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复收细打 保质保量
河南安徽组织劳力建立制度提高麦收质量
新华社郑州19日电 河南省的七千多万亩小麦已经基本割完,各地正抓紧时间突击打场。大部分地区已打完一半左右。
小麦打场期间,正是夏种大忙时期。为了作到打场、夏种两不误,各地一般都安排20%的劳力专门负责打场,建立打场专业队,推行快速打场法,做到边摊、边碾、边扬、边晒、边入仓。不少地区采取了白天抢种,早晚打场的办法,一手抓种,一手抓打。为了保证打场,脱粒的质量好,很多地区还组织了打场检查组,随打随检查,有的地区特别总结推广了群众中先进的打场经验,使打场打得又快又好。
由于今年小麦长得特别好,很难凭眼力估产,因此各地在打场以后,一般都是实产高于估产。据开封、许昌、新乡等专区在各种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实收实打的典型调查,一般实产都要高于估产15%到20%。新乡县大召营公社高庄大队实打小麦九十亩,平均每亩实产量比原来估产高25%以上。不少老农在打场以后反映:由于进一步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今年小麦籽粒特别饱满,分量重,用老眼光估产是不行了。
本报合肥19日电 安徽省三千多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脱粒工作已完成一半以上。为了确保丰收果实粒粒归仓,各地人民公社正开展复收细打。
安徽省今年的小麦长得好,夏收任务很大。为了保证精收细打和适时完成夏种工作,在收割和脱粒期中,很多公社把劳畜力分成两套班子,定时间、定工分、定质量,保证脱粒和夏种两不误。许多公社还建立了检查验收制度,打一场验一场,未打净的就随即组织复打。颍上县赵集乡就提出了“割不漏棵,运不掉穗,打透扬净,糠不留粒,地光路净,粒粒归仓”的口号,对于保证收打的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
今年部分干部和群众看到小麦很好,存在着“打不净没有什么”的自满情绪。各人民公社都用算细账的办法,广泛开展颗粒还家的思想教育,并实行了专责制度,保证了精收细打。阜阳县王市人民公社党委发现丢麦现象后,便算了一笔细账:如按每亩丢六斤小麦计算,全社十一万亩麦地就要少收六十六万斤;如果把这样多的麦子拾起来,能卖五万九千四百元,可买回耕牛六百头,平均全社每个生产队和生产组都可增加一头耕牛。通过算细账办法,批判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自满情绪,重新部署了复收小麦的任务。全社组织了九千多个儿童,在三天中就拾回小麦(连秆带穗,下同)五十多万斤。涡阳县孙店公社在“不丢一粒粮,不撒一棵草”的口号下,6月10日发动老年、妇女、儿童等一万八千六百多人,采取“按劳力包地块,按拾麦斤数发工分”的办法,一天就搂拾小麦四十六万四千八百六十斤。石弓乡发动一万三千二百人,分成一百八十七个夏收复打专业队,9日共拾小麦二十二万三千四百七十六斤。
新华社昆明19日电 云南省榕峰县发动群众检查所有存粮,并进行翻仓扬晒,以确保存粮安全度过雨季。
中共榕峰县委不久前检查了全县粮食管理工作,发现部分存粮有发热生虫等情况。为了防止国家粮食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县委立即发动群众所有存粮进行大检查,边检查,边翻仓扬晒和用药物治理。县委管财经工作的书记、财贸部长和副县长、粮食局长等,粮食局的部分干部,全县各粮食管理所的二百多个干部,都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全县原来发高热和半高热的六百万斤粮食,温度、水分已大大下降,成为安全粮。
为了巩固这个成果,目前全县正在仓库附近开沟排水,改善通风状况,并且建立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的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强管理。


第2版()
专栏:

扬场 李书良摄


第2版()
专栏:

邯郸专区采取十项措施
随收随拾一穗不丢
河北日报消息 邯郸专区在夏收当中,采取十项措施,做到随收随拾,力争做到颗穗不丢。
这个专区收麦开始,邯郸地委就号召干部农民爱惜一颗、一穗小麦,提出:“一粒麦一粒金,粒粒都是社员心”的口号。专区、县、社一万多名干部分别包干社、队,深入田间搞试点,大力开展精收细拾,并采取了“教、算、专、包、定、奖、结、随、清、验”等十项措施。教,就是向社员讲解粮食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使社员树立起精收光荣的风尚;算,就是算细收与粗收的对比账;专,就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把老年、儿童组成拾麦专业队拾麦;包,就是明确责任逐级包干,社社有县委委员,队队有脱产干部负责精收细打,各个生产队由村干部包方包组、党员团员包地块包垅,把精收细拾和大家的责任感结合起来;定和奖,就是在包干定额的基础上,实行超额奖励的办法,例如有的队规定每拾三十斤带秆麦穗记一个劳动日,超额部分两斤给二分钱的现款报酬等;结,就是各个工序密切结合,割麦组、捆麦组、运麦组和拾麦组,连环开展竞赛,互相监督;随,就是抓紧时间随割随拾,防备丢掉地里的麦穗,遭雨生芽;清,就是麦运到场里实现两清,干麦和湿麦分清垛,垛垛清底;验,都是拾后验收。
到6月15日全区割倒的八百五十一万亩小麦,经过验收,拾净的占麦田数的70%以上,拾回小麦三千多万斤。


第2版()
专栏:

场上小语
李映青
让天再高三丈三
麦堆高大像金山
金山顶顶撞着了天
摊了半天场
只搬了个山尖尖
“麦堆高了显天低
要给老天打个无线电
明年麦堆要比今年高
让它再高三丈三”
笑歌声里扬场忙
你一锨,我一杈
麦颗落个哗哗哗
好像天上把金颗下
一会积了个金圪答
年年都有金圪答
往年那有今年大
只因实现公社化
老汉心里开了花
精神抖擞扬的欢
高兴愉快说了话:
“小伙子们加油扬
看看老汉这几下
明天去把公粮送
再听大叔的鞭子叭、叭、叭”
满场笑声撒
装的装、拉的拉
会计的算盘吧啦啦
二一添作五
五四倍作八
“亩产上了五百八!”
歌声、笑声,满场撒


第2版()
专栏:

镰刀闪白光 心欢手里忙
山西收麦工作正由南向北推进
新华社太原19日电 山西省一千六百万亩小麦陆续成熟。紧张愉快的麦收工作正由晋南平原向古长城以北塞上地区扩展,到16日,全省已收割小麦五百五十万亩。
由于深耕、密植、肥多、水足、加工周到,山西省今年小麦长得株多穗大,籽粒饱满。抢收的社员们愈割愈高兴,有些人在田间欢乐地唱道:一片麦田翻金浪,遍地镰刀闪白光,丰收歌儿嘴上唱,心里高兴手里忙。收割较早的晋南地区,已经传出了大面积丰产的消息。稷山县已经脱粒的三十八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三百斤以上,有五十个生产队共一万二千九百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斤以上。不少村庄所有的打麦场都堆满了麦垛,还开辟了新的打麦场。
各地在麦收开始前,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晋南专区今年麦收工作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力量集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带上镰刀,深入田间,一边劳动,一边指挥。商业部门、农具修配厂、医务部门、邮电部门都抽出大部分工作人员,带上镰刀到田间,一边劳动,一边为收麦社员服务。全区还有三万多名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学生等组成的麦收远征队伍,到劳动力缺乏的公社帮助收割。各公社的儿童也组成拾麦队,跟在麦收大军后边拾麦,割到那里,拾到那里。
小麦成熟较晚的晋中平原和太行山区,现在已经麦浪滚滚,金光闪闪。各公社的麦收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等开镰。风沙多气候寒冷的古长城内外地区,历史上生产小麦很少,今年扩大了春小麦的播种面积,现在生长情况良好,已经抽穗,各地公社正加紧后期管理。


