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抓数量 抓质量
临安土化肥生产有新发展
本报杭州23日电 浙江临安县在1958年土制化肥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搞土制化肥和精制土杂肥生产。目前全县已生产以上两种肥料六十三万担,其中除二十一万担已用于春花作物外,其余全部施入早稻田,平均每亩二百一十斤。按十七斤折肥田粉一斤计算,每亩施了相当于十二斤肥田粉的肥效。这个县决定在10月底以前生产以上两种肥料三百七十万担,以保证实现今年的农业生产计划。
临安县是全国土化肥生产的先进地区之一。这个县在今年3月,根据土洋并举,群众性生产与专业厂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将去年全县一万多个临时性的小型土化肥工场合并为八百七十二个工厂,分别由生产队、管理区、公社和县领导。
目前,临安县大量生产的土化肥和精制土杂肥有:以泥炭或石煤作为主要原料,渗合草皮、树叶进行堆制发酵的泥炭氮肥和石煤氮肥,从烟囱或烧焦泥灰回收氨水,以磷矿石为主要原料的磷矿粉堆肥以及用钾长石为原料的钾钙混合肥料等。其中,在烧制焦泥灰时回收氨水,是一种简单易行,所得肥料质量很高的好方法,所制成的“碳酸氢铵”,每担的肥效相当于二担半人粪尿。去年在临安县召开的全国积肥造肥现场会议对这种方法评价很高。
为了使土制化肥的质量不断提高,临安各常年生产的工厂都设有化验室和土化肥肥效试验田。各厂采用领导、技术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的方式,经常不断地对产品的配料、技术操作进行研究。
临安县的土化肥生产搞得好,最根本的原因是县委对这项工作的决心很大,并且从各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县科学研究所和地质勘测队都把土化肥生产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经过去年大搞土化肥的群众运动,全县培养出将近三百个土化肥制造的技术人员。全县已发现泥炭资源十二处,磷矿五处,还有含钾量很高的钾长石矿,蕴藏量达四千八百万吨。这些丰富的肥料资源,给临安县今后土化肥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张济生、陈昭)


第3版()
专栏:

肥源广 肥效快
榕峰县大抓绿肥
据云南日报消息 云南榕峰县农活转入中耕后,迅速开展了大积绿肥的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积得各种绿肥三千四百一十九万多背,平均每亩田地有五十背。
榕峰县中耕夏锄运动已经全面展开。全县计划包谷普遍追肥两道,50%以上的大面积丰产地追肥三道,水稻追一至二道,烤烟追二至四道,总计共需肥七千四百万背。据检查,全县现有肥料只一千四百一十万背,仅占需肥数的19%;全县九万二千个大粪塘,满的只有10%左右;不少畜厩也是空的。中共榕峰县委根据这一情况,提出大战肥料关,夺取大丰收的口号,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以积绿肥为中心的积肥运动。头寨公社总结了绿肥肥源广、数量多、质量高、肥效快等好处,全社立即安排了一千七百多人,上山突击积绿肥。
在积肥突击运动中,各地采取割、沤、泡、堆、垫等积肥造肥的办法,广积肥料。翠华公社开辟了五十一个积绿肥的工地和二十一个石灰工地,采取就地积、就地泡、就地堆、就地施的办法,积绿肥速度大大加快。


第3版()
专栏:

以山养猪 猪粪肥田
福建许多地区生猪增长粮食增产
本报福州23日电 福建各地为晚季作物增加精肥,正在大搞养猪积肥运动。
全省很多公社、生产队和农场都已建立和扩大了养猪场,增养了大量母猪,并鼓励社员私人喂养。浦城县石坡公社后塘大队订出了奖励社员私人饲养母猪的办法,全大队养猪数量从1月份的三百十五头迅速发展到五百七十三头。
有些公社和生产队把养猪场建在田头或山场,就近开辟饲料基地和修建肥池肥棚。清宁县城关公社连屋大队四千多亩田,40%以上都是离村较远的山田和远田,施肥、运肥相当困难。生产大队在饭罗登、王家山等地方建立了五个精肥基地,实行以山养猪,以猪肥田以后,大片山田由于增施精肥,稻谷增产近一倍。宁德县河乾农场,由于大搞养猪积肥,成为“毛猪年年增加,肥料年年增多,粮食年年增产,生产成本年年降低”的四好农场。(刘葵华)
(附图片)
让庄稼吃“山珍海味” 丁仃(原载福建日报)


