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六一”寄孩子们
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邓颖超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亲爱的孩子们:
“六一”国际儿童节快要来到了。你们一定在欢欢喜喜地准备过节。我祝你们节日过得非常愉快!
我很喜欢孩子,喜欢所有的孩子们。当我看到你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的时候,我心里充满着快乐。特别是从去年“六一”到今年“六一”这一年中,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各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你们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使我感到特别高兴的;也是今年“六一”节值得特别向你们祝贺的。
“六一”儿童节,正如你们都知道的,不单单是中国孩子们的节日,也是世界各国孩子们的节日。让我们来看一看,各国孩子们是怎样来度自己的节日吧!
在我们中国和苏联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孩子们就像开放在阳光灿烂的花园里的鲜花一样,又美好,又活泼,受到人们的关怀和爱护。党和国家、社会对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就像园丁照顾自己栽培的嫩芽一样。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孩子都有着无限光明、远大的前途。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党和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更为孩子们安排了各种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但是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里,孩子们就像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房子里。在这样的国家里,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压迫多数人,很多人都自私自利,在这样的社会里,孩子们又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在那里,孩子们的前途是黑暗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们的生活就更悲惨了。他们和父母一道挨饿受冻,疾病流行的时候,很容易夺去他们幼小的生命。过着这种生活的孩子们,那里还谈得到庆祝自己的节日呢?
亲爱的孩子们:这是两种多么不同的情景。在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多么美好啊!当你们在快乐地庆祝自己的节日的时候,你们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你们一定也会想到:“我应该怎样来做一个祖国的好孩子呢?”
是的,要做祖国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用功读书,把各门功课都学好,还要适当地读些课外有益的书,从小打好文化科学的基础;在学校和家里都要参加一些适合你们的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好品质,立志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实际本领的人。对老师和父母、长辈们要尊敬,要听他们的教导!对同学要团结、互助,做个好学生,好孩子。
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希望能过美好的生活,都是热爱和平的,当你们在欢庆自己节日的时候,要和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孩子们心连心,加强互相间的友谊;要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小朋友学习;对其他国家正在受压迫受苦难的小朋友们,应该同情他们,关怀他们。
亲爱的孩子们:我热切地希望你们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紧紧地握你们的手,祝你们健康、活泼、勇敢、一天比一天进步!
(原载中国少年报)


第6版()
专栏:

培育社会主义祖国的花朵
北京上海少年儿童受到各方面的亲切关怀
新华社29日讯 在首都,少年儿童受到了社会上各方面的关怀。
首都的许多革命老前辈、先进工作者、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少年儿童。“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去年11月帮助海淀区少年之家建立了一个红领巾工厂,用他自己的稿费给工厂购买各种生产工具,并且挤出时间亲自去指导小工人操作。蔬菜生产能手、四季青人民公社蔬菜生产队队长李墨林,抽出时间到景山公园给孩子们讲解农业技术,亲手指导孩子们种菜,他勉励孩子们今天学会种菜,明天成为农业生产上的能手。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亲密的战友郅顺义常常给孩子讲战斗故事,有时还朗诵勉励孩子努力进步的诗篇。孩子们还常常受到科学家高士其,科学工作者江幼农,作家陈伯吹、叶圣陶、柯岩等人的教益。不久前,叶圣陶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孩子们见面,他勉励孩子们要多读书,并在读书时注意联系实际。陈伯吹是海淀区孩子们熟悉的大朋友,他不仅为孩子们写作,还常常在小工厂里和孩子一起劳动。
北京市在解放前没有一所为孩子设立的校外教育机构,解放以来,全市已建立了校外教育机构一百零二所,其中包括少年宫、少年科学技术馆、少年之家、儿童体育场、图书馆、少年儿童活动站等,连郊区的大部分区也都建立了少年之家。建立在北海公园中的少年科学技术馆,设有一座少年工厂和化学、航空、航海、天文、电讯、内燃机、水电站等十多个活动小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到了许多科学技术常识。为了让儿童在课余受到良好教育,使一小部分还没进托儿组织的学龄前儿童也有受教育和玩耍的场所,街道居民们还举办了一些少年儿童活动点。如二龙路大沙果居民委员会最近就在妈妈们的要求下,举办了一个“儿童乐园”,未入学的孩子们每天有两小时到“乐园”里来做游戏、听故事、看儿童书。“乐园”没有固定地点,有时在院子里,有时在屋子里,由街道上的共青团员或妇女积极分子作辅导。
新华社上海29日电 上海市的三百多万少年儿童,受到了党、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目前全市的小学生有一百五十多万,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多;婴儿的死亡率则大为降低,1958年的婴儿死亡率仅为解放前的20%。
上海市的妇幼保健网已经形成,现在全市共有十五所产科医院、一百二十多个妇幼保健站(所)和五所儿童医院。各卫生机关普遍对婴儿免费进行卡介苗等各种疫苗的接种,严重威胁幼儿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也比解放前大为减少,例如天花早已绝迹,白喉的发病率1958年比解放初期的1950年减少了97.1%。
上海市现在有二万六千多个托儿所、幼儿园,而且方式多样,有全托、日托、半托、夜托、临时托,母亲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孩子送托的时间。里弄居民办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在1955年时还只有一百四十七个,目前已发展到二千六百多个,受托的幼儿有十三万多人。徐汇区一个里弄托儿所——爱群托儿所,受托三十九个二岁到四岁的孩子,今年头三个月内孩子们平均每人每月增加体重一斤六两,得到家长们的一致称赞。在托儿所和幼儿园里,孩子们不仅健康受到最大的关怀,而且还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
为了使儿童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上海市各界还举办了大量为儿童服务的事业。市和各区都设有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年宫和“少年之家”,还设有儿童艺术剧场。全市现在一共有十三个儿童公园,其他十多个大公园中,也都设有儿童游戏场。在十六个少年儿童自然科学实验室(站)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研究无线电、气象或摄影等十多种科学技术项目。上海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从1957年“六一”成立以来,平均每星期有三千多个少年儿童在这里从事各种研究活动。全市还有许多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为爱好体育的孩子们增加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附图片)
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触觉来获得世界地理知识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学生在美工课上做泥塑
新华社记者 张萍 杨溥涛摄


