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天山南北增种粮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54%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从去年大跃进以来,新建了三十三个农场,开荒三百多万亩。这个兵团截至目前为止,已在天山南北播种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等作物四百八十多万亩,比去年总播种面积扩大54%,比1957年总播种面积增加一点二倍。现在兵团健儿还在继续抢种水稻、玉米等。目前,早播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茁壮,各农场正加强田间管理。
本报乌鲁木齐17日电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今年播种的作物又多又好。到目前为止,已在天山南北播种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等作物四百八十多万亩,比去年总播种面积扩大了54%,比1957年总播种面积增加了一点二倍。其中小麦面积增加80%,棉花面积增加21.8%,油料作物由七万五千亩增加到二十七万多亩,甜菜由一万七千亩增加到十四万四千亩。
在播种期间,各农场都特别注意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地整不好不播、墒度不好不播、机具等准备工作不好不播、种子处理不好不播等
“四不播”的措施,保证了各种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茁壮。
又讯 在扩大播种面积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农场抽调大批人员和机械支援新场抢犁抢播。从去年大跃进以来,生产建设兵团新建了三十三个农场,开荒三百多万亩。各个新场设备较差,劳力、机力都很缺少。春播前,在各垦区党委亲自主持下,从各老场抽调了大批优秀人员和大批农业机械支援新场。
各新、老农场都以党委书记为首成立了春播指挥部,领导干部深入田间,以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使播种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天山北部今年由于解冻迟,春播期一般都推迟了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尤其是伊犁地区,春雨连绵,为了不误农时,各农场健儿吃在地里,睡在地里,干一块播一块,白天黑夜轮番抢犁抢播。这个垦区的五零农场还提前了半个月完成二万三千多亩旱田的播种任务。
又讯 为保证适时完成扩种面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发挥机械潜力,不断提高机车的工作效率。
今年兵团播种面积已比去年总播种面积扩大了54%,现在还在继续抢种水稻、玉米等作物,而机械数量基本上没有增加。在春播期间,各新、老农场都加强了机耕队的组织领导工作。不仅在农场内大搞机械协作,同时还根据各地区气候影响,播种早晚不同的特点,组织场与场之间的协作,使机车在紧张的春播中发挥了极大的效率。在各农场党委大力领导下,机务人员干劲冲天,大家千方百计地利用早晚一切空闲时间,进行保养、加油。很多机修人员背上工具箱,深入田间,保证拖拉机在哪里出故障,就在哪里检修,有效地缩短了空转时间,增加了耕作的有效工时。各农场保养间或修理厂自己制作一般零件,作到小修不出场。
今年在机车耕作定额上,平均每个标准台要求完成一万二千个标准亩,比国家定额增加一倍。但是,很多农场的机务人员仍然一再修改定额,提高到一万五甚至二万个标准亩;这样高的定额也被许多机车组很快地突破了。石河子总场侯正元机车组、奎屯一场张武臣机车组、天山农场五四青年机车组等,到4月底5月初便达到一万四甚至一万九千个标准亩,提前完成了1959年的播种任务。