第2版()
专栏:

拾麦穗 修军(原载陕西日报)


第2版()
专栏:

麦收季节访晋南
山西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晋南素来被称为山西的棉麦之乡。全区一千七百万亩耕地,就有八百三十五万亩种的是小麦,占全省麦田总数一半以上。今年农业继续大跃进第一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晋南的麦收。当这杏黄麦熟的季节,谁不关心晋南的消息?谁不想看看晋南平川的麦海?
5月27日,我们到了临汾。听说最南端黄河沿岸地区麦已蜡黄,开镰收割,便赶紧赶到平陆。然后由平陆到芮城,从风陵渡一路往北看,经过芮城、运城、闻喜、侯马折向西,到了稷山。再由稷山返回临汾。6月11日到洪洞,正是麦收进入高潮的时候。前后半个多月,行程约二千里,晋南主要产麦区大部都跑到了,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我们除了在铁路、公路沿线看,也专门去看了一些比较偏僻和比较落后的地方;我们访问了中共晋南地委及平陆、闻喜、稷山、洪洞县委的负责同志,还访问了许多公社、管理区的干部和一些劳动模范及老农。麦收季节的晋南,到处是紧张、繁忙,到处是喜悦、欢乐。真是:“田间是战场,月亮当太阳,男男女女齐发动,丰产丰收喜洋洋。”每天天不亮,生龙活虎似的人们就拿着镰刀出发了;村庄和城镇都是静悄悄、空荡荡的,许多商店挂着“全体参加夏收暂停营业”的牌子;到了晚上,村子里可就热闹了,社员们吆喝着牲口拉着满车重甸甸的麦子回村,广播筒不断传出当天的捷报,食堂、打麦场上飘荡着歌声和笑语。如果把所见所闻概括起来,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公社化以后晋南小麦又大丰收了,今年农业继续大跃进的第一仗又大胜利了。
动人的丰收情景
这种大丰收、大跃进的景象和气氛,使任何一个到晋南去的人都不能不受到巨大的鼓舞。南同蒲路一位列车长说,过路的旅客对今
年晋南的麦子也赞不绝口。有些人刚到洪洞就叫起来,“这是最好的小麦!”不久车到闻喜,又否定了
自己的看法,认为闻喜小麦再好不过了。几个钟头之后,车到解虞、永济一带,他又惊讶地说,原来这里更好,真是天外有天。其实,临车眺望,还只能看个大概。跑到麦海之中,你看吧,辽阔的原野一望无际,成熟了的金黄的麦子高过胸脯,穗子壮,秸秆粗,又稠又匀,一阵风来,麦浪滚滚,麦香扑鼻,才真是叫人兴奋哩!
是不是所有麦子都这样好呢?当然十个指头总不能一般齐。各个县都还有一定数量的三类麦,约占20%左右。但是,今年的三类麦也不同于往年的三类麦,过去被称为“鬼烧香”那种稀稀拉拉的麦子几乎绝迹了。有些地方三类麦经过后期加工,迎头赶上,也可以打到二百斤以上。我们在平陆的西延村住了一天,这里八百九十二亩小麦,一半水地,一半旱地,彻底消灭了三类麦。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先进村,不能代表一般。离它十里的寨头,是过去出名的落后村,去年大跃进才翻身,今年又继续大跃进,小麦亩产由一百五十斤提高到二百七十斤。在稷山,我们访问了河津、樊村、僧楼、里望、解店、翟店、城关七个公社,麦子一处胜一处,没有一处不是大丰收、大跃进。平均亩产四百斤以上的管理区有三迁庄、西关、魏家院、西磑、三界庄、樊村等七个。去年闻名全省的
“河津五麦王”,如今子孙兴旺,变成大面积的丰产了。我们还访问了被称为原河津县“锅底”的清间管理区,这个村临近黄河,大部是白沙地,土地特别瘠薄,历年是缺粮村。我们去的时候,麦已全部割完,部分试打的结果可以达到二百二十斤以上。他们准备卖给国家十八万斤余粮,每个社员还可以比去年多吃一百斤小麦。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总之,尽管不平衡,整个看来却是大丰收、大跃进。
跃进的幅度到底有多大?全晋南平均亩产可以达到多少?这还是个没有揭晓的谜。据我们实地观察和了解,估产一般要低于实产10%到15%。当然也有估得高的,但是百难找一。估产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基层干部怕估得高了,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有宁低勿高的思想;另一方面今年小麦经过深翻,密植,追肥及时,雨水调匀,加工周到,颗粒特别饱满,确实连最有经验的老农也不容易“估透”。不过他们心里对大丰收却有个底,因为往年一人一天可以割二、三亩麦,今年一亩也难割完;往年一大车可以拉二亩麦,今年拉七、八分也就满不错了。不少村子的麦没割倒一半,所有的麦场便都满场了,不得不临时另碾新场。上年纪的老汉们笑嘻嘻地说,这真是祖辈至今没见过的新鲜事。
