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古木新枝
——谈江西弋阳腔
马少波
我们回溯中国戏曲的历史,常常为有古老的弋阳腔而自豪。从宋、元南戏发展到明代传奇的时期,曾在声腔上出现了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派。昆山腔经明代大戏剧家魏良辅、梁伯龙等改革加工后,冶南曲北曲于一炉,发展了盛极一时并对各地戏曲具有深广影响的昆曲艺术。当时和昆曲并驾齐驱的就是弋阳腔。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年间,各地演唱的传奇戏曲,主要是昆曲、弋阳两腔,人们称为“剧坛两大盟主”。弋阳腔的优点曾被昆曲所吸收,对于昆曲的成长有过滋养的作用;而昆曲的兴起对弋阳腔后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虽然两者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色,实际上还是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力争上游的。弋阳腔在民间有极深广的基础,逐渐演变成许多地方腔调,如乐平、青阳、太平、四平等。这些腔调的出现,把弋阳腔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明万历年间盛行的“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容纳了青阳、徽州等腔,成为后期弋阳腔的主流。流布之广,遍及各省。例如江西青阳腔、安徽青阳腔、四川高腔、湖南高腔、湖北青戏高腔、福建弋阳腔、广东弋阳腔、正字戏、江苏阳腔、浙江高腔、平调、河南高腔、山西弋阳腔……无一不是江西弋阳腔的支流。自明嘉靖以来,在北京盛行的“京腔”,也就是北京的弋阳腔。此外河北高阳的高腔也是北方弋阳腔的另一支派。山东官腔、柳子戏都是来自弋阳,山东还有一种南官戏,也是高腔的一种,没有弦乐伴奏,只有帮腔伴唱。这种南官戏在明代末年已经流行,其流行地区是我的家乡——山东掖县龙埠、马回沟、李家疃以及与招远县相毗连的一带村庄。它分为东西两路,龙埠一带称为“西路”,以演“西游记”为主;马回沟、李家疃一带称为“东路”,以演“东游记”(八仙故事)为主。在我的家乡早年有叫作“耍儿会”的业余文娱组织,农民们每当年节农闲时,便演唱起来。其传统剧目有“高老庄”、“流沙河”、“罗纲洞”、“隐雾山”……(西路)“生湘子”、“笑天台”、“林英问卜”……(东路)等,演出时多用真刀真枪,有锣鼓,无弦乐,唱腔分为高腔、平调、赞子、老腔、昆调、说书调等。我在幼年看到过西路“耍儿会”和傀儡戏表演的“流沙河”、“高老庄”等剧,十分生动活泼。以后因京剧流传,这种高腔戏便极少演出了,大部分剧目保留在傀儡戏中。弋阳腔就是如此深远的普及各地,多少年来对于各地戏曲,像昆曲一样起过哺育的作用。
江西是弋阳腔的发源地。这种古老的弋阳腔在解放前,仅仅被保存在饶河戏里,它自己已经没有专门演唱的班社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抢救工作,成立了赣剧团,挖掘上演了许多弋阳腔的传统剧目,如“珍珠记”、“尉迟恭”(即金貂记)、“卖水记”、“送衣哭城”、“书馆夜读”、
“雪夜访普”、“张三借靴”、“拷打吉平”等剧,此外还改编上演了明代传奇“还魂记”等。此次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把这些节目都带到北京展览演出,并且带来了青阳腔,宜黄戏,徽戏等不少的优秀传统剧目,使首都观众饱尝眼福。我在幼年虽然是家乡的高腔的爱好者,后来也接触过河北高腔、川剧高腔和江西弋阳腔的片断;但多少年来总是以未能窥见弋阳腔的原貌和全貌为憾,这次弋阳腔大举进京,使我们无论在研究工作或艺术欣赏方面都得到了很多教益。
令人兴奋的不仅是江西省挖掘出这么多的好剧目,使古老的弋阳腔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看到古木逢春,剧目的“推陈出新”和演员新生力量的成长,为首都观众带来很大欢喜。