又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农场正全力以赴地抓紧各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目前,一百一十多万亩棉花和早玉米的间苗定苗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南疆各垦区的棉花、玉米正在进行第二次中耕和第一次追肥。塔里木河下游、焉耆垦区第二管理处新开垦荒地上种植的五万零五百亩棉花,已经长出好几张真叶。
北疆玛纳斯、乌苏两垦区四十多万亩棉花正在全面进行第一次中耕。这个地区今年的虫害较以往严重。许多农场都成立了灭虫害指挥部,大力发动群众,采取了挖防虫沟、清除杂草、药杀和人工捕捉等措施,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乌苏垦区二十一团农场由副政委、副场长担任治虫正副总指挥,掀起了“一人捕杀万虫千蛾”的群众运动,全团在三天内挖防虫沟一万五千九百多公尺。
全兵团一百八十万亩冬、春小麦已经普遍浇过第二遍水,部分已浇过三遍水。今年各农场的小麦都已普遍施了底肥和追施速效肥料。一般麦田平均每亩保苗在三十万株左右,部分达到四十万株以上,长得比往年好。目前,各农场健儿在加紧田间管理的同时,正在积极准备麦收机具,迎接就要到来的夏季大丰收。
(李东炎)


第3版()
专栏:

吐鲁番五星公社战胜地老虎
历年危害棉苗的地老虎基本上被消灭
本报吐鲁番17日电 新疆吐鲁番县五星公社采取有效措施,战胜了历年来严重为害棉苗的害虫——地老虎,保证了全社三万余亩棉田全苗和正常生长。
这个公社的党委提出的战斗口号是:“先防后治,力争把地老虎消灭在幼虫阶段。”他们采取的方法是,铲卵除草、糖浆诱蛾、喷洒药粉的综合技术措施,发动群众全面围剿。各生产队的社员用糖、桃胶、烂葡萄干和榆树叶煮成浆汁诱蛾捕杀,五天内共诱蛾四十四万多只,等于捕获一亿六千多条地老虎,基本上把地老虎消灭在初生阶段。
经过这次防治,全社三万多亩棉花普遍生长旺盛,棉苗高达十公分以上。 (韩文慧)


第3版()
专栏:短评

早稻后期管理仍然大有可为
长江流域早稻发育茁壮,大部分进入孕穗期,有的处在孕穗初期,有的处在孕穗中期,一小部分进入扬花灌浆阶段。这正是加强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季节,有些人往往为生长繁茂的禾苗所迷惑,产生松劲情绪,认为再加工管理作用不大了,这种认识与禾苗实际生长情况和早稻生长规律是不相符合的。过去的事实证明,在这个阶段,早稻禾苗的变化仍然很大,可以变得更好,也可以变坏。田间管理仍然起很大的作用。
根据早稻生长发育的规律,孕穗期是决定穗大粒多的重要阶段。科学研究证明:早稻从幼穗开始分化到出穗期吸收养分最多,约占早稻整个生长时期总吸收量的50%以上,其中钾肥吸收比例比氮、磷肥略高。再从早稻稻穗发育过程来看,一般在幼穗开始分期后的八天到十天左右,小穗的雏形和数目的多少已基本上确定下来。因此,在幼穗开始分化前或分化初期,施用一次穗肥,不仅可以增加小穗数目,而且可使部分无效分蘖变为有效分蘖。到了孕穗中期,小穗逐渐成长;这时,有部分小穗退化,如果养分不足,退化数量就会增多。因此,对于缺肥的禾苗,在这时施用一次穗肥,可以显著减少小穗退化的数目,因而也就可以相对地增加抽穗后的有效粒数。
早稻从抽穗扬花到灌浆成熟,是争取粒饱粒重的关键时期。到了这个时期,是否还需要补充一部分养分呢?这要看当时禾苗生长情况和前期施肥的情况来决定。据科学研究结果,在这个阶段,禾苗对养分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20%左右,吸收比例以磷肥为较高,氮肥和钾肥的比例近似。从早稻结实成熟过程来看,一般从开花授粉到灌浆期结束,约需十二天左右的时间,这是谷粒增重最快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如果缺少水分和养分,都会影响谷粒充实。因此,在开始抽穗的时候,对于缺肥的禾苗酌量补充氮肥和钾肥,对促进谷粒充实还会起一定的作用。至于磷肥,可采用喷施的办法,并要根据土壤含磷情况来决定喷磷肥多少。
