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寮国战斗部队坚持自卫战斗
川圹地区人民实行坚壁清野对付老挝政府军队
新华社河内18日电 老挝川圹消息:据“川圹老挝爱国报”6月15日报道,6月11日、12日、13日,老挝王国军队对寮国战斗部队第二营在木恩乡、探巡、苏行、巴边、三椥、龙虎、探?等地的单位发动多次进攻。寮国战斗部队第二营的上述单位进行了英勇的自卫战斗。
据报道,在发生战斗的地区,人民对老挝王国政府军队的抢劫、奸淫、逮捕和拷打的野蛮行为非常愤慨。他们已经实行坚壁清野来对付王国政府军队。当地人民还成立了许多自卫队,准备进行自卫战斗来保卫他们的生命财产,保卫生产,反击王国政府军队的残暴“扫荡”。
新华社河内18日电 据越南通讯社今天发表来自越南—老挝边境的消息说,老挝王国政府的军队仍在进攻寮国战斗部队。川圹东南面的战斗在继续进行。迪门乡6月14日发生了战斗。越南边境上可以听到枪声。
由于老挝王国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都大肆镇压人民,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被迫逃难。近几天来,有一些川圹的妇女和儿童逃到越南境内避难。(附图片)
在行军中的寮国战斗部队老挝的民兵游击队


第5版()
专栏:

老挝飞机又侵犯越南领空
新华社河内18日电 据越南通讯社今天报道,6月16日十一时,老挝王国军用飞机一架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孟生西南地区的领空。
这是两星期来老挝王国军用飞机第四次侵犯越南领空。


第5版()
专栏:

在北极圈附近 在下鄂毕河上
苏联将建举世无双的大电站
新华社莫斯科18日电 苏联工程师已经制定出了一个发电能力举世无双的下鄂毕河水电站的建设方案。这个座落在北极圈附近的水电站的发电能力超过了目前正在叶尼塞河上建设的、发电能力为四百二十万瓩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水电站。
下鄂毕河水电站计划建设在鄂毕河流入喀拉海的地方——萨列哈尔德城以南十五公里处。它是苏联综合利用鄂毕河的水力资源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是这条大河的一系列梯级水电站的最后一个梯级。它的第一个梯级——新西伯利亚水电站已经于今年3月底全部建成,它的第二梯级——卡门斯克水电站目前正在加紧进行建设,预计将在1960年年底以前建成。
下鄂毕河水电站预计可在五年半的时间内建成。根据苏联科学家提出的设计方案,这座水电站将安装一批功率各为二十万瓩的涡轮机。它将拥有一个空前巨大的人工水库,水库的水面面积达八万三千平方公里以上,比丹麦的领土面积还大一倍。由于水库面积如此之大,在鄂毕河春季泛滥时,这个人造海的水位只是稍有提高,而不须用混凝土建造拦水坝。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这座巨型水电站的工程造价,使它的建设成本大约比伏尔加河上的发电能力为二百三十万瓩的列宁伏尔加水电站低25%。
鄂毕河长达三千公里,就流域面积来说,它是苏联最大的一条河流。根据苏联科学家提出的方案,将在这条河流和它的支流——额尔齐斯河上建设十三座梯级水电站,其总发电能力约达一千万瓩,每年总共可以生产五百二十亿度电。
建设下鄂毕河水电站不仅对发展西伯利亚的经济,而且对发展苏联其他一些地区的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这座水电站的设计者的建议,将来可以把鄂毕河下游的水电站生产的电力通过一千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输送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输送到两千公里以外的苏联欧洲部分的中心地区和西北地区,为这些地区供应便宜的电力。


第5版()
专栏:

布拉次克水电站
发电能力增至450万瓩
新华社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电站建造部最近通过的方案规定,正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上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布拉次克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将从由原定的三百六十万瓩增加到四百五十万瓩。
根据电站建造部的方案,增加九十万瓩发电能力,一方面是靠提高每台涡轮机的发电能力,另一方面是把涡轮机从十八个增加到二十个。
布拉次克水电站涡轮机的设计者们已经成功地把涡轮机的发电能力,由原定的二十万瓩增加到了二十二万五千瓩,而不需要改变涡轮机的体积。这些世界上最大的涡轮机将在列宁格勒制造。
在1959——1965年期间,布拉次克水电站将要有十四台涡轮机(总发电能力为三百六十万瓩)开始发电。其余涡轮机的发电时间,将根据西伯利亚那些使用这个电站的电力的地区电力消费量的增长情况来决定。(附图片)
图为布拉次克水电站的建筑工人们正在架设桥梁。
 麦·米?耶夫摄 塔斯社稿(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塔斯社日内瓦特派记者报道
苏联力求协商解决西柏林问题
西方仍然裹足不前妄图使占领制度永久化
新华社18日讯 据塔斯社日内瓦讯:塔斯社日内瓦特派记者报道,日内瓦外长会议已经进入以非正式会议为标志的第六周。在这以前,经过了周末和星期日的休会。在休会期间,劳埃德和德姆维尔都回到自己的首都。应当说,15日的会议引起了很大的注意,因为西方国家应当在会上对葛罗米柯在6月10日的正式会议上提出的苏联新建议的实质发表意见。大家都记得,6月12日,劳埃德在动身前往伦敦之前,在正式会议上曾说,西方国家“还没有说出自己最后的话”。但是,西方三国外长15日是否说出了这些话呢?西方国家是否提出了某种建设性的建议,它们在达成相互能够接受的协议方面是否迈出了即便是一步呢?显然没有。
许多从西方代表团,特别是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代表团人士中获取启示和自己的估价的报纸已经得意地、幸灾乐祸地预言,即使会议不致完全停止,长时间的中断无论如何是“不可避免的”。
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苏联一直寻求关于西柏林问题的协商解决办法,寻求一种不致使任何一个有关方面受到损失,同时又能保证国际局势正常化的解决办法。
苏联政府尽力制订相互能够接受的协议,考虑到西方三国重视在西柏林驻扎外国军队一事,同意在西柏林驻扎象征性的、在数量上受到严格规定的美、英、法、苏四国的军队,但是当然,它们没有任何占领的权利;同意或是用中立国家有限的部队来代替三国的部队。
尽管在很多重要的时刻苏联方面迁就了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却回避苏联的建议,从而暴露它们不喜欢任何旨在取消西柏林占领地位的措施。
但是,苏联政府为了使谈判取得成就,表现了忍耐和坚强的意志,于6月10日提出了关于西柏林和全德委员会问题的新建议。这些建议受到所有爱好和平的社会舆论的欢迎。这些建议的实质在于苏联不坚持立即完全取消西柏林占领制度并同意暂时保存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某些占领权利,但是,这种情况将只能存在于严格规定的时期之内,即为期一年。
苏联代表团在提出自己的新建议时曾声明,如果西方国家在一年的过渡时期内,对西柏林不采取上述起码措施,那么,苏联也将不会同意西柏林占领制度的继续存在。如果西方国家或者西德政府阻挠在上述期限内就缔结和约问题取得一致同意的解决办法,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同对德作战的其他有关国家一起,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缔结和约。
苏联的新建议再一次表明,苏联政府在不遗余力地谋求有关国家立场接近的基础。
可是西方三国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回答苏联政府的愿望呢?它们的态度,它们的所有建议,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归纳起来就是要使西柏林的占领制度永久化。它们不厌其烦地大谈特谈的关于个别、局部问题的所谓建设性建议,丝毫也不能改变它们的立场的实质,这种立场的基础是一种不能接受的要求,即要求苏联默默地或者用书面同意把柏林的占领状态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试问,西方国家究竟为了什么目的而参加日内瓦会议?难道它们不知道苏联政府提出柏林问题,正是因为它认为,迫切需要取消西柏林占领制度?西方国家的立场说明,西方国家代表到日内瓦的目的只不过是想阻碍达成旨在消除西柏林紧张局势危险根源的任何协议。
“冷战”政策的拥护者,首先是波恩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们幸灾乐祸,因为他们已经预感到日内瓦谈判有失败的趋向。但是,各国人民反对这种前景。爱好和平的人们看到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并没有消失。只要三个西方国家改变它们的态度,并表示愿意在现实的和互相可以接受的基础上达成协议,那末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排除。最近几天会表明它们将选择那条道路。


第5版()
专栏:

苏德两国党政代表团会谈
双方特别注意外长会议情况和西德的挑衅政策
新华社18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人18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政代表团。
会见时,双方继续讨论了过去会谈中所曾经交换过意见的问题。在会谈中,双方特别注意了当前日内瓦外长会议的情况,以及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执行加剧欧洲紧张局势的政策而在德国造成的局面。
参加这次会见的苏联方面有:赫鲁晓夫(代表团团长)、基里钦科、科兹洛夫、米高扬、柯西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方面有:乌布利希、格罗提渥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政代表团其他人员。
在同一天下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政代表团前往克里姆林宫拜会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伏罗希洛夫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了代表团。


