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落后变先进 缺粮变余粮
金平、都安兄弟民族在汉族帮助下生产大发展
本报讯 记者张春虎报道: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汉族干部、群众的积极帮助,全县农业生产已由刀耕火种、粗耕粗种的落后状态,跃进到全国的先进行列。全县平均亩产已达到近千斤,每人平均有粮一千六百斤以上。由于农业生产上的突飞猛进,1958年获得了全国农业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金平县是西南边境红河南岸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县十三万多人,其中哈尼、僮、彝、瑶、苗、傣、苦聪等少数民族占90%以上。境内山高水多地质肥沃,又属于亚热带气候,大部地区常年适合多种作物成长。但在过去民族压迫和封建土司制度的压榨下,生产力得不到发展,长期都是粗耕粗种,不施肥,广种薄收,住在山区的苗族、瑶族、苦聪族等大部分还处在不定居的刀耕火种阶段,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贫苦的生活。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几年来先后由内地派来了数百名优秀汉族干部,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贸易和文教卫生事业。人民政府还发放了大批救济款和贷款。仅山区十九个乡统计,1951年至1956年就无偿发放各种生产救济款三十一万多元,低息贷款五十七万元。各级党委为了培养民族干部,进一步发展生产,历年还通过训练班和现场会议广泛传授先进生产经验,并组织不少民族访问团深入全国各地学习先进技术。
过去,很多人都说“亚热带地区不能种小麦”,各族代表在昆明参观了省农业展览馆的一块秋小麦后,回到县里都要求县委帮助解决小麦种子和播种技术。通过多次现场会议,由汉族干部包教示范,并指导他们采用先进方法,第一次播种小麦一万二千多亩。今年产量普遍达到三百斤左右,乐得哈尼族人民说:“从今以后,我们少数民族都学会了吃两发了(指水稻和小麦)。”各族人民的耕作技术步步得到提高,年年粮食都增产。从1956年全县一部分地区经过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一部分地区采取直接过渡办法实现了互助合作化后,农业生产发展更快,两年之内产量就由五百多斤跃进到接近千斤的水平。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副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截至今年2月的统计,全县已有牛马耕畜近五万头,大小生猪六万五千多头,比解放初期增长一倍左右。过去受饥挨饿的各族劳动人民,现在主、副食品已经自给自足,还有剩余。为感谢党与汉族人民的帮助,他们积极地把多余的粮食和副食品支援内地城市居民。全县第一季度已上调生猪一千五百多头,调出粮食一千万斤,红糖五十万斤。
本报讯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两首山歌描述了今昔的对比。山歌唱出了都安瑶、僮、汉各族人民的心声:
“山地坡地难种植,年年水土挨流失;
乱石丛中来耕种,辛苦一年无收成。”
“青山绿水满垌场,水利结成蜘蛛网;”
一点水土不流失,风调雨顺好地方。”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大山区。由于石山密布,全县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人们有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词句来形容这里的自然面貌。这里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是小块的山坡地。因此这个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群众吃水也很困难。过去全县每天经常有三、四万人翻山越坳到十几里路以外挑水吃。因此,解决水及土的问题,就是各族人民日思夜想、祖祖辈辈所渴望的一件大事。
1955年11月自治县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领导各族人民打井挖塘,向山上地下要水。民族工作队带着政府发放的大批水利贷款和救济款,踏遍了石山深?,深入瑶族山村,边宣传民族政策,边调查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山区各族人民解决饮水困难。全县各族人民在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先后建成水塘水井四千九百多处,实现村村有塘有井,吃水不出村,基本上解决了全县人畜的饮水问题。
饮水问题解决后,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就向全县五十六万瑶、僮、汉等各族人民发出了“向水土要粮,向山上取钱,蓄水如蓄粮,保土如保命”的战斗号召。从此,一个大规模的水土保持运动很快就掀起来了。由县长、县委书记等三百多名干部分别率领的十五万劳动大军立即投入战斗。运动从1957年冬开始,到现在,全县共完成三十八万多亩的水土保持任务,其中整修梯田六万多亩,植树造林八十二万多亩,兴修大小水利和防洪排涝工程十万多处,有效地制止了整个山区的水土流失。新砌的石边梯田,一层层由山脚直伸到山腰,块块平整坚固,原来的童山秃岭,现在都披上了绿装,被驯服的河水,顺着新建的水利工程,日夜奔流不息。
水土保持工作的胜利实现,和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巩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年全县的粮食作物获得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三亿七千多万斤,平均每亩产五百七十斤,比1957年增产将近一倍。都安历来是一个缺粮最多的县,解放后每年都由国家从云南、贵州和自治区各地调进大批粮食。经过去年的大丰收,全县粮食自给还有余,今年春天有史以来第一次调出粮食八百多万斤。瑶族人民为了庆祝他们这个几千年没有过的大变化,他们特地树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丰收不忘毛主席”七个大字,表达瑶族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现在,他们正在高高兴兴地迎接自己的民族节日——达努节。(刘远修 李玉芳)
