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作好一切准备迎接夏季丰收
河南陕西积极赶制农具、安排农活、组织劳力
本报郑州5日电 为了迎接今年的小麦更大丰收,河南省掀起以改制夏收工具为中心的工具改革运动高潮。
目前,在河南省的千里平原上,七千万亩小麦已普遍抽穗。今年由于深翻、密植等耕作技术的改进,小麦生长得茂密而又茁壮。为了保证丰产丰收,河南省各地正在为夏收做好一切准备,收割、脱粒及一切为夏收服务的小件农具制造和改革工作正在进行。据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改革、赶制各种夏收夏种工具六百多万件。
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在4月中旬联合召开了全省工具改革会议,全面研究和布置了夏收夏种工具的赶制和改革工作。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各地规划,麦收以前,全省要继续贯彻执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挖掘潜力,自力更生”的方针,改制、改革各种夏收工具九百二十二万五千件,夏种工具四百七十三万五千件,生产滚珠轴承三千八百万套,其中供应夏收工具用的一千六百万套。
在收割、脱粒工具的改制工作中,主要是因地制宜大量改制和推广小件农具。因为今年小麦生长茂密,有许多小件农具已不合用,需要进行改制,也因为夏收时间短,任务大,投入的劳力多,需要的小件农具数量很大。根据今年收割任务,一般地区小件农具都要缺少一部份。因此在麦收前,全省除组织专门力量大量修补原有小件农具外,计划生产镰刀五百万件,铲子一百万件,推广钐刀六十到八十万个,并且要大量改良石磙、组织桑杈、扫帚和磨刀石的生产。新乡专区要普遍推广已停止使用多年的钐刀,用这种钐刀两人一天能收割小麦十五到二十亩。
作好食堂工具的改革,是挖掘夏收劳动潜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据全省七个专区(市)的七十五个县(市)不完全统计,到3月底止,已有六万多个食堂实现了炊具半机械化,抽出了三十多万个炊事、磨面人员投入农业战线。因此,全省计划在麦收前大量推广各式改良磨,切菜机和吃水自流化,争取抽出更多劳力投入夏收。 (方徨)
本报西安5日电 中共陕西省委和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不久前发出做好夏收准备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由书记挂帅,统一安排,从各方面做好夏收准备工作。在夏收开始的半个月以前,切实把活路安排好,劳动力组织好,工具添修好,牲口喂养好,技术训练好。
陕西省今年共有二千三百万亩小麦和七百万亩夏杂粮,经过广大农民群众的连续奋战,普遍生长良好,比去年更大的丰收大有希望。由于这些小麦生长密度大,长得高,收割的工作量将比去年成倍地增加。为此,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在做好田间后期管理的同时,从思想上重视夏收的准备工作;并要求各县、社、生产队迅速地建立起夏收指挥部,争取颗粒归仓。
指示说,合理地安排劳力,是保证夏收顺利进行的中心环节。人民公社各级组织必须把一切可能调动的劳力全部组织起来,保证大忙期有90%以上的劳力投入夏收。在安排活路的时候,应当把一切可以提前的工作,力争在夏收前做好。各地还应当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在早收地区与迟收地区之间,县与县、公社与公社之间以及公社内部,互相进行协作支援。各机关、学校、部队和城镇居民,都要积极帮助农民抢收。
指示中要求各地立即开展一次以制造、改良夏收工具为中心的农具改革运动。各人民公社应立即对夏收具体进行一次检查,然后订出增补计划,组织当地铁木匠和农具厂,定质定量,限期制造。还要求各地商业部门在夏收前将夏收用的扫帚、杈把、簸箕、口袋、磨刀石等小工具供应到生产队。
本报西安5日电 陕西省各地已开始制造各种改良夏收农具。西安农业机械制造厂将在最近赶制五百部马拉收割机。这个厂最近试制成功自动喂入式脱谷机,正准备成批生产。各地农具厂相继开始生产大批镰刀。不少公社农具制造或修理厂,都正在赶制和修理各种收割、运输、脱粒用的农具。沿终南山北麓的公社,有的还派社员上山,砍伐作扫帚、木杈所需用的材料。


第6版()
专栏:

  陕西小型畜力收割机
全国小麦收割机评选座谈会推荐的几种收割机具之一
全国人畜力小麦收割机评选试验经验交流座谈会上,认为陕西小型畜力收割机在这次参加评选的机具中是较好的。去年在全国农具展览会中,它也是一台受群众欢迎的收割机。现在陕西省已推广了三千部;经过生产试验及群众反映,今年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这台小型畜力收割机是用双铧犁的机架和畜力双行棉播机的某些零件改装成的。在机架前横梁上固定前撑杆,右梁后端固定后撑杆,都以活肖与收割台绞接。收割台前定刀梁右端偏前三度。在地轮外沿缠绕直径为三至五公厘的铁丝,以免打滑,每圈间距为五至七公厘,不宜过小。另外增加了手动顶丝离合器,可在不割麦只运输的时候使割刀和木翻轮停止运动。
收割机的规格如下:
工作宽度 70公分
机身总重 122公斤
外形尺寸 长200公分 宽146公分 高185公分
割刀行程 7.62公分
刀片数目 固定刀片10个 活动刀片9个
压刃器 2个
传动速度比率 1∶16.8
直齿轮齿数 60,13 模数5
锥齿轮齿数 40,11 模数4
木翻轮直径 124公分
木翻轮辐条数 5
地轮直径 55公分
这台收割机的造价为七十至八十元,由二至三人操纵(包括收堆),一畜牵引,每日可收割二十至四十亩,可适应的麦秆高度为60—140公分,牵引力为五十公斤。
经过试验,它的优点有:(1)结构紧凑,用钢铁少,铁木配合适当,成本较低;(2)充分利用了双铧犁和棉播机,添置零件很少,并且仍能恢复双铧犁及棉播机的原状;(3)收割质量较好,没有漏割、撕裂现象;(4)传动方式合理,选择切割速度较好;(5)木翻轮调整简单,调节范围大,能适应不同的麦子高度。
但是,它还存在着以下缺点:(1)收割密植小麦时,割刀容易堵塞;(2)机器受力不均衡,操作费力,对地形的平整程度要求较高;(3)空行阻力大,占总拉力的61%,实际切割只用拉力的39%;(4)打滑率高,达19.2%,机器效能未能全部发挥;(5)收堆紊乱,转弯困难。这些缺点尚待在实际运用中注意研究,加以克服。


第6版()
专栏:

  山西手推割麦机
全国小麦收割机评选座谈会推荐的几种收割机具之二
山西省太谷县农具车辆修造厂的手推割麦机,由一人推或一畜拉,每天可收割十五亩。全机的规格性能如下:
割幅 37公分
外形尺寸 长145公分 宽85公分 高88公分
重量 80公斤
刀片行程 7.6公分
刀片中心距 7.6公分
活动刀片数 6
固定刀片数 6
压刃器数 1
传动速度比率 地轮至割刀 1∶13.9 地轮至竹翻轮 1∶2
竹翻轮直径 136公分
地轮直径 55公分
割茬高度 9公分
全机由机架、切割装置、传动装置、收割台、竹翻轮、地轮、调节装置等部分组成。机子往前走时,行走轮转动,使同轴的链轮旋转,带动链条,使竹翻轮旋转进行工作;同时在行走轮轴上的齿轮,也带动了摇臂,摇臂又带动了切割装置的活动刀片工作。收割台的高低,可用升降器调节。在转动轴上并装有手杆式离合器,可以控制切割装置的工作。
这台割麦机的优点是:(1)结构紧凑、总体配置好,机构比较完善;(2)刀片及竹翻轮形式合理,能够自动放堆;(3)使用灵活,调节方便可靠,离合器机构齐全、可靠;(4)拉力较轻,仅40—50公斤。
尚待克服的缺点是:(1)有少量漏割和撕裂现象;(2)机体轻,打滑率高,达25%,影响切割,使割茬高低不齐;(3)切割速度低,每秒钟只有0.836公尺,切割密植小麦时就有堵塞现象;(4)侧轮有轧麦现象,没有分禾装置;(5)钢铁用量大,成本高,约一百九十元。(长度单位:公厘)


第6版()
专栏:

  为根除蝗害而战
  本报评论员
蝗虫是我国冀、鲁、豫、苏、皖沿海及内涝地区农作物的重要敌人。为了确保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跃进,必须力争在最近几年内彻底根除蝗害。
解放以前,在反动统治下,农田耕作粗放,水利失修,更谈不上治蝗灭蝗工作。因此,每隔不了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严重威胁农业生产。1927年,山东省有六十九个县发生飞蝗,使七万百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解放后,有关地区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群众性的连续不断的灭蝗运动,取得了巨大胜利。大部地区已经在大面积上大大压低了虫口密度,保证了农业的丰收;有些地方有蝗面积稳定下降,并出现了接近根除蝗害的先进地区。经过连年的苦战,我们也掌握了蝗虫发生的规律,积累了比较完整的一套经验。这是今后根除蝗害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不久以前农业部召开的冀、鲁、豫、苏、皖五省灭蝗会议,着重研究了根除蝗害的问题,并拟定了五省根除蝗害的实施规划草案。大家认为,根除蝗害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就各方面的条件来说,力争四年到五年或者稍长一点的时间彻底根除蝗害也是完全可能的。经过连年的防治,已积累了很多根除蝗虫的典型经验,给根除蝗害树立了榜样。山东省高唐县蝗虫面积由1952年的十七万亩压缩到1958年三千三百多亩。河北省丰润县过去飞蝗发生面积一百多万亩;经过连年防治,已减少到三十多万亩。加之人民公社的成立,更加有利于合理调动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灭蝗斗争。耕作制度、耕作技术的改变,以及水利化、河网化、园田化、园林化的逐步实现,都为消灭蝗虫孳生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动广大群众,以“除四害”的干劲,运用已有的经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猛攻巧打,一定能在最近几年内根除蝗害。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又要重视敌人。必须看到,根除蝗害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能轻敌。我国蝗虫分布很广,据初步统计,五省蝗区涉及一百七十九个县,常年发生蝗害的面积大约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亩,洪水年份可扩大到三千万到四千万亩。各地蝗虫活动情况和自然环境又各不相同,因之灭蝗的措施也不相同。这都是根除蝗害的困难。困难是在任何工作中都会有的,在革命者的面前困难也总是可以克服的;克服它的办法就是加强领导,发动群众。
根除蝗害的战斗要从两方面同时进行:既要猛攻巧打大力消灭蝗虫,又要消灭蝗虫发生基地。蝗虫长期存在和猖獗的原因,其一是蝗虫繁殖力强、适应力强,其二是适宜蝗虫栖息繁殖的自然环境大量存在。因此,一方面必须大力消灭飞蝗;另方面必须积极改造有利于蝗虫孳生的自然环境。如果放松现有蝗虫的防治,条件适宜就会成灾和继续扩大蝗区面积,影响当前的农业生产;如果忽视消灭蝗虫发生基地,就很难作到根除。1959年是执行根除蝗害规划的第一年,必须在去年灭蝗工作的基础上,乘胜前进。要大大压缩蝗区面积,创造更多的无蝗害县、市和人民公社。这对于保证今年的农业更大丰收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实现根除蝗害规划、彻底解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蝗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要赢得1959年对蝗害作战的全胜,必须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必须广泛深入地宣传根除蝗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通过辩论、算账、回忆、对比,鼓起更大的干劲,为根除蝗害而斗争到底。还必须逐级制定根除蝗害的规划,作为行动纲领。既要制定长期规划,也要制定分年度的规划。特别是1959年的规划,要迅速制定出来。除了有蝗省、县要制定规划以外,蝗区的人民公社、生产队都应当制定自己的规划,并且要把灭蝗规划列入本社、本队农业生产计划。还要建立和健全治蝗工作中必要的指挥和专业机构,作好虫情预测预报工作。在劳力和药械不足的情况下,更要合理安排劳动力,大抓工具改革,充分利用土农药,并解决灭蝗同其他农活的矛盾。
夏蝗发生时期就要到来了,我们必须及早作好一切准备工作,苦干、实干、巧干一年,打响根除蝗害的第一炮,为实现根除蝗害的伟大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版()
专栏:

  全民动手 根绝蝗害
安徽山东等省订出灭蝗规划
本报讯 农业部于4月上旬在山东济宁召开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灭蝗会议以后,山东、安徽、河北三省先后召开了全省灭蝗会议,贯彻执行五省治蝗会议的精神,并且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制订了灭蝗规划。
安徽省从现在开始,要组织三大战役:第一战役在麦收前组织大兵团作战,狠打夏蝗,要求沿淮滨湖蝗区把蝗蝻消灭在三龄以前,内涝蝗区消灭在孵化阶段;第二战役结合麦收,组织专业队扫残,做到收一块扫一块,麦收完,扫荡残蝗完;第三战役彻底消灭秋蝗,八月上旬一定要消灭秋蝗主力,紧接着连续扫荡残蝗。
山东省力争在三、四年内根除蝗害,具体步骤是一、二年根除内涝蝗区,二、三年根除沿湖蝗区,三、四年根除滨海蝗区。为了发动全党全民积极投入灭蝗斗争,保证这一规划的实现,他们将通过算账对比、辩论的方式,批判“蝗虫可治不可绝”的保守思想和“蝗虫不多了,不会出乱子”的自满麻痹情绪,树立根除蝗害的信心和决心。
大力消灭蝗虫的同时,还要结合水利建设、改变耕作制度和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尽早实现水利化、河网化、园田化、园林化,消灭蝗虫发生基地。
河北省正在举行灭蝗会议,江苏省对根除蝗害工作也做了布置。他们都已先后成立了各级灭蝗指挥部,掌握时机,痛击夏蝗。


第6版()
专栏:

  发动群众讨论力争粒粒归仓
松滋收割油菜准备工作做得细致
本报讯 湖北松滋县八万多亩油菜已经硬粒,即将开始收割。目前各地人民公社在“大破油菜收割关,粒粒归仓得丰收”口号鼓舞下,从思想、组织、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全县今年油菜比任何一年都生长得好,产量高,成熟早。县委及早指示各公社作好油菜收割的准备。各地按县委指示,先后召开了劳动模范、老农、技术员等座谈会,专门研究收割中的具体问题。八宝公社白水淌生产队召开了油菜丰产能手谢尚志、油菜姑娘陈望及队长等十多人的座谈会,总结了去年的教训:由于准备不够,收打不细致,使四百四十亩油菜,每亩少收二十斤,全队要损失八千八百斤。从而认识到今年及早动手作好准备的重要意义。他们建立了由四万人组成的七百二十四个油菜收获突击队,打算在5月上旬动镰收割。
为了按时完成收割任务,各地还发动群众,对油菜方面劳动定额不合理的部分作了修改。同时,对收割工具也作了安排。


第6版()
专栏:

制法简单 使用方便 效果显著
安徽采用土药防治小麦锈病
本报合肥5日电 安徽省各地人民公社正运用去年扑灭麦锈病的经验,采用各种土法来防治今年可能发生的病害。目前各地已赶制了各种土农药二亿多斤,各种喷药、撒药的器械也正在突击赶制中。
安徽各地小麦历年来都有程度不同的锈病发生,1954年、1956年和1958年麦锈病都很严重。广大农民在与麦锈病作斗争中,创造了很多有效的土办法。特别是去年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工作,发掘和推广了各种防锈的土法,全省的药剂防治面积有60%采用土法,大大减轻了锈病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保证了小麦丰收。今年安徽各地雨水较多、气温较高,有些地方已零星地发现了锈病。为了及早防治,不让锈病蔓延,各地都进一步总结了去年的经验,因地制宜地采集各种对防治锈病有效的野生植物和赶制各种土农药。
在雨水过多的地方,人民公社的社员们都在小麦田里清沟排水,有的并结合施用草木灰、墙土、灶土等肥料,既可减少麦田的湿度,又能增强小麦的抗病力,使小麦不易感染锈病。在已零星发生麦锈病的地方,也都已用各种土农药进行了防治。
目前各地采制的土农药有六十种左右,经过省农业厅及各地农业技术部门的细致试验测定,约有半数以上的土农药,能使锈病的病菌孢子的发芽率减少90%以上,其余的土农药对抑制锈病病菌孢子的发芽也有显著作用。如群众普遍使用的以草木灰水、蓼草水喷射小麦病株,对病菌孢子的杀伤率达100%,用蔓陀萝水、蒿草水防治,杀伤病菌孢子的效率也达98%。猫儿眼也是各地都有的野生植物,它的杀伤病菌孢子率可达到92%。
各种土农药的制法都很简单。如猫儿眼草、红蓼草,每斤加五斤清水浸泡或熬煮后,将渣子滤掉,取其汁液喷洒即可。茶饼水一斤加五十斤清水熬煮取汁喷洒也有效。每斤食盐加一百斤清水融化后就可使用。其他如石蒜、大黄、苦树皮、蔓陀萝叶、蓖麻叶、百部根、闹羊花、狼毒根、黄蒿等各种野生植物,一般以一比十至一比二十的水浸泡后,取汁喷洒效果都很显著。
此外,各地农民都正在赶烧石灰,在淮南地区并以温泉水提炼硫磺,准备采用硫磺石灰合剂防治麦锈病。有的地方为节省硫磺的用量,采取土农药和石灰硫磺合剂混合使用,效果比单用硫磺石灰合剂还好。
很多人民公社一边制造土农药,一边赶制和修理喷粉器、喷雾器、小水龙等器械,以提高喷撒农药的效率,节省劳动力。