江西省对弋阳腔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是和细致的研究工作相辅而行的。继承和发展得到了正确的体现。事实证明:对于传统艺术没有严肃的研究工作,不细致地分清精华和糟粕,特别由于对精华部分认识不足,便往往不能很好的继承,也不能很好的发扬。“尉迟恭”、“珍珠记”等都是弋阳腔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这些戏的整理工作作到了去芜存菁,大胆地剔除糟粕,并将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例如“尉迟恭”,删去了一些低级庸俗的部分和“桑园戏节”等不必要的场面,突出了主题和尉迟恭的正义性格;例如“珍珠记”,删去了太白金星命土地神变虎冲散王金贞姊弟及王金贞鞭挞温金婷残酷报复等情节,精减了场次,更集中地刻划人物,使剧中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的美德精神,更为鲜明突出。这些戏的表演艺术和音乐歌唱也都保持和发挥了弋阳腔的特色。
“还魂记”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原剧有五十五出,一般地说,移植于弋阳腔,集中成九场戏,既把主要精华保存下来,而又比较完整地突出原剧的主题精神,不是很容易的事,应该肯定改编工作是有成就的。特别值得赞扬的是“还魂记”的唱腔和音乐,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弋阳腔的高昂激越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表现细腻委婉的感情常感不足。赣剧“还魂记”,为了表现人物的细致感情和富有诗意的抒情场面,在音乐方面把“干唱”、“锣鼓伴唱”、“管弦伴唱”、“重句”、“人声(帮腔)伴唱”等方法,按内容需要,灵活运用,使原来的曲牌不为格律所拘束,并敢于溶化借用另外曲牌,因而表现能力大为提高。我们发现赣剧的音乐改革,主要是以唱腔的改革,来推动整个的改革工作。过去,弋阳腔音乐的伴奏,只有锣鼓和帮腔,没有管弦乐;现在加上“文场”,加得很好,他们首先确定曲牌调门,分出托唱和帮腔的路子,并根据剧本的情调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而确定托唱和帮腔乐器。例如“还魂记”、“珍珠记”的情调比较抒情,人物以小生花旦为主,因而以箫和琵琶为主要托唱乐器,以二胡、中胡、喉管、板胡等作为帮腔乐器。再如“尉迟恭”由于唱腔是豪迈粗犷的,所以它的伴奏乐器就用了海笛、大唢呐、高胡、大胡、喉管。而且在帮腔方面也有新的创造,他们挑选一些声乐较好的男女演员帮唱,分男女两队,男帮男腔,女帮女腔,听起来感到音色十分和谐。这些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传奇“还魂记”所表现的嘲讽封建社会,反抗封建礼教的积极精神是早有定论的,多少年来更以曲词清新,奇丽动人而著称于世。改编本虽然在曲词改译工作上不无微瑕;但总的说来还不失其穠丽淡白,美妙优雅的风格。现在删去了“冥判”,是删得好的;但“游园惊梦”、“寻梦描容”、“花发还魂”等重点场目,看来发挥不足,不够充实;同时全剧平面抒情的场子较多,缺乏更具体的戏剧冲突,因而矛盾不够尖锐,不能引人入胜。原剧在这方面,虽有先天性的不足,而且这部戏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如果我们能从“闹宴”“硬拷”及“圆驾”诸出中再深入发掘,还是可以使剧情发展更充实些,戏剧矛盾更尖锐些,艺术效果可能更好。
此外,感到“还魂记”改编演出的布景设计与曲词、唱腔、表演艺术的诗情画意,极不相称。设计不够简炼,制作不够精致,服装的式样和色调有的也不很协调。美术上的缺陷,对于全剧艺术上的完整性和优美性是有妨碍的。戏曲具有高度综合艺术的特点,各方面的有关的艺术,缺一不可,美术和其他方面一样跟上去,可以为全剧增色;跟不上去,也必然为全剧减色。
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流传四百多年的江西弋阳腔进京演出,是我国戏剧界的一件喜事。当我们看到它新枝繁荣,衷心感到幸福。


第8版()
专栏:

谈“麻烦”
宗川
正在增产节约运动热烈展开的时候,“麻烦”之说不时传来耳边。有的说,原材料综合利用是件好事,就是太“麻烦”了;有的说,利用废料、代用品确实是节约原材料的门道,可是太“麻烦”了,而且,一弄不好,就出废品。如此种种,不必细说。