(附图片)
金平县马鹿塘人民公社的哈尼族社员,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在麦田里进行选种 杨时铎摄


第6版()
专栏:

坚持七年办业余学校
南昌柴油机厂职工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江苏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业余教育师资
本报讯 为了提高职工文化水平,推动生产,七年来南昌柴油机厂职工业余学校,办得很出色。
这个工厂的职工业余学校,在七年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了政治、文化、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因而学员的人数一直上升,由开始的二百人发展到两千人,教师由三人增加到三十多人。
南昌柴油机厂有三千多名职工,其中文盲占35%,高小40%,初中以上仅有25%。但经过职工业余学校七年的苦学,现在全厂职工文盲已全部扫除,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程度的有二百多人,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已占80%以上,根本改变了文化低的面貌。许多工人由于提高了文化,能看图纸、阅读技术书籍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就为改革工具,改进操作方法,吸取先进经验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仅1958年一年,职工们就提出了二十万条革新技术的建议,写出了许多文艺作品。还有一百四十多名老工人,成为工厂的科学研究员。
这个工厂的职工业余教育,所以能够坚持七年,主要经验有四条:一、办学贯彻了群众路线。在七年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各个车间的生产时间与统一学习时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群众提出的车间办学。车间办学,可以根据车间作业情况和生产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因而解决了上大课与各车间的时间矛盾;二、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因人施教。对老工人采取以技术理论和文化教育为主,并重点辅导;对一些刚进厂而不能参加车间生产的徒工,就集中训练;对于需要多种知识的质量检查人员,专授有关各项生产的基本知识;对青年技工和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徒工,开办了脱产训练班;对于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则教以经营管理和柴油机生产的一般原理;三、坚持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经过多年摸索,根据工厂的生产特点,对原有初中、大学的老课程大胆地进行了“挖、补、摸”,增加了许多与柴油机生产有关的内容。这就使业余学校成了生产参谋部。工人万申宝由于学习并应用了物理和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就把龙门刨床改为龙门铣床;邢国桢在试制二十马力自动控制高速柴油机中,也应用了学到的电学原理,将闹钟改为时间继电器;孙富平由于有了数学基础,改进了精密测量仪器,提高工效二十倍。
(洪崖)
新华社讯 江苏省南京、常州、苏州、扬州等地大力采取措施,培养职工业余教育的师资。
江苏省各工矿企业的职工教育,去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地区的职工入学人数都成倍地增长。同时,职工业余教育的专职、兼职师资队伍也有所扩大,但是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各地的党组织采取了许多具体的办法解决这个困难。主要的办法是:举办业余师范学校、职工教师进修班等,吸收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师利用一定时间参加学习;开办职工业余教育师资轮训班,有计划地组织职工业余学校教师短期脱产轮训;按地区、专业系统建立辅导站,成立教研组,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交流教学经验等;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在业务上由专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辅导。
在培养职工业余学校教师的工作中,很多地区都按照兼职和专职教师的不同特点,根据目前需要和系统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培训。苏州市今年3月份以来组织了二百八十三名高中程度以下的专职教师参加职工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分为幼师、中师、语文、数学等五个班级,系统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并且也注意讲解当前需要的教材教法。扬州市举办的职工业余师范学校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设了语文、数学两科;对兼职教师还运用定期送教案、举行专题讲座、组织观摩教学等办法,帮助他们提高业务。
(附图片)
长春市煤气公司的老工人赵崇文(左)在学习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第6版()
专栏:

因人施教
祖年
今天本报发表的南昌柴油机厂坚持七年办好职工业余学校和长春市政工程处开展职工业余教育两条新闻,说明了职工教育在贯彻教育为生产服务的原则下,根据生产特点和因人施教,就能办长办好。柴油机厂的生产岗位较固定,市政工程的岗位较流动,是生产的特点;技术工人、市政工人、学徒,或壮年、成年工人、青年工人,等等,也各有特点。掌握了这两个特点,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就有可能把职工业余教育办得长办得好。