归功于“八字宪法”
为什么今年小麦这么好呢?群众把它归功于党领导下的公社化,归功于农业八字宪法。稷山县樊村公社樊村管理区一次座谈会上有过有趣的争论。任银奎老汉说:“今年小麦长得好,一则是咱这里地板好,肯抓籽,耐旱又耐涝;二则老天爷助了兴,三场雨下得挺适时。土头既好,雨又适时,那能不好?”大家都不同意,有的说多亏种得密,有的说多亏上肥多,有的说多亏加工细。最后七十五岁的任悦子说;“在场的数我年岁大,老实说,我没见过今年这么好的小麦,也没见过下籽这么稠,上肥这么多,加工这么细。风调雨顺,我见的不是一年啦,为什么只有今年产量最高呢?我看还是党的领导功劳大,人占七分功,给老天爷分上三分功也就公道了。”“八字宪法”是丰产的法宝,这已经是广大群众公认的了。劳动模范周全德说:“办法毛主席都给咱提出来啦,就看你做到做不到。只要按八字宪法一个字一个字去做,丰产就没跑!”大家觉得沾光最大的是密植。今年晋南各县水地小麦一般每亩下籽三十到三十五斤,旱地二十到二十五斤,事实证明这是比较合理的数字。俗话说,稀田打不过稠田、稠田打不过匀田,今年小麦又稠又匀,垅里有货,越割越显出与往年不同。当然密植不能没有限度,我们也看到有些试验田因为下籽过多,反而不好了。试验田翻得深、肥也足,一般下籽百斤左右的,生长还正常,但是分蘖少,穗子小,产量与下籽四十斤的仿佛。下籽一百五十斤以上的,往往发生严重的倒伏现象,有些经过抢救,还可以收到千斤左右,但是费工多,投资大,很不合算。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
长得好收得也好
麦子长得好,大丰收已成定局,收割工作做得怎样呢?今年晋南夏收工作的特点是:领导坚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迅速细致。夏收前各县普遍进行了思想发动,掀起了“红勤巧”劳动竞赛的高潮。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都订立了夏收公约。同时,改进食堂工作,对社员生活作了妥善的安排。工具的准备也很充分,仅镰刀一项全区就有一百七十九万把。参加夏收的劳力平均每人一把半。各级党委对夏收领导是全力以赴,各县都组织了夏收指挥部,实行书记挂帅。平陆从全县各机关中抽出六百二十多名干部,按原系统分别分配到各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一面当社员进行短期劳动锻炼,一面负责夏收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保证每个公社有一个县委委员领导,每个管理区有一个区级以上干部指挥,每个生产队有个脱产干部带领;第二,派下去的干部不是单独行动,而是按系统有组织去的,便于相互开展竞赛;第三,把劳动锻炼和帮助工作紧密结合,整个夏收从收割、产量核实、入库、统购等工作,都有派下去的干部负责到底。全区一百二十余万农业劳力,已全部组织起来投入紧张的战斗。干部、军队、职工、学生参加夏收的达三十万人。按劳力强弱,各地分别组织了收割、运输、打场等专业队,实行定地块、定时间、定质量、定报酬。有些地方按人包任务,按任务定工,社员干劲更大。收麦是“龙口夺食”,要快收快打,许多地方组织了麦田观察小组,确保熟一块割一块。力争做到“七天地净,十天场光,半月颗粒归仓。”每当广播站预报风雨袭来的时候,那更是紧张。全体总动员,一齐上战场,动作勇猛,抢收突击,不让麦子受到一点损失。快收快打不算,还要细收细打。无论到那一个村,都能遇到红领巾们的拾麦队。他们的口号是“不丢一株穗”。我们在好几个地方问过拾麦的小朋友,每亩大概可以拾回十到十五斤小麦,全区总算一笔账,就是一亿多斤。这是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啊!
晋南四百万人民沉浸在大丰收的喜悦中,他们的干劲更足了,信心更高了,纷纷准备向国家出售更多的小麦。


