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个崇高的共产主义
战士 谭政
年轻的海军战士——安业民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他在烈火烧身的危险中舍身救炮;他全身皮肤被烧伤大半,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和死亡的威胁中,一直坚持战斗;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所念念不忘的是爱护武器,是打击敌人,所关心的是看护他的同志们如何得到休息。同志们,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一个多么崇高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而所有这些,就是由一个农民的儿子、高小毕业学生、1956年加入青年团、1957年入伍的青年战士安业民同志做出来的。
安业民是个普通的青年、平常的战士。但是,他对共产主义真诚信仰,对祖国人民无限热爱;他要使自己活得有用,活得有意义。他在生前的日记中写的是:“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革命战士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们有用……在战斗中如果遇到紧急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畏缩。”他果然以自己的英雄行为实践了他的预言。
以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利益,关心革命、关心集体、关心同志甚于关心自己,这是党所教育下的人民战士的优美品德;英勇顽强、坚韧不拔、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战斗作风,是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福建前线的安业民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等无数革命先烈就具备了这些品德,继承了这个传统。我们解放军战士应当从安业民同志的事迹里得到鼓舞,发扬这种忘我精神;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更大的胜利。


第8版()
专栏:

安业民烈士日记片断
编者按:安业民烈士是我福建前线某部海岸炮兵战士,于1958年8月23日炮战中,因奋身抢救火炮殉国。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在海军中展开了一个“学习安业民运动”。下边是他的日记片断。
1957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早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的情绪好像太阳发出的红光。
1957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一个革命战士应该用自己的热血来保卫人民建设美好的社会、可爱的家园和可爱的祖国河山。人民指向哪里,要求什么东西,我都不讲价钱,为人民服务。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保卫和建设这块生我的土地,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的力量和信心是暴风雨吹不坏、也淋不透的!
1957年12月3日 星期二
我在看一部书,这部书里写的是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使我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一页一页的看下去,体会到革命有多艰苦,反革命又有多残酷。革命前辈不怕流血牺牲,为了集体的事情,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有时落到敌人手里,什么问题也不讲,以免使党遭受损失。这种可歌可泣的高尚品质,永远会活在人民心里。给我们下一代播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地培养它。
1957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从电影银幕上看到了祖国秀丽的河山:四季如春的云南;解放后建设起来的繁华的南昌(这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地方)。我们青年战士应该高举“八一”军旗挺身前进,为完成人类解放的壮丽事业,把青春和一切献给祖国。
1957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灰暗色的天边渐渐发白了,露出层层的红霞。大地的草木笑盈盈的,仿佛在向我们道着“早安!”我们一天的工作就在这时开始了。为人类创造幸福,保卫人民建设美丽的生活,这是我们一生的光荣。
1958年2月13日 星期三
看了“水”这部影片……困难和痛苦挡不住英雄们前进的道路。有党的力量,就能战胜任何困难,总有一日来到幸福跟前。
×月×日
我要永远战斗在海岸上,它是我生死不可分离的土地。革命先烈的震动人心的英雄事迹,是我军宝贵的财产。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立场坚定,像海边的青松。让党考验我,不管暴风雨多大,也吹不坏、浸不倒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信心……
×月×日
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重如泰山。人民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挺身而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敬,教育了无数活着的人,直到子孙万代。革命战士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们有用。我们来前线惩罚敌人,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但在战斗中如果遇到紧急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畏缩。


第8版()
专栏:

颂安业民
 李瑛我要唱支歌,礼赞安业民,字眼用尽没分量,他比日月明。几百里的海防线,摆下炮万尊,千万勇士守大炮,万炮震金门。安业民是个瞄准手,云遮雾罩看得真,只因党的教导觉悟高,爱得切,恨得深!敌炮打来战斗紧,火光里挺胸站出一个人,忘却生死救火炮,——这就是安业民!炮完好,可火烧身,不顾伤痛轰敌阵,红光闪闪照大地,——这就是安业民!英雄至死犹在笑,想起大炮混身劲,火中腾起金凤凰,——这就是安业民!海风卷过他的黑飘带,海水洗过他的蓝披肩;昂首归去天地小,一轮红日一颗心。英雄肩挑日和月,他比众星亮十分;英雄气吞山和海,山海为他奏哀音。黄菜花、绿流水,淡淡的蓝天飘白云,祖国浸在花香里,安业民永远是个不死的人!