第5版()
专栏:

中苏战斗友谊永垂史册
乌克兰为一个中国无名战士立纪念碑
苏汉学研究所编辑中苏战斗友谊文集
新华社莫斯科18日电 据塔斯社基辅讯:在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巴甫洛夫卡村最近建立了一座中国无名战士纪念碑,纪念四十年前,在苏军部队中同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敌人作战而英勇牺牲的一名中国战士。这座纪念碑是根据当地集体农庄庄员全体会议的决定而建立的。碑上刻着金黄色的字样:“为争取乌克兰解放而献出生命的不知名的中国英雄永垂不朽”。
四十年来,巴甫洛夫卡村的劳动人民一直关心地照料着这个中国战士的坟墓。
这个村的老年人在追述这个中国战士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时说,当时,有一小队红军战士击退了想要侵占巴甫洛夫卡村的白匪军的猛烈进攻。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战士需要临时退却。为了掩护村庄,留下了一小组红军战士,其中有一名志愿参加红军的中国青年。这个中国英雄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并在失去知觉时被敌人俘获。后来,白匪军当着村民的面把这个勇敢的战士绞死了。几天后,敌人被赶跑,当地居民怀着尊敬的心情埋葬了自己的朋友和兄弟。
新华社莫斯科18日电 据塔斯社讯:苏联科学院汉学研究所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中国志愿人员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事迹的文集。
文集中包括有苏联学者根据历史材料和1917—1925年间苏联报刊材料写成的学术著作、中国志愿人员参加红军部队和游击队作战的回忆录以及莫斯科、列宁格勒、西伯利亚和远东档案室中所保存的这一时期的许多文件。
同时,汉学研究所还在研究编写关于苏联志愿军参加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的文集。
上述两部文集只不过是编写在革命和解放斗争中苏中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的回忆录和文章的开始。
汉学研究所的最近计划中还要编写关于苏联志愿军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年)的文集。


第5版()
专栏:

索诺曼·鲁布桑任蒙部长会议副主席
新华社乌兰巴托17日电 据蒙古“真理报”今天报道,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任命索诺曼·鲁布桑为蒙古部长会议副主席。


第5版()
专栏:

乌兰巴托发表崔庸健访蒙公报
蒙朝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强
新华社乌兰巴托18日电 今天这里发表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访问蒙古的公报。
公报说,崔庸健在蒙古的友好访问对巩固蒙朝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和合作、扩大两国政府的来往以及对巩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增强和平力量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公报指出,崔庸健在访问蒙古期间,和蒙古党政领导人进行了亲切地会见和谈话,双方对会谈的问题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公报最后说,双方相信,蒙朝两国人民的兄弟般的友好合作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华社乌兰巴托18日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在蒙古进行了五天访问之后,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这里回国。
到机场送行的有蒙古党和政府领导人泽登巴尔、桑布、曾德、图穆尔—奥奇尔、杜格苏伦以及各国驻蒙古的外交使节等。


第5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离奥回国
莫斯科讯 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在结束了在奥地利的正式访问后,于17日乘飞机回到苏联。
越南政府贸易代表团
访问伊拉克
河内讯 由越南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班率领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17日离开河内,前往伊拉克进行访问。
代表团将就有关越、伊两国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同伊拉克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


第5版()
专栏:

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新的一页
苏联造成五十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
据新华社讯 利用高压和超高压可以使纯铁不经锻冶而变得比钢还硬,使锇变得比铬还硬,使黄磷变成黑磷,并且可以使水穿透钢板。目前,苏联科学院高压物理研究所在进行这类试验中,已经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第一次地造成了五十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
不久前,在“莫斯科晚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苏联科学家在研究利用高压方面的许多成果及其在工业技术方面的意义。
苏联科学院高压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探索着物质的一个深奥秘密,即当在物质表面上施加不是一般的,而是超高压力的时候,物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研究的结果将会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能。
在几十年前,法国的科学家曾把十个大气压的压力称作“怪物”,1914年人们所能造出的压力,最高是二百五十个大气压,后来,美国的科学家在自己的试验中获得了五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但是,今天苏联已经成功地造成了五十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这还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事。
当这种高压作用于各种不同的元素时,奇迹出现了,物质的原本性能改变了,铁竟会不经过锻冶而变成比钢还硬的金属。
文章在介绍高压作用于物质所产生的有趣的效果时说,如金属元素锇,在五万个大气压之下能变得比铬还要坚硬。在三十万个大气压力下,纯铁的坚固强度会提高几万倍。因此,对高压的研究将给工业提供宝贵的技术方法,例如,在需要使用最坚固的钢材的结构中,即可用经过高压处理的纯铁代替。
科学家实验证明:高压不仅能使物质原子间的距离改变,甚至还能改变原子本身的内部结构。这样,就可以使物质具有非原生的,新的性质。例如,黄磷是不导电的物质,但当它受到一千个大气压的压力时,就会变成另一种结实的黑磷,而且立即会变成导电体。
在实验中证明,某些金属在高压下会失去原有的脆弱性,而变得坚韧起来。根据这一现象,苏联科学家已经制成了一种利用水的压力来塑造金属性质的奇特的装置。目前,这种装置已在工业中采用。
文章介绍说,在高压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在一所实验室中,有一种“水炮”装置,它能使水在几百个大气压的压力下喷出像针一样粗的水流,这水流的速度比空气中的音速还快一倍多,它可以在五公分到半公尺的距离内穿透坚固的薄钢板。
文章在结束时指出,这里所介绍的仅是高压物理研究所所进行的工作的一部分,这一些研究工作必将会带来新的未来技术的诞生。


