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挖查算
承里
近来,我对挖、查、算几个字,颇感兴趣。每次读文件,看报纸,遇到挖潜力,查仓库,算细账,或标明数字的几挖、几查、几算的字样,总要看看挖出多大潜力,查出什么问题,算出什么结果。不看则已,越看就越引起我的兴趣。
的确,单从这几个字看,也没啥意思。可是,看看挖、查、算的结果,就会使我们感到它的分量了。
因为,要挖、要查、要算,就得到现场,深入实际,经过挖、查、算,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这样,长期埋没,没被发觉或不为人重视的东西,被挖出来了,再经过一番查、算,就使人们看到潜在力量之大,问题之多,出路何在,从而使人们心中有数,头脑清醒,眼睛明亮,信心提高,干劲更大了。
这种工作方法,可能就是经济工作越做越细致的反映,因为它与“大概”、“估计”、“差不多”式的工作方法比较起来,要细致的多了。
有人说,经济工作中的挖、查、算,主要着眼于节流,是消极的方面。言外之意,是没啥意思,不必强调。不错,节流与开源比起来,是消极方面,我同意。但说到不必强调,我不赞成,而且认为有大力提倡的极大必要。不妨举些例子:
四川省内江专区,在夏收中,经过复收、复打、复查,收回小麦、豌豆、胡豆等小春粮食五百多万斤(见6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沈阳市从3月20日开始,展开一个废品收回突击运动,到5月底,已经回收的废旧物资,价值六百六十万元(见6月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某机关,平日是注意节约的。但这次又来一个挖、查、算办公用品的节约运动,从各处、室和个人办公桌的“小仓库”里,挖出很大的潜力,查出不少东西,经过一算,有的可以用半年,有的可以用一年。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逐月按规定领发办公用品的情况,节约出好多东西。
这些例子,都属于挖、查、算,即节流范畴内的事情。可是,把这一个专区、一个市、一个机关的挖、查、算的办法,推广到全国的每个企业、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机关团体、学校、家庭中去,将会有多少粮食、物资和资金,被挖出来呢!而且它将对于扩大再生产带来极大好处。难道这不是大有可为,值得大大强调的吗?
挖、查、算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效果本身,同时,通过挖、查、算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经常地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工作,合理而又节约的使用财力、物力、人力,经济而有效的完成生产任务。并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学会科学的管理经济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经济工作做的一天比一天细致,使每一分钱、每一件物资、每一个工时,都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果,它的意义难道还小吗?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家大业大,有无穷的潜力,稍微挖一挖,查一查,算一算,就能找出难以估量的潜力。同时,由于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尽管每天挖,都有挖不尽的潜在力量。
由于我们家大业大,稍微紧一紧,就能节约出数以亿计的财力、物力。相反,稍微松一松,也能浪费掉数以亿计的财力、物力。难道,没有强调挖、查、算,强调节流的必要吗?
当然,单纯强调节流,忽视开源,就把节流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错误的。必须把开源放在第一位。但是,忽视节流,尽管生产的再多,收入的再大,也会吃掉,用完,甚至连开源的本钱,也浪费光。正像俗语所说的:“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一世穷。”


第8版()
专栏:

