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芭蕉一条根 军民一条心
云南边防部队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本报讯 记者苏华报道:驻守云南边疆的边防部队,大力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年来,边防部队的官兵们,出工七百二十万个,帮助群众将旱地改水田和开荒地六万多亩,包修和参加修建的水渠、水库、水沟等大小水利工程三千七百多项。旱地改水田和开垦的荒地,按亩产一百五十斤计算,每年可以增加九百万斤粮食,够二万五千人吃一年。他们还帮助兄弟民族办了近七百所学校,训练了大批卫生工作人员。
几年来,部队还派出了两千多名官兵,组成了一支民族工作队。他们散布在边沿少数民族村庄,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教育卫生事业。西盟地区的班师是个拥有四百一十五户人家的佧佤部落,原来全部落平均每人的粮食产量不到二百斤。很多人只用一块破布或芭蕉叶子遮着下身。这个部落又处在国境边沿,工作基础很差。自1957年部队的民族工作队进入后,首先说服和带领群众开了三亩水田,当年就收了一千五百九十斤谷子,比往年增产四倍。第二年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群众的干劲就更大了。这一年又开了一百二十五亩水田,三十五亩荒地,少数民族人民又学会了积肥、犁田、插秧等农业技术,获得了大丰收,每人平均收得了七百斤粮食。他们今年准备再开一千亩水田,种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争取每人平均达到一千四百斤粮食。这个部落的佧佤族同胞唱道:“解放大军真能干,领导佧佤把身翻,修河渠,开水田,河水引上山,荒坡变梯田,红薯白菜长得旺,大米吃不完。”
云南边疆过去的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有些地方用的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佧佤山有一个庄子,全庄只有一个不到半斤重的小镢头。红河南岸金平县的苦聪大庄五十二户人家只有一把已成了铁片的小刀。长时期来生产只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驻在这些地方的部队,几年来不断为群众改良和制造新的农具。仅某部1958年的统计,就改良了农具九千二百八十六件,制造了锄头、镰刀、抽水机和人畜力车子七千五百一十六件。在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都龙地区工作的某部何权明同志,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套木工工具和参考书,日夜钻研,终于制成了扇谷机、切薯机等八种土机械和工具。当地苗族妇女看到这些工具后说:“有了这些农具,我们苗家又翻了一次身。”
部队还帮助群众大办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许多学校都是部队帮助盖房子、做教具、派教员。有的还是战士们捐钱买课本开办起来的。这些学校人数最多时有九万多人。教学中他们运用了部队扫盲时“用拼音字教学”和“见物识字”等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文山自治州庙坝的瑶族同胞学习后,第一次拿起笔来就是给毛主席写信,信中说:“千年难逢今日事,万年难逢学文化,挖了苦根读书报,全靠毛主席来领导。”此外,三年来部队为各族人民治病四十万人次。边疆许多超高度疟疾流行区,经过部队抗疟队的预防和治疗后,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疟疾的流行。
云南边疆拉祜族人民有一首民歌,唱出了兄弟民族感谢解放军对他们的帮助。民歌唱道:“佧佤拉祜解放军,就像芭蕉一条根,佧佤拉祜是叶子,解放军是芭蕉根。”


第6版()
专栏:

庆丰收(木刻) 林德宏


第6版()
专栏:编后

鱼水之亲
读了云南边防部队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新闻、通讯以后,深受感动。无论是“佧佤拉祜解放军,就像芭蕉一条根”,或是“友谊之血”,或是“远方飞来的孔雀”,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和兄弟民族已是鱼水之亲,军民同心!有什么能比“孔雀”那样“象征着美丽、光明和吉祥”呢?有什么能比“佧佤拉祜是叶子,解放军是芭蕉根”呢?只有驻守在祖国边境上的人民子弟兵能够受之而无愧!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培育下,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岗哨上,英勇牺牲,艰苦奋斗。为了人民和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也可以日日夜夜地战斗在建设和生产的前线。看,在帕米尔高原,在天山南北,在海防线上,在西南边境,无数支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同当地人民和兄弟民族,结成了鱼水之亲。自己种菜养猪,发展副业,自己种庄稼,自给自足,还帮助人民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我们愿“芭蕉一条根”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下更甜蜜的果实!