办职工业余教育,不能单纯地搬运普通学校的一套。即使在工厂职工业余学校之间,情况也有不同,也不能机械搬用。因此,必须从各种生产实际和工人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时间,等等。当然,在教学中还须注意相应地增加同生产知识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以避免单纯地“做什么学什么”。南昌柴油机厂工人孙富平有了数学基础,改进了精密测量仪器,提高了工效二十倍。可见工人一旦掌握了基础理论,就能够在生产技术上不断革新,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办职工业余教育的主要一个环节是注意培养提高教师的工作。江苏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培养职工业余教育师资,提供了这一方面的经验。目前,从事工厂矿山职工业余教育的教师,除一部分是兼职的以外,大部是专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中,有的是多年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在教学上较有系统经验。这些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成人教育。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业余教育发展很快,师资很缺,这就需要尽多地培养新的师资。江苏各地按照兼职和专职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培训;扬州市职工业余师范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教学,都是培养提高职工业余教育师资的种种办法之一。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是“因人施教”,可以提倡。


第6版()
专栏:资料

达努节
“浪提球”是瑶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的最大节日。传说很久以前,瑶族人民的老祖公因为发动群众抗拒土司的勒索,被当时的土司关押起来。为了拯救祖公,瑶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经过不断斗争,瑶族人民终于在五月二十九日把祖公拯救出来。为了庆祝胜利,瑶族人民每逢五月二十九日便杀猪宰羊叫亲朋知友痛饮。因此,人们管这天叫“浪提球”——达努节。
解放以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瑶族人民永远挖掉了穷根,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瑶家的“浪提球”也一年比一年过得更欢心。现在,每年一到这个节日,瑶族人民就穿起美丽的服装,戴起银质的项圈和手饰跳铜鼓舞,1956年“铜鼓舞”还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瑶族人民这样骄傲地说:“铜鼓舞能上北京见毛主席,这是我们瑶家的幸福,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现在,瑶家人都说:“铜鼓一响,干劲就来了!”特别是去年大跃进的时候,“浪提球”节过得更热闹和更有意义了。人们一面杜绝浪费,一面以突击积肥搞好夏种来欢度这个佳节。他们组织野战军、食堂和托儿组在山上扎营,掀起大制肥山肥海运动,满山遍野红旗招展,铜鼓叮叮咚咚,歌声日夜不停:
千山万?玉米黄,铜鼓叮咚震峒场;
饭菜热腾米酒香,遥敬北京怀仁堂。(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从理论上总结种菜养猪经验
中大生物系师生 畜牧科学工作组到农村作研究工作
本报讯 中山大学生物系师生总结广州郊区蔬菜生产经验,进一步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了教学质量。
今年1月中旬,这个系的一部分教师和植物专业三、四年级部分学生组成四个小组,到郊区蔬菜生产较有经验的产区,进行调查研究,将农民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科学理论的水平,进行研究和总结。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拜农民为师,和农民一同生产劳动,虚心向农民学习生产技术,一起建立田头档案记录,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现在,他们对秋种冬收蔬菜的总结工作已经结束,总结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蔬菜椰菜、菜心、玉豆等的增产经验,为提高教学提供了参考资料,写出了总结性的科学论文。
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如关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隔畦、间作”等措施,已开始在广州郊区推广。通过这次总结工作,教师们在教学上的收获也很大。许多教师都认为把“死理论变成了活知识”。例如,有一位讲师过去只知道书本上说种玉豆要多浇水、多施肥,但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浇和浇多少才适当。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告诉他要在播种后的两天才浇水,不然豆种就会烂掉。他结合了科学理论进行研究,找出了这种做法的道理,原来是因为豆种萌发靠地下的湿气就够了,水多了,空气就会少,妨碍了豆种的呼吸,就容易烂掉。他们就是这样从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许多活生生的材料,加以理论的分析,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他们过去讲作物栽培时,只是照着课本讲,也不做实验,更谈不到田间生产。讲课的内容很不实际,采用外国和北方的材料多,引用南方和本地的材料少,教师只能讲不能做,学生们学起来感到生硬难记。这门课教了四、五年,都没有解决问题。