早稻在生长后期,外界气候对穗数、粒数和粒重都会发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培养管理,以增强禾苗的抗灾能力;另方面要提高对旱、涝、风等不利气候的警惕,做好防灾的准备。几年来,各地对防旱、防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南沿海地区在防风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为保证早稻丰收,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些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后期管理中,防虫防病还是一项重要任务。从南方各地病虫发生情况来看,早稻病虫虽然已被初步压制下去,但为害期还没有过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让螟虫造成白穗,不使稻飞虱、浮尘子影响早稻穗胎增大和开花结实,不让穗颈稻瘟露头。
要把早稻后期管理工作做好,必须让广大群众掌握早稻的生长规律,并且结合各地具体情况找出每一块地当前的关键措施是什么。最近在很多地区领导干部深入下去,抓典型,做样子,突破一点,推动全面。这样做,有效地打破了某些人的“定局”思想,干部群众都认清了早稻后期管理大有可为,真正做到口通、心通、手通,信心十足,干劲猛增。如广西僮族自治区梧州专区的地委、县委第一书记,在前一时期都以大部时间深入下层,深入田间,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因而把全区早稻后期田间管理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不久就消灭三类禾十五万多亩。苍梧县委到新地公社三天,就组织干部、技术员到田间检查禾苗四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面和农民座谈找出解决办法,一面及时指导全县的田间管理工作。这些做法效果很好。
现在大部分水稻地区距离早稻大熟还有一个来月的时间。大家要与天争时,与地争粮,抓紧时机,抓住关键,把早稻后期田间管理进行到底,力争早稻全面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访拉萨“八一”农场
新华社记者 周思义
6月里的拉萨“八一”农场,像神话中的仙境展现在记者面前。在农场上,东望可见巍峨的布达拉宫金顶,西望有积雪的冈底斯山的峰巅。在这拔海三千六百公尺的拉萨河两岸,正出现着祖国江南的春色:成行的阔叶柳迎风摇曳,一畦畦翠绿的菜苗布满了原野。间杂其间的,有种植小麦、青稞和多种蔬菜的高产试验田,茁长着西瓜、哈密瓜、蕃茄、黄瓜等高温作物的玻璃温室,以及绽满了碧玉簪般嫩叶的苹果林。菜畦上不时地飘来藏语或汉语的劳动歌声……。
在这个驻藏部队的主要蔬菜基地里,汉族军工和藏族农业工人们正满怀信心地在春播完毕的六七百亩菜地上,争取丰收,以便给山南地区平叛部队、青藏公路沿线运输部队,以及其他驻在高寒地区的部队供应充分的新鲜蔬菜。这个农场同时又是在高原上栽培各种外来蔬菜的试验场。职工们努力克服了无霜期短、夏季温度低、土壤厚度一般只有三五十公分等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成功地把祖国各地的蔬菜移植到这里,使农场里的蔬菜品种由寥寥几种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四十四种。这些蔬菜品种大部分在西藏是从未生长过的。这里曾经收获过四十八斤重的“莲花白”、四十斤重的萝卜、十二斤重的菠菜、四十五斤重的“细葫芦”南瓜、六斤重的莴苣、一斤十二两一颗的蕃茄……。这些成就哄动了农场附近的藏族同胞。每当农场里出现一种新的蔬菜时,这种蔬菜的种子不仅很快在各个机关部队的菜圃里扎了根,而且也被远远近近的藏族同胞珍重地撒布在自己的园地里。
