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干部群众会商合理密植大计
汕头专区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展开千斤稻万斤薯竞赛
本报广州1日电 广东省汕头专区发动群众总结和推广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高产经验,开展一个晚造亩产千斤水稻、万斤甘薯的大面积丰产运动。一个多月来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总结出密植经验,制定了亩产千斤水稻或万斤甘薯的增产指标和措施,并提早进行了备耕工作。最近,全专区的县委第一书记、公社党委第一书记以及各公社重点生产大队负责干部在汕头市集会,组织了县与县、公社与公社之间的晚造丰产大竞赛。
汕头专区几年来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先后出现了许多亩产水稻一千斤以上或甘薯一万斤以上的高产田。特别是去年,这样的高产田,不论在平原、滨海、丘陵或山区到处都是,甚至有些是几十亩、上百亩成片成片的。为了争取今年晚造大面积丰产,4月下旬以来,全专区从生产大队、公社、县到专区,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反复地逐层总结和交流推广历年来特别是去年晚造的高产经验,接着中共汕头地委召开了由各级农业负责干部、技术人员、农民代表参加的汕头专区晚造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会议,根据各地初步提供的高产经验,和参照目前的条件,草拟出晚造水稻、甘薯的技术规程。接着,全区各县各公社以至生产大队,层层召开包括老农和中年、青年社员参加的座谈会、代表会或群众大会,参考这个技术规程,全面而具体地商定了争取本地晚造丰产的措施,特别是密植的规格。例如潮安县枫溪公社池湖生产大队,先报出各种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高产田作为“标兵”田,由干部、群众共同分析这些
“标兵”田的生产措施有什么优点、缺点,哪些可以学习,哪些应该改进;然后,把一般田跟“标兵”田排起队来,提出向“标兵”看齐,掀起赶“标兵”、超“标兵”的竞赛,结果制订出大面积的丰产指标和措施。群众称赞这样的指标和措施既先进又落实,是能够做到的。
汕头专区经过广泛深入的总结,目前对合理密植的经验,已经从基本上得到一条共同的结论。这就是:每亩水稻应控制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力求穗大粒饱;每亩甘薯也应控制在一定株数的基础上,力求薯块多而大。经验证明,根据汕头专区现有的种子品种和技术水平,晚稻每亩控制在三十万穗左右,晚甘薯每亩控制在三千株到四千株之间。这样,只要其它各项技术措施很好地配合上去,就能够夺取亩产水稻一千斤以上或甘薯一万斤以上的大面积丰产。即使土壤、阳光等条件比较差的田地,也可争取亩产水稻五、六百斤,甘薯四、五千斤。但是,如果种植过密或过疏,就会因为得不到适当的营养和充分利用空闲、地力,而不能达到那样的高产。根据“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目前全区各地正在积极学习和推广总结出的密植经验,并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当地晚造水稻和甘薯的插植规格。
按照中共汕头地委的部署,汕头专区晚造千斤水稻、万斤甘薯大面积丰产运动,要求除了搞小量的干部试验田以外,一手抓好大面积丰产片,一手抓紧消灭低产田,以求得全面平衡增产。据规划,全专区应播种的五百二十万亩晚稻和二百万亩甘薯,各有一半被划为千斤水稻、万斤甘薯丰产片,其余的水稻田要求分别亩产五百斤以上到一千斤以下;其余的甘薯田也要求分别亩产二千斤以上到一万斤以下。实现晚造这些指标,加上早造即将收获的粮食,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可增长40%到50%。
在晚造备耕工作方面,各公社各生产大队都抓了三条:一是普遍组织专业队伍专门负责播种、选苗,育壮秧苗和薯苗;二是保证晚稻和晚甘薯有较长的生长期,普遍比去年提早一个节令开始播种、育苗,并准备夏收时随收随种;三是特别大抓肥料,以保证晚稻和晚甘薯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中共汕头地委已经及时提出了“肥料挂帅”的口号,迅速组织了近八十万劳力,开展积肥、制肥、种肥运动。(附图片)
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幸福生产大队的大片早稻生长良好,社员们在田里喷药,防虫保丰收。     新华社记者 郭伟祺摄


