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根据需要调拨商品
广西商业部门积极改变商品摆布不合理现象
新华社南宁12日电 广西商业部门在大力组织轻工业品货源的同时,合理分配调拨商品。
广西商业部门检查了市场供应和库存情况,发现部分商品的摆布不尽合理,有的地区积压,有的地区供不应求。如有些农村商店积压了大量城市需要的电灯泡、皮花线、高级香皂等商品。从第二季度起,商业部门就注意抓商品合理摆布这一个工作,掌握“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根据地区特点、人口多寡、购买力高低,把商品分成需要供应与不需要供应、急需供应与暂缓供应、需要多供应与可以少供应等几种类型,进行调拨。如电灯泡、电风扇等,主要供应城市;电池主要供应农村。全区第二季度供应的电池,80%的货源调拨给农村。再如胶鞋,商业部门考虑到南宁、柳州两个二级站所供应的区域,是自治区内的主要城市和工矿区,人口集中,购买力较高,胶鞋货源就分配得多些。
在商品的花色品种上,也尽量照顾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喜爱。高级商品主要供应城市。对侗族、苗族、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多供应当地人民喜爱的复兴纺、毛蓝布和妇女用的花边,对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多供应方格吱、斜格吱等僮族人民所喜欢的布匹。
商业部门采取上下结合、充分协商、统一调拨的办法,合理分配调拨商品,并且经常采用会议和物资交流会的形式相互调剂。最近,南宁、柳州、百色等专区都召开了物资交流会,相互调剂了日用工业品的库存。


第2版()
专栏:

粮油收购又快又好
峨边售粮进贤售油在省内领先
据新华社成都讯 地处山区的四川省峨边县,今年打破了“山区生产季节迟,收割期晚,征购粮食入库缓慢”的历史规律,从5月21日到27日短短七天内,交售了夏粮一百五十万斤,在四川省第一个超额完成国家夏粮征购任务。
峨边县各级党委对夏粮征购工作十分重视。当夏粮刚刚登场,党委和粮食部门就在保证留足下年种籽和秋粮收获以前的口粮的原则下,根据产量情况,把征购任务分配到公社并直到管理区。接着,还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到各公社、管理区协助征购;同时组织各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互相协作,低山地区劳力不足,高山区的公社便抽调人力前去支援。
夏粮丰收,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售粮热情。各公社提出“一天不拖,一斤不欠,力争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口号,共组织一万八千人,采取“五定”(定人、定任务、定时间、定质、定量)的办法,随收、随打、随晒、随交售入库。为了争取时间,社员们白天突击整晒,晚上突击运粮,把交售的粮食全部送到国家指定地点入库。社员们说:“早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就早支援国家建设,也能集中精力搞好秋收作物生产,夺取更大丰收。”
据新华社南昌讯 “国家千方百计帮助我们,我们多卖粮油支援国家。”江西省进贤县十三个人民公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十天内,就超额完成了向国家交售菜油(部分是以菜籽折算的)三十二万一千多斤的任务。入库的油菜籽质量完全合乎国家规定标准。