“八一”农场是人民解放军在西藏高原上所创造的无数奇迹之一。这一片菜鲜瓜甜的富饶的土地,早先只是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河滩。1951年冬天,进藏不久的人民解放军选择了这个地方来建立生产基地。成千个官兵在冻土上支起帐篷,抡动洋锹、洋镐,奋力砍荆除棘,移石挖土,就这样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斗争。当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被征服的河滩地上出现了整齐的田垅和纵横的沟渠。官兵们在报废的军事装备中捡来废铜铁,用土法锻铸了成千件犁、耙、锄头等农具,把它们同充当耕畜的战马一起投入了春耕。需要肥料时,从军区机关的领导干部到连队战士,人人背着自编的柳条筐,在拉萨市区收集满筐粪肥,每天一趟接一趟地徒步送到十公里外的垦区来。在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正当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播种的青稞和蔬菜丰收在望的时候,一批老战士被抽调到这里,组成了“八一”农场。连年来,就是这些献身于西藏建设事业的汉族军工,同陆续参加农场的藏族农业工人一起,用他们的双手,把这拉萨河谷的一角塑造成了锦绣江南。
许多藏族工人都是由于无法忍受封建领主的压榨,才离乡背井前来农场工作的。去年2月间,一个披了一块遮不住屁股的破氆氇、瘦得皮包骨头的藏族姑娘,来到农场当临时工。这个十九岁的姑娘名叫茨朗拉莫,从十二岁起就在盐巴井地方的一个贵族家里当娃子,天天忍饥耐寒,挨打受骂,就这样度过了七年奴隶生活,最后鼓起勇气逃出了人间地狱,一些好心的贫苦藏胞指点她来农场找生路。后来,那个贵族三次派人前来找她,但不论威吓利诱,茨朗拉莫的每次回答都是:“我死也不回去!”她终于在农场职工的声援下,保持了已经获得的自由。当我见到这个姑娘的时候,她已经长得又红又胖,穿着一身花的衣服。
许多藏族工人在军工们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由临时工成为正式的农业工人。农场的机耕队里有两个藏族拖拉机手,一个是二十一岁的还带些稚气的尼西巩布,一个是曾在拉萨小学读书的女青年列娃。他们去年12月才开始学习驾驶拖拉机,现在都已经能够单独驾驶和进行一般保养工作。
藏族工人们都热爱农场的自由劳动和民主生活。农场运输队里有个藏族工人金珠,他父亲在反动分子唆使下,曾经一再叫他脱离农场去当反动的藏军班长,但是都被他坚决拒绝。当反动分子公然用死亡来威胁他时,他愤怒地回答说:“有解放军就有我!”平时沉默寡言,见到生人就脸红的女拖拉机手列娃,在拉萨叛乱期间,曾显露出她那在草原上策马奔驰的骠悍性格,为了抗击叛匪,她很快学会了射击。那时候,农场里的藏族男子和汉族军工一起拿起武器巡逻放哨,一起堵击从罗布林卡溃散的叛匪。藏族女工们一面参加修工事,挖战壕,一面积极学习救护工作。
在农场和附近的藏胞之间,尽管反动分子过去如何挑拨离间,并不能损害长时期以来互相支援的亲密友谊。远至曲水、德庆宗等地的藏胞们,时常来农场学习栽培蔬菜的技术,有时还请农场派人去具体指导。去年,农场缺一万多斤豌豆、蚕豆种子,附近的藏胞们慨然如数凑集起来借给了农场。今年春耕期间,农场的拖拉机曳引着自己改制的能犁土五十公分的深耕犁,到达孜宗给藏胞们免费耕种土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捡起被犁出地面的草根,向拖拉机手们激动地说:“我用牦牛耕了几十年地,从不曾把草根翻出来过!”
西藏军区在去年已经实现蔬菜自给。在这方面,“八一”农场多年来在高原上移植蔬菜的成功经验起了重要作用,农场职工按照高原气候特点,采取了调整一些蔬菜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利用温床育苗缩短一些蔬菜的生长期、充分发挥“日光城”里全年不用生火的温室的作用等等方法,使部队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还能尝到各种甜瓜。
现在,这个农场正在向着综合性农场发展。机耕队汉、藏两族的拖拉机手们,正跨着“铁马”在拉萨河南岸乃乌溪地方的一千一百多亩土地上欢腾地驰骋,这一大片沉睡了千百年的土地将成为盛产青稞、小麦的粮仓。畜牧场正在扩建猪栏,里面繁殖着既能育肥、又能适应高原气候的内地猪和西藏猪杂交的猪仔。建立不久的养牛场,逐日把新鲜牛奶供给医院。高原上第一次出现的几百只鸭子,新近才从内地迁居到农场里。副食品加工厂正在大兴土木,即将生产酱油、醋、豆腐、粉条等产品。(附图片)