第3版()
专栏:

事事都要走群众路线
莒南县委号召全县干部学习孙成运、魏家理、厉永谦
本报讯 中共山东莒南县委为了进一步促进各级干部转变作风,保证实现今年新的跃进任务,号召全县各级干部认真学习孙成运、魏家理、厉永谦等同志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大山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孙成运同志,在工作中,事事走群众路线,不论是进行深翻地、修梯田、封山造林、开山劈岭,还是改进耕作制度,推行合理密植,都是同群众研究商量,并取得大多数群众的同意以后才办。如去年在推行甘薯合理密植时,有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就不通。过去这个社用扶耕四犁筑成的甘薯垅,每亩只能种二千棵;现在要求增加到三千棵以上,有的人反映太密。这时他自己对如何密植也没有把握,于是便深入到大茅墩、朱芦等村找生产小队长、老农等开座谈会,研究分析“胜利百号”甘薯生长的特性,商讨改进扶垅法。他和扶犁手一起在田间用尺子量出一段地,反复进行操作试验,终于创造出“双开沟”结合分层施肥的甘薯扶垅法。用这种办法扶起的小平垅,上下宽窄相同,同样土地可增加三分之一的垅沟,每亩种四千棵左右,并不显得过密,同时由于垅底土层加深,露出地面的垅高度减低,利于甘薯生长;浇水时还可节约用水。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好,便很快地推广了。全社去年用
“双开沟”扶垅法,种植的甘薯就达到了二万五千亩,一般比旧法扶垅增产30%。
魏家理同志是文町人民公社草岭生产大队总支书记。他在工作中除了定期召开老农座谈会和各阶层群众的小型座谈会联系群众以外,还利用生产空隙,经常地到社员家里访问。有一次魏家理到贫农陈正连家里访问,从谈心中了解到他生活有困难,就提到支委会上作了研究,帮助他解决了问题。此后,陈正连的生产劲头更足了,成了爱社如家、勤劳生产的积极分子。魏家理在担任原红星社主任的时候,全社六百二十三户,他亲自登门访问过的就有五百多户,他对社员的思想、生产、生活状况都非常熟悉。
厉永谦同志是大山人民公社有名的钢六队队长,是一个意志坚强和领导有方的人。他曾经是原大山社开山劈岭、移河填沟等向大自然开展斗争的开路先锋。今春大战小麦返青关中,社党委要求五天普浇一遍返青水。钢六队今年包种了二百八十亩小麦高额丰产田,在浇返青水时,全队架起二十二部水车,紧张地投入了战斗,结果一天的时间才浇了不足二十亩。照这样的速度,浇完一遍水,起码需要十五天,这与党委提出的要求显然相差太远了。晚上,他就召开技术员、生产小组长和农民座谈会研究办法。当时厉守福说:“水车转的再快,也无法按党委要求的时间完成任务,我看把后河拦蓄水引来自流灌溉,问题就解决了。”厉守福刚落话音,就有人提出反对说:“还是想个别的办法吧,去年拿出六、七个队的力量挖渠都没把水引来,何必再去费这工夫!”晚上,厉永谦躺在炕上,把队员们提出的意见,一个一个地回想了一遍,最后他认为唯一的办法还是搞引水自流灌溉。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叫厉守福拿着仪器,下了北河。他们终于找出了水平线,带领四十七名队员苦干了大半天就把渠道挖成了。河水被他们牵着鼻子拐了四十多个弯,爬过两道干河、越过两个村庄,流到了麦田。这一来,不仅钢六队的二百八十亩小麦四天浇完了一遍水,而且运用这股引来的河水,使厉家寨前、东南岭周围等两千多亩麦田,变成了自流灌溉田。生产大队计算了一下,用这道水渠每浇一次水,可为全大队节约九千多个劳动日。
莒南县委还规定:从县委到队支部的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干部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方面的指示,刘少奇同志的“论党”和邓小平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党员、干部十项守则的规定”。在学习以上文件的同时,研究和学习孙成运、魏家理、厉永谦三位同志具体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通过学习提高思想,对照检查自己,找出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实际工作中,要继续实行和发扬干部参加劳动、种试验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制度,凡事要同群众商量。要求全县出现更多的孙成运、魏家理和厉永谦式的干部。并决定在定期开展生产评比检查的同时,评比检查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对执行群众路线好的干部要及时表扬,对执行差的和不好的干部要教育和批评。