要说“麻烦”,真可算是遍地皆是,随时而生,绝不会因为你讨厌而远离,因为你害怕而自退,因为你逃避而宽赦。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既然事物各不相同,因而你就绝不应该只用一种老办法去对待它。同样都是革命战争,游击战不同于运动战和阵地战;同样都是经济建设,工业又不同于农业、交通运输业……。既有不同,就得采用不同办法去解决。要怕“麻烦”,怎能解决?即使是同一件工作吧,由于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随时随地都会给它带来许多新的特点,而这许多新特点就必然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麻烦”。比方,同样是种地,住在四季常青的南方的同志,如果远到一年之中就有数月是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去开垦,那你就必得摸清那里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植物习性,找出适宜种植的季节;研究出科学的栽培方法;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管理办法。否则,你就别想获得丰收。
这样一说,那些嫌“麻烦”的同志恐怕又受不了。说:“这不太
‘麻烦’吗,我还是回到我们老家去种吧,反正都是种地,何必上这来找这种‘麻烦’呢?”也罢,如果你认为那样省事的话,那你就回去吧,不过,在你的老家虽然没有了这样的“麻烦”,可是新问题也相当多。比方说,过去,你把种子下到地里以后,光等着老天爷下雨就行了,当然,这种办法简单的多,可是我们今天不同了,我们要实行河网化,开河引水浇田,……而这就不能不麻烦你想些新的办法——你得测量一下地形,看看让水从哪里向哪里流合适。而在将来,你还得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使用农业机械。种种问题,接踵而来,看你如何逃避法!问题很清楚:每要前进一步,必然遇到许多“麻烦”,要想不“麻烦”,除非止步不前。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我就不相信,比方炼焦炭吧,我们不会仍和过去一样,只炼出焦炭来就完事,不再另外炼取什么这种油那种油的,不就省却了几层“麻烦”吗?这样办,“麻烦”确是省去了不少,但也把“这种油那种油”白白丢掉了。而当你用着“这种油那种油”的时候却又没有,前边省了个小“麻烦”,后边跟来个大“麻烦”,你看这时候“麻烦”不“麻烦”呢!


第8版()
专栏:

山间流泉响淙淙
赵世泉
四川长寿县杜家湾背后,隔着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有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岩,山岩周围长满了野草、荆棘和青幽幽的竹林,一股清凉的泉水从丈多高的岩缝里渗出来。
那年,布谷鸟刚刚在枝头跳叫的时候,湾里头一群小孩就赶着牛群到岩上来吃草了。孩子们捧着泉水喝着,浇着水互相嬉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透过枝叶的缝隙望着蓝天。
“多好的水哟!”年龄稍大点的杜春木侧着身对杜贤堂说,“可是我们湾里却喝的是田头和沟里头的水!把这股泉水引到家里来天天都喝得到,那才好哇!”
杜贤堂点着头,“可不是吗,黄婶婶为了挑点水吃,险些摔在田里去了哩。……可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水引到家里去呢?”
“引到家里去?”大家又喜欢又惊疑地想着这个问题。“人家杜医官花了十二石黄谷都没搞成,我们还行?再说,拿什么做水管呢?”
的确有那么一个杜医官,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听老年人说过。杜家湾三十来户人家,祖祖代代都是喝的田角沟边的水,天旱了才爬过里多远又陡又窄的山路去挑泉水。湾头的大地主杜医官真狠啦。他说:泉水是他的,一滴也不让老百姓喝!于是,他花了十二石黄谷买瓦罐,请些“洋先生”来划什么“白线”,计划独吞泉水搞粉房、糟房。但是,修水管除了钱还有人才行,当然罗,老百姓再怎么说也不肯替地主卖力,结果,杜医官吼了几个月的水管始终没修起。以后,再也没人提修水管的事了。
杜春木想了一会,说:“不要紧,我们来试试看。你们瞧:把竹子砍下来,钻通竹节就是水管。”
大家都点着头,“行,春木讲的对,我们试试看!”