第6版()
专栏:

英勇顽强 舍己为公
安业民烈士的英雄品德鼓舞三军将士奋勇前进
新华社29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战斗烈火中的英雄、赤胆忠心的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烈士的高贵品德,决心以安业民为榜样,更好地完成各个岗位上的任务。
安业民是人民海军某海岸炮兵的瞄准手。去年夏天,金门蒋军不断炮击我沿海村镇时,安业民和广大官兵一样怀着满腔怒火,随时准备为受害人民报仇雪恨。8月23日,严惩蒋军的命令下达了,安业民抑制着心头的激动,分毫不差地操纵着海岸大炮的方向盘。战斗开始了,千百道火箭飞过海峡,敌舰被击中起火。这时,敌人射来的一发炮弹突然落到安业民操纵的大炮左后方,药包被打着了,燃起熊熊大火,炮身如不迅速转动立即就要受到损失。安业民紧握方向盘,猛转炮身。在这紧急时刻里,火焰扑上炮身,也扑到安业民的身上。等他把炮身转到隐蔽位置的时候,他已经成了火人,头发、眉毛烧焦了,几乎烧成灰烬的汗衫和皮肉粘在一起。他一阵昏迷倒了下去。当他苏醒过来时,不顾政委和战友们的一再阻劝,光着烧伤的身子,奔上炮位,又参加了战斗。他烧伤的胳臂和方向盘粘到一起了,烧焦了的全身直淌黄水,眼睛也肿得睁不开了,但他以钢铁一样的意志准确迅速地履行着战斗职责。当料罗湾的敌舰被击沉、击伤,战斗胜利结束的时候,他被送到医院治疗。在医院里,他的伤势不断恶化,剧痛难忍,可是他还念念不忘前线的战友和战斗的胜利。战士们来看望他,他总是咬着牙,忍着痛,说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到连队,嘱咐大家保持荣誉,创造更大的胜利。在他临终的时候,嘴里喃喃地说着:“炮长同志,火炮已经擦好,请你检查……”这位年仅二十,农民出身,1957年入伍的共青团员就这样英勇地为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
中共海军党委为表彰这位英雄的海岸炮兵战士的崇高品质,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海军和沈阳地区部队等部队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号召全体官兵学习安业民烈士的英雄行为和高贵品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曾撰文悼念烈士。文章写道:以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自己最高的利益,关心革命、关心集体、关心同志甚于关心自己,是党教育下的人民战士的优美品德;英勇顽强、坚韧不拔、要压倒敌人,而决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战斗作风,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福建前线的安业民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等无数革命先烈就具备了这些品德,继承了这个传统。我们解放军战士应当从安业民同志的事迹里得到鼓舞,发扬这种忘我精神,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更大的胜利。
部队广大官兵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学习着安业民的高贵品德。安业民生前所在的海岸炮兵连,曾开展“安业民红旗”竞赛,在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日夜在海上巡逻的某海军舰队,学习了安业民烈士英雄事迹后,英勇顽强地战胜了海上的狂风巨浪,在最近夜间射击中也取得了优秀成绩。北京地区执行工程任务的某工兵部队,在安业民共产主义思想激励下,展开了施工大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任务。(附图片)
安业民烈士遗像