进贤县各公社发扬先国家后公社,先别人后自己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接受国家征购任务的时候,都表示公社生产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很多帮助,现在要多卖油料支援国家。如盛产油、棉、麦的三里、枚庄、七里等七个公社需要稻谷,国家就从外地调运稻谷支援他们。仅七里公社今年就得到国家供应五十五万六千多斤稻谷,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还发放大批贷款,支援他们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由于国家经常不断的帮助,这些公社的生产发展了,社员生活水平提高了。当今年国家开始征购菜籽的时候,许多社员就热情地说:“国家帮助我们,我们要支援国家”。这些公社节余更多的油料卖给国家。还有的公社干部和社员提出“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现在多节约些油料出卖,把收入的钱购买化肥、农药和农具,保证秋季更大丰收。因此菜籽的交售入库进度非常迅速。
各公社出卖菜籽以后,把收入的现款,一部分用以购买肥料和农药,一部分作为工资发给社员。最近全县各公社购买了十八万斤菜饼、八百多担化学肥料、二千一百担钾镁肥、三千斤棉油皂农药、五千八百四十余件农业器械。三里人民公社把三分之一的菜籽价款作为发工资的专用款;枚庄人民公社从卖菜籽所得收入中,抽出40%发了工资。(附图片)
川西平原上的华阳县石羊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把大批好粮倒入国家仓库。 新华社记者 陈捷、游云谷摄


第2版()
专栏:

勤杂工的“万宝库”
——苏宝元增产节约的故事
金源清
沈阳第三机床厂,最近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大企业尽管有着数不清的英雄好汉,可是“增产节约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却被一个扫院子、擦地板的勤杂工苏宝元夺去了,而且全厂没有一个不服气的。
苏宝元,大家都叫他“老苏头”,个子不高,一天到晚总是勤手勤脚地做些最不“显眼”的工作。他拦腰扎着一方围布,肩头上扛着一条麻袋,常在工厂里的垃圾箱、脏土堆以及路边墙角一带打圈子,他像沙里淘金一样,把那些废旧材料都零零星星地收集起来,放在他自己搭起的“废品库”里。渐渐地,废品竟装满了四、五个库房,这里面的东西,从金属材料、炼钢原料到各种工具和杂品,不下一百多种。在大跃进的日子里,他的废品库变成了“万宝库”。当工厂需要的时候,他交给了工厂一批麻袋、七袋水泥(这些水泥是他把撒在地上的水泥粉末一把一把地收起来的);他捡来的零碎木料,交给托儿所做出了数十张小床……。
但是,使老苏头成为红旗手的主要原因,还是他给工厂解决了五个重大的难题。
雪里送炭
老苏头在沈阳第三机床厂生产六大设备的过程中,立下了一个汗马功劳。生产电站汽轮机,头一道工序是在铸造车间筛砂子;筛出砂子才能塑造砂型,有了砂型才能铸造汽轮机部件。恰巧,这个厂的二十多个筛子,不是漏底就是眼大,必须换上新网才能投筛。在生产调度会上,铸造车间主任急不可耐地要求供应二十几个筛网。供应科长却长吁短叹地回答说:“就是跑遍全城,当天也难买全,顶快也要三、五天。”在座的各个车间、科室的同志,也都无计可施。
这时候,总务科长魏连有突然想起一个人来,便兴高采烈地喊道:“嘿,有了!老苏头那里有!”魏科长赶到老苏头仓库里一看,不仅有,而且多得很呢!老苏头听说要用筛网,马上就推了一车,又扛上一捆,亲自送到铸造车间。铸造工人一见到这么多的筛网,真是喜从天降,立刻七手八脚地把筛子钉好,一万四千多瓩汽轮机便按计划制造了。工人们为了表示感激,都前簇后拥,鸣锣击鼓地给老苏头送了一张大喜报。
勤杂工和新铣床
