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问题的讨论

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问题
理文
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产生和消灭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和分工不是永恒的。这种差别和分工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也将在社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归于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的产生有它的历史的理由,有它的必然条件,而这种分工在将来的消灭也是合理的,必然的。
原始社会的劳动是简单的。那时的生产工具还是很原始的东西,主要不过是一些粗笨的石器、弓箭、棍棒等。原始人从事狩猎、捕鱼、驯养动物、搜集果实。那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每个人都必须从早到晚地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劳动产品是平均分配的,没有什么剩余。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分工,分工又引起了交换。游牧部落的分化出来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是通过交换来建立经济联系的。以后,生产工具进一步改善,纺织、打铁、陶器等等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于是又发生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在原始公社中,最初有着一定的共同的利益,为保护这种利益就有一些公共的事务,例如解决争端,制止个人越权,以及某些宗教职能等,这一类工作是由个别成员来担当的。分工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逐渐瓦解了氏族公社,破坏了公有制。公社内部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酋长和族长逐渐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发财致富,把公社的财产变为自己私有。这些担任公职的人逐渐脱离集体,凌驾于集体之上。这是形成阶级的过程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发展,一个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养活他自己以外还可以有一点剩余,这样,剥削就有了可能。比较富有的和有势力的家庭就把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保留下来,作为奴隶。奴隶制度发展起来,就出现了第一个阶级剥削的社会。
在这时也就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原始社会的文化知识是很幼稚的,原始劳动虽然也要用一些思想,有一些脑力的活动,但那时劳动的主要形态是体力劳动,个别的地方虽然有一些脑力劳动,但一般地说,脑力劳动还很不发展,基本上处于萌芽的状态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个分工和阶级制度的关系是这样的: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分工必然引起阶级的产生;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需要,而阶级的出现就使得这种需要的实现成为可能。在阶级出现以前,脑力劳动基本上还只有半独立的萌芽形式,管理人员和宗教事务者一般也是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在阶级出现以后,由于剥削阶级能够把本来要自己从事的体力劳动转到被剥削阶级身上,这才获得了进行专门的脑力劳动的闲暇,使得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成为可能。阶级社会内生产水平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又使独立的脑力劳动更加成为必要。这样,脑力劳动就脱离体力劳动而分化出来了。
恩格斯说:“当社会劳动的生产总量用来供应社会全体所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外难得有所剩余的时候,当劳动差不多占据着社会极大多数人的全部和差不多全部时间的时候,这时候,这个社会必然分成各个阶级。在这个完全从事于不自由劳动的极大多数人之旁,形成着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这样一些共同事务:劳动的管理、国家事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反杜林论”)
所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的对立,这两者都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引起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需要,给阶级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某种历史的理由,而阶级制度的产生,又给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提供了实现的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已经在“反杜林论”里给我们指明了。他说:“作为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分工的规律”(按:恩格斯在此处所指的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因此,“阶级的划分具有某种历史的理由”;另外,他又把奴隶制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形成的形式”。在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分离是剥削阶级为了更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所一手造成的”,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种说法夸大了剥削阶级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而没有看到这种分离有它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性。当然,如果离开阶级发生的过程,也不能说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历史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只有在阶级制度这个形式中才得以贯彻实现。
这个分工在历史上带来了伟大的进步,也产生了严重的恶果。
第一,这个分工使得大规模的集体劳动成为可能。大规模的劳动协作需要专门的组织者、指挥者,剥削者就担当了这样的角色。这种劳动组织,无疑地起过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古代的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国家,到现在还留给我们一些宏伟的建筑遗迹,没有大规模的奴隶劳动,这些成就是不可能达到的。既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并且剥削阶级“永不会错过机会,为着本身的利益而把愈益增加的劳动重负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恩格斯),那么,体力劳动成为被剥削阶级的沉重的负担,就是很自然的了。少数特权分子得以施展他们的才能,是以多数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失去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为代价的。
第二,这个分工使脑力劳动者有条件专门从事精神活动,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但是,这个分工也给文化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多数知识分子依附于统治阶级,就脱离了劳动,脱离了人民,就脱离了文化科学的泉源。在阶级社会的历史里,唯心主义基本上是占统治地位的,这原因之一就在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支配。