可是,“试”的工作刚刚开了个头,就烟消云散了。因为竹子是私人的。大人们都说小孩在胡闹,不准他们砍竹子。就这样,引水下山的事情没干成。
布谷鸟又在枝头上鸣叫,1959年的春天到了!杜家湾成立了人民公社,杜春木已经是寸沱小学六年级的少先队中队长。一天,他从学校回来,听见有人在喊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生产队长杜万禄。
“春木!”队长说:“现在春耕紧得很,本想把食堂两个挑水的劳力抽出来,但又没人挑水。”队长停了一会,又说:“岩上那股清泉可真是好水,你们孩子们想法把它引到食堂里来吧,这样不但省了人力,还可以喝到好水!”
杜春木心头突突突地跳着,真没想到:望了好几年的事今年望着了。学校少先队部不是正在号召大家为人民公社做好事吗?给公社引水,那够多好啊!“可是,我们什么东西都没有呀!”
队长似乎猜出了他的心思,说:“只要你们肯干,党和公社一定支持,竹子啦,工具啦,……公社全都给!”
杜春木高兴极了,连忙告诉给湾里的小同伴,大家都拍着手,欢喜得合不上嘴来。
说干就干。第二天,少先队员们就攀上陡峭的山岩,必必剥剥地砍伐竹子。水管准备好了,他们动手开辟铺设水管的道路。乱石和荆棘阻碍水管通过,于是,他们铲掉野草和荆棘又高举起斧头劈打乱石。干着干着,他们的手臂震酸了,手掌打起了血泡。正在这时,社里派来帮忙的杜万智大叔和吴伯伯扛着大铁锤、粗钢钎来了。孩子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只要公社支持,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
一切准备工作都作好了后,他们就动手铺设水管。一节粗大的竹管凿入流水的岩缝,然后在低凹的岩下搭起竹架。沿着山岩、沿着小径,竹管子一节节连接起来。路上有许多小坡,有的伙伴想用刀斧来劈,那的确很费事。一个小伙伴天真地说:“泉水能够爬坡就好了!”
这个有趣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大家。杜春木呆想了好一会,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同学们,水能够爬坡!在自然课里,老师曾经讲过虹吸管的道理,只要中间的坡坡不高于水流出来的地方,高处流水的压力是能够使水爬过坡的。”于是,他们动起手来,用竹管连接着由低处延伸到高处。果然,水爬过坡了,“哗哗”地翻过小坡再流向坡脚。
清泉,跳跃着穿过古老山林的清泉,“哗哗哗”地唱着歌,奔向杜家湾,进入公社食堂的石缸。
杜家湾的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大家围住清凉的泉水,欢呼着。队长话不绝口地说:“红领巾为咱杜家湾做了桩大好事。过去地主干不成的事,他们干成了!”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钟情的双角犀鸟
章皆淳
假如你是“糯歌坎”呵,我要睁大眼睛把你呆看。看不到“糯歌坎”呵,眼睛对我也不再稀罕。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在民歌里这样歌唱着“糯歌坎”。
“糯歌坎”是傣族话,意思是黄金鸟,指的是大犀鸟。这是一种珍奇的鸟,傣族人民这样歌唱它不是没有缘故的。它的身体很大,有的长达一百四十五公分,海棉角质的嘴巴要占去体长的六分之一。而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额前那块海棉角质的顶盔,远远看去就像一对尖起的双角。也就是这个缘故,人们叫它作“双角犀鸟”。它的上颚和顶盔的侧面作黄金色,盔顶和啄间作橙色,啄背和盔后作绿黑色,下颚作乳白色,雪白的颈顶,漆黑的身子,再加上黄金色的羽毛,确是漂亮、别致。
傣族人民歌唱它,不只是因为它的美丽,主要还是因为它的钟情。在一对“糯歌坎”中,不论是雄的也好,雌的也好,如果有一只被伤害了,另一只也就绝食而死,同生同死,决不例外。每当2——4月间雌鸟要孵卵时,雄鸟就四外去衔大青树浆和泥土石块,把树洞封起来,只留一个小口。它每天把大青树的果子衔来,从小洞里喂到妻子的嘴里,直到小“糯歌坎”出世。
大犀鸟是一种热带珍禽,除西双版纳外,仅印度、缅甸、越南、马来亚一带有,数量也不多。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藏胞的新生
首都正在上映新闻纪录片“西藏特辑”(“新闻简报”32号)、“康巴的新生”和“甘孜藏族人民的控诉”。