现在他们到郊区总结蔬菜生产经验后,跟农民学到了生产上的实际经验和农业技术,现在不仅在讲课内容上充实了教材,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把教学与劳动生产结合起来。因此,他们最近订出的作物栽培教学大纲,就具体体现了理论讲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间栽培相结合,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他们讲授的植物生理学,过去只把从书本上搬来的一套去贯彻米丘林学说,对于米丘林的理论总是体会得不深刻,讲起来生硬,这次到郊区总结蔬菜经验,和农民一起种试验田,从播种直到收获,经历了整个生产过程,不但摸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认识到植物有机体与外界的水、土、肥、光等生活条件与生长发育的密切关系,对米丘林的理论得到了深刻的了解,讲课时就用活生生的实践来印证了米丘林的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的理论。
目前,这个系的师生继续进行春种夏收蔬菜生产的总结工作,准备在国庆节前后把广州郊区一年四季的主要蔬菜的增产经验都总结出来。(黄成采)
本报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畜牧科学工作组,在湖南长沙县望岳人民公社,结合生产从事畜牧科学研究工作,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个工作组,有畜牧、兽医、饲养管理等七名科学工作者。去年4月,他们到达公社后,首先以养猪场为基地,帮助公社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帮助饲养员作人工授精,解决了种猪不足的困难。
他们还根据当地饲养生猪的经验总结出“少吃多餐”的养猪方法,效果很好。在近一年中,这个工作组还帮助公社培养饲养员、配种员、兽医等五十多人。
(王平)
(附图片)
北京农业大学下放山西农村中的师生,向老农学习栽培棉花的经验
(农大校刊室供稿)


第6版()
专栏:

哪里有工程 哪里有学习
长春市政工程处根据生产特点办业余教育
据新华社讯 长春市建设局市政工程处根据市政工程生产特点开展职工业余教育,基本上作到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学习组织,使职工教育顺利开展。工程处所属各工程队、附属厂已建立了十三个授课点,开设了从扫盲、业余高小到业余中学和专业等四十八个班级,有一千四百多名职工入学学习,占可入学职工总数的92.3%。
去年年底,工程处党委加强了对职工业余教育的领导,研究和分析了职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单位生产特点,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首先,把教育和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由上到下、由集中到分散的业余教育网,在处一级设立职工业余学校,除负责办好职工学习中级班和专业班外,并负责指导基层单位的办学工作。同时,在工程处直属的四个工程队和三个附属厂建立分校,有专人负责领导学习工作;在各个分散的工地建立授课点,以生产组为单位组成学习组,实行“就地组织学习,工地就是课堂”的办法,利用工地、宿舍、食堂、办公室做课堂,进行学习。
为了扩大师资队伍,除聘请专职教师外,还选拔了一批文化较高的工人进行培训,分别兼任各工地的教学工作。现在全工程处已做到工程搬到哪里,学习就跟到哪里;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教师。职工随身带书本,尽量利用空隙时间学习。各工程队之间互相调动工人时,都随时办理转学手续,使工人到新工地后,能够及时参加学习。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史诗上万行 诗歌如海洋
土家族文艺遗产丰富多彩
本报讯 湘西土家族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艺遗产。
内容广阔、篇幅宏大的古代史诗有一万行以上,已经搜集和翻译成汉文的“塔帙侬和布索侬”、“雍尼、不所尼”、“迁徙记”、“日开岩和地开岩”等四篇,即有二千多行。史诗描述了人类的创始,劳动创造世界,也谈到了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歌颂了祖先的劳动和古代的英雄,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热烈的追求。
土家族居住地区(鄂湘川黔毗邻的山区),可以说是一个诗歌的海洋。有反映人民痛苦生活、控诉统治阶级的诗歌,有赞颂农民起义的战歌,有娓娓动听的情歌,还有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长篇劳动诗——“薅草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长达几千行的长篇抒情诗“哭嫁”。它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是对封建社会的一部控诉书。
土家族的舞蹈,也独具风格。“摆手舞”、“土花铺盖”等,是土家族舞蹈的精华。摆手舞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土花铺盖”,多以山区花、草、鸟、兽作为主题,表现了土家族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解放以后,新民歌不断出现。人们热烈地歌唱新的生活,歌唱共产党和解放军,歌唱各族大团结,歌唱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话剧和歌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像“贺龙将军的脚印”和“土花记”等较优秀的剧本。
现在土家族的文艺,正由口头创作、口头传播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书面创作、书面传播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各种文艺体裁的书面作品,如诗歌、曲艺、小说、剧本都出现了,真是百花齐放,琳琅满目。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舞台上的新军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最近正赶排他们的新作“荀灌娘”,准备在“七一”上演。