第3版()
专栏:

商丘城关公社提口大队老年中年青年农民共集一堂
为大秋定苗找到合理密度
本报郑州28日电 密植有没有好处?怎样才算合理密植?河南省商丘县城郊公社提口大队在5月8日,召开了有老农、中年、青年农民参加的座谈会,通过总结历年来的密植经验,讨论研究了今年大秋作物密植的幅度。会上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和摆事实,讲道理,大争大辩,统一了思想认识,确定了不宜太稀,也不宜太密的密植原则,为大秋定苗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密度。座谈会开始,讨论了密植有没有好处?这个问题马上得到全体出席座谈会的人一致肯定,大家认为几年来农业生产不断提高的事实证明,合理密植是农作物增产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主要经验之一,密植后发挥土地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粒数,提高了产量。但是,大家也认为密植必须合理,要依据土质的好坏,管理水平,肥水条件,作物的特性,地区、气候的不同,来确定合理的密度,而不是越密越好,盲目的密植。有些对密植有怀疑的人在会上也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老年社员王坤秀说:庄稼种稠了,棵细叶黄穗头小,一遇风雨就要倒伏,俗话说:“稠倒庄稼稀倒房”,今年的小麦“高产田”有的不就是因为稠了才倒伏的吗?我看还是把苗留稀点保险。他的话马上引起青年农民的反对,小伙子赵洪成说:“不能拿老眼光看新问题,去年咱队因为密植增产将近一倍谁不知道!?去年,劳动模范侯友惠种的两块棉花,管理相同,土质相同,结果留苗四千多棵的亩产籽棉五百多斤,留苗三千棵的亩产不到四百斤,这不是密植好处是什么?”生产队长王宝惠也说:“今年小麦倒伏原因很多,如氮肥过多,浇水不当。密植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需要多施肥,多浇水,只要认真按照‘八字宪法’办事,密植就能够充分利用地力,达到增产的目的。”
会上,还依据合理密植的原则,正式研究和确定大秋地定苗的规格。许多老农都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纷纷提出不同作物的密植程度。五十多岁的老农赵得友说:“种高粱,如果用两条腿耧播种(行距一尺六寸)每亩留三千棵苗,棵距就太近了;要用三条腿耧播种(行距八寸),每亩留三千六百棵苗,穗头大,能够增产二成。”大家还认为分枝分蘖性强的品种,密度可以小些,分蘖分枝性弱的品种,密度就可以大些;红芋拖秧长的品种,密植可以小些,拖秧短的品种,密度要大些。大家还认为在进行大秋地定苗时,土壤、肥水、劳、畜力等好、坏情况,都是决定密植的重要条件。经过对大秋作物逐项认真的研究,最后确定了高粱、棉花、玉米、红芋、谷子每亩的合理密度,密植幅度确定后,到会的社员都十分满意,认为符合大队的土质情况,自然条件和当前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争取丰收的信心。现在,全大队正依据这个标准,紧张进行各种大秋作物的定苗活动。


第3版()
专栏:

保证社员身强力壮
舒茶公社农忙时期医疗卫生搞得好
本报合肥1日电 安徽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党委,在农忙时期注意社员生活,加强卫生工作,保证了社员在夏收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劳动出勤率达到100%。
舒茶公社党委从春耕以来,召开了几次大队干部会议讨论和安排农忙期间的社员生活问题,特别抓紧了食堂卫生和其他保健工作的讨论和安排。全社以生产组为单位组成的二百九十九个食堂,目前都订出了制度,做到按时开饭,在农活紧张时,为了减少社员的往返劳累,炊事员主动将饭送到田头,许多食堂还做到了及时供应开水和洗脚的热水。有的生产队根据条件,以食堂为单位成立了妇女浴室,使女社员劳动回家后也可洗热水澡。社员们得到这种周到的照顾,干活的劲头更大了。鹿起生产队方庄生产组的社员们开展了“前、后方”人员的劳动竞赛。炊事员纷纷保证做到按时开饭送饭,及时送茶水;每晚烧好洗脚水,保证社员吃得好、喝得好、休息得好。社员保证要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夏插、夏收任务,并保证质量。
公社卫生院在4月18日也召开了会议,细致地分了工。将医生分别固定到大队,划片包干,组成流动组,到各个生产队作巡回医疗。同时还训练了七十二名懂得一般卫生护理常识的保健员。现在各生产队都有一名至三名保健员,哪里有社员生产,哪里就有保健人员去护理。这些保健员都是一边跟队生产,一边进行卫生工作。下乡巡回医疗的医生,除了一边医疗一边劳动外,还进行卫生宣传、帮助保健员提高医疗业务和检查食堂卫生工作。
公社调整训练了幼儿园教师、托儿所的保育员,使她们懂得了照看孩子的方法和一般的卫生常识,使有孩子的女社员安心参加生产。
公社党委为了不影响社员的休息时间,将非开不可的会议放在吃饭时间或田头进行,保证大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韩也珍)


第3版()
专栏:

广西农村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密切联系
会师田间策划增产措施
全自治区早稻管理工作普遍做得有声有色
本报南宁1日电 在早稻的田间管理中,广西千千万万农村干部,普遍和农民、技术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密切结合、共商增产大计的佳话,广泛地流传在群众中间。
实践证明,干部、农民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工作方法,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这种方法所决定的技术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比较科学的。
早在田间管理开始以前,中共容县县委就根据下放干部的推荐,聘请了二十位有经验的农民担任党委的农事顾问。顾问团团长夏伟生是松山公社的普通社员。他们在定期举行的座谈会上,畅所欲言,齐展计谋,同技术人员一道帮助县委制定了早稻管护方案,还介绍了许多防治病虫害的土农药和土办法。这些经验和办法由于切实可靠,很受群众欢迎。罗城县下里公社最近也聘请了八十八位有经验的农民作为公社的“军师”。5月上旬,这些农民和五百多名干部、技术人员首次会师田间,他们边检查、边商量、边献计,对五十多亩早稻逐块进行了会诊。年近花甲、有四十年耕作经验的刘明周,走进一块冷水田,伸手挖起一把泥肥,定睛一看全是肥塘泥和土化肥,他说:“人冷要喝热汤,水冷要下温肥;这种田最好施放熟牛粪和石灰。”老农姚克汝、韦子物等人也提出要看禾苗好坏、土质肥瘦和基肥品种,施不同的追肥。这些建议经过集体研究,由干部归纳提出一条“五看施肥法”
(看禾苗、看田水、看土质、看基肥、看时机);推行以后,立竿见影,禾苗长得又均衡又旺盛。
在新地公社当田间管理员的中共苍梧县委第一记者晨光,交结了好几位农民朋友。朋友经常向他叮咛着“好子怕夭,好禾怕倒”的农谚,使他深刻体会到防止倒伏的严重意义。一位朋友过去有一块田禾苗年年倒伏,但是有一年因为受旱却没有倒伏:以后他就摸索着实行浅灌润管或日晒夜灌的办法,禾苗就长得粗壮,不再倒伏。晨光肯定了这位朋友的亲身体会,向各公社介绍了这条经验。全县八万多亩有倒伏现象的禾苗,全部实行排水放晒后,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早稻生长得越好,干部、农民和技术员们的田间活动越加活跃。玉林和梧州专区各人民公社都普遍组织了禾苗鉴定团,深入田间,仔细观察,多次进行禾苗排队,不断消灭三类禾。有些生产大队处理三类禾苗的办法多至七、八种,十分细致。陆川县幸福公社石垌大队青年队的早稻,已生长五十多天,经过精心管护,三类禾逐步升级,绝大部分禾苗已经孕穗,小伙子们得意洋洋,认为丰收已成定局。队里虽然存有五千多担肥料和石灰,也不愿再次追施。后来,大队干部、有经验的农民和技术员来到田间检查,断定早熟品种还有十多天的生长期,迟熟品种还有一个月的生长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继续追肥,可以增产很多粮食。老农陈显光说:“根据以往多年的经验,在禾苗生长期最后十天内,攻禾胎肥与不攻禾胎肥,亩产量相差五十多斤,切不可忽视后期管理。”小伙子们听了心服口服,批判了自满和定局思想,把全部存肥追放到田里。
这种工作方法,使农村干部的作风比以前更加民主、深入和踏实,获得了群众的赞扬。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已经进一步发扬起来,田间管理工作普遍搞得有声有色。现在,全自治区一千二百万亩早稻绝大部分比去年长得粗壮,田野上禾浪滚滚,一片碧绿,丰收有望。(附图片)
四川新繁县新民公社社长罗世发有事就和群众商量。这是他(左二人)正和老农一起研究秧苗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捷摄