第3版()
专栏:

把肥料送下乡去
扬州市人民积极支援农业生产
本报南京23日电 江苏扬州市人民围绕积肥送肥下乡活动,再次掀起支援农村热潮。从5月到6月15日,全市共积肥三亿一千余万斤,出动五十六万余人次,已送肥下乡二亿三千多万斤。
扬州市今年以来曾两次开展积肥送肥下乡突击运动,有力地支持了郊区的农业生产。夏收夏种全面展开前,市委确定在5月份再突击积送肥料两亿斤给郊区人民公社,作为夏种基肥和春田、菜田追肥;同时要求全市人民到12月底止,共积十亿斤肥料送下乡。在不影响日常生产、工作、学习前提下,各单位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积肥送肥时间。在积肥送肥方法上,居民、工人、中学学生,主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把城内外清扫出来的杂草、垃圾、阴沟泥,送到附近的公社;机关干部、财贸人员,学校、医院职工,在劳动时间内,到稍远的公社就地挖小口深塘积肥。
由于城市人民的有力支援,郊区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第3版()
专栏:

雅鲁藏布江沿岸菜花开 喜马拉雅山谷青稞抽穗
山南地区气象一新
据新华社泽当22日电 本社记者林田报道:初夏来到了西藏高原风光美丽的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沿岸油菜花开,喜马拉雅山谷里的青稞已开始抽穗,全区几十万亩庄稼都长得很好。这里的十多万藏族劳动人民,正在愉快地迎接着这个和平、自由和活跃的夏天。
山南地区一度是西藏叛匪的巢穴,去年初夏,叛匪开始在这里集结,匪徒们抢粮支差、杀牛捉羊、强奸妇女,弄得这里田地荒芜、村落残破,成了人间的地狱。叛乱平息以后,人民在中共山南分工委和山南军管会的领导下,迅速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使这里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在历史上一度是西藏文化中心的乃东县,许多肥沃的土地,都是叛匪头子索康·旺清格勒、凯墨·索南旺堆等大农奴主的庄园。叛乱平息以后,军管会宣布这些匪首的土地今年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农奴们人心大快,生产热情极为高涨,他们种的青稞、豌豆、亚麻长得很好。那些世代在庄园主的自营地上从事无偿劳役的男女藏胞,自动组织起了生产互助组,共同管理这些田地,每天早出晚归,按时拔草放水。这是他们多少年来第一次为自己劳动,他们形容今天的轻松愉快,就像“摘掉了生牛皮帽子”(戴生牛皮帽子是西藏农奴主的一种酷刑,戴上湿的生牛皮帽子后,越干越紧,箍得头晕眼胀)一样。在一个叛乱大农奴主的田地里,有三个姑娘在有说有笑地拔草。她们是三姊妹。大姐苍觉对记者说,这块地今年的收获要归她家所有了,因此她们干起活来越干越起劲。她说,叛匪曾经拆掉她家的房子当柴烧。平叛以后,十几个解放军整整干了三天,帮助她家把房子修好,军管会又借给他家三十克(每克二十五斤)青稞作种子和口粮。现在三姊妹快活得常常在晚上唱歌跳舞。她们还要求明令废除“乌拉”(差役),废除高利贷。
在山南古城泽当附近的树林里,现在又有人在织氆氇了。记者遇到一个织氆氇的藏民阿旺,他从十五岁起,给人织了三十一年。叛匪盘据泽当时,把他拉夫带到远处,后来他装聋装傻逃了回来,但是他三十一年间积下的一点衣物,除了藏在房梁上的一只耳环外,全被叛匪抢光了,妻子也在家断了粮。平叛以后,他才恢复织氆氇。
雅鲁藏布江牛皮船渡口上,最近显得特别繁忙。中断了一年的物资交流开始恢复。从琼洁宗来的索郎夫妇两人,赶着四头毛驴,满载着土制陶器,正在等待摆渡。索郎说,他们那里的人种地兼作土陶器,土地收入全被农奴主拿走了,只靠陶器换盐换粮。叛乱未平息前,他们怕叛匪抢掠,不敢出门,全家缺粮无盐。这是他们十个月来第一次拿陶器到江北去换粮食和盐。
叛乱平息后的两个多月来,中共山南分工委和山南军管会,用全力帮助这里受尽重重灾难的藏族人民建设新的生活。春耕期间,领导机关曾下令山南地区的各机关、部队分片包干帮助藏民春耕,不准让一块土地荒废。藏族人民没有种子就发放种子,缺人力就出人力,没耕畜就借出军马。土地全部下种以后,又用以工代赈和救济、廉价供应生活用品等办法,帮助人民度过春、夏荒。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以各种方式供应贫苦藏民的粮食已有三十多万斤,茶叶七万多块,还有大量盐巴和酥油。工作人员和部队,在基本肃清残匪以后,都分散到各个农村,和贫苦的藏族人民同吃(带着自己的一份伙食,和藏民一起吃饭)、同住(住在藏民的空房和草棚里,有的就住在牛棚旁)、同劳动,一面帮助人民恢复生产,一面访贫问苦,发动群众迎接民主改革。
(附图片)
西藏泽当附近的居民在贸易公司门市部买到自己急需的茶叶。
新华社记者 刘长忠摄(传真照片)