在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很多工人都想法制造专用工具来增加生产能力,发愁的只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在一次全厂性的大会上,正当各车间的技术革新健将争相比武的时候,有人发现老苏头也来了。他脚前摆着一堆铁家伙,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聪明人早看出他是来“亮宝”的,猜到他的仓库里一定有不少钢铁材料。开过会,三车间就有四、五个大汉闯到老苏头面前爽快地说:“老苏快把门打开!”老苏头就把大家带到他的钢铁库里,大家一看,好得很,一屋子的床身、机架、轴杠、卡盘,真是应有尽有,马上就拉走了一车,剩下的钢料也都被各车间的人要去了,一个也没剩下。在另一次比武会上,三车间的工人当众表演了他们搞出来的一种铣床,在加工ⅢC型车床的零件的时候,可以把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工人们特意请老苏头看了这场精彩表演,并且感激地说:“老苏,这就是用你的废料做成的,你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谁叫门
工厂根据生产的需要,新建了一座大型厂房。可是,厂房盖到半截的时候,发现钢筋不足,人们都为这件事急得不得了。晚间,厂党委书记张智民正在家里考虑问题,听到有人叫门。推门一瞧,只见一个驼背老人立在月光之下,再一细看,认出是老苏头。张书记连忙把老苏头迎进屋里,一谈起来,才知道这个老工人也在为工厂缺钢筋的事操心。原来老苏头找到一处在地下埋藏多年的建筑废墟,里面有不少钢筋。他把这事告诉了土建科长。土建科长低估了钢筋的数量,漫不经心地说:“最多能砸出半吨钢筋,还不够工钱哩!”于是苏宝元连夜赶到党委书记家来。张书记一听,拿起手电筒就说:
“走,咱们看看去!”土建科长看见党委书记和老苏头经过窗前去找钢筋,也开始怀疑起自己来了,于是就跟着到现场作了勘查,结果查明地下埋藏的钢筋不是半吨,而是四、五吨。有了这些钢筋,新厂房便顺顺当当地盖成了。
破烂变金子
一般废旧物资,大部分可以翻新利用,可是对擦拭机床用的砂布,这个厂的工人们却想不出利用的办法。因此,第三机床厂这个年产数千台机床的大工厂,每年不知道要扔掉多少废砂布。怎样替废砂布恢复生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有一回,老苏头拦住了一辆运垃圾的胶轮大车,他宣布说:往后废砂布都要给他留下!老苏头先拿一块砂布用凉水浸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那砂子和胶汁还是粘糊糊地粘在布上。他又试着用热水洗,一下子就洗了个干净。这样,这个难题就开始解决了,他一个人就洗出六百多斤白布。他看到那些洗下来的砂子,颗是颗、粒是粒的,也舍不得扔掉,一攒攒下二十多麻袋。后来,有个砂轮厂的同志,听说老苏头要卖砂子,抓起一把看过以后,惊喜地说:“这东西就是金刚砂呀!”后来经过化验,证明那砂子里的确含有20%的金刚砂。砂轮厂不但把这些砂子全部买了去,还千谢万谢地说:“老苏同志,你这一创举,对增产节约的好处可真不小啊!”
两代人
工厂在大跃进中添了不少青年徒工。他们刚走出家庭和学校,还没有养成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良好习惯。老苏头想,做为老一代的工人,有责任帮助党教育青年一代,因此,他热心地随时随地引导青年徒工爱惜国家财产。一天,他在总务科看到一个女徒工嗗嘟着嘴,坚持要求发给她一种漂亮的办公纸,说是要印什么表格。老苏头走上前去,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亲切地说:“别叽咕啦,我有。”这女孩子跟到废品库里一看,原来是一箱用过的办公纸,就失望地说:“这能使吗?”老苏头就翻开一叠纸的背面说道:“孩子你看,什么样的表格印不上呢?”这个女徒工终于想通了,竟笑了起来说:“苏大爷,你再给我一点吧!”老苏头就故意板着脸说:“行,可是有一件,我只准使用,不准浪费!”