第8版()
专栏:

黑石关回忆
中将 皮定钧
静静流着的洛河水,被西斜的太阳照射得波光闪闪。洛河两岸,肥田沃土,广阔无垠。社员们正在往地里送肥。挑担的,推车的,紧张、忙碌;但人们不再有旧时代那种疲惫、憔悴、不堪重压的神色,眉宇间闪动着喜气,这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向往的表现。
陇海路横跨洛河,一桥飞架其上,桥的名字叫作黑石关,据说古时候这里是一个军事要隘。一列火车从东开来,经过黑石关大桥蜿蜒西下,发出节奏均匀的声响。一群男女青年,倚着车窗,贪婪地欣赏着这中原景色。他们也许是到古都洛阳去进大学的,也许是西出潼关到天水去寻找矿藏的,也可能走的更远,到克拉玛依去开采石油……。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是多么宽广啊!
我伫立河畔,面对着这一片和平幸福、充满生机的情景,涌起了无限的思绪。那些倚着车窗的青年人,可能想到将来铁路两旁的田野上会有拖拉机驰骋,黄土岭下那一排排的窑洞会变成清堂瓦舍的新房……。虽然我的两鬓已经斑白,但和这些青年人一样,对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也是充满了热爱的激情;对未来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也是怀抱着美丽的憧憬。不过,我想到的事情,大概有一点是青年们没想到的。我想到了过去的艰难的日月,我想到了战争。回忆把我带到了十五年前,那时候,这里可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水旱灾荒,国民党汤恩伯的横征暴敛,日本鬼子的劫掠烧杀,使得田园寥落,十室九空,遍地硝烟……我和我的战友们,曾经战斗在这个地方。
1944年春天,日本鬼子攻陷郑州后,分兵两路:一路沿京汉路向南,一路沿陇海路向西。驻守在虎牢关、黑石关一带的国民党四十万部队,像潮水般的溃退下来。四十万军队,并不是被打垮的,因为很多部队根本没和日寇在战场上见面,往往是敌人还在好几十里以外,他们就抱头鼠窜了。
三千万人民被国民党抛弃了,中原沦于敌寇的铁蹄之下。那时候,流传着一首民谣:“东兵来,西兵走,东兵能打不能守,单看今年九月九。”东兵指日本鬼子,西兵指国民党军队。豫西人民深信,共产党、毛主席会派队伍来解救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八路军身上。果然,我们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没等九月九,8月里我们八路军的先遣支队——豫西支队,在晋南渡过了黄河,开进豫西敌后,就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奇兵夜袭黑石关,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伪军一百多人,击毁小汽船十三艘,把两千多名被抓来修桥的民工放回家去,赢得了深入豫西敌后作战的第一个胜利,在豫西树起了抗日的旗帜。
今天,看见了豫西人民的这种和平的、幸福的、还不大富裕但却是蒸蒸日上的生活,过去豫西人民的苦难,就在我脑子里激烈地翻腾起来。
从1942年到1944年,连着三年大旱,1943年和1944年还加上遍地蝗蝻,这里真是赤地千里!已种上的玉茭,嫩芽还没出土,就干死在地里。高粱豆子等大秋作物,颗粒未收,蝗蝻袭来,遮天盖地,一棵高粱上能有几百个,不大会儿,一片庄稼就被吃光了。人们没有力气去打,打也打不尽,妇女、小孩坐在地头上呜呜啼哭。有的地方收了点谷子,但每亩最高产量不过三升。人民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着,吃豆叶,吃树皮,甚至于吃“石干”(观音土)。俗话说,“阎王不怕鬼瘦”。就是这样的年景,汤恩伯仍根据蒋介石的手令,每年要河南人民交出三百二十万石的军粮。有一天,我们宿营在一个村子里,想借住一个空着的窑洞,却找不到房东是谁。后来村里的人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窑洞主人的悲惨的故事:这里原来住的是个孤老婆子,儿子被汤恩伯抓去当兵,因为开小差被逮回去活埋了。老婆子饿了好几天,把最后剩下的几件衣服卖掉,才换了几斤米;可是米刚拿进屋,保长带着搜粮队就来了,藏也来不及,连口袋一起被抢了去。当天晚上,这个可怜的老人就关起门来上吊死了。
这就是十五年前豫西人民的生活。
十五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但是,这其间发生了多少翻天复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走了多远哪!
中国近代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多少爱国者,他们梦寐以求、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不就是“大同”二字么?不就是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么?而我们今天所有的,已经是十倍乃至百倍地超过了先人的想像了。
在黑石关停留不久,我又到了登丰,访问了东西百里坪,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十五年前,我们的豫西支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看望了以前同过生死的父老弟兄,在赶回县城的路上,同车的一个小伙子把我看成了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向我指指点点:这是伏牛山,那是玉带山,还有少林寺,中岳庙等等名胜。我感谢他的盛情。谈话时我见他佩带着一个胸章,是技术学校的学员,我问他学什么。这个纯朴的农家子弟顿时满脸洋溢着幸福和骄傲的神情,他告诉我:“学开汽车,驾驶员”说的时候,他做着手式,像是真的坐在驾驶台上一样。
被那个青年人的热情所感染,我重游了中岳嵩山。走进山脚下的中岳庙,工人们正在修葺,最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个上书“配天作镇”的牌坊,它被油饰一新了。我急着爬上山顶,去看一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这儿起了什么变化。巡着山路,径直往上,走的汗水淋漓,因为心情兴奋,竟不觉累,一气登上了峰顶。峰顶有一座亭子,亭中神像已毁,无匾额,亭子下面,有一石碑,上刻斗大的“岳灵”二字。在亭台小立,天气晴和,抬眼望,良田万顷,春光一片。几座高高耸起的烟囱,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比那些“危乎高哉”的山峰更雄伟,这显示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块贫瘠落后的地区,要向工业化进军了!


