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访莫斯科近作二首
郭沫若
在克里姆林宫授予赫鲁晓夫同志
列宁国际和平奖金会上
和平会议有佳音,又为斯人献奖金。
内政不容干涉者,外交今据指南针。
马列四海放皆准,英美多端蓄异心。
人造行星天上转,新阳杲杲破沉阴。
游攸苏坡夫博物馆
博物馆在莫斯科郊外,本攸苏坡夫公爵旧邸。园林甚好,美术品颇多,有巨幅油画表现埃及女王克略拍特拉故事。诗人普希金生前常来此作客,林中有胸像,像前有野花成束,乃游人所献。
森森林木韵依然,乘兴重游已二年。
胜地春光迟累月,伊人秋水隔遥天。
园中芳草茵敷碧,壁上王姬黛门妍。
景慕诗人遗爱在,野花数束献台前。


第8版()
专栏:

一个眺望世界的看台
——介绍新闻杂志片“世界见闻”
高汉
“世界见闻”是1958年才开始在我国银幕上出现的一个新片种。它问世时间虽短,但已为广大观众所欢迎。原因在于:从各国新闻片中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镜头,用东西对照、好丑相比的手法,简洁、锐利而又雄辩地表现了“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真理。一本“世界见闻”放映时间不过八、九分钟,包含的新闻主题不过六、七个,却能把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世界,使人们从那里看到当代国际生活的缩影;了解何谓黑暗,何谓光明,何以光明必将战胜黑暗、于是增强了观众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爱和信心。
我们可以在“世界见闻”里看到日本广岛市民集会悼念遭受原子弹灾害的牺牲者,他们组织了从广岛到东京的千公里和平大游行,到东京参加第四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与争取裁军世界大会,表达了人民不能让世界被拖入另一次大战的决心。这些集会上一张张受难者的脸,表现着人类遭受核武器浩劫以后的无穷痛苦。但是“世界见闻”告诉我们:苏联虽然单方面停止核武器试验,英美却不断地试验核武器。银幕上看得到突然从圣诞岛地面向高空猛烈冲卷起来的氢弹爆炸后的烈焰;看得到在公海上航行的日本船员遭受美国试验核武器而产生的放射性微尘伤害以后的情景。
在“世界见闻”里我们看到了:保加利亚再一次降低物价,人们正在供销社里购买物品;但是西德汉堡船员却在罢工,轮船停航,煤矿场大门紧闭,失业者塞满街头;英国伦敦工人也在罢工,街道上没有一辆公共汽车;比利时的警察甚至出动水龙和催泪瓦斯来对待广场上海洋一样的罢工者,但罢工没有因此停止。
“世界见闻”着重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资本主义国家则穷极无聊,腐朽堕落。美国有女人摔跤的表演,在那里咬、踢、打、撕头发,把裁判摔下台去都成为观众最有兴趣的内容。有人骑牛的比赛,牛把骑者颠复下来踩死,冲破防范,成群地在数不清的观众身上狂奔,杀人满街。日本有疯狂的阿飞舞;有新超现实派大师作画那样的奇事:在上身赤裸的女人背上画野猪,据说是因为今年是十二属相中的猪年;把鸡用绳缚起来,脚掌涂上颜料,由画家操纵着,让它在画布上蹦跳,这幅画的名称是“母鸡的悲哀”;两个胖大男子,在一块放着颜料的大画布上摔跤,等到颜料涂遍全身,杰作也就完成了。
“世界见闻”真实地报道了世界人民对西方世界的不满和厌恶。西德人民反对美国用核武器武装西德;日本人民为了喊出“美国佬从冲绳岛滚出去!”和警察进行斗争;英国人民举着“这里不要美国基地!”的标语游行;阿尔及利亚人民在反殖民主义的烽火中战斗;古巴起义军打倒卖国独裁政府;前往委内瑞拉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受到当地人民无数石块、鸡蛋、唾沫、烂水果的袭击,汽车玻璃被打碎了,自己只好躲在使馆里不敢露头,最后溜之大吉,为世界外交史写下帝国主义政治家旷古未有的丑剧……
就上述各例,可以看出“世界见闻”之所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成为新闻纪录电影中一个具有特殊说服力的新片种,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它已经成为我国观众用以眺望世界的看台。195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要使它比去年增产50%。对于广大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附图片)
他们在摔跤吗?不!是两位美术家正在进行“创作”。
母鸡替美术家作画,题名“母鸡的悲哀”。这是母鸡的悲哀,还是艺术家的悲哀?
野蛮的美国女子摔跤表演。你看,胜利者的脚正踩在失败者的头上哩!