第三,统治阶级既然垄断了精神的财富,他们就把一切文化科学成就利用来为自己服务。他们不但对劳动人民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而且利用各种意识形态来对劳动人民施行精神上的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发明,不但没有减轻工人的负担,反而成为资本家向工人进攻的新的武器。统治阶级网罗了一批知识分子,他自己不但脱离了体力劳动,而且也逐渐脱离了脑力劳动。反动统治阶级越来越成为文明的敌人,越来越厉害地阻碍科学和艺术的健康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普遍地出现了文化的危机。
这样,到资本主义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抗就发展到了顶峰。于是,事情就转到它的反面:原来促进了生产发展的,在阶级对立基础上发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现在成为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从人类的整个历史来说,本来是生产水平有所发展,而又不够发展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力无比增长,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的时候,这两种劳动形态又必然需要结合起来。
资本主义社会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尖锐化了,同时它也为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准备了条件。
既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来源于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和阶级分裂,那么,在既消灭了阶级又有比现在高得多的生产力的共产主义社会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就会合而为一。在废除阶级剥削以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根本条件,因为: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是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这一方面将把生产者的体力劳动减到最低限度,一方面又对生产者提出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
二、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不绝地造成新的不平衡,新的生产部门也将不断出现。“大工业的本性,造成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以及工人全面的流动。”(马克思)因之,就造成这样的需要:克服每个人的片面性,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可以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来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这样的人,当然更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三、以上两条说的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需要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使得普遍培养这种全面的人材成为可能。由于劳动生产率无比地提高,每个人从事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这样,每个人就都有充裕的时间来从事文化、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度文化知识水平的、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所专长的劳动者。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正在一步步代替人的各种体力劳动,过去许多人认为无法代替的体力劳动,现在都有新发明的机器来代替了。在这一方面我们还看不到什么止境。因此,认为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看法是不妥当的。现在甚至有了管理机器和代替一部分脑力劳动的机器——快速电子计算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所需要从事的体力劳动将比现在大大减少和减轻,而且那时的体力劳动的形态也会起很大变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界线将消失。未来的劳动是这样的劳动:它用机器代替了那种沉重的、单调的体力劳动,使劳动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和使人厌倦。同时,每一种劳动都需要智力的活动,都需要应用科学技术知识。那时候,机器将是人的多方面的奴隶,而人将越来越多地从事需要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是机器代替不了的。那时候,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会是紧张的,但劳动不再给人限制,而是解放人的手段,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乐生的要素”和“生活的第一需要”。
二、为缩小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距离而努力
在我国,从解放以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对旧知识分子进行了巨大的改造和教育工作,使知识分子转而为人民服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旧思想遭到了批判。文化科学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都用来造福人民。现在我国在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旧社会中所表现的对抗性矛盾也基本上消灭了。当然,这种对抗性矛盾并没有完全消灭,例如资产阶级右派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就是对抗性的。至于在人民内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它表现在:多数体力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比脑力劳动者还相差较远;脑力劳动者在思想感情上同体力劳动者还有或大或小的距离;知识分子在我国人民中还只占一小部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很好解决和工农结合的问题。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分工的残余,是短时间内还不能消灭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