左图:拉萨“八一”农场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女拖拉机手列娃。她是农奴出身,自小给贵族当苦工。1956年到农场当工人,在汉族技术干部的帮助下,学习开拖拉机,现在是相当熟练的拖拉机手了。
右图:在拉萨“八一”农场的小麦试验田里藏族姑娘在给小麦浇水 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摄(传真照片)


第3版()
专栏:

谷不进仓 管理不停
广西、江苏大力施肥除草防治病害
芜湖专区展开早稻“棵两”运动
本报南宁17日电 广西各地批判早稻“定局论”思想以后,普遍加强了后期田间管理。
广西今年种植早稻一千二百多万亩,由于管理科学细致,禾苗一般生长得好。因此,有部分农民和干部产生了松劲情绪。各地党委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及时提出了“穗不勾头、谷不进仓,不算定局”的口号,要求打胜早稻丰收的最后一仗。南宁专区最近出动五百万人从二百八十多万亩早稻田中,查出七十多万亩三类禾,目前正在大力施肥除草。玉林专区十六万亩患稻热病的早稻,采用土法、洋法防治,绝大部分由黄转青。
本报南京17日电 江苏省三百四十多万亩早稻全苗早发,一片碧绿。今年江苏省早稻面积比去年扩大一百多万亩,栽秧质量也比去年好。各人民公社正积极追肥、灌溉、耘耥,争取高产。苏州专区四十六万多亩双季早稻,栽得早的已开始分蘖。各地在5月中旬就开始了第一次耘耥追肥工作。
本报合肥17日电 安徽芜湖专区正在开展以早稻田间管理为中心的“棵两”运动(每棵稻产粮一两)。
中共芜湖地委为开展“棵两”运动,要求各地广泛贯彻执行十项措施:①抓紧进行查苗、补棵,保证全苗;②及时耘草;③适时适量追肥;④及时烤田(即放水晒田);⑤合理灌溉;⑥做好防旱涝、防洪水、防病虫、防倒伏的准备工作;⑦做到试验田带头,大面积跟上,消灭三类苗,力争全面增产;⑧建立田间管理责任制;⑨开展竞赛、评比运动;⑩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坚持政治挂帅。
目前,芜湖专区各地都根据地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早稻田间管理的十项措施,普遍召开了各种会议,层层进行了宣传,以便贯彻执行。
 (陈立言)(附图片)
四川省华阳县石羊公社一千四百亩水稻指挥田,禾苗生长很好。为确保大面积丰产,中共石羊公社支部书记罗文彬(中)和公社干部一起在稻田里喷药,防治病虫害。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陈捷摄


第3版()
专栏:

为早稻收获备足工具
福建广西动手早,行动快,大小农具一齐抓
据新华社福州电 一个以备足夏收夏种工具为中心的农具制造、修配运动,已在福建全省各地展开。
福建省今年插秧早,夏收也将比往年提前,较早的地区,再有一月左右即将开镰收割。
为了及早准备好夏收工具,不少地区早在4月间就通过总结春耕生产中大搞工具改革的经验,部署了夏收夏种工具的制造、修配工作。连城、长乐、尤溪、东山等县在春耕结束后,就派出干部深入公社和生产队,征求意见,了解今年农村大小农具的储存和需要情况,帮助各地订出修配、制造计划,组织原料材料和成品的余缺调剂。尤溪县在商业部门的协助下,建立了一百一十七个农具修配厂(站),采取定点生产与登门修补相结合的办法,已经制造和修配农具十五万多件。
又讯 福建各地农具制造工人为加速制造夏收工具,普遍改进操作技术。
长乐县舍峰农具厂铁工小组采用“火猛、锤紧、锤稳”的操作方法,使每天制造镰刀的数量由四十把提高到八十五把,质量也很好。仙游县枫亭公社农具厂提出“让废料、旧料为夏收服务”的口号,从仓库中清理出废旧铁一百五十多担,加工成镰刀六千八百多把和各种犁头、犁壁五千七百多件。霞浦县采取废品回炉和以旧翻新的办法,修配了各种铁器农具三万七千多件。
据新华社南宁电 早稻收获季节即将到来,广西各地积极赶制夏收夏种农具。据玉林、南宁、柳州、百色等四个专区不完全统计,已经制造出大小农具一百五十万件左右,这些农具正在迅速运往乡村。