第8版()
专栏:

两个姑娘
盖文富
晌午,社员们放下活计,都回家吃饭去了。只有金桂花,因为王队长把张树梅批评了一通,她的心里也挺难受,没顾得回家去,就直奔老张家去了。
一进屋,看见树梅头朝里躺在炕上,张大爷正在地下比比划划地说她。一见桂花,张大爷笑了笑,跟着又板下脸说:“你看这丫头多蠢!”他转过去向着树梅,“玉不琢不成器,王队长说你几句是为了你好,你哭啥?”。树梅猛的坐起来,眼睛通红,小嘴一噘多高,气呼呼地说:“啥叫为我好。我看王队长实在太厉害了。”“你说什么?小女孩子,说话不要屈赖好人。咱们打山东老家迁移到这里来的时候,人家待咱们多亲热,一进大门就让到他家去吃饭喝茶,又亲手把房子弄得干干净净叫咱们全家去住,你都忘了?”张大爷说完给桂花递个眼色就走了。桂花会意地微笑一下,坐到树梅的身边说:“树梅,快吃饭吧,插不好秧不怕,下半晌咱姐妹俩包几个池子插,准让你学会。”树梅听桂花这么一说,才揩了揩眼泪,怪不好意思地用头顶了顶桂花的胳膊,“嗯”了一声。
太阳落下西山,王队长满头大汗地站在插完秧的稻池埂上,两眼出神地紧盯着树梅包插的那几个池子。隐藏不住的笑意使得他那大嘴咧得更大了。他冲着树梅的脊背说:“树梅,明天得召开现场会,贴大字报表扬你了,没想一个晌午工夫你的技术就提高这么快。”树梅这时正在池埂上找鞋,一听这话,急得瞅了瞅桂花说,“王队长,你一点也不知道……”还没等她说完,王队长就接过去说:“噢!我明白了,你找了这么一个桂花师傅,当然在技术上提高的快了。”两个年轻姑娘一听,都笑着,唱着,欢欢乐乐地跑了。几个快步快要踏上大路了,忽然树梅听见桂花“嗳哟”一声。树梅忙站住问:“怎么了?”原来桂花没有穿鞋,踢在石头上把脚踢疼了。树梅一边替桂花揉脚,一边埋怨她为什么不穿鞋。桂花说:“我们朝鲜族人不像你们汉族人那么会做鞋。我抢时间编了一双草鞋,没等插完秧就穿坏了。”树梅翻了翻眼睛,又点点头,就站起来走了。来到村东小桥边,她俩照例要坐在大石头上洗洗脚。树梅忽然对桂花说:“别看我比你个子矮,脚可比你大的多。”树梅说着就伸出脚来,“不信,咱俩比比看。”
晚上桂花参加插秧技术研究会,直到三星打横时才回家。走过树梅家门口时,她看见屋里还点着灯,窗上映出了树梅的影子,她正两手不停地忙活计。桂花想“树梅真要强,这么晚还做针线活哪!”
三天过去了。一天晚上,树梅挟着个小包,一溜烟跑到了桂花家。一到,她就把手拿的小包塞给了桂花。桂花莫名其妙地打开小包一看,原来是一双漂亮的新鞋。树梅说:“这是我给你做的鞋,快试试合不合脚!”桂花这才明白过来,双手捂着心口说:“怪不得你这几天一忙半夜,原来是给我做鞋呀!你那天要和我比脚大脚小,就是为了这个啊,你这个小丫头,主意真多!”她穿上新鞋试了又试,喜孜孜地说:“我穿多合适呀!可就是累坏了你。”树梅说:“这没啥,只用三个晚上就做成了。桂花用她那大黑眼睛深情地看着树梅说:“你待我太好了。”树梅搂着桂花的脖子撒娇地说:“不,不,你是我的好姐姐。若没有你的帮助,我哪能提高插秧技术呢?”呆坐在炕里边一直没说话的桂花的妈妈,这时忽然插嘴说:“咳!两个姑娘别唠叨了。你俩都生在幸福的时代,两个民族的女孩子,结成知疼知热的亲姐妹。”两个姑娘一齐回过头去瞅瞅妈妈,只见妈妈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在瞧着她们。