许多徒工听说老苏头是这个厂的“开国元老”,都很听他的话,不过也有个别不大听话的。他从三车间垃圾箱里拾到七十个螺丝套,经过挨门追查,找到了扔东西的几个徒工,就在这个垃圾箱子旁边开了个现场会。可是隔了一天,那七十个螺丝套又被扔了出来。这回老苏头又想了个新办法:他拿来一根草绳,把全部螺丝套穿成一串,挂在工厂大门口上,并且附上一张大字报。这下子效果很好。现在乱扔加工件、工卡具或金属材料的现象就很少见了。(赵志方插画)(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把增产节约运动搞深搞透
旅大许多工厂纷纷修订小组计划
广州三百家工厂算细账大鸣大放
本报讯 旅大市各厂矿企业许多生产小组纷纷制订和修改小组全面增产节约指标和措施,使增产节约运动更加深入。
大连钢厂青年二号红旗炉工人在最近讨论了增产节约计划以后,提出了新的夺钢指标。他们要把冷装电炉利用系数由现在的三十九点二二二吨提高到四十三点六三六吨,全年要比国家计划多产两千一百六十七吨钢;合格率由99.1%提高到99.5%。他们还要提高钢的收合率,从现在每吨钢用铁料一千零九十九公斤,减少到一千零九十五公斤,到年末可为国家节约铁料九万四千五百六十四公斤。在生活上,他们要发扬艰苦朴素的风气,每人每月平均储蓄二十元,全年节约布一点五尺,每月节约粮食二斤。
一贯注意节约的大连通用机器厂铆焊车间现图工人检查了小组增产节约计划。他们从今年1月到5月虽然节约了五十多吨材料,但是他们觉得还很不够,决定今年每人全年节约十吨材料。
华铜沟铜矿北山坑徐日昌小组工人提出的增产节约指标是:到年底每人要增产八百七十五吨矿石,采取挖找代和自己修理等办法,做到不领料。他们小组把家属组织起来种了三亩菜地,养了二十六只小鸡,蔬菜达到半自给。
旅大运输公司西部汽车修配厂孙思永小组,旅大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红霞突击队、金州纺织厂顾立禄小组等也都修订出新的增产节约指标和措施,表示要用积极行动把增产节约运动搞深搞透。
现在,许多小组工人已把增产节约计划变成实际行动,在生产和生活上已出现了一片新气象。
本报讯 一个群众性的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安全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鸣放高潮,目前正在广州市三百一十九家工厂中形成。根据中共广州市委的部署,在开展运动的第一阶段中,要求各个工厂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总结生产工作入手,向群众讲清运动的目的、意义,带头揭露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许多工厂都认真贯彻市委指示的精神,深入向群众交底,消除群众的顾虑。许多工厂还运用算浪费细账,举办增产节约展览会、质量展览会等形式,深入地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引导群众鸣深放透。如东区东华机器厂以实物为主、图片为辅,举行小型展览会,把积压物资和废次品都摆出来,进行分析,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企业管理,对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性。
不少工厂为了使鸣放进行得深透,还结合本厂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多样的鸣放方式,如专题鸣放、联合鸣放、会诊鸣放等,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如联华布厂漂染部的质量不好,领导上就组织了打纱、织布等有关工序的职工,对漂染部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大家摆出漂染部操作制度不健全,染色有深有浅,煮纱不好等问题,使该部门职工认识本身工作的缺点,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操作规程,克服质量下降的现象。(附图片)
成都量具刃具厂采用普通钢代替优质钢等办法,一个季度就节约优质钢三百三十五吨多。这是精密铸造工段工人正在焊接用普通钢制造的千分尺架腊模。 新华社记者 金学琪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得其所尽其用
广西商业部门根据地区特点,人口多寡、购买力高低等情况,合理地分配和调拨商品,使种种商品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这是主动解决市场供求关系的一个好方法。
人们对物资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怎样才能满足人们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加生产。但是,如果物资摆布的不合理,即使生产得很多,市场上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为地区不同,需求各异。城市人民日常所需用的东西,未必是农村人民所完全需要的;南方所需要的东西,未必是北方所需要的;山区和沿海地区人民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商业部门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调拨商品。否则,就容易出现人为的供求失调现象,一些商品就会被积压下来,甚至造成浪费。