第3版()
专栏:

怎样当好生产队长?
崇仁孙坊公社队长交流经验
本报南昌1日电 领导好今年的生产大跃进,直接组织社员劳动的生产队长负有重大责任。为此,江西崇仁县孙坊人民公社最近召集生产队长开座谈会,总结当好生产队长的经验。
参加座谈的是十二个生产队长。他们首先肯定:当好生产队长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集体领导和走群众路线。崔家生产队曾标孙用他的亲身体会证实这一点。他说:“我们这个队的生产,如今搞得有了起色,由十多天前每亩积肥三百多担增加到六百多担,春熟作物也长得很好,干部、社员干劲都很大,原因就是发挥了集体领导、依靠了大家的智慧。我这个队有四十多户,一百三十多口人。前段由我一个人抓,社员吃、住、生产、请假等,所有零碎事都要找我,顾了东,又顾不了西。有一次我到公社开了两天会,家里就没有人安排,二十多亩红花草田没有开好沟,结果落了雨红花草子被浸坏了。得了这次教训,以后我就把队里干部抓起来,事事和他们商量,发扬民主,做出生产安排。在安排生产中,发动社员出主意。这样,我想不到的,他们想到了。我离开了,他们自己也会安排,生产照常有秩序地进行。”
如何安排生产?大家一致肯定,生产队长要抓好长计划、短安排。庙上生产队长周金经举出了他队里抓长计划、短安排前后的情况。在前一段没有订出生产计划,出现劳动效率低的现象,有的事情无人负责。大队党支书帮助他们制订了生产规划,实行“四固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到组。在这个基础上,又搞好作物、指标、肥料、措施、责任“五到片”。根据“五到片”计划进行操作,并确定专人管理。通过这些措施,队长、社员对生产心中都有了底。岳家州生产队长介绍了他们短安排的经验。这个队最近与社员一同研究长计划之后,又搞了短期排工。首先将一队的农活摸清底子,分别轻重缓急,计算出农活项目、地点、完成时间、工分、谁去做,五天或十天安排到组到人。然后按照每个社员的特长分工。安排好以后,还实行“三包”(任务、质量、时间)和推行简单的工作定额,按件记工分。这样做以后,大家都按计划办事,有头有绪,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在总结中,大家还一致感到,队长要领导好一个队,无论如何要参加生产,事事带头,作出榜样。生产队长欧阳林祥说:“前一段我被一些大小事情牵住了,生产参加少,问题不能发现,工作搞得不好,被评为第三类队。后来我按照公社的指示,搞了试验田,与社员打成一片,生产带头,工作立即有了起色。2月底,党委提出肥料挂帅,有些社员说无肥可积。第二天,由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队内几个干部带头,四十多个社员,五天中积了四万担草皮肥。这次被评为红旗队。事实证明,要搞好工作,必须亲自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此外,大家认为当队长要关心社员生活;大家还认为,当好生产队长要听党的话,要坚决执行党的政策。
现在,孙坊公社各个生产队长都在推广运用这些经验。


第3版()
专栏:

一个适当的密度
本报记者 姜韦才
大地沉睡了,劳动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梦境。只有生产队会议室的茅屋里还是热闹非常。灯光
下,坐着十几个男女社员,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屋里,时而发出男人粗大的讲话声和女人特有的尖高音,时而夹着争执的喧嚷声……这是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讨论水稻密植问题。
几天来,扬中县三茅公社建设管理区第二生产队的社员,对水稻密植问题议论纷纷。不同年岁的人,持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有的主张密植,有的主张稀植,有的主张既不要过密,也不要过稀。
插秧的日子临近了,到底多大的密度为宜呢?采取那一种主张好呢?生产队长刘纪福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想:现在的产量都包到生产队了,决定每一项增产措施跟社员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水稻密植问题又是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作决定,不同群众商量着办,不独会把事情办坏,群众不满意,而且万一密度不当,造成减产,那就糟糕了。他决定把生产队里有代表性的老年、中年和青年社员找到一块,让大家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在一盏不大明亮的煤油灯下,满面笑容的刘队长恳切地说:“请大家来,没别的,就是议论一下水稻怎么个栽法,是密一些还是稀一些……”他的话刚一落声,五十多岁的花白头发的周长高抢着头一个发言:“稻子插得不能密,密了会倒伏,会减产……去年,四十一圩四十多亩黄壳,早插了3×5
(每亩四万多穴),倒伏严重的就有二十多亩,结果减了产。”坐在一旁的周长才老汉也连连点头,表示同意这个看法,他接住周长高的话说:“我种了几十年田,一直是插的横七竖八(即7×8,每亩一万多穴),每年只垩上三犁头秧草(绿肥),施一次猪灰,碰上好年成,一亩田就能收到四五百斤稻谷。每亩密植四五万穴,那可不能玩。”
话匣子打开以后。每个人都心情舒畅地倾吐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同见解。老农周浩钦说:“过去正常年景,插横七竖八的,每亩收四五百斤稻谷的,很少见,一般每亩只收到三百多斤,稀植肯定不能增产。”接着好几个青年也举出理由说:“去年是有些稻子倒伏了,可不能把倒伏的原因都推到密植上去。倒伏的原因,有的是施肥不当深耕也不合规格,结果上面一层表土烂得很,下面的泥土硬得很,稻棵不扎根,吐穗时又常常刮风下雨。”周长高一听这话,立即反驳说:“为什么岸界边上的稻子棵头粗,穗头大,不倒伏,还不是因为边上的棵头稀!”几个青年一琢磨,像找到科学根据似地说:“稀植前岸土边上的稻子也比田里边的棵头粗,穗头大,都是因为岸土边上比田里边通风透光好,这跟稀植没有关系。”
三十多岁的赵家斌,一面听着大家的争论,一面若有所思地在想着什么问题。当大家的争论告一段落时,他咧着嘴像做总结似地说:“密植是好的,过密就不好,过稀呢?也有问题。”他为了使自己的理由立得住足,紧接着说:“去年三十五圩一块八亩田糯稻,因为当时人手忙,插的6×6,我看了长的很不差,也没倒伏。收割以前,埭埭后的社员都伸出大拇指头说,要比四十一圩那块倒伏的稻子多收一倍,结果呢?每亩只收到稻子四百多斤,而四十一圩那块倒伏的稻每亩却收到五百多斤,多收了百十斤。”他的这番话给了大家很大启发。原来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进一步有根有据地把过去特别是去年稀植、密植、不过密也不过稀的稻子,进行对比算账,经过一算一比,每个人的心里豁的亮堂了。
在大家的意见接近一致时,队长引导大家讨论今年的水稻该怎么办。原来主张稀植的周长才说:“我看还是稍密一点好,4×5最合适,再密不行。”刘国发抢着说:“那可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什么品种,有的品种4×5比较合理,有的品种3×5才比较合理。”大家都同意刘国发的意见。
经过反复讨论后,大家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土、水、肥、种等具体情况,确定了今年生产队水稻合理密植的标准。大家议断的标准是:芒刚稻插3×5,每亩四万穴,每穴八到十株。土刚稻因为发棵大,比芒刚稻稍稀一点,插4×5,每亩三万七千穴,每穴六至七株。早糯稻也插4×5。会上,大家还热烈地具体讨论了深耕、施肥等增产措施和防治虫病害、防倒伏等技术问题。
这些老年、中年、青年社员,由于在会上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对集体定出合理密植标准,十分满意。社员们:“这是我们自己定出来的办法,一定照着这个规格插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