第8版()
专栏:

优秀的苏联歌唱家索莲柯娃
郑兴丽
1954年初夏,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学生毕业考试中,声乐系的一位花腔女高音的惊人优秀的演唱,轰动了整个莫斯科的音乐界。人们经常谈论到这位年青的歌唱家,赞扬她的艺术上的优秀的成绩。这位年青的歌唱家,就是阿尔拉·索莲柯娃。的确,从那天起,她开始被称为年青的优秀的独唱家,听众们所给她的暴风雨般的掌声说明她的成就。她从那时起,在各处的演出一直获得成功。在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阿尔拉·索莲柯娃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听众称赞她,认为她的歌唱充满了真情。
阿尔拉·索莲柯娃在许多国家的演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演出时,受到了听众狂热的欢迎,甚至把自己的上衣抛向空中。在瑞典,在日本,在波兰等国家,也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阿尔拉·索莲柯娃在苏联国内,每天都收到来自各处听众们的信件: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工人、钢铁工人及设计人员;有塔什干的皮革工人,还有许多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以及医院的医生等。他们在信里写道:您的歌声帮助我们劳动和生活,它使我们的心为祖国而骄傲……。
阿尔拉·索莲柯娃这样年青,虽然才毕业五年,但她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期,就经常不倦地探索,寻求,创作。她的求知欲使她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她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去郊区的火车上,在学生的食堂里学习;除了向老师学习,她还向自然和书本学习,在画廊里和展览会上学习,甚至连一个吹玻璃的工人也不肯放过,因为歌唱家的呼气是歌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她也向他学习。
我已经近三年多没有听到阿尔拉·索莲柯娃演唱了,但经常还能回忆她的歌声,同时还渴望着重听到她的演唱。这次阿尔拉·索莲柯娃来到北京演唱,对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是一件极愉快而又幸福的事。特别是我,见到了老同学,见到了这样一位年青的,有才干而力量充沛的歌唱家,我又可以得到一次欣赏和向她学习的机会,所以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5月24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阿尔拉·索莲柯娃第一次和我们的听众见了面。她演唱的节目内容很丰富,有意大利古典作曲家别里尼等及法国作曲家玛斯南的歌剧中的咏叹调,还有俄罗斯古典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阿里亚比耶夫和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多鲁哈年等的抒情歌曲。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西欧歌曲,如奥国舒伯特的“圣母颂”,法国古诺的“小夜曲”,波兰的莫纽什科的“金鱼”等,内容的确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阿尔拉·索莲柯娃歌唱最大的特点是具备有成熟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的技巧,如阿里亚比耶夫的“夜莺”,多鲁哈年的“燕子”中的演唱,足以证明她在这方面有卓越的才能。
但更使听众感到满足的是,阿尔拉·索莲柯娃和一般花腔女高音不同的是特别唱到抒情的部分,音色较浓,充满了激情,并有丰富的感染力,一点也不感到单薄。语言的表现上是承继了俄罗斯声乐学派的传统,是那么清晰,富于生活气息和诗意,如福列的歌曲“飞蛾”,别里尼的“诺尔玛”歌剧中的咏叹调,莫纽什科的“金鱼”,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她善于正确地解释歌曲的内容,并且诗意地用激情或低吟的音调表达得非常细致。阿尔拉·索莲柯娃能使观众完全被吸引在她的歌声里。
另外,她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如在“圣母颂”里,我们只听到一个充满了虔诚的、纯洁的少女向着圣玛利亚的诉苦,但听不见一些不自如的地方。这是一支在气息上非常难以掌握的艺术歌曲,而她却唱得这样流畅,一会儿是低微虔诚的祈祷,一会儿又是激动的控诉,一会儿又是平静地充满信心。尤其在困难的气息下的长的乐句,她能非常自如,优美如诗地表达出来。
整个来说,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钢琴家尤·柏·拉兹柯对我们听众已不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再听到他的演出,是感到更加亲切的。他的演出也是使得这个音乐会更加成功的原因。
我们热烈欢迎这个演出,并衷心地祝他们在我国的其它城市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8版()
专栏:大家炎