第2版()
专栏:

丰收建友谊
本报记者 王孔诚
首都郊区的一百四十万亩小麦成熟了,在翻滚着的金黄色麦海里,到处是收麦大军,人声鼎沸,马达轰隆。截至16日,郊区麦田已经收割了一百一十多万亩。
才脱去了工作服的工人,整队整队的来到农村。北京人民印刷厂的工人一到达目的地——他们曾经劳动过的南郊赵村店生产队,就要求生产队长分配任务。生产队的组长抱来一抱镰刀,大家稀罕地说:“不是拔麦子,要镰刀干吗?”大队支部书记曹柄章笑着说:“今年和往年不一样了,麦子又粗又高又密,不割,哪里拔得动?”工人们乐开了怀,每个人手上的镰刀都像利剑一般地迅速插往麦田中心,身后留下高高的麦堆。曹柄章感激地对大家说:“这麦子是用你们帮忙挖的水渠里的水浇的!你们看这麦子长的多好,一个麦穗有七八十粒,过去最多有三四十粒。”大家正忙着收割,忽然下了一阵细雨。可是工人们精神更加抖擞,有人还喊:“快干!趁凉快抢收啊!”
支援麦收的驻京部队,是一支最活跃的突击力量。如果他们不是穿着军装,又怎能辨别他们和农民之间的区别呢!在丰台榆树庄生产队刘胡兰小队小麦丰产田畔,二百多名解放军官兵正在喝水休息,大滴的汗水由他们的晒黑了的脸上落下。他们为了多干活,早上四点就赶到这里上工了。现在,他们一边擦汗,一边听着生产队团总支书记齐鸿鸣介绍培育这块试验田的经过:冬天,队员们冒着寒冷,抬着桶,挨门挨户去收集尿肥;浇小麦灌浆水时,几乎是日夜轮番战斗。战士们表示了极大的喜悦和敬佩。他们表示不光割得快,而且尽量作到不丢掉一颗粮食。
丰收的田野上到处一片欢乐。在通州宋庄公社参加麦收的北京大学东语系学生,休息时给农民演出了各种文艺节目:歌舞、快板、山东快书……。北京大学的二千多名学生已经参加麦收好几天了,他们劳动时干得欢,下工后还帮老乡挑水;老乡们也特别热情地招待他们。
在东郊中德人民友好公社参加麦收的机关干部们,正在场院里和农民一起验收小麦。脱粒机车轰隆地响着,人们焦急地等待着验收结果。(附图片)
陕西蒲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八福直属队积极参加当地人民公社各生产队的夏收战斗。这是他们用联合收割机(北京农业机械厂1958年制)在田间为八福生产队小麦脱粒。
新华社记者 蒋齐生、章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