第5版()
专栏:

越新闻摄影考察团到京
新华社18日讯 根据中越文化协定1959年执行计划来我国考察新闻摄影工作的越南新闻摄影考察团一行四人,在团长、越南中央摄影局局长黄思斋率领下,今天下午乘火车到达北京。到车站欢迎的有新华通讯社副社长邓岗,新华通讯社摄影部和中国摄影学会的负责人。
越南驻华大使馆参赞范平和越南通讯社驻北京记者黎富豪等也到车站欢迎。


第5版()
专栏:苏联科技新闻

苏联科技新闻
有色水泥美化建筑
苏联科学家们已经创造了生产白色水泥和各种颜色水泥的方法。
白色水泥是用含极少量的带有颜色的氧化物的原料制造的,铁氧化物的含量更应减少,因这种氧化物具有浅绿灰色。白色水泥的熟料是用无灰分的燃料(重油或瓦斯)在温度为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度的条件下,放在转炉内进行焙烧。这种水泥已由莫斯科的一家工厂进行生产。
此外,带有各种颜色的水泥在建筑方面的用途日益广阔。这是用带有不褪色的矿物质颜料,如赭石、铁铅丹、锰矿石等混合熟料制成的。
普通水泥因呈浅绿灰色,这使建筑物的外部色彩受到一定限制。采用有颜色的水泥,建筑物可以更加美观。
墙纸代替暖气设备
苏联科学家正在试验一种可以代替暖气设备的墙纸。
在莫斯科精细化学工艺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一种好像普通漆纸板似的墙纸。房屋墙上有这种墙纸,即使没有暖气设备,在冷天也可保持室内温暖如春。
这种墙纸是苏联科学工作者们用人造材料——聚合物制造的。这是一种奇特的取暖设备,它由富有弹性的三层橡皮板似的材料构成。中间一层是导电体;当电流通过时、温度就可以提高。另有专用的温度调节器使室内保持所需要的适当温度。墙纸温度可达四十度。
这种新式的墙纸不仅可用于住宅中,同时也将广泛装设在汽车,客车和飞机上,作为取暖和装饰之用。