第6版()
专栏:

海南岛崖县红旗公社番茅生产队社员在早稻田里喷药,防治病虫害。
李长永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四川绵阳专区抗旱保苗
本报讯 四川省绵阳专区人民为了争取1959年农业生产的更大丰收,已有二百万人投入了抗旱保苗、抢种抢收运动,确保苗齐苗壮,满栽满插。
4月份以来,绵阳专区大部分地区雨量很少,风吹日晒,水量蒸发大,不少冬水田脱水现泥。已播种的棉花、玉米、花生和其他作物,已有一部分因干旱缺苗。由于天旱,各种虫害也随之发生。地委在旱象刚一露头时,即重点加强干部力量,突击抗旱。随后,又发出了立即掀起抗旱保苗、抢栽、抢种、抢收运动的紧急指示。
地委指示发出以后,各地立即行动起来。仅潼南、射洪、剑阁等县参加抗旱的就有四十五万人。潼南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分兵把守在旱象严重的乡、社,经过抗旱,全县一万八千亩早稻已满栽满插,中稻也栽了十二万九千亩。德阳县黄许公社召开了生产组长以上干部会议,通过讨论,纠正了麻痹思想,激发了群众抗旱保苗的积极性。全社在会后组织了九千四百多人,成立了一百七十个抗旱队,出动了一百二十一架水车车水灌田,一天内浇灌薯苗四十七亩,棉花苗五十亩,小春田二百五十亩。绵阳县经过几天的紧张战斗,90%以上的旱田得到了抢救。
目前抗旱保苗运动正在全专区各个地区普遍深入的开展中。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潮安凤凰茶丰收
广东潮安县凤凰公社的凤凰春茶,今年获得特大丰收。据已收的茶产量估计,总产量可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左右。春茶的质量也很好,已制的茶叶中,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优良的名茶。
该公社在采茶时,一直坚持着合理采摘,不伤折茶枝,在制茶时,贯彻勤工细制和使用改革的新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现在社员们正一边加紧制茶,一边源源不断地运销国内外各地。
(潮安日报供稿)
内蒙古播种甜菜
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农民正在紧张地进行大面积甜菜播种工作。现在西部地区已经完成甜菜播种任务,东部地区播种工作即将结束。
内蒙古自治区从一九五一年开始试种甜菜以来,效果很好,不仅甜菜含糖率高,单位面积产量也较高。今年全区计划播种甜菜五十五万亩,比去年面积扩大一倍半。
广东花生幼苗茁壮
广东省正在抓紧花生春播工作,到4月初,全省已种下花生三百多万亩,完成今年花生春播计划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早播的花生,幼苗已经出土,一般都比去年长得整齐茁壮。


第6版()
专栏:

  董志塬上的“烽火”
  本报记者 柳梆 孙民
甘肃庆阳县西峰招待所的房间里温暖静谧,床单整洁,被褥松软。对于经过长途跋涉、舟车困顿的旅客来说,这是莫大的诱惑。掸去身上的尘土,草草洗刷完毕,我们就铺开卧具,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准备睡一个舒适的觉。
刚刚闭上眼,就被一阵急促而高吭的声音惊醒。定神细听,声音来自庭前檐下的广播喇叭:“公社的全体社员、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各机关学校的师生员工们!现在发布霜冻警报,大家赶快跑步前进,到麦田里和严寒展开斗争,维护我们的劳动果实!”
我们连忙披衣起床,来到院子里。招待所的全班人马——所长、会计、两个十七八岁的女服务员和一个老炊事员,都已背起柴草出发了。我们紧跟在他们的后面。黑暗里,只见大街小巷,人影幢幢。人们分路分片,涌向四野。邮电局的职工不愧是“消息灵通人士”,当气象站向防霜指挥部报告气温急剧下降、霜冻即将形成的消息的时候,电话总机室值班员胡淑英摘下耳机,立刻把同伴叫醒,敏捷地行动起来。他们是最先出现在南门外麦田防冻阵地的首批战士。马集生产大队的青年小伙子,听到警报,快马当先,一口气冲到麦田里。谁料地里已经有个黑影在晃动。走近一瞧,嗨!是马希文老爷。原来老汉凭自己的经验,早就料到今夜可能有霜冻。天刚黑下来,他就披上件老羊皮袄,一个人在麦田边守着。平凉购销站西峰分站汽车司机刘忠信刚从咸阳拉了一车货物进门,一看机关的人都防霜去了,他连汗珠也顾不得揩一下,挟起一捆柴草,鼓起勇气就上阵。十几分钟以前,还完全沉浸在夜的静寂里的西峰镇和方圆二千三百平方公里的董志塬,就在这刹那间沸腾了。
人们刚刚汇集到田野里,广播器再次地传出警报:“地面最低温度已经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突然,军号声大作——这是防霜指挥部发出点火熏烟的讯号。“打的的”的号音还未落,火苗就从星罗棋布的防霜炉里哔哔剥剥地跳跃而起,迅速吞噬了眼前的黑暗,驱散了周围的寒冷。我们极目四望,近处火光闪闪,远处繁星点点。而真正的天上的繁星,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然隐去了。大地上顷刻间浓烟密布,代替了乳白色的夜雾。
这是一幅多么雄浑、壮丽的“人定胜天”的图画!
在董志塬背后,子午岭上,长城堞前,古老的烽火台边,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夜间点火的景象。但是,那是战争的烽火。今夜的烽火,却是饱经霜冻忧患的董志塬的劳动人民,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第一次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上,五个公社联防,向自然灾害展开总攻击。
浓烟熏得防霜战士泪水迸流,睁不开眼。黄官寨第四生产队副队长刘凤兰顾不上拭一拭,她时而田头,时而埂边,不断地像慈母爱抚着幼儿的头发那样抚着麦苗。当她发现麦苗尖端只是湿漉漉的露珠,麦苗还是安然无恙的时候,她笑逐颜开地爬起身来又给防霜炉里添上一把柴草。看看火太旺了,她又在通风出气的炉眼上盖上一块土块,让烟冒得浓些、再浓些。防霜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看见她这些先进操作方法,立刻在现场迅速推广。
天边已经呈现鱼肚白色。气温却继续下降到摄氏零下四度。防霜指挥部发出“再加一把火,最后战胜霜冻”的命令。
是同霜冻“拚刺刀”的时刻了。东平生产队五十六岁的老社员刘平乐脱下身上的皮衣,盖到高产田上。于是你拿出一床被子,他拿出一条毯子。这一来可把生产队的干部急坏了,他阻拦地喊:“同志们!有席子、帘子可以拿出来盖,咱们不提倡用被褥和衣服!”可是,谁理会他呢!根据事后统计:这个生产队这天夜里共拿出棉被一千六百三十四条、毛毯一千五百七十三条,其他油布、门帘等共三千多件。
艳霞捧着红日从东方升起。寒冬和霜冻溃退了。广播器里传来的已经不是指挥员严峻的声音,而是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人们踏着音乐的旋律,轻轻地和着,走回家去。夹在人群中,我们听到社员们这样议论着:
“唉!1953年那场霜,咱们镇上四万亩苜蓿全完了。大部分麦田绝了产,运气好的也减产四成以上,那天多少人坐在田头哭开了。这次,可没有损害咱们一根苗。”
“那时还是一家一户,人心不齐,可昨夜你说有多少人出动防霜!光咱们西峰社,没有一万五也有一万三。”
“是公社化的好处,也是气象下乡的好处。”
说话之间,我们已经来到西峰镇东关。迎面来了四个中年妇女,各人手里挽着一筐柴草,气呼呼往野处走去。
“嗬!日上三竿,你们才来防霜?”人们朝着她们起哄。
“呸!我们这是第三次送柴草了。趁白天先叫炉子吃饱。天天准备,夜夜防霜。咱董志塬的庄稼人要把心放下,除非过了4月8(指夏历四月初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