由此可见,商品的调拨摆布,是关系人民生活,关系生产的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第2版()
专栏:

勤学苦练提高技术
阎俊礼九年没出废品
新华社天津电 连续九年没有出过一件废品的石家庄车辆工厂老车工阎俊礼,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已被厂里评为优质标兵。
阎俊礼从十四岁进厂学徒,到现在已经和机床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解放后,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在生产上一贯重视产品质量,一丝不苟地遵守着工艺、操作规程。早在三年以前,他就因为产品质量好而被厂里评为“六年不出废品”的红旗。他没有满足这些成就,仍然继续苦心钻研,提高技术水平。
这些年来,阎俊礼曾经加工过机车和货车上的各种大、中、小型的部件。他对加工形状不一和技术复杂的工作物,都事先周密地考虑好加工的作业过程,该粗的粗,该精的精,这是阎俊礼既提高质量又不影响生产效率的一条法宝。车床一开动起来,他总是经常注意核对卡钳尺寸,因而防止了因卡钳尺寸变动而影响质量的事故。
阎俊礼深深体会到,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光靠注意操作规程,作好生产准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注意机器保养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他经常研究机器的性能,一发现机器有毛病就及时进行维修。他用的机床已经超过两个大修期了,还没有一点损伤。从来也没有因为机器有毛病造成质量事故。他经常注意学习技术理论,善于按照材料的性质来掌握产品的精密度,保证产品质量。有一次,加工“插床”上的铜套,规定精密度不能差过一公厘的十分之三。把工作物卡在机床上,阎俊礼又看了看派工单上写着的尺寸,突然想起在业余学校里老师讲的冷缩热涨的原理,他考虑:如果按派工单上的尺寸旋下去,刚旋好是合适的,一冷下来不就要“缩”了吗?于是他按照“机械工人”手册上的有关操作经验,比原来的要求系数加大了一公厘的十分之一,结果做出来的活挺合适。几年来,他在生产上总是这样细心钻研琢磨,从没有放过一点可疑的细节。
阎俊礼经常记住党告诉他的一句话: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自己好,还要大家好。所以他常热心地帮助下班工人磨刀、找正,并把精密活留下自己作,好作的活让给下一班。


第2版()
专栏:

一片丹心报祖国
——随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学员进藏记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一列火车,接着是一队汽车,载着歌声,载着欢笑,载着中央民族学院到西藏工作的一百五十多名藏族学员的雄心壮志,跨过黑河,越过昆仑山,从北京奔驰万里来到拉萨,参加西藏人民即将开始的粉碎奴隶枷锁的伟大事业。
这批二十岁上下的藏族青年,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毛主席接见了他们,中央首长同他们谈过话,他们决心要为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从北京一踏上火车,他们就活跃在各个车厢里,帮助乘务员扫地抹窗,给旅客端茶送水,扩音器里不时传出他们演唱的西藏歌曲。一个叫娜喜的姑娘演唱的“雅鲁藏布江”,特别受到乘客的喝采,她唱道:
雅鲁藏布江滚滚东流万里长,
草原南北几千里遍地是牛羊,
藏布江两岸是沃土,
支流河谷是田庄,
雪山到处蕴宝藏,
这是亲爱的祖国边疆。
这批活泼快乐的藏族青年,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却饱尝了悲苦的生活。他们绝大部分出身于贫苦农牧民和手工业者的家庭,有的本人就曾经是家奴、乞丐和流浪儿,深受过农奴主的折磨和迫害,农奴主打在他们身上的伤痕犹在,许多亲人死在农奴主手里的仇恨记忆犹新。在他们这些尼玛(太阳)、大娃(月亮)、泽仁(长寿、幸福)、嘉错(海洋,象征前途远大)们童年的命运里,从没有兑现过这些名字所象征的光明和幸福。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太阳照到了他们的家乡以后,光明和幸福才降到了他们的身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办的小学里,开始过着幸福的生活,一步步地升入到中央民族学院的;还有一些人是在参加了工作以后,党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把他们送到各民族最高学府学习深造的。尽管他们的经历是怎样不同,但在团结友爱的中央民族学院里,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以后,他们已从原来的文盲分别达到了小学到高中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知识水平,阶级觉悟也都有了提高。他们懂得了祖祖辈辈痛苦生活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只有经过民主改革,才能获得真正解放,也懂得了西藏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繁荣进步。由于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学习期间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或共青团,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