第6版()
专栏:

“远方飞来的孔雀”
本报记者 苏华 黄昌禄
在紧靠缅甸的瑞丽江边,是孔雀的家乡。孔雀,在当地傣族的心目中象征着美丽、光明和吉祥,少尉杨庆锁,却被人誉为“远方飞来的孔雀”。
杨庆锁是边防部队派驻瑞丽县贺赛乡的民族工作组组长。1955年春,工作组来到贺赛乡,这里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土司和地主强迫农民负担的赋税、徭役还有八十多种。虽然瑞丽坝是边地一颗珍珠,但傣族人民的生活却很贫困。杨庆锁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就难受,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的力量献给这个民族,帮助他们获得幸福!”
这年雨季里,有一次山洪暴发,南波河的水猛涨了,洪水挟着泥沙,冲破了河堤,眼看近三百亩收获在望的谷子就要被洪水淹没。群众在工作组带领下冒雨赶到堤岸,杨庆锁第一个跳下水去堵缺口,汹涌的洪水把他冲了二百多公尺远,他顽强地爬上岸来,又跳下去堵。这种勇敢行动鼓舞和带动了群众纷纷下水,一直搏斗了五个多小时,终于把河堤堵好,挽救了稻谷。可是杨庆锁浑身已被刺丛、竹尖和亚赛草划了无数条伤口。他病倒在床上,全乡各寨的群众纷纷带着鸡蛋等来探望他,有几个老大妈还搬了被子住在杨庆锁身边,像照顾儿子一样白天黑夜都守护着他。
就这样,工作组取得了傣族群众的信任。他们接着领导和帮助全乡傣族人民完成了土地改革,掀倒了压在傣族人民头上几百年的封建领主制度,并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组根据县委指示,发动社员积肥,以保证农业增产。可是傣族人民祖祖辈辈从来没有积肥的习惯,老年人听说要积肥,吐着唾沫走开了,小伙子和姑娘们听说要捡大粪,羞得低下了头。有些人说:“田里上了粪,谷子都会臭。”
事情很困难,但杨庆锁并不灰心。他和乡的党支部书记首先提着粪筐到寨子里去拾牛粪和牛骨头,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傣族人看见他们最爱戴的两个人都不怕脏,又惭愧,又感动,一个个地都加入了积肥的行列。
贺赛乡的面貌在迅速地改变着。一批又一批的傣族人加入了合作社,社里连年增产,家家盖起厕所,牲畜关进了厩,乡乡有小学,寨寨有夜校。正当傣族人民开始摆脱贫困踏上幸福生活的时候,边防部队决定让杨庆锁复员,群众听说了,赶快跑到乡政府来把他围住,留住他的行李,大哭不止。乡亲们派代表向区委、县委和边防部队领导机关请求:“不要把老杨调走,我们要他!”热心的傣族人不但苦苦留住了杨庆锁,还帮助他在边疆安了家。


第6版()
专栏:

春到凉山(木刻) 林德宏 谭百辛


第6版()
专栏:

友谊之血
少尉军医周伯英刚随部队到小凉山上的沙战河,听说彝族大妈莎玛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已经卧床二十多天了,命在旦夕。他连气也顾不得歇,立即跑到莎玛大妈的家里。按照他的技术水平,治疗这种心脏病是比较困难的,但他看见莎玛大妈痛苦的样子和全家人的悲伤情景,便鼓起勇气,决心把这病治好。他首先抽出了自己身上的血注射到莎玛大妈身上,进行抢救。一面翻有关参考材料。结果在一个笔记本上翻到了治疗这种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他六天六夜的治疗和护理,莎玛大妈的病情好转了。大妈抱着他,双眼含泪地说:“是你——毛主席派来的人,救活了我这条老命。”
莎玛大妈的病刚好,周伯英却因辛苦过度而病倒了。大妈扶着拐杖亲自给他烧汤煮饭,并告诉她的儿媳说:“这是咱全家的亲人,你们一定要给看好。”她俩日夜护理着周伯英同志,给他喂水喂饭,并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掉给他吃。
周伯英离开沙战河时,全寨彝人都来送行,莎玛大妈全家望着这个渐渐消失的萍水相逢的军官的背影,又一次掉下了热泪。
(苏华)(附图片)
驻云南解放军某部的医生和护士,在给孩子们检查身体  李景韩摄


第6版()
专栏:

佧佤山上教种菜
几年以前,佧佤山上还没有种过蔬菜,佧佤人吃饭时只有一碗盐水和一碟辣椒。现在,大力索寨的任何一个佧佤人家,吃饭时都有了蔬菜。如果你问起这个变化,他们会告诉你一个故事。
某部六连刚进驻大力索寨时,寨子附近都是野草丛生的荒山,连长带领全连官兵披荆斩棘,开出了一亩土地,在佧佤山上撒下了第一批菜籽。这时,好心的佧佤老人跑来警告说:“大军同志:我们世世代代都没有种过菜,种在这里也不会长的。”老人的话确有几分根据,佧佤山上天旱风大,菜苗刚出土就枯死了。官兵们接着又种,又碰上漫长几个月的雨季,菜苗又涝死了。这一年种菜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却摸到了佧佤山的脾气,第二年就在雨季快来时种,雨季到了收;雨季快过种,过了雨季收。蔬菜终于长出来了,全连官兵高兴得都寄信向家里要菜籽。于是祖国这块遥远的边地,长出了北方的大白菜,山东大葱,四川大头菜和南瓜、大蒜、韭菜等。去年蔬菜大丰收,一个萝卜有四斤半重。全连官兵把附近各寨的佧佤人请来,用自己种的菜、养的猪,种的麦子磨成的面,包了一顿饺子请大家吃,一面介绍种菜的方法。于是,大力索的佧佤人也大量种菜了。 (张东明)


第6版()
专栏:

认真备课 加强辅导
天津各中学教师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贵州仁怀县一中采取措施提高教师水平
本报讯 天津市各中等学校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事先积极备课,细致深入地钻研教材,并加强课外辅导,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又讯 贵州仁怀县第一中学的党支部,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采取了深入课堂,推动教研组,组织新老教师互相帮助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报讯 天津市的中学教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今年年初开始,天津市各中学教师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各科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改进各科教学的基本措施进行了讨论。他们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文件,听了党、政负责人的讲话。同时,他们通过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观摩教学,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升学就业打下基础。他们积极地备课,细致深入地钻研教材。天津师范大学第一附中语文教师金文娴讲一篇政论性文章,事先阅读了许多参考材料,仔细琢磨这些材料用词的准确性鲜明性,用了一个多星期写出了教案,使政论性文章的讲授和政治课有所分别。许多教师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程度,及时改进教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还定期下乡、下厂劳动,向工农请教生产问题,以弥补自己生产知识的不足,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地讲清楚书本理论知识。教师们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还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有的教师还参加了市区业余学校系统地进修。
教师还加强课外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很多教师认真批改和分析学生的作业,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上辅导课。有些学校数理科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有时也请工程师、工人与学校教师配合讲课,组织现场教学,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课外活动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天津十五中学高中三年级物理教师王荫槐、赵金仓讲“电子波”一课时,组织学生看有关科学教育影片,指导物理小组的学生安装无线电,增加学生对电波的感性知识,然后深入讲解概念,效果很好。
本报讯 贵州仁怀县第一中学党支部深入课堂,钻研业务,推动教研组,采取新老教师挂钩对号、边教边学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这个学期,仁怀一中在教师中开展了“如何从业务上具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讨论,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应该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学校领导上就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满足教师的要求。采取了重点听课和系统听课相结合的办法,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前先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阅读教材。听课后认真进行分析,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诚恳提出建议。如听了一节汉语词类教学后,改变了先讲定义后分析语言材料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研组都建立了轮流上观摩课的制度:每组每周有一个教师上一次观摩课,由教研组长组织全组教师临堂观摩,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各个教师的成功经验都汇集起来,教师学到了不少东西,改进了教学。如社会科学教研组,通过五次观摩教学,交流了“语言分析”、“语文教学的政治思想性”、“突出重点教好政论文”等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使全校的语文教学有显著提高。
学校领导还经常和教研组长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导处还根据平时听课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映,研究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进行研究,改进教学。
通过上述活动,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做到了领导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戴大明)


第6版()
专栏:

“高尔基剧作集”三卷将出版
据新华社17日讯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的“高尔基剧作集”三卷即将出版,第一、二两卷将在最近印就发行。
“高尔基剧作集”三卷,包括高尔基从1901年至逝世前所创作的十六个剧本。按写作年代编次,第一卷包括“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和“太阳的孩子们”;第二卷包括“野蛮人”、“敌人”、“最后一代”、“怪人”、“小孩子”和“伪金币”;第三卷包括“崔可夫一家”、“老头子”、“索莫夫和别的人”、“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别的人”、“陀斯契加耶夫和别的人”和“瓦萨·日列兹诺娃”。
译文根据苏联国立文学出版社俄文版三十卷本“高尔基文集”译出。