“荀灌娘”是描写十三岁的幼女荀灌突围求援的故事。过去在京剧等剧目中也有过“荀灌娘”这出戏。小百花剧团的编导和演员经过一年多艰辛的劳动,集体创作了新本“荀灌娘”,突出地刻划了荀灌有智有勇的少年英雄形象。
在剧团的排练房里,有三十多年舞台经验的著名演员韩俊卿,正在给扮演荀灌的小演员刘俊英讲解“不眠之夜”这场戏的剧情,引导她体验荀灌的心情。
“荀灌娘”是小百花剧团演员们排演的第一百零五出戏。几年来,这个剧团的演员们已先后学会了“白蛇传”、“牛郎织女”和“泗洲城”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曾经在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有四十五名十八岁到二十岁演员的小百花剧团,是去年七月建立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这个剧团还经常选派演员去北京、河南和山西等地,学习京剧、豫剧和蒲州梆子等兄弟剧种老艺人的专长。
(附图片)
“荀灌娘”的主要演员刘俊英,今年才十八岁 津记摄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题材新鲜 反映面广
武汉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本报讯 记者张碨报道:今年以来,武汉市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显得特别活跃和繁荣。
正陆续脱稿的长篇小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年初定稿,已在“收获”二、三期连续发表的“平原的枪声”,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人民在党领导下反“扫荡”斗争的故事。这部小说,是由曾经参加和领导当时对敌斗争、现任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书记李晓明和业余作者韩安庆合写的。以长江大桥建设为主题的创作“万古长青”,也已定稿。正在创作或修改的长篇小说,还有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李尔重的反映武汉防汛斗争的“人定胜天”,市委统战部部长余金堂的描写武汉地下斗争的“长江巨浪”等。
题材新鲜,反映的面广,是今年武汉文学创作的另一特点。刚出版的中篇小说“延安求学记”,是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抗大通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革命青年的作品。这部小说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方面,都获得了读者好评。
专业作家,也深入生活,帮助职工编写工厂史。现在,武汉钢铁厂的工厂史,已编写各类稿件二万多篇;武汉重型机床厂、江岸车辆厂和武昌造船厂的职工,都写了成百上千篇工厂史的稿件。目前,下厂的作家们,正在协助他们编选加工。
戏剧创作,也欣欣向荣。目前,各剧团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都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如汉剧“扑不灭的革命火焰”,楚剧“柳林河”,评剧“绿海白云”等内容都比较精彩。各剧团正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剧本质量和演出效果。武汉市汉剧团的重点剧目之一——新编的大型剧“穆桂英智破天门阵”,曾在武汉市委、市文化局、剧协具体领导下,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后,才初步定稿。为了提高演出的艺术水平,有关领导方面抽调了汉剧、京剧、人民艺术剧院的优秀导演和著名演员组成导演团,帮助汉剧团排演。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要烈火更旺 使红心更坚
话剧“烈火红心”重新排练
本报讯 要“烈火更旺,红心更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同剧作者合作最近修改了话剧“烈火红心”,并且重新开始排练。这个反映我国人民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在去年演出时创造了现代剧目上座率最高纪录。
这个戏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两个演出队在北京轮换上演,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观众认为,这个戏通过复员军人许国清、张福山、何大炮等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出我国人民大跃进的时代精神。
“烈火红心”的剧作者刘川为了使这个剧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提高,根据这个剧演出以后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在这次修改和加工当中,着重突出了发扬革命干劲要同钻研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精神。作者对复员军人杨明和青年知识分子高静这两个人物也做了重要修改,要使他们在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传统、发挥青年一代钻研科学技术的精神方面,起正确的作用,从而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突出和真实。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了使这个戏能在原有水平上提高一步,曾派该院副院长、“烈火红心”的导演欧阳山尊以及个别演员和舞台设计人员专门到故事发生的地点浙江长兴去体验生活,搜集材料,以便演出更富有现实生活气息。演员阵容也作了新的调整,布景将更新颖而多采。
(附图片)
“烈火红心”第二场的一个场面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