第6版()
专栏:

辽宁开原一万五千多人集会
追悼安业民烈士
新华社沈阳29日电 辽宁省开原县今天举行追悼大会,悼念在福建前线严惩金门蒋军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烈士。
大会在安业民家乡四寨子村举行。到会的有一万五千多名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和辽宁省、沈阳市等各地的代表。开原县县长王庆祥在会上号召全体人民以安业民烈士为榜样,更好地完成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代表柳夷上校向烈士家属致以亲切慰问,他说:安业民烈士的英勇顽强,舍己为公的共产主义精神,将鼓舞着全体指战员更好地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烈士的父亲安焜久在讲话中表示,他要向英雄的黄妈妈学习,努力生产,做个模范烈属。辽宁省和沈阳市党政军负责人和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也在会上讲了话。会后,代表们向烈士家属献了光荣匾和礼品。
在这以前,共青团辽宁省委曾向全省青年发出指示,号召全省青年学习安业民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品质和英雄行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成绩。


第6版()
专栏:

欢欢喜喜过“六一”
上海少年儿童开展各项活动
据新华社上海29日电 上海市少年儿童展开各种活动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中国福利会的“少年宫”和各区的“少年之家”,已经装饰得五彩缤纷,少年儿童们将在这些场所举行庆祝节日的集会,并将邀请先进生产者、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和运动员给他们讲话。
为了使孩子们节日过得愉快,上海出版界、戏剧界、电影界等为少年儿童们准备了丰富的礼品。最新出版的儿童读物有“七个少先队员”、“红领巾画库”、“幼儿歌曲集”、“儿童歌舞剧选”等几十种。漫画家张乐平最近完成了他的新作“三毛今昔”,即将在报上连续刊出。海燕电影制片厂演员黄宗英等,正在集体创作一部儿童影片“好孩子”,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上海各影院将在节日上映的儿童影片,有最新的动画片“火焰山”及中国和法国影片公司合作摄制的“风筝”等多部。儿童艺术剧场为孩子们排演了新戏“初升的太阳”,京剧和杂技演员也将为儿童们作专场演出。运动员们将举行篮球、足球等各种比赛,招待少年儿童。(附图片)
“六一”前夕,厦门市的孩子们开展访问英雄、学习革命先辈的活动。图为前线某部战斗功臣鹿国忠给前来访问的厦门渔民小学的孩子们讲战斗故事 李开聪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少数民族儿童愉快入学
甘孜藏族自治州小学生达两万多名
宁夏南部山区90%多学龄儿童入学
新华社成都29日电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自1956年开始民主改革以后,已新建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各一所和一百多个农村、牧场小学,成千上万个翻了身的农民把子女送入学校读书。现在,小学生人数已达二万四千多名。
千百年来,自治州广大农牧民的子弟在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下,被剥夺了受教育、学文化的权利。农奴主们从来没有为群众办过一所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兴办学校,农奴主们还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欺骗和威胁群众,不准他们送子弟入学。因此民主改革前,藏族地区只在城镇建立了几十所小学,有五千多名藏族儿童入学。两所中学则设立在汉族地区的泸定和自治州首府康定。
随着民主改革的进行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自治州各地广大农牧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甘孜、道孚、巴塘等地区,从农村到牧场,都出现了群众带着子女找干部要求办学的新景象。乾宁县龙登、包卞西乡五百多户人家,就有三百多户提出办学的申请。许多地方农民自己找好房子,借出桌椅板凳建成学校,要求政府派教师去。八美乡从前到处流浪乞讨的泽仁却扎,把自己两个孩子都送进学校。他说:“我们要发展生产,没有文化怎么行?”各地新建的学校90%以上甚至百分之百都是劳动群众的子女。甘孜县色西底乡小学的一百一十多个学生,几乎全部都是过去的“差巴”、“科巴”和“娃子”(即农奴和家奴)的子女。
为了帮助农牧民们在文化上翻身,自治州从解放以来就免费发给学生们课本和文具,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给予助学金,有的还发给棉衣。
为培养师资,自治州还创办了民族师范学校,开办许多短期训练班和轮训班,已培养了二百多名藏族教师。
新华社银川29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民聚居的南部山区,小学教育事业出现了新景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包括固原、西吉、海原等县,六盘山横亘在中间,山大沟深,地域辽阔,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一半以上。解放初期,这里教育事业很落后,很多村镇没有一所学校,很难找到识字的人。1953年后,固原地区等先后成立了自治州,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从此,回族人民的小学教育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这个落后的山区入学儿童达到学龄儿童总数的90%以上。固原专区已有小学一千二百零七所,入学儿童九万六千多人,占适龄儿童91.5%。山区里每个公社都有一所到两所小学。
山区回汉人民兴办学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自出工料、自己培养师资,办了许多学校。(附图片)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小学二年级的班长慈村,过去是放牛娃,民主改革后才有机会上学。她功课很好,每门都得五分,曾获得成绩优秀奖。
上图:慈村在向班主任袁德云老师汇报帮助同学学习的情况
左图:慈村(右前)在静听老师讲课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6版()
专栏:

把盲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人
——访北京市盲童学校
新华社记者 孙世恺
在访问盲童学校以前,我思想上有这样一个概念:“成年的盲人行动都不方便,盲童会更困难吧!”可是,当我踏进北京西郊一片绿树环绕的盲童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成群的孩子在体育场上欢天喜地的进行锻炼,有些孩子排成整齐的小队跑步,有些孩子学体操;两个淘气的孩子悄悄地爬上安在杨树下的肋木,探身去摘树叶,他们拿着翠绿的树叶笑着喊叫:“这树叶多大呀!”
这时,迎面过来的一位学校负责同志,见到我凝眸注视的神态,笑着说:“你们来盲童学校以前一定会认为这里都是手扶拐棍的孩子吧!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把双目失明的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的人。这些孩子入学后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在校长办公室,校长黄秀英指着墙上的照片说:我们的学生去年到武汉参加全国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曾获得六十公尺短跑和急行跳远两项第一。最近在海淀区的运动会上,有个盲童和普通孩子比赛又取得百公尺赛跑第一。盲童在家里怕跌倒摔伤一般不让活动,体质都较差,学校根据这种情况就格外注意体育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
上课铃响了,喧闹的校园立刻安静下来。年轻的女教师徐海亮到五年级乙班去上课。她不像普通小学的教员带几根粉笔,而是拿许多正方形、三角形和棱形的小木板、小木块走进教室。她讲到算术课“几何初步知识”一节的面积、体积等数学概念时,便把那些小木板和小木块交给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当这群盲童摸出小木板和小木块的形状正是老师所讲的概念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笑容。徐海亮担任盲童教学两年,细心地研究盲童主要靠听觉和触觉接受知识的特点,改进教学,制造了许多算术模型加强直观教学,帮助盲童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六年级教室正上自然课。有位男教师继上一堂讲过的绞车和起重机的构造及其作用,让学生到讲台旁摸绞车和起重机的模型,一个胖胖的男孩子顺利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在另一些教室里,盲童都很熟练地用小铁锤形的笔在厚纸上扎出各种凸点符号的盲字,用心记录老师讲授和普通小学一样内容的语文、历史等课程。有个教室正在进行地理测验,盲童们伏在桌上用盲字解答教师口述的题目,其中有黄河中下游区的地形和解放前黄河为什么经常泛滥决口等问题。许多教师都告诉我说:这些盲童依靠灵敏的听觉和触觉上课,摸盲字读书,并没因为双目失明而影响学习,各门功课考试的成绩多数是优良。
这些盲童的课余生活也十分活跃。他们用盲字写壁报,还和苏联莫斯科、乌兹别克等地盲童学校的学生通信,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盲童的少先队建立一个小印刷厂,有二十多个孩子自愿轮流练习用凸点铅字排印盲文读物。他们在这个小工厂里的劳动过程中,扩大知识领域,也学到了生产技术。另外一些孩子则在校园内的空地上,由教师指导开辟一个小农场,种花生和蔬菜。在手工室里,往往在下课后,还有些孩子仅凭手的抚摸编织草篮,不仅样式美观,花纹也很别致。
“瞽者善乐”这句成语虽然道出盲人富有音乐的天资,但是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所盲童学校里,经常都可听到动人的乐声和歌声。盲童们在教室里练习弹奏,走在路上也歌唱。一群盲童在教员的伴奏下,手摸盲字写的乐谱练唱“歌唱红色的五月”。四年级学生吕绍永从幼小就爱吹笛子,在学校里继续勤学苦练,学会了几十支曲子。他还和同学们组织一个国乐组,学校特意为他们购置一些民族乐器,广播电台还将他们演奏的“凤阳花鼓”、“我们的家乡”等乐曲录音,介绍给广大的听众。五年级学生刘环生领导一个有四十多盲童参加的合唱团,他们不仅自己识谱练习,还动手编歌作曲。这个学校有个小剧团,是六年级的十多个学生组成的。他们在今年“五四”四十周年纪念日演出了话剧“火烧赵家楼”,现在又赶排“六一”儿童节的演出节目。
就在这个盲童学校的地方,解放前的盲童却受到了另一种不幸的遭遇。那时,有个英国传教士在这里办了一个“瞽目院”,打着“慈善”的招牌招收一些盲童,一边劳动一边传教,许多盲童受尽了剥削和迫害,每天劳动的时间很长,吃的粗米里夹砂子,玉米里面长虫子,经常患肠胃病。有的盲童被折磨死,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个“瞽目院”,改为盲童学校,扩建校舍,美化校园,增添教具和体育、音乐设备。许多新来的教师,都怀着满腔热情肩负起对盲童的教育工作。黄校长介绍了盲童的教学和生活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学校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6版()
专栏:

新中国的好孩子
——访沈阳少年儿童好人好事展览会
本报记者 赖德浓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访问了沈阳市大东区“少年之家”所举办的“少年儿童好人好事展览会”。这是沈阳市在开展青少年共产主义品德教育运动中,举办的数十个展览会当中的一个。从这个展览会上展出的事迹介绍材料中,可以看出沈阳市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品德正在不断成长。
“铁木儿小队”
“铁木儿小队”,是沈阳市少年儿童在拥军优属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一个小队。这个小队的成员,是小东路第一小学的学生,队长名叫王萍。他们从二年级起就经常到烈属王魁武老大爷家里帮助做零活。到了三年级,他们从语文课中学习了“帮助郭老大娘干活”的课文以后,给王老大爷干活更加起劲了。他们听说老大爷的儿子是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老大爷、老大娘已经七十多岁,家中无人照顾,一有空就组织起来去帮助劈柴、挑水、扫雪、擦玻璃。他们到王老大爷家里后,又唱歌、又跳舞、又讲故事,从精神上安慰老人,引得老大爷、老大娘喜笑颜开。两位老人也非常关心这群孩子,常常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感激孩子们对他的帮助,曾多次写信送到学校,赞扬他们是祖国的好儿童。
这个小队由于几年来在拥军优属方面做得出色,被学校大队命名为“铁木儿小队”,今年出席了沈阳市烈军属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沈阳市人民委员会的表扬。
扶老携幼
一天下午,小河沿街第一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赵子祥放学回家,一出校门,就碰到一个从乡下来的老大娘在打听客栈。他这时虽然肚子很饿,却毫不犹豫地帮助这位老大娘去找客栈。他从下午三时一直找到天黑,还未找到有空位的客栈。他非常着急,就问老大娘在沈阳有没有亲戚,老大娘说有,在三经街。他听了很高兴,就把老大娘送到电车站,写了个“这位老大娘在三经街下车”的条子,连包袱一块交给了售票员。电车开动了,老大娘含着兴奋的泪珠向他感谢说:“你真是新中国的好孩子!”大东区儿童像这样扶老携幼的事迹一年来有七千八百多件。
有益的劳动
一天,少先队员项文芳、邓君华两人一块儿去找魏国忠玩,走到他家门口,始终不见人影,只见满屋是黑烟。他们忙向屋里喊:里面有人吗?屋里哼了一声又没有动静了。他们不顾烟呛奔进了屋子,只见魏婶闹关节炎病倒在炕上,因为受不住烟呛,用被子把头蒙上。两人一看这怎么能行,赶快奔到屋外,找来了赵文英、王希文、王直成三个小朋友,大家一齐动手,忙着掏灰、打水、和泥,很快修好了炉子。魏婶当面感谢了他们,后来又叫儿子把这件事告诉学校老师,感谢老师教育出这样的好孩子。
人人都好
雷凤先是大北街第三小学四年四班的学生,每门功课一直保持全五分。曾几次被学校评为好学生,上学期还获得优秀队员称号。她的小组内的其他八名同学不大用功学习,她就随时帮助他们复习和解决疑难问题。同学们在她的帮助下,渐渐肯用功学习了,但是有的同学仍然存在着爱打架、爱骂人的不良习惯。她去劝架,这些同学不但不听,反而骂她。雷凤先受到几次讽刺、打击后有些灰心了,心想帮助也无用,不如不管。但当她一看到自己的红领巾,想到少先队员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就又继续鼓起勇气帮助他们。半年后,有五个同学在她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提高到四分、五分,成了队员,爱打架的三个同学也纠正了不良的习惯,消灭了学习成绩不及格的现象,并积极争取入队。(附图片)
苗地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