第6版()
专栏:

我决心报考师范
北京第一中学应届毕业生 李永濂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和每个高三同学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高中毕业了,新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的各种高等学校在向我们招手。我怀着幸福的心情,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准备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我确定这个志愿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我的功课学得还不坏,高一以来没有出现过三分,高二获得了学习优良奖章;这学期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有两科是四分,其他都是五分。因此,有的同学听说我要考师范,就来问我是真是假,甚至有的同学听了就捧腹大笑,以为我在开玩笑。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想过:“考师范是否‘屈材’?”尤其这学期开学之初,要统计志愿,我看到班上有二十多人要考清华大学,我也不禁问自己:“你就真不敢报考清华大学吗?”“为什么偏偏选一个别人看不起的志愿呢?”我开始动摇了。有时候我脑子里很乱,一闭眼,前面就出现了可怕的场面:“教室里桌椅乱七八糟,一群顽皮的孩子打起架来,他们吵呀,闹呀,乱成一团,我喊哑了嗓子,他们谁也不听……”教师的工作多么艰苦啊:就在这时候,团组织和同志们都很关心我,分支书记告诉我应该怎样对待志愿。我的同桌同学也以质问的口吻对我说:“你真要动摇吗?”真的,难道我真要动摇吗?怕困难吗?不,任何事业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怕困难,这不是共青团员的本色。我不能动摇,我要坚决献身于教育事业。这不仅是因为它被人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更重要的是我在思想上、在感情上明确了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需要千千万万有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但是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专家。物理学家也好,人造卫星设计师也好,不都是在老师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吗?谁能说这培养人的工作是“没出息”的呢?教师是培养人的。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培养共产主义战士,教师必须又红又专。而我自己距离这样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怎么能算“屈材”呢?为了把学生教得更好,教师就应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掌握丰富的知识。就我来说,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不仅不是“屈材”,而且还痛感缺材呢!平时我也和同学议论,哪个老师教得好,哪个老师有缺点,总是希望最好的老师来教自己,但是自己却认为“差一点”的人才考师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北京师范大学陈垣校长是从事了六十年教师事业的老前辈。六十年里,他培养了多少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受到党的充分重视,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的新人,可以设想,如果我们从事了六十年的教育工作,将对祖国有多么大的贡献啊!假如一年培养出五十个人,六十年就是三千人,三千个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将在我们事业里起多么大的作用!
朋友,如果你从事了六十年的教育事业,你的学生布满全国。在克拉玛依,在东北,在炼钢炉旁,在实验室里,在田野上,都有你亲身培养的学生在劳动,你不感到这是最大的幸福吗?朋友,将来当你接到火星上拍来的一封电报,他告诉你,他——宇宙探险者是你某年教过的学生,你不感到自豪吗?来吧,朋友!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向你招手,教育事业的需要在向你召唤,祖国更年青的一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在等待你去培养。让我们投入这一光荣伟大的事业的行列吧!


第6版()
专栏:

中学生要学习好
张罗
从学校教育的阶段来说,中学衔接着小学和大学。小学生毕业了,许多少年要进中学来。中学生在中学毕业了,不少青年又要进大学去。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必须好好安排。
青少年都热忱地希望受到良好的中学教育。如果小学毕业生的质量很好,那末,中学就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质量。如果小学毕业生的质量不怎么好,中学就应当更加努力提高他们的质量。中学要是办得不够理想,那末,就有可能使质量高的小学毕业生相对地降低质量,而那些质量差的学生又不能获得应有的提高。所以,中学必须很好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根据他们的思想情况,诱导他们去努力掌握知识。
中学所讲授的,都是基础课程,是在小学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大部分学生是努力学习的。可是,也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现在高等学校招生多了,考取容易了,于是在学习上就不大下艰苦的功夫了。他们应当知道,学习得好并不只是为了考上高等学校。升学并不是学生的最终目的,升学只是为了进一步锻炼怎样做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材。中学生为了明天的进一步深造,就必须在今天打好基础。要知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同中学毕业生的质量分不开的。高等学校担负着提高的任务,逐日要求提高。如果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基础,就会在学习中碰到很大的困难,甚至赶不上队。中学生学好了基础课,到大学(初中毕业生到高中或专业学校)去受教育,将会有很大好处。
当然,有很大一部分中学毕业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能升学,要比较早地走上建设岗位。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就能够在工作中提高。如果“少小不努力”,到那时是会深切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中学生必须学好,必须学好基础知识。教师也必须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开始能够独立思考,但还需要教师辅导。教师对中学生的辅导,主要是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基础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有的中学,要求中学生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也同高等学校一样,提出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这显然是要求过高了。
中学生时代,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学生可得要珍惜时间,自觉地争取读书、思想、劳动三丰收,真正学习好。


