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油菜香千里 丰产连成片
江西安徽河南三省油菜收割完菜籽堆满仓
四川桂湖公社一九○亩油菜亩产五○一斤,比去年增产近四倍
本报南昌1日电 江西省截至5月上旬,全省三百多万亩油菜已全部收割完毕,获得了大面积丰收。
经过实收实打,全省出现了许多大面积油菜丰产区。成片的、产量每亩平均达到二百斤至三百斤以上的有七千四百亩;平均产量达到一百二十斤至一百五十斤的有八千亩;平均产量超过一百斤的有四千四百亩。
历年油菜产量相当低的地区,今年也增产了。进贤县梅庄人民公社在丘陵地和红土壤上种植的油菜,由于掌握了早播种、早定苗、早施肥、早松土等几个重要环节,有四百一十亩油菜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比去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十倍多。广昌县过去种油菜很少,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万七千亩,抓住了选种、选田、深耕、密植等增产措施,并始终不懈地加强了田间管理,因而其中七千多亩油菜产量平均每亩达二百斤以上,比去年每亩增产五倍多。位于崇山峻岭间的铜鼓县,今年也有一千多亩油菜平均每亩产量达一百五十斤,比去年增产近两倍。
各地在油菜收割与脱粒当中,十分重视选择成熟期早、苗高、枝多、粒满等高产的优良品种,并做到选好、晒好、藏好。为吸取今年油菜大面积丰产经验,保证明年油菜获得更大丰收,许多地区还组织了参观团到大面积油菜丰产区进行访问、座谈,总结与交流大面积丰产经验。
据新华社合肥1日电 安徽省油菜收割结束,很多公社获得了大面积丰产。
目前油菜籽重点产区正集中力量进行翻晒脱粒工作,有的脱粒已基本结束,从各地已脱粒情况看,今年油菜籽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去年。休宁县屯光人民公社种植的四千亩油菜,已脱粒三千一百五十亩,实收菜籽六十四万零五十斤,平均亩产二百零三斤多,比去年增加二倍以上。原望江县?口人民公社经过几天紧张、细致的收打,全社四千一百亩油菜,总产五十三万三千三百斤,平均亩产一百三十斤多,比去年增加一倍多。无为县新民公社一心大队五百七十七亩油菜,从5月13日开镰收割、到18日收打结束,实收净菜籽十三万一千五百六十斤,平均亩产二百二十八斤,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华阳河农场一万五千亩油菜,已净收三百一十五万斤菜籽,平均亩产二百一十斤。
为了保证丰收的果实颗粒还家,各地在收割中都提出了“四轻”(轻割、轻放、轻捆、轻挑)、“三快”(快收、快运、快打)的口号,做到边收割、边运输、边脱粒。宣城县在收割时抽出二万一千多人,突击运输和脱粒。有些地方为了克服雨天无法脱粒的困难,采取了各种有效办法,如宁国县提出“晴天室外打、阴天室内打、全用稻桶打”的办法,并做到边翻、边晾、边打。繁昌县新林人民公社为防止油菜籽因雨发生霉烂,曾点灯冒细雨突击抢运、脱粒,一天一夜脱粒油菜一千九百六十五亩,占这个公社油菜种植面积的74%。
据新华社郑州1日电 河南省四十五万亩油菜已经全部割完,不断传出丰收捷报。
光山县已经脱粒的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七亩油菜,共收菜籽一百五十万零八千二百一十三点七五斤,平均每亩产量比去年提高67.7%,达到一百零三点七五斤,其中亩产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的有一千二百一十四亩,三百斤的有八十五亩。潢川县已经脱粒的三万零三百四十亩,平均亩产八十六点六斤,比去年提高46%。这个县上油岗人民公社四台大队有三点七亩油菜,平均亩产五百四十七点五斤。第一次种植油菜的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一千二百亩油菜已经全部打完,平均亩产八十斤。
河南人民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花生油、芝麻油,很少吃菜籽油,所以种油菜的不多。过去种油菜时,耕作也比较粗放,因此收获量不高。今年油菜籽获得大丰收,主要是由于各地党、政领导重视,领导群众进一步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改变了耕作粗放的情况。全省油菜田一般都采取了深翻、多施肥、合理密植、及时灌溉等措施。
据新华社成都1日电 四川省新都县桂湖人民公社第一耕作区第一生产队种植的一百九十亩零三厘八油菜,总产达九万五千三百七十二斤,平均亩产五百零一斤十五两。这一百九十亩多油菜普遍长得枝大荚多,每株结荚都在一千个以上,子荚挤得密不透风。其中产量最高的一点九五亩,单位产量为六百四十五斤;最低的一点五七亩,亩产四百零八点四斤。全部产量比去年当地平均亩产一百一十三斤,增产将近四倍。
这一百九十多亩油菜是5月15日开始收获的。参加这次收割、翻打、风筛,过秤的有中共温江地委验收团、温江专区十七个县的副县长、政协副主任,中共新都县委第一书记黄海香,中央农业部及四川省省级机关的一些负责同志,为了进一步核实产量,中共新都县委还专门组成工作组进行复查、丈量田块。(附图片)
四川成都市郊区金牛人民公社正在抢收油菜。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四川富顺县共和公社二耕作区党支部书记康德华(女)和社员林洪发检查刚收的油菜籽的干燥程度,准备卖给国家。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积极领导开展密植问题的讨论
晚稻、晚秋的播种季节就要到来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根据过去的增产经验正在热烈讨论晚稻和晚秋作物的密植规格,进一步贯彻各项增产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密植是农业增产措施的中心环节,密植合理与否对农业增产关系极大。通过讨论,就可以找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密植规格,并且作出与密植紧密相关的各项增产措施的全面规划。这样,对开展晚秋、晚稻的增产运动,对保证今年农业生产的丰收,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密植问题上争论得最多的是密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关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已经有明确的指示,本报也曾在4月1日发表社论来论述这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具体执行起来,就要因时因地不同,作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规定。