那末,我们怎样才能逐步地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而消灭两者之间的差别呢?前面我们说过了,根本问题是有赖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地发展了,例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这时社会产品才会大大地丰富起来,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劳动的强度,缩短劳动的时间,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这样才能使劳动人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迅速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水平。到了这时,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就会逐步消灭。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人民公社在这里将起的作用,“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不过,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目前,我们需要为实现消灭这个差别而积极准备条件。根据我国的经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出,一方面要实行普及教育,逐步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使工农群众知识化;另一方面要使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特别是参加体力劳动的锻炼,破除资产阶级思想,使知识分子劳动化。当然,现在的脑力劳动者参加体力劳动,并不就是两种劳动的结合,也不等于将来两种劳动的结合形态,而只是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感情更加接近,改造旧的思想,加强劳动锻炼,缩短了两方面的距离。我们还要开展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通过机械化、电气化的过程,才能改变笨重的体力劳动,逐步实现两种劳动的结合。没有文化的高涨和生产力的大发展,是谈不到两种劳动的真正结合。现在有人以为文化革命只是指工农群众学文化,这是误解。其实不但工农群众要学习文化,就是知识分子也要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不断地增加知识。文化革命不只是普及问题,而且是提高问题;不仅是数量问题,而且是提高质量的问题。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还很低,还有不少文盲,小学教育也不够普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我们要在全国进行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并逐步做到普及中等教育。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周总理最近在人代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1958年小学生的人数达到八千六百万人,工农业余教育发展很快,扫盲工作也有很大进展。
在加强知识分子的劳动锻炼方面,我们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一定时间的体力劳动,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将军当兵”、“厂长当工人”和“公社干部当社员”,实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等,这都促使知识分子劳动化,缩短了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思想感情距离。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下放锻炼,由于参加体力劳动而引起了思想感情的变化,增强了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增加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向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劳动锻炼也帮助了干部克服三风五气,改善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改变了机关工作某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使他们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加强了对于工农业生产的具体领导,大大提高了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一年来的实践也证明,由于我们实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国学校的面目就为之焕然一新。现在的学校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新型人材的基地。全日制和半日制的各类学校,都已经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做工,实际有效地参加了各种生产劳动。广大师生在劳动锻炼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就使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上述这一切,还不能表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经完全结合了,两者的界线已经消失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消灭,两者的真正融合,只有在高度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理想,现在我们还不具备实现这个理想的条件,只能为准备和创造这些条件而努力。就目前来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还是必要的,不能否定的,我们既反对把这种分工看为永恒不变,也反对马上取消这种分工。
三、评讨论中出现的某些错误论点
魏高同学认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必参加体力劳动,过多的体力劳动会妨碍他的脑力的发展。”这句话是值得研究的。魏高同学只是说“过多的”体力劳动会妨碍脑力发展,那么,如果不是“过多”又怎样呢?这一点魏高同学没有说,但他并不是主张减少过多的体力劳动,而是主张“不必参加体力劳动”。我们认为,如果果真是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学习时间太少,那的确是有妨碍的。但不能说体力劳动本身妨碍脑力发展。相反,从人类历史上看,恩格斯早经证明,手的劳动促进了脑的发展。脑力劳动者完全摆脱体力劳动,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由于偏废了生产实践这一方面,也给脑力劳动者带来了不利,这是我们在前面解释过了的。今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无论对他们的德、智、体三方面说,都是有很大好处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需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而脑力劳动者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正是为培养这种新人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参加体力劳动能够改变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苦和伟大,锻炼他们的意志和性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今天占全中国大多数的工农群众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如果完全脱离体力劳动,那么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和工农打成一片;干部如果完全脱离体力劳动,也就往往难以熟悉群众,深入群众,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说要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连服务的对象都不熟悉,在生活上和他们隔绝,怎么能很好地为他们服务呢?况且,参加体力劳动,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来说,也能大大丰富他们的实际生产知识,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知识分子虽然号称有知识,但主要只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如果说到农村和工厂的情况,说到生产劳动的知识,那么知识分子常常是最无知的。因此,参加生产劳动难道不是学习这种知识的好机会吗?不是帮助知识分子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知识相结合的好机会吗?当然,对于知识分子、干部和学生的参加劳动,需要很好安排,使他们的体力劳动尽可能和他们的专业结合(我们说“尽可能结合”,因为如果每人都要求自己所参加的每一项劳动都和自己的专业结合,那在现在是不可能的)。另外,所占时间也应有适当的规定。有时安排得不妥善,执行得不好,的确也会妨碍专业学习。这一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总结一年来的经验,予以改进。但从原则上说来,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是有益的,必需的,不能动摇的。