第6版()
专栏:

古木逢春花满枝
本报记者 孙世恺
在景色宜人的北海公园里有一座文史研究馆,院内有假山、荷花池和宁静的工作室。这里聘请的九十多位馆员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历。他们听到周总理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举行的老人茶话会上的讲话,十分兴奋,还进行过多次座谈。老人们都愿意在这幸福的晚年,把自己毕生经历的变化、积累下的知识和经验,写出来传给后代。他们并表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着重编写、整理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这一时期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社会的资料。
这些老年人,都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有的人常吟诗绘画,有的人孜孜不倦地整理未发表过的著述,也有些人研究古典诗文和历史。他们尽管年过花甲,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经常举行座谈会,畅叙己见,谈笑风生。在最近一次时事座谈会上,年近八十岁的老学者石荣瞕趁着休息的时候,向记者谈起政府重视老年学者的研究工作。他说,不久前刚写完的“湖北文征”有六百三十多卷,搜集了湖北省历代文人学者所有的著作。这位老人在解放前花了十多年的心血搜集资料,也没写成这部书。解放后,他被聘请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得到政府多方面的关怀,专心从事著述。最近董必武副主席知道他写成这部书,还特意向他询问了编撰工作的情况,给老人极大的鼓舞。这位老学者表示,他身体虽然有些衰老了,也计划再写一部和太平天国同时代的云南农民起义的史书。
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在家中一边休养一边从事写作。有的因身体衰老长期休养,文史研究馆常派人去看望他们。曾在北京一些大学任教三十多年的孙人和老先生,因年老多病不能到文史研究馆来,便长期在家里工作。他住着一所宽敞的住宅,满院都是盛开的夹竹桃和太平花。他最近为中华书局刚校正完唐代的名著“艺文类聚”一百卷,又发现了宋本,作了重校。另外,还计划继续整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艺文类聚”是一千多年前留下的一部编撰古代文学作品的类书,我国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代重要作品,都可在这部书中找到摘录。
孙人和老先生,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曾把先秦两汉哲学名著选译成现代汉语,并校正讹误,以便广大群众阅读研究。为了照顾老人的身体,有关部门还派人给他作助手,帮助搜集整理资料。他每天只在上午工作三、四小时,其余时间都是休息。一到周末,在北京的儿女们就来到他的身边,饱享天伦之乐。这位年过六十岁的老学者,谈起他晚年的生活时,兴奋地说:“政府对我们老人照顾太周到了,我一定尽力多给国家做些工作。”
在这座文史研究馆的女馆员中,还有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梁启超的女儿梁令娴,以及老画家孙诵昭等。她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善诗词能绘画。
康同璧老人,从十多岁就跟随她父亲奔走国内外。现在,虽然鬓发花白,却不服老。每天清早起来,她总要培植一番院内的花草,有时还练练太极拳。上午,一般都在家中坚持工作。当别人问起她的高寿时,她总是笑着说:“在新社会里,我越活越年轻了。”老人尽管年岁很大,依然爱活动,热心政治生活。在全国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前,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到杭州去视察,访问人民公社,又察看药材生产情况。她回到北京,继去年编写出的十二万多字的“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之后,又积极着手整理她父亲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后写出而未表过的几百篇遗著,并争取在今年国庆节以前完成这项工作。这位七十九高龄的老人,每当想起一个多月前周总理在老人茶话会上的讲话,工作热情就更大了。最近,她还挥笔赋诗一首:
敬老尊贤盛会开,
春风习习揽群才,
要将文献传新世,
留与斯民作史材;
古以唐虞称郅治,
今行共产更康庄,
周公治国先尊老,
民德从归自有方。(附图片)
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在整理她父亲在“戊戌政变”前后还未出版的遗稿。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老人们经常聚集一起,谈论祖国的建设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