在旅途中,两个名字都叫泽仁卓玛的姑娘特别活跃。他们一路上与同车的驻守边疆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或参加边疆建设的各族干部和工人交谈,感谢他们的帮助,并表达自己的决心。小泽仁卓玛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人,今年十九岁。在她十岁那年,解放军来到金沙江边,她和几个拾柴割草的小伙伴一起投入了人民军队的怀抱,成为部队文工队的一名小歌手。参加部队后,首长和同志们教她识字唱歌。在徒步行军的时候,她的背包总是挂在哥哥姐姐们的肩上;有牦牛时,她又骑在牦牛的背上。她就这样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十四岁那年她由部队来到了中央民族学院。现在她已是一名预备党员,能阅读报纸杂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拉萨话。
大泽仁卓玛是拉萨人,比小泽仁卓玛大一岁,自小给农奴主当家奴。她家里原来也有牛羊,生活还过得去,后来不知怎的牛羊成了牧主的了,父亲忧愤地死去,她同二姐被迫成了牧主的家奴,同鞭打咒骂形影不离。在她十三岁那年冬天,有一天主人骑着马外出走亲戚,她赤着脚背着和她一般大的小少爷跟着走。脚冻裂了口,流着血,腿疲乏得拐不过弯,摔倒了主人的儿子,主人便把她的手绑在马尾巴上拖着走了上百里地。后来,被折磨得不像一个人的小卓玛逃出来了。但是过去的西藏到处是一样,那里也找不到一个可以饱肚的地方,她饱一顿饥一顿地度过了两年岁月。西藏和平解放后,小卓玛来到一个汉族干部家当保姆,从此她才开始感到人间的温暖。这个汉族干部把她当成小妹妹,给她讲述一些革命道理,1954年又把她带到北京,介绍她进入了中央民族学院。入学以后,她同各民族姐妹和各种书本交上了好朋友,逐渐提高了阶级觉悟,并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
在从北京到拉萨的万里行程中,这些来路艰辛、前途平坦的泽仁、卓玛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晚上住宿时,人多床铺少,男同学们总是争着睡地铺。一些行李带少了的人,在高原严寒的夜间睡醒时,却发现自己身上加盖了别人厚厚的皮大衣。
到拉萨后,他们的亲戚朋友,提着酥油茶,拿着糖果点心,同他们在草坪上围坐着谈心,围着圈歌舞,同时又向他们倾诉着家破人亡、田园荒芜的悲痛。旅途中的党的临时支部书记洛桑开觉一到拉萨,就因找不到他的亡妹留下的两个孩子,心里很痛苦。他的妹妹死在反动农奴主的皮鞭下,妹妹的两个幼小的孩子被主人强占和奴役着,现在孩子音信杳无,死活未知。其他有些学员也因找不到自己的亲人而悲愤。这些藏族学员们的仇恨,不过是一百一十多万西藏人民血海深仇中的一滴。仇恨的怒火在他们心中燃烧,他们在离开拉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都向党表示决心说:在党的领导下,站稳立场,坚决斗争,把一切阻碍西藏社会前进的肮脏东西冲洗得干干净净,让西藏沿着光辉灿烂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第2版()
专栏:

建设新西藏
建设新家乡
千余名藏族学员走上工作岗位
新华社拉萨12日电 从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咸阳西藏公学等院校毕业来西藏工作的一千二百多名藏族学员和二百多名懂得藏语的汉族学员,已经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
来西藏工作的藏族学员中,90%以上都是农牧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经过几年来党的培养,他们的文化程度已从原来的文盲分别达到了高小、初中、高中和中等专科学校的水平,阶级觉悟普遍有了提高,其中60%的人已经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后,他们纷纷向学校党组织写申请书和保证书,要求早日回到西藏,为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
这批藏族学员到达拉萨后,纷纷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根据他们的请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现在绝大部分已被分配到拉萨、山南、江孜、日喀则、黑河、昌都和阿里等地区的基层去做群众工作。同藏族学员同时来西藏的二百多名懂得藏语的汉族学员,原来都在西藏工作过,现在他们大多数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这些藏、汉族学员都向党表示:坚决听党的话,胜利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