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终年游牧走向定居 单一经济变多种经济
哈萨克人民生活跃进新阶段
本报讯 聚居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奋起奔向繁荣大道,已经从原来个体的、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了集体的、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多种经济;从千百年来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走向了定居。草原上气象万千,出现了几百万亩阡陌相连的农田以及成百上千房舍罗列的村庄和街道整齐的新兴市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哈萨克族人民聚居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一带。绝大部分都在现今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境内,占全自治州八十多万人口的43.4%。由于千百年来哈萨克人一直过着单一的游牧生活,而牲畜又多为牧主和富裕牧民所有,多数劳动牧民生活十分贫困。解放以前,他们终年穿着破旧的老羊皮衣,吃不到粮食,只靠喝一些奶子过活。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哈萨克牧业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给贫苦牧民发放了大量的羊只贷款,帮助牧民建家立业,接着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前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去年国庆后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和全州其他维吾尔、锡伯、回、汉等族农牧民联合建立了一百四十多个人民公社。牧主经济也经过改造,建立了八十五个公私合营牧场,使得全州社会主义建设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畜牧业经济在自治州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大。几年来各族农牧民都把发展畜牧业生产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使得全州牲畜总头数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六百九十九万多头,并且大量地供应了全国各地新疆细毛羊和伊犁马等优良种畜和耕畜。单是去年一年就达到十万多头。为了大量发展牲畜头数,争取把自治州建设成为我国的优良种畜基地,草原上正在掀起一个你追我赶的增畜保畜运动。
在力争粮食自给、大建饲料基地的口号下,草原上的农业几年来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广大的哈萨克牧民在自治州境内维吾尔、锡伯、回、汉等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兴水利,学种庄稼。他们不仅种植了小麦、杂粮,还种植了水稻、棉花和大豆等农作物。全自治州耕地面积比解放初期的1949年已经扩大了近三百万亩,哈萨克人聚居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单一游牧经济的纯牧区,甚至历史上缺粮的主要牧区阿勒泰专区,由于粮食总产量增加九倍,也做到了自给有余。今年,哈萨克牧民和自治州境内其他各民族农民一起,大力改进农作技术,力争高产多收。其中一部将当作饲料用来发展畜牧业。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工业原来没有什么基础,在去年秋天全民炼铁以后,自治州已经办起了成千的各种工矿企业,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草原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点和经济中心的新市镇,80%以上的哈萨克人已经改变了终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新建立的、镇定居下来。医院、卫生所、俱乐部和学校等卫生文化事业也发展起来了。
(王安、杨克现)
(附图片)
尼勒克县红十月人民公社接羔中所产的羔羊已经挤满了每个畜群的圈棚。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 哈斯娅捷摄


第5版()
专栏:

可爱的故乡
达坎(哈萨克族)
草原长大的孩子,谁不喜爱那漫无边际的草原。去年8月,我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参加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草原。
我熟悉草原,那牛羊永远也吃不到尽头的绿草地,那一脚能踩出油来的黑壤土。我熟悉草原上的人们和他们过去的贫困生活。解放以前,他们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搬来搬去,不会种地,牲畜也很少。青年人只知道赶赶牛羊;妇女只知道提水烧茶。很多牧民少吃没穿,夏天只靠着一两头奶牛挤奶,吃酸奶疙瘩,冬天就把牛犊宰杀吃掉;穿的,冬天是老羊皮袄,夏天又把没皮的光板皮衣当单衣穿;上学念书的人更是罕见。
这次我回到了家乡,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早先一片旷野的克拉玛依成了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业基地,沥青马路两旁是数不清的井架,汽车走了半天,才走出井架成阵的油区。内地人也许很少知道塔城、托里这些很小的城镇,可是电灯已经像草原上发光的铅石在这些小城镇闪灼,水磨变成了面粉厂。我在塔城街上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皮靴、皮鞋和皮衣,几乎不相信这就是当地皮革厂的新产品。乡村的变化看起来更大,牧民到处都组织起来了,穿着红红绿绿裙衫的哈萨克妇女嘻嘻哈哈地在打禾场上剥玉米,儿童带上了红领巾到学校去上学。
因为工作原因,我回到草原上几个月了,也没有抽身回家一趟,母亲远道跑到塔城来看我,带来了草原上成百喜讯,草原上已经找不到没有牲畜的人了。她开玩笑说:村里早先最穷的主玛拜已经成了“巴依”(有钱人)。主玛拜是我的邻居,旧社会穷得没有一片毡子,一家人挤在一个破窑洞里。“波波儿呢?”波波儿(垃圾,这是因为她生下来时,家里破破烂烂,父母触景生情给她取的名字)是主玛拜的大女儿,一个又瘦又脏的牧羊女。母亲微笑着说:“人家已经是一个漂亮的中学生了。”母亲还告诉我,家里人天天在公社食堂吃饭,父亲上山去炼铁,还当了技术员,受过两次表扬。十一岁的弟弟达里亚汉已经上学念了三年书。我想念着父亲、弟弟,也想起我自己,十一岁的时候,我还一个字母也不识,只会帮着父亲赶牲畜哩。
回到故乡,许多少年时代的朋友都不见了,一打听,有的到内地学技术,有的到克拉玛依当工人了。有一天,我在塔城街上行走,一个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青马急驰过来,马上的人矮矮的身材,黑红脸,黄眼睛。啊,这不是当年和我一起长大的伯力克堡里的儿子莫合买提拉合木吗?这不是因为家穷,连三个月的学也没有上完就回家给人放羊的莫合买提拉合木吗!现在,他穿着条绒马裤,皮靴子,神彩焕发。一见我,他就跳下马来。谈话中我才知道他是公社的一个大队长,正要赶着上山去炼铁。匆匆分手时,他又叮咛我,有事只管打电话,如今草原上区区社社都通电话了。不久以前,我接到父亲从炼铁工地上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过去我以为没有啥用处的石头,现在却流出了铁水。有了钢铁,什么机器啊,镰刀啊,马掌啊,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他的信多么令人兴奋。我发现故乡现在是真正地可爱了。


第5版()
专栏:

草原上的钢铁城
汽车沿着巩乃斯河在无边无尽的草原上奔驰,缓缓移动着的羊群在静静地啮草,有如绿色的海洋里飘浮着朵朵的白云。翻过几座白雪皑皑的山谷,一片火炽般的战斗场面突然出现在眼前。一长排热风炉、炼铁炉,冒着滚滚浓烟;拉运矿石、器材的车辆穿梭奔驰;山上采矿的爆破声和机器的轰响,打破了草原上的寂静。这就是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新兴的钢铁城——新源钢铁厂。这里已经建起了三座小高炉,今年还要再建三座二十八立方的小高炉和炼钢车间、轧钢车间,五百多名哈萨克牧人、维吾尔农民和汉族下放干部变成了熟练的钢铁工人。
半年前,这里还是牧放牛羊的草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人民所需要的钢铁,还都是从外地调运来的。现在,这里生产的生铁已经供应了全自治州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厂党委书记秦述圣同志告诉我们说:今年,全厂职工决心生产铁两万七千吨,钢五千吨,钢材两千吨,迅速改变自治州钢铁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千年来平静的草原涌现了钢铁城,这就已经够令人兴奋了,但更令人惊喜的是驯服这些小高炉的人们。他们有的是刚放下牧羊鞭子的哈萨克人,有的是刚放下砍土镘的维吾尔农民,有的是下放的汉族干部,原来对于炼铁全都不懂,去年冬天一来到这里,就在风雪漫天的草原上挖了些地窝子,搭了几座帐篷安居下来,炼出了一炉炉铁水。前不久,二号八立方小高炉以日产生铁十六吨五百八十二公斤,利用系数达到二点零六三的高产纪录,夺得了全新疆第一面红旗。
当我们来到这座小高炉旁的时候,铁水正从炉口奔腾而出,火花四溅,在炉前操作的几个哈萨克小伙子,个个汗流浃背,活像一只只与烈火搏斗的小老虎。炉长潘山英同志,猛力地?开出铁口以后,转回身告诉我们说,他们的炉子正在步步高升,向更高的日产指标跃进。
·舒萍 启霞·