在此期间,各地在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对于晚稻密植研究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意见。例如,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充足的地区,密植程度要大些;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区,密度就要小些。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密度可大些;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的,密度可小些。分蘖分枝性能弱的品种,密度要大些;分蘖分枝性能强的品种,密度要小些。当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得出一个完全科学的详尽无遗的结论,是不可能的。但是,各地的讨论中,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一部分人缺少经验,一股劲儿要求密,可是对水、肥、土、种、劳力等等密切相关的条件,则往往不加考虑,或者虽然考虑了,但对这些条件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脱离了实际,从而把密植规格建立在主观想像的基础上。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过密减产的危险。另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去年某些地区晚稻种植过密,以致减产的现象,对密植产生怀疑,甚至想取消密植,回到稀植的老路。个别地区讨论晚稻密植规格的时候,就有人主张株行距只能七寸或八寸,不能再密。事实真是这样么?当然不是。他们所以要稀植,同样也是没有看到已经变化了的条件,而盲目地搬出了稀植经验,这同样是脱离实际。很显然,以上两种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密植孤立起来,看成是个单纯的株距和行距问题,没有把与此相关的各项增产措施综合起来研究,没有正确地估计到有利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这样自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这件事情上又一次教育我们,任何事情离开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密植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可是也必须把密植和其他各项增产措施联系起来,把密植和当地的具体条件联系起来,并且在分析客观条件时既要看现有的实际情况,又要看到可能发生的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才能在密植问题上作出合乎科学的结论。
各地在讨论密植问题的时候,把有丰富经验的老农和勇于接受先进技术的青年,以及中年农民组织在一起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扬群众的智慧。这是很好的。党中央已经指出:讨论密植问题,
要青年、中年和老年农民一起开会商量,
共同规定适当的密度。因为推广任何一
种新的技术措施,都首先必须得到广大
群众同意,而现在老农对密植怀疑的比
较多,中年农民中有怀疑的,也有不怀
疑的。只有经过讨论,对密植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对老年农民的经验和青年农民的热情的看法问题。老年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过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也应当估计到,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往往对于当前农业方面已经改变了的新的条件估计不足,对改良土壤、深耕、增施肥料、改善水利、选用良种、改良工具等新的经验估计不足,对群众的干劲也估计不足。这就使得他们的经验带有某些局限性。如果不加分析,按照带有局限性的经验办事,必然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因此,老农经验要听取,但绝不是不加分析地无条件地接受。而青年农民的情况正和上面说的那种老农相反。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对于新的条件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新的条件在实际生产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又往往估计不准。在工作中,他们往往光凭干劲、热情办事,结果脱离了实际。因此,要把事办好,要把经验和干劲结合起来,就要充分发挥老农和青年农民以及中年农民各方面的优点。四川郫县红光公社第二耕作区党支部组织社员讨论合理密植,就是一个好例子。在讨论会上老农刘海洲说:“种庄稼要看天看地看工夫。去年每亩密植三万窝,收成很好,可是同样的地按十万窝栽法就减了产。”他认为今年仍旧应该保持三万窝的规格。一些青年农民也同意他的意见,说过密不好,但是认为应该看到今年肥料、除虫、技术等条件有了改善,还是可以比去年种得更密一些。讨论的结果,大家都同意把老经验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并且具体规划出每块田的合理密植规格。
关于各项作物的种植密度,党中央曾明确指示过,领导机关不能硬性规定,必须由群众商量,作出决定。对这个原则我们决不能有所动摇。但是,这是不是说在农业技术方面,领导机关就根本不用过问了呢?不是的,还必须加强领导。经验证明,哪个地区领导的具体(当然不是生硬的简单化的领导,更不是主观主义地脱离群众的领导),农业增产幅度就大;哪个地区在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那里的增产成绩就小。现在,有的同志对密植这样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甚至连一个有客观根据的提供群众参考的规定也不敢提了。这当然是不对的。为了加强领导,各地党委目前应该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在同群众认真地商量之后,提出一个供群众参考的密植规划,然后让各个承包单位进行广泛的充分的讨论,再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组织力量,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晚稻和晚秋作物作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密植,才能既避免去年部分地方由于过密而受到的损失,也不至重新回到以往过于稀植的老路上去。