第3版()
专栏:

湖北人民采取紧急措施
准备迎击夏季洪水
珠江三角洲农民边防洪边抢收
新华社武汉23日电 湖北省对长江、汉江沿线和许多大型水库工地,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千军万马,准备迎战夏季洪水。
目前,长江、汉江沿岸各县人民公社普遍建立防汛指挥部,由党政负责干部担任指挥。各地筹集的防汛物资器材,也正源源运往防汛工地。横跨长江、汉江两岸的荆州专区,为确保江汉平原的农业丰收,已经组成一支有六万多人参加的防汛队伍,待命出发。另外还组织一千六百多个富有防汛抢险经验的尖兵班(组),负责巡堤查险、通讯联络、潜水作业和突击抢险等紧要任务。在一向“性情暴躁”的汉江,四百二十公里长的堤防已经经过普查,险要工段在检查后当即采取了各种安全措施。目前汉江沿线正在进一步突击完成二十多万土方的加固加高工程,以保证堤坝处处安全。
长江干堤自1954年大水之后,经过历年不断地修补加固,堤防已相当坚固。但沿线各专区、县和人民公社仍本着提高警惕、反对麻痹思想的精神,采取措施加强汛前准备。荆江大堤脚下的江陵县,不久前曾抽调三千劳动力,突击完成了荆江大堤的加固工程。根据历年防汛经验,这个县分别组成一、二、三线的三批防汛队伍,就可以使防汛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互相协作。
除了长江、汉江以外,各地对民堤民垸和大型水库大坝的防汛工作也加强了领导,统一作了安排。孝感专区除了抽调一万二千多人抢修江堤险工以外,又派一万民工,抢在大汛以前,突击完成二十一座正在修建的水库大坝。
据南方日报消息 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番顺、南海等县,在继续加强防洪戒备的同时,抓紧时机,组织了十四万八千多人,突击抢收夏粮。在两天内,收刈了十一万四千多亩。
中山县除了出动十多万人进行防洪抢险工作,确保堤围安全以外,还出动六万多人投入抢刈。为了防备特大洪水,各公社都抓紧千金一刻时机,组织抢刈。港口公社的抢收队伍由四千三百多人增加到六千八百多人。公社党委还组织了一百八十个机关干部、职工居民,到各生产队协助抢收。公社的运输队也派出大小船只协助运输。供销部门还准备了炭炉和木炭,支援各生产队处理湿谷。全县在二天内,已抢刈早稻四万一千多亩。许多公社在等价交换原则下,组织队与队之间劳动力、工具协作,由抢刈任务较轻的地区支援任务重的地区,大大加快抢刈速度。
番顺县番禺地区在暴雨过后,各公社党委书记和各大队干部,纷纷深入各队,采取一手抓防洪、一手抓抢刈办法,两项工作同时进行。在抢刈中,根据各人特长,组织了快收、快打和翻打、检谷的专业队伍,并且组成联合验收队,实行专业分工,人人专责到底,天天评比验收,边收边打,边运边入仓,从而迅速掀起了抢收细收的高潮。各地为了与洪水抢粮食,想出许多办法提高抢刈效率。
在抢刈同时,各县都积极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谷粒出芽,避免粮食受损失。有的公社把抢刈回来的禾稻分户进行管理,由社员包脱粒、包焙干;有的用干谷器或焙谷场、焙谷炉焙谷;有些公社充分利用房屋、?砖,进行薄摊、勤翻;也有的用沸水烫谷、盐水拌谷等,这些办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3版()
专栏:

穿云破雨救灾民
本报记者
6月16日清晨,乌云盖满天空,低气压使人气闷得热汗直流。女飞行员施丽霞、林淑玉和薛文淑提着航行图和飞行帽,分别跨进了零八号和六一零三号飞机的座舱。她们是奉命给遭受洪水包围的广东东江下游灾区人民空投食物、被服、药品等救灾物资的。面对着这样恶劣的天气,机长施丽霞发狠地说:“不管什么样的云,都要冲出去!”
飞机吼叫着进入天空。施丽霞透过座舱玻璃向外望去,什么也看不见,灰蒙蒙的云层把飞机包围住了。一股一股的逆气流不断的袭来,使机身颠簸不定。突然机身一阵震抖,急雨倾盆而下。施丽霞全神贯注,以她娴熟的技术,凭仪表指示继续前进。领航员林淑玉紧张地站立在她的右后方,一手摊开地图,一手向外指点:“向右拐弯”,“前面是××”……。就这样,飞机以每小时二百多里的速度前进。
七分钟后,光亮骤然掠过她们的座舱,飞机越出云层了。施丽霞和林淑玉几乎是同时把焦急的眼光投向地面,啊!凶猛的洪水吞没了美好的村庄和稻田。就在这一刹那间,“赶快投下物资去抢救灾乡人民”的念头马上占据了她们的全部思想。施丽霞立即将飞机由三百公尺高度穿云下降到一百五十公尺。啊!看清楚了!在那高出水面的山头上、公路上的人群,便是灾民。施丽霞迅速地把飞机开向第一个空投点——博罗的东边小山上。她屏住气,准确地做了个进入动作,林淑玉眼明手快,一按电铃,空投员抛出的炒米便准确地掉落在空投点。
当机械师苏德宝跑到前舱来向她们竖起大拇指,说投得好的时候,她们已经向着另一个空投点前进了。就这样,一个半小时内,她们一共在十多个空投点投下了大量的物资。这一天,她们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低空连续飞行了五架次,将近八个小时,空投的命中率达到百分之百。
空投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天气转晴,但特别闷热。中午时分,施丽霞、林淑玉进入密不通风的机舱时,气温表正指着四十度。
这次,她们接受了一个新的重要的任务:要寻找铜湖南边一个尚未空投过的灾民点。根据有关方面的报告,那里的灾民已经有几天没有吃上东西了。接到这个任务,她们恨不得马上就能找到这个灾民点。尽管飞机上闷热异常,施丽霞和林淑玉的飞行服也湿透了,但她们仍然专心一致地边飞行边搜索目标。突然,她们发现几缕青烟在惠阳县的铜湖附近升起,但却看不清人群。施丽霞当即指挥飞机降低高度,并在发出青烟的地点上空连绕了两个圈子,终于看到一个像小孤岛似的山头上聚着一大群人。她们迅速而准确地在这儿投下了物资。
飞机上剩下最后三包物资了。细心搜索着目标的她们又发现了不远处一块土地上有一群灾民。但是,四周是水,人又多,物资很可能投进水里,要不就会压坏灾民。形势是多么紧迫啊!这时,机长施丽霞以她多年的飞行经验,沉着地指挥飞机尽量减小速度。满脸汗水的林淑玉这时紧紧挨近着驾驶员,为她指引方向。当飞机下降到五十公尺左右低空时,下面灾民的招手、欢呼动作已看得清清楚楚。“铃——铃”警号声响了,最后三包物资被抛出机舱,不偏不倚,刚刚投到一块斜坡上。这时候,机上的人都含着泪花笑出了声音,舱里的闷热和通身汗水似乎都随之消失干净了。
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关怀和女飞行员们穿云破雨救灾民的英勇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广东东江地区灾民的防洪斗争,大大地鼓舞了灾民战胜洪水的信心。薛文淑说,头天,她们空投了省领导机关号召灾民齐心抗洪的慰问信和大量物资后,第二天,她们在空中便发现空投过粮食的山头上出现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巨大的白字标语。她说:“人民多么热爱和感激我们的党啊!他们相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第3版()
专栏:

辽宁治病抗旱保护苹果树
据新华社沈阳讯 辽宁省苹果产区各人民公社与旱灾、病虫害展开斗争,争取果树增产。
辽宁省苹果占全国苹果产量的80%。今年,从入春苹果开花以来,连续遭到旱灾、腐烂病、红蜘蛛等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危害严重,全省约有30%的果树受害。据有关部门估计,仅因旱灾影响,今年的苹果就要减产10%。
目前,各地果农为了争取今年苹果丰产,正在千方百计、分秒必争地与干旱和病虫害斗争,对有腐烂病的果树都及时进行刮治,病情严重的把干枝砍掉,以制止病菌蔓延。为使果树吃饱喝足,果农们积极积肥、追肥、挖泉、修井灌水,并且为果树培土、压土,以保存地下水分。经过施肥、浇水的果树,现在生长普遍转好。
最近辽宁省连降几次阵雨,旱象已初步缓和。各公社已从抗旱队伍中抽出部分劳力,加强灭虫工作。不少公社已成立了虫情测报组和虫情观测点,及时了解病虫害情况,及时消灭虫害。盖平县玖寨公社根据今年虫害多、药剂不足,提出把化学药品用在“刀刃”(7月份各种虫害最重)上。现在使用的农药,是社员们上山采集野生草药熬制的药水,经过几次试验,害虫死亡率达80%,全社五万多棵果树喷药后红蜘蛛已全部消灭。


第3版()
专栏:

淠东大队小麦栽培技术调查报告
淠东大队小麦丰产调查组
安徽六安县淠东公社淠东大队去年获得了全省大面积高额丰产红旗,今年又比去年有更大的增产(编者注:据本报18日消息,该大队已经脱粒的一千五百零一亩小麦,平均亩产八百三十一斤半)。最近由省、专区、县有关农业部门组成淠东大队丰产小麦调查组,对这个大队的丰产小麦作了调查。
密植
淠东大队的小麦密植程度,确定大田播种量每亩二十七到三十二斤,较1957年增加7.2%;小块密植试验田的播种量最高的达二百五十斤,最低是二十斤。
播种幅度,一般是四至五寸,较去年播幅二寸半增加土地利用面积80%,行距三至五寸。播幅与行距成1.1∶1的宽幅宽行。据田间观察,宽幅宽行条播方式以四至五寸播幅、三至四寸行距或五至六寸播幅、四至五寸行距比较合式。播幅平均占播种面积50%以上,土地利用率高。播幅过窄,麦苗过挤,死亡率高,难以保持每亩一定的苗数;如播幅过宽,土地利用面积虽大,但行间通风透光差,不利作物生长。
从各种不同播种量的小麦苗期生长情况看:每亩播种二十斤的出苗稀,麦苗粗壮,发头多,但抽穗时尚未封行;播种三十斤左右的,出苗时略稀,生长茁壮,分蘖逐渐增加,幅沟逐渐封闭;播种四十五斤以上的密植试验田,年前生长密茂,叶色深绿,苗叶将盖满地面,有徒长现象,后期茎秆细弱,下部叶片枯黄,基部节间过分伸长,苗期曾进行了二至三次间苗。
六块土地播种量不同的植株的情况,附表如下:
播种量不同的小麦性状和预计产量比较表(以二十五株平均计算)
(附图表)
注:预计产量计算方法是每亩总穗数×每穗粒数÷15,000粒。
施肥
淠东大队根据小麦“胎里富”的生理特性,采取了分层施足基肥的方法。在整地前施用杂肥、熏土和墙土等,深翻入土做“铺底肥”;在播种前沿着播幅浇水粪做“垫沟肥”;播种后用灰粪拌细塘泥做“盖种肥”。这种集中分层施基肥的方法,有利小麦根系从各层土壤中吸取足够养分,满足整个生育时期对肥分的需要。
追肥方面,从土壤砂性大,保水、保肥力较差特点出发,采用了“少吃多餐”的追肥方法。冬前追肥二次,一次在分蘖初期,用水粪或硫酸铵兑水浇施;二次在分蘖盛期,用塘泥压麦根,促进发棵盘墩,保温防冻,安全过冬。开春后,返青拔节阶段,追施水粪、硫酸铵和熏土三到四次,以争取早春分蘖成穗,达到穗多粒饱。孕穗前追施磷、钾含量较大的灰土粪一次,既能促使麦粒饱满,又能防止倒伏。在追肥数量上,除基肥占26.5%以外,年前追肥约占总数的36%,年后约占37.5%。
在麦苗生长过程中,特别注意因基肥不足,生长黄瘦的三类苗,重点追施“插花肥”,使三类苗迅速生长,保持麦苗均匀一致。
在施肥原则上,灵活地掌握了“四看”,即:一看天时。晴天地旱追水肥,结合灌溉;雨后追施干土粪,结合防涝。二看土壤性质。砂土地多施有机质土杂肥和沟塘泥,结合改良土壤。三看季节。冬季以压墙土、沟塘泥等慢性肥为主,保温防冻;春季以熏肥和速效性肥为主,促进返青,巩固分蘖。早期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后期以磷钾肥为主。四看麦苗生长好坏。对苗色正常、生长健壮的少施,瘦弱发黄的多施,使麦苗均匀生长。这种追肥方法是完全适应当地土壤特点和小麦生物学特性,对增产和防止倒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用肥量来分析,在每亩施肥六百四十担(折合净肥)中,各种不同的肥料的比例是:熏土、墙土、塘泥、灶土等占总用量的87%,人畜粪约占10.9%,化肥约占1.9%,这些肥料都是含氮、磷、钾较多的完全肥料。三要素的比例是1.1∶1∶2.1。但是土壤砂性大,保水保肥率差,土壤中的肥料多少要流失些。其次因当地灌溉制度尚未形成,在天气干燥,土壤水分较少时,部分肥料不能及时溶解为小麦利用。
深耕
淠东大队小麦丰产片,全部进行了深翻。深度八至九寸的占63%。一尺的占34.5%;二尺左右的占2.5%,试验田深挖三至五尺。深耕的方法是:一、套犁;二、烧包子结合深挖;三、用拖拉机慢速深耕。我们调查了五个不同深耕程度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关系。
调查说明在一定的深度内,深耕与根系分布范围成正比例。随着深耕程度的加深,次生根数逐渐加多。根群发达,根系范围广,可以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同时因根深蒂固,增加了地上植株的支持能力,避免了倒伏;但根系的分布也不是随着耕层的增加,无限制的扩大。因此我们认为在深耕工具没有解决之前,就现有的耕作条件和施肥水平看,深耕一尺左右为适宜。
选种