江水滔滔……
陆拂为
汽船把我从松花江下游带进黑龙江。在碧蓝的天空下,白色的鱼鹰贴着波涛汹涌的江面寻食,密密丛丛的钻天杨和阔叶柳沿着江岸向远方伸展。江水浩荡,波浪滚滚,呈现着一种雄伟的美,唤起了人们的崇高、庄严、深沉的感情。
大江北岸就是苏联。在船上临窗眺望,能够很清晰地看见一幢幢美观整齐的苏联人民的住宅,原野上奔驰着的卡车和在江边散步的苏联姑娘飘动着的美丽的头巾。一阵江风吹来,带来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位船员轻轻地说:“呵,这是苏联的梨花……”大家都沉醉在这优美的景象里。这时,一艘挂着苏联国旗的航船正迎着我们乘风破浪而来。两国船员们彼此举起旗帜,鸣笛致意。接着大家就热情地欢呼,就像遇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在黑龙江上航行是幸福的,因为可以看到和听到许多有关中苏人民友好的故事。中苏人民的伟大的情谊就像黑龙江水一样,源远流长,滚滚不断。旧的故事使人永难忘怀,而新的更为动人的故事正在源源不断的发生。
今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八五六”农场的两个工人驾着小帆船顺江而下。出航的时候天晴日朗,风静浪平。中途却突然卷起大风来。工人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跟不断涌进船舱来的江水搏斗。他们必须在天黑以前赶到目的地,因为在几十里长的江岸上,没有一户人家,而在密林丛树中等待他们的则是黑熊、野猪和恶狼……小帆船歪歪斜斜的在江中行驶,一个个大浪向舱内扑来,工人的全身已经浇湿。突然,他们听到背后有汽笛声,回头一望,却看见一艘挂着镰刀斧头红旗的汽船不紧不慢地在后面尾随着他们。这条汽船紧跟着小帆船已有几十分钟了。工人们揩干了额上的汗水,轻松地吁了一口气,高兴地喊道:“呵,苏联老大哥在给我们护航哩!”这时,一个巨浪扑来,舱里进了半舱水,眼看小帆船快要沉没了。苏联的船员把工人救上汽船,拉着那条小帆船一直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
在黑龙江岸上的密林丛中,有个村庄叫下八岔。这里聚居着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一个赫哲族妇女举起她那胖胖的刚满一周岁的儿子告诉我她的安特罗什加命名的故事:1958年的春天,她刚生下这个孩子,胎衣却没有下来。她因流血过多而昏厥过去了,情况非常危急,但是医院离村庄很远。当地政府决定拍封电报向邻近的苏联政府求援。马上,一架从苏联伯力来的直升飞机在村里降落了。飞机里走出一位苏联女医生。她诊断后说:“只要她能支持五十分钟,飞回伯力就有救。”她茶都没有喝一口就把母亲和孩子载上飞机飞走了。苏联的医生替她动手术、输血,把她救活了。她痊愈后,那位女医生又乘飞机把她和孩子送回家。临行时,苏联人民送给她和孩子许多衣物,那位女医生还特意赠送给她一个表,再三叮咛她要按时给孩子喂奶,并且给孩子起了名字——安特罗什加。
抚远是一个傍山临江、位于祖国最东北角的美丽的县城。在临江的西山公园里,巍巍屹立着一座纪念碑,这是纪念为解放抚远而牺牲的苏军烈士们修建的。有一天,中共抚远县委接到一封来自苏联的信,写信的是一位苏联海军尉官。信上说:他的最好的朋友在解放抚远的战斗中第一个冲上江岸,用炸药炸毁了日本关东军的碉堡,同时自己也英勇牺牲了……现在,每当他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航行,抬头望见烈士纪念碑,总是抑止不住自己的激动和悼念的深情,但当他看到抚远解放后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又感到莫大的欣慰,因为他朋友的鲜血已经灌溉了中苏友谊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他要求县委把抚远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绩告诉他……中共抚远县委书记魏占国同志对我讲完了这个故事,激动地说:“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听着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羡慕生活在黑龙江边的人们,因为他们比别的地方的人能更多的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温暖,能更深的体会到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培育着人们崇高的思想,优美的情操,真挚的感情。


第8版()
专栏:

废墟上的搏斗
——看影片“在伯爵的废墟上”
铁弦
1921年苏联国内战争已经结束,年轻的共和国进入了艰苦的经济恢复时期。这时,苏维埃政权虽已十分巩固,但是暗藏的阶级敌人还在企图乘机蠢动。为了打击和消灭隐藏的匪徒,国家保安机关和苏联全国人民(也包括少年儿童)在一起,向他们进行过不懈的斗争。苏联影片“在伯爵的废墟上”就是反映这一主题的。
影片的主人公捷尔卡奇是一个在战火中失掉双亲的流浪儿。他被反革命分子青年伯爵和匪徒赫良什骗去后,给了他一个绰号“小山鸡”。捷尔卡奇虽然年纪小,却是一个机警的孩子;很快他就识破了他们的罪恶勾当,设法逃出了虎口。
“小山鸡”只身逃到一座伯爵邸宅的废墟中,他在这儿无衣无食,幸而有两个小朋友:亚沙和瓦里卡在偶然的机会中碰到了他,结成了患难之交。但是,事情凑巧得很,废墟就是青年伯爵的旧宅。那两个凶恶的敌人,因为害怕被肃反人员逮捕,也悄悄地回到旧宅院的废墟上来,想挖掘从前老伯爵埋藏的一箱珍宝,逃跑到国外去。于是三个孩子和两个暗藏的敌人之间的搏斗,就在这座废墟上展开了。
两个匪徒生怕掘宝的阴谋被泄露,便把被他们第二次捉住了的“小山鸡”捆绑起来,使他无法再和肃反人员通消息。但是,识透了敌人残暴的“小山鸡”,机智地挣脱了绳索,在千钧一发的时机和他的“战友们”(亚沙和瓦里卡)取得了联系,让他们去报告肃反人员:“这里有强盗”。后来“小山鸡”又关紧了房门,全力来阻止匪徒们盗宝逃跑。匪徒们用枪击和放火的毒辣手段,想杀害“小山鸡”,然而,“小山鸡”在这场生死斗争中表现得既坚定又勇敢。他相信:国家肃反工作人员——革命胜利果实的捍卫者们一定会赶来,镇压这两个罪恶多端的敌人。因此,这个小英雄发挥了以一当十,以寡抵众的顽强精神,一直战斗到胜利的一刻。最后,青年伯爵终于被孩子们引来的肃反工作人员捉住,而那个恶棍赫良什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影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苏联人民保卫国家的反特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斗争故事,看到了新的一代的成长。我们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影片的主人公捷尔卡奇的时候,他正羡慕地凝视着列车上唱歌的青年战士,他的眼睛里流露着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战士们的歌声渗透了孩子的心灵:
“我们和父兄并肩作战,
在顿河草原上,
在喀琅施塔得的冰上。
我们不论是在什么年月,
我们都应该算是生在1917年。”
生活和斗争教育了捷尔卡奇和他的小战友,使他们懂得了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应该怎样去和父兄并肩作战,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从捷尔卡奇等三个孩子身上,看到在苏维埃制度下成长的新的一代的精神面貌:诚实、机智、勇敢。影片对他们的描绘,也是细致而动人的。
这部影片是根据盖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盖达尔是苏联著名的儿童读物作家。“在伯爵的废墟上”是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写成于1929年。这部小说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根据盖达尔在自传中的记述,和某些评论家所指出,它不能算做是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电影改编者、导演和小演员们的努力,这部惊险的革命故事影片却很动人。所以,在改编工作中,创造性地对待原著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的剧作家和电影工作者们深思的。