今年,广西各地夏收夏种农具的生产动手早、行动快,大小新旧一齐抓;并且注意提高质量。早在4月下旬,中共柳州地委工业部就作了具体安排。许多县和公社都组织了铁、木、竹器农具专业生产队;各生产大队、生产队也建立了农具修配站和加工组。县、社农具厂负责生产打谷机、收割机、犁、耙等大型农具,大队小队修配站(组)负责生产小农具和修理旧农具,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民族杂居的百色专区,在农具生产中充分征求各族农民的意见,尽量适应他们的特殊操作习惯,对部分定型农具作了适当的修改,做到规格类型多样化。


第3版()
专栏:

将军的小菜园
马醒民 陈世基
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州部队吴富善中将让警卫员给大伙房送去一筐蔬菜,管理员带着奇异的口气问道:“首长买的菜自己不吃,送到这里来干什么?”“管理员同志,你弄错了!”警卫员说,“这是首长自己种的,刚刚收了一批,特地叫我送一些给大家吃。”
今年春节,部队动员搞农副业生产,吴富善中将也领受了生产任务。一天晚饭后,他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作了思想动员。他说:“去年我们种了一些辣椒和花生,那是随便搞的一点。今年农副业生产是个任务,所以一定要搞得更好。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可以少到市场去买,二可以改善生活,三可以得到劳动锻炼,四可以学点生产知识……。”一家人都同意他的意见。接着,吴富善中将就领着大家一道在住房周围察看了一遍,杂草地,墙角下,凡是能利用的地都计划利用起来;同时又商量着该种些什么。从那天起,吴富善中将一到业余时间,就领着家里人翻地、积肥、选菜种,先后种上了生菜、苋菜、辣椒、豆角、西红柿、芋头、丝瓜等十多种蔬菜,还种了一部分花生。
吴富善中将对待生产非常认真。每天早晚,他总要到菜地去拾掇一下,浇水、上肥、除虫、除草、松土,样样都干。别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哪里肯呢。他常常是一面劳动,一面和大家讲过去开荒生产的故事或者研究生产方法。他从影片中看到四川革命残废军人拣香烟头送到人民公社作杀虫药用,于是,他也把香烟头留起来杀虫,果然很见效。前些时候,他要下部队当兵去,临走前还交代家人要勤上肥,勤除草。
将军住的院子过去是空荡荡的,现在变得一片嫩绿。菜苗长的挺茁壮,豆角长的有一尺多长,芋头长的有两尺多高,瓜藤上果实累累,花生叶子绿油油的。最近,我们因事去到将军家里,正碰上吃晚饭。他们吃的拌豆角、炒辣椒、丝瓜炒鸡蛋,除了鸡蛋是买的,其余全是自己种的。将军笑着说:“我们还差的远哩!只是半自给。”饭后,他带我们参观了小菜园。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他介绍下一步的生产计划。他说:“下半年重点种菠菜、红白萝卜和大白菜。”我们走到墙角的一块菜地,惊动了正在那里扒虫子吃的一群小鸡。将军告诉我们:下半年,小鸡长大可以下蛋,菜蔬就可全部自给了。我们不买或少买一点,群众就能多吃到一点,这也是部队对地方的支援。”
夜色渐渐朦胧了。在离开将军家的时候,回过头去看看将军微向前屈的背影,一个忠心耿耿的老战士的形象留在我们的心间。


第3版()
专栏:

紧张的油菜收割战
本报记者 王洪仙 徐寿铿
6月初旬,上海市郊洋泾公社金桥大队连绵五、六里的油菜,渐渐黄熟;密密层层的菜荚,随风传出动听的“沙沙”的声响。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开镰前夕,人人争磨镰刀,腾场地,整理仓库,小伙子们一天数次探询开割的日期。当开镰的号令一响,人们就在欢腾中卷入了一场紧张的收获的战斗。
谁是第一个
开镰第一天凌晨三点钟,寂静的村庄响起杂踏的脚步声,人们借着稀微的星光,奔向菜地。他们决定每天在夜露未干前收割,免得油菜裂荚落粒。
老农龚春来,这天晚上兴奋得怎么也难以入睡,两点半钟刚过,他就披衣起身了。可是,性急的小伙子姚月水,却抢在他之前赶到了菜地。这时候田野空无一人,但大队的油菜早已割掉了一大片。这究竟是谁割的呢?