淠东大队已经全部良种化。过去用的是“葫芦头”、“齐头蚰”、“三月黄”等当地品种,成熟期较早,缺点是不耐肥、易倒、产量低。从1953年开始引种“矮粒多”品种,优点是耐肥、秆硬、抗倒伏、产量高,比当地品种增产50%左右。1957年起全部选用“矮粒多”良种。为了改变良种单一化的局面,1958年又引种“南大2419”良种。这个品种,除了耐肥、秆硬、抗倒伏、抗秆锈病较强等特点外,它比“矮粒多”播种稍迟,成熟较晚,可以调节劳动力,解决农活集中与劳力不足之间矛盾。1958年还引进了早洋麦、碧蚂一号、四○七等品种,进行试种。
选种的方法是田间株选、穗选、粒选。通过连年不断选种,品种的种性和纯度有了显著的提高,1958年种子纯度由过去的80%提高到95%以上。1958年以前当地小麦黑穗病和线虫病植株极为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1958年秋种时全部种子经过泥(盐)水选种、石灰水浸种和666、西力生拌种。今年小麦黑穗病:线虫病和赤霉病等主要病害基本消灭。
淠东大队还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良种管理制度。即固定良种田块、固定专人管理、固定晒场、固定仓库、固定圈席等办法。
防止倒伏
一、以巧施肥料为纲,结合选种、深耕、合理密植、播种均匀等一系列的防重于治的措施,基本上突破了倒伏关。
①巧施肥料是解决倒伏的决定因素。他们接受了去年后期施用氮肥偏多、追肥过晚的毛病,造成14.5%的麦田因倒伏而减产的教训。今年因播种量增加,单位面积植株加多,施肥失当容易倒伏,施肥少麦苗又枯黄。针对这一新情况,采用了“少吃多餐”分期“四看”追肥方法。一般麦地追肥四至六次(重点补肥除外),最多的施肥七次。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小麦生育需要的养分,使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衡生长。今年全队倒伏面积仅3.4%,而且集中在播量多的试验田中,这是改变追肥方法后所获得的显著成绩。
我们还观察了两块密植试验地的小麦生长情况:一块每亩播种量四十八斤,成穗六十七点八三万穗,施肥适量,生长正常,没有发生倒伏现象;一块每亩播种量四十五斤(间苗三分之一),成穗在四十七点二万穗,由于基肥不足,追施氮肥过多,发生了较严重的倒伏现象。这说明了大面积丰产田中在适当的播种量范围内追肥适当倒伏是可以防止的。
②适当密植:加宽播幅、均匀播种是小麦不倒的重要因素之一。去秋小麦播种量每亩二十七至三十二斤,成穗在四十七点一万穗上下,每平方寸不到一个穗头,而且宽幅均匀条播,植株保持一定距离,单株有一定的营养面积,又利于通风透光,因此,小麦植株生长整齐均匀,秆硬直立粗壮。
③普遍深耕,加深耕作层,促进根系发育是解决倒伏的有效措施。
二、对于播种过密,麦苗过挤或因施氮肥过多,麦苗徒长,有倒伏趋势的,采取了间苗、割叶、抹露水、搭架、追施草木灰等措施加以预防,都收到一定效果。淠东大队对三百亩疯长的麦苗,分别于3月中、下旬割去叶片,抑制了徒长,茎秆逐渐恢复粗壮。关于割叶是否影响作物的生育的问题,我们在四块不同的割叶处理的田间观察的结果,抽穗、扬花、灌浆期间并无影响。
三、关于抢救倒伏方面,淠东大队小麦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先后遭受三次七级狂风的袭击。约有3.4%的麦苗倒伏。党总支领导群众全力以赴,抓紧雨后晴天,尽快地把倒伏麦苗扶起,不致因低面节部细胞迅速分裂,造成麦苗弯曲,影响正常生长。
淠东大队小麦丰产经验是丰富多采的,值得认真调查研究的。除上面五个栽培技术问题以外,还有很多。如整地方面由“高似岗、洼似塘”的粗放耕作,改变成“地平如镜、沟直如线”的精细耕作;在播种方面从撒播改为条播,创造了均匀播种的推播器;在灭虫方面,从过去病虫害严重,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基本上消灭了当地的主要病虫害。
淠东大队小麦产量能不能继续提高呢?大队党总支领导的科学研究技术小组,认为还有潜力可挖,主要是向“子孙穗”进攻,为穗大穗多、粒多粒饱而战。据二十八块麦地典型调查:每穗粒数三十一至四十粒的占60%,二十一至三十粒的占28%,十六至二十粒占12%。其次从档案资料看:小麦播种后每亩出苗六十万苗,拔节期是八十六万苗,成穗期只有四十七点一万穗。如果在栽培技术上,继续提高一步,能保持原来六十万苗;将二十粒上下的“子孙穗”粒数增加到三十粒以上。这样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还是可观的。今后只要施足基肥,建立灌溉制度,彻底防止倒伏,增产指标是可以实现的。 (原载安徽日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