“西藏特辑”介绍了一些我们关心的西藏近况:拉萨三万群众盛会欢庆五一节和平叛胜利;藏族官员和各界人民代表座谈尼赫鲁的讲话;破帐篷里的居民搬家;大批孩子入学;山南地区的农民在解放军的直接援助下耕种自己的土地。特辑充满令人难忘的景象。随便举“迁入新居”为例吧:它先让我们看到拉萨市郊的百结鹑衣似的破帐篷。奴隶们就在这样的“屋顶”下过着三代同居的生活。这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穷苦的藏民冬夜里要叫狗睡在自己身上;为什么影片中那个搬了家的主妇一进新居,行李还没有安顿好,就先挂毛主席像、献哈达,而且长久地、默默地站在那里,好像哭诉又好像祝祷。
“康巴的新生”和“甘孜藏族人民的控诉”纪录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的藏族人民对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喇嘛的控诉。从镣铐中解放出来的奴隶,带着帐篷和粮食,从几百里方圆的地区内集中起来,开万人大会清算多少年来踩在他们头上,吸他们的骨髓、喝他们的血的少数上层反动分子。我们看到的剥下的人皮,被挖心的尸体,被挖去眼睛的愤怒的奴隶,以及各种残酷的刑具,这些就是匪徒们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铁证。他们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搜括尽了奴隶们的血汗;他们在寺庙里藏着大量的金钱财宝和吃不完的粮食,而奴隶们却无衣无食。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匪徒们勾结外国和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叛乱的罪证。
今天,压在康巴人身上的瘟神被驱走了,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宗)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悲剧的喜剧
不久前,北京的观众满意地欣赏了川剧著名喜剧“拉郎配”,现在又看到了香港凤凰影片公司根据前者改编的彩色古装故事片“抢新郎”。
生女要拉郎配,本来就是个悲剧,而较之“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的埋藏人生青春、不见天日的悲惨生活,人们还是愿意选择拉郎的下策。所以无怪钱塘县的人看到“选美”皇榜后,不得不展开激烈的“拉郎战”。川剧“拉郎配”以喜剧的形式,幽默地、诙谐地、辛辣地揭露了封建帝王造成的这一人间生离死别的悲剧,讽刺和嘲笑了统治阶级上上下下的百出丑态。“抢新郎”的改编,保存了原作的基本精神,虽然没有采取戏曲形式,却吸取了川剧“拉郎配”的一些优点,同时充分运用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在某些地方较舞台戏还有所发展。
像县府内成亲一场戏,就非常成功。一面是县官在向催促完成“选美”任务的钦差心腹魏公公说:女儿与李玉的婚事是二十年前指腹为婚;一面却是县官太太在内房用武力劝说捆绑的李玉:“相公!你答应了吧!”一面是李玉在挣扎着喊救命;一边是赞礼司仪在厅堂高呼:“吉日良辰,好事成双,福寿鸳鸯,百世其昌,有请新人出堂。”这些镜头,形成了尖锐的对照,把喜剧的气氛,悲剧之可悲,烘托得更强烈了。而且画面也是比较优美的。
同时,从演员来说,从外型到表演,一般都做到了恰如其分,自然流利,不使人感到矫揉造作。这里可以看出编导者的值得称赞的努力。“抢新郎”是一部值得看的喜剧片。(沅)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心儿在歌唱”
“周围都是我的朋友,我的前途光明远大……我要永远对着你歌唱,我的祖国!”苏联影片“心儿在歌唱”中的男主角的歌声,是如此优美动人,它在我们耳边盘旋萦绕,使我们久久不能遗忘!这部以歌唱为主的影片,讲述了一对恋人——卡伦和桑娜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时通过卡伦的种种遭遇,展示了苏维埃祖国对于人民的无尽的关怀,以及人民对她的热爱。
双目失明了的卡伦是一个天才的歌唱家,但是流落异国时,他却过着痛苦的生活:小酒店老板剥削他,嫉妒他的人殴打他,他的眼病也因为没有钱不能治疗……回到祖国以后,他的境遇截然不同了:医生用尽一切办法把他的眼睛治好了,他成了音乐学院的学生,成了人民喜爱的歌手!在一次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他重见了他始终不渝地爱着的桑娜。(方)


第8版()
专栏:

丰收(木刻) 羊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