第5版()
专栏:

高歌猛进
中共伊犁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张世功 书记 赵怀璧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八十万各族人民,几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和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生产建设事业上,都经历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它的面积有三十五万多平方公里。在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气候温暖,有着适宜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现在已耕种的土地只不过是可耕地的六分之一;在山区,有着广阔的草原和水草丰美的天然四季牧场,是发展畜牧业最理想的地方;在深山里则布满绿荫遮天的大森林和漫山遍野的野生果林。在这些森林里,还有许多富有经济价值的名贵野生动物植物,生产鹿茸、麝香、羚羊角、牛黄、红花、贝母以及各种珍贵的兽皮;在一些河里,盛产各种鲜鱼,最著名的阿尔泰青黄鱼,有重达六、七十公斤的。至于矿藏,煤、铁、金、银、钨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蕴藏量都很丰富。驰名中外的克拉玛依油田就在自治州境内。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资源,是伊犁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发展经济建设事业的有利条件。
但是,解放以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民族压迫和残酷压榨剥削下,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却是一派凄惨、荒凉的景象,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一把砍土镘,而且有很多人是用木犁耕地,骑马撒种;牧民们终年过着跋山涉水的游牧生活。至于工业生产就更谈不到了。
随着党在民族地区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伊犁地区的面貌就不断地在变化。1953年在完成农业区改革土地制度的基础上,互助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来,使农牧业生产在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新的经济基础上,逐年得到提高。1954年11月自治州成立,实现了各族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充分发挥了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使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事业,又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大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1958年,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也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各项社会主义建设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几年来我们在农业上的增产方针是:既设法采取种种措施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扩大种植面积。现在全州耕地面积已经达到六百四十三万亩,比1949年扩大了二百九十二万亩。在耕作措施上也不断得到改进,全州已经基本实现马拉农具化,以往那种骑马撒种、不施肥、不除草的粗放作法,已经根本消除,条播、中耕已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都逐年上升。1958年各种粮食总产量十亿多斤,比1949年增加了270%。粮食每亩平均产量为一百九十二斤,比1949年提高了85%。此外,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
在原来以牧业为主的地区,随着社会改革的进行和生产关系的改变,畜牧业由过去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这就为统一规划和使用草场、节省大批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使牧民的粮食和牲畜的饲草、饲料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供应,从而也保证了畜牧业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这样,也使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的相互矛盾改变为相互支援,并肩跃进。现在,全州各种牲畜已经达到近七百万头,比1949年增加了110%。同时在发展牧业生产上,自治州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不仅注意了数量的增加,而且重视了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各地正在推广的乘挽兼用的伊犁马和毛肉兼用的新疆羊,就出自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
过去,牧民们都是跟着畜群逐水草而居,不仅经济生活穷困,政治、文化生活更为贫乏,成年人摆脱不了文盲的痛苦,适龄儿童不得入学。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牧民的定居。目前,各个牧业区都有了定居点,而且大部分是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不仅有住房,还设立了学校、卫生所、俱乐部。这样,既保证了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不断改善,也有条件提高牧区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现在,全州的中等学校已经由1949年的十三所增加到四十七所,中、小学在校学生共有十一万四千六百多人,比1949年增加了93%。民办小学发展更快,1958年在校学生就比1957年增加了七倍,有八个县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同时,群众的居住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以往在伊犁地区流行最严重的疟疾,已经大为减少。这对保护各族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劳动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农牧业生产的推动下,自治州的工业也蒸蒸日上。特别是去冬的大炼钢铁,更为今后发展工业生产打下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伊犁地区过去是斤铁不产,寸钢不出,所用钢铁全靠外地支援。现在,既有面粉、榨油、皮毛等加工厂,还有炼焦、炼铜、炼铁、炼钢厂;既能修配一般的机械,还能制造出比较精细的机床。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在草原上新建的一座小型钢铁厂——新源钢铁厂,在建立以后不久,就跨进了全国先进小高炉的行列。这对消除人民思想上的神秘观点,树立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所以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开展两条路线的斗争,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几年来,各族农牧民由于组织起来共同劳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感情上都进一步亲密和巩固地团结起来了。各族人民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深深懂得,共产党的领导和各兄弟民族首先是汉族人民的帮助,是自治州各族人民的命根子,巩固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自己幸福的源泉。特别是经过去年彻底粉碎了自治州内地方民族主义分子的猖狂进攻以后,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更加提高,统一了认识,扫除了前进中的障碍,各族人民的团结就建立在新的牢不可破的基础上。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今天的美好景象只不过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我们决心把自治州建设成为祖国的有色金属、纺织和制糖的工业基地之一,把自治州建设成为优良种畜基地和畜牧业的基地,把自治州建设成为处处芬芳灿烂、鸟语花香的“花果之乡”。