第5版()
专栏:柏林通讯

走向新生 走向希望
——在柏林民主区移民招待所的见闻
本报记者 张辛民
在柏林民主区北郊一条叫做勃兰肯费尔德的大街上,有几幢新盖起的平房,这里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安置从西德和西柏林迁来的移民的一座招待所。这座招待所原定今年4月开始工作,但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把日期提前一个月。从3月到现在,招待所几乎天天客满。两幢新的客房正在加紧施工,准备接待更多的客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靠近西德和西柏林的一些地方,都设有这样的招待所。勃兰肯费尔德招待所是专门接待工人、店员和手工业者的。这里的移民有的年过六十,有的才只有几天的生命,这些小客人们都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生的,他们的父母长期失业,实在没有能力让他们在西德或西柏林的医院出世了,因此全家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今年头四个月,全家迁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的居民较去年同期增加80%以上。在勃兰肯费尔德招待所里就住着不少这样全家迁移过来的。招待所为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家庭宿舍。
一位有三个孩子的母亲谈起她来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心情:她丈夫失业,在西德全家混不上一间住房,只好住在一辆破汽车里,孩子饿得十分瘦弱,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他们第一天刚到招待所时,看到餐桌上有黄油,全家心里都感到惊奇,西德宣传机器制造的谣言马上浮上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没有黄油吃。一定不是真黄油,顶多是人造的。但当他们尝到黄油的香味时,这个可耻的谣言就破了产。但是夫妻俩还谈论着,大概是对第一天新来的客人特别优待,没有想到,以后在他们每天的免费伙食中经常吃到黄油。孩子们除了每天必需的牛奶等食品外,还得到糖果。现在,丈夫的工作也有了希望。她笑着说,到这里几天,人也长得好了。
在勃兰肯费尔德招待所的客人中,有许多人都是这样的失业工人,其中有的失业几个月,有的失业长达几年,没有固定职业。一个三十岁、身强力壮的男工人,原来是机器工,十年前失了业,改行当建筑工,到处打零活,最后又成了所谓“农业工人”,几天有活干,几天又没有工作,多少年来他连一间住房都没租上。这样混了十年,这回下决心来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他在招待所没有住上几天,已经找到了职业,这个工人喜出望外,顾不得和别人谈话,就去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招待所了。招待所里的其他客人也都如此,一般住上八天到两星期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了。
和其他一些移民招待所的情况一样,在勃兰肯费尔德招待所中也有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他们都是逃避兵役的。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务部统计,从1957年4月到1959年5月初两年期间已有四万零六百多名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西德青年男子逃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他们并不都是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但在谈到为什么要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时,回答却是一致的:“不能为美国人卖命”,“德国人不能打自己的德国兄弟”,“这里是和平建设呀!”许多青年被征入伍后,看到联邦国防军中的大小军官尽是过去的纳粹军人,讲的都是复仇备战的话,便找机会逃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
在移民中,有一些人还有着痛苦的经历。一个名叫豪斯特·拉瑞希的青年,去年他轻信了美国设在西柏林的里亚斯电台的宣传,逃到西柏林去寻找“金色的生活”。但是他得到的恰好相反。他在西柏林难民营住了六个月,十八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吃不饱饭。每星期得跑两次劳动检查所,还没有找到工作。打着“美国劳动公司”招牌的美国组织在招人,每月二百多马克,说明是给美国人当特务。这样的“金色的生活”使这个年青人的幻想破灭了,最后他下决心回到柏林民主区来。对于这样的过去的逃亡者,招待所也毫无歧视地接纳下来,帮助他们安排生活和工作。
多年以来,阿登纳集团用逃亡问题作为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心理战的一个武器。引诱、策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不坚定分子逃向西德和西柏林,是西方特务间谍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半年多来,事情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每月都有成千的西德和西柏林居民逃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只是失业工人和逃避兵役的青年,还有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甚至一个干了二十五年特务的西德盖伦组织主要工作人员,也背了档案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请求政治避难。日内瓦外长会议期间,逃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西德和西柏林居民较过去更多。
尽管阿登纳集团吹嘘西德经济是“奇迹式”的发展,但是他们无法阻止正在加深的经济危机的袭击。阿登纳的以复仇主义为目的的原子武装政策,正在日益清楚地成为西德人民的反面教员。相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和平建设和争取两个德国谅解、接近的政策,它的日益增长着的国际威信和经济力量,正在逐渐增加它对西德居民的吸引力。在勃兰肯费尔德移民招待所里,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新变化的写照。一批来自西德开始走向新生活的人们。 德意志通讯社稿(新华社发)在埃森纳赫接待站的一群西德青年们。 德意志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第5版()
专栏:

不给军国主义分子当炮灰!
西德青年大批东去
施特劳斯每两天就损失一个连的后备兵
新华社讯 柏林消息:西德大批适龄(十八岁到二十五岁)青年为了逃避为西德军国主义分子服兵役而纷纷逃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请求避难。据报道,仅在5月17日到28日的十二天当中,从西德逃来的适龄青年就达到六百七十八名;这就是说,每两天西德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就要丧失大约一个连的后备兵员。
根据“新德意志报”不久前发表的统计数字,从1957年4月波恩政府开始征召新兵入伍到今年5月初为止,已经有四万零六百多名适龄男青年由西德逃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躲避兵役,从而使施特劳斯丧失了差不多四百个连的后备兵员。
在适龄男青年大批逃亡的同时,由于西德经济危机加深而陷入失业困境的西德工人和技术人员,也纷纷冲破西德当局的重重阻挠,举家迁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便获得就业机会过幸福安定的生活。今年头四个月里西德居民迁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总户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大约84%。4月份比3月份增加了15%。而在日内瓦外长会议开幕前后,来自西德的移民人数更比4月份增加了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