多为儿童写电影剧本
上海师范学院 方崇智
我九岁的小侄女,和一群孩子“打着仗”,“不幸”做了俘虏。当“敌人”把“枪尖”抵着她脑袋,“大刀”架上脖子的时候;她不哭也没求饶,却高嚷着:“共产党万岁!”“……”。有一个男孩子要她跪下,她甩着小辫子噘起了嘴:“你没看过‘党的女儿’?几时见玉梅——给敌人下跪!”这是孩子的话,但从这话里,却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文艺作品里的英雄形象,在儿童们的心里起着多么大的作用!但可惜的是,现在为儿童写的作品实在太少了。假如再在这“太少”的数目里挑选一下的话,那就更少了!然而,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看电影,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但适合儿童们看的电影(不要说专为儿童拍的片子),却实在不多。结果他们也只好和大人看一样的影片,虽然有时看不懂或不全懂,我想,如果能为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好的电影文学剧本,再拍成影片;这对孩子们的教育,将起多大的作用啊!我希望作家和作者们多为孩子们写些东西。今年有很多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打算写电影文学剧本给国庆十周年献礼。因此,我想提醒一下:别忘了孩子们!请在写“大题材”的时候,也能注意一些有关儿童的题材,为孩子们写一些东西出来。


第8版()
专栏:

佛山“秋色”
李星孙
佛山的“秋色”是驰名全国的。
佛山市原是中国四大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之一。相传在唐朝贞观二年的时候,有人在这里开垦一个名叫塔坡的荒岗时,发掘出一块石碑和三尊铜佛。从碑文上知道,远在东晋隆安二年就曾有过印度僧人达毗耶舍尊者在此地讲经,并在塔坡岗下建设过一间塔坡寺经堂。塔坡寺经堂倒塌以后,后人就在原址重建塔坡寺,并把这个塔坡岗称为佛山。
由于佛山地处西江和北江两江的要冲,商旅云集,逐渐繁盛起来,成为名镇。到了明代,工商业更为发达,尤其是手工业,最突出的铸铁、颜料和陶器等,都享有盛名。
从前,佛山的一般手作工人,都普遍信仰神道和祖师。每逢春秋佳节以及祖师诞辰,智慧的劳动人民便各运匠心,创作各种灯彩和像生艺术品来增加热闹气氛,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秋色”。
“秋色”的创始,要溯源于明朝的正统年间(1636年——1649年)。当时佛山灵应祠(俗称祖庙)住着一个精于手工艺术的和尚,他在敲钟念佛之余,集合三几个有同好的人,分工制作并将成品陈列庙里,互相观摩。消息渐渐向外传播,人们在秋凉时候,便汇集作品,到镇上游行展出。以后更踵事增华,每届游行,还加以鼓乐助兴,所以有“秋色”之名;乡人又称作“出秋景”。
每一次出秋色,向例以铺发起。从前佛山地面,划分铺社,全镇分为若干铺,如:汾水铺、富文铺和西竺直义铺之类,一切公众活动,都分别由各铺发动。小规模的出秋色,多以一铺为单位,某铺发起之后,他铺不甘寂寞,也闻风而起,接踵举行。若是大规模的秋色,则由好几铺联合举行。
出秋色是在晚上活动。火炬繁灯照耀之下,队伍活跃,有似游龙。整队“秋色”里的精华,以手工艺品为主体。这些是艺人们利用一般废料和不值钱的东西——刨柴、鱼鳞、花生壳、薯、芋、木瓜、凉粉、面粉、坭头、纸扑、蚕茧和颜料之类为原料,仿制成各种各样的器材。作法大概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雕塑类:如塑制铜陶鼎鼐骨董玩器的塑形,古色古香,仿若瑰宝。一种是针砌类:用针在纸帛上刺出字画图案,或用轻薄刨口柴和鱼鳞果壳等废料,精砌伞扇明灯故事,玲珑透剔,纤细工致。一种是像生类:利用坭粉颜料,捏造飞禽、走兽。在艺人们的匠心巧手下,这些制作出来的成品,形态毕肖,几乎可以乱真。
所以出秋色不单是一种民间娱乐,而且是有艺术创造的。可惜在反动统治下的艺人们生活艰苦,秋色艺术已经淹没多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才被发掘出来,并成立了“佛山秋色工艺社”,以便更好地领导,研究和整理这项民间艺术。可以想见,今后这种民间艺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8版()
专栏:

优美的风景,勤劳的人民(桂林近郊)
宗其香


返回顶部