第5版()
专栏:

定居以后
——尼勒克县红十月人民公社散记
本报记者 杨克现 夏格尔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草原是这样的广阔,东从阿尔泰山麓的青河,西到吉木乃,转折向南,直到伊犁河上源的昭苏县。几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够你骑马走上几个月。这里介绍的是全州一百四十多个人民公社中一个普通的人民公社。
红十月人民公社位于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之间山岭重叠的天山山区中。全公社一千四百九十一户牧民,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哈萨克族人。公社拥有成百万亩天然四季牧场和十七万亩可耕土地,放牧着七万多头牲畜,种植了四万多亩土地。
草原上的新村镇
我们来到喀什河南面红十月人民公社的定居点哈拉土伯,只见山坡上房屋罗列、街衢交错,俨然是草原上一个新兴的村镇。村内哈萨克牧民正忙着修理农具,精选籽种;妇女们也成群结队地把家家户户院落中积存的畜粪人粪,抬到了马路旁边待运。
据说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盖上了房屋,可是每当春牧来临,哈萨克人就离开这里,游牧到向阳的山坡接羔。“真正的定居点,是在解放以后合作化运动中,牧民组织起来大量经营农业后开始的。”公社副主任艾勒哈孜向我们解释说:“现在除了畜牧业大队五百多户牧民外出四季游牧以外,其余将近一千户人家全都已经定居下来。”
新矿工挖井取煤
多少年来,哈拉土伯的牧民做饭煮茶,全用牛羊粪烧火,谁不盼望有一天能够烧到清洁卫生的无烟煤呢!去年农牧业合作化以后,原来十个农牧业社就曾经根据广大农牧民的要求,到北面山脚下找煤。因为人少分散,十个农牧业社分别找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可以开采的煤矿。直到公社成立以后,把大家的力量组织在一起,请来了一位有着五十年煤矿工龄的维吾尔矿工托乎他洪,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进入了红十月公社的煤井,只见上下左右全是厚不可测的无烟煤。三十多个矿工在矿灯光下,排水的排水,挖煤的挖煤,然后由几个年轻的人轮流着把一块块百十来斤重的大煤,运出了井口。
老猎人大显威风
公社刚刚成立不久,把十九名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神枪猎手组成了一支打猎队。他们背着枪、跨着高头大马,臂上架着狐鹰,在零下二十多度严寒的冬天,越过两三座雪山,进入天山深处原始森林里去狩猎。因为他们知道,兽皮可以支援国家,增加公社收入,野生黄羊可以给社员解决肉食,减少家畜的消耗,捕获的越多越好。
他们在山上岩石洞中安营,早晚出没在林海雪原之中,预设埋伏,跟踪追击,合伙围剿,历尽艰苦,捕获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
三十来岁的猎队组长努拉和满是一位勇敢的哈萨克猎手。大家都知道他在一次打猎中的险遇。那次他打死了一只公狼后,又去追一只被他铁夹夹伤了的母狼,想不到那只凶恶狡猾的母狼绕到了他的身旁树后,他一惊之下,第一颗子弹擦伤了狼的耳朵,没有打中。恶狼从前面扑来,他急忙闪向树后,这一闪,恰好把那只带着铁夹的恶狼,因为铁夹而被两棵大树夹住,前后都不能动。打死了这只恶狼以后,努拉和满又跟踪追击,深入狼穴,生擒了十只小狼。
在三个月内,神枪猎手共捕获了三百三十五只黄羊,二十一只大头山羊和五十四只狐狸、狼、獾等野兽。
牧羊人爱羊如子
翻过了大山就到了巩乃斯河畔,因为这面山坡向阳,鲜嫩的牧草像无边际的地毯已经铺上了山岗,红十月公社的四万七千多只羊,三五百一群,三五百一群,像繁星一般落在草原,两万四千多头牛马临近河边,马儿在欢腾,牛在静静地吃草,完全是另外一番令人心情开阔爽朗的场面。
红十月公社今年的羔羊全部是用新疆细毛羊改良的杂种羔,个个牧民都怀着爱羊如子的心情,每天拂晓前他们就出去放羊,夜深人静等羊吃饱了才回来,通宵达旦还要轮流守夜,不管刮风下雨,一天也不离开羊群。我们参观了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瓦利拜的羊群,发现牧羊人对于羔羊管理得更加仔细,他放牧了二百只大羊,有九只还没有产羔,已产的一百九十一只大羊,共产了二百三十三只羔羊。不久以前,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属九县一市的牧区干部,专门在这里召开了一次推广他们经验的现场会议。
(附图片)
在接羔育羔中为了保证羊只全产、全活、全壮,红十月人民公社畜牧大队的人员经常在一起交流牧放经验,研究牧放方法。这是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红十月人民公社畜牧队长瓦里科依(中、手拿本者)正和各畜群的组长研究当前生产问题。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 哈斯娅捷摄