第8版()
专栏:读者札记

海瑞骂皇帝
刘勉之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不可侵犯的,连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一个字不幸成为“御讳”,就得闹残废,不是缺胳膊,就得缺腿。不小心犯了讳,就算犯法,要吃苦头。小时候念书,杨延朗改作杨延昭,徐世勣只能叫徐勣,总闹不清,后来才明白,有这些讲究。
至于骂皇帝,那是没有听说过的。当然,武王伐纣,骂纣王,李自成起义,骂崇祯皇帝,那是另一回事。
因为皇帝不能骂,真有人骂了,却也痛快。京戏有个贺后骂殿,人们很喜欢看,我看也是这个道理。不过,那是出戏,人民想骂皇帝而不可得,在戏上骂骂,痛快一下,也是好的。据史书,宋太祖确有个贺后,开封人,人很温柔,大概不善于骂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死得早,宋太祖没有做皇帝以前就死了。皇后是后来追赠的,以此,她并没有可能骂他的小叔皇帝。
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之痛快的是海瑞。
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传所载治安疏,是经过修史的人的删节的,例如他骂嘉靖最厉害的几句话:“如今赋役增于平常,到处如此,陛下破产礼佛,一天比一天厉害,弄到家里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天下人民就用你改元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音说,嘉靖就是家家皆净,没有财用也。”这大概是修史的人要替皇帝回护,万一老百姓都拿年号的同音字来讽刺,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呢。
明世宗作皇帝时间长了,懒得管事,不上朝,住在西苑,成天拜神作斋醮,上青词。青词是给天神写的信,要写得很讲究,宰相严嵩、徐阶都因为会写青词得宠。政治腐败到极点,朝臣中有人提意见的,不是杀头,便是革职,监禁,充军,吓得官儿没人敢说话。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上治安疏,针对当时的问题,向皇帝提出质问,要求改革。他说:
“你比汉文帝怎么样?你前些年倒还做些好事。这些年呢,只讲玄修,大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上朝,滥给人官做。跟两个儿子也不见面,人家以为你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杀戮臣下,人家以为你薄于君臣。尽住西苑不回宫,人家以为你薄于夫妇。弄得天下吏贪将弱,到处有农民暴动,这种情况,你即位初年也有,但没有这样严重。现在严嵩虽然罢相了,但是没有什么改革,还不是清明世界。我看你不及汉文帝远甚。”
嘉靖自比为尧,号尧斋,海瑞说他连汉文帝也不及远甚,怎么能不冒火。(何乔远名山藏二十三海忠介公传)接着他又说:
“天下的人不满意你已经很久了,内外臣工谁都知道。
“一意玄修,只想长生不老,你的心迷惑了。过于苛断,你的性情偏了。你自以为是,拒绝批评,你的错误太多了。主要的是修醮,为了长生。你看尧、舜、禹、汤、文、武,那个活到现在;你的老师陶仲文教你长生之法,他已经死了,他不能长生,你怎么能求长生呢?你说上天赐你仙桃、药丸,那就更怪了,桃药是用脚走来的吗?是上天用手拿着给你的吗?
“你要知道玄修无益,憣然悔悟,每天上朝,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君道之误,做些好事才是。
“目前的问题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这是天下第一件大事,这事不说,别的还说什么!”
嘉靖看了,大怒,把奏本丢在地下,叫左右立刻逮捕,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听说这人自知活不了,已和妻子告别,托人准备后事,家里的佣人都跑光了,不会逃。此人素性刚直,名声很大,居官清廉,不取官家一丝一粟,是个好官呢。”嘉靖一听海瑞不怕死,倒迟疑起来了,又把奏本拣起来,一面读,一面叹气,下不了决心。过了好几个月,想起来就发脾气,拍桌子骂人。有一天发怒打宫婢,宫婢私下哭着说:“皇帝挨了海瑞的骂,却拿我们来出气。”嘉靖又派人私下查访,有谁和海瑞商量出主意,同官的人都怕连累,看到海瑞就躲在一边,海瑞也不以为意,在家等候坐牢。
嘉靖有时自言自语说:“这人真比得上比干,不过我还不是纣王。”他叫海瑞是畜物,口头上和批文上都不叫海瑞的名字。病久了,又有气,和宰相徐阶商量,要传位给太子,说:“海瑞的话都对,只是我病久,怎么能上朝办事呢?”又说:“都是自己不好,不自爱惜,闹了这场病,要是能上朝办事,怎么会挨这个人的骂。”下令逮捕海瑞下狱,追查主使的人。刑部论处海瑞死刑,也不批复。过了两个月,嘉靖死了,新皇帝即位,才放海瑞出来,仍回原职,作户部主事。
海瑞大骂皇帝,同情他和支持他的人到处都是,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了。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海瑞被人劾奏,青年进士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替他辩诬申救,文章中说:“臣等自十余岁时,即闻海瑞之名,以为当朝伟人,万代瞻仰,真有望之如在天上,人不能及者。”这是当时青年人对他的评价。死后,南京人民罢市,丧船过江岸,穿白衣冠送葬的夹岸,奠祭拜哭的百里不绝,这是当时人民对他的评价。


第8版()
专栏:

夺麦
许翰如
风卷黄沙扑面来,
阵阵暴雨头上浇,
夺麦战鼓擂得响呀!
麦海红旗空中飘。
前边割麦后边拣,
你打捆来我肩挑,
骡马汽车同上阵呀,
满装快拉齐飞跑。
小麦扬净归了仓,
万人欢唱万人笑,
秋后再打黄金粒呀,
垒座金山上云霄。


第8版()
专栏:

老棉农
(外一首)
戈振缨
看,他默默的蹲在棉田里,
你千万别去惊动他;
他每天每天都是这样儿,
要和心爱的棉苗谈几次话。
他和棉苗一起在泥土里生长,
挤出自己的汗液把棉苗喂养。
他懂得棉苗啥时喜暖,
啥时喜凉,啥时需要喝水,
啥时又要晒太阳。
如果你看他脸上现出微笑,
好啊!那就是棉花丰收的预兆。
几年来,他脸上一直盛开着不雕谢的花朵,
几年来,棉棵儿也一直满结着摘不尽的银桃。
是的,他脸上的微笑一年比一年更多,
社里的棉花也一年比一年丰收,
这个人和棉花一起在泥土里生长,
他就是有名的棉农李镜清老头。
新山歌
玲玲姑娘赛老虎,
一气割麦二十亩。
运麦队里她拔尖,
一车推座小金山。
推车涉过清水河,
清河流水笑“咯咯”。
撩起河水洗洗脚,
河水请她唱首歌。
姑娘喜唱跃进歌,
跃进歌儿唱的多,
唱过这河过那河,
唱过这坡过那坡。


第8版()
专栏:

傣族之家(国画) 李晨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