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夏收夏种 抗旱防涝 赶制农具
三军将士出动支援农业生产
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各地部队在夏季农忙中,奋起支援农业生产。广大官兵在“为了农业大丰收,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口号下,有的在帮助农民夏收夏种,有的在农村里参加抗旱、防涝,有的在为农民积肥、赶制农具。
在祖国的南方,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官兵在各地田间和农民一起抢收、抢种。福建前线部队已为各地人民公社抢收、抢种二万二千七百多亩庄稼,在浙东的一个海岛上,正当小麦成熟、社员下海捕鱼时,来了暴风骤雨,驻岛部队立即停止操练,全部出动,冒风雨抢收,用两天时间把全岛的小麦基本上收割完毕。驻重庆的后勤部队,除派出大批官兵帮助当地农民夏收夏种和运输外,还出动电影放映队,到田野里放映电影,活跃田头文娱生活。在帮助抢收、抢种中,各部队官兵们严格遵守了“细收细种、颗粒还家”的原则。武汉地区部队某队在霪雨连绵的时节,还作到“三快”(快收、快运、快打)、“四净”(割净、拾净、打净、扬净)。人民解放军炮兵直属队,在5月24日星期日,全部出动到北京郊区帮助农民浇麦、种花生和栽果树等。在劳动中,个个干劲冲天。少将王云瑞虽然六十多岁了,但他老当益壮,干得很欢,当地华山人民公社社员都夸奖地说:“真是老八路来了”。
河北一带最近出现旱象,各部队组织的抗旱队伍纷纷开赴各地,投入抗旱的大战。某部二千五百多人的抗旱大队,从早到晚帮助人民公社挖渠打井,担水浇田。某连的官兵苦战两天,修成一条可灌溉三百五十亩麦地的水渠。他们说:
“不战胜干旱不罢休!”某队战士在“浇得多,浇得透,保证公社大丰收”的口号下,浇麦一百五十多亩,挖渠四万土方。南昌地区最近连日阴雨,赣江水位不断上涨,江西军区立即成立了防汛指挥部,组织部队修堤筑坝,保苗保产。某部官兵决心“与洪水争时间,向老天夺粮”,日夜冒雨奋战,七天修好一条五千多立方米的圩堤。
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最近不断派飞机为农业大丰收服务。不久前,陵西凤翔一带小麦生了条锈病,空军某部当即派飞机撒放了二万多公斤药粉,使十多万亩小麦免遭灾害。在内蒙古哲里木盟春播遇旱时,空军某部派飞机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帮助当地蒙古族人民按时完成了播种任务,蒙民们赞扬道:飞机入云如飞龙,干冰撒过雨蒙蒙,如今不怕烈日旱,年年确保好收成。在福建前线,某高射炮部队积极响应驻地党委“让庄稼吃好、喝饱、苗壮穗大”的号召,在5月中下旬利用战备间隙,积肥一万七千多担送往人民公社。海防部队的战士夜间巡逻归来后,还拿起筐篓和驻地公社青年积肥突击队一起下海捞肥。
各部队的汽车修理厂、修械所在夏收夏种期间都抽出时间,为人民公社打镰刀、制锄头等。驻河南某部还派出大批汽车,协助地方商业部门把大批竹扫帚和其它农具运往山区的人民公社,支援他们夏收夏种。(附图片)
驻云南昆明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在五月十八日全部出动,帮助附近的阿拉人民公社抢收麦子。 韩诚 摄


第6版()
专栏:

找办法 挖潜力 勤俭建军
解放军后勤部门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新华社2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战线上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军工厂、仓库、医院、供给部门和运输部队都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从各方面找节约办法,挖掘增产潜力,贯彻勤俭建军的方针。
目前,全军各军工厂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目的的增产节约运动。驻北京的某军需工厂,在超额完成今年头四个月生产任务的基础上,掀起了人人动手、个个献策的技术革新新高潮,推广和采用了革新项目四十多个。使各个车间在“红五月”中不断出现高产优质的新纪录。武汉某军工厂,在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两千一百七十多件。厂方经过审定,迅速采用了其中的八十八项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家节约了二十多万元资金。成都地区部队汽车修理厂全体职工决心“自己武装自己”,他们利用旧料改制、新制和拼制成车床、钻床、龙门刨床、电动机等机械设备六百九十件,初步改变了整个工厂的装备和生产面貌。
驻南京一工厂清仓献宝,
清出价值十多万元的物资
在大闹技术革新的同时,各个工厂还通过找问题、提措施、算细账等办法,从各方面挖掘增产节约的办法。某军需工厂一车间经算细账以后,决心降低材料消耗15%,每月能节约资金两万一千五百元,并且可以抽出七个劳动力支援兄弟车间。第二车间研究出提高原料利用率的办法后,为国家节约资金十万元。驻南京的某工厂,在运动中开展了“物尽其用,清仓献宝”运动,清理出价值达十余万元的物资。其中有不少是生产中急需的材料。过去,有些工厂长期感到人力、设备和材料不足,通过挖潜力、算细账后,初步解决了这些困难,生产指标不断上升。
全军各个非生产部门也千方百计地使一财一物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为国家节约物资。海军后勤部提出今年节约油料一万三千五百吨的指标以后,各部队奋起响应。某军舰由于机电部门调整和改装了机械,作到“四勤”(勤听、勤摸、勤看、勤检查)、“三不漏”(不漏水、汽、油),每浬消耗油量比标准量降低了46.1%。各汽车运输部队,最近总结了许多节约油料的经验,他们有的通过技术革新,用油量比供给标准减少了20%到30%,有的广开省油门路,减少用油10%以上,司机刘海尊用按标准只够行驶一百公里用的汽油(二十五公升),行驶了二百零三公里,
1958年全军节约粮食
一千六百多万斤
去年,全军节约粮食一千六百多万斤,这次运动中,各部队决心节约更多的粮食。许多部队作到
“算、省、技、调”,不仅能按人下米、计口做饭,还根据部队执行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体力消耗做饭,处处精打细算。在调运、储藏、淘米,以至处理剩饭等细节上都作到颗粒不丢。武汉地区部队某炮兵营的炊事员还通过主副食品、粗细粮互相调剂、搭配等方法,在今年头四个月里,节约粮食八百多斤。为了节约煤炭,各部队给养、炊事人员都在大力改造炉灶,提高烧火技术。沈阳地区部队某团过去炊事用煤每人每天平均一斤多,创制了
“二连灶”和烧水器以后,每人每天用煤四两多就够了。炊事班长孟照伦创造的“多眼回风灶”在部队推广后,使许多部队每人每天的用煤量由一斤减少到三两或二两。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许多仓库保管人员提出了“刷新修补不雇工,发放季节不派差,装卸车辆自己动手”的倡议。某部保管员姜三虎领导几个鞋工修理马挽具,十几天为国家省了五百多元。各个医院在加强医药、器械等管理的同时,也广泛展开了爱护、节约一针一线的活动。北京地区部队后勤直属医院、疗养院在贯彻被服装具“有破即补,小破小补,大破大补,变废品为有用品”的措施后,按规定少领了89%的被服。
目前,全军后勤战线上的增产节约运动正在深入开展。解放军总后勤部号召全体后勤人员发扬勤勤恳恳为部队服务的优良品质,勇于创造、顽强钻研,大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作到不怕麻烦,不辞劳苦,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珍惜人民一分钱、一粒粮、一寸布、一件物资。(附图片)
驻海南岛解放军某部,为了减少国家的负担,今年种了二十亩花生。图为战士们在进行田间管理   韩荣志摄(解放军报供稿)


第6版()
专栏:

建立新垦区发展工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新疆建设兵团开发阿勒泰地区
新华社乌鲁木齐2日电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决定在阿勒泰地区建立一个工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的新垦区,担任新垦区建设工作的农业第十师最近已正式成立。数千名垦区建设干部、技术人员和男女青年职工,已经陆续到达新垦区。这是新疆生产建设部队在新疆开辟的第八个军垦区。最近几年来,军区生产部队在阿克苏、焉耆、伊犁、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乌苏等地已建立了七个大型军垦区,开荒种地达七百八十万亩。
阿勒泰地区有丰富的矿藏;近一千万亩的荒地和原始森林;草原境内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和布克赛尔河等大小十余条河流及湖泊等水利资源。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根据这些条件,将采取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工农林牧渔同时并举的方针,除了大搞采矿、捕鱼外,初步计划五年内开荒二百到三百万亩,发展各种家畜三、四十万只左右。


第6版()
专栏:

西藏儿童的苦难和欢乐
新华社记者 宗子度
西藏叛乱基本平息以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出现在西藏儿童的面前。许多农奴、奴隶的子女第一次走进了学校,一千多个西藏儿童戴上了红领巾,少年儿童们唱起了“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和“噶厦坏透了”等歌曲。
在过去漫长的黑暗岁月里,西藏儿童在封建农奴制度压榨下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令人触目惊心。许多西藏儿童诞生在破烂的帐篷、肮脏的马厩和牛圈里,有的甚至诞生在旷野和驿道上。常年为封建领主繁重的差役奔忙的父母们,很少能照顾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在支差役时,只好在地上挖一个洞,把孩子放在里面,或者用牛皮绳把孩子拴在树上,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母亲却在封建领主的皮鞭下进行非人的劳动。冬天,冰雪复盖着西藏高原,凛冽的寒风像尖刀一样。这时,不少藏族儿童依然赤身裸体,蜷缩在帐篷或低矮的小土屋里啼饥号寒。特别是在牧区,这样悲惨的情景随处可见。前几年冬天,记者在牧区采访时,常常看到有赤条条的小孩跑到帐篷外边来张望过路的行人。这些儿童的身上和脸上粘着牛粪和泥土,只看见两个乌黑的眼珠在转动。
在饥寒和疾病的侵袭下,西藏婴儿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婴儿的成活率赶不上成年人的死亡率,因此,西藏人口逐年在减少。据三十九族甲萨村(十一户人家)在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调查统计,十年前,甲萨村有六十九个成年人,十年后成年人和儿童一起才五十人。十年内出生儿童的死亡率为62%,活下来的儿童中有三个还是先天的残废。
没有被饥寒和疾病在婴儿时期夺去生命的西藏儿童,活下来也是苦难重重。“奴隶的子女还是奴隶,农奴的子女还是农奴”,这是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金科玉律”。农奴和奴隶的子女从小就继承着父母的债务,从小就当农奴和奴隶,从小就开始了过重的体力劳动。在农奴主的庄园里,在反动政权的官府衙门中,在封建领主的牧场上,都有儿童在从事放牧、耕作、修建、运输等艰巨的差役。天真活泼的孩子负起了沉重的生活重担,生活的苦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他们的身心发育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有的儿童十二三岁了,身材还和正常发育的八九岁的孩子一样高,而他们的面容看起来却像十五六岁的孩子。
过去,在西藏各地都有很多流浪儿和孤儿。成群的流浪儿在拉萨街头踯躅徘徊,有的拉着马尾琴沿街跳舞,向人乞讨。他们赤着脚在地上跳着,脚磨出了血,嗓子嘶哑了,也很少见到从农奴主那里得到一点施舍。
今天,西藏儿童遭受摧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拉萨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游园大会上,西藏儿童欢乐的景象令人感动。
在拉萨市第三小学的队伍里,有一个名叫强巴卓噶的小学生,几个月前,她还在农奴主的庄园里过着被奴役的痛苦生活。强巴卓噶四岁时父亲给农奴主逼死了,六岁时又死去了母亲。孤苦的强巴卓噶就开始给农奴主作苦工。拉萨叛乱平息后,这个孤儿从农奴主的皮鞭下解放出来,进入拉萨第三小学,学校供给她一切吃穿和学习费用。强巴卓噶多次向老师表示她一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
第三小学还有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土丹仁增,原是拉萨街头的流浪儿。拉萨叛乱发生时,他躲在城郊的田野里,三天没有吃一点东西。叛乱平息后,拉萨军管会把他介绍到第三小学读书。“六一”这天,他穿着学校发给的衣服,欢欢喜喜地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乐。凡是过去认识这个孩子的人,莫不称赞共产党是西藏儿童的再生父母。
游园大会的小司仪、拉萨第二小学学生洛布章丹兴奋地站在扩音器前宣布大会的程序。他是西藏南部白马岗一个奴隶的儿子。他的父母因无力支应差役被农奴主用皮鞭活活打死,农奴主又把他自己抓去当奴隶。1956年,洛布章丹不堪农奴主的虐待,偷偷逃跑了出来。洛布章丹说:“拉萨叛乱平息以前,我们这些奴隶的儿子不敢上街外出,生怕被奴隶主抓回去,现在。反动的噶厦被打倒了,我们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再也不怕有谁来侵犯我们了。”(附图片)
拉萨一百零一名优秀儿童,在“六一”游园大会上宣誓入队。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摄(传真照片)
拉萨市二区第五居民委员会的妇女们,高兴地带孩子到居民自己新办的小学去读书。
新华社记者 王纯德摄


第6版()
专栏:

用科学方法探索祖国医学宝库
上海医务人员研究中医中药初获成果
据新华社上海2日电 上海市从市级医学研究机构、大型医院到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们,都在积极地学习、研究中医中药。
针灸是上海市医务界在临床上运用最广的中医疗法,各医疗单位在运用中不断地有所发展,同时展开了针灸的生理、病理机制作用的研究。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着重研究了针灸中较简易而且收效较快的耳针,这是我国民间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止痛疗法。到目前为止,从一千多受到耳针治疗的病例中,发现除产生止痛效果外,对乳腺炎、扁桃腺炎等有消炎作用,对神经衰弱而脑压较高者,还有降压作用。同时,他们发现病人受到耳针治疗后胃蠕动增加、胃液增多。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根据临床经验,已将治疗全身各脏器病症的针灸有效区域初步肯定下来。
各医疗单位从临床观察、动物试验、仪器观察等方面,积极寻找针灸治病的道理。中医学院从针刺治疗高血压、聋哑等八十多病例中,利用心电图观察出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使心跳变慢或加快。第一医学院在九十例正常人体试验中,观察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后,血液中嗜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对经络学说的探讨,深深地吸引了上海的医务界人士。市卫生局和一些医院都分别召集讨论会,不少人都肯定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认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一切中医疗法和药理都要遵循的原理。
为加速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市卫生局加强了全市各医院互相协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了针灸治阑尾炎生理机制研究小组、经络仪小组以及经络与内脏关系研究小组等,从针灸、气功及中医中药的生理机制作用方面着手研究。目前,针灸治疗阑尾炎生理机制研究已有一些新发现:在动物实验中,从兔子身上观察到,针刺后肠子蠕动增加;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白血球吞噬能力等内分泌与免疫因素增强。动物实验中,拟在割断动物神经、肌肉等后,针刺穴位,观察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在其他方面,有若干题目也已经作出初步总结。第一医学院从针刺止痛范围的测定中,发现经络与神经分布不一致,初步否定了经络即是神经的说法,在经络与神经的关系上,他们从全身麻醉、观察经络现象变化的试验中,发现经络现象的变化不仅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有一定关系,而且和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少医院不断改进经络测定仪器的构造。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为改进仪器误差大的缺点,曾先后制造了六种十八型电阻式测定仪器,并且用这种仪器测定了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穴道电阻,发现穴道电阻与人体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现在他们又试制成电位式的经络测定仪,有利于研究全身各部生理的变化,并且差误很小。
目前,不少医疗单位正在总结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肿瘤、慢性肾炎等难治疾病的经验和规律。不少医院研究了臭梧桐、二仙汤等治高血压的疗效。市高血压研究所药理组已提炼出若干种中药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并大量用于临床。高血压研究所根据临床经验,肯定了气功的降压特效,同时结合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理论研究了中医理论,认为气功所谓的“意”和“气”,可以用巴甫洛夫学说中的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的理论来阐明。他们还结合中西医的理论,采取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点结合西医科学检查的方法,进行了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的分类工作。


第6版()
专栏:

教育结合生产 合理安排时间
陕西建筑工程局坚持业余教育
本报讯 记者李茜报道:陕西省建筑工程局各建筑安装企业由于教育结合生产,合理安排时间,三年多来,职工教育取得很大成绩,扫除了文盲,推动了生产。最近,建筑工程部和建筑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在西安召开了建筑业职工教育现场会议,推广这个企业的经验。
坚持三年扫除文盲
陕西省建筑工程系统局十四个公司和附属企业的领导干部,大都是工农出身或部队转业来的,文化水平比较低,1956年以前,很多人对建筑业务不熟悉,甚至连图纸也看不懂,领导现代化的工业建筑有很多困难。当时工人中,多数来自农村,文盲多,技术低,不少工人达不到定额,质量事故也不断发生。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56年,局党委决定所属各企业开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从那时起,各公司一直坚持着职工业余教育,到1958年,该局系统六万多工人中全部扫除了文盲。接着,办起了政治、技术、文化三结合的职工业余学校一百零九所,组织六万五千多人参加学习。
适应特点分级办学
各建筑安装企业坚持职工教育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建筑公司的工地分散,工人的流动性又很大,建筑物完工后,又要搬到新的工地上去。在新的工地,工人总是忙着搭工棚、安排食宿、准备开工等,不能立刻上课;还有些公司是由工区办学,因工区所属各工段离工区太远,很多职工没有机会学习。局党委反复研究了这些情况,决定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工段为单位分级办学,这样既可以发挥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职工不因搬家中断学习,做到工地到那里,学校到那里,一个新开辟的工地,没有开工,也可以先开学。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还规定劳资部门给职工办理调动工作的手续时,一起办理转学手续。这样,调到新工段的工人第二天就能参加学习,因此,该公司业余学校的学生出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依靠群众改进教学
陕西省各建筑公司党委,还特别注意根据建筑业的特点,依靠群众,统一安排,结合利用业余时间,以保证职工业余教育正常进行。第三建筑公司二工区,把如何保证学习时间问题,交给群众讨论,群众通过鸣放辩论,在时间安排上算细账,找出了以往在使用时间上重复和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党委确定统一安排,综合利用业余时间,由工区党、政、工、团领导人员组成了一个办公室,每半月对学习和各项活动进行一次统一安排,使各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对业余时间互争互挤的现象。
陕西省各建筑公司在坚持职工业余教育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动群众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尽量使教育适应建筑职工的特点,做到结合生产,为中心工作和政治服务。为了解决学以致用问题,第一建筑公司和第三建筑公司党委先后发动群众对旧教材提意见,并组织群众自己编教材。在编写技术课教材时,主要发动老技工和现场施工技术干部,总结施工操作经验,编成初稿,再组织生产、安全、技术等部门的干部共同整理审查,有些教材还请建筑学院的教师们帮助审查定案。在语文课方面,选用了反映建筑工人生活、思想变化的好文章,如语文教材中选用了“瓦工五十年”、“带徒弟”等文章,建筑工人读起来非常亲切;在算术教材上,选用了工地上的实际材料和生产大跃进的数字,编写了大量的应用题,工人学习了就能马上应用到生产上去。
提高文化推动生产
由于坚持了业余教育,目前,陕西省建筑工程局所属企业单位的职工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初中程度的25%,高中以上程度的13.2%。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发展。第三建筑公司二工区三工段细木车间工人,原来都是文盲,现在都具有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工人们把学到的力学部分和马达变速的计算方法等,运用到技术革新中去,制造了很多土机器,使木工的生产过程由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6版()
专栏:

帮助同学复习功课
一天下午,北京新鲜胡同小学少年先锋队辅导员王荣,把五张“牧童投军”的电影票交给了魏华等五个学习好的少先队员。下课后,魏华和同学们一起有说有笑地往电影院走,可是越往前走,她心里越感到不放心。
原来,第二天要测验语文,魏华自己虽然早复习好了,可是同班同学高杰复习好了吗?高杰这个男孩子,因为平时太贪玩,不爱温习功课,考试常常得三分、二分。眼看离电影院不远了,是回去帮助高杰复习语文课呢?还是去看电影?高杰现在一定很需要大家帮助,可是自己却看电影去了,这是少先队员的行为吗?魏华站住不走了,她把自己的心事和同伴说了一下,就一个人回头找高杰去了。
魏华把高杰找到自己家里,拿出语文课本一遍一遍地给他进行复习。她叫高杰背课文、默生字,高杰背得不对、默得不对时,魏华又要他看课文,然后再背、再默,直到高杰都会了为止。
第二天,高杰的语文测验得了四分,这在高杰来讲是多大的喜事啊!而魏华心里更是甜滋滋的,她感到比看一场电影还快活!


第6版()
专栏:

苍蝇拍
“给你们废铁!”建筑工程部职工子弟小学十二岁的少先队员崔卓,把一堆废铁交给合作社的收购员后,扭头就往回走了。“喂,别走!”收购员一边叫住崔卓,一边称废铁。他计算了一下,然后把钱交给崔卓,可是崔卓却拒绝说:
“国家不是需要废铁吗?我是拣来给国家的,干吗要给我钱?”他又准备走了。合作社收购员又叫住了他,向他解释了交废品给钱是国家的规定,崔卓才勉强收了钱。
钱,怎么处理它呢?“对了,现在不是要除四害吗?”于是他跑到合作社买了三个苍蝇拍,连同剩余的二角多钱一起交给了宿舍家属委员会的负责人。从此,崔卓住的宿舍大楼的楼梯口就出现了苍蝇拍。


第6版()
专栏: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是陈宝玲家吗?”“是啊!”正在缝着衣服的陈大娘,吃惊地回答那个突然推门进来的陌生人。陌生人听到陈大娘的回答,顿时笑逐颜开,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前几天丢失钱包的人,特来探望宝玲。
陈宝玲是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的学生,今年十一岁。有一天早晨,她和她九岁的妹妹宝英上学去,走到一条胡同口,突然看到地上有一个小皮包,拣起来一看,里面鼓鼓地装满了钱、饭票……看样子钱的数目很多,宝玲根本没想到拿出来细看,就三步并两步地找到王老师,把皮包交给了他。原来皮包里有将近五十元钱,还有汽车月票、粮票。教员们经过研究,估计钱包可能是附近工地的工人丢的,于是一方面和派出所联系,一面又和工地联系,果然,钱包是工地一位工人下班后不小心丢失的。这位工人到学校取钱包时,没有看见宝玲,心里很遗憾。但他终于打听到宝玲的住址找上门来了。这时,他拉着宝玲的手连连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没法说出对你的感谢。(附图片)
苗地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