第5版()
专栏:

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这里是新疆一个多民族的人民公社——乌鲁木齐市东风人民公社。
“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是东风人民公社各族社员在人民公社成立以来的亲切感受。
这里,草原肥沃,牛羊膘肥。在大片的农田上,人们正在忙碌着。
东风人民公社是在半年多以前成立的,有汉、回、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他们从事着牧业和农业的生产。有一些社员还是不久以前才定居下来的。这里除了有草原、农田以外,还有一些矿藏和林业,能够广泛地进行多种经营,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牧民的定居。今年以来,社员们已经开垦了一千多亩荒地,力争粮食、饲料都获得丰收。
 上图:草原上新出现的村庄。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上图:公社决定在两年以内消灭对羊只为害最大的羊肺丝虫病。这是公社的兽医们在解剖研究羊肺。 宋士敬、张振平摄(新华社稿)
左图:东风人民公社甘沟牧业生产队今年的羊只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这是放牧在南山春牧场的羊群。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各族人民和睦相亲。玛可利巴(左、塔塔尔族)高兴地对朋友叙说着她家里是怎样盖起了新房子。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右图:在过去,牧民们不种庄稼,有时候不得不宰杀一部分牲畜当主食;现在,公社里统一安排农牧业生产。今年以来,已经新开了一千多亩荒地,力争粮食、饲料全部自给。这是农业队社员们正在耕地。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上图:这里现在建立了小型奶粉厂。这是奶粉厂净化段的工人在过滤牛奶,准备加工。  新华社记者 王文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