第8版()
专栏:美术常识

版画
王琦
版画是造型艺术中一个独立的画种,它应用的工具、表现方法、制作过程都与其他绘画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版画的完成,需要三个不同的程序:第一是作好画稿;第二是把画稿通过版画的形式从事制作;第三是印刷出来作为成品。
由于版画又包括好多种类:如木板画、麻胶版画、腐蚀版画、石版画……等,它们在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又各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木板画(即木刻)是大家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版画。它是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成画然后用纸拓印出来的图画。单色木刻只用一块木板便可刻成,而套色木刻,便需要用较多的木板刻出来分别套印。但却不一定每一种颜色都要刻一块板,例如黄色板和蓝色板便可以套印成绿色,红色板和蓝色板便可套印成紫色,所以在套色木刻上,可以用较少的木板套印出较多的色彩。木板画由于使用工具(木板和刻刀)性能的关系,可以表现出独特的强烈有力的效果。特别是单色木刻,刀触清晰而不含糊,黑白对比十分鲜明,具有一种浑厚纯朴的味道。
麻胶版画的制作过程和木板画一样,只不过把木板换成麻胶版罢了。麻胶版是普通五金工业上的用品,比较柔软而带有弹性,刻起来比木板更顺手,但不宜于刻很细致的线条。现在苏联版画家一般都采用麻胶版而很少用木板,在我国由于麻胶版较多用在工业方面,版画家还很少人采用它。
腐蚀版画是用一种特制的锋锐的钢针在涂了一层蜡液的金属板上刻划,经过化学剂把版面腐蚀以后,再用印刷机压印出来的图画。这种金属版也不止一种,如果是用铜版,便叫铜版画;如果是用锌版,便叫锌版画;它们的制作方法都是同样的。腐蚀版画可以刻划得非常精细入微,线条组织可以作到十分细密柔和,色调层次变化也较多。
此外,用金属版作画也有不经腐蚀过程,直接用钢针在版面上刻划,然后用机器压印出来的。这种名叫“干刻”,它的效果和腐蚀版画差不了多少,如果不加以注明,一般人是很难辨别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来的。
石版画是用一种和木炭铅笔差不多的石版画笔在普通石印机用的石版上作画,这种石版涂有一层化学药剂,一经滚上油墨,用石印机压印出来,便成为石版画。石版画的效果和木炭画、铅笔画或毛笔画差不多,笔触豪放流利,浓淡色调鲜明,并且易于印刷,颇适宜于作招贴画。外国有许多很好的招贴画都是石版画。
从历史上看,木板画产生最早,自从有了木板印刷术不久,便出现了木板画。(中国大约在唐代 公元七世纪以前,欧洲是在十四世纪。)但古代的木板画是复制绘画原稿,以供印刷之用。刻制者和画家是分工的,刻出来的画只能说是绘画的复制品。现代的版画,“画”与“刻”都是出自画家一人之手,作者在刻制时,虽然以画稿为根据,但已不是分毫不爽地按照原画来进行复制,而是在刻刀和板上充分发挥它独特的表现力,创造出与其他绘画显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称它是“创作版画”,以别于古代的“复制版画”。
版画除了在艺术效果上和其他绘画不同以外,更大的特点是它能够把原作复印许多份,可以扩大流传范围。但也有一种材料不同的版画,只能印一幅,原板便不能再使用了,这叫做“独幅版画”。这种版画由于局限性太大,所以不像多幅版画那样发达。
我们对于“版画”这个概念便是如上所述,可是在苏联或其他许多国家,他们所指的“版画”,便不仅限于使用“板”来制作的这个范围以内,而是扩大到其他绘画部门。除了油画以外,如水彩画、粉画、水墨画、宣传画、漫画……等都纳入“版画”的领域。所以,他们有时竟称齐白石是伟大的版画艺术家。


第8版()
专栏:

山涧(木刻)
 莫测


第8版()
专栏:

太湖之夏(国画)
谢孝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