴,样样都得经过商业部门,要把商品摆布得很恰当,实在不容易。确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要做到合理地调运、摆布商品,的确很不容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常常发生变化,要求在商品摆布上没有一点缺点,也不完全是实事求是的。但是,不容易,不能完全避免,并不是说就绝对不可能避免,不可能把“货不对路”的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商业工作者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摸清市场变化的情况,研究、分析人民购买力变化的规律,就能够使进、销、调、存各个环节的工作符合客观实际,使商品摆布得合理,使各种货物都找到合适的主顾。去年有些地区盲目进货的现象比往年严重,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某些商业工作者思想脱离了客观实际,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农村公社化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马上购买大量的纸烟、公社要买大量的收音机;而没有切切实实地去了解农村的购买力究竟提高了多少,农民的新的需要究竟是什么,就这样大抓了一批商品。这些同志是出于一片好心。但这片主观主义的好心,却造成了人为的“此处积压、彼处脱销”的结果,使商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货不对路”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消除这种人为的“积压”和“脱销”现象,根本办法当然是要从调查研究市场做起。但是,在目前,除了“治本”的办法外,也还有一个“治标”的办法。这就是:彻底清理一次物资,把仓库里的商品清理出来,举办物资交流展览会,请有关的单位来参观,互相调剂有无;把农村里清理出来的高级商品,如雨衣、皮箱、毯子等等,运往城市和工矿区;把城市里清理出来的适合于农村需要的商品调运给农村。这样就充实了城乡的物资供应力量,做到物尽其用。


第2版()
专栏:

江西商业部门养猪
好处是:能够保持一定生猪储备;可以供应群众良种仔猪;积累生猪饲养管理经验,便于指导农村生猪生产。
新华社南昌29日电 江西各地商业部门积极自繁自养生猪,把自己养猪和帮助群众养猪、收购生猪和指导生猪生产结合起来。现在全省商业部门自养的生猪已有八万多头,许多地方的商业部门已经办了或正在筹办养猪场。
江西省商业部门自己饲养的生猪,以商品猪为主,同时适当养一部分优良种猪,用来繁殖仔猪。这样做的好处是:商业部门能够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生猪储备;可以供应群众良种仔猪,有助于推广良种和解决部分猪源问题;可以学习和积累生猪饲养管理的经验,便于指导农村生猪生产。此外,对群众交售的尚不合上调规格的猪,还可以由商业部门留下来饲养催肥。各地商业部门和所属单位自养生猪的积极性都很高。贵溪、波阳等县商业部门,计划今年养猪一万多头,由于着手快、抓得紧,现在已经养了七千头。崇仁县商业局及所属十二个国营商店和各个采购站,都已经办起了养猪场,喂养肉猪和种猪一千三百头。他们在屋前屋后种植南瓜,开垦荒地生产蔬菜,挖塘蓄水养殖水浮莲,上山下水找野生植物,多方面地开辟了养猪饲料来源。南康县商业局由局长带头建立的第一个生猪饲养繁殖场,除了养七十七头肉猪以外,还养有五十七头母猪和四头良种公猪,现在已经繁殖了一百五十六头小猪供给附近公社社员饲养。
各地商业部门在积极发展养猪的同时,都注意研究、试行先进的饲养管理方法,培养饲养管理的技术人员,以便更好地指导群众养猪。如乐安、崇仁等县商业局和采购站的养猪场,都分栏建立起专人负责制,试验用青贮发酵饲料喂猪以及卫生防疫等的饲养管理方法,效果很好,已向群众传授。


第2版()
专栏:

热喷漆
天津市油漆颜料总厂最近试制成功一种热喷漆。热喷漆的固体含量比冷喷漆多百分之五十五,因此用冷喷漆必须喷涂三次或两次的东西,用热喷漆只要两次或一次就可以。冷喷漆在使用前,必须先兑入一倍到一倍半的酯、醇、苯类等作成的喷漆稀料,而热喷漆可以少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喷漆稀料,并且有光泽好、流挂病少等优点。


第2版()
专栏:

废纸浆代烤胶
烤胶是制造底皮的重要材料。苏州市光明皮革厂最近试用废纸浆代替烤胶成功。过去他们做夹被皮全部用烤胶,现在已完全改用废纸浆液,成品质量完全符合要求。制造底革过去也是全用烤胶的,现在采用一半烤胶,一半废纸浆,也已基本获得成功。


第2版()
专栏:

蓖麻饼中取蛋白胨
西安市新生榨油厂利用蓖麻饼提取出蛋白胨,每月可增产一万五千元。蓖麻饼是榨油后的副产品,从蓖麻饼中提取的蛋白胨完全合乎抗菌素生产中培养微生物的要求。


第2版()
专栏:

双层棉布
杭州纺织品站最近试织成功一种既经济又漂亮的“双层棉布”。布的正反面是两种不同的颜色,花样别致,质地也很坚固。用这种布做衣服,可根据季节不同,任意选用正反面,一件衣服可抵两件穿。


第2版()
专栏:

今天的上海城隍庙
经营的小商品增加到一千三百多种
顾客们能够在这里买到合意的东西
上海市著名的小商品市场——老城隍庙积极发展手工业生产,大力组织货源,使商场经营的小商品增加到一千三百多种。许多有特殊需要和爱好的顾客能在这里买到合意的东西。商场的零售营业额也随着上升。
老城隍庙商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里的小商品一向以丰富多采、价廉物美吸引着顾客。商场的店、摊,有的亦工亦商、自产自销,有的与许多地区建立了产销关系。但是前一时期经营的商品品种有所减少,影响了老城隍庙经营的特色。上海市有关单位最近加强对这个商场的统一领导,调查了庙内历史上经营的小商品,根据市场的需要,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商场搞好经营。同时,组织职工讨论,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小商品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克服了部分职工认为小商品零星、产值小、组织货源麻烦而不愿经营的思想。
商场许多商店附设的作坊,现在正努力生产小商品。各商店安排了劳力,除了调出一部分有技术的人员专门生产小商品以外,还有很多营业员在空余时间帮助生产。国营商业部门供给一批原料材料。这些作坊也发挥了手工业利用废品废料的特点,用旧罐头、旧瓶盖、角铁下脚等制造出小炊具、小五金、小玩具等商品;用废旧麻将牌、筹码上的人造骨和塑胶,改制成各式各样的图章和妇女服装上用的“桥梁扣”。
老城隍庙商场积极恢复老的产销关系,建立新的协作关系,千方百计开辟货源。有的采取发料加工的办法,产销双方协作生产。此外,还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派人到外地采购小商品。现在已组织生产和从外地采购到的小商品九十多种。
老城隍庙商场的职工正在根据不同季节的销货特点和原料供应情况,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加花色品种,供应人们更加丰富多采的小商品。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秦淮河畔的庙会
本报记者 周惜晨
在秦淮河畔,一向冷寂的马道街,这一天突然变得热闹了。南京市秦淮区在这里组织的废品回收流动“庙会”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
康乐托儿所的大院子,临时变成了“庙会”的“露天剧场”。西墙脚下一块三尺来高的平坦的台子下挤满了观众,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台上演出的节目:“王大娘卖废品”。
王大娘问废品收购员胡老二各种废品的用途。只听她用人们喜爱的锡剧腔调唱道:
“第一问你破鞋底,第二问你烂麻包,
第三问你旧报纸,第四问你废橡胶。
碎铜杂铜有啥用?什么东西用塑胶?
头发渣子做什么?鱼鳞能做啥原料?”
胡老二挑着一副高箩(收废品用的担子),也用同样的调子唱答:
“破烂鞋底能造纸,复制麻绳用麻包,
废旧报纸包装用,废胶还制再生胶。
铜丝铜皮碎铜造,牙刷皂盒用塑胶,
头发渣子制药品,鱼鳞提炼鱼鳞胶。”
王大娘见胡老二对答如流,条条入理,不由得频频点头,满脸带笑。只见她略一沉吟,又唱道:
“破烂棉花做什么?牲骨能做啥材料?
香烟屁股有啥用?零碎玻璃要不要?”
胡老二不加思索,就又唱道:
“烂棉纺纱能漂白,牲骨熬油做原料,
香烟屁股杀虫药,零碎玻璃能回造。”
随后,王大娘便把自己家里的废品卖了出来。看到这里,观众们都现出满意的笑容,他们对“演员”们认真热情的表演满意,他们更对“王大娘”积极卖废品的行为满意。
这些“演员”都是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节目,从编、排到化装也都是他们自己动手。论演技,当然不能和大剧团相比,但是,他们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这股热情却是非常可贵的。
在院子进口处的“展览馆”里,一只巨大的“聚宝盆”赫然蹲立在中央。这只“宝”盆里盛满了各种“宝”物:碎铜、烂铁、旧布条、烂棉花,等等。有人也许会失笑:这叫什么宝?旧布条、烂棉花谁家没有一些:是的,这“宝”字正好就是“宝”在这“谁家都有一些”。
在“展览馆”的墙上,贴着红色的大幅光荣榜,榜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老太太的光荣事迹:因为她积极地卖出了大量的废旧铜、锡器。
在院子外边的街道上,一列长长的摊头和几辆流动货车被人群包围着。摊子和车子上边,摆满了各种小百货、山货、瓷器、花席和儿童用品,真是应有尽有。只一天多的时间,就卖出了巴蕉扇七百多把,苍蝇拍一千多个,肥皂、菜刀、铁勺、锅铲等,几次添货,都销售一空。除了小百货以外,仅山货、瓷器、花席等几门货就回收了现金六百多元。
紧挨着货摊的,是几十副高箩沿着墙边一字排开。收购员们在箩边热情地接待着“献宝”的人群。今天,要数他们“生意”最兴隆。看,他们一个个都忙得满脸通红,汗珠顺着膀子向下滴。
这一天,最先来“赶会”的是全国著名卫生模范鲁大妈。她领着一大群人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来到“庙会”上,每人手里都拿着各种废品。原来,鲁大妈听说要在马道街举行“庙会”,几天前就做了准备。她把家里用不着的铜脚炉、碎玻璃等统统收拾到一起,准备去“赶会”。这一次,鲁大妈是第三次出卖废品了。三次共卖得十多块钱,她用这些钱给大儿媳妇、小女儿各买一件衬衣,给外孙买一件汗衫、一双小鞋子,给自己和孙子各买一顶草帽,自己又买了一只茶杯,此外,又买了两把巴蕉扇子、两块药水肥皂、一个砂锅。剩下的钱,鲁大妈准备留给在一女中念书的小女儿缴学费。卖了废品,买回来这么多东西,合家都高兴得了不得。大妈说:“拿废品换来实用的东西,对生产、对生活都有好处。”
秦淮区创造的这种以文艺宣传、物资供应、废品回收等互相结合的流动“庙会”形式,不仅对群众的吸引力大,影响深刻,而且效果也好。仅在夫子庙、双乐园、石坝街和马道街的四次“庙会”上,就回收了五十二吨废品。在南京市废品回收工作评比中,秦淮区被评为单位冠军。
(附图片)
徐启雄插画


第2版()
专栏:编后

保持传统特色
小商品的特点是零星,产值小,组织货源也比较麻烦。因而有人就不大愿意去生产、经营。
可是,小商品在人们生活中占的地位并不小。比如钮扣,人人都离不了;发卡,是妇女的“终身伴侣”等等。没有这些小商品,人们在生活中就会感到极大的不方便。
产值小等等,这是经济账;人民普遍需要,这是政治账。对待小商品,不能光算经济小账,还要算政治大账。为了人民的方便,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从来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况且,就是经济账中也还有可算的地方。小商品因为是小,用的原料材料也就不大,而且来源广。大工厂的下脚料,一些废弃的物资,都可以用来做成小商品。废物再生,无用变有用,为国家创造财富,为人民谋福利,何乐而不为。
上海老城隍庙商场克服了部分职工瞧不起生产和经营小商品的思想,最近小商品增加到一千三百多种,恢复了原有的特色,受到顾客的欢迎。所以保持市场传统特色生产一些历来为顾客爱好的东西,绝不是一件小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