第1版()
专栏:

中苏签订今年科学合作执行计划
刘少奇主席接见苏联科学院代表团
尤金大使为苏联科学院代表团举行宴会
新华社1日讯 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关于1959年度科学合作的执行计划,今天下午在北京签订。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苏联科学院院长?斯米扬诺夫,分别代表双方在执行计划上签字。
执行计划具体规定了中苏两国1959年在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的执行,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发生重大作用。
这个执行计划是根据1958年1月签订的中苏两国政府科学合作协定和1957年12月签订的中苏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议定书,由两国科学院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会谈后制订的。会谈中,两国科学院代表团对1958年科学合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中国科学院对苏联科学院给予中国科学院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今天签字仪式的,中国方面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张劲夫、陶孟和、吴有训,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范长江,中国科学院秘书长裴丽生、副秘书长杜润生、谢鑫鹤,以及科学院有关学部和研究所的负责人童弟周、尹赞勋、杨石先、刘导生、钱学森等。
苏联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有苏联科学院代表团成员: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朵罗多尼钦院士,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部副主任特罗菲穆克院士,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柯罗米采夫,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列德林娜,苏联科学院人民民主国家合作局局长普拉索洛夫候补博士。
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及参赞苏达利柯夫也参加了签字仪式。
新华社1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今天晚间接见了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苏联科学院院长?斯米扬诺夫和代表团全体成员:朵罗多尼钦院士,特罗菲穆克院士,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柯罗米采夫,费列德林娜通讯院士,普拉索洛夫候补博士,?斯米扬诺夫夫人。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吴有训,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范长江和中国著名科学家多人。
接见时,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也在座。
新华社1日讯 苏联驻华大使尤金院士,今晚为以?斯米扬诺夫院长为首的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中国而举行宴会。宾主双方在宴会上热烈庆祝中苏两国科学院1959年科学合作执行计划的签订,祝贺两国科学事业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共同高涨。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张劲夫、陶孟和、吴有训,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有萱、范长江和我国著名科学家多人,应邀出席了今晚的宴会。
尤金大使首先在宴会上讲话。他说,苏中两国的科学合作的日益加强,不但促进了两国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且有助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进一步巩固。尤金大使指出,社会主义各国为和平、民主和人类进步服务的科学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这种成就使得战争贩子们不得不把头脑放冷静一些,因而进一步保障了人类可以享受自己的和平劳动成果。
郭沫若院长和?斯米扬诺夫院长在宴会上先后讲话,热烈祝贺两国科学院和科学家友好合作的加强。郭沫若说,中苏两国的科学合作近几年来有了更大的发展,也就是苏联对中国的科学事业给予了更多的无私帮助,这种帮助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斯米扬诺夫院长在讲话中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的科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他热烈祝贺中国科学事业在为劳动人民服务方面作出更大成绩,祝贺两国科学家和人民友谊的巩固和发展。
张闻天副部长和范长江副主任也在宴会上致词,祝贺两国科学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在中国期间,曾由郭沫若院长等陪同,先后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附图片)
刘少奇主席接见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右为?斯米扬诺夫。
          新华社记者 侯 波摄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接见阿联大使拉加卜
新华社天津1日电 周恩来总理5月31日下午在天津市接见了前来辞行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驻中国大使哈桑·拉加卜。拉加卜大使即将离任回国。
接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何功楷,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处处长方复生。
接见后周恩来总理同拉加卜大使共进晚餐,陪同进餐的有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杨亦周,天津市市长李耕涛、副市长周叔弢。


第1版()
专栏:

邓小平设宴欢迎马里内略
新华社1日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今天下午设宴欢迎古巴人民社会党主席胡安·马里内略。参加宴会的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稼祥、候补书记杨尚昆,中共中央委员刘宁一和伍修权等。


第1版()
专栏:

?斯米扬诺夫代表苏联科学院
颁发院士证书给郭沫若李四光
并赠送科学书籍和植物种子给中国科学院
新华社1日讯 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苏联科学院院长?斯米扬诺夫,今天晚间在北京把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证书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苏联科学院是在去年6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上选举郭沫若和李四光为院士的,?斯米扬诺夫院长这次来中国访问时,亲自把院士证书带到了北京。
在苏联大使馆举行的颁发证书仪式上,?斯米扬诺夫院长首先致词。他说,我能够代表苏联科学院把院士证书颁发给杰出的历史学家、优秀的诗人郭沫若和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感到十分荣幸。?斯米扬诺夫还代表苏联科学院,把一千多本科学书籍和许多种植物的种子,赠送给中国科学院。他说,我们带来的这些种子是传播友谊的种子。
郭沫若和李四光先后致词。郭沫若说,苏联科学院赠予我的光荣称号,是对我和中国科学界的极大鼓舞,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向苏联科学家学习,同他们携起手来,并肩前进,为我们两国的共同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李四光致词,对苏联科学院和苏联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表示感谢,并且祝贺中苏两国科学院和科学工作者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强。(附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苏联科学院院长?斯米扬诺夫(左)在中苏科学合作执行计划书上签字。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