前一天的早晨,食堂炊事员顾月新和闵翠英暗暗在厨房里商量:“社里油菜长得这样好,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参加收割的机会。”这天晚上八点钟,她们洗净了碗筷瓢锅,拿起早已准备的镰刀,急匆匆赶到油菜地去。生产队长张玲凤发现她们的秘密后,一面连声劝阻,一面却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去了。她们三人原是打算稍割一会就回来的,但割着又粗又沉的油菜,越割越起劲,结果一直割到黎明前二点钟,食堂该烧早饭的时候,她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暗比明不比
不需要大队的布置,也不需要谁的督促,收割时,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展开了热烈的挑战应战。菜田里,听到的只是一片急骤的“嚓嚓”声。
小伙子马岳彬代表他们小组向姜龙宝小组挑了战。姜龙宝小组的组员妇女居多数,看来不是人强马壮的马岳彬小组的对手,她因此当面没有应战。可是,一回到组内,就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大家经过一番讨论,人人磨拳擦掌,决定和对方来一个“暗比明不比”。小组按劳动力强弱,谁收割,谁剪荚,安排得停停当当,并且还决定每天提早半小时上工。
竞赛就这样暗暗地持续下去,第一天没有胜过,第二天赶上一大步,第三天就赶过了。小伙子马岳彬每天看到姜龙宝他们一下工就跑到记工员面前问这问那,知道是在查问他的小组的收割进度。这一天,他憋不住了,跑去问姜龙宝:
“你们和我们是暗比明不比吧?”这时,姜龙宝小组的组员们发出了一阵胜利的笑声。
同霉雨争先
李阿顺他们小队一天只脱了八亩地的菜籽。这是因为第一次种油菜,缺乏经验。他们是用手搓着脱粒的,手心搓痛,进度又慢。这个贫农出身的老农民越想越焦急:按这样的进度,小队的油菜完成脱粒要一个月的时间。再过几天,江南的霉雨季节就要到来,这该怎么办呢?
这天一下工,李阿顺就蹲在田边和其他社员商量这件难事。人多主意多,你一言我一语,得出的结论是:一定得找脱粒的工具。接着就人人回家找工具去了。有的人搬出扶梯,以便捏着菜秆在上面摔打脱粒;有些人找出扁担、扛棒、桠杈棍、扫帚柄;妇女们连结婚的嫁妆——漆得红艳艳的藤编的被拍,也拿出来当作脱粒的用具。
脱了粒的油菜,又需要工具垫着曝晒。李阿顺当天晚上把自己洁白的被单、床上的席子拿了出来,其他社员也跟着拿出自己的麻袋布、毯子。次日,村庄的脱粒场上,就出现了洋洋大观的脱粒和曝晒的工具。人们为了和雨季争夺丰收的果实,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像对待爱人那样
中共浦东县委成立了收割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村镇上。
每天深夜,当社员们已经熟睡,指挥部依然灯火通明。指挥员们白天参加收割和检查,这时又聚集在一起,在紧张地部署次日的战斗。
今年大队的油菜长得像茂密的灌木丛林,株与株,荚与荚交错纠缠在一起,收割时稍不经心或者用力过猛,就会造成落荚、脱粒的损失。县委赵书记在开镰前特地亲自收割一片油菜,当晚就召集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总结经验。他饶有风趣地归纳说:“收割时要耐心、体贴,就像青年人对待自己的爱人那样。”接着,指挥部的电话就响了,队长们通过一根根电话线,把总结出的操作方法传到自己的部队。
这些日子,张副县长也整天在菜田里奔波忙碌。一天,他在一个生产队检查经过两次脱粒、准备送出当柴烧的菜箕,发现上面还有少数菜籽。他组织人力又脱了一次粒,每亩多打了十九斤二两菜籽。指挥部当天就举行了“颗粒还家”的现场会议。
指挥员们就是这样不懈地、及时地指挥着收获的战斗。
把好粮卖给国家
这些日子,收购站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社员们推着车,划着船,也有挑的、扛的,把刚扬净的菜籽不断地送到这里。
6月初的上海是多雨的。这一天连续几小时的暴雨刚刚收敛,天空依然飘着雨丝,收购员们算清了积下的账目,准备稍歇一会。可是,辘辘的车声又传来了。闵大妹和闵凤娥一个推一个拉,把满满一车的菜籽送到收购站。车底垫着厚厚的稻草,顶上盖着雨衣,她们自己身上却什么也不披盖。收购员一面笑脸相迎,一面取样检验。结果:每百斤含杂质十四两(国家收购标准是四斤),每百斤含水分八斤(国家标准是九斤),证明她们送来的菜籽是上等的。
有四十多年经验的检验员马咏裳,现在逢人就说:今年的菜籽粒壮、籽满、杂质少、水分轻,过去很少见到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