魏高同学又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仍然会有天才,没有必要叫天才去做不擅长的工作,否则就埋没了天才”。共产主义社会当然仍会有天才,不但有,而且会非常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出天才的社会。天才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劳动人民当中是有很多天才的,但是在旧时代,他们终身为糊口而劳累,得不到受培养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也有不少天才,但是许多天才由于脱离人民,由于受到阶级偏见的束缚,以致他们的天才或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或者向错误的方向发展。旧式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固定分工,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方面的才能发展都是起了不利作用的。只有在将来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为人的全面的高度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性。当然,我们也不同意像富友仁同志在批驳魏高同志的论点时那样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是理论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歌唱家”。这也是对未来社会的劳动的一种误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旧制度遗留下来的分工(城乡之间的分工、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熟练劳动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分工、繁重劳动同轻易劳动之间的分工)是要消灭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文化技术知识和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上的苦痛将得到彻底的消灭,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将掌握一切专门技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必须在每一个部门里都达到同样的成就。在将来,重点的知识和技能仍是需要的,每个人将是又博又专的。可以设想,一个人同样程度地精通一切科学和技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是拉斐尔,但是每一个像拉斐尔这样的人都有一切可能不受限制地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分工和专业也将是还会存在的。不过,那将有着一种新的性质。
当然,对于某一方面的能力,有的人掌握得较快,掌握得较好。这可能同人的解剖生理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天生特性(素质)有关。但是,这种特性也只是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而还需要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加以发展。而且,能力只是保证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不是保证活动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完成一种活动的成绩,不仅取决于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其他一系列的条件,特别是取决于人的世界观。对于一个具有某一方面天资的人,如果只教给他以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共产主义的观点和信念却不加培养,那末他还是根本无法对革命事业贡献出创造性的成绩的。我们现在提倡参加体力劳动,也是对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有重大作用的。况且,脑力劳动者适当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并不是改行。如果某些专业(例如某些艺术表演)确会因参加某种劳动而受影响,那也是可以适当安排而解决的。
人韦同志认为,“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重大差别,问题不在于把已经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去从事和本身业务无关的劳动,而在于提高工农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不是高拉向低,而应该是低去迎合高。”什么叫做“高”?什么叫做“低”?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一种理解。但是,这是一种陈旧的,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照我们看来,脑力劳动者有较多的知识,这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列宁曾经指出:“只有在劳动中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脑力劳动者轻视和脱离体力劳动,这本身就是缺乏共产主义觉悟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是又红又专的干部。从“红”的程度这一方面说,许多知识分子是远低于工农群众的。所以,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不是“高拉向低”,倒是“低拉向高”。即使从知识方面说,如果是指书本知识,知识分子当然比工农多些,至于实际的感性知识,就不如工农了。所以,知识分子在劳动中也能增长知识。毛主席说:“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参加劳动,也是参加生产斗争的实际。脱离生活和实践的脑力劳动者,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是“高”,而正是“低”。
当然,体力劳动者有实践的经验,而缺乏理性的知识,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的,这是一个弱点。特别是经济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既有熟练的技能、又有丰富的文化技术知识的人。这就要求他们迅速掌握现代的文化技术知识。另外,脑力劳动者的知识也还需要继续提高,不能因为强调了参加体力劳动就轻视书本学习和业务的提高。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了。
编后
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几个月,先后发表的文章已有十八篇。过去讨论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谈的关于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将来结合起来的必然性以及脑力劳动者参加体力劳动的必要性等等问题;但是,关于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关于劳动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关于知识分子还要继续提高自己,以及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掀起一个科学文化高潮等等问题却谈得极少或者根本没有谈到。为了使这一讨论更深入、更全面,更紧密地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打算继续发表几篇有关这些方面的文章,希望读者能够就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继续发表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